将弹性分析引入国际贸易弹性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是谁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10010.52MB
(已有6人评价)
下载:0次格式:ppt页数:599贡献者:Nolandcpa上传时间: 13:54
5人评价362页
0人评价21页
4人评价79页
1人评价136页
1人评价444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10010.52MB国际贸易政策学
&&&&&&&&&&&&&&&&
/ 国际贸易政策学 
国际贸易政策学第一章 导论  贸易政策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学科。改革开放以后,贸易政策在我国宏 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并且要求我们在不断积累外贸管理经验的同 时,从理论上系统地把握贸易政策的运用规律和技巧,这就提出了研究国际 贸易政策理论,科学地、有预见地运用贸易政策,推动我国外贸和改革开放 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贸易政策一、贸易政策的涵义  贸易政策指一国政府为了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的方 针和原则。贸易政策这一范畴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因素是:(1)政策主体。指 政策行为者,即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般来说就是各国的政府。(2)政 策客体或政策对象。就是贸易政策所规划、指导、调整的贸易活动以及从事 贸易活动的企业、机构或个人。(3)政策目标。政府的贸易政策行为是有目 的的行动。贸易政策的内容首先是在一定政策目标的指导下确定的。所以, 政策目标是制定和调整政策内容的依据。确定贸易政策目标本身是一件复杂 的事情,既存在多元政策目标之间的协调问题,又存在目标与手段的搭配(组 合)等问题。(4)政策内容。即指实行什么政策。政策内容同时也反映了贸 易政策的倾向、性质、种类、结构等等。(5)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即为了 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取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如关税措 施、非关税措施、汇率措施、利率措施、税收措施等,也包括建立某种贸易 制度。  贸易政策的调节对象主要是对外经济活动。如果我们把直接调整国内经 济活动的其他政策称为国内经济政策,那么,贸易政策可以称为对外经济政 策,与国内经济政策形成政策分工。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外经济政策与国内 经济政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都作为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具有共 性,如统一的政策目标、某些共同的政策手段。二者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它们 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上。在开放经济下,总供给 Y=C+S+M,总需求 Y=C+I+X,要实现供求平衡,要求 S-I=X-M。这一经济均衡模型表明,一国的国内经济状况与它的对外贸易状况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当政府对国内经济 或对外贸易进行政策调节时,必然会影响另一方政策的运用。除了共性的一面,贸易政策又在许多方面明显区别于通常所指的国内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1)政策调节对象不同。尽管每种政策都 可能对多个领域同时产生影响,但是,就其直接调节对象而言,各种政策还 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按部门划分为财政、金融、外贸、产业政策,等等。(2)政策地位不同。国内经济政策是一种泛指,实际上包含许多部门政策,同局限于外贸领域的贸易政策比,其调整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国内政策 作为许多政策的集合,对国民经济活动产生全面,深刻的调节作用,构成经 济政策的主体。贸易政策则处于一种进行局部调节的辅助政策的地位。其实 际意义在于,贸易政策的制定一般要服从国内经济政策的需要,要配合其运 用,它的政策独立性远低于国内经济政策。(3)政策手段不同。由于调节领 域不同,各种经济政策所运用的政策手段不尽相同。虽然存在不同的政策调 节采用同一政策工具的情况,但贸易政策的实施,毕竟有许多不同于国内政 策调节的特殊工具,如关税、进口配额、汇率,等等。  贸易政策与贸易措施也是既相关又不能混同的一对概念。政府的外贸管 理是通过各项措施来实施的,贸易政策通过贸易措施得到贯彻和体现,二者 密不可分。但是,它们又有根本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1)贸易措施只是 管理手段或者说政策工具,它们体现贸易政策的内容,是政策的载体,而不 直接等于政策本身。(2)贸易政策在外贸管理中处于决定的、主导的地位; 贸易措施是根据贸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确定的,处于从属的地位。(3)贸易  措施作为手段和工具,其本身是中性的,可以对对外贸易进行不同方向的调 节;贸易政策却是政府的主观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并且是相对稳定的。(4)贸易措施依据经济规律、市场经济法则起作用,贸易政策的形成过程中, 则渗透着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二、贸易政策的划分  贸易政策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体系,只有了解了它的内部结构,才能 合理、有效地运用它进行外贸调控。根据理解和需要,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贸 易政策的组成进行划分,即:按照政策目的,贸易政策可以分为鼓励出口政 策、限制进口政策、改善贸易条件政策、贸易收支政策等;按照政策手段, 可以分为关税政策、非关税政策、汇率政策等;按照政策部门,可以分为出 口政策、进口政策、贸易收支政策等;按照政策空间,可以分为内地政策、 沿海政策、特区政策等;按照政策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政策和特殊政策;按 照政策时间,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贸易政策;按照政策调控范围,可 以分为总体政策和单项政策,前者是关系全局的、综合性、战略性政策,如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后者则是处理部门和局部问题的政策,如进 口政策、特区政策、关税政策等,各单项政策必须配合运用,才能形成完整 的总体贸易政策;按照所运用政策手段的性质,可以分为量的政策、质的政 策和改革政策,量的政策指通过改变政策工具的值(如关税率等)进行的贸 易调控,质的政策则是通过政策手段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的贸易调节,改革政 策指外贸管理体制的变革,它对外贸活动的影响最为深远;按照政策任务和 领域,贸易政策可以分为贸易过程政策和贸易秩序政策。前者是直接干预各 贸易主体行为、贸易效果、贸易现象的政策,其对象如贸易增长、贸易结构、 贸易稳定等;后者指决定贸易活动规范框架的政策,即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 来维护、实现某种贸易规则、行为方式的政策,如管理体制、经营体制、贸 易调控方式等,由于它主要体现在各种贸易制度的状态及其调整上,贸易秩 序政策也可以称为贸易体制政策。三、贸易政策的意义  贸易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一样,都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一种干预方式。 从本质上说,政策干预的意义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政策、也包括 贸易政策的一般意义。(1)贯彻政府的价值观念。对外贸易是开放经济的一 个组成部分,在经济规律和经济条件的支配与制约下,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但是,这种自发的贸易发展状况,并不一定符合社会发 展目标和社会需要。即经济贸易的自发发展,其结果可能偏离政府或社会的 经济目标,这就要求采取某种方式调整经济、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状态。而且, 政策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还包含非经济目标,存在政府(社会)对经济发 展的价值判断问题,这就更突出了进行政策调节的必然性。政策干预是提高 实现经济、贸易发展目标的自觉性和有效性、排除自发发展状态的必然选择。(2)弥补市场缺陷。市场机制对于经济运行进行着不间断的自发调节。但是,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许多缺陷,包括:1)由于市场机制的发育尚不成熟,或者 由于垄断的阻碍,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2)市场失败,指市场机制 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公平分配。在存在较大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时,在公共资料的供给方面,在平均成本递减的产业,以及在进行不确定性 较大的大规模投资时,市场机制往往不能把资源配置调整至最佳状态。(3) 不能实现经济稳定。要克服上述市场缺陷,就需要有对经济活动的人为介入,即政府干预,包括实施贸易政策。 作为调节贸易活动的专门政策,贸易政策还有其特殊意义。(1)控制国内外商品的对流,以维护国内经济秩序。(2)调整对外经济关系,避免过度 的国际经济摩擦和政策冲突。(3)调节外贸活动,辅助总体经济目标的实现, 如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改善贸易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竞争 以削弱国内垄断等等。
第二节 贸易政策学一、研究对象  贸易政策学是研究选择、制定和运用贸易政策的一般规律的学科。人们 对于贸易政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资本主义早期的经济理论重 商主义,已经对贸易政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以后的斯密、李嘉图、约·穆 勒。李斯特等著名经济学家,也都在阐述自己经济思想的同时,提出了有关 贸易政策的主张。今天,贸易政策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 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丰富和完善,形成了 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专门学科。  贸易政策研究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受两个基本因素的推动:(1)社会实 践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从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走 向开放经济。这种转变通常是从扩大对外贸易开始的。这就提出了如何制定 和运用贸易政策的问题。贸易政策学可以说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2)经 济学的发展。贸易政策研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论研究进入 成熟阶段的表现,它又是以一般经济理论的发展、成熟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为 基础的。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贸易政策研究大量运用了宏观和微 观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贸易政策研究涉及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它们也就是贸易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当然,我们可以从中分解出一系列更具 体的对象和更为表象的各种问题。实际上,在上述对象中,研究主要集中于 贸易政策手段。一些学者比较明确地提出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经济政策 学研究的是经济政策的手段而不是它的目的,政策目标的研究属于伦理学的 范围。丁伯根也认为,经济政策学着重研究的是为了达到某些政策目标而采 取的手段及其效果,而并不研究应当提出什么目标,当然,它可以对目标的 讨论作出贡献。①从贸易政策目标依存于整体经济目标。受价值判断影响而 言,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不过,完全舍弃政策目标分析也是不可取的。只 有在既定的政策目标下,才能具体分析贸易政策(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因 此,在分析政策手段之前,首先要明确政策目标、政策目标体系中的侧重点、 目标间的相互协调等等。当然,在尽可能排除了价值判断研究之后,对贸易 政策目标的讨论变得比较简单了,这自然就突出了贸易政策学中政策手段研 究的重要地位。贸易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经济政策学等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研究对象。不过,贸易 政策学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同后者仍有种种重要区别,其主要表现如 下。1.理论层次不同{ewc MVIMAGE,MVIMAGE, !7_1.bmp} 经济学和国际贸易论以抽象的一般理论为研究对象,贸易政策学讨论的却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如何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对不同商品(原料、 半成品、制成品等)应采取何种贸易管理措施等。从对现实经济的接近程度 上,可以把经济学科分为两大类、四个层次(见图 1—1)。贸易政策学作为①
参见[荷]J·丁伯根:《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1 页。政策研究,具有应用经济学的性质,与上述其他学科中的理论经济学部分(如 国际贸易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贸易政策学与理论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后者研究一般 经济规律,即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贸易政策学研究的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它不仅仅反映事物间的客观的因果关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讨论政策主体的主 观行为。2.研究领域和范围不同 贸易政策学的研究领域比一般的国际贸易学狭窄得多,只限于政策这一局部问题。如果同经济政策学进行比较,则后者是更为基础性的政策研究, 研究对象更为一般化和比较抽象。实际上,经济政策学也进行贸易政策分析, 但主要是讨论国内经济政策。作为经济政策学的一个特定研究领域,贸易政 策学可以说是经济政策学的一个分支。从研究范围上看,贸易政策学同各种 理论经济学还有一个区别,即理论经济学以全体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 对象,尤其偏重于企业和个人行为的研究,政策学则专门研究政府的经济行 为。这一区别突出表现在,理论经济学在分析中常常假定外界为没有政府干 预的纯市场经济状态,政策学则恰恰相反。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贸易政策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具有其 他学科无法取代的、有独立发展意义的学科。从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部分 交叉情况看,贸易政策学主要是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政策学相互渗透和融合 所形成的一个边缘学科。二、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贸易政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强调了以 下两个基本观点,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制约的对立 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在贸易政策研究方法中体现为:(1)贸易政策学以各国外贸管理的实际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外贸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2)在总结各 国贸易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贸易政策选择、政策手段运用的一般原则和 方法。(3)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强调客观条件对政策决 定的约束,并对此进行分析。(4)运用贸易政策学的一般理论,研究我国的 外贸体制改革与贸易政策运用。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本书特别注意了对贸易政策内部及外部关系的研究,包括:政策目标间的关系,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的关系,政策选 择与条件的制约,政策手段的组合运用,同时实现国内外均衡所要求的贸易 政策选择。事物间的联系状态,是随着各事物的自身发展和演变而不断变化 的,所以,本书不仅对贸易政策作静态的分析和比较,也对它进行了动态的 考察,分析了贸易政策的转变及调整过程。第二章 贸易政策回标与政策手段  贸易政策目标是政策行为的出发点,所以是贸易政策学首先要讨论的问 题。不过,更重要或者说更困难的,可能并不是选择目标,而是以何种方式 去实现政策目标,即正确选择和运用政策手段。这里,我们一般性地讨论一 下贸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贸易政策目标一、经济政策目标  对外贸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政策目标必须服从于整体 的经济发展目标,即一般所说的经济政策目标。也就是说,贸易政策目标并 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根据经济政策目标来确定。  经济政策目标即政府着眼于社会的总体利益(我们假定政府能够反映多 数国民的愿望并在此基础上行动)确定的、通过政策行为引导其实现的国民 经济发展目标。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不是从社会个别部门、企业、个人 的利益和立场出发,而是从整个社会福利出发确定的。这使我们对经济政策 的分析有规律可循。(2)它是一个目标体系,即是多元目标的集合,而不是 单一目标。(3)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进行调整,这可能意味着放弃某一 目标,或者改变目标体系的侧重点。(4)政策目标的确定受经济因素、也受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决策者价值观的影响。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政 策,总是受到伦理的或政治的价值判断的影响。正如丁伯根所说:“政策制 定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的行动建立在偏好基础上。他们选择某几个 目的,无非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目的值得追求;有时候他们在两个目的中选择 一个,或者偏重一个而轻视另一个,所有这些都包含着某种偏好。”①不过,在现实的选择中,各国的政策目标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共性。我们可以把各国提出的主要经济政策目标,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和排列如表 2—1。 在这些目标中,各国给予高度重视的、最重要的是少数四五个目标。米德指 出:“所有的经济政策都瞄准三个目标:稳定货币价格和收入,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②联邦德国在其 1957 年制定的《稳定增长法》中,则规定 其经济目标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分配公平。表 2—1 主要经济政策目标数量目标
均衡(稳定)目标
结构目标
持续经济增长 提高人均实际收入 充分就业
缓和经济波动 稳定货币价值(物价) 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资源配置 收入和财富的公正分配 改善生活环境 保护特定产业和地区
二、贸易政策目标
对外贸易从多方面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如对外贸易 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贸易收支、进出口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贸易对 就业、特定产业、地区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等等,因此,政府可以通过 对贸易规模、发展速度、贸易结构及贸易收支的政策调节,来配合总体经济 目标的实现。相应地,与上述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相配合,也存在若干贸易政 策目标,主要有: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改善对外贸易的商品和地区结构, 贸易收支平衡或顺差,改善贸易条件,获取更多贸易利益,保护或促进特定①
《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第 35 页。②
[英]詹姆士·E·米德:《混合经济》,上海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35 页。产业的发展。 贸易政策目标是若干具体政策目标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产生于客观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相互依存。在这种状态下,对某一政策目标的 追求,会同时改变其他政策对象(经济现象)的状态,从而要求贸易政策中 的其他部分、其他政策目标也作出调整。这就要求贸易政策的具体目标具有 整体性,相互协调。  在贸易政策目标体系中,各个具体的政策目标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呈现 出多层次结构。它们区分为:(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政府对它们的重视 程度。外贸管理中的资源投入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在政策行为中的实现程 度将有较大差异。(2)长期、中期、近期目标。其中,长期目标是比较稳定 和具有连续性的,形成外贸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中、近期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从三类目标的一致性、协调性来说,必然形成中、短期月标服从长期目标的 结构。这样才能在中、短期目标的转变、过渡过程中顺利地进行目标衔接, 体现长期政策目标的一贯性。长期目标与中短期目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最 终目标与中间目标的关系。(3)整体目标与分解目标。在对政策目标进行量 化的基础上,可以把它分解为若干部分,如把贸易增长分解为若干地区和部 门的贸易增长目标。分解目标与整体目标是局部与总体的关系,即从属关系, 当然不能等量齐观。  第二节 贸易政策目标的不相容一、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  贸易政策目标的多元化,提出了各具体目标相容即彼此谐调的问题。对 于从属于经济目标的贸易政策目标来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协调,以消除它 与经济目标以及其内部各目标之间的不相容(非谐调状态或者说目标冲突)。 各个具体的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类型:(1)独立关系,即实现某 一政策目标的过程,对其他目标的实现几乎不产生影响。当然,这种互不影 响并不是绝对的。这时可以说该目标与其他目标是相互独立的。(2)互补关 系,即实现某一政策目标会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扩大 出口对改善贸易收支的影响、稳定汇率对促进外贸活动的影响等等。(3)冲 突关系,即追求某一政策目标会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如保护进口竞争部门对扩大出口的不利影响。这种目标冲突可以用图 2—1 来描述。当 提高 A 目标的实现度时,B 目标的实现度就会降低。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两 个目标的组合点的轨迹,表现为图中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我们可以向该曲线 作无数个点的切线,每一点切线的斜率,即两个目标的边际替代率。它表明,每增加某一目标的单位实现度,必须放弃的另一目标的实现度。{ewc MVIMAGE,MVIMAGE, !2_1.bmp} 经济政策体系不是由两个,而是由更多的目标组成的。在某一目标同其他目标的关系中,往往并存着以上几种情况,成为一种混合型关系。这是更为普遍的现象。它意味着,政府在追求某一政策目标时,其政策行为会对其 他目标产生复杂的、有好也有坏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表 2—2 大体把握各主 要政策目标的上述关系。{ewc MVIMAGE,MVIMAGE, !3_1.bmp}  ——表示根本冲突;0 表示独立;上表示从互补转向冲突;—表示冲突; 十表示互补关系。资料来源:周炼石、张祖国:《经济政策学》,重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7 页。二、贸易政策目标与经济政策目标的不相容  丁伯根认为,目标之间的不相容是无法避免的:“某些希望达到的目的 与另一些同时抱有的目的最终是不可共存的。”①最经常被人们提起的例子是 平等与效率的目标冲突,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目标冲突(失业与通货膨胀 的替代即冲突关系)等等。这反映了经济政策目标的不相容。这种情况也存 在于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目标之间,其比较一般的形式表现为对内均衡与对 外均衡的目标冲突。  对内均衡指国内经济政策目标,即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总供给等于总 需求的均衡状态。对外均衡指国际收支平衡状态。贸易收支是国际收支中最 基本的部分,所以,可以把国际收支平衡看作贸易政策的目标。对内均衡与 对外均衡目标在某些状态下会发生冲突,难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我们把内 部均衡的三种状态(膨胀、衰退、均衡)与外部均衡的三种状态(国际收支 顺差、逆差、平衡)加以组合,考察各自状态下的政策取向,可形成如表 2—3 的矩阵图,它反映出在多种状态组合下存在政策目标冲突。①
《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第 43 页。表 2—3 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目标冲突目标关系 状

国际收支(对外均衡)
状态
逆差
顺差
平衡
国内经 济(对内 均衡)
状态
适用政策
紧缩
扩张
中立
通胀 衰退 均衡
紧缩 扩张 中立
无冲突 冲突 冲突
冲突 无冲突 冲突
冲突 冲突 无冲突
下面具体分析几种目标不相容的情况。1.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收入均等化目标的矛盾 它是效率与公开的目标冲突在内外均衡问题上的反映。改善国际收支的关键是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里,效率占有优先地位。而一般来说,促 进国内收入均等化的措施,对该国的国际收支是不利的。这是因为:(1)强 化税收措施来提高收入均等化水平,可能引起资金和人才的外流。(2)提高 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促进收入均等化,将会提高产品的工资成本,不利于 出口。(3)在收入均等化过程中,国内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相应提高,将增加 对国内消费品的购买,使可出口产品减少,同时导致进口的增加。(4)收入 均等化后,储蓄倾向将下降,积累率可能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现有的 经济增长速度,就需要吸收外资,从而在较长时期面临债务偿还问题。2.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工资水平和工资成本较高,不利于本国产品在国际 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因此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3.国际收支平衡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在国内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物价上涨,需要减少出口,以 降低总需求水平;或增加进口,以提高总供给水平。这意味着以放弃国际收 支平衡目标为代价。4.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促进经济增长,应当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励投资。但是,低利率会引 起资本外流,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给充裕, 各国利率普遍较低,则上述矛盾可能不那么尖锐。但是,在国际金融市场资 金供给不足、各国利率或通货膨胀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低利率引起的资本 外流可能很严重。三、贸易政策目标之间的不相容  贸易政策之间同样存在不相容。例如扩大对外贸易、推进贸易自由化与 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对立,这也是追求贸易利益与避免国外竞争的目标矛 盾,又可以表述为静态贸易利益与动态贸易利益的矛盾;又如进口替代目标 与出口导向目标的矛盾,以及在我国表现得相当突出的外贸增长目标与外贸 效益目标(要人民币还是要外汇)的矛盾等。  目标的不相容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并不是绝对不能协调的。例如在 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就可以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国家,外 贸增长并不一定要以牺牲外贸效益为代价;等等。关于贸易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及目标的协调,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进一步的分析。四、不相容状态下的目标选择  在目标不相容状态下进行政策选择的方法,可以用目标实现度的可能性 曲线与偏好函数无差异曲线来描述。偏好函数指决策者对政策目标的评价和 选择顺序,如图 2—2,用实线表示。无差异曲线上的各点,表示在该目标实 现度组合下的决策者偏好度,而且,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所有的点,都 代表同值的偏好函数(社会福利水平),较高(离原点较远)的无差异曲线, 则代表可带来更高社会福利的目标组合。可能性曲线(虚线)和无差异曲线 分别只告诉我们可能的一系列目标组合状态,现实中如何从中选择出可实现 的最佳状态,则取决于偏好的边际替代率与实现可能性边际替代率相等的 点,即两曲线的切点。当然,前提是这两个目标值本身是具有弹性的而不是 固定(不可调整)的。当目标实现度由于条件改变(改善)而提高时,可能 性曲线即会外移(向外扩展),从而与位置较高(离原点较远)的无差异曲 线相切,使社会福利水平同时得到提高。{ewc MVIMAGE,MVIMAGE, !6_1.bmp}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政府的选择是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实际上,代表政策偏好的偏好函数无差异曲线是综合了不同社会利益集 团的政策选择顺序之后形成的。如果分别考察不同利益集团的偏好,则可能 有如表 2—4 所示的区别。表 2—4 不同利益集团对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顺序
企业家
劳动者
公务员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货币 公平收入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 促进经济增长 稳定货币
 稳定货币 公平收入分配 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节 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的关系一、政策手段  政策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来实现,由此提出了研究政策手段的 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政策手段的效果及其作用方式。政策手段的 运用与通常所说的对症下药并不相同。在经济调控中,“治病的方法并不在 于把其他数据中原来的变化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并不需要什么病因和疗法 的对应??。病因甚至可能与疗法的选择毫无关系。就业的下降可能是由于 某个外国的商业政策的变化,但是需要采取的措施还得同应付国内消费情趣 改变所引起的就业下降的措施完全一样。病因有时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 所用的手段怎样影响到经济的其他现象。”①  政策手段即政策工具,从其实施方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经济手段,即通 过对经济信号的调节,透过市场机制作用于政策对象的政策手段;行政手段, 即采取行政规定的方式实施政策行为,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和各种数量限制 上;法律手段,即以法律形式规范市场主体经济行为从而引导经济活动趋近 政策目标的政策手段,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和数量限制中。经济手段是通过 市场实现的间接政策调控;行政手段是典型的直接调控方式;法律手段则丙 种调控方式并存,用于规范经济秩序时大多属间接调控方式,但也存在以法 律形式进行数量限制的直接调控,有时其运用十分广泛。政府常用的政策手 段及其主要调控对象和政策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表 2—5。{ewc MVIMAGE,MVIMAGE, !8_1.bmp}  应当说明的是,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政策工具 通常对多个政策目标产生作用。因此,必须区别手段的主效果和次效果。主 效果指某一政策手段对于某项政策目标的实现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效果。次 效果指该政策手段对其他目标的实现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 的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带来负效应的次效果。如果这种效果很大,就会 造成显著的目标冲突,即主效果目标与次效果所损害的其他目标之间的冲 突。二、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的数量关系1.政策效果与政策手段 政策效果指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反映政策手段的有效性或者说政策效率。一般来说,政策效率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可使用政策手段的种类和数量;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式;政策手段的可操作性;政策手段的可预测性。 对政策效果的分析主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手段的作用方向;政 策手段的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吻合程度;政策手段发生作用的时间(作用滞 后)。其中,政策手段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吻合程度涉及这样的问题:(1)在 采用某一政策手段时,目标值会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偏离初始状 态,使该政策手段发挥作用时,不能很好地适合政策目标,这就要求在运用 政策手段时对目标值的变化进行预测;(2)政策手段的次效果,可能适合政策目标,也可能与政策目标相背离。 政策效果(效率)可以用政策效果系数来评价:系数值 K=目标值变量①
《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第 31 页。△Z/手段值变量△J。K 值的大小取决于目标和手段值的取值单位。以政府支 出与就业的关系为例。假如政府支出和就业分别以 10 亿美元和 100 万人为单 位,若增加 30 亿美元财政支出可增加 100 万人就业,则政策效果系数 K=1/3,其实,系数 K 的绝对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改变手段值时,手 段的效率将如何变化。效率系数可能是非线性的。例如,上例中增加的财政 支出如果不是 3O 亿而是 60 亿美元,所能增加的就业也许并不是 200 万人而是 300 万人,这时,效率系数将变为 1/2。(2)改变手段的质的结构,对政 策效率产生什么影响。就上例中财政支出与就业的关系而言,实际上,把追 加的 30 亿美元财政支出用于投资和用于社会福利,所能增加的就业人数是不 一样的。2.丁伯根法则 政策效果与政策手段的数量有关。原因在于,一种政策手段往往同时对几个政策目标发生作用,然而,如果不是出于偶然,它很难使两个政策目标 同时实现。因此,当政策目标为复数时,单一的政策手段就显得很不充分了。 那么,相对于政策目标的数量,政策手段的数量在什么状态下才能满足目标 实现的要求呢?丁伯根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之后得出了被称为丁 伯根法则的经济政策理论的基本命题:决策者要实现某一数量的独立的政策 目标,至少要拥有等量的有效的政策工具。简单说就是,有多少政策目标, 就至少要有同样多的政策工具。如果有效政策工具的数量少于目标的数量, 其中一些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如果政策工具数多于目标数,则所有政策 目标将有无数组解。我们把能够任意选择的工具数和目标数之间的差额(工 具数多于目标数的量),称为自由度。差额越大,则自由度越大,政策工具 的选择余地也越大。丁伯根法则可以用图 2—3 来说明。我们假定决策者可以操作 a、b 两个政策工具,并以 a、b 的操作水平作为纵轴和横轴,建立一直角坐标系,以 S1、S2、S3 等代表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那么,每一政策目标可以运用 a、b 两个政策工具来实现,从而有如下的方程式:线 S1、S2、S3 上任何一点,均为 a、b 的某一组合状态,它们可使相应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这意味着,以两个政策工具去实现单一政策目标,可有 无数组解。如果决策者利用 a、b 两个政策工具想同时实现两个政策目标,假 定为 S1 和 S2,也是可行的。我们只需去解又 S1=F1(a,b)和 S2=f2(a,b) 的联立方程,即可求出一组确定的解,在图中即为 S1 与 S2 的交点,这时的政 策工具操作水平分别为 a2 和 b3。但是,如果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去追求三个或 更多的政策目标,就很难奏效了,这意味着去解由三个各含有两个未知数的 方程组成的联立方程组,无法获得确定解。在图中则表现为,a 与 b 的组合不能同时与 S1、S2、S3 吻合,即三条曲线无法文于一点。{ewc MVIMAGE,MVIMAGE, !1_1.bmp}第三章 贸易政策工具(I)
关税即一国政府设置在关境的海关根据国家制定的海关税则,在货物进 出关境时,对货物所有人即进、出口商课征的税收。它是贸易政策中最古老、 也是最基本的、重要的调控工具。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说:“贸易政策中最 有力的手段就是关税。”①按征收对象,关税分为进口税和出口税。其中,进 口税是关税政策运用的主要手段。①
[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77 页。第一节 进口税的贸易调节方式一、税目细分  海关依据海关税则(关税税则)征收关税。海关税则是由国家通过法律 程序制定的对一切应税、免税和禁止进出口商品加以系统分类的一览表,内 容包括税则号、商品名称、征税标准、计税单位、税率等。为编制海关税则 要对商品进行分类,对不同税目的商品实行不同的关税。  在分类粗略的情况下,海关管理针对性不强,贸易调节效果较差。有时 一些国家要特别限制某种商品进口,粗分类把它混同于其他商品,不能适应 这一需要。这种情况推动各国对税目进行细分,以便针对不同商品实行更有 效的关税管理和调节。例如,日 本 1960 年开始推行贸易自由化计划、取消进 口限制,关税成为保护国内市场和本国工业的主要手段。为了使关税制度和 关税水平适应这种变化,日本 1962 年修改了海关税则,把原来商品分类中的17 类 943 种商品重新划分为 99 类 2233 种商品。 由于各国税则的商品名称、定义,分类标准、税则号的编排等存在许多差异,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许多不便。因此,一些国家从 40 年代起即开始推 行各国关税税则的统一化运动,着手编制国际通用的税则目录,并且在 1955 年制定出《布鲁塞尔税则目录》(CCCN),为所有海关合作理事会成员国统 一采用。该目录把全部商品划分为 1011 个税则号,一些税则号下面还设有子 目。1988 年以后各国开始普遍采用《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税目进一 步增至 1241 个。各国在采用协调制度时,还可在现有税则号下增设子目。例 如我国采用协调制度时,在统一税目下又设立了 2 位数的子目,使商品分类由 5019 种细分为 6000 多种。二、实行复式税则根据同一税目所订税率的多少,关税税则分为单式(一栏)税则和复式(多栏)税则。单式税则中每个税目只有一个税率,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 都实行同样的待遇,按同一税率征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国对外经 贸关系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单式税则。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由于单式税则难 以贯彻国别、地区政策,不利于关税手段的运用,各主要国家相继放弃了单 式税则,改行复式税则。目前世界上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均已采用复 式税则。复式税则每个税目下设有两个以上的税率,分别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商品。如日本海关税则为 4 栏:基本税率,适用于日本未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 家,税率最高;协定税率,适用于日本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家,税率低于基 本税率;优惠税率,即日本普惠制确定的税率。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税率最低;暂定税率,这是一个临时性税率,用以代替基本税率,以适应国 内工业发展和经济情况的需要,有效期一年,根据需要可延长一年。复式税 则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歧视性特征,使关税的调控作用得到加强。三、选择关税征收方法  关税的征收有两种基本方法或标准,即从量征收和从价征收。从量税以 课征对象的重量、长度、件数、面积、体积、容积等为标准,按一定单位什 征,其中大部分商品是按重量单位计量的。从量税的优点是:计算税额比较 简单;对于同一种类、质量的商品征收同一数额的进口税,不受出口国物价 水平高低的影响,比较合理;可以防止进、出口商通过报低商品价格逃税的  行为;税额不受商品价格的影响,当进口商品价格下跌时税额不变,有较强 的保护作用。它的缺点是,即使是同类商品,在质量差距较大时,其经济价 值也有很大差异,适用伺样的从量税在税收负担上不够合理;为了使税收负 担合理化,必须对商品品种、品质、加工程度以及相应的关税水平作细致划 分,商品分类复杂;在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时易造成关税负担过重,价格上升 时,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增加财政收入或保护关税的作用。一般说,对质量均 衡的、难于把握完税价格的或者价格易于波动的商品,适合于征收从量税。 二次大战前,各国普遍采用从量的方法征收进口税。战后,通货膨胀成为普 遍的经常性现象,于是各国逐步放弃了从量税,采用从价或以从价为主的征 收标准。  从价税以课征对象商品的价格为标准按一定比率计征。它的优点是:因 为商品是按质定价的,所以,按商品价格的一定比率征收关税时,税收负担 比较合理;不管商品价格如何波动,都能保持关税负担的均衡;税额随商品 价格浮动,因此其保护作用不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它的缺点是,因为各 国物价水平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质量的同类商品,税额也因国而异,对从 物价水平较高的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较多税金;此外,当运输距离长、运费 差距较大时,距离远的国家的产品关税负担较重,不够合理;当商品价格下 跌时,这种征收方法会减少关税收入,降低它作为财政关税的作用。从价税 一般适用于同一种类但品质差异较大的、短期价格稳定的或者品种繁多不易 分类的商品。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的关税征收方法外,还可以根据政策需要,选择其他的征收方法,如混合税、选择税、滑动税、差价税等。欧共体曾在 1962 年实 行共同农业政策时,在部分农产品的进口中引进了差价税。四、调鳖税率  在征收从价税时,可通过设定和调整税率来贯彻政策意图(从量税下类 似作用是调整税额,我们也可以把该税额换算为一定的税率)。例如,以增 加财政收入为目的征收的关税(财政关税)和以保护国内市场及产业为目的 征收的关税(保护关税),它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具有不同的税率特征。财 政关税实行低税率,以促进贸易的开展,从中获取较多税收。保护关税则实 行高税率,以限制进口。关于关税的这一作用,将在下面做具体分析。五、调整关税结构  关税结构指对各类进口商品实行不同税率的关税的层次。由于各类进口 商品在投入产出关联中的相关性,它们的进口税率也会对其他产品的关税的 实际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设定税率时,必须考虑各商品税率的相互配合, 根据政策需要,设计关税结构。这将使同一名义税率具有不同的关税效果。 因此,关税结构的设计与调整就具有了贸易调节的意义。关于这一内容,将 在本章第六节做具体分析。               第二节 关税的价格效应一、关税引起价格上涨的不同形式  关税对征税国的经济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价格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国 内经济效应。关税的价格效应指征收进口税对征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的 影响。一般来说,这种影响表现为价格的上涨。  在通常的贸易方式下,进口税是由进口商缴纳的。进口商在支付了这笔 费用后,会把它打入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征收关税将导致进口 商品价格的提高,但在不同的征收方法下,关税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形 式是不一样的,如图 3—1 所示。{ewc MVIMAGE,MVIMAGE, !6_1.bmp}图 3—1(a)为从量征收时的情况。S 为进口商品供给曲线,在自由贸易(不征收进口税)的情况下,同时也是该商品进口国国内的供给曲线。从量 征收进口税时,税额与进口价格无关,单位商品税额相同,即进口价为 P1 时, 征收 AA′的关税;进口价为 P1 时,征收 BB′的关税,AA′=BB′。故征收从量税的价格效果是使 S 向上平移 AA′(或 BB′)的距离,形成新的进口商 品国内供给曲线 S′(S′/S),即国内市场供给曲线 S′从外国供给曲线 S 中分离出来了。图 3—1(b)为从价征收进口税时的情况。这时,税额不固定,随进口价格改变,但同一商品的税负(税率)不变。即,在 P1 价下进口时,税额为AA′,与 P2 价格下的税额 BB′不等,但税率即 AA′/Q1A 与 BB′/Q2B 相等,由此也可得出征收关税后上升的进口商品国内供给曲线 S′,其形式显然与 从量税不同,是以 S 的左端为轴心向左上方偏转形成的。二、关税的价格效应与关税负担  征收进口税对进口商品的价格必然产生影响,但是,它所引起的商品价 格上涨的幅度,却存在种种差异,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进口国对国 际市场的影响力(是大国还是小国);(2)该征税商品的供求弹性。具体来说,征收进口税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有四种情况:(1)征税后进口商品价格不变。当征税国是该商品的主要市场乃至唯一市场时,会出现这种 情况。这时,进口国征税迫使外国出口商降低价格,使进口国国内的消费者 所支付的含税价格不发生变化。当然,一个必要条件是,该商品的进口供给 完全无弹性。(2)征税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但幅度小于关税额。如果进口 供给与进口需求的弹性在 0~∞之间,且征税国为大国,其进口量变化会影 响国际价格,则该国征收进口税使进口需求减少时,将促使该商品国际价格 有所降低,从而该进口商品的征税后国内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所征关税额。(3)征税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且幅度等于关税额。出现这种情况的条件是, 进口供给为完全弹性、进口需求为不完全弹性,多发生于小国征收进口税的 场合,因为小国征税后进口量的变化,不足以影响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进口价 格。  (4)征税后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且幅度大于关税额。某些因素可能会导 致这种情况。例如,如果国内流通渠道很长,那么,中间环节的层层加价, 最终就会使商品征税后的提价幅度大于关税额。又如,各级中间商在关税基 础上计算利润,就会使关税本身被反复加成,以致最终的提价幅度超过关税  额。  在关税的上述价格效应背后,隐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关税究竟是 由谁负担的。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区别进口国为小国和进口国为大国两种情 况。其意义在于:小国征收进口税后,引起进口需求和实际进口量的下降, 但是这一变化不会引起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从而,国际市场价格即进口国 的进口价格不变。因此,征收关税后全部关税负担,将通过在原进口价上的 加价转嫁给购买者。这时,关税是由进口国(消费者)负担的。  但是当进口国为大国时,情况就不同了。在图 3—2 中,征收关税前的进 口供给曲线为 S。征收从价进口税后,S 向上偏转至 S,供求均衡点由 E 变为E′,国内消费者购买价格从 P0 上升至 P2,价格上升幅度为 P0P2/OP0,进口需求量从 OQ0。减少到 OQ1 同时,进口价格降为 P1。这时征收的关税为 P1P2,税率为 P1P2/OP1。显然,征收进口税的加价幅度 P0P2<关税额 P1P2。  这一状态的形成机制是,征收进口税后,消费者购买价格上升,进口需 求相应减少,该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受进口收缩影响而下跌(大国假定),出 口国的出口价格下跌(即现在出口国愿意以 P1 的价格出口 OQ1,量的该商 品)。同时,进口国消费者愿意以 P2 的价格购买 OQ1 的该商品,从而进出口 达到新的均衡(E′点)。{ewc MVIMAGE,MVIMAGE, !8_1.bmp}图 3—2 表明,进口国征税后,所得税收总额为 P1P2·OQ1 相当于的面积P1P2E’F。它由两部分组成:(1)P0P2·OQ1 相当于 P0P2E’G 的面积。在未征税时,消费者为购买 OQ1 的进口商品,需支付 OP0·OQ1 的费用,现在则需要支付 OP2·OQ1 的费用,多支付(OP2─OP0)·OQ1=P0P2·OQ1。所以,关税收入的这部分实际上是由消费者负担的。(2)P1P0·OQ1 相当于的 P1P0GF 面积。未征税时,出口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出口量时的收入为 OP0·OQ1。进口国征收进口税后,出口价格降为,出口同样 OQ1 量的收入减少为 OP1·OQ1,二者差额为即(OP0-OP1)·OQ1=P1P0·OQ1 相当于的部分。所以,这部分关税收入实际上来自于出口国收入的减少,即由出口国负担了,它通过进口商转化为 关税收入。从上述分析中可得出如下结论:当进口国为大国时,征收关税是由其国内消费者与出口国共同承担的。至于双方各自承担关税的比例,则主要取决 于进口供给曲线 S 的斜率(供给弹性)和进口需求曲线 D 的斜率(需求弹性)。S 斜率较大(弹性较小)时,出口国将负担较多关税;D 斜率较大(弹性较小) 时,进口国负担的关税部分较多。第三节 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一、贸易条件的概念与种类  贸易条件指进出口价格的相对水平,简言之即对外贸易中的交换比率。 贸易条件的经济意义在于:反映比较成本状态,贸易条件由两国国内的交换 比率限定;反映贸易利益的分配状况。为了分析不同的问题,经济学家们使 用了不同的贸易条件指标。1.总易货贸易条件又称毛易货贸易条件、总贸易条件。如以 G 表示总贸易条件,分别以 Qm、Qx 表示进、出口数量指数,则总贸易条件的定义式为 G=Qm/Qx ,也可写为G=Qm/Qx×100=(Vm/Pm)/(Vx/Px)×100,式中 Vm、Vx 分别为进、出口商品的价值(金额)指数,Pm、Px 分别为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总贸易条件的意义在于:  (1)反映贸易条件状态,G 越高,贸易条件越有利,意味着可以用同等 数量的出口换取更多的进口商品。(2)进行不同时期贸易条件的比较。不过 有一个条件,即所比较的两个时期的贸易收支必须都是平衡的,否则即会改 变比较的条件,使比较失去意义。(3)在贸易收支平衡的条件下,可用总贸易条件推算出净易货贸易条件的变动:在贸易均衡下有 Px·Qx=Pm ·Qm,即Px/Pm=Qm/Qx=G,故 G=N。如果贸易收支失衡,则 Px/Pm≠Qm/Qx,G≠N。总贸易条件指标有一个缺陷,即由于缺乏共同单位,不容易测定进出口的数量。由 此才产生了替代的办法,先测定以货币表示的进出口总值,再用价格指数调 整,这样就形成了上述公式 C=2.净易货贸易条件  又称商品贸易条件、基本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用 N 表示,定义式为 净贸易条件以进出口价格的相对变动来测度,N 值越高则贸易条件改善程度 越大。例如,假设基期 N=100,即 PX/PM=1,著计算期出口价格指数提高 10%,进口价格指数提高 3%,则 N=110/103×100=106.8,表示计算期出口100 单位的商品可以比基期多换 6.8 单位的进口品,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净 贸易条件是最具有实用意义的贸易条件指标,因为它计算简便,许多国家的 官方统计中都计算和公布该指标。该指标的缺点是,如果发生商品结构和质 量的变化,则价格指数不可比,而净贸易条件不能反映商品结构和质量的变 化;选择基期比较难,基期距离计算期时间短,贸易条件变化不明显,距离 时间长,又可能发生商品结构变化等不可比因素;不能反映进出口价格变化 的原因。因此,需要建立其他贸易条件指标,以考察引起贸易条件变化的主 要因素的变动。3.收入贸易条件又称所得贸易条件、进口能力指数,定义式为 I=Px/Pm·Qx。收入贸易条件把出进口价格变动与出口数量联系起来了,目的是考察和反映一国进口能 力的变化与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在贸易均衡的情况下(从长期看一国的贸 易收支应当是基本平衡的),有 Px·Qx=Pm·Qm,即 Qm=(Px·Qx)/Pm=I。所以,I 上升(贸易条件改善)表示一定的出口值可以换取更多的进口品,进口能 力和收入水平提高了。收入贸易条件和净贸易条件的变化幅度乃至变化趋势并不一定是一致的,N 变化时,I 也可能得到改善。例如,若 Px=110,Pm=120,Qx=130,则 N=91.7,恶化了,而 I=119.2,反而得到改善。这表明,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一定意味着一国福利水平的下降。收入贸易条件指标的缺 点是,不能准确测度一国的进口能力,因为除了出口收入以外,进口能力还 受该国其他外汇收入的影响。4.单要素贸易条件 又称单项或单边因素贸易条件。定义式为表示出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价格贸易条件不能反映要素投入量的变化,而 S 作为要素贸易条件的一 种,引入了要素生产率因素。建立要素贸易条件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如 果产品价格等于投入生产要素的报酬,且产品的要素投入不变,则国际间的 产品交换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生产要素的交换。该贸易条件中的所谓单要 素,不是指单项生产要素,而是指单一国家的要素,即它只考察一国的生产 率变动。根据定义式,可以看出单要素贸易条件与净贸易条件有如下关系:S=N·Zx。它表明,S 与 N 的变化趋势不一定保持一致,N 恶化即价格贸易条件不变或下降时,如果出口部门的生产率(Zx)有较大的提高,仍然可以改善本国的要素贸易条件,结果对出口国还是有利的。单要素贸易条件的缺陷 是,由于生产中要素投入的质和量会发生变化,所以实际上很难准确计算产 品价格与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另外,它没有考虑贸易对方国家生产率的变 动。5.双要素贸易条件又称复要素、双边因素或双项因素贸易条件,定义式为 D=Px/Pm·Zx/Zm。Zm 表示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指数。  双要素条件同时考虑了本国出口品和外国出口品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可以用来测度本国出口单位产品所投入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外国出口产品 所含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它反映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交换能力 和交换比率的变化,从而反映了一国进口的真实资源成本的变化。从这一角 度出发,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贸易利益的下降。另外,双要 素条件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单要素条件不一致甚至相反。因为各国关心的是本 国要素在贸易中可以换得多少外国商品和劳务,而不是外国的生产要素,所 以,尽管双要素条件比较全面,单要素条件却比双要素条件更受重视。而且, 编制双要素贸易条件指数要一一测定贸易对象国的出口部门的生产率,难度 很大,所以实际上,各国官方统计都没有列入,也很少有人计算这项指标。 贸易条件的变化对一国的福利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贸易条件 改善可以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恶化则会降低福利水平。但是这并不是绝对 的,因为引起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各类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又不尽 相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是由于本国的原因引起贸易条件的改 善,那么本国的福利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如果由于外国的原因引起本国贸易 条件的恶化,则本国的福利水平也必然降低。但是,如果贸易条件恶化是由 本国引起的,它对本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就不确定了。例如,在本国经济增长 或技术进步引起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下,本国的福利水平仍然有可能提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各类贸易条件指标全面上升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一追 求并不容易实现,各指数的变动可能是不一致的。在这种状态下,对发展中 国家来说最有意义的是收入贸易条件 I 和单要素贸易条件 S。另外,由于计  算简便,净贸易条件 N 被广泛运用。当三者变动不一致时,如果 N 下降时 I、S 能够上升,一般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有利的。对发展中国家最不利的情 况是 N、I、S 的全面恶化,这时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二、贸易条件效应分析  分析进口国征收关税对该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 是局部均衡分析,仅就课征关税的产品讨论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而不考虑 其他因素;另一种是一般均衡分析,在多种产品和多个市场的均衡过程中考 察关税效应。一般均衡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 贸易无差异曲线和提供曲线等,在分析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之前,先简要介 绍有关分析工具的性质和特征。1.生产可能性曲线{ewc MVIMAGE,MVIMAGE, !3_1.bmp}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以一定资源生产两种产品时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它的描述是根据机会成本进行的。机会成本又称替代成本,指一定的生产资 源用于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一般情况 下,在逐步增大某一产品的产量时,增产单位该产品所需放弃的另一产品的 产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趋于增大的,即表现为机会成本递增。因为,不 同生产要素适合于生产不同的产品,为增产某一产品,在完全投入最有效的 生产要素之后,就要使用效率不高的要素,使替代效率降低、机会成本升高。 这种情况如图 3—3 所示。图中,X 轴和 y 轴分别代表 X 产品和 Y 产品的数量;AB 即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任一点表示充分利用全部生产要素时所能 得到的 X、Y 的产量组合。AB 下方区域内任意一点,其坐标所代表的 X、Y 的 产量,也是一种可能的生产组合情况,但不是产量最大的组合,必然存在一 部分资源被闲置,是低效率因而不可取的。AB 上方区域中的任意一点,则是 投入全部资源后仍然无法达到的产量组合,是不现实的。只有在 AB 上选择的 点,才是可能并且最充分的生产组合状态。当一国资源总量增加时,总产量 将会增大,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向外扩展。这也就是说,较高(离原点 较远)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代表较大的产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的 切线的斜率(△Y/△X),称为边际转换率、反映曲线该点上 X 和 y 的替代比 率或交换比率,即反映了 X 和 Y 在该点的机会成本,故又称产品的相对价格。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的形状,是机会成本递增造成的。如果我们在 X 轴上截取代表等产量(等长)的 X1X2 和 X2X3,把它们作为增产 X 的量(命名为△X1 和△X2),相对应地可以得到为此必须减少的 Y 的产量 Y2Y1(△Y1)和 Y3Y2(△Y2),且△Y1/△X1<△Y2/△X2,即△Y/△X 的比率递增。它直观地反映了该曲线形状下机会成本递增的性质。从 Y 产量的增加出发考察机会成本的 变动趋势,其结果是一样的。在其他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能呈凸向 原点的形状(机会成本递减),或者成为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2.社会无差异曲线  假定 X、Y 是两种效用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而且,随着所消费商品数量 的增加,它们的效用会逐渐降低(效用递减规律),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个 人对 X 和 y 的效用的实际评价,画出他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如图 3—4 中的  U1。{ewc MVIMAGE,MVIMAGE, !5_1.bmp} 消费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性质和特征,(1)曲线上每一点代表一种消费组合,且曲线上各点是连续的,即 X 和 Y 的消费可以无限替代。(2)同一条 曲线上的各点,X 和 Y 的消费组合情况不同,但对同一消费者而言都能提供 同等程度的满足,即具有相同的效用。(3)如果产品总量增加,而不是在原 有数量范围内增加某一产品的消费量,就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进行消费组合, 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程度的满足,这将形成一条新的无差异曲线,位于原曲线的上方,如 U2、U3。离原点越远的曲线,表示所提供的满足程度(效用)越高,即 U3>U2>U1。(4)各曲线永不相交,否则将与上一性质矛盾。(5)曲线凸向原点(即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为负)。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 斜率,反映的是该点的边际消费替代率,即△Y/△X 或△X/△Y,曲线的上述 形状特征表明边际消费率呈递减规律,即增加对某产品的消费时,增加单位 产品的效用(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愿意用来增加该产品消费的谷代产品 的量也随之减少。在图中表现为△Y/△X 递减:△Y1/X1X2 >△Y2/X2X3>△ Y3/X3X4。(6)K 点切线 MM 的斜率 OM/ON,表示 X、y 在该点的替代比率,即 交换比率。所以,曲线任一点切线的斜率,反映了 X 和 Y 在该点的相对价格, 曲线的切线成为反映相对价格水平的价格线。  以上虽然讨论的是个人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但分析证明,可以用类似的 方法获得一国总体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一社会无差异曲线,从而可以用它来反 映一国的总体需求状态。社会无差异曲线具有与消费无差异曲线相同的性质 和特征。3.无贸易状态下的国内均衡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产品可能的供给情况。社会无差异曲线则给出了 该国可选择的各种消费组合。但是,仅仅依据其中之一,都无法确定具体的、 合理的 X、y 产品的生产组合(也就是消费组合)和资源分配方式。我们必须 把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考虑。具体方法可通过图 3—5 予以说明。{ewc MVIMAGE,MVIMAGE, !6_1.bmp}图中,AB 为生产可能性曲线;U、U2、U3 分别是代表三个不同福利(效用)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关系 有三种情况:(1)不相交。如 AB 与 U3,意味着以该国全部资源所生产的产 品,仍不能给社会带来如 U3 的满足程度,即 U3 是无法实现的消费水平。(2) 相交。如 AB 与 U1,意味着 AB 可以满足该福利(消费)水平。但是,U1 有一 段处于 AB 下方的位置,说明该消费水平并不需要投入全部资源即可予以满 足,或者说,在该消费水平上安排生产,将使部分资源闲置,得不到充分利 用。故选择 U1 的消费水平是不可取的。(3)相切。如 AB 与 U2 相切于 T,表明 U2 的消费水平是可以达到的,且能充分利用全部资源。因此,T 点是效率 最高的生产和消费点。在 T 点,该国生产并消费 OX1=的 X、OY1 的 Y,产消 平衡。过 T 点的切线 MN,如前所述,为 AB、U2 的公共切线。即在 T 点,AB与 U2 曲线斜率相同,边际生产转换率=边际消费替代率。另外,MN 的斜率为X 和 Y 的价格比,反映该点上 X 和 Y 的相对价格。4.贸易无差异曲线和提供曲线{ewc MVIMAGE,MVIMAGE, !7_1.bmp} 贸易无差异曲线是借助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建立的。如图 3—6,首先在第Ⅱ象限作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二 者相切于 T 点。然后使呈扇形的生产区 ABO,在始终与无差异曲线 C 相切、且 OA 边始终与 X 轴保持平行的状态下移动。如此则生产区顶点 O 移动的轨迹 形成一圆滑的连续曲线,即贸易无差异曲线 TC。TC 上每一点必有 C 上唯一一 点与之对应,故 TC,与 C 等价,代表着与该无差异曲线相同的社会福利(消 费)水平。同时,TC 代表着贸易均衡状态并反映贸易状态。如 TC 上 O 点,对应于 C 上的切点 T,该点是无贸易状态下的均衡点。而在 xC 的 O1 点,它对应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T′点,表示这时该国生产 bT′的调和 dT′的人但只 消费 aT′的 X,其余 ba 部分即为该国的出口;Y 的消费为 eT′,不足部分ed 从国外进口。从图中还可看出,该国的贸易均衡状态是出口 ba 的 X、进口ed 的 Y 故 ba 与 ed 是等价的,X 与 Y 的交换比率为 ed/ba,实际上就是生产 区顶点 O1 与原点 O 连线的斜率。由此我们可以说,贸易无差异曲线任一点到原点 O 连线的斜率,均代表该点的国际交换比率。{ewc MVIMAGE,MVIMAGE, !8_1.bmp} 当一国国民收入增加时,消费水平提高,社会无差异曲线势必上移。相应地,贸易无差异曲线也将随之向左上方移动,如图 3—7 所示 TC1→TC2→TC3。如果从 O 点向 TC 引射线,任意一条射线必与若干 TC 线相交并同时与唯一一条 TC 线相切,如 P3 交 TC2 于 A 点,切 TC3 于 B 点。射线 OB 代表某一国际交换比率,OB 线上有两点 A 和 B,分别在 TC2 和 TC3 两条不同的贸易无差异曲线上,表明该国既可在 A 点也可在 B 点上开展贸易并实现贸易均衡。这时 该国将如何选择自己的贸易状态呢?由于 B 点的消费水平高于 A 点(TC3> TC2),故应选择 B 点。又由于 B 点是 OB 线与贸易无差异曲线的切点,OB 不 可能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交,所以 B 点是 OB 交换比率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福 利水平。同样道理,在每一个国际交换比率下,一国最理想的,它所愿意选 择的进、出口数量,决定于代表该交换比率的发自原点的射线与贸易无差异 曲线的切点。据此,我们可以由 O 点向各贸易无差异曲线引切线 P1、P2、P3 等等,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系列切点,连接这些切点,可以得到曲线 OM,这就 是提供曲线。从它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提供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着一个 交换比率和在该比率下该国所愿意接受的进出口数量。  OM 是向右上方延伸的。从切线斜率的逐渐增大可以看出,OM 延这一方向 延伸时国际交换比率对该国越来越有利。该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因为这 一延伸是 OP 射线与较高贸易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结果)。但是,上述过程是有 限度的。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成本递增状态的,随着 X 出口的扩大和资源向 X 部门的转移,生产 X 产品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同时,边际替代率下降, 即随着进口量的扩大,该国对 Y 的消费欲望降低,只愿提供不断减少的 X。 这一结果反映在图形上表现为,OM 在经过一临界点后会向内弯曲,成弓形,其 X 轴坐标从不断增大变为逐渐减小,表示尽管国际交换比率越来越有利, 该国却不愿提供更多的出口产品。5.自由贸易状态下贸易条件的确定 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作出不同国家的提供曲线,并借助于提供曲线,获得它们相互贸易时的交换比率即贸易条件。如图 3—8,在关于 X 和 Y两种商品的直角坐标中,分别作出 A、B 两国的提供曲线 OM 和 OM,①二者相 交于 E,表示在 E 点两国希望进出口的数量恰相吻合,从而 E 点的贸易条件(OT 的斜率)即成为实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OT 即此时的国际价格线或贸易 条件线。E 点也是两国生产区顶点的交点。依据前述原理,可对应于 E 点作出 A、B 两国的生产区(ABE 和 A′B′E)、社会无差异曲线(C 和 C′)、国内价 格线 TA 和 TB(它们的斜率与 OT 相同,表明自由贸易状态下各国的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一致)。从中,可以了解到两国的贸易状态。这时,两国国内的 生产与消费的差额恰恰可以互补,即 A 国的出(进)口量恰与日国的进(出) 口量相同。在形成国际均衡(贸易均衡)的同时,两国国内也保持了经济均 衡,因为提供曲线恰恰是在一国经济均衡(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 线相切)和进出口平衡这两个条件下导出的。{ewc MVIMAGE,MVIMAGE, !0_1.bmp} 当实际的交换比率偏离上述国际均衡价格(两国提供曲线交点所确定的贸易条件)时,市场力量将推动前者向均衡价格靠拢,从而恢复国际均衡。 即,国际均衡价格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当然,当贸易当事国一方或双方提供 曲线由于某种原因发生变化时,国际均衡价格将随之改变。{ewc MVIMAGE,MVIMAGE, !0_2.bmp}6.小国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当交易双方一方为小国时,对方国家(相对而言即为大国)的提供曲线不会随小国的选择改变,表现为一直线,如图 3—9 中的 TA。无论小国进口量如何变化,贸易条件始终固定在 TA=T(均衡贸易条件)上。自由贸易时, 小国提供曲线 TB 与大国提供曲线TA 交于 GB小国国内价格与国际交换比率均为 OT。现在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品 X 征收关税,其提供曲线将向右偏转至 T′B。这是因为,征收关税使国内市场上进口商品 X 的价格提高,促使小国增加 X 的生产、减少 X 的消费,导致 X 进口需求的下降;同时,大国对小国出口商品 Y 的需求不变;从而,在该价格下,小国只愿意出口较少的 Y 换取进口商品 X。征税后新的贸易均衡点为 C,小国出口量为 OA。在原提供曲线 TB 下, 小国出口 OA 要求换取的进口数量为 OX1。但征收关税后,消费者若要保持这 一交换比率,实际上必须在对外贸易中以 OA 的 Y 产品换取 OX2 的进口产品 X。 其中多进口的 X 产品(X1X2=BC),被用于缴纳进口税。这时的税率 t=BC/AB。因为小国对大国的出口量无影响,T 不变,所以小国征收关税不产生贸易条 件效应。{ewc MVIMAGE,MVIMAGE, !1_1.bmp}7.大国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如果征收进口税的是大国,情况就不同了。如图 3—10,A、B 两国提供曲线原为 TA、TB,自由贸易时贸易条件为了,A 国出口 X、进口 Y,B 国相反。 现假设 A 国开始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将导致 A 国国内进口产品 Y 价格提高, 它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使 A 国 Y 的生产受到刺激,国内 Y 的供给增加;二是 国内对 Y 的需求减少。二者的共同作用使 A 国进口 Y 的数量减少,但 B 国对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务贸易领域专项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