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研究世界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10个趋势
相 关 信 息
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10个趋势
来源:中国日照 发表时间: 14:58:00 阅读:
 [摘要] 在世纪交替之际,许多研究机构对21世纪世界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综观这些预测报告可以发现,21世纪世界能源的发展将呈现以下10个趋势: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能源构成将发生重大变革,石油和天然气将在21世纪中叶趋于枯竭,煤炭是承上启下的过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将获得快速发展,新的未开发能源、氢能和节能将备受关注,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日趋重要,等等。
  [关键词] 能源 能源趋势预测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水平也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世纪交替之际,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向更为关注,许多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综观这些研究报告可以发现,世界能源在21世纪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以下10个发展趋势。
  1.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缓慢增长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在21世纪初,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据联合国统计,从1972年到1995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3.2%左右,同期世界人口从37.84亿增加到56.82亿。在这段时间中,世界能源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2%左右,到1995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83.41亿吨石油当量(toe)。在21世纪初的20年中,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保持在3.1%左右,而世界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75亿左右,在此基础上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将以2%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数据,202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137.49亿吨石油当量,比1999年增长59%左右。
  2.世界能源系统将发生重大变革
  回溯世界能源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导致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工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又获得迅速发展,到20世纪后半叶,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逐渐成为世界能源构成的主体。到20世纪末,世界一次能源的构成是:石油占40.5%,天然气占24.0%,煤炭占25.0%,核能占8.0%,可再生能源占,2.5%左右。化石燃料总体占了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89.5%左右。
  据预测,在21世纪,世界能源系统将发生重大变革,20世纪形成的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世界能源系统,将在21世纪转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的世界能源系统。世界能源委员会(WEC)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认为,在21世纪上半叶,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主体,但到21世纪下半叶,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获得迅速发展,到210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50%左右。
  3.石油和天然气将在21世纪中叶趋于枯竭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基础上的。但是,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有限,许多研究报告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将在21世纪中叶趋于枯竭。日本《能量》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1998年世界原油的确认储量约为10347亿桶,若按1998年的产量(242亿桶)开采,只能供人类开采43年;1998年世界天然气的确认储量约为5145兆立方英尺,若按1998年的产量(82.6兆立方英尺)开采,只能供人类开采62年。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油气田,而且开采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石油和天然气将在21世纪中叶趋于枯竭却是许多研究报告的共同结论。
  4.煤炭是世界能源系统转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能源
  煤炭储量丰富,在21世界能源系统转化过程中,煤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过渡能源。许多研究报告认为,随着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煤炭在21世纪世界能源构成中的比例将逐渐下降,但煤炭产量的绝对值在21世纪初仍将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到2050年前后,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趋于枯竭,煤的液化和气化技术将获得快速发展,煤炭可能重振雄风,超过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世界第一能源。
  世界能源大会提供的资料表明,世界煤炭的最大可能储量为10.6万亿吨,其中探明可采储量约为9842亿吨,若按现在的技术水平进行开采,已探明的可采储量可供人类开采200余年。若按动态方法进行计算,也可供人类开采150年以上。由于煤炭储量丰富,煤炭在21世纪世界新旧能源系统转化过程中,将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此,美国等世界许多国家都未雨绸缪,制定了洁净煤技术计划,加紧研发煤的液化和气化技术,以便及时弥补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不足。
  5.可再生能源将获得快速发展
  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在21世纪将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太阳能、生物质能和风能等尤其引人注目。世界能源委员会(WEC)的研究报告认为,到2050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构成的30%左右,到2100年将达到50%左右。
  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研究与开发计划,并已取得可喜进展。例如:日本1993年就提出了“新阳光计划”,为了实施该计划,日本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15500亿日元,并计划到2010年使日本的可再生能源占日本能源消费的3.1%左右;太阳能电池在世界范围内已走向商业化,以色列目前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已达70%以上;瑞典的生物质能利用已达到本国能源消费量的20%;中国的沼气池已超过688万个;世界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45万KW。
  6.核能是未来能源的希望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1AEA)的统计,在20世纪末,全世界正在运转的核电站为436座,总发电能力达3.517亿KW,这些电站主要分布在美、法、日、英、俄等31个国家和地区。近些年,由于担心核电站运转的安全性、核废料对环境的影响和核技术扩散对世界安全的影响,核能的发展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呈现下降趋势,但核能的发展在亚洲仍呈强劲的势头。
  受控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浩瀚的海水中大约含有23.4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几十亿年。世界能源理事会(WEA)认为,如果受控核聚变技术在21世纪有重大突破,那么到2100年,核能可望占世界一次能源构成的30%左右。
  7.新能源的探索将得到强化
  探索新能源将是解决21世纪能源问题的重要内容。目前,最受人们关注的是甲烷水合物的开发。甲烷水合物是由水分子和甲烷气体分子组成的冰状晶体,它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稳定存在,点火便可燃烧,因此也被称为“可燃冰”。甲烷水合物主要蕴藏在水深300米以下的深海的海底地层和极地永久冻土的下部。据估计,世界甲烷水合物的储量可能超过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量的总和。甲烷水合物作为储量巨大的未开发能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要真正能利用这一巨大的能源宝库,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
  近些年来,煤层气的开发也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据估计,世界煤层气资源约可达到150万亿m3以上。
  8.氢能将成为二次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氢可用水来制取,燃烧后的产物也是水,作为优质清洁的能源,深受各国的重视。在21世纪,氢能将和电能一起并列成为世界二次能源的两大支柱。为了开发氢能,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氢能开发计划,美国制定的《年氢能发展目标》就把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汽车作为开发重点。目前,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制氢技术已获得较大进展,另外,氢燃料的利用技术也开始走向实用阶段。据估计,20-40年后,氢能将在二次能源的舞台上大展风采。
  9.被誉为“第五能源”的节能技术将备受重视
  “开源节流”是解决21世纪世界能源问题的至理名言。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同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节能也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是与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核能同样重要的措施。因此,节能被誉为“第五能源”。
  节能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目前,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情况的综合性指标,也是一个国家总体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许多研究报告指出,依靠节能可以将能源需求量减少25%-30%。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不降低公众生活水平的前提下,依靠节能可以降低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目前,许多国家制定了《节能法》,大量的节能技术正在得到推广。在21世纪,节能将备受各国的重视,节能汽车、热电联产、新型流体燃料、高性能电池等形形色色的节能新技术将获得快速发展。
  10.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日趋重要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耗能大国,而石油和天然气主要蕴藏在中东和前苏联地区,这样就造成了能源供需的矛盾。石油输出国为了保护本国石油资源和稳定油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各能源消费国考虑到本国安全,也非常重视国家能源供应的安全保障。在21世纪,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将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因此,美国非常重视能源的安全供应。美国每位总统上台后都要发布能源政策。2001年5月布什上台后,发表了163页的国家能源政策,其副标题就是“美国可靠、充足和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同年8月,美国又公布了《确保美国未来能源法》。美国是石油资源贫乏、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为了保证石油和天然气的安全供应,美国采取了进口多元化的策略。美国52%的石油和天然气依靠进口,其中加拿大占15%,沙特阿拉伯占14%,委内瑞拉占14%,墨西哥占12%。进入21世纪后,美国加强了从俄罗斯和非洲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工作。有研究报告认为,“9.11”事件后,美国攻打阿富汗(中亚输油管的必经之地)和伊拉克(石油资源占世界第2位),其真正的目的主要是石油。另外,为了有效地利用本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加强了洁净煤技术的研究。
  我国为了保障未来石油的安全供应,在重视煤炭液化研究的同时,正在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协商建立输油管道。针对中国提出的从西伯利亚到大庆的输油管道建设方案,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又提出了让输油管通往离日本最近的纳霍德卡港口的方案。中日两国间围绕在俄罗斯建造输油管的竞争,就是基于保障本国能源安全供应的战略考虑。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突出的问题,石油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油气资源的安全供应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如何应对不确定的国际能源体系,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赢得未来国际能源竞争的主动权,是21世纪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正是由于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上时空的错位,使得研究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有学者认为新地缘政治的逻辑是能源决定战略,这一时期的地缘政治不再是单纯争夺控制世界地理要道和世界市场,而是深化为以控制世界能源为中心的理论。只有全面掌握各方面国际石油市场的格局、容量、分布,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世界能源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的状态已经非常脆弱,结构性失衡突出,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已经超越消费国和输出国的界限,扩大至全球范围,地区能源一体化势头强劲。在世界石油新格局下,产油国与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既斗争又妥协,全球格局正加速调整。
  对世界能源格局,我国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产生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如徐小杰提出了油气安全地缘政治学说,把北非、中东、里海、中亚、西西伯利亚等主要石油供应地区划分为“大油气心脏地带”,把西欧、中欧、东亚和南亚等油气消费地区划分在“内新月形油气需求地带”。张宇燕等对能源格局的历史进行了总结,认为当今世界能源格局主要有三大特点:大国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再次出现;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由于欧洲整体力量的增强和中国崛起等因素,美国的地位相对衰落;部分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优势,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等。郝丽莎等以石油探明储量为考查指标,以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了世界石油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特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多中心的圈层结构,其中波斯湾储油层和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储油层分别是东西半球的油极,核心地位不断强化。
  能源安全的内涵
  在我国尚未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前,石油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部分出口换汇,石油安全问题并不突出。但在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石油安全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世界石油格局变动下能源的供应与保障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广泛讨论。
  张雷对国际能源安全的问题及国家安全能源框架进行了分析,提出国家能源安全概念是由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性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这两个有机部分组成。能源供应保障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标。
  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提出了石油安全的概念: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及应变能力。
  吴巧生等把油气安全定义为合理价格下的可靠的、足够的油气供给。杨东辉从进口国视角出发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上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问题:“买得到”“运得回”和“买得起”。安维华认为石油安全主要内容应包括石油生产的稳定、石油销售运输通道的安全及油价的合理波动等,其中石油的供应不中断和保持油价的合理波动是石油安全的核心。陈清泰认为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框架由石油资源、石油供需状况和石油安全对策等三大因素构成。
  学者几乎一致把石油的供给充足、稳定作为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把握,迫切需要对世界能源地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能源安全与供给
  我国在能源安全领域遇到了很多问题:进口依赖度的不断加深、国内石油战略储备的不足,使得国内在面对石油危机时变得更加脆弱;外贸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外贸方式和运输通道的过于单一,使得通道在受到恐怖主义或敌对国家威胁时容易造成石油进口中断的问题;石油产油国接连不断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冲突使得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更加迫切等。
  学者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吴磊认为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凸现是由于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与自给不足使外部风险因素逐渐增加。随着中国未来石油进口需求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尤其是进入石油时代以来,整个世界能源供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转入了依赖世界市场为主的供应格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世界石油贸易。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石油对外依存度的加深增加了供应安全的外部风险,进而使石油安全的脆弱性增加。
  早在1995年,王逸舟便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强调国家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能源安全维护措施,如能源来源多元化、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机制、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等。吴巧生等认为,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实施石油安全战略,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多种渠道全力开拓国内外石油资源,以资源国际化为原则,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
  石油供应不仅仅是一个市场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姜春良通过对美国控制下的世界能源格局的分析,认为因内战而动荡不安的中东格局和西方能源大国对中国的“能源威胁论”影响了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在和平与自由经济竞争时代,能源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更复杂,需要市场、外交、军事和经济安全的综合性一揽子政策和措施。郎一环等提出,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中国需要制定石油地缘政治战略规划,应对“一超多极”格局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通过多元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减少对个别地区的依赖,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石油消费国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供应安全挑战。
  能源储备安全
  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石油储备,但是中国的石油储备起步较晚,是尚未建立起完备的石油储备的国家。石油储备在保障石油的稳定供应、稳定石油的价格、对可能的石油禁运起威慑作用,以及在必要时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完善石油储备机制,加强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中国石油储备,是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借鉴发达国家能源安全政策的经验,填补战略石油储备立法上的空白,确定适当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建立起官民一体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尽快健全和完善与能源安全相关的法律规则体系。
  能源运输安全
  从世界能源运输格局看,中国的能源供应渠道方式较为单一,原油进口的过境运输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特别是在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处于能源需求核心地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发展全方位的能源供应渠道是重要出路。结构单一的运输方式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隐患,多种运输方式并举是规避石油运输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进口石油多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管道和航线安全,恐怕是中国石油安全最薄弱的环节。马六甲海峡是国际政治中的敏感地区,其邻近的中国南海海域海盗活动频繁,又是事故多发地区,如何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就成为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重点之一。
  张荣忠对世界能源运输线的咽喉要道,如曼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巴拿马地峡和跨巴拿马输油管、俄罗斯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和港口、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能源运输通道的风险与局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进口能源的风险和应对措施。李岩等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中国进口石油路线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石油地缘政治态势,并就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重点区域运输路线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对中国交通运输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能源安全的评价
  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不同的能源安全评价指标,对中国能源安全的状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郭小哲等从保障石油安全、灾变安全、供需安全、效率安全、环保安全和效益安全6个维度出发建立了中国能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吴巧生等从油气资源供应安全、油气资源产业安全和油气资源金融化安全三大模块建立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安全评价体系,认为中国油气资源安全存在对外偏向于较高风险依赖的安全机制,但自身抵御风险的基础能力较弱,处于安全均势到安全弱势之间的状态。张生玲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储备出发构建了国家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并且依据模型评价结果提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对策选择应以进口能源为主,以国内能源作为调节,实现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鼓励企业走出去。陈军等从供给安全和使用安全的角度创建测度中国石油安全水平的战略评价分层指标体系,建立石油安全的战略评价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石油安全水平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
(杨宇 刘毅)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自《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5期)
  |  |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电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59号
 京ICP备号-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维京律师事务所 孙连钟律师 高天玉律师为什么研究世界能源问题_百度知道
为什么研究世界能源问题
提问者采纳
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组织了一批研究力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不论是能源资源的开发还是分配都不仅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国际安全的影响,也直接导致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能源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外交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深入探讨能源问题对国际关系,也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考验。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看,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相信对人们更好的站在全球视野审视能源问题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世界能源现状和未来--《金属热处理》2011年10期
世界能源现状和未来
【摘要】:根据美国金属学会AMT杂志2007年以来发表的系列文章,综述了世界和美国能源的现状和前景,详细介绍了各种能源资源、消耗、挑战、危机和出路、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及利用能源的碳排放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416.2【正文快照】:
美国金属学会的《Advanced Materials Progress》杂志自2007年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了世界和美国的能源现状和前景,详细介绍危机、未来能源资源,逐步增长的消耗,石油、天然气资源即将枯竭的经济发展的最伤人脑筋的问题。这些情况和思路对如何惜用旧能源,如何有效开发和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景强;王秀英;;[J];科学之友(B版);2009年12期
王阳;江汝峰;徐明珠;杨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石小蒙;高樱梅;李婷;;[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3期
詹华,姚士洪;[J];能源工程;2003年03期
任怀良,沈国平;[J];热力透平;2005年03期
李发达;李静萍;;[J];甘肃科技;2010年16期
辛木;;[J];重型汽车;2010年06期
牛丽明;孟辉;;[J];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05期
侯建朝;;[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2期
周志强;赵少磊;庄毓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于华鹏;[N];中国联合商报;2008年
商亚妮;[N];中国煤炭报;2006年
马玉;[N];中国贸易报;2006年
高建锋;[N];中国证券报;2007年
孙浩;[N];中国化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靳云鹏;[D];黑龙江大学;2009年
徐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5年
杨戈;[D];东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随着汽车数量的剧增,下列问题已成为汽车行业研究的新课题
(1)能源问题:①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是氢气,这是因为,它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一种新型的“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等燃料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的原因为
A、都是无毒无害的气体&&&&&&&&&&&&&&&B、都可以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燃烧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D、均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2)环境与健康问题:①2010年得月22日是第得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某些工业废水处理后可循环使用
B.积极开发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五化石燃料的使用
C.禁止秸秆就地焚烧,提倡用秸秆代替煤作燃料进行火力发电
D.为减五大气污染,火力发电厂应采取加高烟囟的办法
②市售的麦片中含有极微量很细的还原铁粉,食用这样的麦片后,铁在胃里(胃液中含有盐酸)溶解的原因是.
提 示 请您或[登录]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手机注册免费送10天VIP和20个雨点!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能源问题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