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论文论文论文

关于心理精神能量的研究_应用类_心理学论文_中国心理学家网
中国心理学家网
&┊&┊┊┊┊┊┊┊
热线咨询 3
┊┊┊┊┊┊┊┊
┊┊┊┊┊┊┊┊
┊┊┊┊┊┊┊┊
&&& 发表日期:日
作者:李涛
编辑:shphao
有413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关于心理精神能量的研究
关于心理精神能量的研究
&&&&&&&&&&&&&&&&&&&&&&&&&& 李涛
心理精神能量与情绪的关联紧密。负面情绪消耗心理精神能量。如果心理精神能量补充不及时,导致心理精神能量的失衡,会引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精神能量消耗容易,获得困难。心理精神能量及时主动的重新获得,是一个日常性的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情绪 心理精神能量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本文所探讨的心理精神能量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荣格的心理能概念有以下表述(参见荣格,《论心理能》):
1、我们把较狭窄的心理能概念扩大为生命能概念,而心理能则为生命能的特殊部分。(第31节)
2、我因此建议,由于我们将心理能用于心理学中,我们把我们设定的生命能叫做“力比多”。(第32节)
3、我曾建议把分析心理学里的能量的概念称为“力比多”。(第54节)
4、力比多只不过是“能量”的简略表达而已。(第56节)
荣格在《心理类型――个体心理学》第907节中这样表述:
力比多(Libido):在我看来,这个概念乃是“心理能量”的同义词。……关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这一问题,其实与力比多概念毫无关系。
我倾向于在上述陈述之后加上“大大的问号”。我们探讨心理能,至少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生命力是心理能量的外在表现。如果按照荣格的表述,丧失了力比多的人,心理能无从谈起,更何谈生命力。这是讲不通的。
中国历史上,在专制社会消亡之前,没有太监的时代不多。太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赵高、童贯等,飞扬跋扈、祸国殃民、坏事做尽。太监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太监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太监丧失了性欲,或称性力,但是,绝不会同时丧失生命力。
我们尊重伟大的心理学家,不等于全盘接受他们的观点,更不会影响我们探索真理的步伐。
因此,我认为心理能与力比多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们最好还是将两者区分开来讨论。
对于中国人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在许多基本概念上,出于尊重,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我们不得不沿用外来的概念。
本文的“心理精神能量”概念中,不涉及力比多,不涉及意识和无意识,不涉及心理类型,与精神分析理论无关。这一点,务请读者留意!我选用“心理精神能量”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新概念来展开讨论。这个词中的心理和精神在涵义上有一定的重叠,实在出于无奈。
荣格在《论心理能》中指出:“冯.格罗特是最先提出心理能概念的人之一,他说:‘心理能的概念就像物理能的概念一样,被证明在科学中是有根据的。心理能也像物理能一样有各种大小不等的量以及有不同的形式。’”(第8节)
我不清楚冯.格罗特心理能概念的内涵。我非常同意“被证明在科学中是有根据的。”和“心理能也像物理能一样有各种大小不等的量。”但是,我不同意心理能“有不同的形式。”
我又非常佩服冯.格罗特的另一句话:“证明的重任落在了那些否认心理能的人身上,而不是那些承认其存在的人身上。”(第12节注)
荣格的《心理类型》的英译者H.G.贝恩斯在英译者序中指出:“因为对荣格来说,心理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一个更大世界的所有要素;它还同样具有毁灭性和建设性的力量――一个多元的宇宙,在这个宇宙当中,个体或者实现或者忽视其创造者的基本角色。”(P6页)我支持这样的判断。
世界由什么组成?答案很多。世界的组成部分至少包含能量。心理世界,或称精神世界同样一定离不开能量。
我将我的研究限定在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希望与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共同努力,将“心理精神能量”这一概念放到普通心理学的某一独立的章节中去。
在研究中,我最早受到两位中国哲学家的启发。他们是孟子和庄子。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的学生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 浩然之气的神秘主义成分使得解释繁多。严格剔除神秘主义的解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浩然之气就是心理精神能量强大的状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下册《孟子浩然之气章解》中指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并不是‘集义’所恢复着。”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养”字表明,心理精神能量不能自动恢复,必须“养”而主动获得。
心理精神能量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理直气壮”的气,“勇气”的气,“垂头丧气”的气,“正气凛然”的气。
庄子在《达生第十九》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纪子为齐王养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可以斗了吗?” 纪子答:“这只鸡骄傲自满,意气用事,不能斗。”
二十天后,齐王又问,纪子说:“不能斗。你看,听见鸡的叫声,看到鸡的影子,立刻警觉好斗。”
三十天过去了,齐王着急了,纪子却说:“不能斗。还是目光凶狠,斗志旺盛。”
又过了十天,齐王前呼后拥,再次来到养鸡场。纪子指着鸡对齐王说:“可以斗了。你看,别的鸡鸣叫挑战,它却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已无好胜之心,看上去呆若木鸡。瞧,那只鸡一见咱的宝贝,胆都吓破了,扭头就跑!”
这只“呆若木鸡”已“不动心”。 “不动心”说明这只鸡心灵宁静,无所畏惧,将生死置于度外,心理精神能量极为强大,当然无所不胜,天下无敌。
心理精神能量强大的的表现是心灵的宁静(peace of mind),即不动心。并不表现为斗志昂扬,豪情万丈。
难道纪子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家?
其实,纪子是庄老先生笔下的人物,伟大的庄老先生才是伟大的心理学家!
我引用孟子和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否认中国心理学研究比较落后这一事实。而是想说,心理学的研究是全人类的工作。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真理的探索,是服务于全人类的最高幸福。
关于心理精神能量,我的基本观点如下:
心理精神能量的特征:
1.只存在于内心,储存于大脑中能量;
2.与体能一样,会消耗,甚至耗尽。但与体能不同的是,心理精神能量不能自动恢复,必须主动重新获得;
3.与情绪的关联紧密;
4.与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关系不密切;
5.仅限于心理学范畴,远离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6.本文的“心理精神能量”概念中,不涉及力比多,不涉及意识和无意识,不涉及心理类型,与精神分析理论无关。
7.生命力是心理精神能量的外在表现。
&&& 心理精神能量目前暂不能用物理学和医学的方法测量。但是,许多研究表明,“个体作出情绪反应时呼吸、心率、血压、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脑电反应及内外分泌腺反应均会发生变化。(《普通心理学》P246)”&&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心理精神能量会从目前“假设性”的概念成为“客观存在”的能量形式。
二、心理精神能量与情绪的关联紧密,并只经由恐惧、悲痛、焦虑、忧郁等情绪消耗。
心理精神能量与情绪的关系
&&&&&&&&&&& 是否消耗心理精神能量&&&&&& 是否产生心理精神能量
恐惧&&&&&&&&&&&&&&&& 是&&&&&&&&&&&&&&&&&&& &&否
悲痛&&&&&&&&&&&&&&&& 是&&&&&&&&&&&&&&&&&&&&& 否
绝望&&&&&&&&&&&&&&&& 是&&&&&&&&&&&&&&&&&&&&& 否
紧张&&&&&&&&&&&&&&&& 是&&&&&&&&&&&&&&&&&&&&& 否
焦虑&&&&&&&&&&&&&&&& 是&&&&&&&&&&&&&&&&&&&&& 否
忧郁&&&&&&&&&&&&&&&& 是&&&&&&&&&&&&&&&&&&&&& 否
厌烦&&&&&&&&&&&&&&&& 是&&&&&&&&&&& &&&&&&&&&&否
骄傲&&&&&&&&&&&&&&&& 否&&&&&&&&&&&&&&&&&&&&&&是
爱(慈善,助人)&&&&& 否&&&&&&&&&&&&&&&&&&&&& 是
愤怒&&&&&&&&&&&&&&&& 否&&&&&&&&&&&&&&&&&&&&&&是
兴奋&&&&&&&&&&&&&&&& 否&&&&&&&&&&&&&&&&&&&&&&是
快乐&&&&&&&&&&&&&&&& 否&&&&&&&&&&&&&&&&&&&&&&是
惊奇&&&&&&&&&&&&&&&& 否&&&&&&&&&&&&&&&&&&&&&&否
厌恶&&&&&&&&&&&&&&&& 否&&&&&&&&&&&&&&&&&&&&&&否
害羞&&&&&&&&&&&&&&&& 否&&&&&&&&&&&&&&&&&&&&&&否
憎恨&&&&&&&&&&&&&&&& 否&&&&&&&&&&&&&&&&&&&&&&否
举例如下:
1、一转头,看见一只老虎。
驯兽师的情绪反应:平静,不消耗心理精神能量。
学者的情绪反应:巨大的恐惧(表现为心率上升,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等等),心理精神能量消耗巨大。
2、明天要考试,通不过,解聘。
驯兽师的情绪反应:焦虑异常,心理精神能量消耗大
学者的情绪反应:平静,不消耗心理精神能量。
3、业余作义工,助人为乐,获得心理精神能量。通常并不自知。
4、一怒之下,勇气倍增。增加的勇气,就来自于愤怒产生的心理精神能量。
5、无知而自高自大的人,心里感觉极好,令人羡慕。这是因为骄傲能产生心理精神能量。这也说明,适度地骄傲一下,炫耀一下,显摆一下,对自我心理健康很重要。《易经》谦卦第十五强调谦虚,“谦,亨。君子有终。”& 但是,也剥夺了君子轻易获得心理精神能量的机会。
&& 骄傲自满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缺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的概念,并描绘了自我实现者良好的近乎完美的人格特征。但同时也指出,自我实现者并非尽善尽美,缺点之一就是骄傲。
既然无法摆脱,除了用谦虚来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适度的骄傲一下并非完全不可以。骄傲轻易地让人获得心理满足,获得自尊,对于心理健康的功效不能否定。关键是把握这个“度”。
适度的骄傲和自我陶醉让人获得优越感,产生心理精神能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追求优越”的概念,认为优越感使人的心灵得到积极的成长。当然,谦虚毕竟是君子之道之首。靠骄傲获得心理精神能量并不为君子所称道,也不可靠。
6、忧郁会悄悄地持续不断地消耗心理精神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感到精神萎靡,但不会感到明显的精疲力竭。如不及时发现并干预,及时补充和获得心理精神能量,很容易发展成抑郁发作。如同一桶水在慢慢地渗漏,等到发现,水位已明显下降,为时已晚。忧郁缓慢地持续地消耗着心理精神能量,不易被个体发现,危害非常巨大。
7、我们在中文里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吓得魂飞魄散。”
查《现代汉语词典》,魂的解释如下:1、灵魂。2、指精神或情绪。3、特指崇高的精神。魄的解释如下:1、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2、魄力或精力。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灵魂不在其研究的范畴。我们把这两个字的解释1先排除。魂的解释2中有情绪二字。心理学认为,恐惧、悲痛、绝望、紧张、焦虑、忧郁、厌烦、骄傲、爱、愤怒、兴奋、快乐、惊奇、厌恶、害羞、憎恨等是人的基本情绪。恐惧中,以上情绪中有哪几个会“飞散”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显然站不住脚。留下的是精神、精力和魄力,我把它们称为“心理精神能量”。
这样,“吓得魂飞魄散”的解释就是,恐惧大量地迅速地消耗人的心理精神能量,其速度之快,像“飞”一样。相类似的成语有:魂飞天外、失魂落魄、惊魂夺魄、亡魂丧胆、闻风丧胆、黯然魂销。
《新华成语词典》这样解释成语:“部分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典故和古诗文。”古代知识分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用了“飞、散、失、落、夺、亡、丧、销”这些字,精确生动地描绘心理精神能量可怕的消耗过程,绝望的心情跃然纸上。这些成语描绘的是心理精神能量大量并且迅速消耗的过程。
第二种状态是心理精神能量大量消耗而没有及时补充的状态。描绘这一状态的成语相当多,举例如下:惊魂不定、惊恐不安、焦虑不安、惊恐失色、R不安、六神不安、六神无主、胆战心惊、黯然神伤、心情沮丧、垂头丧气、心寒胆战、心慌意乱、心惊胆战、心力交瘁、心乱如麻、心如刀割、心神不安、惘然若失、魂不附体、魂不守舍、神不守舍。
第三种状态是心理精神能量大量消耗而没有及时补充,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状态。比如:万念俱灰、心灰意冷、心如死灰。
&&&&&&&&&&&&&&&&&&&&&&&&&&&&&&&&&&&&&&&&
&&&&&&&&&&&&&&&&&&&&&&&&&&&
三、心理精神能量获得方法
正确的认知
例如:甲乙同时面对重大失败。
甲怨天尤人,充满自责,内心沮丧,甚至绝望。心理精神能量消耗巨大。精神萎靡,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乙认为,自己已尽力,外部因素非自己能够控制。虽也沮丧,但能坦然面对。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心理精神能量在消耗的同时,经过理性分析和思考,重又获得,很快走出阴影,笑对人生。
可见,正确的认知和归因非常重要。
痛苦、焦虑、失落、沮丧等负面的情绪是人生的常态,而快乐、幸福、满足等反而是异态,是暂时的、短暂的。本质上看,一切都是暂时的。适度的痛苦和焦虑能产生动力。接受痛苦、焦虑、失落、沮丧等负面的情绪,坦然直面,就能减少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
斯宾诺莎曾说:“懵懂无知的人不仅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致永不得享受心灵的宁静;他还对神和万事都懵懂无知,若不痛苦,便无法生活,真正不痛苦时,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在他被认为有智慧的范围内,心神泰然,还由于意识到神、万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种永远的必然性而时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灵的宁静。”(《伦理学》第五部分,命题第42)
&& 有智慧的人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以理化情”,不为情所困,不为情所累,尽量减少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
思考(比如哲学思考)
举例如下:
孔子提出“知命”的思想。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这样解释:“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
了解并认识到“天意”的存在,听从命运的召唤,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哲学思考,让我们虽败犹荣,永不言败,永远快乐,带来强大的心理精神能量,来平衡日常的经常性的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
&&& 重要的思考命题还有:反者道之动;齐生死;一切都是暂时的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说,哲学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写学术论文,而是获得强大的心理精神能量。心理精神能量强大了,心灵才能宁静,才能快乐。
生死的思考尤为重要。死亡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一个人一旦思考“人终有一死”,情绪上的反应首先是绝望,此时的心理精神能量消耗巨大。死亡的恐惧深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一生困扰着我们,消耗着大量的心理精神能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整天深思“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Is it beter to live or die? But what happens after we die? Nobody knows.)。” 这样的思考让他绝望,消耗了巨大的心理精神能量,精神委顿,想到自杀。因此,直面死亡的恐惧,积极思考生死这一哲学命题,非常重要。庄子的《齐物论》和《田子方》是最好的教材。庄子提出“齐生死”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启人智慧。
悍匪的口头禅是“老子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他如何得到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不得而知。重要的是,悍匪的心理精神能量因此极为强大,什么突发性的灾难性的事件,什么艰难困苦,一概打不倒他。
悍匪没有文化,更谈不上思想境界、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这个悍匪的存在,“勇气”可嘉,发人深省,给人启发。
哲学思考的内容因人而异,只要能让人觉悟,给人力量,心理精神能量得到补充,都是合适的。
王守仁先生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人是万物的主宰,这样的思考会让人获得巨大的心理精神能量。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实质上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如果想明白、想清楚,遇到困难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不断提醒自己,就会点亮人的心灵,获得强大的心理精神能量。
&&& 经常的持久不懈的哲学思考,意味着经常的心理精神能量的补充。借用金岳霖先生的话来说:“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 就像汽车,行驶一段路程,必须到加油站加油。
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从获得心理精神能量的角度来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没有高下之分。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是一句具有普遍意义的坚定的信念。
“好死不如赖活”、“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信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的信念。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样的猛士心理精神能量强大。“直面”,而不是逃避,展现了人的伟大精神。
这些信念都让人获得心理精神能量。
对于智识者,经由哲学思考和正确的认知得到的信念,宜用简单的话概括,时时揣摩体会,时时补充能量。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比如,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我是最好的;压力很大,但我能应对。
&&&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让人轻易地获得心理精神能量。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建立自信心,经常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让个体不断补充心理精神能量。这个方法简单,效果非凡,意义重大。
骄傲、爱(慈善,助人)、愤怒、兴奋、快乐等情绪,能产生心理精神能量。但是,量能有限。
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关于经验,讲述一个“枪、学者和悍匪”的故事。
悍匪面对枪口,虽然也害怕,却能平静坦然,面不改色;
学者面对枪口,惊恐万状,可能瞬间崩溃。
枪是悍匪的伙伴,经常“经验”,不具威胁;
枪对学者实在陌生,意味着立即死亡,学者表现自然。
从智力结构上,两者不在一个层面。理论上说,学者的心理精神能量可能比悍匪的心理精神能量强大。
但是,在“枪”这个突发性的、灾难性的事件面前,我们看到相反的情况。
结论是:智慧强大,内心强大,缺少“经验”,显然不行。光有智慧和哲学思考是不够的。&&&&&&&&&&&&&&&&
7、幻想。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幻想都能产生心理精神能量。
屡败屡战。凭什么再战?除了坚定的信念,还要依靠合理的胜利的幻想。关于胜利的幻想,让暂时失败的人忘却失败的痛苦,在幻想中陶醉,获得心理精神能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幻想着未来的财富和美女,屡次落第心情沮丧的秀才重又获得心理精神能量,埋头苦读!
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说明基于现实的合理幻想,能够获得强大的心理精神能量!
四、结论:
1、懦弱、胆怯、退缩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勇士、真正的猛士是没有的。
恐惧、焦虑和绝望等恶劣情绪时常袭来,消耗着大量的心理精神能量,人的内心常常不堪重负,精疲力竭。个体的心理精神能量不可能达到恒定状态,消耗容易,获得困难。心理精神能量必须及时主动地重新获得。这是一个日常性的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2、心理精神能量的过度消耗和透支,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到透支的速度越快,呈现的心理障碍越严重。
3、心理精神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消耗。最常见的原因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消耗着一个人的心理精神能量,让人产生“心累”的感觉。因此,心理精神能量的储量相当重要。储量越大,应对能力越强。因此,储量越多越好。
4、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降临。心理精神能量强大的人并不能免于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干扰。只是因为心理精神能量强大,巨大的消耗之后,内心依然能够保持平衡,如孔子所云:“君子坦荡荡。”&
5、以目前的认知,无法对心理精神能量的能级进行科学测量。每一个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遭遇的事件不同。因此,关于个体的心理精神能量的能级考量过于关注,意义不是太大。
6、心理精神能量强大的的表现是心灵的宁静(peace of mind)。并不一定表现为斗志昂扬,豪情万丈。心灵的宁静不是天生的状态,是个体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努力一天都不能间断。
五、对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的启示
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繁荣的表象之下,难掩精神空虚、道德堕落、价值观混乱。生存压力巨大,焦虑情绪弥漫,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巨大,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患者日趋增多。
通过对心理精神能量的研究,我们发现:
环境和事件引发人的负面情绪,消耗人的心理精神能量。如果心理精神能量储备充足,巨大消耗之后,又能及时补充,内心依然能够保持平衡,则个体基本不受事件影响;如果心理精神能量的过度消耗,又没有及时补充,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人类无法控制环境,因此无法免于负面情绪的干扰,无法免于心理精神能量的消耗。要保持心理健康,免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精神能量的储备和及时获得非常重要。在环境和诱发性事件的巨大压力下,心理精神能量起到类似于减压阀、缓冲器和防火墙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自我心理精神能量的监测。发现心理精神能量消耗过大过快,应及时补充。心理精神能量获得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方法。重复一个哲学思想,坚定一条信念,只要能迅速持久地获得心理精神能量,都是合适的。
许多人对心理精神能量不了解,极为陌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能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不知道原因在于心理精神能量的缺失和匮乏。
心理精神能量疗法通过让来访者了解心理精神能量的概念、与情绪的关系和获得的方法,指导来访者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结合其他疗法,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主要应用于智识水平和觉悟水平较高的来访者。
六、心理精神能量的测量系统
Lewis Thoms P134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0" Month="4" Year="年4月20日
后记:此文最初来源于一些观察和思考,目的是希望提出一个简单的概念,以此出发,展开分析,试图解决人生每天必须面对的小困扰和重大困扰。我的想法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希望阅者给予批评。我的邮箱:.cn
发布,转载须保留本文链接!手机浏览网页显示不完整时,请点击网页底部的电脑版。欢迎关注本站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
相关专题:
专题信息:
&&<font color=#15-8-20 10:46:16)[8]&&<font color=#15-8-18 17:39:59)[14]&&<font color=#15-8-16 10:25:13)[16]&&<font color=#15-8-14 17:31:26)[59]&&<font color=#15-8-13 17:34:25)[28]相关信息:&没有相关信息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李涛
&& && && &&
& && &&  &
版权所有& 中国心理学家网技术支持创立互联&&& 通讯地址: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150#&&&邮编:230032
联系电话:3& E-mail: QQ:& 国内心理学类综合性门户网站
&nbsp&nbsp中国心理学家网微信公共号:xinlixuejianwang生活中的心理学 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活中的心理学 论文
生&#8203;活&#8203;中&#8203;的&#8203;心&#8203;理&#8203;学&#8203; &#8203;论&#8203;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心理学类论文-心理学论文-管理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犯罪心理学论文
共 1765 条文章&&首页 | 上一页 | 1
&100条文章/页&&转到第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用工具 |
| 大全 | 大全
     |
Copyright & 2004-
 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电 话:010- 传 真:010-&#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论文
下载积分:280
内容提示:[精品]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3:09:22|
文档星级:&#xe60b;&#xe612;&#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热销排行榜
1.2.3.4.5.6.7.8.9.10.
最近浏览的其他商品
浏览更多同类商品
【 】??????????
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
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读者对象:
¥25.10&&&
立刻节省:¥12.90
所属分类:
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
变态心理学-增订本
为何家会伤人
重塑心灵-每个人都拥..
数字心理学
《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序
&&& 精神分析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不仅对心
理学和精神病学,而且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文艺学等领域
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精神分析研究其他学派所忽视的变态行
为,着重于神经症的分析治疗,并对人的心理特别是人格作出理
论解释。自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精神分析学说以
来,精神分析理论不断得到发展。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我国
心理学史论著中得到过介绍和评价的主要有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哈特曼、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克莱因
的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理论,霍妮、卡丁纳等的精神分析社会文
化理论,宾斯旺格和鲍斯等的存在精神分析,拉康的结构主义精
神分析等。
&&& 但是,国内却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海因兹&科赫特(Heinz
Kohut)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理论的著作,对于20世纪60~70
年代从古典精神分析,经由自我心理学逐渐发展出来的自身心理
学仍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蔡飞博士的《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
究》一书的出版,则填补了这一空白。科赫特通过改造力比多的
概念来改造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从而提出狭义自身心理学理
论。狭义自身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自恋障碍,仍把自身(self
当作心理装备中的表象;同时认为,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能够解释
结构神经症,狭义自身心理学与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相互平行,各
有其适用领域。后来,科赫特根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到的经
&验资料,将狭义自身心理学的发现普遍化和范式化,创立了广义
自身心理学理论。广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自身(self)是人格的
核心,本能和驱力从属于自身,自身的发展变化取决于自身一自
身对象关系体验。广义自身心理学既能解释自恋神经症,也能解
释结构神经症,无论是自恋神经症,还是结构神经症,本质上都
是由自身缺陷引起的自身障碍,从这个意义上,广义自身心理学
可以涵盖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因此本书的作者
把广义自身心理学看成精神分析的新范式。
&&& 《自身心理学:科赫特研究》一书的最大特点,是研究视角
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它从心理学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科赫特的
个人经历与其自身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可能联系。运用心理学的社
会学原理,分析了自身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发展的整体脉络,系统阐述了狭义自身心理学
从传统精神分析脱胎而出、狭义自身心理学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义
自身心理学的过程,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以心理学的人
格理论为基本架构,从人格结构观、人格动力观、人格发展观、
心理病理观和心理治疗观的视角,系统论述了自身心理学的基本
理论观点,并将其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心理学以及对象关
系理论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全面地评价了自身心理学
&&&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实用性。据我所知,作者曾运用自
身心理学理论对许多求询者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效
果,写有数万字的个案记录。书末选取了其中一个案例作为附
录。这个运用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理论治疗自恋人格障碍的成功
案例,为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做了有益的探
索。它说明自身心理学理论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社会工作提
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 鉴于此书的以上特色,我愿向读者推介。蔡飞同志曾跟我攻
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本书就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的。他尊师重道,勤奋刻苦,为人踏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学
无止境,愿他在学术的攀登中,更上一层楼。
&&& 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寓所古今斋
第五章广义自身心理学
第一节从狭义自身心理学到广义自身心理学
&&& 狭义自身心理学发展成为广义自身心理学,主要有两个
&&& 其一,狭义自身心理学存在两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 狭义自身心理学假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力比多,即自恋
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它们相互独立,互不隶属,有各自的发展
道路。狭义自身心理学还假定,个体一开始就将这两种力比多同
时投注于同一对象。一方面,把自恋力比多投注于对象,以自恋
的方式同对象发生联系,把它当作自身一对象;另一方面,把对
象力比多投注于这一对象,把它当作满足本能的对象。这样,个
体从一开始就与同一个对象保持两种相互矛盾的对象关系,即自
恋的对象关系和本能满足的对象关系。
&&& 这样,狭义自身心理学就存在难以化解的内在矛盾:在自恋
的对象关系中,对象还不是真正分化、独立的对象。在把自恋力
比多投注于对象时,即在把对象当作自身对象时,个体并不能清
楚地意识到对象完全独立于自己。也就是说,在自恋的对象关系
中,自身同对象还没有完全分化。而在本能满足的对象关系中,
&对象是真正独立、分化的对象。能把对象力比多投注于对象,本
身就意味着个体能清楚地意识到对象是独立于自己的存在,其自
身同对象完全分化。只有清楚地意识到对象完全独立于自身,个
体才有可能将其作为本能满足的对象。问题是,对同一个对象,
个体怎么可能既意识到其独立性,又意识不到其独立性呢?
&&& 一方面,狭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自身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
容,是自我的一个成分,是自我之中与对象表象相对的自身表
象;另一方面,又认为自身是人格的组织中心。作为自我之中的
一个内容和成分,自身就不可能是人格的组织中心。作为自我之
中的内容,自身如果是人格的组织中心,就是部分等同于整体。①
科赫特本人坦言,狭义自身心理学的确存在这一矛盾,指出这一
矛盾,可谓切中肯綮。②
&&& 广义自身心理学认为,自身并非自我之中的内容,而是人格
的核心,自我和伊底是自身的成分。因此,在广义自身心理学的
框架中,狭义自身心理学的两个内在矛盾就不复存在了。
&&& 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这两个内在矛盾,虽然是狭义自身心理学
发展成为广义自身心理学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 其二,坚持神入和内省这一精神分析方法论,是科赫特从传
统精神分析走向狭义自身心理学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从狭义自身
心理学走向广义自身心理学的根本原因。
&&& 《自身的修复》是广义自身心理学的代表作。科赫特认为,
此书在方法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说:&同我早期的贡献相
比,此书更加明确地表达了我对神人&&内省立场(态度)的依
赖。1959年以来,这一立场一直确定着我的概念和理论观点。&③
&科赫特强调&心理学领域由观察者所信奉的神人一~内省方法确
定,完全接受这一事实,导致许多概念上精细的改进&。①
&&& 狭义自身心理学之所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广义自身心理学,
主要是由于前者不足以解释在临床治疗及其他领域用神人和内省
所收集到的经验资料。对这些经验资料,只有广义自身心理学才
能做出恰当的解释。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强调,概念和理论
如果与神人和内省得来的经验资料不符,如果不能恰当解释经验
资料,就应该进行修改,而不能削足适履,根据概念和理论来取
舍经验资料。虽然非常向往概念和理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境
界,但科赫特写作《自身的修复》一书,主旨并不在此《自身
的修复二》一书的理论和观点,其合理性并非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之
上,而是建立在对经验资料的恰当解释之上。②
&&& 广义自身心理学放弃传统驱力心理学的术语,不再像狭义自
身心理学那样,用驱力术语阐述和解释临床发现的经验资料。这
也是深入贯彻神入和内省这一精神分析方法论的结果。科赫特强
调,神人和内省是精神分析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根据这一原
则,建构理论要尽量采用切近经验的概念和理论。传统驱力心理
学的术语,如力比多、伊底、自我和超我等,都是远离经验的概
念。因此,广义自身心理学放弃了自恋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这样
的术语,不再用自恋力比多的投注来说明自身一对象和自身一对
象移情,不再用自恋力比多的消长来说明形成心理结构的动力机
制&&变形性内化。
&蔡飞。男,1 966年2月1 5日生,江苏
启东人,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学
士(1 987-1 991)、心理学硕士(1 991&
1994)和心理学博士()学位,
2006年9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后流动站从事研究。1 994年,进入江苏教
育学院工作,现为该院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科研处副处长,主要从事人格心理学、西
方心理学史、自闭症康复治疗的教学、研
究工作。发表《精神分析焦虑论批判》、
《论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对立的
哲学根源》、《自身心理学:精神分析的
新范式》等论文20余篇。参编的《心理学
通史(全五卷)》(杨鑫辉主编)和《当
代心理学的新进展》(郭本禹主编)分获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
二等奖。2002年12月,被确定为江苏省高
校&青蓝工程&第二期计划省级优秀青年骨
干教师培养人选;2003年,被确定为&江苏
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
三层次培养对象。
E-mail:cfeil .net
第一章科赫特的生活与学术
& 第一节维也纳的岁月& 2&&&
& 第二节美国的新生活10
& 第三节思想的历程14
第二章& 自身心理学的社会背景和
&&& 思想渊源
&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的社会背景& 16
&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的思想渊源26
&&& 一、康德哲学传统的影响26
&&& 二、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31
&&& 三、现代艺术的启示& 37
&&& 四、来自精神分析内部的影响& 39
第三章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
& 第一节神入和内省确定精神分析的实质53
& 第二节澄清有关神入的各种误解59&&&
& 第三节科赫特对精神分析实质的界定的意义66
第四章狭义自身心理学
& 第一节狭义自身心理学的形成及其特点76
& 第二节传统精神分析的自恋理论80
&&& 一、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80
&&& 二、海因兹&哈特曼的自恋理论86
& 第三节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自恋理论87
&&& 一、自恋独立于性驱力& 87
&&& 二、自恋的发展90
&三、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 135
第五章广义自身心理学
& 第一节从狭义自身心理学到广义自身心理学& 162
& 第二节& 自身&&人格的核心& 165
& 第三节& 自身的起源和发展173
&&&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观之比较& 174
&&& 二、初始自身的形成& 178
&&& 三、内聚自身的形成& 181
& 第四节& 自身障碍的成因及其机制& 193
&&&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心理病原学、心理病理学
&&& 之比较193
&&& 二、自身障碍的形成& 195
&&& 三、防御结构、补偿结构与自身障碍& 198
&&& 四、自身分裂与驱力& 202
&&& 五、自身障碍的分类222
&&& 六、心理病理学和症候学229
&&& 七、受损的自身及其行为模式232
& 第五节& 自身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235
&&& 一、两种自身心理学的治疗观之总体比较235
&&&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236
&&& 三、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238
&&& 四、通过形成新的心理结构进行治疗244
&&& 五、理解和解释&&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单元245
&&& 六、自身障碍的治愈标准249
第六章& 自身心理学的发展
&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在理论方面的发展252
&&& 一、巴卡尔的自身对象理论252
&& 二、基多的渐成一等级模式255
&&& 三、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理论257
&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在应用方面的发展262
&&& 一、运用自身心理学治疗成瘾262
&&& 二、运用自身心理学治疗变态性行为& 264
&&& 三、自身心理学在其他方面的运用& 266
第七章对自身心理学的评价
& 第一节& 自身心理学的贡献268
&&& 一、创立了精神分析的新范式268
&&& 二、澄清了精神分析的实质279
&&& 三、拓展了精神分析治疗的范围& 280
&&& 四、改变了传统精神分析消极阴暗的人性观2引
&&& 五、纠正了传统精神分析对女性的偏见282
& 第二节& 自身心理学的局限283
&&& 一、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283
&&& 二、忽视个体的遗传特性对自身与自身对象互动的影响284
&&& 三、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285
附录:自恋人格障碍治疗个案286
参考文献296
客服专线:010- 客服邮箱:
Copyright & 北发图书网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北发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德勒 个体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