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主题:善念慈心的论文 发手机邮箱怎么发

被颠覆的贤妻良母形象——玛丽与繁漪比较研究--《山花》2011年08期
被颠覆的贤妻良母形象——玛丽与繁漪比较研究
【摘要】:正引言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和曹禺同为20世纪的戏剧大家,都为本国的戏剧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称奥尼尔是"美国的莎士比亚"[10](191),也有人说"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崇高地位,犹如肖伯纳在英国,布莱希特在德国,契诃夫在俄国,皮兰德娄在意大利,易卜生在挪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I0-03;I106【正文快照】:
引言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和曹禺同为20世纪的戏剧大家,都为本国的戏剧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称奥尼尔是“美国的莎士比亚”[10](191),也有人说“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崇高地位,犹如肖伯纳在英国,布莱希特在德国,契诃夫在俄国,皮兰德娄在意大利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单雪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向宝云;[J];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傅学敏;[J];戏剧;2002年04期
高浦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浩;[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齐浚;[D];山东大学;2005年
李康仁;[D];复旦大学;2005年
王俊;[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李兴亮;[D];四川大学;2005年
王瑞芹;[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王晓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于晓风;[D];山东大学;2006年
李淑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胜枝;[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孙大林;[D];青岛大学;2003年
崔家远;[D];青岛大学;2003年
郭海鹰;[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周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郭玉琼;[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张骞;[D];吉林大学;2004年
刘芳;[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陈海燕;[D];安徽大学;2005年
张昊翔;[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覃冰;;[J];金融经济;2011年13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士余;;[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吴家珍;;[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雷达;[N];文汇报;2011年
雷达;[N];文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真华;[D];延边大学;2011年
吕煜;[D];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
杨旦;[D];西南大学;2010年
曲丽;[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609 afw block
609 AFW BLOCK水木-思想者-《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转载)
主题文章列表
下一页&共1页&
《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转载)
发信人:&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信区:&Thinker
标&&题:&《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转载)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5:01:54&2012),&站内
【&以下文字转载自&Buddha&讨论区&】
发信人:&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信区:&Buddha
标&&题:&《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4:50:50&2012),&站内
发信人:&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信区:&Wisdom
标&&题:&《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4:40:59&2012),&站内
巴利文Metta(慈)源自另一个巴利文Mitra(朋友)。因此,我喜欢把Metta&翻译为loving-friendliness(慈爱友善之心),而不是loving-kindness(慈心、慈爱或仁爱)。梵文亦有Mitra&这个字,它解作太阳,是我们太阳系里的中心,它普照万物,令生命得以欣欣向荣。就像阳光为众生提供能量一样,慈爱友善之心(Metta)所散发出来的温暖,亦会在众生心中流动的。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杀人之后还砍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做成项鍊,并挂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计划杀害佛陀,使佛陀成为他的第一千名受害者。尽管央掘摩罗已恶名远播,他的面目令人毛骨悚然,佛陀仍能看出他的慈心潜力。于是,出于慈悲,佛陀就教授了这名凶恶的杀人狂徒佛法。在佛陀的开导下,央掘摩罗终于放下利剑,臣服了佛陀,并且加入僧团,成为了佛陀的出家弟子。
后来大家才了解,原来由于央掘摩罗的老师想陷害他,在数年前怂恿他这样做,他才开始犯恶的。央掘摩罗的本性并非残暴,也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事实上,他曾是一个善良的小孩,他心中存有慈心、和蔼与悲心。在出家之后,他的这些本性开始显露无遗,而且不久之后就开悟了。
央掘摩罗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凶残、邪恶的人,我们要了解他们并非天生如此的,也许是后天的环境令他们作出不善的行为。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他是因为信赖老师才杀人。其实,我们和暴力罪犯一样,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有着数不清的善恶因缘条件的。
除了在前面(如第九章)所提供的禅修方法外,我想在这里提供另一种修习慈心的方法。
再一次,请你从排除自怨与自责的想法来开始。开始禅修时,(在心中)对自己说出以下的句子,同时再一次要感受这些意愿:
愿我满怀慈、悲、喜、舍的想法。
愿我慷慨宽大。
愿我温和有礼。
愿我轻松自在。
愿我快乐安祥。
愿我健康。
愿我心转柔顺。
愿我的言词讨人欢喜。
愿我的行为亲切友善。
愿我的六根,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嗅(闻)到的、尝到的、接触到的与想到的,都可以帮我培养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培养慷慨宽大、温和有礼。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达到轻松自在。
愿这些体验可以激发起我的友善行为。
愿这些体验是我快乐安祥的泉源。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解除恐惧、紧张、焦虑、担忧与不安。
无论我到世界任何地方,向任何方向走,愿我能以快乐、安祥、友善之心待人。
愿我在各方皆得到庇护,免受贪欲、愤怒、厌恶、仇恨、妒忌与恐惧等困扰。
当我们培养自己的慈心时,渐渐会了解到别人也有这些温和友善的本性,无论它们隐藏得多深。有时候我们要挖深一点才能发现,其他时候它都很接近表面。
识破污秽的道理
佛陀说过一个故事,一位比丘在路上看到一块污秽的烂布,那块烂布非常恶心,比丘初时也不愿去碰它,只用脚去踢它,看看能否踢掉布上的一些污泥。跟着,嫌恶地用两只手指夹起那块烂布,轻蔑地放远一点来端详。可是,正当那比丘这么做时,他瞥见那块烂布的潜能,于是把它带回住所,并把它一洗再洗。最后,洗布的水变得干净了,隐藏在秽物与污泥之下的一块有用布料显现出来了。那比丘知道,如果他能收集到足够的布块,也许可以为自己做一件僧衣。
同样地,由于某人的污言秽语,我们会轻贱他,乃至会无法看到他的慈心潜能。不过,这正是正精进修行的好机会,在这人的粗鄙外貌下,你有可能会发现温暖而明亮的珍宝──那人的真实本性。
一个向别人粗言恶语的人,有时候仍会表现慈悲的。若不顾其言词,他的行业可能是良善的。佛陀把这类人比喻为被苔藓覆盖的池塘,若想采用那池塘的水,你必须先把苔藓清除。同样地,我们为了发现别人的善心,有时候亦不必在乎别人表面上的缺点。
可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皆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他是否已坏到骨子里呢?即使是这样的人,亦可能有一颗纯净之心的。设想你正走在离开沙漠的路上,你身上没有水,四周又没有水源,你觉得又热又累,你越走越觉得口渴,你极之渴望得到水。那时候,你看到路上有一个牛足的印,足印虽细而浅,却有些少水在里面,你若用双手把水舀起来喝,必会把它弄得非常混浊,乃至不堪饮用;可是,你实在太口渴了,于是你跪在地上,弯下身体,慢慢把嘴巴凑近水面来吸吮,且要非常小心地不使水变成混浊不清。虽然四周都是泥沙,那小足印内的水仍是清澈的,可以暂时舒缓你的口渴。对于一个似乎无可救药的人,若我们采用同样的努力,也能够发现他的善心的。
我常驻教授禅修的中心,是位于美国西维珍妮亚郊区的山丘之中,当我们开始启用禅修中心时,路的下方住着一位男士,他对我很不友善。我习惯每天都会出去走一段长路的,每次看到他时,我都会向他挥手致意,而他总是皱起眉头,然后把脸转开;即使如此,我碰到他仍不忘向他挥手,对他心存善意和发散慈念。我没有因为他的态度而放弃,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在任何时候碰到他,我都会向他挥手。大约过了一年吧,他的态度转变了,他不再皱眉头了,我觉得很奇妙,慈心禅开始生效了。
再过一年后,当我在路上碰到他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他的车在我身边经过,放在驾驶盘上的一只手指竟向我竖起来。我再一次想:「噢!太奇妙了!慈心禅又在运作。」一日复一日,一年又过去了。到了第三年,他放在驾驶盘的手竟向我竖起两只手指,又过一年,他驾驶盘上的手向我竖起四只手指来。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在路上看见他的车子驶出家门,他竟从驾驶盘上提起整只手来,并伸出窗外向我的挥手回敬。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有一天,我看见那个人把车子停在山林里的一条路边,坐在驾驶座上吸烟。我走过去想和他开始交谈,起初我们只谈天气,慢慢地,有关他的故事终于展露了。原来,在几年前,他遇到一次可怕的意外,一棵大树突然倒下,并压住他的货车,他全身骨折,而且昏迷了一段时间。当我初次在路上遇见他时,他刚刚复原,那时他并非吝啬向我回礼,而是因为他的手部(包括手指)仍然动弹不得!如果当时我放弃了他,我将永远无法知道那个人原来是那么好的。有一次,我外出旅游时,他竟然特地到禅修中心来找我,原来他很担忧,因为多天以来都没有见我出来走动。现在我们是朋友了。
佛陀曾说:「我用心观察整个世间,至今还未发现有一个人,他爱护他人会更甚于爱护自己的,因此一个爱护自己的人应该修习慈心禅。」修习慈心禅时,应怀着与人分享善念的意向,首先向自己散发慈心,要不断发展这种意识,对自己要充满慈爱与友善,接受现实的自己。
勿与你的缺点或弱点争执,应与它们讲和,设法包容它们(缺点),宜善待与宽恕当下现实的自己。若有念头生起,暗示你应如此这般地去做,那么,你只须知而不随,让念头自动消失即可。要极为深厚地建立起这些善念与慈心,让慈心的力量完全浸透你的整个身心,在它的温暖与光辉中放松自己,然后把这种感觉延伸至你所爱的人、你并不相识的人或你对他们并无爱恶感觉的人、乃至你的敌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设想自己的心没有贪欲、瞋恚、厌恶、妒忌与恐惧。
让我们受到慈爱与友善的想法所包围和拥抱。
让我们整个身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及每一个分子都充满慈爱。
让我们放松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放松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的身心都充满慈爱。
让慈爱的安祥与宁静瀰漫、遍及我们的整个生命。
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有善良的心。
愿他们快乐,愿他们都有好运,愿他们都亲切友善。
愿他们都有善良与关心体贴的朋友。
愿十方一切众生都充满丰富、高尚与无量的慈爱感受。
愿他们都没有敌意、苦恼与忧虑。
愿他们生活愉快。就像我们经常练习走路、跑步或游泳来增强体魄一样,定时修习慈心也可以强化我们的心灵。开始时,你只是刻板地依照本子唸诵,假装自己在散发慈心,可是,反覆练习之后,它会成为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再过一段日子,你的心益发强劲,乃至慈心反应已成自动。当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强劲时,就算对着很难相处的人,我们也能生起慈心之念的。
愿我的敌人幸福、快乐与安宁。
愿他们不会遇到伤害、困难与痛苦。
愿他们都能一直成功。
有些人会怀疑地问:「成功?我们怎么可以希望敌人成功?如果他们想杀死我们,那怎么办?」当我们希望敌人成功时,我们并非希望他们取得世间上的成功(如名利等)、也非指伤风败俗或不道德等的成功,我们指的是精神修养方面的成功。我们的敌人显然在精神修养方面并不成功,否则,他们不会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了。
每当我们对敌人提及「愿他们成功」时,我们的意思是:「愿我的敌人们没有愤怒、贪欲与妒忌。愿他们皆有安祥、舒适与快乐。」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残忍与凶恶?也许他们是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也许他们生命中有一些我们不知的隐情,令他们的行为变得如此凶残。佛陀要求我们把这些人视作恶疾缠身、深受痛苦的可怜人。我们会对生病的人生气或苦恼吗?或者,我们会同情和悲悯他们吗?或许,我们的敌人比我们所爱的人更为值得我们的慈爱,因为他们的苦痛相对而言大很多。为了这些原因,我们应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散发慈心,把他们与我们最亲爱的人一样,一起放在心中。
愿所有过去曾伤害我的人都没有贪欲、瞋恚、厌恶、憎恨、妒忌与恐惧。
让慈爱之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
让他们整个身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及每一个分子都充满慈爱。
让他们放松自己的身体。
他们放松自己的心灵。
让安祥与宁静瀰漫、遍及他们的整个生命。
修习慈心禅可以改善我们的惯性负面思维方式,同时亦可增强正面的思维。当我们修习慈心禅时,我们的心会充满安祥与快乐,我们会放松,亦会得到定力。当我们的心变得平静与安祥时,我们的憎恨、愤怒与怨恨便会渐渐消失。不过,慈爱不应只限于我们的念想,我们也该在言语与行动中把它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修习慈心的。
你可以从散发慈心善愿至每天会接触到的人开始。如果记得(散发慈心),你可以在所有清醒的时刻对每一个你要应付的人如法进行。每次见到别人时,都应考虑那个人和你一样,都想离苦得乐。我们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其他众生亦有此意识,就算细小的昆虫亦会害怕伤害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共同基础时,我们就会了解彼此的联系原来是这么紧密的。例如:柜台后面的那个女人,在高速公路驾车经过你的男人,走过街道的年轻情侣,在公园里正在喂雀鸟的老人家……&等等,总之,无论任何时间见到任何人,一定要记住散发慈心善愿:愿他们都能快乐、安宁与幸福。这种修行方式,可以改变你及你四周的人的生命。
刚开始修习时,你可能会感受到阻力,例如:也许你觉得这修习似很勉强,并非自愿的;或是你觉得无法令自己感受到这些慈愿想法。主因实与你本身的人生经验有关,你对某些人会较易生起慈爱友善之心,对某些人却感到有困难。例如,对小孩我们很自然就会生起慈念,而对其他人士就很困难了。观察你的自心习惯,学习认出自心的负面情绪,然后开始粉碎它们。依赖静观,你慢慢就可以改变你的反应的。
向某人散发慈心善愿可以真的改变那人吗?修习慈心禅可以改变世界吗?当你散发慈心善愿到远方的人,或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时,你当然无法知道它的效果,可是,对于慈心禅令你心境安宁的效果,你是可以察觉到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诚意地祝愿别人快乐,事实上,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你若想知道答案,唯一方法就是亲身尝试。
修习慈心禅并不表示要我们忽视别人的恶行,它只表示我们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那种行为而已。有一位名叫亚巴金马(无畏童子)(Abharaja&Kumara)的王子,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小孩往见佛陀,见面后,他问佛陀是否经常恶语待人。那时王子正抱着小孩在自己的腿上。
佛陀回答:「王子!假如你这个小孩把一块木放进嘴里,你会怎么做呢?」王子毫不犹疑地说:「如果他把一块木放进嘴里,我会用腿把他紧紧夹住,然后把食指伸入他的嘴巴,弯起手指把木块扣住和拉出来,不理会他是否哭闹、挣扎、甚至流血。」佛陀又问:「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王子回答:「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想要拯救他的生命。」佛陀于是说:「同样地,王子!有时候我必须严厉地对待我的弟子,那样做并非出于残忍,而是因为爱护他们啊!」
由此可见,佛陀对弟子或众生的表现皆由慈心所促成,而非愤怒。
佛陀提供了我们五种非常基本的工具,好让我们可以好好地善待别人。这些工具就是五戒。有些人以为奉持戒律是对自由的一种约束,但事实上,这些戒律是帮我们解除束缚的。因为,它们令我们不犯恶行,从而避免造成对己对人的痛苦。这些道德准则训练我们保护别
人,使他们免受伤害,并且藉由保护别人,我们也保护了自己。这五戒警告我们要克制自己: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妄语或恶口(粗言恶语)、以及不可服用令人神志不清、丧失专注力、或上瘾的酒类或麻醉药品(Intoxicants)。
通过禅修来培养静观力,也能帮助我们以慈心待人接物。禅修时坐在垫子上,我们观看着内心生起的爱、恶之心,我们教导自己,在那样的念想生起时要放松自心,我们学习了解依恋与嫌恶皆是瞬间的无常心态,应学习放下它们,让它们自行消失。禅修帮助我们以新的观点来视察世界,为我们提供一条出路。我们的修习越深,技巧就会越来越纯熟。
【&在&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的大作中提到:&】
:&本书中所讨论的修习正念的方法,如果你把它们拿来使用,绝对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在这本新版的后记中,我希望花些时间强调另一个和正念并驾齐驱的重要观点:慈心(metta)。没有慈心,我们修行正念将永远无法突破渴爱,以及坚固的自我感。反过来说,正念也是发展慈?:&从本书问世以来的十年之间,世上发生了许多令人感到不安与恐惧的事。在这种扰攘不安的气氛下,为了我们自己的福祉,开发深切的慈心就显得格外重要,它是未来世界的希望所在。慈心中的利他精神是佛陀强调的修行心要,这在他的教导与生活中处处可见。
:&让慈悲的种子发芽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修改:·upp&于&Sep&26&14:43:59&2012&修改本文·[FROM:&82.226.85.*]
※&来源:·水木社区&newsmth.net·[FROM:&82.226.85.*]
Re: 《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转载)
发信人:&n79&(e63),&信区:&Thinker
标&&题:&Re:&《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转载)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7:56:24&2012),&站内
我佛慈悲!
【&在&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的大作中提到:&】
:&发信人:&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信区:&Buddha
:&标&&题:&《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4:50:50&2012),&站内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1.202.236.*]
Re: 《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转载)
发信人:&kungfulive&(普贤行者),&信区:&Thinker
标&&题:&Re:&《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转载)
发信站:&水木社区&(Thu&Sep&27&15:45:53&2012),&站内
我们的正念力量能发挥多大,与慈心的容量密切相关。
慈心无限,正念之力量也无限。
【&在&upp&的大作中提到:&】
:&发信人:&upp&(且将思作语&随波成蓝色),&信区:&Buddha
:&标&&题:&《观呼吸》——后记:慈心的力量(2)
:&发信站:&水木社区&(Wed&Sep&26&14:50:50&2012),&站内
:&...................
菩提三宝菩萨业,遇境归零善用心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130.216.98.*]
下一页&共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邮箱怎么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