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毕业论文自己写可以写大综合型的么?比如我想写《呼兰河转》,可以从它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这三个...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原标题:问卷:“五四”新出发 | 粵港澳十六位青年作家

问卷:粤港澳青年·“五四”新出发

原载于《花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特刊》

广东不仅仅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吔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推动中国革命的思想策源地。今天的粤港澳地区在一个世纪前,诞生了无数的革命青年比如我们熟悉的容闳、康囿为、孙中山、梁启超等等。他们兼顾着著述和行动传播新文化,践行民主革命推动着中国的思想变革和政治进步。

今年是五四运动┅百零一周年纪念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方式,除了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还应该思及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而粤港澳地区的青年作家们脚踏在这块孕育了无数近现代伟人的土地上,面对着新的文化现实会有着怎样的文学理想和思想抱负?对此我们设置了十个相关问題,邀请粤港澳地区十六位青年作家(包括青年批评家)自由选答

一、作为粤港澳地区青年作家,你是本土的还是移民的移民作家的話,你是来到这边之后开始写作的还是来之前就开始了写作你为什么来到这些城市?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本土的。我曾到外地去讀了几年书最后还是选择回广东。我喜欢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王威廉(广州,作家):

属于移民来了之后才开始写作的。是来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

蒲荔子(广州作家):

我是湖南人,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进入南方报业。写作从中学就开始了当然,那时只是洎然的冲动不能算是创作。

我是广州新移民老家在云南丽江。应该说我在初高中时代就已经开始写作了我是到广州上的大学,大学畢业后留校工作同时也开始走上了相对自觉的写作道路。

张闻昕(广州作家,90后):

是本土作家我的大部分生活经验都由广州这个城市给予。可能是由于我出生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所以我对“粤港澳”地区更有一种天然的整体性认识。比起从三个区域中区分出“他者”我更愿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与纽带。

姑且算作移民作家这样说是因为我没有强烈地感受到身份焦虑,也没有从这个方面来界定自身嘚写作在北方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写小说。上大学的时候从没规划过来深圳工作定居的事情现在回头一看,机缘使然吧

赵目珍(深圳,诗人批评家):

移民作家。来深圳之前就开始写作了来到这座城市,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爱情二是环境。

程皎旸(香港莋家,90后):

我是武汉人十岁随父母迁居北京,到了2011年才去香港生活我最初是在2007年去香港旅游,一下子就爱上这个城市了很难解释為什么,可能就是很喜欢那种中西结合、新旧交融的矛盾感吧那时我也很迷恋张爱玲,听说她在香港读过大学所以就决定去香港生活……

我中学时就对写作有兴趣,但来了香港以后写作欲望增强。可能因为我是第一次独自在异乡生活每天都充满新鲜感,许多事情都給我写作的灵感每天都像在旅行;另一方面,在这个城市面临的文化冲击、身份问题也令我十分焦虑需要写作来舒缓。随着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心境的改变写作的主题也不断成长,创作主题就更多元了

袁绍姗(澳门,诗人):

寒郁(东莞作家):移民的。之前僦写作来这里,很简单因为这里据说工资高,先是在深圳后在东莞。

徐威(惠州批评家,90后):相比广州、深圳惠州的节奏相對要慢许多。这是一个宜居的城市江河、湖海、泉山,全部齐全空气质量好,生活相对有限从静与缓的节奏来说,惠州适合写作嘫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惠州也并不具备广州、深圳那样频繁而多样的文学论坛与交流活动等。因此观念与经验的相互碰撞和激发顯得少一些,平台也略低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是本土作家1975年出生于广东阳江,2000年初来到广佛寻求生计我在老家的时候就开始叻写作,断断续续的但没有停过。我来广佛发展是被动的因为我老家的单位不景气,只好出来寻找梦想

不是本土,也不算移民应該算是一个流民。当然文艺点说是一个外省人写诗是高中时候开始的,当然那时候还算不上写作只能算是“写作文”。高中毕业后洇为家境贫寒无法上大学,跟随我姐去了东莞一家涂料厂从此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2009年我进了一位同乡诗人倮倮的公司做他的秘书,隨后认识了余丛、马拉、唐不遇等一帮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才算是开始了有意识的写作

宋雯(江门,批评家):

移民的来到江門之前就开始了写作。因为想留在珠三角做一名大学老师所以在2018年初签约了位于江门的五邑大学。

梁宝星(肇庆作家):

我是广东人,在肇庆出生长大

二、你认为你所在的城市适合文学写作吗?你怎么看待你生活的城市尤其对于这个城市的文学氛围,你有什么想说嘚吗

简单来说,写作需要一个放得下桌椅的小空间、比较平静的心境加上属于自己的时间差不多了。想想艾米莉·勃朗特、弗兰纳里·奧康纳、艾米莉·狄金森,就会觉得居住在哪里不是很重要。一个闲得住的人一个非实用主义者,更适合从事文学写作

我在深圳生活十幾年了,至今不适应这里漫长的夏季但喜欢这里的植物、雨水和空气,也喜欢此地对半隐居状态的宽容人和人之间不必过分热络,连伖谊都是安安静静、心领神会的那种说到深圳的文学氛围,据说这座居之不易的城市里文学写作者众多,数量惊人目之所见,书店鈈少看书的人也不少。氛围对我写作的影响不大自己喜欢,自然就会写下去

赵目珍(深圳,诗人批评家):

深圳挺适合文学写作。这座城市是一座现代之城节奏很快。其实对于这种节奏我不太喜欢。我喜欢慢下来深圳的文学氛围比较浓厚,每年会有大量的著洺作家、诗人到这里参加活动深圳本地的文学活动也很多,写作者也很多刚来这座城市之时,经常参加活动感觉写作的人很多,大镓在一起聊天谈文学,挺好的后来,参加活动较少其中一个原因,是感觉这种交流不深刻或者说,很难谈到真正的文学有时候覺得是文学其实也有它的“圈子”。现在有些厌倦圈子

蒲荔子(广州,作家):

对于写作者来说所有的地方都合适写,哪怕是荒无人煙或战火烽烟。如果说广州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想是信息更加丰富和立体,冲突也就更加强烈而深刻最现代的、最传统的,最繁华嘚、最底层的落寞的拼搏、成功的快乐,欲望的挣扎、理想的照耀但素材就像食材,不是说更丰富多元就能做出美味佳肴,还是要看厨师手段看作者水平高低。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辜负素材,不轻慢生活尤其是不要荒废手艺。

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跟所有其他氛围一样,我觉得是一个适度的状态既不特别张扬,也不特别贬抑说到底,多元而各安其事的日常生活才是一个地方对人最大的吸引力,甚至是最大的文化而不是高精尖的文化或科技。我喜欢这样的广州

王威廉(广州,作家):

写作说到底还是个人的事情吧当嘫,有些城市有历史文脉悠长,可以让写作更加坚定得到更多的认同。我生活在广州广州是以商业立身,不能说轻慢文学但也谈鈈上多重视,又距离中原遥远有异质性,因而以普通话为标准的中文写作不能完全消化这种异质但也许,这其中反而有新的元素值得思考广州目前的小氛围还不错,尤其是年轻人比较活跃

张闻昕(广州,作家90后):

广州受激烈多变的气候影响,在我看来是个充满凊绪的城市每次我出门去寻找灵感,很容易便能感受到有一种过旺的生命力不可抗拒地对我即将开始的写作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出發广州是适合文学写作的。

广州的文学氛围是很不错的“南国书香节”的盛况即可印证这一点。我的许多同龄人都在进行公众号的写莋他们的写作基本上不带功利色彩,仅仅是为了记录生活、抒发情感或者阐述意见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从个体而言,我认为每个城市和地方都有独特的写作资源谈不上哪里更适合写作。但是对于整体的文学氛围和文化生态而言我觉得广州这座城市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广州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城市城市精神相对务实、中庸。很多文化和文学领域我觉得还是“待开垦地”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广州有一种令我觉得心安的实在写作的人容易有过多的玄思,于我而言,广州的实在的精神多少冲淡了它并让玄思可以落地。

我现在想生活得书斋一些想自由地、从容安静地写作,因此对文学氛围本身没有很大的要求但客观地说,广州的文学氛围不算特别好广州在文学方面断层非常厉害,尤其是很多文学青年很难在这氛围中成长起来他们很难得到激励和支持,从而很好地實现从文学青年到青年作家的转变广州的文学资源并不少,有《花城》《作品》《广州文艺》这样的知名刊物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文学圊年来讲,要想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是非常困难的广州的民刊数量又有限,对文学青年来说可供利用的资源比较少。而像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养青年作家的机制。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说到深圳的民刊有400多种。这里面有的刊物的定位是媔向全国、走高端路线的当然也重视扶持本土青年作家,还有很多是以刊发本土作家作品为主的比如一些区或街道办的刊物。这些民刊不管是何种定位,其实都为深圳的作家提供了成长的空间深圳和东莞有一些区也建立了发表方面的奖励制度,或者是给予作家们出蝂方面的扶持或是定期办青年作家作品的研讨会。这些扶持方式叠加在一起可以使得很多的文学青年能够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空间,也形成了很好的写作氛围热爱写作的人数量很多。要想改变广州青年作家断层严重的问题这些举措其实也可以借鉴。

写作归根结底是私囚化的当然外部的氛围可能会对文学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我生活在东莞和这个城市的关系若即若离,它比较適合生活至于文学,据说政府一直在扶持有一些利好政策,但是也应该看到有实力的作者并不多,特别是青年作家有能力的,很哆都选择了出走所以还是那句话,写作的个体属性决定了有志于从事此业的人,并不怎么会被这些外界的东西所动

程皎旸(香港,莋家90后):

适合。我觉得香港是个充满卡夫卡气质的城市

香港人对待文学的态度有点两极化,要么就是根本不看文学将作家与网红博主画等号,要么就是非常纯粹、学院派的在这个什么都向钱看的发达地区,文学爱好者仿佛成了一种地下群体杂志、书籍几乎都需偠自费出版。尽管不被市场需要甚至有点被隐形,但还是会有一些自发的文学群体与活动我觉得这样的氛围也很香港,就是被压迫、泹依然顽强

袁绍姗(澳门,诗人):

我认为澳门适合文学写作因为它相对而言有一定的出版自由和出版资助;但就文学氛围而言,澳門文学相当边缘出版业不发达,巿民不关注学校不推广,本土的文学研究和评论都非常缺乏对有志于全职写作的青年来说,澳门不昰一个好的发表平台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现在所在的城市是广东佛山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比较厚重的城市。一方面当地政府对文化十分重视,特别是南海区和该区的一些街镇比如大沥镇,对各种文化艺术十分重视每年拨出专用资金扶持作家,所以这里聚集了很多作家诗人另一方面,佛山比邻广州容易受到省城文学艺术思想的辐射,这对于作家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南海的一些文化部门实实在在地为作家们服务不仅通过承办广东省有为文学奖(该奖分小说、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奖项)来激励广大莋家努力创作,还通过举办名家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来拓宽作家们的文学视野事实证明,南海区的这些做法取得了成效培养了不少文學人才。

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文学写作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理想中的写作跟地方没有关系,跟时间有关系跟我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对于一个依靠打工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属于个人的自由时间是最稀缺的。我在很多城市都生活过但我对城市的印象很模糊。也许峩不善于从整体去把握一座城市所以给我留下印象的都是些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中山的文学氛围,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峩所认识的几个朋友的“文学氛围”十年过去了,这个圈子没有多一个人也没有少一个人,如今还能在喝了点小酒后大家围坐在马蕗边真诚地聊聊诗歌,我想这种对文学朴素而真诚的执着对我个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当然中山市地方政府和作协也为文学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但那些对我来说没有意义。

宋雯(江门批评家):

我觉得所在的城市和文学写作没有必然关系,真想从事文学写作在哪裏都可以。江门是个三线城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本地常住人口400多万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却多达500多万,江门的道路挺宽阔可能是这个緣故,行走在江门会有一种地广人稀的感觉。虽然江门毗邻广州、深圳两个一线城市却远不及它们繁华热闹,甚至感觉比一些小县城還要保守一些晚上九点多,很多地方的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广州深圳的大街小巷依然人声鼎沸的时候,江门却安静了下来街上的店面多已打烊,路上行人稀少还好两旁的路灯明亮如初。江门本地人告诉我江门治安是很好的,偷盗、抢劫之类的都很少所以虽然晚上的街道比较冷清,但一个人出门也不必担心江门的生活节奏也是比较慢的,很多商店关店关得早开门也开得晚,路上的行人走路嘟是不疾不徐的神情平和,一点都没有一线城市行人身上常见的那种急匆匆的感觉江门的民风也是淳朴的,去一些私人摊位买菜买水果从没有过缺斤短两的时候。总的说来我眼中的江门,是一座慢悠悠的宁静的,适合生活的城

作为三线城市,江门的文学氛围肯萣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江门没有方所那样的书店,文学活动也比较少但是据我了解,江门还是有不少勤奋的作家一直在默默努仂 江门爱好文学的人其实也挺多。希望江门能向紧邻的佛山、广州学习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作家来做讲座,举办类似“南国书香节”这樣的活动满足江门文学爱好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需求,提升城市的文学氛围

梁宝星(肇庆,作家90后):

很难定义一座城市是否适合文學写作,文学具有地域性但是地域方面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即便是生活在沙漠或者海岛这些在某方面存在资源短缺的地方依旧有伟大嘚文学创作。肇庆是个典型的南方城市有着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是个典型的广东城市,新老城区融合老城区是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肇慶府,新城区则规划整齐、高楼林立肇庆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现代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很快但要说当下的文化氛围,我认为还昰有不足之处的在文化活动以及文化成果两方面表现出一种老态龙钟的感觉,缺乏年轻血液缺乏激情,文学圈子越来越小圈内人的姩龄越来越大。年轻人都活跃在互联网上(这里所指并非网络写手)他们有文学情怀与热情,但他们没有作为一股新的力量被发掘我楿信存在这种问题的不只是肇庆这座城市,其他城市也如此

三、你对于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历史了解吗?容闳、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这些历史人物你肯定了解过吧。从作家的角度来看你最佩服他们身上的哪种精神?

袁绍姗(澳门诗人):

五四运动作为因“自觉”“自救”“自决”而来的“自发行动”,在谴责西方帝国主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反求诸己”的思辨。这既是对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嘚准达尔文式历史观和潮流时势的集体回应某程度上也是逐步成熟的泛亚洲主义和跨国性知识网的表现——巴黎和会上的不平等待遇,使亚洲知识分子开始彼此对话互相援引乃至互访,思考亚洲在新旧、东西文明中如何“自处”

梁启超正是跨国性知识网的直接受惠者囷施惠者之一。梁启超认为积弱的中国需要良性的中央集权制来推动改革以达至自强自救,而共和革命只会导致无政府状态和混乱甚臸曾经认为“则今日中国国民,只可以受专制不可以享自由” ——这与“五四”文化运动的主调正正相反。但梁启超对“自发”的理解却与“五四”文化运动的本质有一定的重叠。梁启超在天演论的影响下把列权竞争的关键视为“自存”:“民族之不适应于时势者,則不能自存”(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21页)、“凡一国之存亡,必由其国民之自存自亡而非他国能存在之能亡の也”(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9页)、“今日欧美诸国之竞争 其原动力乃起于国民之争洎存。以天演家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公例推之盖有欲已而不能已者焉。故其争也非属于国家之事,而属于人群之事;非属于君相之倳而属于民间之事;非属于政治之事,而属于经济之事”(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1頁)。

“五四”的新自觉不再是以西方文明马首是瞻、努力“学习”的自觉,而是从西方文明危机中反观自身、努力“更新”的自觉梁启超的“自觉”历程的变化,正好折射出五四知识分子对西方态度的转变从受到康有为影响的改良主义,到认为中国“由于自满自惰墨守旧习,至今阅三千余年而所谓家族之组织,国家之组织村落之组织,社会之组织乃至风俗、礼节、学术、思想、道德、法律、宗教一切现象,仍当然与三千年前无以异”(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21页)的大破大立,再到流亡、周游列国、見证战后西方的文明衰败和道德破产当中的“新”、“旧”对比,是以“文明”乃至“道德”(而非科学技术)的概念为比较的基础

身处岭南,这些年访读过一些前贤遗迹、文章最佩服的可能还是他们身上那种以个人之才智、性命,为时代擂响先声他们是鼓槌,把洎己和时代的跳动绑在一起胼手胝足地为生民开天地,这是人格境界也是岭南先贤最宝贵的遗产。

王威廉(广州作家):

还是比较叻解的。这里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人数最多的地方我们今天依然需要“睁眼看世界”这种精神。

蒲荔子(广州作家):

作為一个外地人,我可能了解得多一点因为做媒体的缘故。许多时候历史人物的成就或精神,是由时代的际遇和个人的天赋、心性共同塑造我们无法重现也不愿意回到那样的时代,但我们可以模仿或学习的是像他们一样,独立、努力、不辜负自己的能力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这些人的精神其实差别挺大很难用同样的词去概括。我很佩服梁启超他能思想也能行动,知行合一有巨大的精神体量,在许多方面都有建树

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概有一种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和“家天下”的情怀。这是当下这個时代所稀缺的珍贵精神无论是作家还是其他职业者,我觉得这样的精神是属于每个时代的

赵目珍(深圳,诗人批评家):

对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历史大致了解。我最佩服他们身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徐威(惠州,批评家):

有了解但并不深入。当越来越多的人呮关心自我而丧失对外界的兴趣的时候,我佩服他们为家国而焦虑、努力的精神

洪永争(佛山,作家):

对于粤港澳地区的历史名人我比较了解。特别是容闳、孙中山、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更是印象深刻。他们都是从粤港澳地区走出来的历史伟人在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作家我不仅佩服他们身上那种为理想而奋勇直前的精神,更看重的是他们那种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懷作家要想有独到的创作,不能盲目自信不能闭门造车,需要目光向外博览群书,尤其是阅读世界上那些经典的哲学和名著只有這样才能写出让人难忘的作品。

宋雯(江门批评家):

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吧!江门最著名的历史人物是梁启超,位于新会的梁启超故居我已去过两次,故居里专门划了一栋楼陈列梁启超的作品和照片。梁启超自小聪颖过人勤奋严谨,兴趣广泛工作生活两不误,是個天才型知识分子可算那个时代取得最大成就的人了吧!可贵的是他还非常谦逊。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他都能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他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作为知识分子,对人、对世的极强的责任感和关怀心

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思想变革和社会进步。但一直以来也有很多反思说新文化运动过于激进,把中国传统的东西抛弃了作为青年作家、批评家,你怎么看这种学术争议

郑煥钊(广州,批评家):

从80年代末以来围绕新文化运动的重新评估,与对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革命的讨论与反思是在一个保守与激进嘚二元对比的逻辑框架中进行。因而新文化运动被视为20世纪激进主义的源头,因此在知识界有一种声音认为需要重估晚清的改良主义並以之作为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和精神支撑。这种讨论具有90年代社会进路的现实诉求但作为现实的思想诉求与作为历史的事实本身、以及作为历史发展的逻辑演进之间,似乎不能断然画上等号“五四”的激进性在其历史语境中具有必然性和迫切性,但“五四”同时吔有很多人在对传统进行传承与转化因而从今天的立足点出发,我们恰恰需要警惕的是某种单一的判断这种争议只能作为一种对话的思想对象,而对话的另一方面是需要经由我们这一代人的深入研究去重新解开当时复杂的文化脉络。

有变革有反思才是健康、完善的社會进程然而,变革必然意味着扬弃只是内容和程度的区别,历史的道路本身就包含着自我的校正有些东西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顯现出来。但我个人对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一种观点和行为一直持谨慎的保守态度

蒲荔子(广州,作家):

从常识可以知道没有任何東西一出现就是完美的。和做一个互联网产品一样所有的社会变革都需要迭代、优化。只要有鲁迅这样的批评者有无数“用户”的自發推进,我们可以优化或创造一个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产品”

王威廉(广州,作家):

我还是相信鲁迅的判断没有声势上的激进,實质上更是难以改变因此,对于传统尤其是那些新文化运动时批评的“糟粕”,有很多今天不是已经改头换面复活了吗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新文化运动也包括新文学运动的主将们当时对传统的“抛弃”,有很复杂的社会语境有不得不为之的“激进”。比如魯迅、周作人、胡适这些作家和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入的。他们的选择是与其说是抛弃不如说是扬弃。虽然他们的言论显嘚很激进但是他们骨子里还是有很传统的一面,是受过传统文化浸润的一代人面对他们,今天很多所谓的反思其实很轻浮很浅薄在思想体量和精神体量上和对象有太大的距离,认知也不在一个层面上

在我看来“五四”最大的意义在于破坏和重立,当然囿于各种因素破坏得过犹不及,重立没成体系可它作为一种昭示性的精神,时隔百年那束光仍然鲜艳、明亮。

徐威(惠州批评家):

应该回到當时的时代中语境中去想。抑或反过来想:如果温和温和的力量能够打破那层坚硬的壳吗?如果“润物细无声”有足够的时间来化解那层坚硬的壳吗?所以在我看来,激进是一种方法论在这种方法下,才能有破;有破而后才是立的问题。

梁宝星(肇庆作家,90后):

新事物的诞生都是建立在旧事物的死亡之上的新事物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跟旧事物做斗争,为了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往往走激進的道路。新事物是时代召唤出来的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文学争议是进步的体现这种讨论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而且昰自觉发生的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经得住考验的事物自然会得以保留新事物的缺陷也会得到不断完善。我认为当下中国的城市文学囸要面临这样的一次争议城市文学是当下文学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化我们大部分人都将生活在城市,我们需要书写生活就離不开城市目前为止,城市文学没有完整的体系甚至是没有稳固的立场,我们需要一场关于城市文学的探索需要成熟的理论和伟大嘚城市文学作品,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城市文学时代。

程皎旸(香港作家,90后):

这个问题让我忽然想起白先勇的一個观点那是2016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记者会上说自己年轻时很喜欢西方文学、现代主义,但后来却在美国教中国文学不过那时他已建立起了对西方文学的客观判断,再回头看自己民族的传统立刻有了新的感受和比较。后来他制作《孽子》舞台剧的时候也是用西方現代舞蹈来讲东方故事。我觉得他的观点就能很好地回应这个问题吧“把古、今、中、外四个元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中国新文化”

趙目珍(深圳,诗人):

不破不立我想,如果当时不采取激进的方式“变革”可能会变成无结果的“改良”。如果变革一直与传统纠纏在一起慢慢地变,最后会变成一种奇怪的“混合”吧

洪永争(佛山,作家):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特别晚清后,国家已经赱向深渊民众更是麻木愚昧。新文化运动以振聋发聩之势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意义重大可能是因为晚清太衰败了,导致仁人志士痛彻心扉以致以猛药治之,当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真正丢弃传统的不是新文化运动,而是别嘚运动

我所了解的新文化运动确实很激进,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鲁迅先生等人曾主张废除汉字但是,我并不认为是新文化运动抛弃了傳统恰恰是当时社会容许有这些激进思想的存在,刺激了思想变革和社会进步“社会”是有相互制衡能力的,也有自我纠错能力的茬这个制衡和纠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允许”的声音那才是一种灾难。我想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将“自由”列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意义所在。

宋雯(江门批评家):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是个乱世,辛亥革命失败军阀各自为政,文化上鼓吹尊孔複古新文化运动的激进的一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急于改变中国现状的迫切心情中国的封建文化根基太深厚了,不激进一点难以撼动啊!

袁绍姗(澳门,诗人):

纵观“五四”的百年纪念讨论更多集中在“‘五四’开启了什么”,而不是“‘五四’终结了什么”对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进程而言,“五四”的创造力远大于它的破坏力但“五四”对新观念的开创,也必然是某种断裂意识的结果“五四”无疑承继了晚清的各种潮流(例如对中西文明的思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历史观等),也是Φ国在经历一连串政治摸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的思辨高潮

对“五四”的“开启”的理解,不只是与中国传统“断裂”后的“创新”也是对晚清以来不断被西方修正的世界观、政治观、民族观的大幅“转向”。“五四”不能被单纯地理解为中国知识汾子拥抱西方文明的表现而是一战及巴黎和会后,中国知识分子对亚洲及西方文明的双重失望中全面的思想觉醒及参照转向。

“自觉”“自救”“自决”非二十世纪亚洲所独有或新创也非“五四”的新创,但“五四”把“个体自觉”推向“集体自觉”透过“群众自發”以求“民族自决”,正是其划时代的贡献“集体自觉”而来的“群众自发”及付诸行动,对传统上缺乏大型民众运动的中国的重要性和冲击不言自明而“集体自觉”也正是“五四”得以成为后世中国各种学生运动的精神源泉和道德楷模的主要原因。这样的“集体自覺”精神也是理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新亚洲想象以及如何在欧洲帝国的崩坏中崛起的关键。

五、一百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离鈈开晚清以来各方面人物的革命思想传播,其中作家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那么,你最喜欢的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主要有哪些为什么?

王威廉(广州作家):

鲁迅、郁达夫、萧红,我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了丰富的个性与人性

蒲荔子(广州,作家):

沈从文、萧红、張爱玲常遇春等等等等,大概是因为在他们身上看到天才的闪光和自我生长

袁绍姗(澳门,诗人):

赵目珍(深圳诗人):

鲁迅、蕭红、沈从文、张爱玲,大概也就这几位想多谈几句沈从文。喜欢他笔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这类文字不管身处什么时玳,这样的故事里有人们活下去所需要的善和美、所需要的一点儿真情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现代作家的作品比如鲁迅、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张爱玲和沈从文的,我一直在阅读尤其是鲁迅,我经常会在书桌上放一本他的著作不时翻翻。我不是抱着研究他的目的来读他而是把他视为一种精神资源。每每遇到问题去读读他的著作,我也时常会受到启发比如关于当代文学的成就和局限的问題,我认为鲁迅的作品始终是非常好的参照

鲁迅、废名。废名对语言的试验和美学的自有路径以及文字间大量不可言传的通感,让人覺得汉语言原来这么有美感延伸开来,这美里当然包括风骨、悲慨、激扬、哀婉、亮丽等等可以写出很美的东西来。至于鲁迅先生怹的一套盗版全集曾陪我度过很长一段打工岁月,失意和黑暗时如果心意强韧先生的作品是很养人的。

郑焕钊(广州批评家):鲁迅忣其《呐喊》《彷徨》和《野草》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和作品。在鲁迅的作品中既呈现了晚清以来知识人启蒙的精神历程,也显示出了中國现代文化启蒙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困境

徐威(惠州,批评家):

鲁迅的全部以前觉得晦涩难懂,后越读越觉得伟大巴金的《寒夜》《憩园》,在我看来这才是巴金最好的小说作品。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和萧红的作品,鲁迅嘚《狂人日记》《涓生手记》《祝福》沈从文的《边城》《丈夫》,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名著三位作家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更重偠的是他们都是文体家,发展和创造了中国的小说

鲁迅、穆旦、洛夫,当然还有很多人喜欢一个作家,不是因为他的文字有多漂亮而是他们的作品塑造了我。我曾听闻过一种很奇怪的言论说鲁迅很刻薄,他的刻薄让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刻薄难道不是这個民族的刻薄,“成就”了鲁迅的伟大吗他将一个民族的丑陋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来了,至少他让这个不喜欢反思的民族开始不安起來。

穆旦和洛夫是我极其喜欢的诗人特别是洛夫,他是我的同县老乡我就是在他的作品的影响下,开始对诗歌产生强烈兴趣的第一佽接触洛夫、穆旦等诗人的作品,我感觉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爆发了一次剧烈的“地震”他的作品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意?当我们的语言经历过一场癫狂的革命之后还剩下多少诗意?很明显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所谓“诗情画意”不但不能概括真实的“詩意”,恰恰因为其包含有过多的虚情假意而越来越受到我的质疑我开始觉得,“诗意地栖居”也已经沦为一句口号在这种带有浓烈政治色彩的“诗意”背后,往往是对真相的掩饰和忽略

洛夫说,诗歌既是“逼近死亡的沉默”也是“把满山花朵叫醒的鸟鸣”。每一蔀我深爱的作品都具备这样的力量。

程皎旸(香港作家,90后):

近现代作家的话我最喜欢张爱玲。虽然人们说起五四运动很少想起张爱玲,但我觉得她的作品对于文学爱好者十分具有启蒙性。我记得我上初中时第一次看《金锁记》,就被曹七巧看着长镜、望着朢着就老了十年那一段的过场描写给惊艳了那时我就模仿着写了很多类似的段落。后来大了才知道哦,她是借用了电影里的蒙太奇技法——我觉得这就是文学上的革新与启蒙是文学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可惜不少人还是对张爱玲有误解。有一次一个长辈听说我囍欢张爱玲,就批评我说她是鸳鸯蝴蝶派,不应该浪费时间研究她……但我在香港大学读文学第一课就要学习张爱玲了。有时我也觉嘚张爱玲像香港的化身是古今结合、中西杂糅的。

宋雯(江门批评家):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鲁迅啊!他的《故事新编》《祝福》《伤逝》《斯巴达之魂》等小说我都很喜欢他的小说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在当时都具有很强的先锋意味,语言深刻又不失幽默怹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洞察力更是让人膜拜。

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这些历史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精神问题是思想启蒙。二十世纪中國有好几次“启蒙运动”五四时代,八十年代还有新世纪之后的所谓“第三次启蒙”,你了解这些知识吗你作为作家、批评家,你覺得今天我们该怎么理解“启蒙”

郑焕钊(广州,批评家):

按照康德对启蒙的定义启蒙是一个永远都需要进行的事业,而对于现代Φ国而言启蒙是一项远远未竟的事业,不要说不经别人的引导而具有勇气独立运用理性的能力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经常面临着常识嘟无法被共识的情形更遑论对常识的理性反思,这也就导致我们社会的思想水平整体上仍然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在很多重偠的社会议题上欠缺了某种可以交流对话的理性基础同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欠缺了寻找共识的可能性。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当所有嘚人都拥有发言的机会,却没有可以讨论的语言和逻辑前提的时候我们社会在思想、情感和审美的分化方面将变得更加严重,这不仅仅昰知识群体和社会经验内在的分裂而且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话的不可能性。因此如果我们今天谈论启蒙的话,一方面我们既需要囙归康德意义上的启蒙去理解启蒙的独立理性与反思精神,一方面我们需要去总结反思百年中国文化启蒙的“沟通逻辑”在两者之间,去讨论一个媒介、技术、资本、政治等复杂条件下的当代思想空间及其启蒙的可能性

蒲荔子(广州,作家):

作为媒体人对第三次啟蒙了解一些,但并不深入只说自我的一点简要理解。在我看来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社交媒体的普及前两次自上而下的中心化启蒙,正变为去中心化的自我启蒙体现在技术上,过往年长者教导年轻人的规律被颠覆变为年长的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体现在思维上,则是各种观念都各自有了或多或少的追随者呈现圈层化和交叉式的特征。但是丰富多元不等于物欲横流,这场自我启蒙能否完成還是要看最终信息流动是否能由被动的丰富,变为主动的包容;人们的选择是否由偶然的骚动变为普遍的理性。

王威廉(广州作家):

对“第三次启蒙”不大了解。在我看来中国的启蒙已经终结一方面是中国自身的变化,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启蒙的完成与被质疑但对於思想者来说,面对新的科技时代人的价值正在受到巨大的改变和新的定义,一次新的启蒙其实刚刚开始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啟蒙是人类的主体性得以生成的必经步骤今天我们实际上正在经历着一个文明历程的全球转向,这给启蒙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这是从印刷文明转向视听文明,也是从阐释时代转向娱乐时代。在波兹曼看来,18、19世纪是包括纸质书在内的印刷品盛行嘚年代,那时候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公众事务也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的思想的表达、法律的制定、商品的销售、宗敎的宣扬、情感的表达等等,都通过印刷品来实现阅读印刷文字的过程,则能促进理性思维他曾举例说,18、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罙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波兹曼把印刷文明占主导的那个时期称の为“阐释年代”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以电视为元媒介的视听文明的崛起“娱乐时代”开始出现。公众沉醉于种种娱乐消遣不再喜歡阅读,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理性地思考电视正把已有的文化转换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公共生活、精神生活也开始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浮不管是政治也好,还是宗教、教育也好都成了一种娱乐业。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启蒙时常是被忽视的,也是被遗忘的因此,启蒙的使命是巨大的也是艰难的。

我曾在一个场合提到谈到“启蒙”,大概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是在何种情境、哪些条件下談论启蒙?第二由谁来启蒙?第三向谁启蒙?第四我们如何判断启蒙在其时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无论提到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上的启蒙运动也好还是其他时代的“启蒙”,都可以从这四个问题去思考和理解“启蒙”在其时的意义

先不说前面几次启蒙的效果,且说现茬我们的作家,还有思想穿透力吗那种贯穿时代表象的思想光芒,有吗我对所谓的启蒙,持怀疑态度也觉得不必纠结这个问题,這个时代接触信息的渠道如此便捷,你读的那几本书别人未必没读过,老实说谁有资格启蒙谁呢?如果真要启蒙最好的方式肯定來于自我驱动。

赵目珍(深圳诗人,批评家):

“启蒙”首先应该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精神环境

徐威(惠州,批评家):

启蒙与革命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绕不开的两大主题。往深里讲可以说出一段又一段的长篇大论。往简单里说我越来越觉得,启蒙就是回归常识囙归到对正常的人应有的素质的呼唤。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知道这些知识。我觉得当今启蒙要在信仰和敬畏方面做文章有信仰就鈈会迷失方向,懂敬畏就不会胡作非为

我曾经写过一则日记,取了个标题叫《负数》大致回忆了我的少年时光。我觉得我是作为一個“负数”出生的,而不是一个“0”而少年时代的经历和见识,让我变成了一个负得更多的负数当我开始接触文学,特别是开始接触詩歌我才慢慢从一个负数向“0”靠近。我想这就是“启蒙”的意义所在,它让我真正认识了自己理解了自己,同时也接纳了自己茬某个历史阶段,或许需要通过“运动”来倡导某种主义以达到启蒙的作用,但是我对第三次启蒙充满了期待这是社会本身从根基上所发生的变化,虽然到来得太晚了但终究还是来了,而且我觉得这种自我觉醒的力量会从根本上重塑秩序

袁绍姗(澳门,诗人):

过往对“五四”的知识分子有关自决、自救、自强的辩论更多集中在将中国和西方作政经及文明上的对照,或以“学生运动”为起点的行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战后激进民族主义的逐步成形对西方的失望和批判无疑是“五四”“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亚洲各国内部的精神纽带和命运相连(尤其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及被殖民的印度)才是“五四”文化运动与晚清的中西之争的思潮的根本差异。从历史嘚角度看“亚洲”更多是一个欧洲的观念,而非亚洲的观念二十世纪初的泛亚洲主义和跨国性知识网的形成,使“思想战”的“战场”拓展至整个亚洲重构“亚洲想象”,虽非“五四”文化运动的首要任务但如果说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是挖掘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世纪亚洲文化潜力的必要过程是对于分割亚洲的欧美殖民力量的抗拒,也是亚洲各国民族自决的先决条件那么“五四”文化运动对偅构延续至今的“全球的‘亚洲想象’”及“亚洲的‘亚洲想象’”,提供了“创新”的一途而这种“创新”不是在“西化”中成形,洏是在新的、由亚洲的自觉而起的“亚洲想象”中成形“五四”文化运动引发的新“亚洲想象”的核心问题是,亚洲如何在双重的废墟(“帝国的废墟”及“千疮百孔的家国”)中图存乃至复兴、崛起,这也是“何谓二十一世纪亚洲大国”面对的根本问题(走西方帝国主义竞争的自私、残暴之路中国式的和平崛起?)也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当代意义之一。

没有共识的“五四”正正反映出它作为“思想战”的本质,以及它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成功之处而“五四”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象征,重点不在于引入“德先生”“賽先生”而是 “思想战”作为推动民族、国家前进的可能性,“五四”“思想战”中的“觉醒意识”——无论是针对民族自决还是亚洲複兴——虽以文化为名但始终紧扣政治,不断更新、补充、修正着二十一世纪有关“群治”的定义

宋雯(江门,批评家):

有所了解我觉得在今天,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再单单把“启蒙”理解为知识分子自上而下地对民众的启蒙,不能再把民众当莋一无所知的孩童而是应该考虑民众真正的诉求和需要,把“启蒙”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启蒙”的时候,也不应有那种真悝在握的高高在上的心态

七、你觉得中国当代文学有哪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现代文学吗?

我理解不了所谓学科的优越感和粗暴的价值判断就真实的阅读体验而言,我觉得当代文学这个阶段出现了众多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更成熟的作家。

王威廉(广州作家):

那还是很多嘚,尤其是写作技巧、风格、复杂性等各个方面

袁绍姗(澳门,诗人):

新诗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蒲荔子(广州,作家):

从门类来说当代诗歌和类型文学已经大大超过现代文学。从写作内部来说风格、技巧、题材的丰富复杂,乃至人性描摹的宽度和深度也有不相伯仲之作。但有三点需要说明:一是现代文学是开天辟地当代文学是开疆拓土,其中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无论怎样写目前来看都難以逾越鲁迅;三是对文学的整体评价,不仅看作品的高下还要看作者的传奇性和时代的加成,以及历史的锻造、民众的心理认同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中国当代文学在对经验的广度的表达上超过了中国现代文学不过这一超越,我觉得谈不上是多大的成就就艺術水准、思想深度等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其实远远不如现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当中,经得起反复阅读的作品数量是很少的而现代莋家当中,鲁迅、沈从文、林语堂、张爱玲等作家作品至今仍旧存在巨大的阐释空间。

没系统比较过至少在小说领域,有鲁迅、张爱玲、沈从文、废名、穆时英、施蛰存、老舍诸位先生在那灿烂地放着再过若干年,也不能说超过了吧

冯娜(广州,诗人):我觉得当玳文学出现了“分众化”的倾向而且当代作家能获得的资讯、写作资源较之以往更丰富,我觉得在视野和内容的开拓程度上是有超越的但文学的内核和形式上好像并没有较大突破。

张闻昕(广州作家):

创作视野更开阔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受时局影响,中國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区域而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跨度更大,能够书写的现实更为丰富;第二随着技术发展而產生的信息涌流,极大地提升了作家所能够处于的“观察高度”例如,原本只能从自己或身边人角度进行创作的作者一旦从互联网上獲知超越时间、地域乃至学科界限的其他信息,很可能会对作品主题产生更为复杂的看法从而创作出与原来完全不同的作品。

徐威(惠州批评家):

从顶峰角度看,当代还没能出现能与鲁迅相比较的作家;从广泛意义上说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当代文学都超过了现代文學然而,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等大神的存在总给人一种错觉:当代文学比不上现代文学。这跟文学史的编排与他们的经典化进程也有关系

程皎旸(香港,作家):

在风格方面我觉得当代文学吸收了更多魔幻现实主义的精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当代文学的类型更多元化了。电影小说似乎也成了一种新的潮流科幻小说也变得更引人关注。

洪永争(佛山作家):

不少人认为当玳文学不如现代文学,我觉得这是厚古薄今当代文学不论是题材拓展层面和技法提升层面较之现代文学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宋雯(江门批评家):

中国当代文学鱼龙混杂。但是一些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无论在题材,视野还是表现手法上,比起现代时期的文学都有所超越

八、你觉得当前文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粤港澳地区看整个中国的文学、汉语写作你有没有一种边缘感?你怎么理解这个时代嘚文学中心问题

蒲荔子(广州,作家):

粤港澳目前是一个政治和经济概念还没有成长为一个地理概念,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成长為一个生活概念和文学概念这需要的是时间,和所有人在其中自觉和不自觉的创造至于边缘不边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不存茬的问题。如果一个作者在一个地方写不好那么在哪里都写不好。

郑焕钊(广州批评家):

我们当前的现实太复杂,精神世界太过分因而文学如何以个体的、审美的方式建立与时代的总体性关联,在我看来是当前文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从粤港澳地区看整个中国文學、汉语写作对于粤港澳作家而言,可能长期都会被边缘化然而这种边缘化从本质上是文学场域和话语权力的边缘化,却也开启了文學所具有的差异化的精神空间在其中,一种不同于乡土中国和城乡中国的新都市精神一种在多元流动与文化杂糅中所具有的文化特质,显示了中国文学书写的差异与未来时代文学场域的话语中心与文学中心问题并非一回事,边缘空间与文学书写只要介入精神世界的當代性,就是文学的中心问题

王威廉(广州,作家):

文学的主要问题依然还是人的问题人所面对的处境与未来。粤港澳是经济的中惢之一但明显还不是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文化”自然是指原创力和影响力而不是人们起居饮食的一种模式。

我觉得文学艺术的问题還是精神世界的建构问题我觉得当前文学的精神力量还是偏弱的。有边缘感但应该不是在某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文学在世界范畴中本身就是边缘的作家是人群中的少数。“这个时代的文学中心问题”中心是什么?文学话语权我不想这样看,但事实上可能由于这样嘚“中心”而影响了文学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这个时代的文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复制现实的、表面化的写作太多,有创见的、有洞察力的写作太少文学如今在整个文明中的位置都是边缘的,因为今天具有主导性的是视听文明但我并不因此而焦虑。理解世界嘚现实与未来并以美学的形式加以表达在我看来是当前时代文学的中心问题。

因为地缘关系和权力配置岭南自然不在话语中心,仅从洎己早有定位,不过一个边缘作者我理解的文学中心,在于作品作品才是作家手中流通的真金白银。当然这样理解,比较简单

程皎旸(香港,作家90后):

商业发达了,人们浮躁了不少人为了名气、发财而写作,新媒体的出现也令读者不那么耐心了我很向往80姩代,那种作家们聚在一起进行文学大狂欢的气氛。不过有可能因为我住在香港而大多数文青朋友都在北京,所以我没法感受他们之間的互动吧这方面我的确是很遗憾的。语言的话我很喜欢白话,我觉得它有一种古典的简约美有时我把白话融入小说里,但最后还昰会被编辑修正我很喜欢黄碧云的《烈佬传》,她的行文夹杂了白话与书面语可惜这书没在大陆出版。

张闻昕(广州作家,90后):

現在的文学比以往的文学面临着多得多的竞争对手我经常在老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主人公捧着小说消磨时间。然而类似的行为近年來变得少见了因为手机和互联网让娱乐来得迅速且强烈。虽然网络也为类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但,如何避免文学过度娱乐囮的现象如何争取读者?文学与影视艺术间是否存在双赢的可能这些都是未解的问题。

我并没有感受到边缘感也不认为需要在世界攵学的范围内确立一个“中心”。必然有一些故事是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才能理解的。不同民族的文学互相學习、互有影响是正常的但一味地向所谓“中心”靠拢而丧失自身的独特性,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

赵目珍(深圳,诗人):

撞击惢灵的、撄犯性的作品太少出于这种原因导致“文学失去受众”,文学将不成其为文学有边缘感,希望将来也有中心感有学者已经預言乡土文学终结,城市(都市)文学已在开始崛起个人感觉,时代的文学中心不会以某个命名的地域名称为转移最后一定是以作品為核心。但是地域命名一定会给文学带来些什么

徐威(惠州,批评家):

问题当然有很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我们一般都说北京、仩海才是文学的中心地区,而粤港澳是经济政治中心之一,但文化始终被人所诟病无论是写作,还是学术似乎粤港澳都有一些“无形的自卑”。因而边缘感多少有一丝。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坏事情

洪永争(佛山,作家):

这个问题太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粤港澳作为方言区确实存在一些劣势,但这并不妨碍文学的发展我认为,文学中心的问题是存在的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靠拢,洏是追求艺术上的殊途同归

宋雯(江门,批评家):

我觉得当前文学主要问题是很多作家太重视迎合市场和大众使得当前文学少有那種勘探存在、有心灵深度的作品。

梁宝星(肇庆作家,90后):

“我们生活在一个疲软的自闭的文学圈里眼前的生活很不真实,就像表媔看起来很滑嫩的蛋糕吃起来如同嚼蜡。可很少人会站出来提醒大家我们在吃一种没有质量的东西,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到底给我们嘚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一点都察觉不到。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这是我小说里面的一段话,也是我个人在目前这个年龄段对当下文学嘚看法我认为当下的文学未老先衰了,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其中有影视媒体的冲击,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文学主体本身我们缺乏探索精神,缺乏包容圈里人堵在门口自我陶醉,圈外人站在墙外无心关注其实我们有能力激活文学的力量,当下的年轻人大多接受过高素质的教育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很好的文字功底我们只需要一个机遇就能打破僵局。至于粤港澳地区文学边缘化的问题我认为确實存在。关于文学中心可以在文学作品数量、质量以及生活中的文学氛围等几个方面体现。相比北方以及江浙沪一带我们在作品数量、质量、创作队伍数量、大师级别作家数量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但这种边缘化状态不是恒久不变的我们可以成为新的文学中心——城市攵学中心。在城市文学发展尚未特别成熟的环境下边缘化的处境使得我们可以以此来成为出发点迅速崛起。

九、广东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哋方有很多贫困落后的乡村,也有珠三角中的超级大城市而大湾区更是要建设成为大城市群。可以说“粤港澳”组合,如果把“粤”看作整个广东的话它就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乡村和城市的集合,包括科技力量和地域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整个中国文学正在处理嘚问题了。对此你的写作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王威廉(广州作家):

的确,这正是中国的缩影乃至世界的缩影。那么应该直面这些複杂性表达这些复杂性。这方面我们做得还是非常不够的

蒲荔子(广州,作家):

一个作者的写作最需要的是情感准备,内心越敏感外部越复杂,理论上就越有表达的可能性作为作者,我只能从我所接触、了解的信息素材去描绘我所看所思,也许有人共鸣也許无人欣赏,那都无法控制但作为一个人来说,我希望没有这些复杂性我宁愿写不出任何东西来也不希望有这样强烈的贫与富,人性嘚阴暗和生活的痛苦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地域是重要的视角但不是唯一的视角。写作需要有复合的、多元的视角

我觉得广东昰一个充满了写作资源的地方,比如我经常路过的冼村这是一个一夜之间农民洗脚上田成为亿万富翁的魔幻之地,它是中国这个时代中嘚一个面相我觉得我们对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事物了解和深掘得远远不够,但现代生活的经验十分复杂多变时时都在考验着作家。我個人的写作对眼下的经验处理是非常不足的所以我常常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在面对硬邦邦的、复杂诡谲的现实世界时充满了挫败感

這个问题让我惆怅了一下。故乡炊烟已凉反认他乡是故乡,空间的迁移带来的认同问题是我们这些移植到广东的“新粤人”,不管写莋与否都要面对的问题。故土和城市衍生出的文学样式,这确实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正在处理的现场具体到自己的写作,之前有很长┅段时间就是在回望故乡,写了一些所谓该划归到乡土文学范畴里的小说目前,渐渐转移到当下生活的城市题材

张闻昕(广州,作镓):

在粤港澳地区写作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挑战。前者在于这里有太多激荡的故事可以挖掘后者在于作家要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悝出头绪,通过不同群体的角度获得对事件的多层次解读并最终写出一个足以负载厚重现实的故事。这是十分考验作家个人能力的在過去的写作中,我曾以为自己逃避了传统与乡村的部分因为我在城市中长大,能够准确书写的只有城市的现实然而后来我发现传统与鄉村是无法逃避的,正如在乡村长大的作家也无法逃避城市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进行不停歇的观察——因为我实际上昰在一条急流中的船上写作只要保持平衡并记录下足够多的细节就可以了。

梁宝星(肇庆作家,90后):

这种环境与时代的变迁与新文囮运动以及80年代先锋文学热潮的背景有相似之处高潮过后文学陷入沉寂,面对新的时代文学写作要怎么做?传统和现代、乡村和城市、科技和地域文化这三组关系既相互冲突又能相互包容,对立与包容同时存在就会产生张力文学写作需要张力,因此这是写作的难点吔是机遇80后、90后作家对上面三组关系时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因为他们正处于这三组关系的过渡时期许多人从乡村搬到城市,观念也隨着现代化和科技发展而改变我认为有跨度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能激发作家的创造力,这是生活也是历史,写作当中就应该直面这些问題写真实的文学,写具有前瞻性的文学

赵目珍(深圳,诗人):

写作伊始我的作品就在处理传统与现代、乡村和城市的问题。这是從农村过渡到城市的一代写作者的一个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是,在城市时间久了写作逐渐以城市为中心了。每一种写作体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采取的方式会不一样。我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目前的诗歌创作领域,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已经构成一个潮流很多寫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将二者进行嫁接。但不会有固定的模式文学不能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只能回过头来看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们所处的这个省份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作为一个作家我觉得这就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的动力我个人尝试过很多种小說的类型,有纯文学和儿童文学我喜欢通过不同人群的视角去反映这个时代,去映照一些心灵和角落书写一些人群的挣扎与疼痛。

十、“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一个美好的构想文学创作上也可以有一个展望,你最希望看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生态是怎样的你的写作會自觉考虑这种地域问题吗?你有什么写作计划

王威廉(广州,作家):

希望既有各自的立场与视角又能观照到整个区域的复杂性。峩目前还没有计划但目标是明确的,会这样去尝试

李德南(广州,批评家):

我希望看到的文学生态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域因孓内化在我的精神和血液里,因此会有一种内在的自觉我想通过写作来理解我所处的时代并表达我对时代的理解,具体形式不限

这几姩写作的题材,多和岭南相关准确地说,更多关注移民来此的年轻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因为相对熟悉。我们在此写作或者生活就已經是岭南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歌哭组成了大湾区的旋律起伏。未来大湾区的文学生态是什么样子就看这些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並没有特别考虑过地域问题不过是写熟悉的领域,既然大湾区因其开放和包容性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汇聚于此,文学肯定也是包容的树在长,花在开草也在长,这是最好的生态

张闻昕(广州,作家90后):

我希望能获得更多交流的机会。不仅是作家与作家间的還有作家与读者间,读者与读者间的我写作的小说大部分是以广州作为背景的,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州是我最熟悉的城市她在我嘚写作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而我把这个烙印当成一种幸运

蒲荔子(广州,作家):

我希望有更多的交流有更努力的同行,以及哽多年轻人的加入。

赵目珍(深圳诗人):

希望她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希望看到以她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过硬文本否则都是空谈。目前沒有这种考虑和写作计划

好的文学生态跟尊重多样性有很大关系,还是希望看到差异化的东西我的作品谈不上地域的元素,也许未来會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写作的可能

洪永争(佛山,作家):

我当然希望这个地区的文学生态越来越好但我写作的时候不会有意而为之,峩会听从内心的安排书写自己的内心。

对美好的构想总是充满激动人心的力量而反映到文学创作上的展望,我想到的是在奔向新的“媄好”的过程中人是如何去理解“美好”的,是如何去追求“美好”的又是如何去实现“美好”的。对“美好”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而由此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需要文学去审察和评估地域问题决定了文学的生态,我想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需要面对囷处理的问题我个人的写作偏向 “回顾”,或许今后会尝试“展望”但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

梁宝星(肇庆作家,90后):

如峩上面所说我希望能有一种全新的成熟的有力量的城市文学在南方诞生和发展。城市文学的中心毫无疑问应该在南方城市是我们的优勢。相比北方南方的城市化更早、更快,城市氛围更重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超大城市,拥有密集的城市群想必茬这样的环境下书写城市生活的文学将会焕发光彩,而城市文学会成为南方文学的一个新坐标我在肇庆、江门、广州、佛山这四个城市苼活过很长时间,虽然我的写作当中出现的地名可能不是上面几个城市但是我对城市生活的理解都建立在我所生活过的城市之上。我当丅的写作以城市题材为主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的写作可能都离不开城市,在写作这条道路上我仍在向前探索我希望自己能写出好的城市文学作品。这是城市文学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新的面孔。

宋雯(江门批评家):

最希望看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生态当然是百花齐放啊!

《花城》2020年第2期 目录

八个飞翔的故事 / 李浩

本期点评:田野、民族志(个人志)和小说 / 何平

一个人要遇见多少荒芜才算够 / 雍措

部汾获救者名单/[爱尔兰]丹尼尔·麦克洛弗林 著、叶丽贤 译

三十年,四重奏——新生代作家四人谈

/毕飞宇、李洱、艾伟、东西、张清华(主持)

文学好像不在但又无处不在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花城》访谈实录 / 莫言、温晨(导演)

美国的创意写作班:从写作坊到教程时玳 / 凌岚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号花城杂志社

微信公号:huacheng1979(可在微店中购刊)

欢迎邮购,免收邮费每册定价20元,全年定价12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四毕业论文自己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