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出走与回归--读锵锵三人行 刘震云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谁能帮我写个开题报告?qq1183130727

[转载]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每个人经历的事不同,感受就不同;感受不同,处事的方法就不同;处事的方法不同,能说的上话的人就不同;能说的上话的人不同,人生的追求与境界就不同;人生的追求与境界不同,每个人的价值就不同。——题记
我喜欢读刘震云的书,之前只有《一句顶一万句》和《手机》没读,后者还看过改编的电影了。本来没列入寒假读书计划,突然感到有点累,抓起来就读,36万字,一口气读完。本来以为是文革或毛主席与林副主席的事,原来不是。读完才真正体会到“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一、故事大意
小说写了跨越70年的两次寻找——姥爷杨百顺和外孙牛爱国各自都曾寻找背叛了自己的妻子,一个出延津,一个回延津,但那只是一种假找,后来发现,他们真正要找的是一句贴心窝子的话。一出一回,都是因为找,找自己跟别人跑了的老婆。他们都不想找,找也不想找到。所以就假找,只是不得不找,找只是找给别人看。
上半部分的主人公杨百顺上过私塾,结果先生老汪因为女儿的死而远走他乡(这一段很感人:灯盏是老汪的小女儿,从小就淘。一日灯盏掉进水缸淹死了。当时家里各家孩子都多,老汪不觉得太难过,可三个月后找到东家老范说要走。老范劝说:“算了,都过去小半年了。”老汪:“东家,我也想算了,可心不由人呀。娃在时我也烦她,打她,现在她不在了,天天想她,光想见她。白天见不着,夜里天天梦她。梦里娃不逃了,站在床前,老说:‘爹,天冷了,我给你掖掖被窝。’”泪如雨下),于是杨百顺去和老杨磨豆腐,后来又因为老杨在他与弟弟杨百利谁去上县新学的问题上做了手脚而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他经过老裴的介绍去老曾那学杀猪,后来又因为与师父师娘闹翻而回家。回家之后又因看到杨百利在上过新学后已经可与各位东家同桌,而自己只能在茅厕旁填粪坑便起杀心去杀当初给老杨出主意的老马。可走到半路又碰巧遇见曾经的同学小宋,接着便与小宋去了老蒋染坊当学徒。几个月后,杨百顺不小心弄丢了老蒋的猴便又离开染坊。离开染坊后他想起了传教的意大利人老詹,老詹觉得杨百顺与主有缘便劝说他信主并改叫杨摩西,而且介绍他去了县城老鲁的竹业社。他在竹业社又因为晚上要听老詹讲经而精力不济导致不断劈坏竹子而被老鲁撵走。之后他又挑过水舞过社火,在县衙种过菜,直到因他入赘吴香香家而改名吴摩西。可吴香香与他说不着,反倒是吴香香与前夫的女儿巧玲与他说得着。结婚了本该安定下来,可吴香香最后又与隔壁银饰铺的老高私奔了,这时已叫吴摩西的杨百顺便不得不带着巧玲一起去找吴香香。可是路上巧玲又被一个人贩子骗走了,吴摩西寻找未果,便伤了心,从此改名罗长礼远走他乡。下半部的主人公牛爱国与吴摩西相似,都是做了很多行业但是不顺,最后老婆与别人跑了,而自己为了寻找于是离开家乡。本来是被逼无奈假找老婆,后来变成去寻找真爱。
二、中国式孤独
整本书的主人公其实是两个人,上篇的主人公是杨百顺,下篇的主人公是牛爱国。中间起串联作用的是上篇中的巧玲,也就是下篇中的曹青娥,算起来是三代人。作者想用长达三辈人的跨度去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自古以来都是孤独的。正像书中荐言所说的那样:“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由此,我们突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杨百顺出延津、牛爱国入延津,都是去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寻找一种让自己活得舒心坦然的理由。杨百顺以为出延津、牛爱国以为入延津能够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结果都不如意,杨百顺找到一个勉强能够和自己对上脾气的小孩——巧玲,然而最后却丢了;牛爱国则在延津只打听到罗长礼的传说。
作者站在小人物的立场上,认为孤独不只是知识者、精英者的专有,而是认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们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甚至“民工比知识分子更孤独”。人为了寻找说得着的人而活着,也可以说,亲情友情爱情,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自古而然。但它历来难求,至今尤甚。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很孤独,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我们真希望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能够多遇到几位“说的上话”的朋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得人生路上多添几分绚烂,减少几分孤寂。每个人都要寻找,寻找的不是不是人不是物不是生活,而是自己的生活阅历。
三、凡事还是简单点好
凡事都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而是由几件事甚至几十件事组成的,我们看到的东西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很多真正的原因都是我们看不到的。这启示我们生活简单一些,如果生活不简单,活得就累。
世上的事总是一件又缠着另一件,看似在说这件事,其实却是在说另一件事。人生有时候很复杂,因为我们总是把自己绕来绕去,也把事情绕来绕去,一件事常常牵扯出另一件事,再扯出七八件事来。你要把一件事向人解释清楚,有时候倒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我们想做一件事时,往往会有好多件事牵制着我们,于是权衡利弊便必不可少,甚至于好多时候我们最不喜欢的决定却是最适合的。
举个例子:过去贩驴的老裴的老婆怕老裴,可有一年他在内蒙相好的事被发现了,老裴便怕了老蔡。从此老裴不再贩驴改剃头了。老裴从小是他姐带大的,可老蔡不喜欢老裴他姐。一次老裴的女儿梅朵过生日,老蔡特意烙的饼。不巧老裴的外甥春生来了,多吃了几张饼。他走后,老蔡就骂上了。先骂春生,再骂老裴他姐,最后连着老裴一起骂,骂他和他姐都下流,他们就应该一起下流。老裴一怒之下打了老蔡一巴掌,第二天老蔡她娘家哥蔡宝林便来了。娘家哥进门坐下,开始跟老裴讲理。绕着绕着,事情越扯越长,老裴害怕这理把自己绕疯,便装作心服口服,给老蔡和她娘家哥各赔了个不是。老蔡不依,还打了老裴一巴掌。可过后老裴一合计便觉得事情不对,老蔡她娘家哥怎么就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呢?第二天,老蔡没在家呆着,出去把这事儿当笑话说给别人听了。老裴一时怒从心中起,拿起砍刀就要去杀人。可路上遇到了因为弄丢羊而逃出家的躲在草场的杨百顺,看他可怜便带他去吃了碗烩面,然后杀人的念头就慢了下来。又想自己三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能为了几张饼的事杀人呢,况且家里还有孩子呢,于是长叹一口气。
四、一定要有说得上话的人
小说中出现最多的字就是“说的着”。谁与谁说的着,谁与谁说不着;谁与谁先是说的着,后来说不着;谁与谁先说不着,后来却说得着;父子兄弟夫妻亲戚师徒朋友,相互的说的着或说不着。
在朋友方面,小说的开始便讲了老杨把老马当朋友,有事去找老马掏心窝子,而老马却把他当傻子,捉住他的实诚愚弄他算计他。在亲情方面,儿子杨百顺却遭到父亲老杨的算计,致使杨百顺失望出走。为了生活,杨百顺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改行,一次次的改名。他的婚姻也可以说是在一种阴谋下完成的,杨摩西变成了吴摩西。即使改了姓,夫妻竟也是说不着。说的着的是隔壁银匠老高,而就是这个说得着的老高却是带自己老婆私奔的人。由于误会与信任的缺失,一次次的失望。最后吴摩西带着说得着的5岁养女踏上寻找之路,这次寻找也可以说是一次逃避。就是这次寻找,又让吴摩西失去了唯一说得着的养女巧玲。吴摩西开始了真正的寻找,寻找5岁养女,寻找说得着的人。
许多年后,5岁养女巧玲被多次拐卖后,身份已经转换成吴青娥,这时已经结婚生子。儿子牛爱国的说得着的朋友,由于阴差阳错的误会成为说不着的朋友。与自己说不着的母亲,在70岁后倒常常相向而谈,说些心里话。结发妻子与自己说不着,倒与别人说得着,与想好的两个人两次出跑。致使牛爱国与自己母亲的养父一样,外出寻找跟别人跑了的老婆。一出一进,小说贯穿始终都在寻找,寻找自己的老婆。更或者说寻找的不是老婆,是寻找的说的着的人,其实也不是寻找说得着的人,是寻找的是一种信任,其实也不是寻找信任,是寻找一种缺失,其实也不是寻找缺失,是寻找爱——友爱情爱。
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语言而障碍,而且这种障碍与关系的亲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父子会因言语不和反目成仇;夫妻会因无法交流同床异梦;兄弟会因彼此不懂而分道扬镳。在作者的笔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是冷冰冰的,而冷冰冰的根源在于无法有效的言语交流,更直白的说,是彼此的言语无法直击对方的心灵,无法了解对方真正在想什么。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能遇到几个“说的上话”的人?话不投机者有之,唯唯诺诺者有之,逢场作戏者有之,口是心非者有之,阳奉阴违者亦有之,但真正推心置腹、言无不尽的朋友,可以说在人的一生中寥寥无几。从这一点来讲,吴摩西、牛爱国虽然孤苦,但是他们却曾经遇到过,而多少人却是喋喋不休一辈子,终其一生也并未遇到过一个“说的上话”的知心朋友。也许人生来就是寂寞的,我们总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但这样的人,似乎很难找。有时候,我们身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
书中丈夫与妻子说不着的太多太多,两人结婚要么因为家境合适,要么因为一时冲动,又或有所图谋,而真正说得着、有感情的却是私奔的几对。而说不着的夫妻要么有一方总是沉默,要么两人矛盾不断。比如牛爱国和庞丽娜,牛爱国不爱说话,庞丽娜也不爱说话,大家觉得他俩对脾气;他们在一起相处两个月,也觉得对脾气;半年之后,两人结了婚。结婚头两年,两人过得还和顺,生下一个女孩,取名百慧;两年之后,两人产生了隔阂。说是隔阂,但隔阂并不具体,只是两人见面没有话说。一开始觉得没有话说是两人不爱说话,后来发现不爱说话和没话说是两回事。不爱说话是心里还有话,没话说是无话可说。但它们的区别外人看不出来,看他们日子过得风平浪静,大家仍觉得他俩对脾气;只有他俩自己心里知道,两人的心离得越来越远了。
杨百顺和老婆吴香香,两口子在一起过着日子,但是也说不到一块去。吴香香和隔壁做首饰的老板已经暗暗好了几年,但是谁都不知道,她不但骗了杨百顺还骗了她的前夫。后来被杨百顺发现后,两人私奔了。后来两人一个卖洗脸水,一个给人搽皮鞋,可是很幸福。书中这样写道:“吴香香两手倒腾着,边吃边回到出站口。到了老高跟前,又让老高吃。两人你一口,我一口,为吃一个白薯,相互依偎在一起;白薯仍是吴香香拿着,在喂老高。老高说了一句什么,吴香香笑着打了一下老高的脸。接着又笑弯了腰,把吃到嘴里的白薯又喷了出去。看到这幅吃薯图,吴摩西的脑袋又嗡的一下炸了。脑袋炸了不是说奸夫奸妇如此亲密,让吴摩西生气;而是吴摩西与吴香香过了一年多日子,吴香香对吴摩西,从没这么亲密过。过去认为她对自己不亲是两人脾气不投,或吴摩西不会说话,或干脆嫌吴摩西没出息;现在看,这些并不主要,主要还是对人。吴摩西跟吴香香在一起时,虽然整天做的是小本生意,就卖一个馒头,但也吃喝不愁,但吴香香整天在说吴摩西,在骂吴摩西;现在她与老高颠沛流离,到了卖洗脸水擦鞋的地步,吴香香既不说老高,也不骂老高;老高让她买白薯,她就买白薯,回来还喂老高,吴香香似换了一个人。或者说,不是吴香香换了,是吴香香身边的人换了。吴香香跟吴摩西过了一年多,一直不见有喜;跟老高跑了半年,就扛上了肚子。吴摩西降不住吴香香,老高降得住吴香香。这就不是一个把谁杀了能了结的事。就是把人杀了,也挡不住吴香香跟吴摩西不亲,跟老高亲。他们骗了吴摩西,但没骗他们自己。这么说,倒是吴摩西错了。吴摩西又转过身子,回了货栈。唯一让吴摩西恼火的是,老高总有一句话打动了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吴摩西一辈子没有想出来。”
之后又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二天一早,吴摩西收拾行李,离开了郑州。离开郑州不是要躲老高和吴香香。当然,也是为了躲他们:当初出门是要寻他们,现在寻到了他们,反要躲他们;就是躲他们,也没必要离开郑州;郑州大得很,老高和吴香香占住火车站,吴摩西可以离开火车站,另找一个街角谋生。而是吴摩西突然对郑州伤了心;这就不单是躲人的事了。不但对郑州伤了心,凡是过去待过的地方,去过的地方,如生他的杨家庄,待过的延津县城,去过的新乡、开封、汲县、洛阳、安阳,一并都伤了心;同时对寻找巧玲也死了心;吴摩西要离开伤心之地。这时吴摩西想起师傅老詹生前讲经时说过的一段话,亚伯拉罕离开了本地和亲族,往神指引的地方去。但吴摩西与亚伯拉罕不同,吴摩西离开本地和亲族,离开伤心之地,却无处可去,也无人指引。吴摩西再一次感到自己有家难回,有国难投。”
对于一个有信仰的人,当他感到孤独无法言说的时候,他可以向真主说,向上帝说,向太上老君说,向释迦摩尼说……但对于一个没有信仰或者信仰不够强大而坚定的人来说,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是致命的,是需要宣泄的。
五、不看现在看将来
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两个人聊的投机,睡觉都舍不得,就“再说一会吧”,“再说一会就说一会”。或者“咱再说点别的。”另一个人说:“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两个人都想将那种美好默契的瞬间多持续一会,日子要是老这样多好啊。有话可以说,有可以说话的人。而没有默契的人,两个人聊天起来,经常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让人头疼和抓狂。而心有灵犀的人,隔着几条街的事,一点也就透了!无须多言。
牛爱国为了挽回婚姻,首先是多说话,“他先忍着;两人有隔阂,他开始主动填这隔阂;两人没话,他开始主动找话;找话就不能找坏话了,他开始给庞丽娜说好话;或者说,同样一句话,两种说法,他拣的是好听的那一面;坏话也让他说成了好话。说话就要常见面,为了说话,为了说好话,牛爱国在沁源县城南关租了一间房子,临时在县城安了个家,不用庞丽娜休礼拜天再回牛家庄。牛爱国开卡车出外拉完货,不回牛家庄,直接回县城。但几年下来,牛爱国发现话也不是好找的,好话也不是好说的;或者说,没话找话不是件容易的事,专门找好话就更难了。两人本来无话,专门找来的话,就显得勉强;两人说不来,就无所谓坏话或是好话。如果坏话说不来,好话也不一定说得来。两人的心离得远,对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是句好话,她听起来不一定觉得是好话。再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好话?每天专门想好话,也想得脑仁疼。好话好不容易想出来。说出去,也不一定能说到人心上。好话说多了,自己听着都假。好话一开始听着入耳,天天说,对方就听烦了;这时好话就转成了坏话。两人无话的时候,还能风平浪静,现在牛爱国天天说好话,倒把庞丽娜说得不耐烦起来。牛爱国一张嘴,本来不是说好话,是说一件事,庞丽娜也捂耳朵:“求求你,别说了,我一听你说话就恶心。”或:“牛爱国,你心太毒了。让我在世上听不得好话。”然后是做老婆爱吃的鱼。庞丽娜回家吃鱼时,有了笑脸。果然吃比说顶用,庞丽娜吃过鱼,晚上温柔许多。一天夜里,庞丽娜竟抱着牛爱国哭了,说:“你也不容易。”牛爱国也觉得自己不容易。但他的不容易不是庞丽娜说的不容易,而是说话办事,一方总想着另一方,就没了自己的心思。没自己的心思倒没什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出自自己内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牛爱国突然觉得没了自己。自己没了,自己的心思也没了,那牛爱国成了谁呢?
知心话一句就够了,可是难求。知己难求,求到了,也会变。比如李昆和他媳妇章楚红,“两人刚认识时,世上再没有两人说得着,不然她也不会二十出头,不顾爸妈反对,嫁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从张家口来到泊头;跟徐曼玉商量不商量还在其次。她嫁给李昆时二十二岁,谁知短短两年过去,两人就说不到一起,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甚至章楚红遇到牛爱国后,都要和牛爱国私奔,以至于后来还是离开了李昆。
之前有人说过要寻求当下的幸福,不思前不想后,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不看现在看将来”就是“要满怀希望的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即是务实,而不看现在看将来却是有盼头的务实。你现在工作不顺心,但是将来可能会顺心,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没有说得上话的人,将来可能就会有,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两个人现在关系不好,将来可能就会好,你得有盼头的幸福地活着……
小说的结尾是:牛爱国:“不,得找。”这个“得找”可不是原来的那个“得找”,牛爱国踏上的的寻找“说的上话”的章楚红的路途。
刘震云在这部小说的叙述中,枝杈蔓生,一件事能扯出十件事,一个人物后面又套着几个人物。“出延津记”的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为寻找一句话,“回延津记”的牛爱国也为寻找一句话,但最终,还得找——在路上。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的名字的变迁,是不是也象征性地预示了人类寻找的无望,最终只能给自己“喊丧”来结束这孤独的命运呢?至此,小说真正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义现于言外”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难怪入选十年最佳。
六、让人记忆深刻的句子
1、和你在一起生活的人不见得是能和你说得上话的人。有些看着像好朋友的人其实不见得是好朋友,而那些表面看着不像好朋友的人却能和你说得上话,是心里面真正的朋友。
2、知己无关贫穷,投缘无关年龄。
3、爱演讲的县长小韩,又要和老耿理论。老耿皱了皱眉,再一次止住他:“我也不是让你去战国教书。恰恰是为了让你去救国救民。如何救国救民?放到战国,就你的材料,正好去当说客。说客不凭别的,就凭一张嘴。但他不是说给不懂事的娃儿们,是说给君王;说给娃儿们顶个球用。要管用还得说给管事的不是?你说得好,你身挂六国相印,也给老叔带些福气;一旦你说得不好,你的脑袋,咔嚓一声可就没了。贤侄,我想知道的是,大殿之上,此情此景,你能说得好吗?”(很深刻啊!)
4、银匠老高常说第一句是:“话是这么说,但不能这么干。”第二句是:“事儿能这么干,但不能这么说。”第三句是:“要让我说,这事儿从根上起就错了。(非常幽默)
5、老高:“清官难断家务事。”或者:“街上的事,只是一个事;家里的事,就不光是事。”或者:“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你只给我说了一件事,我如何去断八件事呢?”
6、一天遇到十件事,九件事能不说就不说,按照事情的理儿去做就是了;剩下一件事不是一个理儿,而是仨理儿,挑理儿的时候,不得不说;或者这件事不是做的事,干脆是说的事;这时宋解放就为难了。脸憋得通红,说不出话来。憋了半天,第一句话往往是:“从何说起呢……”或者:“我心里明白……”
7、“啥事总有个了。看长点,心就宽了。”牛爱国又觉得他说错了。啥事看近点,事情倒能想开;看得长,心就更宽不了了。
8、妈(曹青娥)歪着头,用左边的牙嚼着饭说:“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牛爱国看着妈,没有说话。曹青娥:“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9、蔡宝林讲理是自个儿讲,不让别人讲,好用自个儿的理把别人讲通,老秦讲理自个儿从来不讲,都是让人讲:“这事儿我咋就整不明白呢?你给我讲讲。”别人讲,他在那里听;而且一切须从头讲起,一五一十,来龙去脉,哪个环节也不能落下,哪个环节都不能出纰漏。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一件事,理都不是一面的,是多面的,讲着讲着就出了纰漏,一出纰漏就被老秦抓住了:“停停,这个地方我咋又糊涂了呢?你再讲讲。”等你把这个纰漏堵住,别的地方又出了纰漏。本来事情没那么多纰漏,也让你说得漏洞百出。一直讲到老秦听明白了,也就是你讲不下去了,老秦啥也没说,就已经得理了,老秦才算罢。老秦得理又不让人,眨巴着眼说:“这可是你说的。”所以老秦与人打交道,从来不动心思,都是别人讲着讲着改了心。
10、姜虎倒叱呵她:“哪那么多废话?会不会说点有用的?”姜虎平日不爱说话,也讨厌别人说废话。啥叫废话?说些已经过去的没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话?张罗些前面的有用的事。
11、杨摩西找老詹商量要不要入赘,说:“咱自个儿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指的是招赘和改姓的事。老詹往床帮上梆梆地磕着烟袋,感叹一声:“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杨摩西:“师傅,你的意思,是不理会这事了。”老詹:“事情这么别扭,按说不该理会,可叫大爷说,换成别人别扭,换成你,咱还是‘嫁’了吧。”杨摩西:“为啥?”老詹:“因为从你心里讲,你还是愿意的。”杨摩西:“如果愿意,我就不找你商量了。”老詹:“你恰恰说反了,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杨摩西要说什么,老詹用手止住他:“愿意就对了。摩西呀,你比离开我时强多了,知道自个儿是谁了。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白往哪儿去呀。”
12、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不苟言笑的人,一般背地里都有些好色。正因为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属,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县长,而是不知道他的路数。平日不爱说话的人,气性都大。
13、有些人一天十句话都说不上,有些人一天要说几万句。总之是有人能说,有人不能说,能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到点上,不能说的人不一定就不能说到点上,当然能说的和不能说的都有可能说到点上。
14、痛苦不是生活的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单,人多的孤单。
15、一句话顶着一万句话,为了讲清这一句话,你必须用另一句话解释这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又需要解释,以此类推,以至于无穷,最终,人的言说只能是一腔废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人生即寻找——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读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来源:原创
00:00/16:45
赞该声音的人(1)
Ta的其它声音
听上瘾,听过瘾
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听培训,想听啥都有!【论文】世界眼光,中国气派――读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4页¥2.004页¥3.004页¥2.002页¥1.006页¥2.003页¥2.004页¥2.002页¥1.002页¥1.004页¥2.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世界眼光,中国气派――读刘震云和他的《一句顶一万句》世​界​眼​光​,​中​国​气​派​,​《​一​句​顶​一​万​句​》​(​以​下​简​称​《​一​万​旬​》​)​属​于​不​折​不​扣​的​“​世​界​的​文​学​”​,​也​有​着​地​地​道​道​的​中​国​气​派​。​当​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开​始​走​进​了​新​的​境​界​。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震云精选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