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毕业论文检测软件需要检测吗

检测专业毕业论文要求要求,论文检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检测专业毕业论文要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海南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关于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_0-12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海南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关于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_0-12,海南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海南大学研究生院,海南大学研究生,海南大学怎么样,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南大学分数线,海南大学论坛,海南大学校历,海南大学教务处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2:08: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海南大学教学督导委员会关于2012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检查。。。_0-12.DOC海南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 海南大学 | Hainan University
&& 海南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海南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一二年十月
一、学校发展概况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情况
(三)本科生所占比例
&& (四)本科生源质量
(五)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教学条件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创新培养模式
(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三)实践教学
(四)创新创业教育
(五)毕业论文(设计)
(六)体育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二)加强制度执行和教学检查
(三)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英语四级过级率
(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情况
(四)应届本科生总体就业情况
(五)社会评价
(六)毕业生成就
七、特色发展
八、改革方向
一、学校发展概况
海南大学是于2007年8月由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与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海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财政部共建高校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原名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以橡胶和热带农业为主攻方向、特色鲜明的农业部部属高校,为国防事业和热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原海南大学创建于1983年,是海南省学科专业体系较为齐全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等级。
2008年12月,海南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翻开了海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学校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办校”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办学特色,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与建设,快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三年来,学校在八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一级学科博士点由1个增至5个,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增至3个;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
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从2008年初的206人增加到现在的346人;
3.科研立项经费超过1.2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5倍;到账经费增加了7倍多;
4.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首次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5.招生批次从二本升格到一本,平均录取分数明显提高;
6.新增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5项,形成了一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7.新增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满足了3万多学生同时上课的需求;
8.新建1200多套一线海景房,大幅度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条件。
海南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和基础地位,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资源、加大教学投入,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指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海南大学与时俱进,确立了“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适用性广,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二)学科专业情况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门类(其中本科专业涉及七大门类)。现有四大学部、21个学院(部),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4个本科专业。
表1:本科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结构
(三)本科生所占比例
学校2011年全日制在校学生共32664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9622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为90.7%。
(四)本科生源质量
学校2008年起面向31个省市招生,其中在一本批次招生的省市仅6个,2010年一本批次招生扩大至31个省市。2011年共有74个本科专业招生,录取人数为8793人,一本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比例从2008年的16.52%增至54.41%;一志愿录取率达91.14%,录取分数不断提高(见表2)。为吸引优秀生源,学校设立海南新生奖学金和农科专业新生奖学金。学校生源质量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表2:年录取平均分平均高出各省控制线的分值
一本文史平均分
平均高出31个省
控制线的分值
一本理工平均分
平均高出31个省
控制线的分值
二本文史平均分
平均高出23个省
控制线的分值
二本理工平均分
平均高出23个省
控制线的分值
(五)应届本科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 近三年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应届毕业生7080名,其中6861名学生获毕业证书,6520名学生获学士学位。
表3:应届生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在校生人数
预计毕业人数
学位授予人数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学校围绕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迫切需求,以引进学术领军型人才为主线,以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学校对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分别提供25~1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和安家费,对“千人计划”、“杰青”和“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提供1000万元的资助;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通过专项资助及留学基金、对口支援等项目每年选派大批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学校高层次人才大幅增加,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何朝族、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姜宏等先后加盟海大,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快速提高,逐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2436人,其中在编专任教师1596人。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207人,占教师总数的75.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46人,占教师总数的22%;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56.7%,其中正高284人,占17.8%;副高621人,占38.9%。
表4:教师队伍学历与职称结构
在编专任教师总数
中级及以下
表5:教师队伍发展情况
项& 目& 名& 称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海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2.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制定了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及建设计划,明确扶持政策、建设机制及任务措施,努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近年来共组建了16支科研创新团队和十多支教学团队。其中热带特色海洋药物芋螺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团队被列入教育部创新团队培育计划,植物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民法学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有9个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化工学科组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
3.主讲教师
学校通过严格引进考核、严格岗位培训和严格资格审查的“三严”制度,确保主讲教师的质量。2008年后引进的教师除艺术类等个别专业外均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每年专门为新引进教师举办岗前培训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技能。学校重视充分发挥教授、副教授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要为本科生授课;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度考核等有关规定中,对教授、副教授教学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教学条件
1.校舍与教学科研设备
学校现有海甸、城西和儋州三个校区,海甸校区为主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5213余亩。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学校的校舍状况和教学科研设备等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初步建成了环境优美、热带风情浓郁、宜学宜居的生态校园。合并以来学校新增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学校四号教学楼、五号教学楼等一批基建项目投入使用,满足了主校区(海甸)3万多学生能同时上课的需求;紫荆学生公寓为5000多女生提供了优质的住宿;7000多平方米的思源学堂成为学生创新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桥西教工住宅1200多套海景房为教师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居所。社科群楼、理工群楼等的投入使用,优化了学科集群发展的物理空间,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研条件,使每位教授拥有独立科研和办公场所的目标逐步得到落实。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1.7亿多元增至3.7亿多元。
2011年学校教学行政用房生均面积为14.24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场所)生均面积为6.9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值为1.07万元;当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新增值为5847.78万元。
2、图书与信息资源
2011年,学校图书馆总藏书达3291250册(种);其中纸质图书2181343册,电子图书1082991种、电子期刊26916种;新进纸质图书96300册。学校图书馆成为海南省教育科研数字图书馆的成员馆,构建了开放、集成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统一服务门户平台;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全国性文献保障服务系统建立了直通链接关系,形成了多层级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保障服务体系;成功获批教育部第四批科技查新工作站,建成相对完整的知识服务体系。图书馆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建立了海南历史与民族文化博物馆和8个特藏书库,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和实物资源。
学校大力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构架起一个具备万兆主干互联能力,建成千兆楼宇互联、百兆桌面,稳定可靠、性能良好、结构完善的数字校园网络应用平台――网上教学平台与资源中心、数字校园各类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无线网络等,实现了海甸、城西和儋州3个校区的各类数字化资源共享,建立起服务于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共享的各类应用系统和重要资源库。
3.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先日常,后项目、保运行,促发展”的原则,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本科教学专项经费、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和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实现了逐年增长,从2008年到2011年,上述四项经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82%、21.73%、14.94%和13.87%。
& 四、教学改革与建设
(一)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所确立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整合办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一是适当减少教学总时数,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科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适当减少必修课(各类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得低于30%),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三是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适当压缩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基础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学时数,强化素质教育与实践技能培养。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总学分(学时)不少于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各专业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必须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85%以上。
2.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实施“平台+模块”的教育模式。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个教学平台与“专业课”一个教学模块。
3.因才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每个专业的专业课分为课堂讲授学时和课外研修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专业课的10%、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的学时用于学生课外研修。同时,设置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2+1+1”,“2+2”,“1+2+1”等模式。此外,各教学单位还可探索“校企合作”、“产学融合”、“订单培养”及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的学习后进行“带薪实习”的培养模式。
4.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倡课堂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网络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和实训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技能比赛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并将教学方法固定在培养方案中,以此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海南大学推出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改举措:
1.文理科实验班。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新生中挑选60人分别组成文科和理科实验班。实验班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导师制,坚持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目前实验班已招收四届,取得显著成效。首届2012届文科实验班(法学专业)毕业生30人、理科实验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29人全部通过英语六级考试,85%的同学被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83项,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并被SCI全文收录。实验班良好的学风在全校起了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1年,学校结合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文科实验班,引进旅游业界精英资源,与校内导师一起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论文和职业规划,积极探索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2.冬季小学期。学校自2008年开始在部分专业试行冬季小学期,即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末抽出三周的时间作为冬季小学期,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的吸引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使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先后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百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本科生授课。其中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授、国外知名学者等。冬季小学期不仅为广大学子提供高端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独特平台,深受师生欢迎,广获社会好评。外聘专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带进海大,对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二级学院充分利用外聘专家资源,开展学科建设研讨和学术交流合作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多形式合作培养。学校积极拓展与境内外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培养项目,大力推进学生赴国内外一流高校插班学习或短期访学、赴国外实践培训高技能。与天津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采取“1+2+1”培养模式,已先后选派49名学生到天津大学插班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澳大利亚达尔文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开展“1+2+1”、“2+2”、“2+1+1”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上百名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学习深造。同时,学校还与新西兰国际交流中心、日本国奥鲁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学院等机构合作开展高技能培训带薪实习项目,拓宽了高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途径。
2011年,学校开设“中航特玻班”,实行订单式培养。该班由海南大学与中航特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采用以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定向培养中航特玻所需的生产一线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该班实行“3+0.5+0.5”教学模式,学生在普通班学习3年,在中航特玻班学习、实习和毕业设计各0.5年。
(二)质量工程建设
《海南大学十年(年)发展规划(修订)》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学校制订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作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学校设立专项建设经费保障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在人才引进、评奖评优、采购教学设备、安排使用教学场所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配备优质教学资源,支持质量工程建设。同时,学校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全程监控,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突破,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特色
学校以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为指导,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以毕业生就业情况为重要依据,合理调整学院布局,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增设新专业和改造、减并旧专业,逐步建立本科专业良性循环机制,使学校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要求。
学校充分利用热区和海南的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依托优势学科,调整和凝练方向,优化配置教学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
表6: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园艺园林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水产养殖学
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农业资源与环境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与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与化工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与化工学院
公共关系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11年,学校在对海南省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自动化”和“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
2.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建立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加“专业模块课”的课程体系。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制,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开始专项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学校采取措施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发挥学部的综合协调作用,并采取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公选课程建设机制,逐步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启动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网络教学的示范课程项目,全面实施《美学入门》网络教学;我校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优秀的大学生文化素质网络课程,允许省内其他高校的学生选修,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学校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教材建设,2008年来共立项资助教材22种。学校还通过教学改革立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2008年至2011年共设立教学改革项129项,其中2011年设立35项,重点项目15项,一般项目20项。
2011年全校开设课程门数为4289门,共7285个教学班,比2010年分别增加5.6%和5.4%。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大力倡导和支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学校通过适当控制课堂教学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3.启动“卓越计划”试点项目
2011年4月,我校启动了校级 “卓越计划”试点项目,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和卓越农林人才项目,并于2011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4.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形成了院、校、省、国家四级成果培育机制,注重交叉培育和引领示范,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各项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8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01项,形成了一大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积累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经验,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实践教学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学校的实验教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有效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在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按照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个层次,构建了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优先加强本科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大力建设物理、化学、语言、公共计算机等实验教学中心,公共实验教学教学条件获得极大改善。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保障儋州校区、秀英实习农场教学条件的同时,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海甸校区热带农学实践教学基地,极大改善了我校尤其是海甸校区农科基地设施条件。目前,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50个。
在教学软件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了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公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实践三个模块,实验教学内容由基础实验拓展到提高型实验。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总学分(学时)达到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15%以上;理工农类本科专业超过总学分(学时)的25%。已经形成了实践平台与能力培养相协调的教学体系,即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第一课堂为主线,以学生社会实践、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课外科技与创业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与补充,向学生提供课内外科研平台,促进学科竞赛、实验班教改项目建设,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在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实行了实验室试点开放管理制度,完善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
(四)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院、大学生创新基金等有力举措,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了“三个体系”、“三个平台”、“三个基地”的创新创业教育良好格局。
1.构筑“三个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强有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组织领导体系;二是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三是从活动场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形成了创新院、创业培训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阵地,创新基金为保障的资源保障体系。
2.搭建“三个平台”,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路径
一是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平台。学校将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设计等竞赛项目列入课程建设体系,重视项目申报、评审、参赛、资助、检查、结项等各环节,推进创新创业计划竞赛的顺利开展。二是就业创业培训平台。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引进SYB创业培训,两年来共开设培训班76期,培训学员1300多名,有2.4%学员已经迈向了创业之路。三是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平台。目前,学生已组建创业协会等9个和就业创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2011年,学生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并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此外,还获得 “E路通杯” 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大赛本科组一等奖、“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入围奖、“ERP”竞赛一等奖等各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全国性竞赛奖项14项。参加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3人。
3.建设“三个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舞台
一是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同时积极争取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对可以进入实质创业阶段的项目进行孵化。二是与创新实训结合,建立创新实训基地。学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启动建设“海南大学学生创新教育与实训基地”。三是与就业创业服务结合,建立见习基地。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75个,为学生提供多个见习岗位。
近年来,我校学生已成立书香海韵旅行社、海川网络有限公司等创业实体11个,其中书香海韵旅行社被评为海南省大学生创业试点单位;海川网络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创始人程川同学还当选了深圳大运会的火炬手。
(五)毕业论文(设计)
2011年共有6912名本科生参加了各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6861本科生毕业。据统计,在选题方面,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课题的有954人,占13.8%;结合生产实际的有1279人,占18.5%;结合创新性实验的有1465人,占21.2%;结合学科竞赛的有574人,占8.3%;结合综合实践的有2640人,占38.2%。指导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教师共有1332人,其中正高职称225人,占16.9%;副高职称452人,占33.9%;讲师633人,占47.5%。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人员参加指导我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有22人,占1.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分比例总体合理,全校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6912名本科生中成绩优秀的726人,占10.5%;成绩良好4113名,占59.5%;成绩中等1610名,占23.3%;及格415名,占6%;不及格48名,占0.7%,总体优良成绩比例为70.5%。组织评选了2011届288篇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六)体育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获得教育部和相关部委“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优秀高等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全国先进单位”、“全国群体先进单位”、“全国优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从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游泳特色教学改革”,提出“海大学生,人人学会游泳”的特色教学目标,实施“1+1+2”分段式教改创新模式,成效显著。学校木球队曾获亚洲城市木球锦标赛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三名,第三届亚洲木球锦标赛女子团体第三名,第六届全国木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亚军等。以我校学生为绝对主力组建的海南大学生排球队曾获全国大运会男子排球赛第三名。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构建三级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构建了学校、学部、学院三级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监控、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通过运用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的监控,各种监控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反馈的管理手段,从机制和制度层面监控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完善教学目标的设置和改进教学运行状态,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的监控运行系统。
学校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作为学校质量控制的组织机构。其中,教学督导委员会按热带农业与生命科学、理工、人文、社会科学等四个学部分别设立了督导工作小组;委员会实行总督导负责制。通过督导评教与学生评教、课程重点评教与全面评教相结合,全面考察参评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并对学校各部门教学管理进行督促检查。各二级教学单位也分别设立相应质量保障机构。教务处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职能部门,负责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运作与协调。
(二)加强制度执行和教学检查
学校制定实施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的相关文件,对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检查、教学事故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2011年修订了《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办法》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日常监控水平。
学校加强教学检查。一是组织开展教学秩序常规性检查,包括开学初教学秩序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教学检查。二是组织开展新办专业评估,对其教学及管理进行检查,查找问题与不足,向学院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三是组织开展对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实验教学、公共选修课等基础课程的专项检查。四是组织开展对二级教学单位管理制度进行的检查,推进本科教学目标管理,表彰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到位的单位,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三)开展学生网上评教
从2010开始,实行学生网上给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2011年参与课堂教学质量网上评教的学生为82.8%,共计461671人次。被评教师达5530人次,其中被学生评价为优秀的教师人次为3776,占被评总人次数的68.3%;被评为良好的共有1729人次,占31.3%;两项合计99.6%。
表7:2011年本科生网上评教情况
优秀等级人次
良好等级人次
2011年(上)
2011年(下)
(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学校将教师课堂质量测评结果与年度考核、职称、职务晋升与聘任、项目或课题申报及绩效工作发放等方面挂钩,对测评结果为A级的年度教学优秀的教师,教务处予以公开表扬;并建立了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以体现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2011年,教学督导针对全校教师共听课867门、2600多节次;完成对867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测评工作,并对上一年度反映教学效果差的教师进行指导,促进了教学质量明显改善。
为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制定实施《海南大学“十佳教师”评选办法》,2009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届。2011年开展海南大学第二届“十佳教师”评选活动,学校给予每人奖金1万元;《海南日报》等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同时,学校组织举办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组织参加第六届海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海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英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和海南省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师授课竞赛等教学比赛,均取得了好成绩。
&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与麦可思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海南大学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并分别组成项目团队。学校针对本校特色对本次研究模式和内容提出了相应需求和建议,提供了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并对数据回收和指标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负责。调查显示,2011届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与全国“211”院校持平。
(二)英语四级过级率情况
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可比指标的英语四级过级率,我校2011届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已达71.55%。以2008届为基数,每届平均提升五个百分点以上。
表8:届毕业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统计
累计过级率
(三)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情况
近几年,我校学生报外校或科研单位免试研究生平均成功率达90%。以2011年为例,向外校推荐的211人中,有196人被接收(含8名直博生),接收成功率为93%;其中中科院及“985”、“211”重点高校接收183人,占外推接收人数的93%,其余13人的接收单位也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知名研究机构,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名牌高校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已大幅提升。
表9:历年免试推荐研究生接收情况(推荐外校)
名&&&&& 称
接受学校类别
中科院、985高校
其他高校或研究单位
(四)应届本科生总体就业情况
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依次是88.36%、82.82%、90.34%、91.06%,平均就业率为88.15%,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表10:应届本科生就业率
(五)社会评价
合并以来在校学生中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他们中有“中国教育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赵红亮,“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候选人潘东升,有以他人生命为重、志愿捐献骨髓的谭林(化名)、农学院学生胡伟恒,有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获得者、学生创业代表程川,等等。
学校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学校于2011年上半年面向社会用人单位针对届毕业生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各用人单位对近年在其单位工作的海大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4.8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97.4%评价为好和较好;对我校毕业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优良占到90.4%。在用人单位的评价中,我校毕业生的突出优点主要集中表现在:沟通协调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实干精神、专业基础扎实。
(六)毕业生成就
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各级各类人才,优秀毕业生遍及海内外,他们当中有杰出科学家、政府高级官员、大学校长、著名学者、企业家等,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原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郑小波,美籍国际著名科学家林辰涛,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顾问、国际著名经济学家姚树洁,中国农大“长江学者”叶德,“千人计划”专家卢江、杨贞标,知名经济学家何帆等均是我校毕业生。
据统计,我国在东南亚国家大面积承包土地从事热带农业经营的许多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主要是我校毕业生;海南司法系统超过一半的干部是我校毕业生或者在学校参加过培训学习的学生;海南省水产养殖业近60%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是我校毕业生;海南主要建筑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基本上是我校毕业生;海南金融系统中层骨干多是我校毕业生等。据向使用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大部分用人单位均表示我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突出的业绩。
七、特色发展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海南大学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发挥海南资源和区位优势为立足点,坚持走改革创新与开放办学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秉承优良传统,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学校紧密围绕“热带”、“海洋”、“特区”、“旅游”特色,以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创性的“冬季小学期”、培养精英人才的“文理科实验班”、“卓越计划”及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与境内外知名高校的“多形式合作培养”等举措,学校逐步形成了“集优质资源,多途径培养”的本科教育教学特色。通过深入实施“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了大批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学生受益、使社会受益;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管理和培育机制,保证了教学研究、改革和建设得到较大投入,促进高质量的产出,使改革与建设的成果直接进入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带动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聚集,适应了学校由地方性普通重点高校向地方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转变的需要,适应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彰显海南大学“热带”、“海洋”、“特区”、“旅游”办学特色,形成了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创建国内百强高校的最重要的软实力。
八、改革方向
经过合并五年的改革与建设,海南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全面的提升。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创新,教学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改善,教学经费的投入仍需更大增长,等等。
面对新的形势,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切实落实“高教30条”,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和推进教育国际化,不断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进、培养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以学科建设和特色科研为抓手,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区域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为已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为早日实现国内百强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http://www.
内容编辑:jw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