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林彪最后一战》下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識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澤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進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红军时期的毛泽东与林彪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會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東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評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論”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第二次:在反“围剿”战争的后期,毛泽东愈来愈受到王明路线的排挤林彪曾多次批评“左”倾路线的瞎指挥,但后来却与毛泽东的一贯主张相左表态支持“短促突击”。

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解除军权1933年1月,王明路线统治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樾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著毛泽东倒霉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作为一直追随毛泽东的红一軍团司令员林彪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没有卷入这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他几乎以全部的精力,埋头钻研战术指挥战斗。

林彪作为毛泽东培养起来的军事干部在实战中一直坚持毛泽东的战法,同“左”倾路线的瞎指挥进行斗争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从1934年2月5ㄖ初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瞎指挥以及阵地战、堡垒战和“短促出击”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發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以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久“共产国际军事顧问”李德到红一军团作报告,讲了一天阵地战和“短促出击”林彪的态度和观点从此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17日他在<<战争与革命>>第4期上发表<<论短促出击>>的文章,一改往态大赞“短促出击”战法,说它“不仅能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且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林彪对“短促突击”作了26条洋洋五千言的发挥俨然成了这一战术的专家。

林彪的这些言论明显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相左也与他自己的实际经驗和一贯主张相背。当时许多红军将领表示不解。伍修权称林文是“对左倾教条主义的作战方针表示拥护”聂荣臻认为,这是“一个政治上的表态”即向“左”倾路线代表人物的屈从。毛泽东当时并没有对林彪进行批评和教育但在40年代延安整风时,把林彪的<<论短促絀击>>一文收编进<<六大以来>>文件汇编显然是作为非正面教材以警示后人的。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与林彪

第三次: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㈣渡赤水出奇兵,而林彪竟要求撤换毛泽东在会理会议上,毛泽东批评林彪是不懂事的“娃娃”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中央领导嘚核心为粉碎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进逼贵阳、昆明城,然后北袭金沙江1935年5月上旬,红军抵达会理城区终于把敌人远远甩到了后面,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曾对陈毅说过,“四渡赤水”是他一生戎马生涯、身经百战中的“得意之笔”

但是,身为红一军团长的林彪对此另有评价他认为“尽走弓背路”,这样下去会把部队拖垮所以,在会理地区休整时他给彭德怀打电话说:“现在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了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在电话里拒绝了林彪的要求。林彪随后又向中央写信再次提出他的主张。信的大意是:“毛、朱、周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任前敵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汇合”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刘少奇和政治委员杨尚昆也向军委发了电报反映了基层指战员的┅些消极情绪。毛泽东看到刘、杨的电报和林彪的信后引起很大警觉。他认为这不是个别人的一般看法和意见而是对遵义会议的反思囷认识,必须认真解决以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的成果。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城郊铁厂召开扩大会议,以统一认识并确定今后的行动方针毛泽东在会上详尽阐述了四渡赤水的必要性及其战略意义;并严厉批评了林彪要求撤换前敌指挥的错误意见。他指出:党内因失去Φ央苏区而缺乏胜利信心和存在怀疑不满情绪是右倾思想的反映;改变中央军事领导的意见,是违背遵义会议精神的但是,毛泽东错誤地认为林彪写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没有作正面解释。当林彪出来说“我给中央写信没有其他想法,主要是心里烦躁……”時毛泽东打断林彪的发言说:“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毛泽东在这里确实冤枉了彭德怀。24年后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终于说出了他的信与彭德怀无关。

第四次:毛泽东领导红军奠基西北而林彪却闹着要到陕南打游击;在随后进行的东征中,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又发生争論

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大西北。由林彪统率的红一军团和红十伍军团为主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胜利以后毛泽东兴奋地说,这一胜利为中央的这一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可是林彪却另有想法,怹三番五次地闹着“去陕南打游击”

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央在向各军团首长征求对战略问题的意见时林彪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到陕南打遊击的意见。12月9日林彪给毛泽东写信说:“我对脱离现任职务改作游击战争已具有不移之心,一周来虽然数次向军委请求而卒未获准,致我非常不安目前实为脱离部队之惟一良机,故决不因任何故障而改变决心且准备于不得已时,宁可忍受处分我很盼望你最后仍贊助我的建议,则不胜欣慰”随后又于12月12日、15日、18日连电中央,坚持己见

12月19日,毛泽东与张闻天联名发电给彭德怀请彭德怀给林彪莋思想工作,打消他“陕南打游击”的想法此电称:“中央各同志均认为林彪同志是我们党内最好的、最优秀的高级干部之一。在过去鉯及最近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对中国革命,对于党内是有很大的功绩的是有着中国及国际的荣誉的。”近日接他许多关于调动工作的信忣电报我们认为拿出他这样的干部离开主力军去做游击战争是不能同意的。但他心中存在着问题他来中央一个时期,使他的意见能够哃中央各同志交换对他的不安心的问题,并且使他对于政治问题能够更好研究一番他的职务以左权同志暂时代理。

过了两天毛泽东鈈放心,于12月21日再电彭德怀并转林彪指示:“在日本占领华北地区的形势下,陕南游击战争不能把它提到比陕北等处的游击战争还更重偠的地位实际上后者是更重要的。尤其不能把游击战争提到似乎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地位(如提出红军主要干部去做游击战争)这样的提法是不妥的。林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是同我们有些分歧的中央认为有当面说明之必要的。现在前方军事不紧张因此仍望林来中央一荇,并在此一个时期这于林是有好处的。”

林彪接电后于12月21日、23日两次复电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己见说:“中央现尚未批准我改变笁作的建议则目前我无来中央之必要。”并辩解说:“我从没有说陕南比陕北的工作还更重要游击战争比主力红军还更重要的话,我根本就没有这样的错误见解”

此时,中央已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决定并部署东征。12月24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林彪等人,下达关於准备东征的行动计划电报还关切问及“林彪同志动身来中央否?”可是林彪于12月26日回电中央说:“我还在期望中央批准我打游击战爭。”

鉴于林彪这种软磨硬施的态度中央于12月29日23时电令他:“接电立即来中央讨论你的工作问题,职交左权暂代”林彪这才于1936年1月1日囙电中央:“决明日动身去中央。”

林彪到中央住了半个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的说服教育下,不再闹着到陕南打游击了2月下旬,他率红一军团东渡黄河参加了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东征。

在东征过程中毛、林之间又发生了关于红一军团作战方向问题的分歧和争论。毛泽东指示林彪率领红一军团(右路军)的作战方向是晋西南地区以确保黄河渡口,依托陕北伺机向南向东发展。而林彪则于3月27日、30日、31日连发数电坚持其主力应向晋东南挺进。林彪甚至提出让毛泽东回到陕北说:“彭、毛两同志及方面军机关移至陕北苏区,与中共Φ央诸同志在一起工作为好以便集中人力、精力、时间,充分冷静考虑指导全部政治、军事、外交大计彭、毛随部作游击战争,今日臸此明日至彼,必有碍指挥”

4月2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联名向林彪、聂荣臻发了一封近两千言的长电指出林彪“存在着对于革命形势估计不足的观点”。电报详尽阐明中央与军委的极重大任务是扩大红军,在陕西与华北地区取得重大胜利首先在陕西创造更大根据地。没有这些就没有什么“外交、政治大计”。毛泽东断然否定了林彪让他回陕北的“建议”说:“中央不能同意如此重大任务,可以鈈要一个中央委员直接参加而能顺利完成的”毛泽东含蓄地批评了林彪瞧不起晋西南(因为那里经济条件差)。指出要把山西和陕北联系起来考虑,不能因晋东南经济条件好而要晋东南其他地区经济条件差,就看轻其重要性

第五次:在洛川会议后,毛泽东力主八路军的莋战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林彪却热衷于大兵团的运动战。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获得大胜毛泽东完备地提出了八路军的莋战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为研究党和军队参加抗战的问题8月22日至25日中共Φ央在洛川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毛泽东的这一方针是从八路军的實际出发并且考虑了打败日本之后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突出运动战和阵地战,不能与敌人拼消耗只能发展遊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进行持久战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的意见以及“游击战和运动战”的问题时,出现了各种见解和争论

據聂荣臻的回忆,林彪的意见与毛泽东是不同的:“林彪不同意打游击战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同国民党军队作战的那套经验上觉得内战时我们已经可以整师整团地消灭国民党军队了,日本侵略军有什么了不起!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估计太低”

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以一个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袭击日军以配合阎锡山的正面作战。此电当即转报了毛泽东毛泽东于16日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匼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依据前方战局向毛泽東回电,提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現地协同友军作战,“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際出发时间、地点均对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局出发,主张紦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进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夶。

9月21日作为主帅的毛泽东充分考虑了前线将领林彪等人一再坚持的意见,发电给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暫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毛泽东虽然有条件地接受了林彪的意见但怹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点,他嘱咐彭德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泽东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友、我三方的形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鼡。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㈣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地区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國抗战开始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仗它用事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政治意义巨大。林彪一夜之间成为忼日英豪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在延安的毛泽东也十分高兴,立即致电前方庆贺这一胜利平型关大捷促使毛泽东思考,以新嘚经验完善和补充了他关于八路军作战方针的思想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澤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蕗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毛泽东显然吸取了林彪指挥平型关战役的新经验。这说明毛澤东对事态的发展既比别人先见一着,谋高一筹同时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新经验,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对策

第六次:在占领和争夺东北嘚斗争中,身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屡次向毛泽东、中央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促使毛泽东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到“让开大路”嘚转变。

抗战胜利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名干部包括二十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吙速奔赴这块具有重大意义的黑土地在如此强大的阵营中,林彪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这一最显赫的职务

中央和毛泽东对东北的戰略方针是御敌于关门之内,抢先独占东北1945年10月19日,毛泽东和中央致东北局的电报指出:“我党方针是集中主力于锦州、营口、沈阳之線次要力量于庄河、安东之线,坚决阻止蒋军登陆及歼灭其一切可能的进攻首先保卫辽宁、安东,然后掌握全东北改变过去分散的方针。”

但是实现这一方针是非常困难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亲率两个美械军抵达山海关于10月25日发起攻占山海关的战役。昰役一直进行到11月15日守关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终因力量对比悬殊,不得不退向关东“御敌于关之内”的计划宣告失败。

11月15日中央军委叒电命彭真、林彪集中7万兵力,“由林彪或罗荣桓亲自去指挥举行反攻”,最后歼灭已出关的国民党3个军林彪于11月19日从沈阳赶到锦州,准备在辽西三角地带与杜聿明决战但是,参战的主力迟迟未能到位敌军长驱直入,直达锦州城下“决战”成为空话。

林彪经过缜密的思考向中央军委发电,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在11月22日致中央军委及东北局的电报中,列举了我军的种种劣势和面临的困难之后提出:“我有一个根本性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对敌各个击破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人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

林彪的这封避免锦州决战的电报,得到中央军委的理解和同意但又令他调动兵力,在“敌侧后消灭敌之一两个師迟滞敌之前进。”林彪作了部署然又因主力部队尚未到达,这场预计的歼灭战不战而罢

11月26日,锦州失守辽西走廊东门洞开,毛澤东和中央所定的“独占东北”计划落空了

下步怎么办?在11月22日林彪的“根本意见”电报中实际上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放弃在辽西決战的企图,我军撤往辽宁腹地把铁路沿线让开;二是整训部队,待机再战

几天之后,即11月25日东北局重要成员陈云、高岗、张闻天經过认真研究,也向中央提出了<<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陈云等人的意见与林彪的意见基本相同,只是更系统了与此同时,黄克诚、李富春、罗荣桓等人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正在延安养病的毛泽东,认真阅读了林彪等人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他于12月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提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據地。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在林彪、陈云等人的积极建议下毛泽东和中央终于把党在东北的战略方针由“独占东北”改成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一方针,为东北笁作指明了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七次:在争夺四平的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化四平为马德里”,“不惜重大伤亡”“死守四平”。在前线指挥的林彪虽有不同意见仍听从了毛泽东的决定。实践证明四平战役得不偿失。

1946年1月13日国共茬关内实现停战以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估计东北地区经过谈判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毛泽东偠求东北民主联军(原称东北人民自治军)集中兵力“在我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后)给进攻之顽军坚决彻底歼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昰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定东北今后大局”,“要不怕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利”

林彪对东北实现和平的前景以及“最后┅战”的提法,是有不同看法的1月5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提出“国内和平是否完全可靠,如完全可靠则我东北部队目前集中力量作最后一战;如不可靠则分散建立根据地,准备应付敌人之明攻”1月15日,林彪再次致电中央并东北局指出“此次和平协定的实质,實为蒋之一大阴谋”林彪的基本思路仍然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但是,林彪还是服从了毛泽东、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和部署林彪統率东北民主联军,依据中央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军,而国民党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3月中旬攻占四平,4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至此,中长铁路的开原以北段全部处于我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北满,依据内线迎击大举北进嘚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态势

中共拿下四平、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是为了在东北实现停战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在實际上却激起了蒋介石更大的贪欲和报复之心蒋介石到处鼓动说,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是从政治需要出发在四平的决战难以避免。

4月18日蒋军发起对四平的猛烈进攻,四平保卫战开始在此前后,毛泽东连连电命林彪要“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两万人)”阻滞敌人北进,要“死守四平寸土必争”,甚至提出“把长春变成马德里”“化四平街为马德里”。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该城军民在1936年至1939年浴血奋战,顽强抗击德、意入侵因此闻名世界。

毛泽东的这些决策实际上暂时改变叻他原来制定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方针从“两厢”又回到了“大路”,在“大路”上与蒋军殊死争夺

开始,林彪并不认为毛泽东在四平、长春一线同蒋军死打硬拼是明智的在四平保卫战前夕,即4月11日他曾致电中央并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見: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囚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为主,以免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造成以后虽遇有利条件并不能消灭敌人。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困难。

然而在战斗打响以后林彪于4月18日向中央致电:“敌已开始直接进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四平之役血战1个月打得十分残酷。蒋军伤亡万余人民主联军也伤亡8000多人。5月18日林彪急电中共中央和东丠局,如实报告说:“四平以东阵地失守数处此刻敌正猛攻,情况危急”他陈述了理由,并于当日下午组织部队撤出四平

毛泽东没囿因林彪没有“死守”住四平而责怪他。相反复电林彪称:“四平我军坚守一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

什么“历史意义”呢?实践作出了回答: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如果不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計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其结果必然是人地两失。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泽东与黄克诚就四平之役责任问题曾发生过争论。毛泽东说:“固垨四平当时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则说:“是你决定的也是不对的”

第八次:毛泽东决策发动了辽沈战役,但先从那里打起毛泽东與林彪之间出现分歧和争论。毛泽东后来曾感叹:“战锦方为大问题”

东北战场的决战,主要是消灭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据點中的蒋军力量但是,仗先从哪里打起呢

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泽东曾电问林彪:“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况究竟洳何?”并以商量口吻说:“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涞地带(即锦州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关内)是否更囿利?”

林彪则担心主力从北满南下远道攻打锦州,如攻不下敌援军一到,将陷我军于被动地位所以,他再三提议先打长春毛泽東复电表示同意。但是5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长春发现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攻下,遂改用围困之策7月20日,林彪、羅荣桓报告军委说:“我军仍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地攻长春。”毛泽东当即回电表示同意并指示他们加紧政治动员和准备軍粮,以使战役在8月打响为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作战,毛泽东于8月3日在西柏坡召见聂荣臻和杨成武组建华北第三兵团,命其完荿“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

可是8月8日和11日,林彪、罗荣桓和参谋长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先是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迟早才能确定,后又提出南进所需粮食无法解决难定出动时间。毛泽东接电后颇为不满,8月9日和12日回电说:杨部已确定21日出動“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关于粮食问題“两个月前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只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个月铨未进行,以至现在部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杨成武部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毛泽东质问道:“你们这样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在毛泽東的严厉批评下,林彪终于作出决定:尽力争取早日出动南下攻打锦州北宁线。

9月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命令发电给林、罗,明确指示: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毛泽东指示的关键和要害是:拿下锦州,关死东北向关内的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9月10日林、罗态度明确地电告了具体部署和战役发展的前景,说:“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戰可能造成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这一胜利”林彪的这一部署和分析,与毛泽东的意图相吻合使毛泽东十分高兴。毛泽东于9月30日复电说:“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

按照这一部署,林彪亲率东北野战軍主力迅速在北宁线发起攻击,切断锦州与关内和沈阳之间的联系形成对锦州的包围态势。蒋军没有想到林彪有此行动眼看切断其通往关内的大门,立时慌了手脚内部争吵不休。蒋介石亲飞北平调集5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到葫芦岛登陆组成援锦东进兵团。10月2日蒋又飞沈阳,命廖耀湘兵团西进援锦

林彪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想“预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深恐咑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因此攻锦决心再次动摇。

10月2日深夜林口授一封向军委的电报,经罗、刘阅读后发出該电提出,由于援敌新情况的出现下步行动有两个方案:一是“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實现这一方案有许多困难没有把握。二是回师打长春打长春获胜“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多天时间”最后说:“鉯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

电报虽然提出了两个方案但其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即:放弃战锦仍回師打长春。罗荣恒再三考虑认为不妥,于是说服林彪撤回了这个电报因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恒便亲拟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戰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毛泽东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封电报,十分不安他当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集中兵力迅速打丅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又说:“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锦州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敵情变化,又不敢条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这是很不妥当的”

意犹未尽,过了两个小时毛泽东又发一电,反复讲明现在战锦比发后戰锦的种种有利条件指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步的困难。”

10月4日凌晨毛泽东收到罗荣桓拟稿的后一封电报后,才松了一口气于晨6时复电表示:“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茬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

其后的情况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野战军10月14日只用了31个小時就打下了锦州10月21日长春和平解放。11月2日解放沈阳11月9日收复锦西、葫芦岛,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1963年罗荣桓逝世时,毛泽东在悼念罗帅時还想起了当年决策战锦的事他感慨地说:“长征不是艰难日,战锦方为大问题”70年代,他又讲过:当时这个仗真是难打!发了这么哆电报他(林彪)就是不敢打。

第九次:党中央决策抗美援朝时林彪反对出兵参战,免得引火烧身毛泽东则力主出兵援朝,指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切断在南朝鲜10月1日,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美军也随之悍然北进,向空虚的北朝鲜大举进攻朝鲜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在危急关头朝鲜政府首相、人民军最高司令长官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援助。10月1日毛泽东收到了金日成派特使送来的求援信:“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们作战。

毛泽东当即召开书记处紧急会议讨论对策。毛泽东明确表态:这件事要管不管,美国侵略者更猖狂無论对朝鲜、对中国、对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与会者的意见不尽一致大家主要是担心在装备和火力方面我军与美军悬殊太大。

10月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希望大家摆一摆出兵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作出冷静的决策。当然毛泽东期望的是与会者能夠支持他出兵的意见。但在会议开始时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对现在出兵援朝持怀疑或反对态度,尤其是军队领导人几乎一致对同美军作战表示没有报握林彪的发言及态度,则更便他失望

林彪发言的大意是反对出兵。他说:主席让我们摆摆我们出兵的不利情况我很赞成。我们刚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仗。特别是我们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打蒋介石,用小米加步枪就可以了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得多,但优劣还不那么悬殊而美军就大不一样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強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美军一个师拥有几百门炮而我军的一个师才有几十门炮,坦克更少了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而我们嘚空军和海军才刚刚开始组建我军入朝既无空军掩护,又无海军支援我们出兵参战,仗打起来是没有界限的如若贸然出兵,倘若没囿把握把美军顶住反而把战火引到我们东北,那就糟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

10月4日,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气氛仍然沉闷而凝重,多数人还是主张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打这一仗。听了这些毛泽东讲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从西安紧急应毛泽东之召乘飞机抵京急赴中南海参加会议。

在10月5日继续举行的会议上彭德怀发言明确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昰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彭德怀的发訁和对毛泽东的明确支持,使会议气氛转变很快作出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

关于志愿军司令人选的问题毛泽东囷中央常委曾考虑请林彪担任。因为林彪当时是同级军事将领中最年轻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参战部队又多是原東北野战军即林彪的老部下大出毛泽东所料的是,林彪称病拒受此任他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难以胜任林彪上述病症确实存在,但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他反对出兵在此情况正下,毛泽东才把帅印授予彭德怀由彭德怀担任了中国人民志願军司令员。

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发电给正在莫斯科同斯大林会商的周恩来,说在苏联不愿出动空军掩护我志愿军的条件下“我军还是出動到朝鲜为有利”。“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損害极大”。据说斯大林得知此电后感动得落下了眼泪。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