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报审稿周期2010, 30( 1) 是第几期?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里,如果是期刊,那最后括号里的数字是指期刊第几期,还是指月份??比如下面例子里的1_百度知道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里,如果是期刊,那最后括号里的数字是指期刊第几期,还是指月份??比如下面例子里的1
例,[7]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
提问者采纳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举例】[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52.[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指的的是期号,月份的话月两期三期的话怎么写?你少了个页码,期刊类参考文献你看下上面的吧。如果需要可以到我的网站 期刊云里面去看看,论坛中有详细的论文格式方面的介绍。
提问者评价
原来是这样,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后括号里的数字是指期刊期号,括号前面是卷号,这个参考文献1格式国家是统一规定了的,不能乱用,如果你还是不懂,建议你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其中对参考文献统一格式都做了详细说明,每个类型的参考文献都说明的比较详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发布人:
&&&&&&&&孙杰
&&发布时间:
& &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中心主要依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及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河口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化、湿地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湿地景观格局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成员介绍: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双聘院士。刘兴土院士长期从事全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研究,多年来,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主持有关农业自然资源复查、沼泽湿地生态工程建设、低湿农田水土调控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及部委重大任务,担任该区国家科技攻关的专家组长;主持了“中国湖沼系统调查与分类”项目;担任全国湿地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刘兴土院士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的定位生态研究,完成低湿农田治理、区域生态保育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项重大成果,主编了《沼泽学概论》、《东北湿地》、《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等专著1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5项。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曾从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协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国家&863&计划福建海洋示范区项目专家组专家,国家&908&项目福建专家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和《湿地科学》等学术刊物编委。为福建省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出版专著&4部,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6部。在《地理科学》、《地理研究》、《水土保持学报》、《湿地科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100篇(含合作)。
仝川: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委员,《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1987年和1990年在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毕业分别获植物生态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指导导师分别为雍世鹏教授和李博院士,攻读硕士期间在北京大学遥感研究所学习一年。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在叶文虎教授指导下获环境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在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环境部客座研究,2003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下,在英国生态学会前主席A. Bradshaw终身教授创建的利物浦大学恢复生态与植被动态实验室做博士后一年。
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CI)、《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SCI)、《Environmental Management》(SCI)、《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SCI)、《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SCI)、《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统计研究》、《水土保持学报》、《湿地科学》、《中国草地学报》、《草业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
目前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河口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温室气体动态、遥感与GIS在区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保护生物学、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指标与环境政策等。
刘剑秋: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技术系主任,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长,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The Journal of Japanese Botan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Acta Geologica Sinica》、《林业科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
李慧: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湿地遥感信息提取、湿地遥感分类及湿地遥感动态监测、遥感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若干篇。
翟水晶: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博士,主要从事于水环境和湿地生态修复、健康评价及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5篇。
王维奇: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地理科学》、《中国环境科学》、《湿地科学》、《水土保持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
张林海: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硕士,助教,主要从事湿地湿地生态与生态恢复研究,以第一作者在《生态学杂志》、《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近年来出版的主要论著
(1)&曾从盛主编.福建典型区生态环境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剑秋,曾从盛,陈宁.&闽江河口湿地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刘剑秋,曾从盛,等.福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仝川主编。环境科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团队近3年来(2008~2010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Tong Chuan&, Wei-Qi Wang, Cong-Sheng Zeng , Rob. Marrs, Zong-Ping Yan. Methane emission from a tidal marsh in the&Min&River&estuary, south-east&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Health, Part A.&) : 506~516(SCI期刊)
(2)Shuijing Zhai, Longyuan Yang, Weiping Hu. Observations of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eposi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in northern&Lake Taihu,&Chin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551.
(3)Tong C,Song G B,Chen B R,Ye W H.&Macroeconomic efficiency of use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s i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during a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08,52:&737-746(SCI期刊).
(4) Tong C,Gong J Z,Marrs R H.&Pattern of transpiration of four shrub species,and water consumption from shrub stands in an eco-reclamation catchment in Northwest China.&Ari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2008,22(3):242-254(SCI期刊).
(5)仝川,曾从盛,柳铮铮,钟春棋.模拟SO42-沉降对河口潮汐湿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2010,&30(3): 302~308.
(6)王维奇,&仝川,&曾从盛.&不同质地湿地土壤碳、氮、磷计量学及厌氧碳分解特征.&中国环境科学,&): .
(7)&王玉震,柯春婷,仝川。年龄、组织构件和季节变化对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的影响,&生态学报,):.
(8)岳红娟,仝川。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生态学报,&2010,30(16):.
(9)王维奇,曾从盛,仝川.潮汐盐湿地甲烷产生及其对硫酸盐响应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57-160.
(10)仝川,贾瑞霞,王维奇,曾从盛。闽江口潮汐盐沼湿地土壤碳氮磷的空间变化。地理研究,): .
(11)曾从盛,&王维奇,&张林海.&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应用生态学报,&&):500-504.
(12)&仝川,刘白贵.&不同水淹环境下河口感潮湿地枯落物分解及营养动态.地理研究,2009,28(1):118-128.
(13)&王维奇,曾从盛,仝川.&控制湿地甲烷产生的主要电子受体研究进展.地理科学,2009,29(2):300-306.
(14)&章文龙,曾从盛,张林海,王维奇,林燕,艾金泉.闽江河口湿地植物氮磷吸收效率的季节变化.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
(15)&曾从盛,张林海,仝川.&闽江河口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氮、磷养分季节动态.&湿地科学,2009,7(1):16-24
(16)&曾从盛,张林海,仝川.&闽江河口湿地短叶茳芏氮、磷含量与积累量季节变化.生态学杂志,2009,28(5):788-794.
(17)&曾从盛,&雷波,王维奇,仝川,张林海.&闽江河口藨草感潮湿地甲烷排放特征.&湿地科学,&2009,7(2):142-147.
(18)&曾从盛,钟春棋,仝川,徐欢欢.&闽江口湿地不同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N、P、K含量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87-91.
(19)仝川,冯秀。内蒙古锡林郭勒克氏针茅退化草原土壤种子库特征土壤种子库特征。生态学报,2009,29(9):4710~4719.
(20)仝川,董艳。福州市绿地景观土壤溶解有机碳、微生物碳及酶活性。生态学杂志,&2009,28(6):
(21)柯春婷,仝川,王玉震。福建省不同地理种源南方红豆杉群体紫杉醇和10-DAB含量及影响因子,&生态学杂志,2009,28(2):&231~236
(22)&翟水晶,&胡维平,&邓建才,&等.&不同水深和底质对太湖马来眼子菜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
(23)&仝川,闫宗平,王维奇,曾从盛.&闽江河口感潮湿地入侵种互花米草甲烷通量及影响因子.地理科学,2008,28(6):826-832, .
(24)&贾瑞霞,仝川,王维奇,曾从盛.&闽江河口盐沼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特征.湿地科学,2008,6(4):492-499.
(25)&王维奇,曾从盛,仝川.&闽江口芦苇湿地土壤甲烷产生与氧化能力研究.湿地科学,2008,6(1):60-68.
(26)&闫宗平,仝川.&外来植物入侵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下碳循环及碳库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9):.
(27)&曾从盛,王维奇,仝川.&不同电子受体及盐分输入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的影响.地理研究,2008,27(6):.
(28)&柳铮铮,曾从盛,钟春棋,仝川.&酸沉降对泥炭地甲烷排放和碳循环的影响.生态学杂志,2008,27(10):.
(29)&邓建才,&陈桥,&翟水晶,&等.太湖水体中氮、磷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效应.&环境科学, ): .
(30)&曾从盛,钟春棋,仝川,柳铮铮.&土地利用变化对闽江河口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08,22(5):125-129
(31)仝川,冯秀.锡林郭勒退化草原长期围栏禁牧恢复演替下的土壤种子库特征。生态学报,2008,28(5):.
(32)王昌伟,仝川,李文建。遮光对南方红豆杉幼株生长及紫杉醇和其前体含量的影响。生态学杂志,&
(33)王维奇,曾从盛,仝川。芦苇湿地甲烷排放机理及排放通量研究进展。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1):&20~25.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近年来主持的湿地方向国家级及其他重要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质、微生物和硫酸盐还原对河口湿地土壤甲烷产生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炉渣对调节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互花米草入侵对河口潮汐湿地地下碳循环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地利用变化及模拟酸沉降对河口区湿地甲烷排放影响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漳浦前湖湾海底古森林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反映()
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速率及其对地下碳循环的影响()
省科技厅重点项目:闽江口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防止技术研究()
省908专项子课题:&闽江入海物质对闽江口及沿海地区的影响——河口生态变化与效应究()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参与):红树林湿地互花米草防控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