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看网易投资家环球游记快乐投资

段永平回答投资者
段永平回答网友的提问(2011.1——12)
1博友:我很好奇学长硕士最后阶段不交论文是怎么样的心路历程,是很坦然、觉得既然学完了,有没有名号无所谓;还是也有那么一点儿着急但是最后还是放弃?
另外想知道您怎么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处于不太顺遂的时候(但是不知道您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展开
段永平回答网友的提问(2011.1——12)
1博友:我很好奇学长硕士最后阶段不交论文是怎么样的心路历程,是很坦然、觉得既然学完了,有没有名号无所谓;还是也有那么一点儿着急但是最后还是放弃?
另外想知道您怎么样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处于不太顺遂的时候(但是不知道您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时候~),大概到了什么时候才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颗平常心?
段总:本人愚钝,对学历这事根本没有心路历程,或者说根本没往心里去过,或者说觉得有个本科学历就够了。至于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跑几趟海边,或者到milky
,你就明白其实没人真把你当回事,你也就不会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了。总而言之,事情的对错比别人怎么看要重要的多。
2博友:您在网易内在价值大大低估时和有很高的成长性时买入(雏形和市场空间都看清楚了),那在中间的每个年份里您是如何模糊的确认网易股价内在价值区间的呢?比如公司增长的第2年或第3年或第5年的内在价值和第一年都不一样了.您的网易就是一路在提升内在价值.
段总:我从来就没认真估过所谓“内在价值”的区间。在卖出大部分网易之前,我一直理性考虑的问题主要是这家公司未来到底可以赚多少钱而不是想我的股票已经赚了多少钱的问题。要大致想明白这个问题,对公司、行业、产品等等的了解不深是做不到的。
3博友:段先生说估值就是时间,我不太明白,这可能段先生从功夫熊猫电影悟出的东西,我的水平还不太理解。
段总:大家别把《功夫熊猫》太当回事了,那是娱乐产品
。我没说估值就是时间啊。我的言下之意是:
1)。要学会“估值”是要花很长时间的,绝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不知道哪里有一个神秘的公式,每当要估值时就用公式算一下就可以了。
这个很长的时间大概不是用小时或天来计算的,大概用很多年作为单位比较合适。
2)。对某个企业的“估值”经常也是要花很长的时间的。
我对“估值”的定义基本上就是对企业的了解,只有当我觉得很了解很了解一个企业的时候,我才能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估值”,这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过去对企业的了解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有时候好的投资的决策看起来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决定,实际上却是很多年了解的积累的结果。比如,巴菲特决定投高盛可能只花了20分钟,但那其实是他50年理解的积累。我当年“敢”重仓网易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的。我错失苹果也同样是因为积累不够,找不到很了解的感觉。总而言之,“估值”是需要“功夫”的。
4博友:您觉得您和李路先生与巴菲特和芒格先生做价值投资最大的差距在哪?您和李路先生在哪方面还需要学习?也是我们该借鉴的.
段总:最大的差距大概是他们的英语都比我好很多。当然,英语上李路和那两位比(我猜)也会有很大差距的(母语和非母语的差别),但他的差距对他的投资生涯影响不大,和我的差距有本质的差别。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也许你说的“差距”用“不同”来说或许更好些。从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上,我认为我们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价值投资的本质就一点: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所有所有所有其他的关于价值投资的说法其实都是在讨论如何来确定这个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底大概会有多少的问题。我们的不同点主要会体现在“能力圈”的不同,每个人懂的东西都不同。当然,“能力圈”的差距也是有的,比如他们做股票投资的时间都比我长很多。“能力圈”的意思就是你能够判断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范围。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比“能力圈”本身有多大要重要的多
。不过,我现在管的钱的绝对值比老巴和芒格在我这个年龄时还要多呢,呵呵
。不能和李路比,他比我年轻很多啊·
。我和他们3个人的最大的不同确实有一点,那就是他们都是职业投资家,我是业余爱好者,对投资的时间安排比例会有点不同。我们各方面需要学习的东西应该都很多,不过李路大概不需要像我一样还要花时间学英语了
5博友:一直以为护城河是确定未来现金流的唯一办法,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唯一,或者说只是确定未来现金流的一部分而已,企业文化是另外一部分。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企业现在不错但原来的CEO退休了,换了新的最高决策层,您是否会卖出或者随时准备卖出来谨慎的观察一下新的决策层的表现呢?有或者认为企业文化跟这个新的CEO关系不大呢?
段总:企业文化可以看着是护城河的一部分。换CEO对任何公司都是会有影响的,但企业文化强大的公司往往能选出好的CEO,从而能让公司继续好下去。
6博友:你是认为企业文化强大可以选出好的CEO,还是强大的企业文化对于CEO个人能力要求反而不是那么高,因为企业文化让公司做正确事情的概率提升?
段总:我认为强大的企业文化会帮公司找到好的CEO,好的CEO在有强大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能发挥的作用更大。
7博友:我今天的问题是关于我创立的企业的。现在是100%控股,但每天的时间被各类管理的事占满了,想在未来能够省下时间来精心做投资,想向段总请教,如何既能控制公司发展又不用事无巨细都要我拍板?通过分股份来提升团队凝聚力还是高工资?跟投资内容关系不大,但是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能有更多时间做喜欢做的投资工作。
段总:关于授权的问题,能比我理解得更好或做的更好的人确实不多。授权的过程一般是: 指示、指导、协商、授权、放权,最后一条是never
control(只有好的文化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在能够把握“做对的事情”的前提下,容忍“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所犯的错误。这一点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而且是很难学会的。呵呵,就像投资一样,授权也是简单但很难的事情。
8博友:另外一个问题是通过分股份来提升团队凝聚力还是高工资?我知道您分了大部分股份下去。怎么能做到不怕失去控制权和未来大部分收益的索取权?我想这个是在您投资网易成功之前就做到的吧?那时候步步高的收益对您影响应该还是蛮大的吧?
段总:也许你要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保健因子,什么是激励因子。企业员工的收入其实是保健因子,就是少了不行,多了没用的东西。当然这个多少有时候不一定是绝对值,很多时候会体现为相对值(就是一定比例)。提升团队的凝聚力靠加钱是没用的,但减少钱会有显著的破坏力。
9博友:我有经营企业4年(从作坊类型过渡到小企业),一直以文化做为主要控制手段,我有2年没呆在公司里,公司越来越好(和每一个昨天比)。问出有效问题很难,一些困惑很难发出问题。最近几年感觉每一天都在黑暗前进,但是又发不出明确的问题。员工对已有的规则和流程不严格遵守,屡屡犯错,可实际规则是由下至上订出来的。现象举例:上班不打考勤机,以忘记为由事后去打考勤。针对上述现象,想请教段大哥,应以什么思维方式面对?
段总:我觉得大家都不遵守的规矩有可能会是不合理的规矩。小部分人不遵守规矩是执行者的问题。一般而言规矩定得一定要有道理、有意义并且尽量简单和易于执行,比如这个博客博友发言的规矩。一个组织如果有大家都不执行的规矩存在,长期来讲就是鼓励大家不执行大家制定的规矩,未来大家的麻烦可就大了--比如国内常见的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十字路口。面对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执行你的规矩或者废掉执行不了的规矩,最好不要有中间地带,不然大家会很忙的。举个我们自己的小例子:有一年,我回了一趟公司,发现总部大楼前那些没有停车线的地方也都停满了车。我就问我们管后勤的同事,为什么这么多车停在“不可以"停车的地方?他告诉我说,因为“没地方”停。后来他们把那些原来“不可以”停车的地方都画上了停车线,这个违规的问题就解决了
10博友:我想请教您个关于价值投资‘术’方面的经验,有许多价值投资者都注重仓位的管理,比如老巴每个季度都进行仓位调整,我知道的还有林园做个合理的大小盘组合来平易潜在的风险,还有许多国外的投资大师都喜欢留几成的资金等等.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刨除生活问题是不是也该重视下仓位管理问题呢?您对‘术’这个曾面怎么看?
段总:没听说老巴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仓位调整”的。我相信林园也不会有意干此类的事情。你看到的老巴的季度调整是因为他是上市公司,每季度要公布一下他都干什么了而已。他有时候也会需要用钱的。其实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可能在心里进行“仓位调整”,只不过你自己要根据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来决定“调”什么。多数情况下,所谓好的价值投资者都会选择不动,除非有需要动的时候。我个人以为价值投资的“术”就是如何研究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的问题。老巴的“护城河”、好的管理团队等都属于“术”的范畴。其实这个“术”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学校里一般也没人可以教,大概只能自己慢慢悟了。
11博友:您能把您最失败的几笔投资介绍给大家吗?然后您从中学到了什么?
段总:呵呵,最失败的还要有几笔?那还能剩下啥?从投资的角度看,往往失去的机会损失最大。我没有投腾讯。在腾讯8块钱左右还专门去拜访过马化腾,对公司感觉也还不错,结果拖来拖去一直都没投。如果腾讯是在美国上市的话,我很可能会投的。我没有投苹果。苹果12块多时我可是非常有兴趣的,但有些东西没搞懂,当时好像不知道要忙些啥事,就放下了,现在可是600多块啊。这两个其实还不算太坏,毕竟我还没动手。我损失最大的投资其实是在NFLX。多年前当nflx在9块钱左右的时候,我买了200多万股,当时我觉得看得挺明白的,觉得那个价钱实在是太便宜。结果没多久就涨到20块左右,我一高兴就卖了,到现在也没想起来当时为啥卖的。上个礼拜nflx190多,按这个价钱,我等于让我们少赚了接近4个亿美金
。那个时候刚刚开始投资没多久,有点稀里糊涂的,呵呵
12博友:有2个问题请教,每次发言尽量多问一些了。1、假如某个企业预测2年大概每年有20%的增长,但突然有一年增长了80%,而行业也就20%不到的增长,大概增长的原因是因为降价打压对手,同时对手这一年也做的确实不好,那么此时是否可以认为企业有些急功近利了,而这个增长如果不可持续,而市场却认为可持续,那这个价格看起来就高估了不少,这个时候这个企业是不是该不管继续持有,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卖出点先卖出看看再说呢。2、该怎么平衡新买的企业和手上持有的企业哪个好这个问题,比方说当时苏宁电器,我是认为我看明白了,也符合我的选股原则,但没买的原因还是心里有些没底,当时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至少15%的增长的企业,绝不会想到实际这么高的增长,另外也认为自己当时持有的也不错了,甚至可以继续买持有的企业。一般情况下遇到这样的问题,新的企业看起来不错,但认为再继续买自己手上的企业也可以的情况下,一般要买哪个会更好一些。再出现选择的情况下,假设两个看起来都不错,一个新的,一个自己手上有的,首先一般看哪一点,是不是市值小的做优先选择呢。
段总:1。我认为,一般来讲,对企业而言降价就有点像核武器,能不用就别用,最后对谁都没好处。主动用核武的属于。。。根据你说的资料没法判断该不该卖。好企业也可能会犯错的。我一般看到企业犯错时,主要判断这个错是“做了错的事情”还是在想“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犯的错。任何人在“做对的事情”的前提下,为了“把事情做对”的过程当中都是会犯错的,这种错误也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短期损失,但长期而言却可能微不足道。而另一种错误的损失却可以是致命的。2。主要取决于你有多了解,和新旧无关。一般来讲,你可能会对已经持有的企业更了解些。
13博友看了您介绍曾经投过的企业,感觉您的投资模式至少有两种,当然前提都是投自己看懂的企业。一种是价值低估型,公司成熟稳定,有坚固的护城河,在市场恐慌价值低估时买入,比如,投通用电气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成长型,投入时价格便宜未来有很大成长空间的企业,比如,投网易就是典型代表,当然能持有到涨100倍,在过程中有多次评估公司下一阶段是否还会成长。我理解的巴菲特的投资思想,除了买股票就是投资企业,不懂不投,最核心的就是投资有坚固、持续护城河的企业,成长性他好像不是很强调,当然有坚固、持久护城河的企业必定会有一定的增长性。网易应该不是有很坚固护城河的企业,您是看懂了网易未来一定能挣很多钱,所以投了,至于是否有护城河并不重要,是吗?能使企业未来挣很多钱的因素很多并不止护城河一条。我的这些分析对吗?请您谈谈。另外看懂企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是否有坚固、持久的护城河吗?
段总:我永远只有一种投资模式,那就是估算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有点像高尔夫,只有一种挥杆模式。不过,我要投机的话,那模式就多了
14博友:现在和将来都是从过去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这句话是看这个博客的收获最大的一个,看企业的视角打开了很多。对巴菲特买比亚迪是买王传福未来几十年现金流能理解一些了,以前单纯的看比亚迪三个年度的年报看不出什么,结合着比亚迪几十年的发展史来看,那个价格买王传福优秀卓越的经营能力确实不贵。
段总:呵呵,我想巴菲特买的也是王传福的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15博友:记得您在以前的评论中曾经讲过:1、挺喜欢看谢国忠的东西,就是不喜欢他预测时间点,导致对一半错一半。——大家都知道,谢国忠是坚定的房产泡沫破灭论者;2、如果万科足够便宜,我还会买。能否请段总谈谈您这两个看法之间有无矛盾?为什么?谢谢!
:1。如果是泡沫,早晚都会破。但泡沫之所以会有,往往是有一定原因或道理的,好像无人能有办法准确预测泡沫的破灭时间。我记得索罗斯前段时间大买黄金的时候就说过,这是泡沫的初期,所以可以买,末期就要逃了。所以说投机也是要水平的,比价值投资难学多了。
2。房地产有泡沫不等于万科没价值。万科是个不错的公司,足够便宜当然可以买。
16博友:问一个关于“未来确定性”方面的问题。如果一个预期未来增长会非常好的企业,好到如果你以很高的贴现率(比如15%)贴现,他仍然大大低估,有充分的安全边际;只是这个企业有某些地方一时还无法看清楚,或者说他有某些地方做得不好,以至于您觉得他未来的确定性不是非常高,大约只有80%,算不上胸有成竹那种把握,也就是说,虽然贴现了,但是贴现的那个现金流您只有大概80%的把握,还有20%的可能是他达不到那个数,甚至远远低于那个数。按照经济学中的观点,由于15%的贴现率和含安全边际的价格已经足够覆盖率20%不确定中的风险,是应该投的。段兄您会投这个股票吗?如果投,您是敢重仓还是只买一点或者说同时买几个这样类型的以分担风险?
段总:不知道你的80%是怎么来的。一般来讲,我不敢重仓的就表示我没把握,一般我不太买。所谓把握也是毛估估的,谁也不是算命先生,发现买错了也是一定要纠错的,千万不要用“价值投资就一定要长期持有”来安慰自己。价值投资的长期持有是在买对股票的前提下才成立。
17博友:1、关于选股或者确切来说关于选择公司,有一点感觉,也更理解了为什么老巴喜欢简单看得清楚的。想想自己07年喜欢那些参股金融什么的,当时根本看不清楚公司的业务;2、关于“估值”,自己一直比较迷茫。好一点的公司,市盈率都太高了,A股这种估值水平能持续么。在A股投资,职能挖掘高成长的,以抵消高估值?估值合理很少啊,低估的更不用说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价值投资者喜欢熊市。
段总如何面对估值难题的呢?
段总:对看得懂的公司估值其实不算太难。不过,很多人对估值的理解会停留在估价格上,而价值投资最本质的东西是去评估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我倒是觉得A股在相当上的时间里平均pe会比美股高,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的资金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投资渠道又不是很充分,只要银行利息足够低的话,pe很难在低位上持久。这个也是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角度来看的。
18博友:请教段总生产电子产品零配件的公司(如塑胶、五金、电子零件)如何进行价值分析:该类公司都有几个特点:一是有大量的应收款,目前国内电子行业普通都是三个月(90天)的结款周期(当然少数独家供应,不能替代的品牌零件除外)。客户是类似NOKIA,三星、LG及国内品牌等终端品牌客户。电子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一旦客户中倒下一个,都会造成大量的款项无法收回。想想几年前夏新、波导的倒下,其大量的供应商一定很受伤。二是公司业绩不稳定,易怱上怱下。当傍上像NOKIA、APPLE这样的超级大客户,业绩会快速飙涨。一旦合作出现问题,业绩也会一落千丈。当然如能超级大客户前介入,则是巨大的机会。三是进入门槛比较低。基本很少有技术壁垒。
段总:呵呵,你要是想忙一天的话,就请朋友来家里吃饭。你要是想忙一年的话,就装修你的房子。你要是想忙一辈子的话,就多买几个这样的企业
19博友:看了这个故事就想:从Joshua
Bell的角度出发,如果每天他都在地铁拉琴,他的价值会不会最终被发掘,以及要用多久。我相信那些确实能赚钱的公司,股价早晚会回到应有的位置(价值),但是那些确实有才华的人,是不是也早晚会站到应有的高度呢?世界上有那么多“郁郁不得志”的人们在感叹时运不济,学长您认为社会这个大市场,是不是efficient的呢?
段总:郁郁不得志的人往往都是有他们自己的问题的。只是他们自己经常不愿意面对或真的不知道而已。从长期而言,社会还是比较有效率的,就像股票市场一样。但就个体而言,还是要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Joshua
Bell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很特别的个案,时间也太短了些,而且虽然他拉的是同样的音乐,但大家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因为背景不同,每个人当时注意力也不同,甚至包括拉琴的人自己的感觉也可能会不一样(虽然是同一个人,但听者听到的可能是很不同的音乐)。我想如果他不是在rush
hour的话,如果时间稍微长一点的话,他一定会被人注意到的。
20博友:1.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段总是否看好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包括价格和量)?2.要看懂一个公司,所谓“懂”的标准是什么?用哪些依据判断自己“懂了”比较合适?3.如果当美国和中国发生重大战争时,您会站在哪一边或者对生活进行怎样的安排?还是否会继续持有手中的股票?4.凭您的经验和所见,您认为多数学习巴老思想的投资者对巴老思想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或者说有哪些?5.您是否认为买进沃尔码或者物美之类的公司等于是在买进M2?
1.我目前不还不是很了解房地产,但觉得美国房地产比较理性些。
2.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的标准是当他大掉的时候你非常想再买多些,而不是到处打听”发生什么事了”,或者老想着要卖掉。
3. 不知道如果“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你会救哪一个?这种问题问得有点没人性。
4. 建议你看看《巴菲特忠告中国股民》这本书。
5.我不买M2。
21博友:我查了一下人口普查的数据,0-14岁年轻人的数量从82年开始减少得还是比较快的,占总人口比例是33.6%(1982年)、27.7%(1990年)、22.9%(2000年),绝对数量分别是3.39亿、3.13亿、2.91亿。我看过报导说各地的中小学都在经历一个数量、规模减小的过程,但没有深入求证。从人口这个角度来看,房子是不缺吧?等90后们30岁的时候,他们很多人都有爹妈爷奶姥爷给他们的房子了吧?我的中学同学很多名下都有房子,也不知道这现象有没有对80后的代表性。而我们这代人结婚的时候不少还是会再买一套属于两口子自己的房子。但是如果还要考虑文化的影响,那就真的很难说了,中国人真是都有点儿地主情结的。再有一个城镇化的影响,那就更加复杂。我觉着,如果不是为了住,买房就在北京买~~美国能有一座纽约+华盛顿+三藩+洛杉矶+休斯顿的城市吗?不能吧?ho
ho ho ho~~
段总:从我们卖学习工具的生意里好像也能体会到人口年龄层的变化。算起来房地产泡沫(如果有的话)大概到这些人需要买房子的时候就该差不多了。
22博友:段总,有一个关于产品的问题想不明白,关于平板电脑的细分市场的。Ipad的火爆,是针对平板电脑市场内的细分,它是平板电脑的异数还是标尺?还是相对于原有PC市场的细分,开创一个新的品类?
目前n多厂商要做平板电脑,以前分布在产业链各环节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企业都杀入这个市场,做PC的,做手机的,做数码随身设备的,移动运营商甚至是渠道商本身,是什么原因让各家都杀入这个产品范畴?
但各家从目前发布的产品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当然在用户需求满足度上应该差异性比较大,ipad体现在触控 续航 体验
内容的核心优势应该也是用户选择这类产品的指标),但产品形态却高度相同了。平板电脑市场会不会变成和现在的PC市场一样,高度的同质化?反而软件商和方案商控制?
目前在规划产品的时候,还是没有办法跳出竞品导向的思维方式,对于这类新生的产品形态,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我对“敢为天下后”又产生了一些困惑。
段总:差异化指的就是用户需求满意度上的差异,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外观。产品的差异化不是指的所谓的“与众不同”,而是指“与众不同”的东西正好是用户需要而其他人没能够满足的东西。当一个产品找到的“差异化”正好是很多很多用户需要的东西时,那这个产品大概就很成功了。
我个人理解,好的公司一般来讲就是能够持续找到用户“差异化”需求的那些公司吧。
如果找不到“差异化”的东西,那“敢为天下后”的产品就会成为悲剧。所以“敢为天下后”的前提一定是你能够提供出你的用户群需要而别人没有或不能提供的“差异化”的产品。
“差异化”的东西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当大家(很多公司)都有了的“差异化”就会变成基本需求。
有时候好的产品的“差异化”东西不一定需要很多,有时候哪怕有一个也会让公司(或产品)很成功。
比如,如果你能想清楚麦当劳的“差异化”是什么,也许你就会明白些。
至于如何找到“差异化”的问题,那是“如何把事情做对”的范畴的事情,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啊。苹果能有现在这些个好东西,那也是10几20年的积累的“厚积薄发”而已。
23网友:说起网上的各种段子,学长有没有关注最近很火爆的当当网上市以后CEO李国庆飙脏话骂投行的热闹剧?DANG现价是IPO价格的一倍,于是李总愤怒了,写了一首摇滚歌词,把投行的娘也给骂进去了……
IPO以后股价大涨这种事情有必要这么愤怒吗?既然都拍了板定了稿了,IPO就算是妥了啊,IPO之后又回头怒骂,好像不是特别厚道啊。如果是您的步步高上市遇到这种情况,您会怎么想呢?
段总:我觉得投行有该被骂的时候,但作为IPO公司,既然接受了人家的价钱,就不应该再骂人家,不然就太没有“契约精神”了。再说,上市价未必就是越高越好。当年GA的IPO价可能就有点定高了,老史估计到现在还有点不舒服呢
如果我们公司上市以后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样?我还真没想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股价的短期变化和企业本身不一定有关系的。
24网友:"段总你好,作为公司的前员工,我很幸运一毕业就树立了本分的价值观,虽然至今不见得完全理解,但它确实在生活中给予过我一些帮助,在此向你表示感谢!
同时正如你博客所说‘条条道路都可能通罗马,这里是一条未必最好但肯定能到的’。做正确的事比如何做正确的事本身重要的多,现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我不知如何判断正确如否。
我特别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是好像目前好像也没找着特别喜欢并且能从事的工作),但是在这个工作中我挣得钱比我现在做其他工作多些,同时我确实挺缺钱。我现在觉得可能我一开始就不应该来做这个工作,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如何决断?是依发现错误后立马更正并且最大的损失都是最小的损失的原则,赶快找着能给我带来乐趣的工作?还是别的处理办法?
我这种情况能不能类比成一个经营状况不好的公司?目前在挣不应该挣的钱,但是没这个钱的话,公司可能生存都生存不下去了,该如何做?"
段总:个人认为,从工作的角度看,如果你不喜欢这份工作,又有足够底子可以让你有足够时间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的话,也许就应该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有些人就根本不喜欢任何工作,那可是个大麻烦。
说到公司,我不知道你是从企业主的角度看还是从员工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公司只能靠赚“不应该赚的钱”生存下去的话,那这个公司早晚都是会生存不下去的。投资其实有时候就是要远离这样的公司。
25网友:段总:您好!冒昧请教您几个问题1.记得您曾经说过,您评价一个企业的好坏的主要标准就是考察其健康度。能否指点一下如何去考察企业的健康度?如利润是否持续增长,经营性现金流,应收账款比例和账龄,回款DSO,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等好多指标,什么指标是考察重点,应该包含在健康度考察范围内?2.
芒格说逆向思维很重要,能否举个例子说说如何做才是他指的逆向思维方法?谢谢。
段总:我一般更关注企业的不健康的东西。比如你说的这些东西里,有没有致命的问题等等。
26网友:不同白酒口感不一样,有用户粘性。喜欢喝茅台的,不会因为茅台涨价而买五粮液。另外高端白酒的跟风涨价,也许因为他是高端消费品,价格越高,请客送礼时越显气派。举个例子:汾酒在从年曾经连续六年获得中国白酒行业销量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汾老大”。但后来在1993时出现了战略决策失误。即汾酒的降价策略。理由是“汾酒是老百姓的名酒。既然是老百姓的名酒,其价位当然要和老百姓接近,能让老百姓接受,所以把价格降了下来。”因战略失误,丧失了老大的地位。家电是大众消费品,而且以功能取胜,用户粘性要差一下,谁价格便宜,就买谁的。同时,我想也与行业生态有关系。同样是家电行业,彩电行业就比冰箱更喜欢打价格战。90年代彩电行业老大长虹就率先进行价格战,挑起恶性竞争,而空调老大格力却没有这么做.
段总:价格战一般在产品差异化很小时容易发生。酒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东西,至少感觉如此。See‘s
candy也是有很大差异化的产品。电子消费品,尤其是成熟的电子消费品的趋势往往是差异化越来越小,尤其在专利保护比较弱的国家里会更明显。
27网友:当年在美国Master毕业的时候跟着大家去招聘会找工作,苹果前面总是排起长长的人龙,后来在香港赶上iPad开卖首日,开门前一小时去也要排起长长的人龙,这一年因为身处香港,我已经代人买过2个iPad和4个iPhone4了……真是不堪其苦。
苹果和windows的用户体验很不一样,我和朋友们的归纳就是两者都很powerful(当然还有UNIX系统也很powerful),但是苹果让人用近乎白痴的方式使用powerful的功能,而windows让人用近乎专业人士的方式使用powerful的功能(UNIX平台的系统是让人用近乎天才的方式使用powerful的功能)。我想起照相曾经是很专业的事情,照相机很复杂,有人会照相甚至算是特长,后来傻瓜机大肆流行,人人都能照了,再后来又开始流行专业单反相机了,现在满大街不拿个单反还真不好意思。历史总是交替的演变,非常神奇~
段总:你这个形容很形象,这正是apple厉害的地方。apple还有不少特别厉害的地方,比如:品种单一,所以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等等。我从做小霸王是就追求品种单一,特别知道单一的好处和难度,这个行业里明白这一点并有意识去做的不多,我们现在也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比较一下诺基亚,你就马上能明白品种单一的好处和难度了。
28网友:请问段总,看好苹果的公司文化,还是看好其CEO?我个人感觉你看好的是前者。
段总:我曾经一直认为jobs是个造钟人,最近突然觉得只有jobs的苹果是不可能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的苹果,jobs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大了。就算jobs不打算再回来,今天的苹果也会靠惯性向前的。还有就是,当年的苹果董事会为什么会在赶走jobs后又能请他回来呢?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
29网友:段总,你这句“我曾经一直认为jobs是个造钟人”是不是应该换成报时人?另外,我很认同你的观点,苹果董事会能在赶走jobs后请回他,正体现了以企业利益为上的思维模式,从这点上,董事会是称职的,理性的!另再请教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企业有好的人才计划,尤其是培养、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的计划,企业内部有简单、实效的工作机制?毕竟我们一般只能看到企业的工作计划,战略计划等?如果,我们投资者真能掌握到企业有一群”对“的人,那么我们投资成功率将会大很多!
段总:谢谢纠正啊
。原话的意思是应该是“报时人”,写反了
。我自己好像没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办法,至少自己没总结过。总觉得很难判断领导层是否“对”,但相对容易判断他们是否“不对”。不对的就不碰,错误的概率就大幅度降低了。
30网友:我觉得马云和王石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思考的挺多的,而不仅仅的着眼于赚钱。这有点像教育孩子,国内太多的家长总教育孩子如何活的更好,而不是为什么活和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学习一段时间后,越来越发现看企业越像看人,许多东西都是相同的。
段总:其实真正好的能持续经营的企业大多都不是着眼于利润的,利润不过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就是所谓让利润追着自己跑的那种。
31网友:这里想请教段总一个问题:在你取得事业与财富的成功之前,在奋斗阶段,是否也经历过艰苦困难的日子?是否也遇到自己都觉得很难的困难、难题?有没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当遇到困难与难题的时候,你一般是怎样看、怎么做的?——谢谢!
段总:难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真来的时候只能面对,不要逃避。实在是郁闷的时候玩游戏是个很好的排解方法
32网友:1、上市公司财报在股票投资中有多重要?个人学了很久,始终还是云里雾里,理解得很一般,要到达财务分析的水平,感觉难度好大。看报表很多地方不懂,不敢轻易地下注。但给企业定性相对容易一些,比如它的口碑、名誉、企业赚钱如何、产品如何、犯过哪些错误、企业领导人的形象等等,当然还包括很多公开的对企业的财务分析。如果定性了,在财务上只是大致了解的情况下,需要不需要非常深入的分析财报(毕竟没多少人是财务出身的),还是大致了解主要指标即可?看或不看(仔细分析很多细节,再作最终分析结论作为投资依据)区别大么,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很重要,不少在做价值投资的人都受此困扰,请段总方便的话能详述一下。谢谢。2、您看过《证券分析》吗?关于股票的书除了您推荐的巴菲特的信,严行方那本外,您还看过那些?3、股票的内在价值就是净值(年报上的总资产减去负债)加未来现金流折现???
本人很少看财报,严格讲基本就没看过。但我经常会让别人帮我看,然后我会问一些我关心的数据。我个人认为能看财报还是很重要的,虽然一般很少有看了财报就能决定投资的机会,但看财报毕竟是开始了解企业的第一步。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办法看懂财报的公司,最好还是不要碰的好。如果你所有公司的财报都看不懂,那最好还是不要做投资的好,不然时间长了一定会亏的。2.我没看过《证券分析》,其实也只是翻过一下我推荐的这几本书。当年我跟老巴讲我向他学到的关于投资的东西就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然后他说,这正是他从他老师那里学到的。我能够投资不是因为我看过哪些书,而是因为我自己确实能理解企业。3.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所谓现在公司的净值应该是被包括在未来现金流里面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只是一个概念或思考方式。一般来讲,任何人只要试图用未来现金流的计算公式去计算公司的内在价值时,就说明其实他还不太懂他在干什么。
33网友:呃,我怎么觉得定性很难的呢?财务报表是很重要的噢,很多比较差劲的公司,作假什么的可以通过财报很快就的排掉了。2010年我读了几百份财报,比较合适投资的也就4个左右,真正投了3个。确实,光通过财报能找到的机会不会很多。但能有这么几个已经足够了反而我觉得定性,或者说是判断未来现金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把04年的腾讯财报拿过来读了一遍,设想自己处于04年的时候研究腾讯控股。但我怎么也无法很确定地判断,几年或若干年后,腾讯未来究竟能赚多少?最多说,我能决定,它至少赚的不会比现在少。而段老师具有这种洞察力,是我们学习的相当重要的东西。或许需要10年才能理解透,或许永远不会。这就是能力圈。
段总:我觉得看财报最重要的就是剔除不想投的公司,和你的思路是一样的。腾讯这种公司在当时是没办法通过看财报去投资的,必须对他的未来业务懂才行
34网友:您觉得企业所有制性质(国有、合资、家族)、行业性质(强周期性、弱周期性)等因素和企业文化的好不好之间是否会有必然的联系或者冲突?还问个奇怪的问题,您的那一套关于企业经营的知识是如何获取的?试错法?无师自通?自学成才?高人指点?还是集体智慧?如同很多人难以理解光靠进化论就能进化成结构如此精密的人体一样,我觉得要形成您那么庞大且精密的管理理论体系,通过试错犯错来达到,成本和代价也太大了点。
段总:要搞清这个问题,你要回到什么是企业文化就明白了。我没有一套自己的关于企业经营的知识(我认为叫理解可能更合适些),所有我对企业的理解,这本书或那本书里都有,但没有体会的人一般不会去体会而已。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原则:作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在如何“把事情做对”上犯的错往往是不可避免且都还是有机会纠正的。
35网友:对企业来说,“作对的事情”是如何判断的?譬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联想收购ibm
pc部门等。是否回过头来,还是依据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相当于自己在做企业?
段总:简单的东西不容易啊。“作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对”就是简单不容易的典型代表。其实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我无法判断吉利的收购案或联想的收购案对他们来讲是否是件对的事情,但他们最后自己都会知道的。巴菲特说“不做不懂的东西”,同时他认为自己不懂高科技的东西,尤其是不懂高科技的“变化”,所以他就不太愿意投资高科技的东西。而且他如果投的话,就会变成在做一件他自己“不懂”的事情,也就是“不对”的事情。所以说对巴菲特而言“不对”的事情并不是对所有人都不对,如果那些人是属于确实懂的那些人的话。巴菲特也讲过:如果你能看懂这些变化的话,那你就发达了
。巴菲特还讲过,不要用margin去投资股票,这条大概是适合所有人的,因为巴菲特的那些曾经也“很厉害”的但同时又用margin的“朋友们”最后都破产了。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坚持不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把事情做对”是会犯很多错误的,这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和做不对的事情分开来。关于并购,我可以讲一个我的简单理解。如果当有人本着“大不一定强,不大则一定不强。所以要做强则先做大。”的想法去并购的话,那结局一定是很难看的。韦尔奇的自传里写过一些关于并购的原则,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36网友:又加深了一些理解。
,之前我分不清作对的事情和把事情作对的,因此企业发生了变化我都认为有问题,现在如果再遇到变化,我会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个是大方向的问题还是枝节。对我的帮助很大,谢谢。
段总:呵呵。当好企业因为在“做对的事情”的过程中,为了“把事情做对”而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我们买进的机会。不过,进入之前一定要看明白。
37网友:段兄,分析是否购入和分析是否继续持有,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段总:呵呵,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我也说不太清楚。我觉得决定是否买入一家公司是一个投资决定,取决于你对公司的了解度。是否持续持有则往往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持续持有(或决定卖出)的公司往往是你比较了解的公司。其实这个问题对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的困扰没有那么大,但对day
traders的影响要大一些。
38网友:谢谢段总。您说的对。我认为效率如不能降低成本也不行。不知您是否认可我这几天的分析吗?不管怎样银行的年报还是不错的。存在表明合理。未来银行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未来谁也不能肯定。投资难就难在在这里。否则谁都是巴菲特了。您认为A股银行是否跌到了价值的一半以下,就像当年您买万科一样(毛估估)。能告述我吗?万分感谢,
段总:我不了解银行(这话我好像在这说过N遍了啊)。另外,我觉得当你还需要任何别人(哪怕是巴菲特)来肯定你的想法时,那就说明你还不够了解你想了解的东西,
39网友:这是我前几天在博客上写的2010年的投资总结:请段总帮忙指点一下,谢谢!我也非常喜欢并认同topcp投资理念,喜欢业务简单、稳定增长的龙头企业。
段总:投资是一个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情,当你有一个类似于“年复合增长率20%”或whatever的目标时,你可能就要开始犯错误了。个人认为投资的决策过程比短期结果重要。只要你过程出错少,最后的结果应该就会很好。比来比去很容易失去平常心,从而导致犯错误。设定投资目标其实就是比来比去的一个表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家环球游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