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义务献血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自评报告村小怎么填写

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11:52:44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武汉市江岸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第一部分自评情况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0]1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的通知》(鄂教政法[2011]3号)和《市教育局关于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我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实施“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办学条件改善、教育管理提升、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关爱”等七大工程,实现了“学校布局科学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教育体制现代化、教育教学优质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机会均等化”,实现了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依据《湖北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鄂政督[2012]1号)和《湖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我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自查自评。自评认为学校规模和班额、学校用地面积、体育活动场所、条件装备和图书、教师配置等5大类指标总体上达标或部分超过省定标准;小学、初中校际间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8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421 和0.377;区政府在发展规划及保障、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关爱等5项评价指标方面,努力作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效果显著,自评分为98.2分。5个刚性指标符合要求,公众满意度高。第二部分主要工作及做法一、确立发展规划,强化政府主导,发挥部门职能,全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确立均衡目标,科学打造最有希望的民生工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始终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区第十一次党代会把“落实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江岸教育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有希望的民生工程加以打造;《江岸区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落实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举措”,要求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为了落实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江岸区成立由区长任组长,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参加……(新文秘网省略167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部纳入财政部门预算(含两免一补), 编制预算时重点向发展中学校、边远学校及有创建达标任务的学校倾斜。为严格规范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一是成立区财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全面推行“校财局管”模式,对学校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管理、分校核算;二是严格收支审批制度,进一步明确各单位、学校财务审批权限,落实审批责任,有效控制大额资金流向;三是全面推行年度教育经费收支细化预算管理,年初有计划,过程有控制,执行有监督,结果有评价;四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整合校舍维修改造及设施设备采购项目,引入“项目库管理”模式,统筹各类建设发展资金,坚持按年度计划全面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完善学校功能设施;五是建立经费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充分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定期监督局校两级资金运行,确保教育经费安全运行、有序使用。二、优化教育布局,实施标准化建设,均衡办学条件,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一)确立“沿江精办提档,两城扩规引优”工作思路,搭建均衡发展平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江岸区的老城区人口逐步向发展大道以北的后湖新城及堤角以下的黄埔新城迁移。区委、区政府统筹教育、规划、建设等部门,以实施“教育资源重组优化工程”为抓手,以“学校布局科学化”为目标,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入学、提高效益”的原则,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年)》《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年)》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年)》相关要求,结合区域现状制定了《江岸区“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的调整设想》,确立了“沿江精办提档,两城扩规引优”的布局调整工作思路。“沿江精办提档”,老城区教育资源焕发活力。结合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及沿江商务区的打造,利用现有资源,通过重组、置换、改扩建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优化学校办学条件。2009年八十一中学顺应市政建设及区域建设发展,通过校舍置换,扩大了校园面积,整体提升了办学条件。2012年7月,采取社会化运作方式,我区与香港瑞安集团签约,市七一中学、区长春街小学将作为配建学校移植到 “武汉天地”,增加黄浦路以下二七片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两城扩规引优”,新城区学校高位嫁接。结合后湖、黄浦两座新城的发展,按照“三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原则和“建一所,达标一所,优质一所”的标准,引入优质教育品牌,培育出一批新优质学校。2000年起,在百步亭社区,引入“育才”“汉铁”品牌,培育出了新优质学校――市育才小学一分校、市育才小学二分校、市汉铁初级中学。2007年,在塔子湖地区,引入“育二”品牌,培育出了新优质学校――市育才第二小学二分校。实行“体链结合”,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在《江岸区“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的调整设想》中,明确了长期保留学校54所、过渡性保留学校14所、要撤销的学校2所、新建学校34所,按照“示范高中+标准化初中+素质教育特色小学+幼儿园”结构,建立了五个学区共同体,依托“育才”、“汉铁”、“实验” 优质品牌,构建了三条“优质教育链”,形成了江岸区“体链”结合的学校布局结构。激活老城区教育存量,提高新城区教育增量,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优化了中小学布局,为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和实施公平教育搭建了高位平台。(二)实施标准化和特色学校建设,均衡办学条件我区以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为抓手,以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化”为目标,把义务教育作为公共财政确保的重点,集中财力改造校园校舍,增添设施设备,凝炼学校文化,彰显办学特色。着力“两个建设”,形成“一校一特”。以“软件优先,提升内涵;硬件跟进,扎实达标;文化引领,特色发展”为创建思路,推进初中标准化建设和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投入9150万元,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完成了18所公办初中和13所公办小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今后两年标准化小学建设将全部到位。依据“让每一所学校都精彩”的发展理念,以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投入3400万元,完成全区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培育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内涵发展持续、办学风格突出的特色学校,14所小学评为市级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各校以此为契机,将办学思想理念、特色文化融入学校建设当中,提升文化品位。新村小学以“平民优质教育”为办学思想,精心布局,构建优雅生态校园;二七小学的“博学园”,台北路学校的“诚品”书吧,花桥小学的“感统训练”中心,汉铁初级中学打造的“翰墨书香,亭亭玉立”校园,体现了对学校对内涵发展的思考,全区学校内涵特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2012年,又投入5298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建设工程,进一步缩小了我区义务段学校校际间的办学差距,整体提升了公办义务段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打造“五大校园”,优化办学条件。2006年起,“平安校园”工程投入13500万元,完成新、改、扩建学校10所,完成危房及操场改造面积136769平方米;2009年至今,投入资金18831万元,加固了46所学校15万平方米抗震等级不达标的校舍,消除了安全隐患。2007年,“人文校园”建设投入1950余万元,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建设了一批显性文化景观,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数字校园”工程前期投入2500万元,2012年又专项投入1200万元,各小学配置了“电子白板”,全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校园”的建设,涌现出6所省级、13所市级、26所区级示范“绿色学校”,有力推进了“两型”社会的创建。“书香校园”打造了读书学习浓厚氛围,师生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三、加强队伍建设,落实轮岗交流,狠抓培训提高,构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体系(一)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学校教师结构更趋合理我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师编制优先服务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需要,向发展中学校倾斜。全区义务段中小学教师编制数为2338人,现配置2964人,超过编制标准,充分地满足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年补充教师423人(含招录251人,引进骨干教师146人,免费师范生26人),新增教师80%安排到边远发展中学校任教。出台《江岸区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到发展中学校任教的意见》,加快了义务段发展中学校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发展中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二)提高区域教师交流实效,优质师资分布相对平衡我区按照“片区联动、校际合作、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开展区域内教师交流与合作,出台《江岸区教育局教师交流工作过程管理意见》,制定多项配套政策,实行系统管理,有效地引导学校推荐教师参与交流,引导骨干教师向发展中学校流动,教师交流人数逐年提升。2012年,区内交流351人,超过了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上半年,平均每年有200余名教师参与区域内教师全职交流,其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71.8%,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骨干占32.6%,涉及14个学科。600余名骨干教师每年参与兼职交流,深入到发展中学校上示范课,指导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教师交流,实现了区内优质师资分布的相对平衡。全区以“优质学校+潜力学校”的方式划定的12个教育联盟,加强片区间联动,创新教师交流模式,提高实效。《光明日报》《长江日报》等媒体对我区 “七一中学名师教育团队‘空降’警予中学”的创新举措进行了报道。(三)推行校级干部任期制度,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均衡校级干部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指挥者,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军人和带头人。我区出台《江岸区教育局关于校级干部实行任期制的意见》和《干部轮岗交流制度》,通过中青年干部互派交流,异校培养与挂职锻炼,努力优化区域内校际间干部配备。 2010年义务段学校轮岗交流校级干部33人,占全区义务段学校校级干部总数的18.3%;2011年义务段学校轮岗交流校级干部59人,占全区义务段学校校级干部总数的29.8%;2012年义务段学校轮岗交流校级干部39人,占全区义务段学校校级干部总数的18.9%。启动区十二五“名校长”培养工程,一批义务段学校校级干部参加了与华东师大联合举办的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市教育局组织的骨干校长培训班和提高班学习,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业绩优的干部队伍已经形成,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均衡。(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学校队伍素质全面优化我区实施“培养人才促均衡”战略,依靠优秀人才支撑优质均衡教育。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主题,按照“倾斜边远、强化骨干、着眼全员”的规划,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构建培训体系,铺设素质提升轨道。优化教师培训 ……(未完,全文共13364字,当前仅显示4693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丰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丰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丰台区教育委员会
丰台区抓住北京市教育改革、区域强势发展的重大机遇,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科学规划教育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内涵发展、实施人才战略、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努力实现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丰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地域总面积305.8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底,全区常住人口221.4万,常住外来人口登记数量83.7万。随着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 922.5亿元,比2011年增长9.5%,连续五年增速超过9 %。随着以及丰台区“一轴两带四区”建设的推进,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丰台区现有普通中学32所、小学87所、一贯制学校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幼儿园123所,职业高中1所,成人学校1所,校外教育机构4所。其中民办中小学13所,民办幼儿园46 所。公办学校在校生13928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85279人。目前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分布,公办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教育资源及布局将会更加合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必将稳步推进。
二、自评工作情况
丰台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立以主管区长负责,区教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丰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制定《2012年丰台教委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方案》,依据各项指标进行任务分解,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召开自评工作启动会和推进会,通过自评,查找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各项指标要求,以评促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使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落实情况
(一)科学规划,内升外引,确保入学机会均等
1、科学规划统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丰台区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近几年城市人口和外来人口增速,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调整教育规划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呼声强烈。区规划分局、区教委2010年开展区域教育资源整合规划研究工作,按照“总量满足社会需求、布局满足服务半径、规模满足办学需要”的规划标准,通过调研、座谈、踏勘等方式,从规模、布局、结构三个方面入手梳理现状、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形成改革方案,编制完成《丰台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此次规划的编制,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丰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统筹全区各类教育资源,通过整合、培育、扩大、增加等手段,力争使教育布局合理、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为使规划实施更适应现阶段及今后几年内教育资源整合和学校建设,教委与区规划分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沟通,对2010年编制的《丰台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进行修编,落实近几年内教育布局和学校建设,保证规划的实施和学校建设的落实。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区域间优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统筹教育资源,坚持内升外引,扩大优质,促进均衡,是我区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内升为主,外引为辅,扩大存量,提高增量,以示范高中校为龙头,优质辐射带动周边普通中小学,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是我区实现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
东部方庄地区重点建设北京市十八中,2008年恢复本部初中招生,2010年完成改扩建,现已成为继十二中之后又一所现代化标志性学校,学校近几年发展迅速,在角门地区开办西马金润分校,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芳古园小学一校二址,满足群众需求。本地区同时引进北京四中、北京黄城根小学建立分校,在东铁营地区引进北京教科院资源,开办北京教科院丰台附属实验小学,以上3所学校在去年和今年分别招生开学。东部东高地地区重点打造航天科技品牌学校。2009年整合资源建立北京市航天中学。伴随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的成立,利用北京十二中资源优势,2011年开始启动北京十二中东校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着力培养航天科技人才,力争2013年实现开工建设。
中部地区人口密集,教育需求度高,充分扩大教育品牌资源优势,满足群众入学需求是近些年来重点落实的工作。2010年启动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建设,今年建设完成,北京十二中初中部已迁入新址,丰台一小完成新址搬迁,丰台二中改扩建工程今年开始动工。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的落成,盘活了丰台镇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了优质校办学空间,改善了办学条件环境,减轻了学校入学压力,更大地满足群众对优质的需求。内升方面不断扩大区内优质教育资源,丰台二中在小屯地区成立初中分校和新教育实验小学,去年开始招生,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继银地校区和京铁家园校区之后,丰台五小去年在丰台镇南部建立鸿业兴园校区,目前五小一校四址,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辐射。今年优质资源将进一步扩大,丰台八中、铁十一小将在南部地区建立分校招生,填补了南部地区优质资源不足问题。外引方面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成功引进北京小学,成立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2010年成立北京朝阳芳草地国际学校丽泽分校;2011年首经贸大学与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签订合作协议;今年将引进北京教育学院资源,在大成地区建立北京教育学院丰台附属实验学校;在岳各庄地区引进北京十一学校,扩大丰台北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
西部地区是我区教育较薄弱地区,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区不断加强河西地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建设国际会都、园博园规划建设、长辛店地区改造等契机,引进高端,发展优质,着力发展西部教育。加强北京十中示范高中校建设,整合扩大资源,今年启动北京十中槐树岭校区建设;力争实现长辛店铁路中学开工建设,打造优质,满足长辛店地区优质教育需求。配合青龙湖国际会都建设,引进人大附中,学校建设相关工作今年开始启动;配合园博园建设,引进北京实验二小,建设和发展高质量西部教育。
自2006年以来,我区不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北京十二中、丰台二中、丰台一小、丰台五小等名校建分校共计12所;引进区外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共计12所。在着力打造市级示范高中校基础上,也着力打造区级示范校和优质校,目前我区市级和区级优质校共计 38所。示范优质校分布更加趋于合理。
2、落实入学政策,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认真落实北京市入学招生政策。制定《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实施方案》,合理确定学校招生划片范围。坚持片内免试就近入学,采取区域内小学毕业生网上填报本片初中志愿、学校分批次招录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及家长愿望,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制定《丰台区示范高中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工作方案》,实施优质资源校推荐入学政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招生计划和范围,4所示范高中初中部推荐指标覆盖全区小学,招生名额比例逐渐提高,自2008年以来,名额分配比例从5%达到2012年的10%,有有117名品学兼优学生通过“名额分配”方式进入示范高中就读。
认真落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证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享有京籍学生同样待遇。目前,我区小学在校学生65935人,其中随迁子女43046人,占全区小学在校生人数的65.3%;初中在校学生19344人,其中随迁子女8669人,占全区初中在校生人数的44.8%。中小学随迁子女51715人,占全体学生的60.6%。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学生共计56661人,占总学生数的61.9%,其中91.2%进入公办学校学习。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均接收随迁子女入学。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位于全市前列。随迁子女在推优双选中享受同等政策。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区域教育整体规划和财政保证体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办校接收为主的原则,落实接收任务。累计投入1.6 亿元,改善随迁子女办学条件。最近两年接收任务更加严峻,政府充分挖掘学校资源,通过扩大班额、实施临建等措施,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学位。各中小学认真做好随迁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根据生源区域特点、学生特点、家长特点,从养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评优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同等机会。充分利用沙燕心理网和沙燕心理咨询热线为随迁子女做好心理健康服务,保证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认真研究随迁子女教育规律,探索符合丰台区及各校随迁子女和谐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3、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爱扶助残疾儿童,全面实施“两免一补”等扶残助学政策,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多元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关注弱势群体纳入区折子工程,2008年至2012年连续5 年增加减免学生借读费、学杂费、教科书费和困难学生补贴的投入,5年累计近15791万元,扶持1246478人次。建立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重视特殊教育工作,成立区特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特殊教育局级联席会制度,制定丰台区特殊教育督导评价方案,组织开展自评,规范和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整合特教资源,加强新址建设。投入322万元,用于康复训练设备的购置和综合活动室的建设,努力使培智中心学校新址在办学规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功能、教育教学及康复设备条件等方面达到一流水平。加强随班就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无障碍设施,筹备建设6个特教资源教室,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待遇,稳定特教队伍。
(二)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实现办学条件达标
1、建立保障机制,优先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并在财政预算中单列。2012年,我区经常性财政收入53.03
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财政拨款 30.1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区级财政支出比例为25.644%,比2011年增加4.94亿元,是2006年的4.08倍。2012年教育费附加为6.4亿元,比2011年增加 4.08 亿元,是2006年的5.71倍,教育经费大幅提高。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见》,区政府优先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2012年教育费附加财政拨款 6.4亿元,其中用于义务教育4.11 亿元,占教育费附加总投入的64.22 %。
2、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办学条件主要项目达标
结合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认真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及校舍维修、操场改造、抗震加固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条件主要项目指标达标。年累计投入资金1.82亿元用于学校图书、教学仪器、专业教室建设;年累计投入资金15.21亿元,用于校舍维修、操场改造等建设;2008年至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1.33亿元元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置和建设;2011年启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投入资金 8866.49万元。
3、实施倾斜政策,促进办学相对困难校发展
实行财政投入适度倾斜政策,重点向永定河以西薄弱地区,向农村校、办学相对困难校倾斜。2006年投入资金680万元,优先保证河西9所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2008年投入330万元,改善河西地区5所厂办校办学条件。2006年至2008年优先解决36所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占当时农村校100 %;年优先解决23所办学相对困难校办学条件达标问题。在学校维修改造及环境建设中优先河西校和农村校,年改造河西学校20校次,投入资金6021.25万元。改造农村校151校次,投入资金1.1亿元。
(三)人才强教,促进交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1、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在配齐配强学校党政正职领导的基础上,完善副校级、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机制,实施干部三年一轮竞聘上岗制度,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引领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干部工作积极性。制定《关于实行校长任期制的意见(试行)》,探索建立校长任期目标管理和有序流动的任用机制,实施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强化任期目标管理和定期考核,充分调动校长办学工作积极性,有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加大干部培训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坚持高端多元,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层次,全力打造优秀干部人才。实施干部分层分岗培训,2008年以来共举办任职资格班、研修提升班等专门培训班28个,培训干部1238人次。2010年以来,加大与高校合作培训干部力度,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展各级各类培训班,,共培训领导干部270人次。开展校级干部学历提升计划,对获得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干部给予70%―90%的学费资助。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培训视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每年选派20-25名干部赴美国、英国等国参加境外培训;选派3-5名优秀青年校级干部赴新加坡参加研修。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每年通过区内外名校挂职锻炼、机关科室锻炼等多种形式,重点培养40名左右年轻干部。
实施优秀干部重点培训,全力打造丰台骨干校长。强化优秀干部高校研训、境外培训力度。实施骨干校长教育管理项目研究支持计划,每年支持20名骨干校长开展项目研究,每个项目连续支持两年,仅2012年就投入项目研究经费36万元,鼓励校长提高研究能力,开展管理创新。举办北京十二中、丰台五小、丽泽中学办学实践研讨会,总结办学实践经验,树立丰台教育品牌和特色,打造名学校,培养名校长。搭建骨干发展平台,建立校长工作室、书记工作室,每期选派40名骨干校长、书记参加培训,促进骨干校长群体形成。启动青年校长工作站,对10名45岁以下青年校长实施重点培训。
实施干部培训工作倾斜,努力提升干部总体水平。实施干部培训向基础薄弱校、农村校适当倾斜,在干部资格培训、干部提升培训和后备干部培训上,优先满足基础薄弱校、农村校干部培训需求,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农村校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开展名校与普通校手拉手活动,对帮扶学校干部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2、搭建专业化教师发展平台,培养骨干教师队伍
严把准入标准,保证师资水平。2008年至2012年共招聘义务教育阶段新教师1118人,新入职教师均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156人,博士10人,博士后2人。优先保障薄弱校和农村校教师需求,选派新教师324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29人。
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围绕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深化研训一体,整合培训师资,开发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加强基地建设,构建网络平台,满足教师个性需要,注重培训质量监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全员参加基础性课程培训的基础上,推进新教师入职培训、导师带教、银龄计划、学科工作室、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带薪脱产培训、培训者培训等一系列教师培训项目。加大对重点培训项目和工程的资金倾斜,实行与项目实效挂钩的培训经费滚动拨付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2008年来,我区逐年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为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师资力量创造条件,累计投入继续教育经费2492.8万元。
完善骨干教师评审和管理制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订协议,实施培养骨干教师合作项目,建立骨干班主任、青年新秀评选机制,构建骨干教师梯队。举办骨干教师研修班,2008年以来共举办各类研修班22个,培训教师587人。充分发挥特级骨干教师工作室作用,实施导师带教,2008年至今参与带教的导师556人次,带教教师1054人次。依托高校等资源,开设14个学科工作室,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9人。注重农村校、薄弱校的导师带教工作,导师带教学员224人。骨干评选注重校级和学科间的均衡,同等条件下向农村校、薄弱校倾斜。坚持开展“师慧杯”、“创新杯”评选及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为青年骨干教师发展创设平台。目前,全区各类优秀教师达到1507名,占全区教职工人数的29.2%。特级教师28名,市级学科代头人28名、骨干教师138,区级骨干教师866、青年新秀教师244、优秀班主任203名。
制定《丰台教育系统人才引进计划》,2000年以来共引进优秀人才58人,其中特级教师28人。截止到2012年9月,我区小学4021名专任教师学历99.5%达到大专以上,初中1938名专任教师学历99%达到本科以上。我区初中在校学生25333人,初中专任教师1938人,生师比为13.08,小学在校学生61121人,小学专任教师为4021人,生师比为15.2。
3、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
加强教师工资管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2010年10月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收入水平,缩小校际教师收入差距,逐步实现本区内不同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绩效工资的大体平衡。2009年,我区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人均绩效工资额为4.65万元/年,2011年1月起,先后核增了年人均10000元、月人均300元绩效工资标准。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标准人均已提高至6.85万元/年。此外,我区还单设了河西地区学校补贴(每人100元/月)、特殊津贴、奖励额度,以体现倾斜。坚持待遇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倾斜,绩效和工作量、工作成绩挂钩的原则,坚持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紧密结合,树立了正确的收入分配激励导向,引导广大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合理交流。
探索干部轮岗交流,促进干部资源均衡。发挥校长任期制作用,推动校长岗位交流。制定丰台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向普通学校流动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干部交流制度,引导优质校干部向农村校或基础薄弱校有序流动。有计划选派市区级示范校、实施素质教育优质校的校级干部到普通学校任职、交流或提任,不断优化干部队伍资源配置。组织教师定期流动,鼓励教师跨校交流。要求市区骨干教师、及其他优秀教师定期流动,采取就近选派、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等方式向普通学校,向农村校和薄弱校流动。设立奖励机制,流动到河西地区薄弱校教师享受“河西补贴”。开展校际“手拉手”互助活动,通过师徒结对、经验交流、教师挂职锻炼、助教助学等方式,促进教师定期流动。2008年以来,共向河西地区、农村校和其他薄弱校安排支教教师126人,其中有16名骨干教师参与了跨校交流活动。通过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的提升。
(四)内涵发展,培育特色,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
加强课程管理,全面落实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建立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审查制度,确保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科教学联合视导,有效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和课堂教学的改革。成立“丰台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与管理领导小组,完善课程审批、督导检查、交流研讨机制,依照实验方案深入共同开展研究,摸索工作经验,并带动全区中、小学整体推进区域课程体系构建,开展丰台区“课程建设优秀成果”和“课程建设先进单位”评选,2006年开始每年都投入120多万元,对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和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进行奖励扶持。
实施“传承中华文化,浸润少年人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开发国学启蒙地方课程,实施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落实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拓宽交流途径,开展社会大课堂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学生领导力项目研究,完善优秀学生队伍建设和培养项目。通过组织全区各中小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与提升”、“整体推进三级课程建设”、“中小学特色学校行动研究”等项目,使三级课程做到横向联系、纵向贯通,达到了整体构建区域课程体系的目标。
启动教育研究资助计划,逐年增加投入,仅2011年投入资金达350余万元。截止2011年11月,已结题1140项。不断完善教育研究资助计划的申报、管理、监控、推广、应用等诸环节,依托学科工作室定期举办研究成果推广发布会,使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广泛借鉴和应用,发挥研究的实效
2、探索教育集群发展,促进区域学校共同进步
建立“政府主导、学校协同、资源共享、特色衔接、共同发展”的教育集群化发展实验区,积极开展区域资源共享、学段衔接和集群特色研究工作。“东高地集群化”和“方庄集群化”两个项目在保证各校自主发展的同时,分别从两支队伍建设、学校教科研建设、区域教育资源网络建设、学校特色发展建设等不同角度,通过校际间多层次,多角度的干部交流、师能培训、业务研究、工作创新,最终实现了地区干部教师群体的业务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实施实验基地建设项目、教育资源共享项目、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和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围绕发展学生素质这一核心,促进教育集群优质均衡发展。东高地教育集群充分发挥丰台东高地地区航天科技和首都院士云集的智力优势,建立“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方庄教育集群开发建设具有方庄地区特色的课程及棋类为主要项目的益智类校本课程,打造教育集群课程体系。建立教育集群学生社团,搭建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平台。组成集群学科工作室,开展集群内部同学段教师培训活动,组建集群家长培训中心,组织随迁子女家长培训。怡海教育集团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国际部、新世纪培训学校、老年大学六所不同层次学校,满足社区及附近居民有优质教育的需求。
积极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组织长安新城、东高地、长辛店地区学校“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效途径”现场展示会。长安新城“区域教研共同体”、东高地“航天科技教育”、河西地区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花乡地区的“教学协作组”在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河西地区校长沙龙、河西学校及教委科室工作协作组,在提高校长管理能力,支持发展河西教育方面都发挥了作用。地处花乡西南部的看丹小学、人民村小学等八所学校,组成了“城乡结合部互动反馈教学协调组”,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教学研究”,申报了国家和北京市课题,8所学校,20个实验班,百余名教师参与此项研究。积极推进8个学区工作坊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方式促进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区域内教师流动和共享制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共享。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网上教研、网上备课等活动,建立完善的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3、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建设学校文化
组织实施丰台区中学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计划、小学“一校一品”,学校文化特色发展规划。以文化建设为核心,开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质校评选工作,通过素质教育优质校、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实验校建设,培育总结学校特色经验,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启动中学学校特色发展行动研究项目,开展学校特色发展实验学校申报审批工作,2009年至2011年有12所学校通过了论证成为区级实验校。2012年小学组织“学校特色发展”评选活动。2008年至2012年分别组织“每一所学校都独特”、“文化立人,特色兴校”、“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为主题的学校文化与特色发展论坛,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发展。
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与提升》优秀项目评选,促进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通过组织区级专家对学校书面申报材料初审、市级专家对入围学校的现场答辩复审,共确定获得一等奖项目的学校11所、二等奖项目的学校22所、三等奖项目的学校35所,共下拨资金3050万元,12月份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上教委追加投入资金2570万元使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及校园文化面貌得到很大提升。
挖掘、凝练和宣传学校文化,凝练学校文化内涵,围绕学校文化整体设计课程,打造富有学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彰显学校办学特色。2008年起,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北师大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团,先后分三期对26个学区工作坊核心校进行了跟踪指导。教育专家深入学校,通过听课、召开座谈会、听校长和老师的汇报、答辩、头脑风暴等形式对学校的特色发展、文化建设给予系统地指导,并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校整体设计、整体实施三级课程体系。在核心校的带动下,全区中小学积极实践,形成了由核心理念、支撑体系和校本课程共同构成的学校特色为文化体系。部分学校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特点、家长特点、教师特点,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形成一批内容多样、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
4、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督导机制。组织召开初中期末质量监控及教学质量分析会,创新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联合视导,有效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和课堂教学的改革。
建立基于中高考协方差分析、学校绩效管理、社会满意度测评相结合的增值评价办法,在加强学业监控、学校管理的基础上,促进不同层次学校的自主发展。通过持续开展“四级”(教研室、学科组、个人和针对性)视导听课,实时关注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中学考试分析系统,实现数据科学和充分使用,为进行分析监控使用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以各种名义在校内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减负增效”的有关要求,科学安排学校作息时间、设置学校课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坚持主题为“深化联片教研,增强教学时效性,促进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实施《基于课堂观察下的教学改进策略》项目,开展增强课堂教学时效性、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课题研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加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重要指标在教育评价指标中的权重,测试覆盖率达到100%;建立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规划、自主管理、他人评价,建立更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发挥学生成长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健康成长;全区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时的比例和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完成比例均达到100%。积极开展“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活动和阳光体育工作,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学校、进课堂”活动。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业务培训,保障食品安全和疫情应急,切实减低近视和肥胖的发生率。目前,丰台区学校中市级健促校数达102所,占全区学校比例达76%。今后将继续深入开展健康促进校工作,研究健促校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卫生整体工作的提升,争取实现2015年全区健促校达到80%的目标。
实施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工作。制定《丰台区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完成对45所中学、88所小学督导评价工作。以督促改,以督促建,以督促发展。
实施丰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制定《丰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发挥导向、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促进规范管理,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实施丰台区中小学教育满意度调查工作。制定《丰台区中小学教育满意度调查工作方案》,按12%比例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和征求家长学生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和建议。认真总结分析相关数据,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布局的调整、校园环境的改造、教学设施的更新、干部教师素质的提高,全区义务教育的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上朝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的因素,我区义务教育发展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资源统筹整合力度还需不断加强。专家型干部教师相对较少等问题与北京市教育发达区县相比,仍有差距。
我区将继续坚持“在发展优质的过程中保证均衡,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优质”的工作思路,全面提高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行政、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完善督政、督学机制,督促指导区财政、规划、建设、教育、人事等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职责,优化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上,还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公平。将在建的教育配套设施按照标准完成施工并交付教委使用,在入学矛盾突出地区学校加建临时教室,解决部分学位问题;完成全区适龄儿童网上信息采集工作,按照市有关招生政策加强宣传,并为无上网条件的流动人口提供帮助;加强流动人口教育研究, 促进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是进一步统筹资源、科学规划教育布局,更好地与区域发展相适应。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品质、办出特色”的思路,以总量满足社会需要、规模满足办学需要为目标,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将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纳入全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学校布局和城市建设、人口变化相协调的联动机制。根据居民小区建设、区域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变化和分布情况,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继续加强和扩大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辐射力度,推进优质基础上的教育均衡。
三是在队伍建设上,以提升整体综合水平为前提打造专家型干部教师团队。通过加大整合、加大投入、加强资源建设、做强校长工作室、推进干部交流等方式优化薄弱校或农村校领导干部结构,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创新,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通过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大专业化培养力度、引进全国知名优秀教师并使其“本土化”、坚持到农村支教工作、完善义务教育干部教师交流机制和薄弱校工作激励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设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2013年4月)
本周热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章八项义务自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