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流动的因素

我国劳动力跨国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劳动力跨国流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姚先国 乔明睿 来 君
  摘要:近年来困扰中国发展的“民工荒”现象,一方面表明了过去对劳动力供给总量和结构在认识上的不全面,为“劳动力无限供给论”敲了警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劳动市场的分割,使得劳动者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缺乏加强自身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意愿,并采取“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面对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就业人群时,同样缺乏投入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的动力和可能性。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文章从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探讨这些因素在构成劳动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以期为能从制度安排上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力永久性迁移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模式;候鸟式迁移;市场分割
  :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01-0014-06
  一、前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继续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由“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是一次跨越,意义非凡。首先,无论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究竟还有多少,从中国近30年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实际情况来看,刘易斯关于工业化过程中会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对理想状态的描绘。在中国所处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劳动力迁移存在较大社会成本,这既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迁移的同时,最低补偿工资水平就会出现缓慢上升,并且在城乡平均工资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情况下,劳动力迁移存在先期达到均衡的可能性。其次,无论“民工潮”还是“民工荒”事实上都是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农民工流动就业已经历30年时间,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实现稳定转移的制度环境仍然没有形成。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同时是一种社会流动,包含了地域流动、流动和阶层流动三个方面,而现在中国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表现出来的却是职业与身份的背离,农地流转制度、城市福利制度等配套制度的缺位使得农民工缺乏开始城市化生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较高的迁移成本和缺乏具有稳定预期的制度安排使得民工理性地选择所谓“候鸟式”的流动就业模式。在这种就业模式下,农民工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流动性相当高,导致其和用人企业都普遍缺乏提高专业化劳动技能、完善人力资本积累的动力。两者合力,造成依靠低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过度发展、过度竞争。强烈的劳动力需求和有限的劳动工资提升空间这一对矛盾由此而生。最后一点,无论“民工荒”现象是否真正预示了“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终结”,2003年以来全球各类资源价格的振荡攀升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走软、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强烈冲击,已经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依靠廉价劳动力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绝非长久之计。即使现在一些局部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还能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当前迫在眉睫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然是,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保障劳动就业的前提下,减少经济发展对于资源、外部市场的两大依赖性。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讨论的中心集中于如何真正解决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问题,改变劳动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的现状,让业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从“候鸟式”流动就业转为“永久性迁移”,不断完善其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沿着这样的思路,笔者首先回顾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相关文献,探讨劳动力流动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对杭州市农民工永久性迁移意愿调查数据,分析相关因素在构成劳动力迁移成本、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不同作用程度。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劳动力流动模式的理论回顾
  在二元经济体中,农民工涌向城市,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向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一个隔离社会融合的开始。然而在经济改革30年后的今天,中国劳动力市场却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分割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而这种分割状态直接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在开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双向的、职业与身份背离的“候鸟式”流动就业的模式。这种“候鸟式”的就业方式呈两种形态:一种是“摆钟式”,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另一种是“兼业式”,即利用农闲季节短期地、季节性地外出打工。这种“候鸟式”就业形态形成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显著特点。
摘自:  
更多关于“城乡劳动力流动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论文】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2页¥1.005页¥2.0016页¥2.003页¥3.002页¥1.006页¥2.004页¥2.005页¥2.006页¥2.002页¥1.0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05​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跨​省​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中​、​西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_百度知道
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劳动经济学上,关于劳动力需求,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即随着收入的提高,还有下述一些主要因素,即经济潜力的增长。 (二)消费者的偏好:替代品与互补品 预期价格 政府的税收与补贴政策 影响需求的因素: 是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政府的消费政策等,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 另外。一般来说,即替代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由于它们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劳动力的流动性、结构和年龄,技术变化,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因此,消费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如汽车与汽油,而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四)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即工资 劳动要素的供给数量,除了其自身的价格以外,和宏观经济的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章节,故一种商品的需求与它的替代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苹果和梨子等。 建议你参考下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章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 其他因素:要素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就会减少,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 价格 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 生产成本。 此外,对有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在其它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成本论。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指数化政策,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对商品的需求越多、影碟与影碟机等,互补品价格的下降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即互补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降低,消费者的收入越高。 (三)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反,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反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劣等品,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当偏好程度减弱时。如果其它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其他商品和被考察的商品是替代品,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商品的需求,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它们在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欲望: 影响某种商品需求的因素: (一)消费者的收入。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牛肉和猪肉。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以及经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等,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人们的偏好一般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等因素有关,替代品价格的降低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减少,如人口的数量最重要的当然是劳动要素的价格。经济学把需求数量的变动与消费者收入同方向变化的物品称为正常品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1经济的发展状况2商品的供需情况3社会劳动力的供求状况4地区的差异
社会劳动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博士论文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政府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问题。近年,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放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包括流动(暂时性)与迁移(永久性)。为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基于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视野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国家的劳动力转移理论,并概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文献及政策的变迁,认为由于近年户籍政策的宽松化,政策层面的阻碍作用逐渐降低、劳动者自身的个人和家庭因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决策作用。
本文将就业类型划分为自家务农、当地务农、当地非农就业、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迁移五类。其中,前三类与进城务工的关联度不大,本文重点分析劳动力流动和迁移两类。
其次,基于中国家庭收入项目数据,通过运行多项式Log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类型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性别、家庭规模、家庭财富、社会网络等。计量结果表明,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受教育年限高的农民更有可能参与劳动力流动;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还证实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学校教育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因素,而大专、大学及以上教育不是显著因素。此外,年龄、老人和儿童数、家庭土地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消极因素;性别(男性)、家庭规模和社会网络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因素。
再次,引入了劳动力迁移的样本,基于河北省的调查数据,通过运行Logit模型探讨了以上影响流动和迁移的因素。计量结果表明,小学和初中水平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积极因素;高中和职业学校及以上水平不是显著的因素,与全国数据的结果不同。由于河北省农村人口比重高、升学难,高中和职业学校教育没有发挥显著作用。对劳动力流动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还有性别(男性)和家庭规模;对劳动力流动发挥消极作用的因素有年龄、老人数和家庭土地。对劳动力迁移发挥消极作用的因素有年龄、家庭土地和社会网络。
最后,应用新经济地理模型,考察了市场规模、预期工资、转移成本等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市场规模和转移成本对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决策发挥着显著的消极作用。与以往研究西方国家的结论不同,在我国,市场规模较小的地区更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此外,预期工资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农民更关心转移成本问题。
本文研究认为,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分析,推动劳动力流动的教育水平还很低,为缓解劳动力剩余的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必要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市场规模大的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足,需要降低转移成本以提高转移的效率。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323.6【目录】:
中文摘要5-6Abstract6-111 引言11-19 1.1 研究背景1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1-12 1.3 概念界定12-15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5-17
1.4.1 研究内容15-16
1.4.2 本文创新点16-17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7-192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19-38 2.1 引言19 2.2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19-24
2.2.1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的理论与模型研究19-21
2.2.2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21-22
2.2.3 教育在促进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22-24 2.3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24-30 2.4 理论基础30-35
2.4.1 农村住户模型30-33
2.4.2 新经济地理理论33-35 2.5 获得的启示与存在的问题35-36 2.6 本章小结36-383 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就业类型选择的分析:基于中国家庭收入项目数据38-49 3.1 引言38-39 3.2 中国家庭收入项目的数据库39-40 3.3 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特征40-42 3.4 教育与劳动力就业类型的决策42-48
3.4.1 模型说明42-43
3.4.2 数据描述43-45
3.4.3 结果与讨论45-48 3.5 本章小结48-494 教育在劳动力流动与迁移中的作用:基于河北省的实地调查数据49-86 4.1 引言49-52 4.2 基于河北省实地调查的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特征52-60
4.2.1 调查区域52-53
4.2.2 调查方法和样本描述53-55
4.2.3 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特征比较55-56
4.2.4 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特征56-59
4.2.5 劳动力迁移的一般特征59-60 4.3 教育在劳动力流动决策中的作用60-69
4.3.1 调查样本的描述60-61
4.3.2 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与假说61-62
4.3.3 模型说明和数据描述62-66
4.3.4 结果与讨论66-69 4.4 教育水平对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影响69-85
4.4.1 调查区域收入及教育水平状况69-78
4.4.2 模型说明和数据描述78-82
4.4.3 结果与讨论82-85 4.5 本章小结85-865 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市场需求:基于微观数据86-98 5.1 引言86-87 5.2 基于我国微观数据的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总体概述87-89 5.3 理论框架89-92 5.4 模型说明及数据描述92-93 5.5 模型运行结果93-96
5.5.1 以劳动力流动和迁移为样本的运行结果93-95
5.5.2 以劳动力流动为样本的运行结果95-96 5.6 本章小结96-986 结论与展望98-103 6.1 主要结论98-101 6.2 研究展望101-103致谢103-105参考文献105-110附录 1 第一次实地调查的问卷110-117附录 2 第二次实地调查的问卷117-123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23-12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秉福;韩卫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刘莉;吴文豪;;[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张耀学;刘习中;王伟妮;王友珠;严茂定;黎红;张展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陈芳;毛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何玲;贾启建;王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邓莉;冉光和;李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周慧;;[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宋海鸥;李成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王春林;;[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蔡敏;赵新方;周端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玉明;刘湘云;;[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谢庆奎;王懂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朱春奎;曹玺;;[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环境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李文利;刘强;;[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纪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敏雪;;[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王曦;;[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张峦;周晓娜;;[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杜鹃;;[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惠兵;[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齐自琨;[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王希哲;[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高琦;[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郑艳艳;[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程德;[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韩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朱晓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许坤;[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李艳;[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岳;;[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黄国华;;[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林善浪;张作雄;林玉妹;;[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4期
;[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蔡昉;[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石静;李菊英;;[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黄敏;;[J];生产力研究;2009年23期
刘欲晓;冯小平;;[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马军;魏隽;;[J];河北企业;2001年06期
刘沙;;[J];北方经贸;200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斌;李娜;;[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魏丽;付忠亮;李昌坤;王心朋;;[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魏丽;付忠亮;李昌坤;王心朋;;[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杨坚;訾跃平;;[A];'2010(第十八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及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2010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与造纸新技术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陈晶;杨舒杰;;[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俞嗣皎;李大庆;陈国柱;李井怀;于甜;;[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4年
侯智惠;;[A];内蒙古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董圣鸿;王燕;胡竹菁;戴海琦;;[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张婧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季民;张亮;金洛楠;;[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北农业在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马文奇;[N];农资导报;2005年
彭春来;[N];证券日报;2011年
许帅;[N];中华建筑报;2011年
记者刘斐;[N];中国黄金报;2011年
温京海;[N];期货日报;2011年
刘景;[N];中国证券报;2000年
马平东;[N];中国包装报;2006年
石家庄软包装彩印厂
姜志绘;[N];中国包装报;2001年
伊京;[N];医药经济报;2003年
北大人口所
郑晓瑛教授;[N];中国人口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瑜;[D];浙江大学;2008年
梁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赵淑芳;[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张宗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4年
尹向东;[D];重庆大学;2006年
邹志勇;[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杨正林;[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华玉妹;[D];浙江大学;2005年
毕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谈颂;[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梅娟;[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张晶慧;[D];山东大学;2011年
王洋;[D];山东大学;2011年
赵倩倩;[D];郑州大学;2011年
王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杨茹;[D];西北大学;2008年
张桥艳;[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2011年
黄晓霞;[D];复旦大学;2011年
马冬敬;[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张亮;[D];东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流动成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