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南海问题论文能源问题 论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й,8,◆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1|
上传日期: 05:10:5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官方公共微信论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外交--《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外交
【摘要】:能源是现代工业的基础、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被称作“工业血液”的石油,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中能源影响着国际政治和经济走势,能源安全问题关系着一国的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家开始运用外交的手段来获取境外能源。能源外交应运而生。
能源外交是指一国为了维护本国能源安全、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开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一国的能源外交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是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交作为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重要手段,要为本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因此能源外交对国家能源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全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在能源外交和持续高涨的国际油价推动下,俄罗斯实现了从经济危机向经济持续增长的转变。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不断拓展外交空间,将其能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国际政治影响力。对于能源大国的俄罗斯来说,中国是一个最稳定、最广阔、最有前景的市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对能源需求增长迅速。俄中能源领域互补性强,政治关系紧密,战略利益广泛一致,在国际和地区稳定及发展问题上立场相近。俄罗斯希望借助能源外交来解决国家安全、大国地位、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中国是可以提供巨大现实帮助的可靠力量。所以,积极开拓中国市场,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主要方向之一。
俄罗斯对中国开展能源外交对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制约因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俄罗斯对中国推行能源外交的原因入手,着重论述了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合作的现状、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对俄中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研究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外交有助于我国政府提高应对能源危机的灵活性,同时对俄中能源合作和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从而确保我国的能源完全。这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俄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851.2;D822.3【目录】:
中文摘要6-8ABSTRACT8-10导言10-16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10-11
1. 选题的理论意义10
2. 选题的现实意义10-11 (二) 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11-15
1. 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11-13
2. 国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13-15 (三)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15 (四) 论文创新之处15-16一、 俄罗斯对中国推行能源外交的原因16-22 (一)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16-17
1. 能源与能源外交16
2.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16-17 (二) 俄罗斯对中国推行能源外交的原因17-22
1. 具有雄厚的能源基础17-19
2. 提升经济实力的需要19-20
3. 中国有较大的能源需求与消费市场20-21
4. 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21-22二、 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内容22-31 (一) 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措施22-25
1. 巩固基础,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2-23
2. 建立管道,改善能源运输条件23-24
3. 引进外资,促进能源开发合作24-25 (二) 俄中能源合作现状25-31
1. 石油领域的合作25-28
2. 天然气领域的合作28-30
3. 煤炭领域的合作30-31三、 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特点31-37 (一) 政府主导31-32 (二) 互惠性32-33 (三) 不排他性33-35 (四) 实用性35-37四、 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评析37-45 (一) 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对俄的影响37-39
1.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37
2. 提升了国际地位37-38
3. 扩大了对亚太的影响力38-39 (二) 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制约因素39-45
1. 俄罗斯对中国投资的限制39-40
2. “中国威胁论”长期存在40
3. 俄罗斯能源运输能力有限40-41
4. 其他国家对能源的竞争41-43
5. 中国方面的因素43-45结语45-46注释46-49参考文献49-5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52-53致谢5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刁秀华;;[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朱显平;[J];东北亚论坛;2004年02期
闫午;[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年10期
李兴;[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02期
宋魁;[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04期
赵秋艳;;[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03期
王文明;;[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8年07期
孙永祥;;[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04期
张红侠;;[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5期
陈小沁;;[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晓云;[D];暨南大学;2003年
袁新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任娜;[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艳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张李昂;[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简爱;[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欧里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朱君生;[D];吉林大学;2007年
尹楠;[D];吉林大学;2008年
丁兴安;[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维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邱志刚;[D];暨南大学;2007年
孙伟伟;[D];暨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长明;傅菊辉;;[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张哲;陶冶;刘春江;;[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7年04期
王有勇;;[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05期
钱宗旗;;[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舒先林;;[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舒先林;;[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王前;;[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张晓会;;[J];安全;2009年11期
马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孙成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必;马志扬;;[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C];2012年
林安薇;;[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侯巍巍;马波;;[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程瑶;马放;杜大众;王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张明之;黄莹莹;;[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李娟;赵峥;;[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连长云;;[A];地质工作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吴士存;任怀锋;;[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王黎;陈海鸿;;[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七辑)[C];2010年
杨青;;[A];新闻学论集第28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鞠付栋;[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张志辉;[D];南开大学;2010年
孙起生;[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朱根民;[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石兵兵;[D];武汉大学;2010年
姜星莉;[D];武汉大学;2010年
刘晓岚;[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刘道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蓓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颜志强;[D];湘潭大学;2010年
张业源;[D];湘潭大学;2010年
王晋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杨艳艳;[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张武宏;[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沈中旭;[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史立红;[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伟建;[J];阿拉伯世界;2002年01期
钱学文;[J];阿拉伯世界;2002年02期
韩彤宇;;[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王其藩,李宇宏,张淼,张显东;[J];财经研究;2000年07期
许可;[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熊启滨;[J];当代经济;2005年10期
夏义善;[J];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于 潇;[J];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王绍章;[J];东北亚论坛;2002年01期
马荣升;[J];东北亚论坛;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
孙永祥;[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N];光明日报;2005年
汪嘉波;[N];光明日报;2007年
;[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庞昌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罗晓云;[D];暨南大学;2003年
郑泽民;[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刘德成;[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淑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邹红;[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贾昕昕;[D];武汉大学;2004年
朱艳华;[D];新疆大学;2004年
秦坤;[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魏豪;[D];吉林大学;2005年
刘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白桦;[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刘聿;[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陈小萍;[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3年01期
荣民;[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3年02期
于洪君;蔡润;;[J];世界知识;1995年18期
李曙光;;[J];侨园;2003年03期
许新;[J];求是;2004年17期
寇立研;郭凤华;;[J];现代军事;2004年01期
朱可辛;;[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闻一;;[J];世界知识;2007年07期
殷红;于彬;;[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佟宝昌;胡仁霞;;[J];东北亚论坛;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雪凌;刘可佳;;[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C];2011年
关雪凌;任钢;;[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C];2012年
栾文莲;;[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李兴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李新;;[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赵连芳;;[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戴武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曾少军;;[A];中国经济年会()会刊[C];2012年
张传鹤;;[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千怀遂;袁顺全;;[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佟福全;[N];国际金融报;2003年
马茹;[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非卿;[N];中国文化报;2007年
郑义;[N];上海证券报;2007年
曹婧逸;[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季望;[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记者  王春雨;[N];经济参考报;2006年
李海霞;[N];远东经贸导报;2007年
迈克·海涅斯 陈弘
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熊伊眉;[N];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雅娜;[D];吉林大学;2013年
郭金峰;[D];外交学院;2013年
徐博;[D];吉林大学;2013年
贺延辉;[D];武汉大学;2010年
王庆平;[D];黑龙江大学;2011年
封帅;[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邢国繁;[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王忠福;[D];辽宁大学;2013年
艾琳娜(Elena Nechaeva);[D];吉林大学;2013年
张海霞;[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础圻;[D];复旦大学;2010年
杨倩;[D];南京大学;2012年
陈彦捷;[D];黑龙江大学;2011年
刘丽丽;[D];吉林财经大学;2013年
张徐;[D];新疆大学;2012年
满圆圆;[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金来吉(Kim Rodion);[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陈晓雅;[D];成都体育学院;2011年
卢翔宇;[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杜拉维尼娜·达丽娅;[D];黑龙江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国能源领域消费问题对策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我国能源领域消费问题对策论文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07:54: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论文――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40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论文――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40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詹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部姚士洪;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市场开发部邹晓波;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能源的总体状况,同时从煤炭;源着眼,就二十一世纪我国能源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主题词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过去的20多;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科学研究院
詹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部
姚士洪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市场开发部
邹晓波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目前能源的总体状况,同时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着眼,就二十一世纪我国能源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主题词
天然气 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在工业化社会里,能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血液”,没有充足的供血,经济是难以整体持续发展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个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反观我国,近些年来能源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步伐,在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6%,尚不足国民经济增长的二分之一。可以看出在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在头二十年,我国的能源工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加速建立可靠的能源保证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一、 我国能源的总体现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我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可见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在我国的能源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第一优质能源比例很低;第二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我国总的能源状况是: “富煤缺油少气”。这就导致了我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2表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表2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从上述二个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原煤的生产消费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是70%,石油大约是20%,天然气大约是2.3%,水电大约是6.5%。而上述种类能源的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26.7%,41%,23.8%,8.5%。也就是说,我国的煤炭的生产及消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约2.6倍,石油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0%。一次电力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优质能源在能源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场低的。再有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20%,这就导致了我国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即使是资源最丰富的煤炭,人均资源全世界平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人年均能源消耗是1000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3000公斤,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是5000――6000公斤,美国则高达11000公斤。有专家预测,在年期间,我国人年均能源消耗最多可能达到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届时能源总消耗量也将高达40亿吨标准煤以上,消费和生产之间的缺口粗略估算可达到消费总量的50%。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严重短缺。 二、 二十一世纪我国能源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一)煤炭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居世界第3位。2000年原煤产量达到9.98亿吨,居世界第1位。每产生一单位能量,煤炭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多29%,比天然气多80%。我国由于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约占85%和70%。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1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2位。据粗略统计,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达到GDP的2%以上。并且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可见由于煤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适当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由于煤炭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在今后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不可盲目减少煤炭消费的比例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自然资源条件决定的,在中国的能源资源中,煤炭占绝对的优势,达到常规能源资源总量的85%,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是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的。在能源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地用大量的石油或天然气等我国相对短缺的能源来替代煤炭。对于煤炭的替代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进行。就全国范围来讲应该逐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对于一些富煤地区,则不一定急于减少煤炭消费的比例。2、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所谓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目前我国煤炭消费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烧,因此而产生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如充分利用洁净煤技术,则可以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我国的能源状况而言,开发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是中国提高能源质量的必由之路。而忽视洁净煤技术,一味参照和仿效发达国家现有的能源发展和能源消费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3、充分利用煤层气煤层气是一种由煤层生成并主要以吸附状态储集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在常温下其热值为(34―37)MJ/Nm3,与天然气的热值相当。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煤层气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资源量高达30――35万亿立方米,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基本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持平。但是以往在我国对于煤层气基本没有进行采收和利用,而是由采矿作业面直接排入大气,每年因采煤向大气排放的甲烷约占世界总量的1/3,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对大气的污染十分严重。直到80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对煤层气的专项研究工作,目前对煤层气开发利用还没有形成规模。就我国目前的能源状况来说,开发利用煤层气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还可以弥补能源总量的不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二)石油根据我国油气资源二次评估的结果来看,全国石油的总资源量940亿吨,其中陆上为694亿吨,占73.8%,海域246亿吨,占26.2%;从地理上分布可以说石油总资源量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海域各占1/4。在940亿吨石油资源量中,可采资源量是160亿吨。2000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3亿吨,达到了世界第5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7.1%。1984年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为1.7%,但同期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为4.9%,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年连续三年,石油进口平均达到了7000万吨以上,目前的自给率差不多80%。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每年的原油产量应为1.6~1.8亿吨。近年内原油生产量不会有大的突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供需之间的缺口将会被进一步拉大,自给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4届世界石油大会原来预期中国在2005年、2010年、2015年自给率则将逐步滑落到70.8%、64.3%和59.4%。更为悲观的看法是,中国大约在年左右,石油自给率将降低到50%以下。总之石油相对短缺将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的问题。1、 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是160亿吨。石油的探明度为22%,大多数盆地勘探程度尚处于早、中期阶段。再有石油资源的测算值与勘探程度、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变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勘探力度的加大,可采资源将会有所提高,这说明未来石油的开发还有较大的空间。我国石油地质特点是以多构造层系叠合盆地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勘探仍是我国未来石油工业的重要课题。通过加强勘探,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内资源,使我国今后10-20年中石油产量稳中有升,保证一定的自给率。这是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 拓宽石油进口渠道随着我国石油自给能力的下降,进口石油将是保障国内需求的重要手段。国内的保守预测认为,2010年石油供需缺口为1.2亿吨左右,2020年为2.1亿吨左右。国外机构的预测结果普遍高於我们的预测,世界能源机构认为,2010年缺口将达到1.5亿,2020年达4亿吨。总之今后我国的石油进口数量是十分巨大的。以往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地区,以2000年为例,我国进口原油大约57%来自这一地区,并且完全依靠海上运输。实际上这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是十分不利的。众所周知这一地区的局势较为动荡,如果我们对其过分依赖,突发事件的发生将会对我国的石油供给乃至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今后我国的石油进口地区必须多元化,在运输方式上应该海上输送与陆地管道输送并重。中国石油产业的海外拓展应立足于中亚和俄罗斯、中东和北非以及南美这三大区域,逐步建立起双边、多边、地区性或国际性石油能源合作体制。在进行贸易的同时,还应加大海外石油的勘探开发业务,增加生产和储量份额,从而建立海外石油供给基地。3、 进行石油战略储备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就是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发达国家基本都有相当于90天的石油进口量储备,美国是92天,日本高达160多天,同时美、日都将进一步扩大其石油战略储备,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实际上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具有保障供应、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国家在国际政治局势变化中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几乎为零,因此在油价走低的时候我们不能大量购买进行储备,油价上扬时为了满足需求又不得不购买。例如2000年石油平均价格高达28.98美元/桶,而我国当年的石油进口量突破7000万吨,耗资 150亿美元,大约相当我国外汇储备的9%。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对人民的生活、企业的生产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费的大国,为保证石油供给的安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定规模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国外经验和我国石油储备的现状,估计一定规模和有效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需要8~10年才能建成,因此国家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三)天然气与煤炭和石油相比较,目前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较小,仅为3%左右。2000年产量达到277.26亿m3,占世界总产量的1%稍多一点,居第17位。我国油气资源二次评估的结果是我国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资源量的2%,居世界第10位。这其中陆上为29.9万亿立方米,占78.9%,海域为8.14万亿立方米,占21.4%。目前我国的天然气资源累积探明储量已达大约2万亿m3,占世界天然气总探明量的0.9%,居世界第20位。我国天然气工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天然气的探明程度只有大约5%。这说明今后在我国,天然气的发展有着较大的空间。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利用效率较高的能源。在能源的供应系统中,以天然气部分替代煤炭和石油,对改善环境、优化能源结构,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受到政府和相关企业越来越高的重视。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25%,远高于石油的12%。许多资料显示在今后的二十年内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将保持高速增长。同时在能源消费构成中,天然气的消费增长速度最快,预计每年增长速度可达9%~10%。天然气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国内和国外资源开发利用并重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储量增长较快, “九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298亿m3,比“八五”增长72%,预计&十五&期间可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万亿-1.4万亿m3,到2005年产量预计达到500亿m3-550亿m3,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也将从2000年的3%提高到5%-6%。年全国天然气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m3以上。但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十分丰富。天然气总储量的38%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34%在中东地区, 8.7%在南、北美,6%在北非,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仅有4%。可见我国即便加大勘探开发力度,但相对于消费量的增长,资源仍不足。因此今后我国在加强国内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境外资源。综合考虑资源分布、政治、地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很明显从中亚、俄罗斯等地区通过陆地管道引进天然气是最为合理的。2、注意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天然气产业的发展要注意它的整体性,要将资源勘探开发、主体管线建设、下游管网建设和终端的具体使用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天然气产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我国在陆上新发现了3个大型天然气区,即塔里木气区、鄂尔多斯气区和柴达木气区,同时海上天然气开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再加上原有的四川气区也在不断发展,可见我国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气东输”工程、 “忠武管线”工程、中海油正在开发的海上引进LNG工程,以及几经反复的“中俄管线”工程,已经基本描画出了中国的天然气主体管线的走势。在这种形式之下开发下游市场将是天然气产业的一个重点。下游市场主要是人口稠密的城市,项目多、工期长、分散,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如果城市供气管网建设跟不上,下游市场不落实,将会对天然气项目的整体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3、合理使用天然气资源我国天然气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天然气资源将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等问题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目前我国人均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2% ,是常规能源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个。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并不丰富。我国大力开发天然气资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解决的方法也很多。决不能因为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而一味地用其替代煤炭、石油等能源。按我国目前能源消费量,如果我们仿效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盲目扩大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决不是明智之举,势必对天然气工业乃至整个能源工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对天然气的使用应该从我国的能源现状出发合理使用。(四)节能是永恒的主题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资源相对匮乏。能源节约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节能是我国能源领域必须长期重视的问题。我国节能潜力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公斤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法国为3.24美元,韩国为1.56美元,印度为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可见我国的产值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2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节约能源已经变成了一种共识。世界各国为了保护能源资源,降低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都在采取各种积极的节能措施,产品能耗和产值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节能潜力将逐年增加。经过科学的预算分析,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手段,我国“十?五”期间总的节能潜力约为4亿吨标准煤。据专家测算,2015年我国节能潜力约为9亿吨 标准煤。节约能源被我国专家视为在我国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因此,节能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五)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仍将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能源供给约90%依靠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从我国的能源资源来看,这一状况是十分危险的,这不仅是因为大部分化石燃料的燃烧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而且我们的后代将失去这些宝贵的资源。所以加快能源研究步伐、开发新能源,对我国来说已经是一项日益严峻的课题。寻找和开发利用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不仅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为自己和子孙后代造福。对新能源的开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受到普遍重视。目前核能、水能、氢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高温地热资源等比较洁净的能源,在世界各地都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上述能源在大规模推广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的新能源开发有着非常好的前景。我国的水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都十分丰富。比如我国有2/3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h,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万亿吨标准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专业论文、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论文――对我国能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40等内容。 
 论文: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思考――浅谈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XXXXXXX [摘要] 摘要] 我国是一个能源生...  论文――浅谈中国能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经济学...加强国际间的能源合作,对于我国和世界的发展都是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思考能源安全问题,积极开展能源...  论文――对我国能源现状及... 6页 1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地方新闻门户...对新闻网站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何加正 2000 年是我国新闻网站发展史上值得...  我国能源消费的建模与分析摘要: 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源就是国家的命脉。随着国民经济 的发展, 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能源问题逐步成为国家间竞争和...  我国人造金刚石工业现状与未来论文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试论我国人造...并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注重要点,对相关工业未来发展的几个 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摘要】 世界能源形势能量与物质、信息同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人类社 会发展进程中,能源和能源利用起了重大作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好用啊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关于我国能源发 展战略的思考【摘要...  对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论文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2012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思考以及建议形势政策对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进入 21 世纪,全球...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几点思考_能源/化工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的几点思考 摘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已经成为很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能源管理本科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