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可以有实证研究论文部分吗?还是只有研究生可以写这部分?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23:20: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职业期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部分高校为例).PDF
官方公共微信成都市本科生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实证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成都市本科生家庭高等教育消费实证研究--优秀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可复制黏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对湖北省H大学的调查
下载积分:2600
内容提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对湖北省H大学的调查,学校体育学,体育学,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体育学类,小学体育学情分析,体育学代码,学校体育学试题,民族传统体育学,四川大学 体育学,社会体育学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9:50: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满意度实证研究--基于对湖北省H大学的调查.PDF
官方公共微信《研究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组成员均长期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相应的研究和教育却较为缺乏。本课题希望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并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的手段,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和意见,从而更有效地帮助研究生解决心理困扰,尽量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本课题研究将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做深入探讨。首先,将我校近五年的所有在册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大样本),通过数据分析,明确研究生的基本特点,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的的心理健康的水平;第二,对于我校近年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个案进行收集和整理,总结心理干预的方法和有效措施,以期有效防止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缓解心理危机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第三,从大样本中按照相应的比例抽取研究对象(随机小样本)进行调研,掌握小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作针对性分析。第四、对于案例集中的研究生人群,进行科学的分析,建议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研究生应对心理困扰、心理危机的能力。
一、研究生基本特点分析:
(一)大样本信息统计
自立项自今,本课题组集中精力对我校2003级至2007级所有硕士研&
究生(20760人)和博士研究生(5847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段、婚姻状况、第一学历层次、社会工作情况等项目。从纵向和横向进行比较。从横向看,在不同院系之间进行生源结构比较,把握文、理、工等大类学生结构。从纵向看,可以把握研究生近年来生源结构的变化。目前,数据已经统计并整理完成。
2007级硕士研究生分项统计表(略)
如上表所示,2007级硕士研究生中从性别方面来看男生占62.6%,女生占37.4%;从年龄方面来看,24岁以上和24岁以下的学生分别占48.9%和51.1%,从婚姻状况方面来看,已婚和未婚分别占6.7%和93.3%,从生源方面来看,部属和其他院校分别占60.1%和39.9%,应届生和往届生分别占64%和36%,定向委培的研究生占8.7%。
2007级硕士研究生分项统计表(略)
如上表所示,2007级硕士研究生中从性别方面来看,男生占70.7%,女生占29.3%;从年龄方面来看,27岁以上和27岁以下的学生分别占51.4%和48.6%,从婚姻状况方面来看,已婚和未婚分别占28.4%和71.6%,从生源方面来看,部属和其他院校分别占80.5%和19.5%,应届生和往届生分别占26.8%和73.2%,定向委培的研究生占26.8%。
(二)大样本统计学分析举例
1、生源差别
研究生的生源与本、专科生有很大不同,本、专科生大都是由高中直接走进大学,不具有明显差异。但研究生的来源十分广泛,类别繁多,有免试研究生、应届考取、在职考取,还有自筹经费和单位委托培养的等等。这就造成他们在入学以后会在无意识的比较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挫折感。如:保送生在本科阶段的知识基础一般都很好,因而被保送读研。而他们的自信心和期望值都很高。但在读研后可能感觉到其他同学从各方面能力和水平上似乎都并不弱于自己。这就可能使这他们产生某种失落感,继而形成心理挫折;直升考入的应届生由于长期单纯进行考研方面的"突击学习",很可能出现知识结构失衡的情况,从而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失落感;而对于在职考取的研究生来说,最大的反差则来源于从工作岗位重新回到学校后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生活习惯、环境等方面;委培的研究生则是由于受到"一纸合同"的约束可能使自己产生比其他同学低一头的自卑情绪,等等。
2、年龄差异
由于研究生的生源广泛,也形成了研究生群体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即他们与本、专科生相比,年龄之间的差别往往较大。而这种差别很容易造成在研究生群体中出现类似"代差"现象。年龄较大的研究生,其生活经验和工作阅历相对较为丰富,但也可能正因如此,他们容易表现出对于周围事物的冷漠、缺乏激情;其次,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空间的要求可能更为严格,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所能提供的生活条件如食宿条件等显然无法满足或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此外,在整个研究生群体中,年龄偏大者一般是在职人员考取的,他们在整个研究生群体中毕竟属于少数,这也易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而研究生群体中年龄小者往往是直接考取或者免试的应届生,他们可能还延续着某些本科时的特征,对于周围事物还保持着一定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但由于不具有已经步入社会洗礼的研究生的那种生活经验,很容易遭受心理挫折。另外,在年龄较大者与年龄较小者之间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相互之间的难以沟通和认同,而使得双方都易出现对比后的挫折感。
3、性别特征
就不同性别来说,研究生群体中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女生有很大不同。但从整体上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女生,这主要体现在女性研究生在情感、工作、婚恋方面的负性得分较高。从总体来看,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值相对较低,而女性研究生的自我期望却并不低,两种期望容易产生冲突。此外,相对男生而言,女性研究生面临婚恋等问题的压力更大。这些是导致女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男性研究生低的主要原因。同时,面对压力时,女性一般比较敏感,往往不能及时疏导和缓解压力,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敌对、偏执的反应程度显著高于女生。
4、婚姻状况
就婚姻问题来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有很大不同。由于研究生群体生源的广泛性,以及年龄相比本科生也要大一些,使得已婚者在研究生中占据一定的比例,而已婚者与未婚者对生活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相对来说,已婚者生活经验较多,在对人和事的认知方面往往比未婚者更全面,他们大多不会轻易下结论而产生某些冲动的想法。而未婚者年龄较小,社会经验比较欠缺,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都不够全面,容易产生冲动。另外,已婚者已有了生活伴侣,很多苦闷有了倾诉对象,可以相互鼓励,从而可以及时的疏导自己的挫折心理。而未婚者在情感交流方面的相对不足容易导致孤独感、无助感,从而产生忧郁或抑郁的心理体验。当然,已婚者也面临着家庭和学业之间的矛盾和重压。
二、个案分析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人数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竞争也日益激烈。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培养的最高学历阶层,肩负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的期待,也承受着学业、就业、婚恋、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而且由于环境、性格等各种因素,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久而久之,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研究生当中
38%存在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导致休学、退学、甚至企图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在读研究生典型心理问题的个案研究,为有类似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提供调适的方法和参考。
(一)、由学业及就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A,男,1982年生,某高校2005级硕士研究生。
在硕士学习阶段,该生工作态度消极,表现出厌学情绪,由于无法正常完成原课题工作,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课题进行了调整,并指定专人跟踪指导。
2007年9月,A未按时注册。得知情况后,导师和学院相关负责老师多次找A谈话,对其进行动员,但均未收到任何效果,至今未按学校规定进行注册。该同学未经学校允许擅自搬出学校在外租房,长期不来实验室进行课题工作,其住址未告诉任何同学和老师,电话也经常更换。我们只能用E-mail与其联系,而他的回信却寥寥无几,并且,在回信中,A表现出了较强的厌学情绪和自暴自弃的生活态度。
从他的背景来看,A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上,他一直是同学、亲人及乡邻眼中的佼佼者,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承受着繁重的学业、对未来发展的担心和经济问题等多方面的困扰,一方面,A对于所研究的方向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当部分本科校友拥有一份好工作而部分研究生的就业却不是特别理想的时候,A便对自己考研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此外,由于研究生的经济条件远远跟不上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便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反感情绪。A对于学习失去了信心,也自然而然开始否定自己的价值。这种情绪状态持久下去必然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如抑郁症,A正处于这样一种抑郁状态。
为了挽救A同学,学院的各位领导、老师多次找到该同学进行谈话、劝导,均收效甚微,后与其家人联系,其家人表示对A目前的生活学习状况并不了解,在得知我们联系其家人之后,A同学情绪异常激动,并多次给老师来电话和短信,强烈希望学校不再与其家人联络,甚至以自杀相威胁,并表示愿意接受学校的任何处理意见,配合学校办理一切相关手续。这也表明了A对于来自家庭期望的压力已经远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范围,他不愿意家人失望,却又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来完成学业,在自暴自弃的情绪中越陷越深,最终只好选择脱离学校,退学参加工作。
B,女,系我校某文科院系06级硕士生,该生2006年9月入学之后,行为较异常,并于“十一”长假之后,异常行为加剧,室友感到害怕,报告给学院辅导员。
辅导员及时赶到该生宿舍,发现该生衣衫不整,不愿与人交谈,口中发出奇怪的声音,便及时与院系领导及学校有关部门汇报,第一时间与其家人取得联系,请其父母尽快赶到。
经了解,该生在这段时间英语强化训练结束后行为明显发生异常,终日不出门,晚间10点半以后会外出吃饭,白天常常将自己关在洗手间洗澡,或者长时间对着镜子发呆傻笑,睡眠不好,作息时间比较反常,言谈中会有许多不着边际的话语。时常发出恐怖的声音,有被害臆想,总是认为室友在说她坏话。曾积极想要做迎新晚会主持人,并积极准备,同学认为该生表现主动外向。但到晚会时却始终未露面。也并未提及此事。
辅导员与其本科辅导员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到该生在大学三年级时便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当时该生到公安局报警,认为有人要加害于她。事后了解到并无此事。在人际交往上,该生内向,交际圈子很小,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在大三时,该生就报考了硕士研究生,但是成绩不理想,后出现精神发面的不良症状,后经父母陪读,完成了本科学习。之后进入当地一私立中学教书,次年考研进入我校。面对家人的期望,成绩并不理想的她自我加压较大,却又无处释放压力,形成了强烈的焦虑感,如不及时调适,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该生“十一“期间一直在寝室睡觉,作息很不正常,我院辅导员当晚即入住该生寝室进行观察,并请其本科同学安抚其情绪,次日,早晨9点半左右,该生一直未起床,突然用小刀在手臂上割,我们及时夺下小刀,该生情绪突然爆发,将寝室桌椅、电脑等物品砸烂,在校医院医生和保卫处同志的协助下,该生暂时得到控制。下午3点,其母赶到,该生情绪好转,其母坚持不让送医院治疗。第二天,该生再次自杀,我院当即与梨园医院联系,将其送去救治。经过一周治疗,情况有所控制之后,家人为其办理休学手续,接回家治疗。
次年,该生经校医院鉴定,办理了复学手续。目前仍在校学习,其母陪读。
这类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疾病患者,一般心里都有一个坚定的信条:“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我不应该比别人差”,在他们眼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差错都是对自己全部的否定,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时常充满怀疑与担心。这样一种极端的认知使得他们将一切大小不顺都归咎于自己的不足,以至于即使在一些任务上取得了成功,他们还会预期下一次失败。只有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与认知,才可以改变他们的消极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包括两种:一是直接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另一个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在的刺激做出解释。由于知觉的恒常性,许多认知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严格的内心指令,表现为“
应该”、“ 必须”等毫不留情的强迫性命令,许多同学的心目中都存在大量这样的“ 执拗的必须”。在这两位同学的思想中,“
我比别人差就说明自己什么都不行”等就是所谓的非此即彼的强制性心理。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导其认识自己思想中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动摇其“
坚定的信条”,然后帮助其分析产生这些不合理信念的原因。可以看出,还是因为不断地进行自我加压,同时又不自觉地暗示自己“还是不够优秀”,最终打乱了自身正常的生活和思维。
因此,我们在与其谈话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分析了这种消极的自我否定的后果,使其认识到自己目前的极端心理,属于认知中的“瞎猜想”,即把想象与主观推测当事实,主观臆断,杞人忧天,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目前,根据跟踪回馈,A经过一段的工作经历,已走出了消极的自我阴影,当前正在积极地准备再次考研。B
同学现在已经顺利地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且能高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实验。
(二)、由不良人际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分析
某高校2005级博士研究生C,男,湖南邵东县水东江镇兰加村石坪坳人。该同学于日离开学校后一直未归,除曾于日给所在实验室发过一封E-mail请假(一周以内)外,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与其家人也没有任何联系(多次上报研究生院和相关部门)。该生硕士就读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毕业后曾在湖北农科院工作,
2005年9月考入我校攻读博士学位。
C同学离校出走期间,其博士导师及学院相关负责同志于日同C的家人根据E-mail的IP地址一起前往杭州寻找,并在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他曾住过的旅店,但他本人已确定离开。实验室也多次派同学协助寻找。后根据其给家人发的邮件,确定其在重庆附近出现过,并联系其大学同学及当地的公安部门协助寻找,但至今未果。
经了解,该同学本科及硕士期间均有过离校出走的经历,而且与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产生过严重的摩擦,后来在实验室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毕业。在这期间,已经由于人际原因形成了心理阴影,影响到了学习。进入我校后,本想换一个生活环境,但当他发现其博士导师与以前的硕士导师相识时,信心猛然跌至谷底,他为自己还是逃脱不了这个圈子而深感不安,认为博士导师会给他“穿小鞋”(其实这两位导师好几年都没有联系),因而出走。在寻找C的过程中,我们不停的给他发手机短信及E-mail,甚至继续往他工资卡上打生活费,一直都没有回音。2007年,C同学还不时向实验室发送一些恐吓邮件,但从未与导师或同学联系。
这是一种典型的人际焦虑,该同学对于人际关系极度的敏感多疑,因为和硕士导师的矛盾而否定博士导师的道德和肚量,总是认为自己的老师会给自己制造麻烦,交流中也会过于苛求,爱抱怨、指责他人,甚至把别人善意的、友好的言论和关怀也看成一种敌对。这起案例给我们的教训是:在学生入学前,就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发现问题后,当务之急是要发动身边同学的力量,以一种隐性的影响方式来改变学生的看法。所谓的隐性影响方式,是指通过日常看似不经意的言行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明显地告诉他他的行为、思想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因为这类学生通常比较偏执,只相信自己,如果过早采取访谈、约见的方式,反而适得其反。同时,导师应适时对学生的成绩做出鼓励和肯定,缓解学生对导师的偏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及生活氛围,让学生逐渐摆脱心理困扰,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2007级硕士D,2008年5月份突然提出退学,原因不详,经反复查问,该生一直支支吾吾,考虑到对学生本人负责,我们联系了学生的家人,通过与其妈妈沟通,得知在实验室与导师之间有一些误会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导致该生对实验室产生厌恶及较强烈的恐惧感,已经不能正常实验,而研究生顺利毕业需要的条件直接与考试成绩、论文发表和实验进度挂钩,由于导师的阻挠,D同学的学习和实验进行的很不顺利,眼看和解无望,该生便决定放弃学业。
为了弄清师生矛盾的根源,我们多次反复地与其进行思想沟通,最后得知:该生与导师之间并不是由学术分歧或其它什么误会造成,而是因为其导师经常利用工作和学习的接触机会,对其进行言语或身体方面的性骚扰,在遭到拒绝后,对其处处进行刁难,导致该生萌发了退学的想法。
可见,并不是学生自身出了问题,严格地说,这是由于外部因素引起的,自然也要从外部条件开始调适,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学院总支书记和副书记分别找到其导师了解情况,导师否认了所有的事情。此时若在导师和学生这个局限的范围内进行协调,显然是不够的,即使师生之间真正能做到冰释前嫌,以后的相处也势必会尴尬,最终给学生增加新的心理负担,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及时满足该生的愿望:脱离现在的学习环境。在我们的协调下,该生同意在学院内重新选择导师,继续完成学业,现在,在新导师的指导下,该生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这类由于人际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在研究生中表现的极为突出,部分研究生在入学后,由于人际圈的扩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尤其对于敏感的学生来说,很容易陷入一种人际的恐慌中,而当这种人际交流的压力得不到释放或缓解时,他们要么越来越孤僻、自我,形成偏执及敌对心理;要么就会放弃向同学、老师求助而采取逃避的方式,当逃避也无法解决时,就会造成无法挽救的后果。要避免学生产生人际方面的压力,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长期的灌输与调适。首先,对导师应有所要求,作为导师,应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调整,在学生中应树立起老师应有的“德望”和“学望”,同时,导师应避免对优秀学生过度偏心,伤害其它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应通过举办各种有教育意义的讲座、活动来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并积极开展各类开放式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摆脱胆怯、孤僻的性格。另外,辅导员应及时、多渠道关心和了解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压力,并随时给予有效的帮助,使学生能重新拥有健康的心态。
(三):由婚恋情感压力形成的心理问题分析
某高校2006级博士生E,男,在读硕士期间,与一女中学生在网上成为朋友,因为未能把握好交往的尺度,几次见面后,让该女生产生误解,误以为是恋爱关系,并深陷其中,在遭到此名博士拒绝后,两人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感情纠葛,在得知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这名女生随即离家出走,其家人一怒之下将某高校博士告到了学校。之前一年多的纠葛已经给他的学习制造了不少麻烦,该生正为找不出有效的对策而苦恼,面对诉讼,该生万分懊悔,
无心实验。
这类事件其实完全可以避免,但由于该生采取了不适当的交友方式,而且在发现对方是中学生之后还没有停止交往,也没有表明交友的立场,导致对方产生了误会。在误会产生后,该生也未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调节,使这名中学生深陷虚有的感情不能自拔,最后出走。
为尽快平息事端,我们首先对E同学进行了批评教育,在谈话中,一方面对其进行开导,引导其努力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荒废学业,另一方面共同寻找解决办法。经过多次深入交谈,E同学向我们陈述了事情的所有经过。考虑到此类问题的敏感性,我们决定让该同学主动通过电子邮件、QQ等给对方留言,E同学在后面的处理方式上,也显得非常有耐心。他先后发了数十封邮件,并每天在其QQ上留言,言辞恳切,在肯定对方各方面素质的同时鼓励对方努力学习,为将来考上好的大学做准备,并真诚地告知了对方自己当前的心理压力,终于在1个月后收到了回信,对方在回信中承认自己过于任性,并表示自己将会回到学校,为高考做准备。
该学生家长最终撤回了上诉,该博士也对自己行为不当做出了反省,也保证今后能认真做人,踏实做事。目前,该中学生已考上武汉的一所大学,且未再与E同学联系。
某高校两名学生分别为2005级、2006级硕士研究生,一男一女均在同一位导师名下攻读硕士学位,两人为男女朋友关系,在两人关系维系期间,此名男生多次向该女生提出过分的亲密行为,均遭到女生的拒绝,在此之前,这名男生也与实验室另一名博士女生关系暧昧,导致现任女友背负第三者的罪名,长期在实验室比较压抑,群众关系恶劣,两人后来分手,这名男生毕业后又多次来到学校约见次女生,并借口出去吃饭的间隙,让该女生吃了口香糖(含有兴奋剂类成分),后该女生及时采取呼叫实验室同学帮助的方式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才躲过纠缠。这件事给该女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该女生都一直不敢一个人出门,也不敢一个人在实验室,导师多次劝解无效。
在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中,婚恋失败是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繁重的科研任务、枯燥的学习过程,加上感情受到挫折,让许多学生无心学习,时常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我们安排了一名平时与之比较要好的女同学一起吃饭、学习,在缓解了她的恐惧心理后,我们便与她的同学一起,逐渐与之进行多次交流,使其很快从这件事中走了出来,开始恢复以前开朗的性格。为了让她安心学习,我们与她一起找到了那位男同学,动员导师、同学、辅导员的力量,多次劝说,最终,该男生承诺离开学校,并保证不再联系这名女生。目前,这名女生已经顺利毕业,并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四)、由身心疾病形成的心理问题分析
硕士生吴某,某高校2003级硕士研究生。该生2003年9月入校,本应2006年6月毕业,但一直未提交学位论文,因此无法毕业。据其同学反映,该生在就读期间,一直少言寡语,很少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寝室,且年长于同班同学,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人际交往圈子很小。
此后,该生仍住在原寝室,室友均为外系学生,平常交流很好。在此期间,该生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不愿面对现实,且性格极度内向,表现自卑,与家人关系不和。为逃避现实,规避就业等压力,该生不愿撰写论文。
经了解,该生患有乙肝及牙周炎等疾病,牙齿脱落数颗,该生由此感到极度自卑,严重影响到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但该生拒绝前往医院治疗,坚决不补牙,坚持要自己原来的牙齿,这点让家人也极度为难。
通过与其家人沟通,得知,该生和家人关系很僵,爆发于高考未进入理想的学校,而他认为家人也没有钱为其实现这一愿望(该生认为通过花钱可以进入好的大学),之后在工作岗位上(任某高中物理教师)工作不得法,仅工作一年,便被校方停职,三年后,该生以高分考进我校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由于情感上长期没有归宿,曾多次要其母给其找女朋友(之前曾有短暂的感情,但由于女方对其性格不满无疾而终)与家人发生多次争执,摔打家具,甚至不回家过年(自2005年春节,该生就没有回过家),且家人来校看望也会发生不愉快。
其弟患有精神分裂症,父母迫于无奈,将其关在家中。此事对吴某的刺激也很大。
据宿舍管理员及室友反映其在校生活期间,吴某没有撰写论文,大部分时间在寝室睡觉,宿舍没有任何书籍,偶尔打打游戏,不外出,不与人交流。院系领导对吴斌的情况非常关注,做了多方面努力。通过交谈,了解吴某的学业及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论文写作,做了动员和指导。吴某表示愿意写毕业论文,但没有实际行动。该生在言语中流露出活着没有意义的念头,在与老师交谈时表示“就没想要回去”。自2007年9月以来吴某因精神方面疾患症状加重,神情恍惚,记忆混乱,并携带小刀,言语中透露出自杀念头,我院将其送至梨园医院精神心理科治疗。入院期间,向医生了解到,该生思维错乱,无法正常生活学习,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吴某患病的根源在于他是乙肝患者,社会对乙肝的歧视是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乙肝不能治愈的事实无疑让吴某给自己判了死缓,加上牙齿脱落影响到了外形美观,吴某信心全失,对于家庭的怨恨也逐步加深。由于健康问题带来的婚恋、交友、就业等一系列障碍,更是雪上加霜。鉴于此,我们首先联系了本市一家较知名的医院,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疏导,对于吴某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自卑,我们采用了森田疗法,即向其灌输顺应自然和为所当为的思想。顺其自然即要客观地接受症状,学习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不可控制之事,如病情和自己的情绪;为所当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之事,例如自我的行动。同时,由学院筹善款,为其进行乙肝的诊疗。经过近2个月的全方位治疗,吴某已经能平静而理性地与学院领导进行交谈。
近一年的治疗后,该生的精神分裂症及乙肝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在学院领导和导师的劝导下,吴某重又回到了校园,目前正在积极地准备毕业论文及实验。
张某,2005级硕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两次偷窥女生宿舍,被保安发现,在第一次偷窥后,写下深刻的检讨,但事隔半年,又被保卫处撞见,经本人交代,此种经历不止一两次,此名男生长相英俊,家庭条件非常优越,在与其本人谈话后发现,其有非常严重的好奇心理,
对于异性的好奇心,超越了他的道德心理线,最终迈出了荒唐的第一步。
这是一例典型的心理疾病患者,据悉,家人对其管教甚严,为不耽误他的学习,家人严令禁止他与异性同学频繁交往,一旦发现他与某位女生单独相处过,便少不了一顿严苛的责骂。
这让他的内心极度压抑。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心理障碍:即使和最熟悉的女同学正常交流,他也会感到异常尴尬,不知所措。上大学后,由于性格原因,先后几次恋情均以失败告终。
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眼看身边的同学一个个出双入对,张某愈加感到空虚,情感上找不到寄托的他终日沉迷于看浪漫爱情剧,学业一再耽搁,直到他偷窥被抓。
考虑到他渴望与人交流又不知如何相处的心理,我们多次鼓励其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期望能有所改善,但他总是无法维持热情,往往活动才开始,他便已离开。
第二次偷窥被发现以后,我们及时与专业心理医生联系了治疗方案,在医生的帮助下,病情得到了控制,并在延期一年后顺利答辩,现已走上了正常工作岗位。
身心疾病在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在入学前往往已经患上了心理疾病,采用叙事疗法能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所谓的叙事疗法是指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成长中的健康片段,以唤起当事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疗法的重点就是帮助当事人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叙事疗法的主要方法是:叙述故事。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人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通常,叙事疗法需要寻找到学生对自我尚存的一点积极的认识,通过与其一起分析自我的性格特点,挖掘当事人的亮点,使其能够站在自己的背后,审视自己,解构消极的自我,重构积极的自我,找到内心的平衡点和前进的动力。但是,对于已经产生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最及时的方法是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帮助,通过系统全面的治疗使学生领悟到自己的症结所在,走出消极的自我阴影,并满怀信心地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五)、个案心理问题总结
以上这些案例可以说是广大在读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缩影。在咨询中,我们运用了认知疗法,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并帮助其合理地评价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其次,我们运用森田疗法使其顺其自然,稳定自己的情绪,在理智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我们可运用叙事疗法使其重新审视自己,回忆自己的故事,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亮点,找回自信,摆脱消极情绪,重塑积极的自我。
研究生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时期。考取研究生的大都是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自我实现的愿望比其它人群更强烈。随着艰辛的科研生活的开始,许多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和人际的变化,对于周边的事物总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此外,一旦理想与现实在他们心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会形成难以排解的深层次的压力,学生会逐渐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科研能力,产生焦虑、抑郁、偏执等不良情绪,甚至心理变态,患上精神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随时都可能引发可怕的后果。
三、抽样调查及结论
近年来,研究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极端行为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研究生心理疾病发生率的持续上升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群体,会面临着哪些心理问题?研究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些方面?如何帮助研究生缓解或消除层层压力?为了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我们运用症状自评量表,抽取了大样本中的326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校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随机抽取326名,获得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为94%,其中已婚50人,占16.23%,未婚258人,占83.76%;硕士202名,占65.58%,博士106人,占34.42%;男生195人,占63.31%,女生113人,占36.69%;有工作经历的78人,占25.32%,没有工作经历的230人,占74.68%;文科103人,占33.44%,理科205人,占66.56%。调查时间为2008年10月至11月。
2. 研究方法
A.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经济状况、人际、情感、意识、行为、爱好、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90个评定项目,验出10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惧、精神病性、睡眠、饮食。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症状越严重。
(二)、结 果
1. 症状分析
因子得分在2分以上则为显性,即有不健康心理症状。最终统计显示由各种压力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的有117人,占38%。结果见表1:
研究生测试因子显性人数分布情况(略)
结果表明,在研究生中出现症状最多的是躯体化症状、忧郁、饮食睡眠不佳,各超过了45%,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研究生的身体状况欠佳,各种身体上的不适直接影响到科研,引发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人数在30%以上,焦虑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当忧郁、人际敏感等压力得不到解决时,也会发展成焦虑症状。人际敏感的学生通常有极强的自尊心,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却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同学、导师、朋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这部分研究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更需要快速有效的引导。
再次是偏执,达到了18%,偏执一方面也体现了研究生过于追求完美,他们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不得不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能换来外界对自己的肯定,长期积累下,必然形成不健康心理。
敌对、恐惧心理在研究生的心理状态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学生通常同时伴随其它症状,如人际关系不畅、身体不适、睡眠不好、沮丧多疑等。
精神病性症状是各种压力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而又得不到理解的状态下产生的,这部分人通常活在自我世界里,极度敏感,受不了来自情感、交际、学业、就业的任何一点压力,情绪一触即发。作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高端学者,3.4%的比例无疑为研究生心理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为了更为具体、准确地分析研究生各类群体的症状发生比例,我们对于03级-07级所有患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03-07级研究生测试因子群体分布对照表(略)
横向比较:
1.躯体化症状、睡眠饮食症状:硕士高于博士,男生高于女生,未婚高于已婚,理科高于文科,无工作经历者较高。
2.强迫症、人际敏感发生率:硕士高于博士,女生高于男生,未婚高于已婚,理科高于文科,无工作经历者远高于有工作经历者。
3.忧郁症发生率:硕士高于博士,女生高于男生,未婚高于已婚,文科高于理科,无工作经历者较高。
4.焦虑恐惧和精神病性:硕士高于博士,男生高于女生,未婚高于已婚,理科高于文科,无工作经历者较高。
5.偏执敌对:硕士高于博士,男生高于女生,未婚高于已婚,文科高于理科,无工作经历者较高。
数据表明,硕士比博士更容易患各种心理问题;男生更容易患躯体化症状、睡眠、饮食、焦虑、恐惧、偏执、敌对情绪,女生则比较多的反映在强迫症、人际敏感、忧郁等方面;未婚学生的心理压力比已经有家庭的研究生表现的更为突出;文科学生在忧郁症、偏执和敌对情绪方面,要高于理科;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在各个症状上也超过了曾经工作过的学生。
纵向比较:
躯体化症状、睡眠、饮食、忧郁的发病率在各个群体居高不下,是当前研究生最严重的心理问题症状,其次是焦虑、人际敏感、强迫症及偏执心理,精神病性症状在硕士群、男生、未婚学生中出现的比较多。
这清晰表明:当代研究生在心理压力下,最多的表现为头痛、失眠、健忘、胃口不佳、沮丧等神经衰弱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是产生心理疾病的初期症状,若不及时疏导,便会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入而越来越严重,导致更深一层的心理疾病。然而,这类症状并没有受到学生自己或其它同学的重视,在被问到“出现头痛、心烦、乏力、健忘、时常情绪低落的现象,是否需要寻求心理疏导”的问题时,仅有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9%的学生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28%的学生表示“没有必要寻求心理疏导,但应进行自我调节”,这反映出当前研究生对于心理疾病认识的不足。
2. 群体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身份、角色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研究生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又各不相同,结果见表3:
研究生群体显性人数分布情况(略)
数字显示,硕士比博士、男生比女生的心理疾病发生率要高出20多个百分点,这是由于硕士生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且硕士相对处于一个中间阶层,工作经验比不上本科生,学历比不上博士生,就业“两面为难”,同时,从本科到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状态的改变,也是导致心理压力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男生又面临着“学业有成才能事业有成、事业有成才能家庭幸福、才能实现自我”的多重压力,相对于女生而言,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婚姻状态上,已婚学生低于未婚。已婚者感情稳定,有倾诉的对象,生活经验相对丰富,心理承受力较强。相对而言,未婚者由于生活、工作、家庭等各方面条件都不稳定,难免会出现迷茫、孤独、无助、苦闷的情绪,心理承受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此外,统计显示文科心理问题发生率要高于理科,文科学生大部分都比较感性,在自我调控能力上相对较弱,某些文科专业就业情况也不如理科理想,患心理问题的比例整体上便要高于理科生。
相反,有无工作经历在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差别上并不特别显著,但是,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对于专业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比较了解,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没有工作过的学生在这一点上有所不及,因而更易由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
3. 压力源分析
事实上,在此次调查中,每一位学生都表示出自己有一定的压力,有的同学能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解压方法,有的同学则通过努力学习疏散其他方面带来的压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部分学生就不需要做心理引导,倘若没有一种持续有效的辅导方法,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位同学所承担的压力都有可能“累积成疾”。为提出研究生心理问题更为合理的疏导方法,我们同时调查了117名产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生的压力源情况,主要问题有:就业、学业、经济、婚恋、家庭、人际交往。统计结果见表3:
研究生压力源分布情况(略)
调查表明,研究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经济、就业和学业,全部超过了50%;其次是婚恋感情及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家庭等其他方面所占比例较小。值得警惕的是,高达69.2%的研究生因同时受到多项压力困扰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这也反映了当前研究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不足。
为详细了解各群体主要压力源,我们同时统计了03-07级研究生的第一压力源分布情况,详见表5:
表5& 第一压力源群体分布比较(略)
数据显示,就业、经济、学业、婚恋是当代研究生最大的压力源。
其中,将就业列为第一压力源的,为硕士群体和文科学生,同时,无论有无工作经历,研究生都对于将来的就业表示出较大的担忧。
经济条件被博士群体、已婚学生、理科学生列为第一压力源,高昂的学费、窘迫的生活,成为造成研究生心理压力最普遍的因素。
学业是仅次于就业和经济的第三大压力源,无论学生属于哪一类群体,学业都给学生带来了相当的压力。
婚恋情感及人际压力仍是研究生的一大难题,当研究生因性格、学业、家庭、形象等原因导致婚恋失败时,极易给学生留下心理阴影,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
研究生心理辅导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要对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有透彻认识,因此,我们通过面对面交流与统计问卷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压力源形成的原因:
3.1& 就业压力
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求学来提升个人就业筹码,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无形中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部分研究生对于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择业时,只看准事业单位、大型国企、著名私企外企,过分强调目前的薪水待遇,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们总觉得不够满意,错失许多良机。调查显示,在被问及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看待时,硕士生中69%的同学表示一般,16%表示不太乐观,只有15%认为持乐观态度,博士生中则有30%表示比较乐观,24%认为不容乐观。
3.2& 学业压力
繁重的学习压力是研究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生同时面临着课程、实验、论文、课题等高要求的学习任务,枯燥、反复的工作不可避免,久而久之,难免出现厌烦、压抑等症状,同时,研究生学习对于外语和专业知识的高要求让58.6%的研究生感到“非常力不从心”,表示“勉强能应付”的学生只占了32.4%,而对自己的英语和专业水平比较自信的人仅有9%。
从生源差别上来看,来自于普通院校及在职的部分研究生知识基础稍微有些薄弱,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感。部分保送生本来有一种优越感,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身边不少人能力并不比自己差,因而产生挫折感。而且,年龄越大的研究生对于自己知识的匮乏会越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感。
3.3&经济压力
经济窘迫带来的心理压力在各种压力源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也是研究生比较不愿意对外谈起的话题。研究生收费制度的改革让许多研究生在承受高额学费的同时,还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同时,当自己的同学已经走向社会,个别已经实现了买车买房的梦想的时候,研究生内心的冲撞会更加激烈,有的甚至放弃学业,转而投向工作。在我们调查的308人中,有50.6%人表示,当自己的同学、朋友事业取得较好的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心动,有参加工作的想法”,11%的人“怀疑过自己考研的选择是否明智”,同时,有37%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3.4&婚恋压力
婚恋压力是比较敏感的一个话题。研究生大多都已经到了婚恋年龄,但由于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及精力去考虑感情问题,加之研究生人际圈较小、个人要求较高,很难有比较满意的感情生活。在未婚研究生群体中,对于自己目前的婚恋状态情况,20.2%的人认为“没有对象会被看做没有魅力”,69.3%的人“希望早日遇到理想的恋人”。已婚群体中,32%的人表示“对家庭的牵挂影响到了学业”。
3.5&家庭压力
研究生在人们眼中被看做是社会的精英,家庭寄予了厚望、父母年事渐高、家庭变故等压力,让许多研究生“有苦难言”。调查中,有近16%的人表示“假期不愿意回家”,51.2%的人“担心家人的生活和健康”,31.7%的人“想起家人时会觉得莫名奇妙的焦虑、烦躁”。
3.6&人际关系压力
人际关系压力由个性、生活经历、自卑等引起,表现为不能与同学、朋友、导师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冷漠、孤僻,喜欢独处,人际交往过于封闭;或因感情受挫,对异性抱排斥心理;或敏感、多疑,不相信任何人,形成偏执和敌对心理;还有的研究生由于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科研当中,缺少时间和机会去顾及人际交往,无法提升交际能力,形成交际障碍。
总体看来,当代研究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研究生能够都能很好地为自己寻找释放压力的方式,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和事,能理性地看待自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研究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地探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为当代研究生心理健康引导提出有效的对策。
四、对策探讨
1. 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
就业是广大研究生最关注的问题,理想的工作是他们求学的首要目的,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就业形势逐步缩水,为保障就业率,各学院应及时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寻求新的有实力的企业与学校进行长期的人才合作;多方面联系校友,建立校友会、校友群,第一时间,内部获取最详细的招聘信息;定期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定期邀请企业来校讲座,向学生介绍专业发展态势及企业发展目标,促成企业与学子之间的双向选择;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讲解招聘常见问题、举办模拟招聘会,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
2. 组建专业的研究生辅导队伍
一个优秀的、专业的、高水准的辅导员需懂得如何能让学生充分地信任自己,成为研究生的知己 。也就是要求研究生辅导员了解研究生 ,
多与研究生沟通 ,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 通过与研究生们进行政治、生活、人际、学术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 ,
道出自己的心声 , 互相敞开心扉 , 让研究生们感觉到你已经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因此,
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训练有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通过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定期检测、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等方式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控体系,及早发现不良心理倾向,并及时进行疏导,避免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
3. 挖掘新颖的心理辅导方法
惯例式的心理教育难免有走过场的嫌疑,要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来,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可通过举行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设大众化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选(必)修课、建立校内研究生心理救助热线、网络心理健康专栏、研究生心理健康沙龙,为研究生搭建获取心理卫生、人际交往、自我调控等应用性心理知识的平台。同时可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保障辅导员能及时、全局性地了解研究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并依此作出正确的指导。
4. 创立独特的朋辈咨询机制
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愿意听取或采纳年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向知心朋友诉说是人们(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朋辈心理互助,亦称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这样一种助人活动形式。它是指年龄相当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或朋友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开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当学生遇到一些不愿意向辅导员诉说的问题时,这部分学生可起到了解真实情况、缓解心理矛盾、帮助学院提出帮扶办法的重要作用。学院可选拔出一批心理健康、品德优秀的学生作为代表,关注关心身边的同学。
5. 推行有效的研究生资助方式。
高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除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单项奖励金、困难补助金、院系研究生培养基金、导师基金等外,可多渠道提供研究生助研、助管、助教等勤工助学岗位,
同时对于在研究领域有较大或突出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使经济拮据的学生有维持学习生活的基本经济来源,为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就学环境。
6. 开展丰富的解压文体活动
辅导员应充分发挥作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研究生走出图书馆和实验室,通过在系与系、学院与学院之间举办体育游戏比赛以及歌舞文娱等活动,丰富生活、陶冶性情;
增强集体观念,开放胸怀,体验交流;在活动中释放心灵深处的喜、怒、哀、乐,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健康。另一方面
通过这些文体与实践活动,可使他们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丰富个人社会关系,从而为研究生特别是一些大龄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婚恋情感机会,使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情感婚恋能够顺利解决,缓解由于人际交往范围狭小带来的社会与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涉及社会稳定、学校安定、家庭幸福和个人完善的综合性问题。要全面实施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把研究生心理健康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从全局的高度出发 ,切实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使他们能在稳定、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度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证研究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