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清末礼法之争的外文文献!毕业论文用,本人实在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了,感谢啊

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湘潭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从文化的角度看清末礼法之争
【摘要】:礼与法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矛盾统一体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是说二者有各自的特性,有各自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套规律;统一是说两者存在的一些相依相存的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了二者的共存的可能性。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导致了二者的斗争与融合相交替的内在互动运动规律。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法律文化的总体精神和总体样式的内因。构成礼与法矛盾运动的外因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及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的总和,构成了礼法矛盾运动的外因,对其运动发展方向、样式和精神特征起到了引导、驱动或阻止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它们遵循着某些内在的逻辑。法律文化的演进也逃不过这种逻辑的圈子。首先,作为规范秩序的礼与法共同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二者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法律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其次,二者的关系受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礼法矛盾运动的发展方向;再次,礼法产生地的地理、气候及其早期文明的原型,几乎对法律文化的特征起了定性的作用,这好比基因对物种的意义。
清末礼法之争是发生在清末新政修律中()的历史事件。争论的双方是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治派和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清末礼法之争表面看来是一场简单的政治争论,但实质上,它是自明中叶以来中西文化冲突的延续。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和晚清的今文经学的兴起,构成了这场争论的思想文化背景,为国内接受西方现代政治法律文化奠定了智识和精神基础。
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围绕修律的指导原则,保守派和激进派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保守派主张“中体西用”,不能去除三纲五常的最高法律原则,坚持礼、法不分;而激进派则主张以国家主义代替旧律的家族主义原则,坚决去除三纲五常对新律的最高指导原则的地位,主张礼、法分离。
作为一场特定的历史事件,清末礼法之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结束了,但
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是永远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和借鉴的。在清末礼法之争中,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与杨度的国家主义立场的提出,在中国法律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表明,中国法律的形式平等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继先秦儒法之争后法对礼的再一次胜利。结合中国文化背景进一步思考,透过历史上的一些典型的事件,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历史上的礼与法之间的关系,及二者所构成的体系与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及文化所构成的外部条件的互动,这种关系和互动,决定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法律文化的形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D929【目录】:
内容摘要3-5
英文摘要5-10
第一章 清末礼法之争的历史背景14-38
第一节 礼法之争的思想背景14-32
一、 先秦和西汉时期的礼法之争15-21
二、 传统礼制的异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潮21-24
三、 传统礼制的嬗变:从晚清今文经学的兴起到戊戌变法24-32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突32-38
一、 中西文化在近代交融的历史回溯33-35
二、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及致领事裁判权的丧失35-38
第二章 清末礼法之争的过程38-74
第一节 修律的缘起38-45
一、 薛允升对《大清律例》的批评及修改意见39-42
二、 变法谕旨及刘坤一、张之洞等大臣的奏疏42-45
第二节 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治派的修律思想45-57
一、 沈家本对法律与法学的认识47
二、 沈家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和批判47-50
三、 沈家本对中国旧律的修改意见50-53
四、 修律中吸收资产阶级的法律精神53-56
五、 博通古今、融会中西的修律思想56-57
第三节 以张之洞和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的法律思想57-62
一、 张之洞的法律思想57-60
二、 劳乃宣的法律思想60-62
第四节 礼教派与法理派在修律问题上的争论62-74
一、 清末礼法之争的线索疏理62-64
二、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一回合64-66
三、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二回合66-69
四、 清末礼法之争的第三回合69-74
第三章 对清末礼法之争的分析和评价74-121
第一节 对清末礼法之争的一般分析75-79
第二节 从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观看其在清末礼法之争中的尴尬79-90
一、 沈家本的人格观80-84
二、 沈家本的平等观84-87
三、 沈家本在清末修律中所遭遇的尴尬87-90
第三节 家族主义、国家主义及法治的本土资源90-103
一、 家族主义与国家主义90-94
二、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94-103
第四节 关于礼法之争的文化分析103-121
一、 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104-109
二、 法的产生、发展和演变109-115
三、 中国历史上的礼与法的关系115-121
主要参考文献124-127
读研期间的主要其它学术成果127-12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立胜;;[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苏全有;邹宝刚;;[J];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胜;[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晓敏;[D];山东大学;2006年
张光剑;[D];吉林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贵连,俞江;[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3期
启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南玉泉;[J];政法论坛;1996年03期
张晋藩;[J];政法论坛;1996年05期
王涛;[J];政法论坛;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爱荣;;[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蔡爱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尹春丽;;[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王圣扬;孙世岗;;[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孙晓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翟继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王超;;[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夏新华;;[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强昌文;;[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韩春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桂万先;;[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秦玉娈;袁辉;唐芳;;[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袁雪;;[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王国龙;;[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汪其昌;;[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鹏;;[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张锐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黄云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郑磊;;[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A];中国法学三十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秀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邓继好;[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长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赵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徐少辉;[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尹伟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钱泳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郑现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饶传平;[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李冠群;[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邵江婷;[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卞晓伟;[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郭倩;[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窦会静;[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董秀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谢华;[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晓影;[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白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菁华;[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陈恩虎;;[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王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王晓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傅道彬,王秀臣;[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李福友;;[J];春秋;2003年03期
劳乃宣;;[J];船山学报;1935年04期
李在泉;;[J];昌潍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李国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黄长杰,郑雷;[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干春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周敏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韩华;[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晶华;[D];吉林大学;2006年
张晓敏;[D];山东大学;2006年
陈珊珊;[D];浙江大学;2007年
张新慧;[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立胜;;[J];船山学刊;2011年04期
赵亚鲁;;[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立胜;[D];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桂林;[D];黑龙江大学;2009年
张杙;[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郭佳;[D];鲁东大学;2013年
贾娜;[D];郑州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长杰,郑雷;[J];东方论坛;2000年04期
苏显学;[J];行政与法;2000年03期
李晓明;[J];河北法学;2001年04期
胡红英;;[J];文教资料;2006年06期
任晓兰;;[J];兰台世界;2008年24期
孟祥沛;[J];比较法研究;2003年06期
李晓明;[J];当代法学;2001年09期
丁明胜;[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高学强;;[J];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曾彬彬;;[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细珠;;[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朱玉玲;颜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郭威;;[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王霄燕;;[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严崇伟;王家忠;;[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巴雅尔赛汗;;[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刘效敬;;[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淡乐蓉;;[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刘金子;李聪;;[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蒋媛;;[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曹磊;[N];光明日报;2005年
郝铁川 教授;[N];检察日报;2002年
贾国发?闫弘宇;[N];吉林日报;2007年
刘英钧;[N];法制日报;2002年
唐爱萍;[N];江苏法制报;2007年
周逸岗?宋献;[N];江苏经济报;2008年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四川省德阳市委政法委书记
张金明 $$ 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副主任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景汉朝 $$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N];人民日报;2001年
任强 李连宇;[N];法制日报;2006年
王利民;[N];法制日报;2007年
胡修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汉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乔福龙;[D];南开大学;2012年
李少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董斌;[D];兰州大学;2007年
刘泽友;[D];湘潭大学;2009年
张清;[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甘措;[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叶晓川;[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贾育林;[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王晓广;[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达;[D];湘潭大学;2004年
贾娜;[D];郑州大学;2013年
洪浩;[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熊开良;[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赵静丽;[D];郑州大学;2009年
陈娟;[D];河南大学;2008年
包亚娟;[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王启军;[D];复旦大学;2009年
谭宝刚;[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刘修军;[D];山东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摘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展了一场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变革运动。但是,拥有东方传统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清末“礼法之争”的思考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展了一场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变革运动。但是,拥有东方传统的中国,在引进西方法律制度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出现本国传统法制与外国法制的冲突,并因此引发立法中的激烈争论。这种冲突和争论,即清末的“礼法之争”。 中国论文网 /1/view-6578220.htm  关键词:清末 礼法之争 修律 变法 改革 变革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一、清末“礼法之争”概述   1906年,由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主持起草的中国近代第一部诉讼法草案《刑事民事诉讼法》完成。该草案引进了西方的罪行法定、公开审判、陪审制和律师制度。草案交发各大臣讨论时,遭到激烈反对。草案最终被搁置。   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制订完成。这部新刑律草案尽管在起草中吸取了一些中国旧律的内容,但出台后仍遭到激烈批驳,出现了更为激烈的争论。以张之洞为首的学派指责该草案违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要求按礼教原则重新修订。沈家本等人则据理力争,强调西方法制的先进性与效仿西方法律修律的重要性。后人将以张之洞为首的一派人称之为“礼教派”,以沈家本为首的一派人称之为“法理派”,将两派之间围绕立法问题所进行的争论称为“礼法之争”。争论的结果是,修订法律馆和法部对《大清新刑律》重新修订。但争论并未因此结束,资政院审议前后,又出现了以劳乃宣为主的礼教派要求将旧律中礼教条款直接列入新刑律。对此,以沈家本为首的法理派与礼教派再次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清朝灭亡,双方意见也未统一,该草案也因此并未真正施行过。   二、清末“礼法之争”发生的社会背景   清末“礼法之争”发生在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初期,其面临的社会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传统法制间的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促使中国必须进行法制改革。   自16世纪中叶起,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顽固保守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竭力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同时清末法律诸法合体的体例,也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处于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巅峰的清末在法律制度上严重限制和阻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又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由此可见,清末法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清末社会经济关系的巨变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其次,中国面临着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改革。   中国在1842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同列强签订了一系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关税主权。其中,领事裁判权的建立,致使清廷丧失了对境内外国侨民的管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法律主权,阻碍民族经济的发展,危害清政府的统治。因此,废除列强的治外法权成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一致要求。同时,在1902年,清政府与各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商约。虽然列强在其中作出的若中国修律便放弃治外法权的承诺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欺骗成分,但这也给清末爱国志士带来了一些希望。因此,收回治外法权成为促使清末修律变法的直接动因。   三、“礼法之争”爆发的必然性   清政府在为挽救其统治而不得不进行的法制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既要迎合西方列强的要求并参照西方近代法制进行修律,另一方面又要保存所谓的封建国家的传统优秀道德伦理,这不能不说是统治者给立法者出的一个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沈家本所提出的修律的指导思想说来容易,实则贯彻实施困难。中国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传统与西方近代法制自由、民主、平等和法治思想明显背道而驰。因此,在引进西方近代法制的过程中,资本主义法制与封建礼教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礼法之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性。   四、清末“礼法之争”的主体、焦点、论据、载体、实质、结局及影响   (一)争论的主体   从身份来看,主要是朝廷官吏。沈家本、杨度、汪荣宝为法理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劳乃宣、刘廷琛为礼教派代表人物。虽参加争论的也有在华外国人士,如日本人冈田朝太郎,但双方争论主体仍为高层士大夫。   从主体的学历来看,无论法理派还是礼教派,均出身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儒学教育。两派中,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或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二)争论的焦点与论据   争论的焦点在于修订法律是全盘肯定封建的伦理纲常,用新的形式包容旧率的本质,还是较多的吸取西方法律精神,对旧律进行更多的改造,并将法律与道德、刑事制裁与行政处分作必要的区分。   对于争论的依据,法理派主要是从西方现代法学理论中寻找根据;礼教派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思想的“国学”中寻找根据。   (三)争论的载体   从现存资料来看,在清末“礼法之争”中,双方争论形成的文字材料,主要表现在一些奏折或公函之中。虽然这些奏折和公函现存不多,但已成为如今研究礼法之争的重要史料。   (四)争论的实质   在清末“礼法之争”中,双方都不绝对主张法理或礼教。有的学者认为,这场争论并不反映地主阶级反动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之间的根本分歧,而是体现了在皇权专制之下清末统治集团内部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间的认识差异。也有学者认为,从文化上说,这场争论是外来法文化与传统法文化之争;从制度上说,是旧法与新法之争;从思想上说,是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之争。   (五)争论的结局与影响   清末“礼法之争”以礼教派的退让与妥协而告终。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这场争论客观上对传播近代法律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争论范围有限,加之清朝的迅速灭亡,其对后来近代法制的影响不大。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急】求一篇论文的 外文文献!!!_百度知道
【急】求一篇论文的 外文文献!!!
关于“分贝仪”或者“噪声计”这种噪声测量仪器范畴的一篇外文文献,我自己找了好多地方都找不到,麻烦有的大侠发我一份或者告诉我哪里可以找到!供鸡垛课艹酒讹旬番莫!!万分感激!!!
有中英问对照的最好!我的邮箱:
提问者采纳
分贝仪 article Full articl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 in regard to its accuracy.The Radio Shack Sound Level Meter is a versatile and economical device, used for calibrating home theater speaker levels, subwoofer level matching to main speakers, low-frequency room-mode analysis, and measuring loudspeakers. Conveniently, an output jack is provided on these sound level meters, which allows connections to personal computer sound cards, and permits usage of these devices via PC-based acoustic measurement programs. But how accurate is this device and is it the appropriate tool to be used in the aforementioned activities?The Radio Shack Analog-Display Sound Level Meter (referred to hereafter as the RS SPL meter) has seen a model change. The new version (Photo 1, model number: 33-4050) is more compact than its predecessor. I assume that many users still own the older, now-discontinued version (Photo 2, model number: 33-2050), so I include it here. The Radio Shack Digital-Display Sound Level Meter (Photo 3, model number: 33-2055) features a digital readout of the sound level instead of a moving needle.I had access to two of the older-model RS SPL meters, one new model, and a digital version. I used these four units for this study.FREQUENCY RESPONSEDETERMINATION METHODI devi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response of the four RS SPL meters. First, I took a reference measurement using a calibrated Mite供鸡垛课艹酒讹旬番莫y Mike II microphone and a custom-made microphone preamplifier. From its specification sheet, the Mitey Mike II has a flat response in the low-frequency range, to 20Hz. The custom-made microphone preamplifier was designed to have a flat frequency response down to DC. I used LMS, which uses stepped sine signal acquisition1, to perform all acoustic measurements.One speaker I used in making this reference measurement was a 6½˝ two-way bookshelf speaker with a relatively flat frequency response (88Hz ~ 20kHz, ±2dB). Because the bookshelf speaker’s frequency response extends down to only 88Hz (-3dB), I used a subwoofer with an approximately flat frequency response down to 16Hz (16Hz ~ 200Hz, ±2dB) to ascertain the low frequency region. I measured the bookshelf speaker using the ground-plane method2 and the pseudo-anechoic (gated3) method.I performed both measurement methods for the bookshelf speaker because when the RS SPL meter is placed flat on the ground, its microphone element edge is about 1cm off the ground. I surmised that this height differential in the ground-plane measurement may limit high-frequency accuracy4. Therefore, for high frequencies (above 500Hz), I used pseudo-anechoic measurements, which place the RS SPL meter microphoneTube, Solid State,Loudspeaker TechnologyPHOTO 1: RS Sound level meter (new model).
这是“声级计”吧! 分贝仪跟声级计好像不是同一产品吧?如果我以后毕设做实物用的是分贝计,但外文翻译写的是“声级计”的内容。。。。。这样可以吗?
你吧分贝计英文寫出來我幫你找看看
参考资料: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176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推荐到OA图书馆,很多学术论文都有。输入英文关键词即可。
用一下谷歌学术看看
相关资料是有,但“外文翻译”找不到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外文文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阁5礼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