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促进经济发展 英文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发挥藕合优势促进青海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
积极发挥藕合优势促进青海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张周平委员代表农工党青海省委的发言
  &&积极发挥藕合优势促进青海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
  藕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努力争取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并批准实施了《东部城市群建设规划》,对进一步加强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藕合发展创造了机遇。
  一、我省东西部地区的范围优势及其发展现状
  (一)东部地区的地域优势及其发展现状。这里的东部地区指我省东部城市群所涵盖的地区,包括西宁市四区三县和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互助四县,区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是我省乃至青藏高原最适宜人类居住和经济综合发展的核心地区。2010年,区内人口达421.8万人,GDP总量为801.59亿元,财政收入达79.0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1.0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6.7%、59.4%、38.6%、46.9%。拥有青海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相对集中,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实力奠定了东部地区在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二)西部地区的地域优势及其发展现状。西部地区仅指柴达木地区,包括海西州两市、三县和三个行政委员会,区域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境内石油、煤、多种金属矿藏以及盐资源丰富,资源组合和区域比较明显,资源集约循环利用潜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程度高。2010年,西部地区GDP总量为365.5亿元,财政收入达9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230.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7.1%、43.9%、21.6%。丰富的资源开发以及国家政策的差别化支持,已经使西部地区成为我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
  二、东西部藕合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建设东部城市群的目的是实现我省东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东部地区,特别是海东地区最大的困难是矿产资源缺乏、产业发展不足。只有做强东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并以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为载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才是加快我省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必由之路。而由于柴达木地区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导致的城市化发育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试验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藕合互补原理,通过政府干预和市场引导等措施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东部城市群建设相结合,形成东西藕合互动发展,不但是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产业层次,通过促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实现东部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且也是积极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我省的空间结构,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可以使东部地区更好地融入兰西经济区,加强与西北乃至全国的经济联系和市场对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省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从历史上就普遍存在着多方面的藕合关系。其次,两地区同是我省行政区域,进行藕合发展的体制较顺、利益冲突较小,关系好协调。基于以上因素,实现东西部藕合发展是可行的。
  三、进一步加强藕合互动,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经济区域框架设计。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行政管理区划调整机制,探索划分行政区域,以&经济区域&定位&行政区域&或从&行政区域&迈向&经济区域&。成立协调西宁和海东地区工业园区的管理机构,避免因缺乏统一的区域规划和管理造成的各经济园区之间产业布局雷同、产业同构系数高以及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推动东部地区产业链的跨行政区域延伸,形成产业园区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经济协作的方式重新优化各类资源的局面,实现跨区域产业协作和一体化布局的目标。
  (二)合理布局产业,增强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的藕合度。建立东西部企业产业链对接制度,凡是在柴达木地区投资开发矿产资源的企业必须在我省东部地区的工业园区内投资兴建其相应的产品深加工项目,实现矿产资源省内就地精深加工增值。东部地区则应积极做好与西部地区的产业链接,创建分工专业化、技术高新化、生产生态化的园区经济新模式,进一步延长西部资源产品的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从而将东部地区打造成全省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东部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创造更加优质的人居条件,利用都市和宜居优势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研发创新;利用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实力较强的优势,强化基础教育和人才培训,大力发展与区域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西部地区提供技术储备和人才保障,使东西部地区从简单的生产要素互补向结构性合作发展,形成差异发展和优势互补关系。
  (三)改善投资环境,服务东西部藕合发展。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行服务挂钩制度,对大企业、重点企业提供快捷的、全方位的服务。加强和完善对水、电、燃料等公用事业价格和土地有偿使用的管理,尽可能降低企业所在地水、电、燃料、土地等方面的价格水平。大力发展对创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立创业基金计划、创业贷款担保中心,积极争取,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降低单位GDP的税赋比重,创建西部创业环境最佳地区。加大新出台国家政策及各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的解释和宣传力度。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东西部&无缝衔接&。在现有高速公路、铁路的基础上,加快完成主要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的建设,尽快形成综合运输网络,消除交通运输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加快建设兰新第二双线铁路、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格尔木&成都等铁路项目的步伐;加快完成京藏高速公路青海境内各支线项目,尽早完成曹家堡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格尔木、德令哈、大武、花土沟等地的民用机场,早日实现&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并最终形成以西宁&德令哈&格尔木为主轴,公路、铁路和航运为支撑的立体型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各节点城市间交通网络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东西部紧密衔接,保证资源运输线路畅通快捷。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界别
  青海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农工
  青海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日
??????????
西宁市政协  海南州政协  海西州政协  海北州政协  果洛州政协  黄南州政协  玉树州政协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海省委员会办公厅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五四西路1号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复制或镜像中国东西部差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中国东西部差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08-11-25 &
1)地理因素。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 ,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世界第三极”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 2)历史原因。由于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主先决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经济也更为发达。 3)政治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一来,国家的很多政策都是在扶助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有扶助西部地区的一些政策,但执行的力度以及影响是不能和东部地区相比的。 4)经济原因。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 总之,造成我国东西部差异巨大的原因是多样的,着些差异不是在短时间内造成的,但是差异总会缩小或消除的,因为我们的国家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 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 一、开发西部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东部,而在西部;中国现代化的落脚点最终可能也是在西部地区。因此,开发西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在整个21世纪部应该注重西部的开发问题。 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中国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现代化进程开始不久,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还没有完成,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又有很大差别,如何在总体上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中国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大体经历什么样的阶段,同其他国家相比会有些什么样的共同性和特殊性?这些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研究。这是我们研究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问题必须考虑的,也是研究西部开发问题的一个前提。 三、西部开发的阶段性:西部地区的开发,需要认真规划、循序渐进。首先需要把西部的现状搞清楚,研究西部地区从现在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将大体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目标和任务是什么,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实现现代化。当务之急是确定西部开发第一阶段,即&十五&时期或更长一些时间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内部和外部条件。 四、全国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也不平衡:地区差距问题基本上是城乡差距问题,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却是在农村。中国现代化的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几亿农业人口非农化或城镇化的问题,必须研究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在西部开发中需要研究非农化或城镇化的特点。 五、开发西部与全国协调发展: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大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大局,是我们的目标,都必须坚持。要把西部开发同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考虑。现在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开发西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整个国家的发展,包括西部的开发,都要放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大背景下考虑。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考虑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考虑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考虑西部开发的问题。 七、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西部开发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点是肯定的。需要研究的是,政府能够提供的资源有哪些?能够运用的政策手段有哪些?如何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支持,这是国家已经在做的,继续实行也是确定无疑的。但中央的财力毕竟有限,主要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扩大对内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资源、国内和境外的资源,能够在市场的驱动下更多地流向西部。 八、要把开发西部和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结合起来:现在这种东、中、西部的划分,是综合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经济发展水平来考虑的。不论怎么说,都很难十分周全。无论如何划分,其精神实质,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何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加快发展的问题。中部地区在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注意中部的发展。实际上,现在国家出台的某些优惠政策,就是把中部与西部放在一起来实施的。 注意的问题: 第一, 坚持两个开放。为了加快西部开发,政府要对外商投资实行比东部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吸引更多投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吸引东部投资。我们不仅要给外资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东部、中部地区以政策优惠,不仅要给公有经济以政策优惠,而且要给非公有经济以政策优惠。开发西部,不仅要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也要利用东、中部的资源和市场。坚持两个开放,是加快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 第二, 发挥政府与市场两个作用。现在西部大开发,应依靠市场来推动。在开发项目和投资方式、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等方面,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竞争。但也必须强调,西部开发作为一个伟大战略部署,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 第三, 既要加快速度更要提高素质。在西部开发中,速度是重要的。为了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必须加快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但是要把发展速度与提高素质相结合。所谓提高素质,一是经济结构要合理,要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有市场,竞争有优势;二是经济体制要合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素质;三是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强化技术创新;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五是实行优胜劣汰,提高企业、市场和地区经济的总体素质。 第四, 发展非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坚持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修改后的《宪法》的有关规定,在市场准入、税收政策、筹资融资和社会负担方面,给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以平等待遇,促其发展。 第五, 要十分重视保护环境和资源。西部地区森林资源遭乱砍乱伐的现象不断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等,教训十分深刻。在开发西部地区时,我们要十分重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 加快交通运输、通讯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缩短运输时间,节省物质消耗,改善投资环境;而且可以与东部地区密切经济联系,有利于技术、人才的交流。 第七,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在校大学生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布不平衡,除重庆、新疆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十分突出。当务之急,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订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西部有的省份,如陕西、甘肃、四川等,科技力量较雄厚,科技成果较多。当前的问题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实验室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从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从市场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从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优势。 第八, 用资源换资金。从当前情况看,增加政府投资是必要的,但潜力不大,当地自筹是主要方式。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可供选择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土地使用、资源开采、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地和外国投资者。 第九, 加大金融对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建议(一)组建西部开发银行,加大银行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二)组建西部发展事业基金,支持中长期发展项目;(三)组建西部投资风险基金,支持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发行西部投资债券,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企业符合上市条件,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六)国家商业银行要增加对西部地区发展项目的贷款,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第十, 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开发不仅要发展一批大中城市,而且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其好处是可以提高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大量吸收农村过剩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投资少,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克服&城市病&和&农村病&,为城乡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路径与对策
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路径与对策
现状及成因
发展路径及建议
区域发展战略指在把握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发展中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出发,为了推进长期、稳定并具有较高质量的区域发展,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根本政策、基本方针、指导原则和行动部署做出长期的、总体的和全局的谋划和决策。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区域均衡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左右)。此阶段主张生产力空间布局应以&均衡&为主,以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1978年-2000年左右)。此阶段重点发展东部沿海 地区,先后成立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投资、财税、信贷、外贸外资、价格等政策倾斜,打破了地 区发展上的平均主义,促进东部沿海地区较快的发展起来,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2000年之后)。进入21世纪后,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标志,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道路。该战略从探索市场机制与区域资源配置的关系入手,正视区域差距急剧扩大进而损害国家整体发展的严峻现实,尝试在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中寻找最佳的区域发展模式。此外,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也充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强调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广东省区域发展也类似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全国最早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35年来,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战略的引导下,珠三角地区凭借资源禀赋丰裕、交通便利等优势,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目标。但是,相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粤东西北地区逐步成为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
2012年,粤东西北地区面积12485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9.5%。常住人口4904.36万人,占全省的46.3%。但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珠江三角洲9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79.07%,粤东西北12市只占20.93%,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 社会发展水平来看,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与人群享受水平方面均存巨大差异。据统计,粤东西北地区仅用全省14.82%的财政资源为全省 46.3%的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滞后性可见一斑。粤东西北地区何以如此落后,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区域发展战略的&延时升级&至为关键。
因此,当前提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的时机关键、意义重大。正如《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言,&承 前启后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珠三角地区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广东形成改革开放新 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广东的根本任务, 是全省人民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从社会发展来看,国际国内经验表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非同步性具有普遍性,社会发展一般要滞后于经济发展3~5年,这种滞后性可以通过测算经济发展指数与社会发展指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中得到验证。
从国家层面看,根据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亚洲竞争力2011年度报告》结论,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在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排行中,中国经济发展排在第11位,而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排在第31位。
从广东来看,目前已初步具备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但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两者仍未达成相对均衡状态,特别是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巨大发展差异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极其滞后,这已成为广东省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粤东西北发展起来了,广东的经济就有了两个&发动机&。& &广东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不仅需要把珠三角这个增长极继续做优做强,还需要把粤东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长极,共同支撑广东经济长远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全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现状及成因
粤东西北地区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指广东省除珠三角地区之外的所有地区,包括粤东地区(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和粤北地区(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等共12个市;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概念, 粤东西北地区也指广东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观念、区位、政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粤东西北地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虽然近 年来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开始超过珠江三角洲,但由于其发展基数低、发展层次薄弱,在经济总量和比重上依然远低于珠江三角洲。因此,从整体来看,粤东 西北地区属于广东的欠发达地区,而且也是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
(一)区位条件
2012年,粤东地区区域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6%;常住人口1709.69万人,占全省的16.1%。粤西地区区域总面积 326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2%;常住人口1556.85万人,占全省的14.7%。粤北地区区域总面积76751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42.7%;常住人口1637.82万人,占全省的15.5%。
(二)基本现状
整体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来发展水平总体滞后。薄弱的经济基础,严重制约了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例,当前粤东西北 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服务水平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医 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受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县(市)区间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群众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不 均衡,异地务工人员尚未充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等。
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尽管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均加大了民生保障和公共产品供给力度,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东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公共服务尤其是优质公共服务总量相对不足,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与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还不对称、不适应。
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尚缺少一种综合性的统一指标,但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从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中也可以间接反映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差 异性。以2012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指标来看,粤东西北地区三地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和仅为718.42亿元, 仅为珠三角地区的17.4%,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4.82%。也就是说,粤东西北地区仅用全省14.82%的财政资源为全省46.3%的常住人 口提供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性十分显著(见下图)。
二是均等化程度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 的公共服务,其规定的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应尽可能地使使地区间、城乡间和个体间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公 共服务,得到平等对待。但因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制约,粤东西北地区的均等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考核指标来看,珠三角和粤东 西北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仍存较大差距(见下表)。
从上表也可看到,随着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高度重视,这种差距也在逐步缩小。相较于2010年,2011年度广东省四大区域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推进上均有不同程度进步,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数提高幅度从高到低次序依次东翼地区、西翼地区、粤北山区和珠三角地区(见下图)。
三是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正在日益凸显。在基本民生问题基本得到满足之后,渴求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渴求平安、参与、公平等更高层次的民生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见下图)。
二、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现状及成因
(三)成因剖析
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滞后,是主客观因素的综合结果。根据当前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短板,制约其发展的核心因素有三类:一是经济基础不稳固;二是社会建设理念落后;三是社会运行机制不顺畅。
一是经济基础不稳固。根据2012年的数据,珠江三角洲9市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79.07%;粤东西北12市只占20.93%。由于粤东西北地区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制约了广东在人均GDP方面低于内地多个省(区) 市,2012年广东人均GDP已经从2010年的全国第六位降至第八位,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社会建设缺少稳固的经济基础,这是造成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 业落后的根本原因(见下图)。
二是社会建设理念落后。社会建设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要求,突出表现为三个方 面:即地方干部对科学发展认识不全,对社会民生建设缺少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取得即时的效果;政府对底线民生人群关注不足,对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思考不多,甚 至容易受到既得利益团体的干扰;在社会服务供给上,管控思想严重,缺少服务意识,直接导致社会发育不充分,社会建设缺少社会层面的驱动力。
三是社会运行机制不顺畅。社会运行机制基本上仍依靠行政力量来驱动,市场力量 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社会建设职能部分在政府决策体系中位置偏后,难以形成重大影响力;社会建设部门职能交叉重复与 空白领域并存,浪费了有限的社会建设资源;缺少常态化、系统化的社会建设运行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运行合力。
资料: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
2011年设立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既是省委的工作部门,又是省政府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要求,牵头制定 并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总体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起草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法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全省社会工作,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参与拟定劳动 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政策;推进和创新群众工作,协调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配合推进社会 领域党建工作;研究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珠三角耀眼的光环之外,粤东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则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落后于周 边省份的相邻市县。显然,粤东西北若不发展起来,就无法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的&金字塔&形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珠三角的转型升级也将无法实现。也就是说,粤 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不协调发展,既制约了粤东西北地区自身社会发展水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了广东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目标的实现,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极具必要性。
要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既是广东发展必须破解的突出难题,也是广东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要坚持两个战略并重。一是推动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二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广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报告》
三、重大意义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关系到广东科学发展大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显著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民生福祉。作为一项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其提出过程久经酝酿,提出契机正逢其时。
(一)促进全省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 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在新时期,广东要完成中央提出&继续走在前列&,实现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必须把社会建设提到更加突 出的位置,促进全省社会事业的和谐协调发展。当前,粤东西北地区的整体滞后,是制约广东顺利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制约,实现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的 大发展,其战略意义十分明显。
(二)满足民众民生民主新期特的必然
加强社会建设,发展社会事业的最主要着力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粤东西北地区的民生保障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某此方面还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的协调发民,满足了粤东西北地区民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事业的期待。
从调查可知,社会事业的滞后,使得底层人群社会公平感正在丧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渐增。以 2013年广东调查数据为例,在底线民生保障人群中,对社会持公平或比较公平的人数占比为36.9%,低于非底线民生保障人群占比的4.58个百分点。与 此同时,底线民生保障人群对社会持不太公平和不公平的人数的占比也高于非底线民生保障人群3.21个百分点,这说明底线民生保障人群对社会公平感较低。而 且,不公平感正在弥漫到社会各个群体,有超过2成的人群已对社会公平感渐失感知(见下图)。
此外,从省域比较来看,广东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也十分明显,以城镇低保支出水平为例(见下图)。
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也能够真实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民主法治建设。显然,民生建设本身也就包含了政治民生问题,在没有经 济民生的保障条件下,要实现政治民生显然较难,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
(三)顺利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抓手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是广东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抓手,也是广东迈向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广东 发展而且必须破解的难题。近年来,尽管我省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仍要看到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基数过小的事实,目前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仅两成多一 点;2012年,粤东西北12个市人均GDP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显然,粤东西北地区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点和难点所在。为此,就必须振兴发展粤 东西北地区,着力解决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落后的问题。同时将其打造成为与珠三角地区并列的经济发动机,全面增强广东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巩固广东的华南地区 区域经济中心地位,以确保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地区,也体现了省委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构想及其决策部署的延续和创新。自1993年5月广东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关于不同类型地 区协调发展的构想和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尽管对行政区域曾作过调整,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一直是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则更多是从扶贫的角度去推动。 现届省委在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基础上,确立了珠三角优先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强调了粤东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绿色 发展;要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当地振兴发展;要在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不是沿着珠三角的老路。
粤东西北地区发展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坚决守住这两条底线。这些既对过去区域协调发展决策的继承,始终保持广东特色,又在包括发展指 导思想、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城市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不断创新,赋予粤东西北发展新的内涵。显然,在广东实现&三个定位 两个率先&总目标过程中,重点仍是珠三角地区,但难点却在于粤东西北地区。
(四)广大干部群众提升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
区域振兴发展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社会改革成效,改善民生事业,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粤东西北地区 振兴发展,可以显著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条件,提升粤东西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从现状来看,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例,虽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 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合理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居民的&底线均等&, 但是目前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与珠三角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区域间推进不平衡的状态依然存在。
为此,《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进步,保障底线民生,实现城乡居民基础服务和基本保障目标,建立覆盖全社会、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 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到2020年,各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另据广东省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分别发布《2012年建设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客观指标评价报告》中显示,由于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加大对民生建 设的财政投入,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故其民生事业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其幸福感发展指数提高幅度大于珠三角地区。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发展指数从2011年 的108.22下降至2012年的108.18,降低0.04个百分点,而同期粤东西北地区从107.20上升至109.72,提升2.5个百分点。
可见,粤东西北地区的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提升了民生幸福感。《决定》强调,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进步,将在八个方面进行加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可以快速提升这些地区的民众幸福感,满足全省人民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四、发展路径及建议
社 会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相对并有着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的领域。《决定》对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 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基本公平,加快构建社会安全网,加快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用制度和规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最终实现民 生福祉明显改善。并针对粤东西北地区社会事业实情,重点提出八大领域的发展方案。
(一)促进教育均衡优化发展
推 动教育创强,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做好农村教育布局,防止因&撤校 并点&出现新的&上学难&和大班额现象。继续实行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政策,支持粤东西北地区与 国内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及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工资补贴政策,稳定基层教师队伍。
面临两大瓶颈性问题:
一是均衡问题,即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内部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二是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即如何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教育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从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来看,2012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比2011年提高4.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8.8个百分点。2010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汕尾,为71.29%,2012年达到87%,提高了15.7个百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茂名,为82.23%, 2012年达到87.46%,提高了5.2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云浮,为82.27%, 2012年达到90.25%,提高了8个百分点(见下表)。
从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来看,2012年全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60.9%,比2011年提高14.7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 23.12个百分点。2010年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汕尾,为11%,2012年达到17.36%,提高了6.36个百分点;粤西 最低的地市是茂名,为10.08%, 2012年达到53.2%,提高了43.12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河源,为5.88%, 2012年达到16.08%,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见下表)
一是推动教育创强。教育&创强&是继&普九&、&普高&之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创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促进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 康发展,提升教育发展综合实力,实现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社区教育多样化,初步建立人民满 意、特色鲜明、和谐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通过教育&创强&实现人才创优、科技创 新,继而实现区域振兴发展。
二是发展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在农村,学校普遍面临 &散、小、偏&的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要通过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让留守儿童能够平等享受 到相对均等的教育服务,让留守儿童&足不出村&便能上好学。要重点改善农村学校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 服务支撑能力建设,提升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差距。
三是落实支持政策。要进一步明确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各项教育发展支持政策,充分利用好100亿元&创强&资金的作用,按照&奖励先进、分类奖补、公平公开、注重绩效&的原则,全面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通过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
四是提高师资待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教师待遇,把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待遇和珠三角地区基本拉平,使教师安心工作。重点扶持年轻教师成长发展,稳定教师队伍。
资料:欠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欠发达地区中贫困县区应下移职业教育重心。二是以劳动力市场和产业政策导向作为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三是把开发职业能力、推行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郭均鹏,王 涛,李汶华:《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设计》,载《天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二)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力争粤东西北各市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县 (市、区)有1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市、县两级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区 域卫生资源统筹和共享,加快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推进&平价医院、平价门诊、平价药包&医疗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大病报销比例。推进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 围,完善补偿机制。落实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医生扶持政策。
现状:粤东西北地区医疗卫生仍是当前的短板领域,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关键是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公共医疗卫生资源共享。
从每千人口医生数来看,2012年全省每千人口医生数达到1.88人,而同期粤东地区最低的汕尾市为1.57人,粤西地区最低的湛江市为1.42人,粤北地区最低的云浮1.57人,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下图)。
从每千人口病床数来看,2012年全省每千人口病床数达到3.35张,而同期粤东地区最低的揭阳市为1.82张,粤西地区最低的茂名市为3.31张,粤北地区最低的云浮2.66张,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下图)。
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制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 施方案,取消药品加成。制订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医务人员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对由社会 力量举办的公共医疗卫生机构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制订民营医疗机构税费优惠政策。合理安排民营医疗机构建设用地。探索放宽医师多点执业的限制 条件,开展医师&自由多点执业&试点。
二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制订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引进工作以及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加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基层 首诊试点。逐步推行家庭医生服务。全面实现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全覆盖。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实现区域重大医疗卫生资源错位发展。坚持社会效益的原则,优化规 划结构,根据现有医疗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规划,实施区域内重大医疗卫生资源错位发展。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基层医疗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跨机构、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区域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共享公共医疗卫生 服务资源。整合公共卫生应急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高效联动的医疗急救协作关系,共同配合做好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授工作,提高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深化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着力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 制,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药品交易新模式,统筹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信息化、中医药强省建设、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 生监管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巩固已有成果,加快推动全省医改由打基础、搭框架向提质量、建制度转变。
资料: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路径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两大改革路径:一是应该把政府确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目标放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首位,采取有效的管制手段,以控制政府失灵。 政府管制不是政府主导,政府管制主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外部性等问题。二是把医疗卫生作为一项社会政策来实施,立足国民的基本权利,建立以需方 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在目前讨论的医改新方案中,无论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还是三级医院的改革,改革的方案都偏重在供方上。从已有的国内外医疗实践经验 看,政府补贴需方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因此,要把医疗卫生作为一项社会政策来实施,立足国民的 基本权利,改变目前以供方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转向建立以需方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 林闽钢:《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和模式探讨》,载《公共管 理高层论坛》,2006年第2期。
(三)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
大力弘扬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提升文化对经济振兴的推动力。促进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加快推进重点文 化惠民项目建设,加大对基层、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功能完善、网络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文物的保护利用。
现状:广 东对粤东西北地区的文化建设历来重视,自1998 年起,先后实施山区文化建设工程、东西两翼文化扶持工程,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2年,省财政投入2.25亿 元,各级财政总计投入10.64亿元,共建成文化场馆 982个。2005年起至2008年,省财政拨出 1 亿元资金,用4年的时间,在东西两翼地区扶持文化建设项目345个。为推进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广东省决定,从 2011 年起至 2015 年止,每年由省财政安排亿元的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扶持。
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来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反映了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情况。2012年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达到 100%,比2011年提高6.0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4.89个百分点。2010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汕尾,为 73%,2012年达到100%,提高了27个百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阳江,为75%, 2012年达到100%,提高了25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河源,为70%, 2012年达到100%,提高了30个百分点。(见下图)
从农家书屋的覆盖率来看,粤东西北地区也得到了显著发展。2012年全省农家书屋覆盖率达到100%,这一指标2011年就实现了100%覆盖,比 2010年提高28.64个百分点。2010年农家书屋覆盖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揭阳,为47.61%,2011年就达到100%,提高了52.39个百 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阳江,为40.2%, 2011年就达到100%,提高了59.8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梅州,为42.7%, 2011年就达到100%,提高了57.3个百分点(见下图)。
但也要看到,虽然粤东西北地区在一些基本指标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层次,发展质量仍存较大差距,加快发展粤东西北地区的公共文化事业任务仍然艰巨。
一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对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二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工程,搭建文化输送平台,大力开展文化下乡和进社区等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补助、市场运作、低票价的方式,开展文艺作品基层巡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是加强文化保护传承。联合同种文化区域地市申报文化保护区,扩大地区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资料: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三条路径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建设路径。要坚决遵循市场规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调节要求 去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建设;要注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精神和服务内容的特点与要求去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软的方面&与 &硬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要积极推进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科技转换工作,通过大力引入高新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建设路径。要建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主导地位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绩效评估机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建设路径。要切实转变公共文化服务态度,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关 系,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漠视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服务态度;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意识;要努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项服 务为综合服务;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本领,一方面是进行专门业务培训,另一方面是要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体系,使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本领成为这一领域 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尤国珍:《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现路径》,载《学习月刊》,2014年第1期上半月。
四、发展路径及建议
(四)完善促进就业机制
推 动产业园区增加就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和储备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推进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的 人力资源合作。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异地务工人员和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从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率来看,2012年全省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率达到63.5%,比2011年提高1.2个百分 点,比2010年提高32.3个百分点。2010年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汕尾,为2%,2012年达到30%,提高了 28个百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阳江,为5%,2012年达到55.3%,提高了50.3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清远,为0,2012年达到 100%。从整体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下表)。
从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来看,2012年全省的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达到77.23%,比2011年提高5.23个百分点,比 2010年提高17.23个百分点。2010年行政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汕尾,为0.3%,2012年达到72%,提高了 71.7个百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茂名,为30.09%, 2012年达到82.83%,提高了52.74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清远,为0,2012年达到97%(见下表)。
三大路径:
一是增加就业岗位。充足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需求的基础,要以产业园为基础,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提升就业能力。在从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的&双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要通过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和储备计划,提升各级劳 动力就业能力,通过训练和实践强化就业能力培养,推进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地区的人力资源合作。
三是完善就业服务。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建立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围绕实施&双转 移&,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制度。逐步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基金,加强统筹调节,缩小粤东西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就业服务水平差距。加强失业情况 动态预警监测,加大对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4050&人员、异地务工人员和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资料:当前就业存在四大&错位&现象
错位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表现为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第三产业急速发展以及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上涨。即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
错位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主要表现为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毕业生都想嫁给&高富帅&企业,小企业门可罗雀;大学生偏爱&皇粮&,民企尽管工资不低,仍难受青睐;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
错位三: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90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错位。主要表现为90后毕业生独立价值观背后的心理落差,新一代的毕业生往往选择了频繁跳槽,这给企业无形带来更大压力;随着毕业时间临近,90后的应届生求职意愿却降低。
错位四:经济疲软带来更多急功近利,企业更愿意使用有经验人士。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企业更愿意招募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老鸟&,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去培养职场&菜鸟&。&&&&& 《中国经济导报》,日第B05版
(五)健全全民社保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加快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以45岁以上农民作为重点人群,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逐步建立 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补助和城镇职工最低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重视和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
郭均鹏,王 涛,李汶华:《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设计》,载《天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以五保供养水平为例,2012年全省五保供养水平达到43.53%,比2011年提高11.26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12.52个百分 点。2010年五保供养水平,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揭阳,为34.97%,2012年达到59.71%,提高了24.74个百分点;粤西最低的地市是湛江,为 21.65%, 2012年达到24.05%,提高了2.4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河源,为32.43%, 但到2012年略降为31.12%;2010年粤北另一五保供养水平水平较低地市是清远,为37.64%, 2012年达到60.2%,提高了22.56个百分点。可见,尽管部分地市五保供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作为底线民生的基本指标,粤东西北地区仍有部分地 市的五保供养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下表)。
从投入存量来看,我省底线民生保障基础薄弱。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包含了农村五保)为例,2012年,广东省城乡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15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为399793万元,低保人群年人均保障金为1859.50元/人。同期,若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 处于相当程度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广东城乡低保人数总量偏多,保障标准偏低,低保人群年人均保障金显著低于浙苏鲁三省,与广东&三个定 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极不相称,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匹配(见下表)。
需要说明的是,广东底线民生保障当前已得到高度重视,未来前景令人鼓舞,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底线民生保障工作列为201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之 首,并于日颁布了《关于提高我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粤府〔号),明确将城乡低保(含城镇&三无&人 员)、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及孤儿保障等纳入广东底线民生保障范围,以确保底线民生应保尽保,整体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方案》提 出,力争到2015年,粤东西北地区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达到全国前列。到2017年,建立起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 盖城乡的底线民生保障体系,力争全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达到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方案》明确了资金出处:一方面是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市县 (区)资金投入力度,要求各市、县(区)要统筹好包括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在内的各项资金,优先保障底线民生所需支出,切实按照底线民生保障项目、保障对象、 保障水平,落实本级财政分担比例,确保底线民生保障所需资金足额纳入每年的预算安排计划。
四大路径:
一是加快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快发放社会保障卡,建立完善以社保&一卡通&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实现社保业务联网经办和信息实时共享,为参保人提供统一规范的便利服务。
二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农村现行各种社会养老保障办法、新农保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加快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老人优待制度、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三是健全城乡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加快统一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五保供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特困居民医疗救助为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全面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是加快建设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继续扩大残疾人的社会保险尤其是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将残疾人急需的康复医疗项目纳入社会保障支付范围。
(六)缩小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加快研究制定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努力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珠三角地区。
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河源市最低,仅为16520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4.6%,也是粤东西北地区最高值韶关市的71.2%,地市之间 的差距明显。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河源市也最低,仅为7772元,是粤东西北地区最高值湛江市的81.2%,地市之间的差距明显。从城乡之间来看,粤 东西北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上下波动,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大路径:
一是努力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加快提高企业职工收入;稳定提高和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积极增加就业。
二是大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创新体制改革,开辟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组织引导,推动农民创业增收。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实行集中集聚发展。
三是强化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
(七)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难问题
加 快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完善以公租房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体制,解决城镇困难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 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支持力度。继续开展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村庄的搬迁安置工作,力争2015年完成粤东西北地区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造任 务,妥善解决农村困难群体居住问题。
从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来看,2012年全省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2.71平方米,与2011年持平,比 2010年增加0.73平方米。2010年城镇户籍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潮州,为6.09平方米,2012年达到12平方米,增 加了5.91平方米;粤西最低的地市是湛江,为7.05平方米,2012年达到12平方米,增加了4.95平方米;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梅州,为10平方 米,2012年达到12.1平方米,增加了2.1平方米(见下表)。
从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来看,2012年全省的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达到98.33%,比2011年提高0.47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 3.87个百分点。2010年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粤东最低的地市是潮州,为77.7%,2012年达到95.62%,提高了17.92个百分点;粤西 最低的地市是阳江,为80.58%, 2012年达到100%,提高了19.42个百分点;粤北最低的地市是清远,为83.2%,2012年达到93.21%,提高了10.01个百分点。(见 下表)
三大路径:
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供应。调整和完善土地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总量。住房保障部 门、土地储备部门应根据本地确定的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以及保障性住房供需状况等,定期编制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计划,制定实施计 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土地,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要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土地 供应并要根据不同类型保障性住房的市场需求情况,按任务分解项目,有计划的供应、安排。
二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编制对粤东西北地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系统规划,明确改造的阶段目标及责任主体。
三是系统进行农房改造。加大农村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到2015年,全面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任务,对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进行搬迁安置工作。推行政策性农房保险,把农房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
(八)加大扶贫开发&双到&力度
巩固全省3年扶贫开发&双到&成果,深入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完善扶贫到户到人长效机制和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坚持帮技术、帮项目、帮产 业、帮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同步推进,增强造血功能。继续实行珠三角各市、省直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五帮扶&制度,确保到2015年如期 完成全省重点扶持的2571个村、20. 9万户、90. 6万人的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广东反贫困战略转型呈现以下两大明显特征:
一是扶贫对象由区域(县、村)转向特定人群。基于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采用&靶向疗法&,瞄准贫困对象进行个性化扶贫是大势所趋;
二是扶贫主体和扶贫资源走向多元。扶贫工作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但也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协同推进,传统由上而下的线性扶贫模式正在改变,集聚社会力量的网络式的扶贫体系正在走向完善和成熟。
四大路径:
一是继续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巩固全省3年扶贫开发&双到&成果,总结完善现有的扶贫经验,深入开展新一轮的扶贫工作。
二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落实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完善扶贫到户到人长效机制和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坚持帮技术、帮项目、帮产业、帮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同步推进,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地区转移。加强贫困地区市场建设,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政策。
三是完善对口帮扶机制。继续实行珠三角各市、省直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五 帮扶&制度,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的落实。对现行的一些好的机制和 制度要坚持,同时要建立完善一些新的机制和制度,推动对口帮扶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拓宽对口帮扶的渠道,坚持帮扶与协作相结合,&输血& 与&造血&相结合,政府帮扶与企业和社会帮扶相结合,资金帮扶和科技、教育、人才帮扶相结合,努力把对口帮扶工作做细做实,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观点:严防贫困&世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贫困代际传递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及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
一是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能力。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的普及质量,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相对平等的教育,使贫困家庭的孩子能站在与其他人均衡的起跑线上参与竞争,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与希望。
二是通过医疗保障避免贫困家庭的返贫危险。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减少农民&因病致贫&的发生率。
三是通过改变赡养模式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探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农村家庭养老重负,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五、后续问题
欠发达地区社会建设的模式到底是什么?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在欠发达地区有何特殊性?
政府在社会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如何界定?社会建设的核心关键驱动力是什么?
社会建设除了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稳定,满足民众期待等功能外,它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广东建立统筹协调社会建设的社工委部门,在推进广东社会建设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作用?
民众对社会建设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政府推进社会建设是否存在&吃力不讨好&?如何解决?
------分隔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快捷导航Fast navigation
人力资源保障部网站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肇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管理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
广东省人事考试局
云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政府各部门
肇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云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继续教育网站
肇庆市继续教育网
云浮市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教育网
广东人事人才培训网
广东继续教育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