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如果破处之后转天来他大姨妈妈会不会感染 或者出现什么毛病啊bvszw

韩冬雪盖地大河上下景色秀 上联是啥 - 教科目录网 - 文学艺术的天堂,欢迎你的光临!
韩冬雪盖地大河上下景色秀 上联是啥
填空:黄山风景区什么如什么,什么如什么_百度知道
填空:黄山风景区什么如什么,什么如什么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
黄山迎客松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米处,南坡在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蒲团松(位于玉屏索道附近),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位于卧云峰陡腰),卧龙松(位于卧云峰),团结松(连理松位于始信峰途中),龙爪松(位于始信峰),竖琴松(位于卧云峰侧北坡),陪客松(位于玉屏景区)——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棵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黄山“五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情态各异,形象逼真。黄山怪石山怪石从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气观看情趣迥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谓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或与松结伴,构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画卷。
黄山千岩万壑,几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许多灵幻奇巧的怪石,其形成期约在1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黄山石“怪”就怪在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形状。站在半山寺前望天都峰上的一块大石头,形如大公鸡展翅啼鸣,故名“金鸡叫天门”,但登上龙蟠坡回首再故,这只一唱天下白的雄鸡却仿佛摇身一变,变成了五位长袍飘飘、扶肩携手的老人,被改冠以“五老上天都”之名。黄山峰海,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往往相映成趣,位于北海的梦笔生花、以及“喜鹊登梅”(仙人指路)、老僧采药、苏武牧羊、飞来石、猴子望太平(猴子观海)等,据说黄山有名可数的石头的就达1200多块,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从人的心理移情于石,使一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凭空有了精灵跳脱的生命。欣赏时不妨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可获更高的审美享受。
黄山云海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以峰为体,以云为衣,其瑰丽壮观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观、尤以冬季景最佳。依云海分布方位,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见到云海,但是黄山的云海更有其特色,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云海之中,就更增加了美感。黄山一年之中有云雾的天气达200多天,水气升腾或雨后雾气未消,就会形成云海,波澜壮阔,一望无边,黄山大小山峰、千沟万壑都淹没在云涛雪浪里,天都峰、光明顶也侠垃粉甘莠仿疯湿弗溅就成了浩瀚云海中的孤岛。阳光照耀,云更白,松更翠,石更奇。流云散落在诸峰之间,云来雾去,变化莫测。风平浪静时,云海一铺万顷,波平如镜,映出山影如画,远处天高海阔,峰头似扁舟轻摇,近处仿佛触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来感受它的温柔质感。忽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奔涌如潮,浩浩荡荡,更有飞流直泻,白浪排空,惊涛拍岸,似千军万马席卷群峰。待到微风轻拂,四方云慢,涓涓细流,从群峰之间穿隙而过;云海渐散,清淡处,一线阳光洒金绘彩,浓重处,升腾跌宕稍纵即逝。云海日出,日落云海,万道霞光,绚丽缤纷。
红树铺云,成片的红叶浮在云海之上,这是黄山深秋罕见的奇景。北海双剪峰,当云海经过时为两侧的山峰约束,从两峰之间流出,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白色的壶口瀑布,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是黄山的又一奇景。
玉屏楼观南海,清凉台望北海,排云亭看西海,白鹅岭赏东海,螯鱼峰眺天海。由于山谷地形的原因,有时西海云遮雾罩,白鹅岭上却青烟飘渺,道道金光染出层层彩叶,北海竟晴空万里,人们为云海美景而上下奔波,谓之“赶海”。
黄山“五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源出海拔850米的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可饮可浴。传说轩辕皇帝就是在此沐浴七七四十九日得返老还童,羽化飞升的,故又被誉之为“灵泉”。
黄山温泉黄山温泉由紫云峰下喷涌而初,与桃花峰隔溪相望,是经游黄山大门进入黄山的第一站。温泉每天的出水量约400吨左右,常年不息,水温常年在42度左右,属高山温泉。黄山温泉对消化、神经、心血管、新陈代谢、运动等系统的某些病症,尤其是皮肤病,均有一定的功效。
5、冬雪 黄山的冬雪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极品”,是当之无愧的黄山“第五绝”。
黄山冬雪不同于北国的冬雪,它不是那种厚重严实,并且持久不化的雪,黄山的冬雪,妙就妙在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飞雪、冰挂、雾凇堪称黄山奇景。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黄山风景区什么如什么,什么如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练习设计及答案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灵宝市第一小学班
圈子点击15次 | 博客点击58次 | 评论0次
发表时间: 15:02:02
冬雪雪对于我这个北方人并不陌生,但对于四季如春的南方人来说真是可望不可及呀!雪的形成与气温是紧密相连的,天气越冷、越潮湿下的雪就越大。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这正是因为在寒冷的冬季,北方的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几十度,白白的雪花一点、一点的飘落在大地上面覆盖了庄稼,在庄稼内生存的细菌和害虫们经不起寒冷的气温的“酷刑”,于是全部冻死了。等过了冬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那些在“酷刑”下失去生命的细菌和害虫们,也都随着冬天的转变而销声匿迹了,害虫与细菌就再也不能向庄稼下毒手了。再回首看看大地瞬间全都变成白色的了,此壮观美丽的景色怎能不颂诗一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因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诗的作者毛泽东正是在陕北清涧正逢一场大雪心情格外愉快,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现在已经有0人给我打分了()
这篇文章现在的总分为0分。友情提示:打分功能目前只对班级圈子和自建圈的成员开放,访客暂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未登录,您可以&&后再评论
500字以内:
您已经输入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师:(手持一幅毛泽东的照片)请大家看,这是谁?
生:(齐答)毛泽东。
师:你能介绍一下有关毛泽东的情况吗?
生:毛泽东生于1893年,死于1976年,他是我们新中国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他学生提醒:革命家),湖南湘潭人。
师:可在她说的基础上补充一点,毛泽东同志不但是我们大家所敬仰的伟大领袖,而且,他还是一位天才横溢的伟大诗人。一位著名的美国女记者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她曾经待在陕北西安,与毛泽东谈过十几次话,也谈论过诗。她认为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一位政治家。她的这种说法是否恰当,我们姑且不论,但也确实揭示出了毛泽东作为诗人才情横、可亲可敬的一面。我们小学时就学过他的一首七律《长征》,还记得吗?(生答:记得)我们先来一起背一下,好吗?(师生齐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请猜这首词是写的什么?(生答:雪)那么,沁园春是什么?
生:是词牌名。
师:哦,那么“雪”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题目。
师板书“沁园春·雪”:书写时词牌与题目中间隔开,不要点点。词又叫长短句,它来源于隋唐民间所用的曲子词,跟音乐的关系密切,到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唐诗宋词。文人作词一般叫做填词,就是根据规定的词牌名来填字,自己不能任意增删。这首词写于
1936年 2月,毛泽东同志被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不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之际。当时毛泽东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曾在一场大雪之后,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学习这首词,主要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理解写景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第二,揣摩这首词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师边说边板书。)
师:好,下面先请听老师来范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能入情入境的听,初步领会词作的意韵。第二,注意词作当中出现的多音字。
师朗诵完后:好,你听记了哪些多音字呀?(生答:朝 zhāo)(生答:分 f&n)好,不错,还有吗?(生答:汗 h&n
)哦,成吉思汗的“汗”,你能说一下成吉思汗的汗在这里为什么读作 h&n
吗?(生答:它是蒙古人的音译字,所以读作 h&n
)哦,也就是说蒙古族对他们的君主称作什么?(生答:h&n
)还有数风流人物中的“数”(shǔ)。好,大家看这首词中间用空行自然分成两段,在词中前段叫做上阕,下段叫做下阕(师边说边板书),“阕”是词中的一个术语。这首词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家看,上阕主要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生答:写景)对,写景(师板书:写景)下阕呢?(生答:抒情议论)对,抒情议论(师板书:抒情议论)。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诗的上阕,请同学们先来齐读诗的前三句。(生齐读)透过这短短三句,你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雪景,北国的雪景。
师:哦,北国的雪景。那北国的雪景是什么样子的?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并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生:整个北国白雪皑皑的,一眼望不到尽头。
师:哦,初步展开了想象,但还没充分放开。这里的“千里”和“万里”是不是实指?
(生答:不是)那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生: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冰雪覆盖的面积极广,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师:很好。这三句虽然没有具体展开写景,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漫天飞雪、弥地坚兵的壮阔画面,你们说读的时候应该带上怎样的语气语调啊?
生:高昂雄壮。
生:雄浑豪放。
师:不要读太快了,一定要读出气势,我们一块来看哪几个字要重读?(生答“千”、“万”、“封”、“飘”)我们再来读一遍好不好?(学生再次齐读,比上次有改观。)
师:从第四句起,作者开始具体描绘雪景,从哪个字眼可以看出来?
师:哦,这个“望”字是个领起字,那么它领起了了几句,是不是一直到诗的结束呢?
生:不是。是到“顿失滔滔”。
生:应该到“分外妖娆”。
生:应该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为什么?
生:前七句是作者登高望远、亲眼所见,后三句就是变成了作者的想象。
师:老师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望”字领起的七句,是实写;“须晴日”后面三句则是虚写。
师:“望”字领起的这七句,仔细分辨的话,可分为两层,你能看出来吗?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写静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写动的。
师:很好。前四句侧重于静态的描写,后三句侧重于动态的描写。下面来看这七句,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比较好,富于表现力?(生阅读、思考。)
生:我觉得“山舞银蛇”用得比较好,写出了的起伏绵延,很有气势。
师:山会舞吗?
生:用的比喻手法,把山比作了银蛇。
师:这其中哪个字下得好?(生齐答:舞)对,在课本上圈起来。还有一个动词,(生齐答:驰)对,也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生:“蜡”与前面的“银”还都写出了冰雪的白。
师:很好,词中虽然没有出现一个“白”字,但巧妙的比喻不但写出了动静相宜,而且也涂抹上了颜色。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惟余莽莽”的“惟”用得好。
师:“惟”是什么意思?
生:“只”,说明整个世界完全被白茫茫的雪覆盖了。
师:很好,写出了冰雪覆盖的广阔。“惟”这个副词用得特别好,还有哪个副词用得特别好?
生:“顿失滔滔”的“顿”。
师:把它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顿”是立刻的意思,写出了磅礴的气势。
师:“顿失滔滔”是写黄河汹涌的气势吗?
生:是写黄河河水滚滚。
生:不是,是写冰雪的气势,黄河结冰了。
师:对,是写严寒之厉。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咬文嚼字,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传达出贴切传神的语境义。
师:眼前的雪景已经写透写足,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宕开一笔,敞开丰富的想象,陡然转到雪后初晴,另开一番新景象。看下面三句,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雪后初晴的景象是怎样的吗?
生:在太阳出来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幅红白相间的美丽画卷。
师:“红装素裹”是什么?
生:“红装素裹”是指太阳和雪。
生:“红装”是指阳光,“素裹”是指白雪。
师:那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同志放眼远望,看着看着,雪后的江山似乎幻化成了一位青春少女,红装素裹,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充满了美的气息。写雪景的词有好多,但是这首词写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写亲眼所见,更有奇瑰想象,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壮丽宏伟的北国雪景图。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语气是不是就要有所区分。实写部分重点突出雪景之壮,虚写部分重点突出雪景之丽。实写部分应该怎样朗读啊?
生:高昂的语气。
师:实写部分要读得高昂一些,虚写部分呢?
生:平缓柔和一些
师:好,那么我们现在来读一读,从“望”字开始,谁想来试一试?一学生朗读。
师:哦,这位同学读得抑扬顿挫,不错!有一个词处理得很好,“顿失滔滔”的“顿”读重音,而“滔滔”读得比较轻缓,因为如重读“滔滔”(教师重读),这是在突出谁的气势?(生答:黄河流水的气势)因此重音应该加在“顿”上,“顿失滔滔”
(师示范读)。
师:古往今来,写雪的诗词数不胜数,我们小学时就学过柳宗元的《江雪》,我们一起背一下好吗?(师生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同样是写雪景,这两首诗有什么区别?
生:这首《江雪》写得孤僻冷清。
师:是的,同样是写雪景,柳宗元的雪景则是那么幽僻冷清。千山万径死一般沉寂,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江边的风雪中垂钓,这是与作者当时孤独失意的心情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景物,写景与抒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情景相生、水乳交融。我们再来看这首词,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毛泽东同志面对这雪景时的神情与姿态吗?请想象一下。
生:当时毛泽东应该是抬着头,挺胸,两手背在身后,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
师:哦,不错。还有吗?还有谁想说一下?
生:骄傲地望着。
师:骄傲地望着,换一个词。(另一学生答:自豪。)
生:我还是用骄傲,骄傲地望着祖国的美好河山。(生笑。)
师:不错,骄傲更能把自豪、豪迈的心情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毛泽东同志当时可能是身姿挺拔,两手背在身后,极目远视,神情庄重而又欣喜,踌躇满志而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领袖的磅礴大气飘洒在冰天雪地之间。所以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驱谴我们的想象,读出韵味,读出情致。好,现在把上阕放声自由朗读一遍。(生自由读,师来回走动指点。)
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下阕,先看前两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词结构上起一个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承上启下,那么,哪一句承上?(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显然是启下,表明作者由侧重于写景转移到抒情。这里也有一个领字,(生答“惜”)那么这一“惜”字领起到哪?是领起到下阕的结束吗?
生:不是到结束,是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师:都历数了哪几个英雄豪杰?
生:两个。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师:她说列举了两个,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对不对?再结合注释读一读,数一数。
生:应该是五个,秦皇、汉武两个,唐宗、宋祖两个和成吉思汗。
师:对,秦皇是指秦始皇,汉武是指汉武帝,唐宗是指唐太宗,宋祖是指宋太宗,还有成吉思汗。这可都是一代名君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那还惋惜什么呢?请思考一下。
生:因为他们都过去了。(生笑。)
师:哦,你的意思是惋惜他们都过去了。(生笑。)
生:因为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了。(生笑。)
师:哦,你的意思是他们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所以惋惜他们。有点道理,但思考仅仅停留在这里还不够,再结合上下语境想一想。
生:惋惜秦皇汉武文化治理方面做得不太够,唐宗、宋祖两个和成吉思汗只是在打仗方面做得好。
师:仔细琢磨一下句式,看看“文采”和“风骚”是什么意思?
生:文采是文学和才华。
师:是说他们不会写诗?(生:不是)老师说说自己的理解,“文采”和“风骚”在这里是指广义的文化,哲学思想、文化修养都在内,也就是说,虽然他们武功有余,但政治思想、文化方面不足。他们虽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都是封建帝王统治,只是把美好江山、黎民百姓作为自己的猎获物。那作者是不是把他们批得一无是处,一点好处都没有?
生:不是,从“一代天骄”可看出来,还是有肯定的意思。
师:不错,还有补充吗?
生:从“略”和“稍”这些用词上也可以感觉到,只是说他们稍微差一点。
师:对。作者在评价他们的时候,惋惜之中带着肯定,议论中夹杂着抒情,分寸感掌握得很好。在“略”和“稍”下面加上圆圈。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是什么意思?(生:都已经过去了)“矣”是个语末助词,相当于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了”,“已过去了”。“数风流人物”中的“风流人物”是指的谁啊?
生:建功立业的人。
生:“风流人物”是指的有作为的人。
生:那些伟大的功臣。
师:都有道理。“风流人物”在明清小说当中也经常出现,它指的是“轻浮、放荡的花化公子”,(生笑)但本文中所指的“风流人物”是截然不同的。“风流”就是“风之散水之流也”,“风流人物即喻指这种人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引起的社会影响如“风之散,水之流”那样广泛深远。结合本首词特定的语言环境,你认为“风流人物”是指的谁?
生:毛泽东。
师:是哪位同学?别紧张。我想问一问,赞同这位同学,认为是毛泽东的举手?实事求是。(生左右张望,老师点数,约有六人)好,看课本下面的注释“风流人物”是指的谁?(生:人民大众)这后一种意见教材上有注释,有它的权威性,但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吗?
生:“风流人物”就是就是指那些建功立业的人,不是一般的大众。
师:那人民大众没有建功立业吗?
生:建功立业小。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生笑。)
生:我也觉得“风流人物”是指毛泽东,因为在这前面都列举了一些名君。
师:老师说说自己的意见。说“风流人物”是指人民大众,如果脱离这首词的语境,我非常赞成。但结合本首词的语境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我更赞同“风流人物”就是指毛泽东本人这种意见。前面我们说过,毛泽东写这首词的时间是 1936年,是他刚被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不久,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之际,一场大雪之后,毛泽东登高远眺,触景生情。上阕描写的雪景壮阔宏大,气势非凡,黄河、群山,尽收眼底;下阕雄视千古,睥睨群雄,把自己与谁相比?对,把自己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相比啊,一种集圣贤与豪杰于一身,文治武功并举的宏伟抱负油然而生。时值九年之后,也就是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文人柳亚子曾向毛泽东索诗,毛泽东同志毫不犹豫地把这首词送给了他,后来登载在当时的《新民晚报》上,蒋介石读后,惊愕不已,很受震惊。马上组织一伙文人,以“沁园春”为词牌来填词,想在气势上压倒毛泽东,但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什么?因为毛泽东的思想代表着历史的潮流,挥洒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充分的自信自立,只有这样的领袖,这样的风流人物才能写出这震撼寰宇的风流篇章。好,我们来看这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俱往矣”应该以感叹、感慨的语气来读。
师:好,语调应该是平缓的。(师范读“俱往矣”)后两句应该怎样读?
生:高昂,自豪。
师:哦,高昂的。特别是重音,应该加在哪些词上?
生:“风流人物”,“今朝”。
师:为了渲染一种气势,可以“今朝”的“今”后稍有一个小的停顿。好,在课本上注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你们感觉怎么样?(生:不好)为什么不好?对,语调应该陡然上升。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大家注意听。(师范读)我们再来试一遍,进入情境。(生齐读)好,这一遍不错了。
师:好,这首词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看谁先把这首词背过。请同学们结合几个“领字”,再回味一下整首词的结构,这样是不是背得快一些。(生自由背诵)看老师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生齐背)好,我们再把最后三句背一遍。(生齐背)一定要朗诵出它的气势。再来一遍。(生齐背)好,不错。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附:名师王君《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 王 君& &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毛泽东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诗歌导入&诗人毛泽东&任先青&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 红装素裹 妖娆 竞折腰 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毛泽东&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毛泽东&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毛泽东&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毛泽东的写景之妙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点评之奇来看毛泽东&    从毛泽东的情感之炽来看毛泽东&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 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 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 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 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 议论──时间&   ⑵ 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 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 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 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 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 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 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 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五、课后作业&  1、查找毛泽东诗词资料,自主阅读毛泽东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二、问题研究
1.怎样认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
作者在致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他对本词曾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本词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范。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生动可感,耐人寻味。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表现五位英雄人物缺少文采的形象,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才能不足,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评价。
这段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有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这个铺垫,下文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水到渠成了。
2.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应怎样理解?
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即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此,最重要的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作者在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其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与本词的词意颇有相通之处。
3.这首词的写景、议论与抒情是怎样结合的?
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这首词以“北国风光”起句,再先“望……”后“看……”,继而由“引……”至“惜……”,最后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尾,一气呵成。特别是上、下片分别以“望”字和“惜”字统领七个短句,一笔贯通,极有气势。词中又多短句,并以四字句为主,因而节奏鲜明。这就使全词在韵律上也颇显豪放的风格。
一、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下片的议论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把握全词的主旨。
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要认识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批判态度。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才能也颇有欠缺,这是作者以形象思维和文学语言对这些英雄人物加以委婉的批评。
要感受“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具有的后来者居上的气概,理解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三、下面这首词的内容也与雪有关。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如有条件,课外抄录或背诵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与同学交流心得。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两首词的内容、情景和感情的异同,并了解、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一、预习:要求学生弄懂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向教师提问。
二、要熟读和背诵这首词。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能借助音像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这首词的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要引导学生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咀嚼品味。
四、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是教学的难点。要抓住“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点来认识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评价。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要实事求是,准确恰当。
一、《沁园春·雪》注解摘选
1.《沁园春·雪》的写作和发表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后,恢复此番号)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毛泽东同志日致柳亚子先生书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即谓此阕。日又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重庆曾手书此词赠柳亚子先生,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但多有讹误,不足为据。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钟振振)
这首词是1936年2月作者在陕西清涧指挥红军准备渡河东征时写的。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作者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柳亚子的和词。和词的小序写道“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原作因而被爱好者传抄,不久即先后被重庆的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
(萧永义)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跟山绵延起伏,被雪掩盖着,登高望去像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原,指陕西和山西一带的山丘,高而上平,盖着雪,在高处望去,像白蜡色的象群在奔跑着。
(周振甫)
谓披冰戴雪的蜿蜒群山,犹如银色的长蛇在腾舞。
谓冰封雪裹的巍巍高原,好似蜡制的大象在奔驰。
(臧克家)
登高望远,山和原跟天相接,所以有跟天公比高的感觉。
雪后的山呈银白色,山峦绵延起伏,登高望去,像银白色的蛇在舞动。在陕西和山西一带的高原上,盖着雪的丘陵,在高处望去,像白蜡色的象群在奔跑着。山跟丘陵都是静止的,由于诗人站在高处,看得远,看到山势和丘陵的绵延起伏,视线跟着绵延起伏的山势和丘陵奔跑,因而产生驰和舞的感觉。登高望远,一直望到山跟天相接,丘陵跟天相接,这就感到山和丘陵在跟天比高低了。蜡象,毛主席的手稿上作“腊象”,后来改作“蜡象”。腊象是真腊象,古真腊即今柬埔寨,那里产象。蜡象是白色的象,指雪白。把腊象改做蜡象,可能是为了更通俗。
(周振甫)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看这些山岭白皑皑挺然耸立的气概,像要和上天比一比高低似的。这是在雪天里呢,等到天晴了吧:红红的阳光照耀着白白的雪色,就像一身红装,被素白裹着,映照之下,那才妍丽呢!
(臧克家)
红装本指妇女盛妆。古乐府“当户理红妆”。
这里是说太阳的红光。素裹本指穿着素色的丝绢。这里是说白雪包裹着大地。“红装素裹”指红日和白雪上下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色。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祖国的河山这么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臧克家)
祖国的山河是这样的美,使得无数英雄争着向它倾心。“多娇”承“分外妖娆”说的,也包括着北国风光的雄伟说的。“折腰”,倾倒。稍异于《晋书·陶潜列传》称他“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里写出英雄人物对祖国山河怀着倾倒的心情。
(周振甫)
5.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等这样一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英杰,都是才雄武威,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或凭着武力使远近慑服,但可惜他们都是文采不足,稍欠风雅,对于人民的疾苦和要求,也是少宽厚仁慈相体察的心肠。
(臧克家)
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文采,本指辞采、才华。这时就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文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风:本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即当时的民歌;骚:本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历来用为文学作品的代称。这里指文学才华,也含有文治的意味。
文采本指文学才华;风骚,本于《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都是诗歌,本来也指文学才华。这里用文学才华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成为历史上肯定的英雄人物,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周振甫)
6.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天骄,“天之骄子”的略语。汉朝人称北方的匈奴为天之骄子,意思是说匈奴为天所骄纵宠爱,故能如此强盛。《汉书》卷九十四《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胡,指匈奴。以后相承指与汉族相对抗的外族为天骄。
《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果匈奴射雕者也。”《北齐书》卷一九《斛律光列传》载光尝从高澄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陆也”。大雕,即“大”,鹰科猛禽,惟善射者方能射之。以上七句谓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可惜前四者武功有余,文才不足,成吉思汗则更是能武而不能文。按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人皆有诗歌传世,但并不以此名世。
(钟振振)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面提到的这些英雄人物,全随着时代过去了,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革命潮流的冲击之下,看文采风流的革命领袖人物,看今天革命的英雄们,为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希望,大显才智和身手吧。
(臧克家)
数:点算。风流人物: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风流,本义是指风的流动,比喻影响大。风流人物,指对一时代有极大影响的人物。这里是说,历史上的人物都已过去,要讲到在历史上有极大影响的人物,还得看今朝的,这是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赞美。
(周振甫)
“风流人物”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杰出的人物;又指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李子建)
(摘编自《毛泽东诗词大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
二、毛泽东诗词(雷洪业)
至70年代末期,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作的24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19首。创作时间最早的是《贺新郎》(1923),创作时间最晚的是《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1979年以后,在同时代人的一些回忆文章中,还披露了他的另外一些诗篇。
毛泽东诗词题材多样,大都与革命或建设事业密切相关,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等主题。它充分展示了作者丰富的,特别是豪放雄浑的思想情感,真切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阶段的动人风貌。毛泽东诗词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都有很成功的运用。
毛泽东具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长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善于大胆运用传统题材写出新的诗意,善于灵活运用典故、神话和寓言,善于创造性地点化前人的诗句和歌谣,善于批判地继承传统诗词的表现形式。他能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诗体词调,对诗词格律运用自如;有时严格按古代韵书规定押韵,有时为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不拘泥。毛泽东诗词以对传统诗词形式的巧妙继承和革新,颇为完美地表现了丰富而又崭新的内容。
毛泽东诗词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等手法,具有神采飞扬的生动形象和景、情、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与主要表现作者的情操和抱负相一致,它所刻画的形象中,千里冰封的雪原、极目万里的长江、横空出世的昆仑、绵亘遥远的长城等,具雄伟壮阔特征的景象比较多。它描绘的有着这类景象的意境,以画面而言,往往广袤无垠、高大深邃;以情思而言,往往淳厚精警,气势磅礴。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军、统一战线等许多方面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及其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毛泽东本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所体验出的人生哲理,在这些意境中得到形象化的体现。
毛泽东诗词影响深远。《西江月·井冈山》《七律·长征》,随《西行漫记》一书遍传世界各国。代表作《沁园春·雪》1945年在重庆发表后,为全国文化界所瞩目,有10多种报刊发表了步韵唱和之作。当时的《新民报》晚刊编者附注,说它“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1957年,《诗刊》创刊号集中发表毛泽东诗词18首之后,引起了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兴趣,国内有许多报刊开展了对毛泽东诗词的讨论。他的诗词及有关文学主张一起,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从50年代以来,其诗词曾经以不同形式多次出版。其中有《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释,1957),《毛主席诗词》(收37首,1963),《毛主席诗词》(收39首,1966)。其诗词还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日、印度、希腊等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删节)
三、“雪”的丰富喻义与“自注”的“画地为牢”──毛泽东《沁园春·雪》新解(姜耕玉)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作者立意,诚然直接影响作品涵义的构成,但作品的意蕴越出乃至违反作者的意旨,也已成了文学史上常有的现象。这是由“形象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所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似乎也接近这类现象。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段“批注”可能带有当时日渐滋长的极左思想的印记,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立意。毛泽东断定“别的解释是错误的”,大有“一言堂”之意,明显与古人所云“诗无达诂”相悖。而不少毛泽东诗词鉴赏版本都沿袭毛泽东“批注”的解释,不知是不了解艺术规律,还是受着“两个凡是”的影响?毛泽东的自注(批注)可以作为理解他的词作的参照,但不应该成为诠释作品的唯一依据,那样做只能画地为牢。何况,30年代的毛泽东与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的思想状态很不一样。再何况,毛泽东还在提醒人们“须知这是写诗啊”。他拥有诗家的真实情怀与个性、才华,特别是这首词的起兴得心应手,合乎形象思维的规律,作者真正投入创作状态,往往就不受主观意志的限制,因而取得了这首词创作的成功,也使我们获得意外的惊喜。
词分上下片。上片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十分准确、传神,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一下子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多么自然巧妙的联想,使雪境发生阴晴之间的转化,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这首词的意境。下片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作为政治家的词人,对“北国风光”的抒怀,最终还是对江山社稷的关怀。1935年末,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中国革命有了新的转机。毛泽东怀着拯救中华民族、创建新中国的政治抱负和雄才大略,必然会在这首词中曲折地反映出来,并且不同凡响。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为江山社稷奔走操劳。词中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作者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一作了贬谪,从而烘托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成为六七十年代称誉“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绝句。
实际上,作者所说“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只能从下片中理解,而在上片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窃以为,下片过于明朗的用典和陈述,造成了这首词的美中不足,虽然这种用典和陈述融入了上片形成的雪的境界中。我更赞赏上片从对雪的象征中表现出的“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精神和情操。从全词看,“雪”的喻义、“雪”的意境,指向美好的风光或事物,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颂扬,也有为守护“江山”而奋斗的雄伟气魄和壮阔情怀的抒发。词中对有赫赫功业的封建皇帝的褒贬,仅仅表现了傲视群雄的气概,并未构成“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选自《名作欣赏》2001年第3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608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姨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