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孩子,家长需求的需求,能开发孩子的智力。要投资什么项目能赚钱

无标题文档
67.孩子耳聋后家长之
2.513205716.79‰7803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 能否正确选择适合孩子的治疗与教育的方式等,对于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而言至关重要。
0-7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及早发现耳聋,及早进行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及早接受听力语言训练或者尽早接触手语,聋儿也就越容易掌握语言,从而能够与健听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得到同步发展。在这个关键期内,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能否接受耳聋的现实?能否科学的对待医学治疗?能否正确选配助听器以及选择人工耳蜗?能否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聋儿的发展,选择不当就会让很多聋儿白白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从教育方式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一直居于中国聋教育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早发现、早诊断、早配助听器以及早期听力语言训练教育等内容”成为聋儿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以口语为主的聋教育使部分听力损失较轻的聋童掌握了口语,回归主流社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事实上在15%的7岁以下聋童参加了语言康复训练后,根据某些报告其中只有12%-17%的儿童通过语言康复训练能够进入主流学校学习,但是一部分在进入普通小学后得不到语言康复的继续支持,在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又转入聋校。特别是我国80%的聋儿生活在农村,由于康复机构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聋儿在语言学习最佳年龄段内没有很好的掌握一种语言,同时阻碍了其智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进而造成聋人群体平均文化水平不高。
在过去二十年中,主要是在北欧各国社团的要求下,一种全新的教育康复体系得以发展--聋儿双语双文化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摒弃了资金不足和单纯医疗救助的模式,定义听障状态及手语的使用为一种社会差别。在此模式下,聋儿是语言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第一语言是本国的手语,国家的书面语是聋儿的第二语言。由此从事教育的聋人教师被高度评价为聋儿在社会、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榜样。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下,聋儿的口语技能被视作交流技能的有益补充,同时花费在口语训练和获得基础文化教育与生活技能两者之间的时间是保持平衡。聋儿最后应成为平衡的双语使用者。
为推广和宣传聋儿教育方面的双语双文化的措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01年在充分的筹备和调研的基础上,在天津启动了基于聋儿双语双文化教育思想的康复项目。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目前国内对聋儿家长的服务和指导还很不系统,甚至是误导,使很多家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观念,从而在聋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内不能正确选择适合孩子康复和教育的措施,造成终身的遗憾。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式现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这篇报告,以期归纳总结家长发现孩子耳聋后所采取的治疗与教育的方法。
目前现状一、家长发现孩子耳聋后常见的心态(一)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恨自己何必当初。例如:有位聋儿家长在孩子一岁时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就诊,明确了耳聋的程度,但家长不能面对现实,在两年中花费了近4万元钱,到处求治,毫无效果,孩子3岁多后又回到聋儿语训康复研究中心,给孩子选配好助听器后,经过半年多的语训,孩子学会说简短的话。家长非常后悔当初没能及早给孩子戴上助听器。&&&&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不愿承认孩子耳聋这一事实,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对孩子耳聋这一事实自圆其说: “孩子不聋,只是说话迟。”延误了孩子早诊断、早戴助听器、早培训的时机。
(二)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甚至痛不欲生,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根据孩子的情况科学的选择教育康复的方法。如天津聋校双语一班的张立臣小朋友父母都是聋人,出生后家里人一直关心他的听力状况,8个月时带他去儿童医院做了脑干检查,是重度耳聋,为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久就通过听力检查,选取丹麦达尼助听器,并送到天津聋校学前康复部学习,一年中老师下了很大功夫,教看口型说话,但是效果不明显。2001年10月儿基会与天津聋校合作开展双语双文化实验,张立臣小朋友的家长果断地将其送到双语实验班学习,到2004年7月顺利地学完了普教小学一年级的的课程,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120021784430%5300500880
280340161/31/4
31001000100060
,& “”& “” -& “”& “”
3“”9070001
2[` && “”“”
& 515……& 2018“2000”&
& ……181……
6001997200216001/100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社区!&nbsp&nbsp
查看: 398|回复: 0
UID608502社区积分25127主题帖子贡献19725 银币19812 阅读权限170在线时间33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签到天数: 559 天[LV.9]二品侍郎帖子银币19812 在线时间336 小时注册时间
作为家长,我们都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十分注重孩子智力的开发,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手段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但等到孩子入学之后,这些家长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时候孩子的智力差不多已经定型了,该开发的都开发了,即使孩子的智力发展还有潜能,那也只能靠老师去开发了。”
& && &其实,这些家长们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而从这些想法中也可以看出,这些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规律。科学研究发明,在8岁之前,孩子的智力发展要经历两个“黄金期”。如果把成人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从出生到4岁之一阶段,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的50%;到8岁时,孩子的智力就已经发展了他们整个从生智力水平的83%~90%。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6、7岁时就已经入学了,如果在这时家长就放弃对孩子智力的开发,这就等于放弃了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黄金期”。
& && &&&也许这时会有家长说:“孩子已经上学了,老师会开发他们的智力的。”但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里至少会有20个学生,至多才会有2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师把全部心思都扑在教育事业上,也不如家长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更有利。
& && &我是一名老师,而且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了解老师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虽然老师每天都在教孩子们知识、教他们如何学习,但老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并不是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在一二年级孩子智力开发的这一“黄金期”,开发孩子智力的任务仍然在家长肩上。
& && & 当然,在开发孩子智力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还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家孩子天生脑子笨,再怎么开发也不会变聪明”、“我家孩子天生头脑就聪明,他的智力根本不用开发”……
& & 的确,由于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加上家长们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到了一二年级,孩子们的智力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如果由此家长们就得出自家孩子“天生笨”或“天生聪明”的结论,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听到“小卡尔?威特”与“方仲永”的故事。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被从们看作是有些痴呆的婴儿,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在8、9岁时就已经掌握了6国语言,并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以及数学等多门学科,并顺利地考入了多所大学。
& &&&方仲永,5岁便能写诗,因此被当地的人称为“天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写诗的能力却在一点点退化,进入成年后,他的才能尽失,最终沦落为普通的农民。
“白痴”变成“天才”,“天才”沦落为“普通农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在多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在与众多孩子及其家长接触的过程中,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曾教过这样两个孩子:
这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住在同一幢楼内,每天都一起上下学。但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个孩子聪明伶俐,上课时总能与我进行积极的互动;但另一个孩子却总是浑浑噩噩,一付睡不醒的样子。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在智商方面,还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第一个孩子总会比第二个孩子要强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家访我才知道,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和睦,他们正在努力地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环境;然而第二个孩子的父母却矛盾重重,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常常就大打出手。
由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及其在学校的表现,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成长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很多国家的教育学家能过做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美国的教育学家表示,充满噪音的环境可以使孩子的发展出现障碍;法国教育学家们把这一理论具体到数字上,他们通过实验得出,噪音在55分贝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为4.3%,而噪声在60分贝以上时,孩子的理解错误率则上升到15%。
另外,还有教育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整日争吵不休,孩子享受不到父爱和母爱,在这种环境中,孩子体内的生长激素就会减少,从而会促使孩子身材矮小、智商低下。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智力正常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家庭的和睦是最重要的,但家庭的温馨程度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孩子房间里的颜色也会对他们的智力有所影响。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淡蓝色、黄绿色以及橙黄色能他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而黑色、褐色、白色却可以损害智力,降低智商。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或书房悬挂一些淡蓝色背景的挂画或条幅,这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而且对提高孩子的智商也有一定的帮助。
2.家长的教育方式。
孩子入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转身了学习方面。于是,我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育场景:
孩子下学回家后,家长马上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
孩子正在投入地搭积木,家长皱着眉头对孩子说:“别再玩这些小孩子玩的游戏了,快去做作业!”
我们都知道,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爱玩的年龄,如果家长总是强迫着他们去学习,即使他们真的服从了家长的权威,做到了书桌前,他们的心思也不会在学习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还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习真的是一件无聊而又辛苦的事情。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智力不但得不到开发,而且很容易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教育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家长必须懂得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
开家长会时,我常常会给那些一二年级孩子的家长提出这样的建议:
(1)孩子放学回家后,先别急于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可以先让孩子讲一讲那些发生在学校里的有意思的事情。这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使孩子的情绪处于兴奋或愉悦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当孩子的情绪处于兴奋和愉悦状态时,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这都将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展。
(2)孩子回家之后,家长不要急于强迫孩子去学习,可以这样问孩子:“你是想先玩一会儿,还是想先学习?”我们都知道,这些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爱玩的年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选择先玩一会儿。
其实,让孩子先玩后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它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另一方面它还有利于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这些一二年级孩子的自制力是很差的,如果家长不提醒他们,他们很有可能就会不停地玩而忘掉学习。所以,家长让孩子先玩后学习,这既是在满足他们的天性,又是在巧妙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学习。
3.家长所掌握的家教知识。
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缘故,我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的家长接触。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有一种很明确的感受:家长所掌握的家教知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与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在心中常常会把家长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另一类总是惧怕孩子成长的家长。
& &&&所谓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常常是指那些注重学习的家长。孩子每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例如出生、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家教知识,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以及在这一阶段孩子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对孩子的成长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从容地面对孩子的成长了。说实话,我从内心里敬佩这些家长,因为从对孩子的成长负责的角度来讲,他们才算是最称职的家长。
& & 所谓总是惧怕孩子成长的家长,常常是指那些跟不上孩子成长脚步的那些家长。这些家长不是提前去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而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才去焦急地应对孩子的成长。所以,他们常常抱怨孩子所出现的问题,他们惧怕孩子的成长。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所以他们常常错过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是一位称职的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智力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那么,对于一二年级孩子来说,家长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才能成为走在孩子成长脚步前面的家长,才能把孩子智力的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呢?
具体来讲,家长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孩子正确使用筷子。孩子入学之后,大多数家长都会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极少注意孩子如何握筷子,殊不知,这二者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很多心理学家都表示,孩子能否正确使用筷子,对其智力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心灵与手巧是互动的,经常活动手指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另外,两根筷子配合着夹东西,也可以促进孩子思维与动作的协调,以及训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虽然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在他们之中仍然存在一部分孩子吃饭时依赖勺子,或者不会正确地使用筷子等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孩子智力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和方法及知识。
(2)左右脑的开发。
一本生物学著作中这样形象地描述左右脑的功能:
人类的大脑就是一个司令部,里面同时有两个司令员,左脑司令员操控语言和逻辑,是记忆脑;右脑司令员掌握音乐、图像、阅读等,是创作脑。
其实,一个人左右脑的开发程度,往往就代表着这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所以,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例如,改变孩子的床在房间的位置,或者让孩子不断改变睡觉的姿势,这样可以使孩子大脑的左右半球都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的左右脑均衡发展。
(3)不要有意纠正“左撇子”。
快到上学的年龄,孩子开始握笔学习写字。但当家长发现孩子使用左手握笔时,都会严厉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用右手写字!用左手写字是‘左撇子’!”
其实,心理学家表示,家长不应该硬性纠正孩子使用左手的习惯。因为大多数 “左撇子”都是天生,这是孩子维持肢体协调性的一种需要。如果家长刻意让孩子变成“右撇子”,这很容易破坏孩子肢体的协调性,从而使孩子陷入认知混淆状态。心理学家还表示,对于那些性格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家长的这种强行纠正很可能就会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孩子的口吃问题。
所以,孩子习惯于使用哪只手,家长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样才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才更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在一二年级,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方法一:引导孩子“玩”出名堂——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大多数的孩子天生爱玩,由于刚刚从幼儿园的环境走过,所以大多数一二年级的孩子都没有办法从“玩”的状态,完全到渡到“学习”的状态中来。所以,在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常常会表现得很“贪玩”。但家长们先不要抱怨,“玩”也是有一定学问的,如果家长引导孩子注重“玩”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智力就能得到提升。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德兹小时候,父亲曾拿回一些旧的眼镜片给他玩,里面有近视镜片和老花镜片。小塞德兹玩得不矣乐乎,因为他对新奇的事物一和都很感兴趣。
小塞德兹拿着这些镜片,放在眼前看来看去,不一会儿,他就感觉晕乎乎的。他又开始尝试把镜片放在离眼睛远一点的地方观察,结果发现透过这些镜片,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后来,他又尝试将两个镜片叠在一起观察,当他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放在眼睛前面观察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大楼上面的尖塔竟“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一发现让小塞德兹惊奇不已,他大叫起来:“爸爸,快来看哪,教堂上的尖塔!尖塔!”
就这样,小赛德兹在爸爸的引导和帮助下,开始逐步了解望远镜的原理,并亲自动手制作了一架简易望远镜。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能说小塞德兹天生就聪明吗?能说他天生就智商高吗?
当然不能。后来小塞德兹的智商之所以会比一般人的智商高,这完全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就连塞德兹博士本人也这样认为,他曾多次在自己的作品里告诉所有的父母: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是的,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玩也能“玩”出名堂。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小塞德兹,如果不是在游戏之中,如果爸爸仅仅是干巴巴地给他讲望远镜的原理,小塞德兹很可能对这些知识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不可能自己制作出简易望远镜。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小塞德兹在玩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以及父亲正确的引导,才促使他有了这一重大发现。也正是因为他具备在“玩中学习”的能力,所以他的智商才会比平常人高。
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常常能够接触到那些聪明而且爱玩的孩子,他们能够自己制作简易喷水手枪;他们常常会想到很多“妙招”来耍老师、欺负同学……但他们在学习方面却常常表现得无能为力。用家长们的话说就是,这些孩子聪明是很聪明,但就是不把聪明用在正道了。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把聪明用在正道了,或者说,家长应该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玩”出名堂?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表现得非常聪明的孩子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例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曾这样给我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散步,回来时已经有些晚上,路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虽然爸爸在我身边,但我还是有些害怕。忽然,我发现自己的身边有很多个影子,是不是有人跟踪我们,我猛地回过头去,发现后面没有人,四周也没有人。我很纳闷,每个人只有一个影子,但这些多出来的影子是从哪来的呢?
我和爸爸安全到家了,这时我再观察,发现我确实只有一个影子,我更迷惑了。躺在床上,我一直睡不着,于是我只得起来查阅我的宝贝书——《十万个为什么》。
终于,在这本宝贝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当人走在路灯下时,因为多个路灯是从不同角度照在人身上,所以人才会产生多个影子。与此同时,我还了解了一些光的反射和折射原因。心中的疑问解答了,这个我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
很多一二年级的家长常这样问我:“为什么同在一个班级,有些孩子知识面很宽广,而有些却只懂得课堂知识呢?”每当这时,我都会告诉这些家长们,那是孩子的好奇不同。就拿上述事例中的情况来说,也许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发现自己在路灯下去出现多个影子;也许有些孩子也发现了,虽然他们不懂其中的道理,但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也许有些孩子也好奇了,但没有搞清楚这下问题之前,他们就已经把这个问题忘掉了……总之,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好奇心,或者好奇心不强,才促使他们失掉了很开阔知识面的好机会。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广博的知识,要想激发孩子智力的潜能,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曾听一位同事这样说过,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看到不明白的现象时,如果他们出现“心里痒痒”的感觉,这说明他们具备了强烈的好奇心。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孩子,当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时,他会吃不香饭、睡不着觉,这就说明他的好奇心很强烈。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心里痒痒”的那种感觉。
具体来讲,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
虽然一二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在很多时候,他们仍然会产生很多疑问,例如,为什么人不能像动物那样吃草;眼泪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身体里是否有一个血袋……
面对孩子这些有些幼稚的问题,很多家长常常会表现得不耐烦,或者随便给出一个答案来应付孩子。我们知道,一二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萌芽了,他们有了一定的自尊心,家长这种不耐烦的态度常常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即使下次再遇到不懂的或者好奇的事情,他们也不愿意再向父母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孩子的好奇心都是被家长寻种不耐烦的态度所扼杀的。
所以,不管所问的问题多么幼稚,也不管当时家长正在忙些什么,家长都应该用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
2.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生活中,还存在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提问总是表现得很热情,总是迫不及待地回答孩子的提问。但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孩子好奇心的成长需要思考的空间。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把答案仍给孩子,这只会使孩子的思想变得懒惰,从而使好奇心一点点减弱。
所以,当孩子再向你提问问题时,你不妨先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最后再给出他正确答案。其实家长在与孩子讨论,及其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继续激发孩子好奇心的一个过程。
3.多演示,少说教。
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刚刚学了有关“风”的一些知识,但他好像觉得还是很难把握那些风力和风向。当他把自己的这一感觉告诉爸爸时,爸爸没有给他讲那些有关风的原理,而是带他一起去放风筝。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爸爸还是没有给孩子讲那些大道理,而是不断地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把风筝放得又高又稳。没想到,回到家后,孩子却这样对爸爸说:“爸爸,我今天真实地感觉到了风,我知道如何利用风力和风向来放风筝了。”
一二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家长直接给孩子讲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原理或规律,他们很有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原理和规律。而且即使他们当时理解了,由于这些原理和规律在生活中不太常用,他们会很快忘记这些原理和规律。所以,家长这种单纯地讲述大道理的做法,其实就对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无形打击。
但上述案例中那位家长的做法就很科学,他没有给孩子讲述那些不易理解的原理,而是通过放风筝做实验的方式,让孩子去接触真实的风,并在这种玩的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和发现有关风的一些知识。其实,家长给孩子讲解如何放好风筝的过程,其实就是用通俗和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让孩子去了解有关风力和风向的一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所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而且由于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能巧妙地掌握知识,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方法二:引导孩子科学用脑——开发孩子的左右脑
孩子的智力开发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对孩子左右脑的一种开发。
人们常常习惯于用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力水平。的确,学习成绩也是孩子智力水平的一个很重要表现。但作为老师,我不得不提醒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却一直没能涌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呢?或者这样说,为什么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是外国人呢?
很多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是学校的教育方式让中国的孩子仅仅使用一半的大脑来思考。例如,中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在这样提倡:
老师一个人讲,孩子们只许听,不许说;
只注重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而不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
其实,这种教育模式是在扼杀孩子们的右脑。面对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走出的孩子,很多教育学家对其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右脑越闲置!虽然这一观点有些偏激,但它却一眼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这两个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左脑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语言中枢,掌管说话、作文、逻辑、判断等;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艺术鉴赏力、想像力、创造力等。
然而,中国的教育却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左脑的开发上,它只重视孩子在听课时是否表现得乖巧、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只注重孩子成绩的好坏,却从来不考虑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创新意识等。
现在,我国的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了我们这种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教育界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改革,但这种大规模的改革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孩子科学用脑的任务又落在了家长的肩上。
那么,何谓“科学用脑”呢?
其实,“科学用脑”就是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左右两脑同时都得到锻练和发展。使孩子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都得到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需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