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00 人像 配佳能50mmf1.44 还是85mmf2.8 那个比较好 各有什么优势

您當前的位置 :&&&&&&&正文
全幅人像鏡 索尼85mm F2.8 SAM鏡頭評測(5)
五、評測總結
索尼85mm F2.8 SAM優缺點總結
1、成像質量良好2、性價比不錯3、對焦速度較快4、兼容全畫幅與非全畫幅機身
1、畫質存在一定的下次2、鏡身塑料感較強
索尼85mm F2.8 SAM搭配索尼A55機身
  索尼85mm F2.8 SAM是目前索尼生產的廉價定焦鏡頭中唯一支持全畫幅的入門鏡頭,即使在A900上使用也不會產生暗角。而本次該鏡頭在搭配A55進行測評,撇開高感對畫質的影響,筆者對於它的成像能力是抱著肯定的態度。雖然光圈全開時的畫質並不是很好,但是不放大至100%的狀態下,畫質還是能夠被人接受,即使打印一張A4大小的照片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加上這只鏡頭相對低廉的價格,若持有索尼非全畫幅單反或單電的消費者還是值得擁有的。
手持索尼85mm F2.8 SAM搭配A55單電相機
  不過,如果對上副廠鏡頭的話,索尼自家的入門鏡頭就顯得有點頹勢了。因為相對便宜的副廠鏡頭在成像質量上一直不輸索尼自家的同級鏡頭(當然,副廠鏡頭很少入門級產品),而副廠鏡頭在價格上的優勢就十分明顯了,除了一些成名鏡頭之外,副廠鏡頭對原廠鏡頭市場的蠶食也日益明顯。
  現在索尼推出新鏡頭的周期和定位總是照顧最高端和最低端,而對中端鏡頭的開發研制就顯得不是那麼上心。難度索尼是故意把中端鏡頭市場放下,奮力搶佔入門市場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看來2011年依舊是一個硝煙滾滾的年份啊。
一、先評後測二、外觀細節三、鏡頭性能測試
四、實拍樣張分析五、評測總結
新聞糾錯:022-
太平洋電腦網
我來說兩句
熱點新聞排行榜
| 舉報郵箱:jubao@
(C) 2000-.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摄影在路上——摘自《旅行摄影圣经》张千里
6个摄影技术TIPS让旅行中的风景更美丽
——摘自《旅行摄影圣经》作者:张千里
张千里,资深旅行者,媒体人,作家,职业摄影师。摄影类畅销书《旅行摄影圣经》作者。
一.摄影旅行妆备的准备
二.起早贪黑拍日出日落
三.拍好蓝天白云
四.北国风光——多彩的雪
五.沙漠风光
六.小附件大作用
《旅行摄影圣经》
本贴为《旅行摄影圣经》张千里原创,仅在穷游发表,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摄影旅行妆备的准备】
在我们背起行囊奔向机场之前,我们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后面拍摄是否顺利。大致算来,摄影器材、旅行装备、行程安排、攻略、饮食卫生、医疗健康等等。事无巨细都安排好都考虑到才能到了目的地不抓瞎。
摄影器材的准备
朋友们也经常问我:到底带多少器材出去旅行才合适?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许多器材派一定会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而对于技术派来讲,出发之前花上一些时间纠结一下器材的配置是非常有必要的。带什么相机、配哪些镜头、用不用三脚架闪光灯之类的问题都要考虑,还要细化到每一天可能拍摄的场景和所需要使用到的镜头及配件的具体配置。这样才能胸有成竹,也不会消耗无谓的体力来背负笨重又用不到的器材。纠结,就是内心在质量、重量与体力性价比之间的左右摇摆。好在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大家都喜闻乐见,所以我也就多费些笔墨来聊一聊。
理论上讲,任何相机都可以用来旅行拍摄。现在主流的数码单反相机(DSLR)、 微单相机(EVIL)和单电相机(单镜头电子取景器相机)都足以胜任旅行摄影的要求。采用胶卷或数码后背的120中画幅相机、宽幅全景相机、LOMO、宝利来等一次成像相机、针孔相机、水下相机也都可以在旅行中拍出各具风格的照片。
说到品牌,几乎所有数码相机品牌我都用过。因为很久以前,我做了六年摄影器材测评,并且数码相机国家标准委员会还时不时抓我去开会。越用越觉得,神马都是浮云,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特别适合拍风光或拍人像的品牌。初学者比较容易被器材牵着鼻子走,而不是想办法驾驭器材。的确,每个品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各自的成像风格。不过相机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调整功能,我们完全可以把相机变成我们想要的风格。关键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容易被比下去的是口袋里的钞票和镜头后面的脑袋。而且我越来越觉得理解相机和摄影是怎么回事要远比镜头分辨率和德不德味来的强。
选择什么机型也并无定论,很多人拿着入门级相机也照样拍出了颇具水准的照片。关键的关键,是相机后面的脑袋够不够水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越高档的机型越能够提供更好的性能、画质与耐用性。不过在旅行摄影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器材的重量问题,这个还真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选择一台相机还是多带一台备机呢?如果相机状况不错,你的使用习惯良好,去的地方条件也不算恶劣,那么带一台相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有重要拍摄任务,或者相机已经用得比较旧,或环境天气很糟糕,那还是多带一台备机来得放心。如果去以下地方最好要准备一台备机:西藏之类的高原、海拔超过3000米的地区、过于潮湿、高温、严寒的地带、路途崎岖颠簸的地方、沙漠等。鉴于我和一些器材厂家关系都还不错,因而也就时不时地能听到一些这样的话语:某某大师和某某某大师一行若干人到坝上拍摄日出,结果早上严寒,其他品牌的相机都开不了机,就咱们的相机可以顺利拍摄。或是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同行的其他记者的相机全挂了,只有某品牌的相机坚持拍完全程。就我自己的经历,还没有在任何一次行程中遇到相机完全不能工作的窘况,倒是有过不小心把相机摔出点小毛病的遭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用得越多,坏的次数自然也越多。起见,准备一台备机多少还是有必要的。
我自己喜欢用一到两台数码单反相机,一般情况下只带一台数码单反相机,第二台单反相机基本上都是为一些厂家的新产品作样片拍摄或性能测试。另外,再加上一台胶片旁轴相机,如LEICA M6或CONTAX G2之类就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在一些不方便用单反拍摄的场合,小巧侵略性低并且安静的旁轴相机是最好的工具。总之,大家切记根据自己的身体负重能力与拍摄要求合理选择。
单反相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大量的镜头和附件支持,可以根据拍摄的需要来选择相应的设备。每个人的拍摄习惯不同,遇到的拍摄环境和拍摄主题不同,会在镜头配置上有所差别。
一般我出门旅行会优先考虑携带高素质的专业大光圈变焦镜头,比如16-35mmF2.8和70-200mmF2.8。尽管重一些,但成像与机械性能有足够的保障。中焦部分可以用大光圈定焦镜头来代替,比如50mmF1.4之类的。有时考虑到可能会拍一些微距照片,有时会用50mmF2.8微距镜头来代替50mmF1.4。此外,再考虑人像类照片的比重,是否需要专门携带一只人像镜头,如85mmF1.4。是否经常有机会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下拍摄,是否需要35mmF1.4这一类的镜头。是否会有大量机会拍摄野生动物,300mmF2.8甚至焦距更长的镜头是否需要。总之,镜头的搭配要在数量最少总重量最轻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的效果。
如果你的镜头没有那么专业或那么繁多也没有关系,其实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使用得当,业余镜头与专业镜头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时24-105mmF4这类镜头一镜走天涯来得更为潇洒轻松。不过它比较适合用在全画幅的相机上,否则广角端缺失太多了,你就还得再买一个17-40mmF4之类规格的镜头。长焦变焦镜头在旅行中用到的几率还蛮高的,只是70-200mmF2.8之类规格的镜头都很大很重,这是很多人望而生畏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70-200mmF4或者70-300mmF4.5-5.6之类的镜头。我建议大家可以配一支50/1.8之类的大光圈镜头,能让你在光线不佳的地方依然能顺利拍摄,同时很轻很便宜,不会给你的摄影包和荷包增加多少负担。当然更高档一些的50/1.4会更好,其实价格也不算高。
有太多的人问我带这么多相机和镜头怎么背得动。其实我在考虑带这些设备时就已经根据每天大致要拍的内容做好了分类,每天只带当天必要的设备出门,多余的留在酒店的箱里。一天的拍摄也分为白天用和晚上用的设备。白天多用变焦镜头,比较方便。晚上则回酒店换成定焦,光圈大、重量轻、素质好,适合在弱光下手持拍摄。
3. 特殊拍摄器材
此外,一些特殊的拍摄器材会让你能拍到更多别人拍不到的画面或是获得别人无法获得的效果。比如移轴镜头、水下相机或防水罩、一次成像相机、针孔相机等等。
移轴镜头、建筑、反沙氏定律图。
A. 移轴镜头用在建筑摄影上可以获得几乎没有畸变的建筑照片,而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房子往后倒的变形效果。移轴镜头还可以用来拍摄一些具有特殊虚化效果的照片,现在也是当今摄影界大热的一种风格。
B. 水下摄影设备可以延伸你的拍摄范围,获得与众不同的水下照片。现在一些卡片机具有直接下水拍摄的功能,在3-5米以内都不需要使用任何辅助设备,这真的很方便。
C. 我用一次成像相机主要是拍一些当地人的照片送给他们。一些人非常愿意被来自异国他乡的人拍摄,如果能拿到一两张照片的话会更加开心。鉴于不是所有的人都习惯用E-MAIL,而邮寄又比较麻烦,所以一次成像相机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我觉得宝利来 SX-70或富士MINI7系列都是非常适合在旅行中用。
D. 八旗军火Mb针孔相机,可拍612宽画幅作品。
赴阿拉斯加拍摄的器材装备清单:
机身:SONY A900、SONY NEX-5C、电池5块、充电器2个
镜头:16-35/2.8ZA、50/2.8微距、70-200/2.8G、300/2.8G、1.4X、2X
16mmF2.8、18-55mmF3.5-5.6、LA-EA1卡口适配器
闪光灯:F58AM、柔光罩、离机线、色片、AA电池2组
脚架:捷信1258+冈仁波齐NB2-B、曼富图345桌面型脚架
附件:快门线、蔡司CPL、蔡司ND、HI-TECH GND、滤镜支架、直角取景器、世光508测光表、蔡司镜头水、擦镜布、电筒
存储:CF卡4张、记忆棒1张、读卡器、数码伴侣、移动硬盘、笔记本电脑、充电器
旅行装备的准备
1. 旅行服装
旅行中服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因为我们有可能要面对山川、河流、高原、森林、极地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时而刮风时而下雨下雪,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又热得不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在服装上也应做好充足的准备。
我最喜爱的便是具有防水防风保暖速干功能的户外功能性服装。它们穿着舒适,行动自由,能在旅途中给我最大限度地保护,不惧怕大多数天气状况,在恶劣的环境天气下能让我保持正常拍摄。户外服装的品牌比较多,在国内比较容易买到的是THE NORTH FACE、COLUMBIA、LAFUMA、JACK WOLFSKIN等,国内比较少能买到的ARC’TERYX、MOUNTAIN HARDWEAR、PATAGONIA等也都是一等一的户外大牌,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滑雪品牌也有不少非常好的防水服装,如OAKLEY等。
要讲到户外服装,就不能不讲讲三层着衣理论。户外专家们把户外着装由内自外分为三层:排汗层、保暖层和防护层。排汗层,也叫基本层(BASELAYER)主要用途是保持皮肤干爽,因此排汗性要好,汗水不能直接在皮肤表面蒸发,因为水汽蒸发会带走大量体温。夏季我们一般只穿排汗层,一些快干面料的T恤或衬衫是很好的选择,并且要根据日晒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晒指数的衣服。如果日晒特别厉害,最好选择长袖和长裤。在海边或做水上运动,防紫外线等级高的防晒水上运动服装是最佳的选择。
保暖层:中间层(MIDDLELAYER)中间层服装应能形成聚集在衣服内的空气层,以达到隔绝外界冷空气与保持体温的效果。目前最为流行的是抓绒制品(FLEECE),其中又以POLARTEC抓绒制品性能最为出众,保暖性佳、触感轻柔、微湿的情况下仍具有保温效果、快干,非常适合户外运动时做中间的保温层。此外具有WINDSTOPPED功能的软壳(SOFTSHELL)具有轻便、防风,在很薄的情况下做到了不错的保暖性,一些软壳里面衬有加厚的绒毛,保暖性也非常好。当天气没那么恶劣又不是很寒冷时,快干T恤加上软壳又轻便又舒适。
防护层:最外层(OUTERLAYER)外层服饰最重要的是防水、防风、保暖与透气的功能,也就是既要防水又要透气,否则就和雨披没什么区别了。各种防水透气材质的防水透气功能的差异性是很大的,采用GORE-TEX面料的户外服装性能比较好。我们把这类具有防水功能的衣服称为冲锋衣或冲锋裤,冲锋衣要根据季节配置不同厚度的,冬天穿保暖性好的,夏季则要轻薄透气。
对于过于寒冷的地方,最好穿具有防水功能的羽绒服,记住,不防水的羽绒服等于没穿,想想在雪中拍几个小时而衣服被浸湿透是啥感受吧!冲锋衣也好,羽绒服也好,都要有应该有同样防水能力的连体帽子,道理同上。 同时对头部也要有足够的保护,冬天用防风保暖的帽子,比如具有抓绒内衬的毛线帽或绒帽。夏天用快干透气防晒的帽子,以棒球帽或渔夫帽为主。渔夫帽在拍照时相机不会把帽子顶翻,所以比棒球帽更加方便。
多功能户外围脖可以给我们提供多种保护,围在脖子上可以防风,风沙大时可以作为遮住口鼻防止沙尘进入。流感盛行时,可以当口罩遮挡一下,另外还可以当作巾。 用来抵御东南亚马路上的汽车尾气。严寒时,围脖可以挡住大部分脸,保持热量不迅速流失。
寒冷季节手套也是一个重要装备,尤其是对我们还需要操作相机的人来说。一双保暖但不影响手指运动的手套是最佳的选择。大部分情况下,一双薄型的抓绒手套就足够了。如果是零下几十度特别寒冷的地方,可以在抓绒手套外面再套一付厚的防水手套,拍摄时把厚手套脱了,拍完立刻套上。
在野外,高帮的登山鞋会保护你脚踝的安全,不惧怕崎岖的道路。同时也必须具有全天候的防水性能,从头到脚都防水才是有效的防水装备方式。如果只是在城市旅行,那一双合脚的中低帮防水鞋就可以了。夏季,一双舒适又方便走路的凉鞋会更为舒服。
另外在服装的颜色上也要有所考虑。去雪地雪山最好是颜色比较鲜艳的服装,以便万一碰到意外,别人可能比较容易的找到你。我的一件冲锋衣除了颜色鲜艳外,还具备了RECCO求生系统,会对搜救人员发出的搜救信号做出反应,增加获救的几率。
如果去拍摄野生动物,衣服反而需要接近大自然的颜色,比如:黑色、深咖啡、深藏青、土黄、墨绿等等,为的是比较不容易被动物发现。对了,如果去拍斗牛节,那最好不要穿红色的了,除非你想成为愤怒公牛的撒气包。春天去野外,穿黄色也不是明智之选,蜜蜂之类的昆虫会把你当作一朵娇艳欲滴的大雏菊。
有时旅行中的一些特殊安排会要求你带上更多的服装,比如我乘坐过的大型游轮会举办正式的船长晚宴,要求乘客穿正装出席。所以我只能在本已沉重不堪的行李里又装进了一套西装衬衫领带和一双皮鞋。
2. 旅行常用工具:
此外我们还可能用到一些工具,某些时候会帮上大忙:
攻略书:旅行目的地指南、酒店交通攻略等信息,这类攻略书几乎是背包客必备的工具。比较有名的有《LONELY PLANET》、《走边全球》、《国家地理》系列等。当然我也碰到过完全是走到哪算哪的旅行者,在火车上,对面的威尔士人揉着手里几张皱巴巴的地图说:瞧,这就是我的《LONELY PLANET》!
墨镜:需带偏振和UV功能,抵抗强烈的光线,消除反光,在自驾、高原、沙漠、极地等地方尤其需要。如果要做登山或徒步的话,在墨镜挂在眼睛绳上会更方便。
指南针:辨别方向用。我更喜欢具有罗盘、高度计、气压计、温度计功能的多功能户外手表。
GPS:如果在陌生环境自驾,一台车载GPS非常有用,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冤枉路,快捷有效地到达目的地。如果是徒步,一个手持式GPS会更加适合。而只是在城市漫步的话,在智能手机里安装一个GPS软件也大多能对付了。
智能手机:在手机里安装一些旅行中可能用得到的软件,比如词典、汇率换算、单位换算、GPS软件、实时天气软件等。并且一台可以随时上网的智能手机常常会在紧要关头帮我们大忙。
电子书:出门带攻略书已经够累的了,要是还想再带一辆本目的地相关的书或消遣小说就更是个负担了。电子书存储容量大,可以把笨重的书都存储到内存里,轻巧方便。采用电子墨水的电子书不伤眼睛,看得时间长也不累。甚至我们可以把自己收集的旅行攻略、旅行计划、电子客票、酒店预定单等等一切信息都存在电子书里,不仅方便,而且大大节约了打印纸张的浪费。我用的这一款还具有3G和WIFI无线上网功能,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3G信号就可以免费上网。
多功能工具钳或军刀:一般在城市旅行基本上用不到,但如果去藏区、高山、野外之类的地区是非常有必要的。记得放到托运行李里去哦!机场安检人员是不会让你把它随身带入机舱的。
水壶:一些地区的水质不卫生,当地生产的瓶装水也不见得,还是自己把瓶装水烧开灌在水壶里来得安全。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的过滤水,用水壶装好带走喝可以节约不菲的费用。
手电筒或头灯:走夜路或早起看日出时用得到。个人更加喜欢头灯,可以把双手解放出来。
对讲机:团队出行时会非常方便,在一些山区或荒漠,手机不一定有信号。有对讲机互相联系就方便多了。出境游的话不要带太专业的设备,一些国家限制专业设备入境。
【二.起早贪黑拍日出日落】
面对那或宁静或绚烂或浪漫的日出日落,怎样才能拍摄到漂亮的照片呢?主要的技术要点有三个方面:测光、曝光和白平衡。
SONY A900、16-35mmF2.8ZA、F16、1/60S、ISO200、阴影白平衡、 小吴哥
光线运用:利用日出后低角度光线的造型作用加强画面的立体感,框架式的构图技巧引导着视线延伸至远方的小吴哥主塔。测光时不要被强烈的阳光欺骗到,需要避开太阳测光,然后做负补偿
1. 日出日落如何测光?
日出日落时绚丽的光线变化非常快,明亮的太阳、明暗交织的云彩和深色的大地都给判断曝光增加了不少难度。大部分人常犯的错误是把天空拍的太亮,画面容易灰蒙蒙的,失去日出日落时分的气氛;而曝光不足的话,又容易让天空与地面景物丢失太多细节。
我们通常可以在多区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结果上降低曝光补偿,一般减1-2EV左右。如果想要更精确的测光,可以选择点测光功能。将测光点对准天空上接近你手背亮度的区域读取测光,记住不要选取有太阳的区域、有地面景物的区域。这个测光值无需作任何补偿。按下AEL按钮锁定曝光之后,重新构图就可以拍摄了。
秘笈放送:曝光要大胆地减。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测光模式来对这些特定的区域进行测光,用AEL按钮来锁定测光读数。此时不管怎么改变取景范围和拍摄角度都不会再改变曝光值。
SONY A900、16-35mmF2.8ZA、F14、0.8S、ISO200、日光白平衡、
构图技巧:用树枝遮挡掉一部分空白的天空,画面更加饱满。
Tips:没有点测光怎么办?
如果你的相机没有点测光功能,那一般也有一个局部测光的功能。它和点测光最大的区别就是测光范围略大一些。找面积大一些的中性灰区域或换上一支长焦镜头,把焦距拉到最长来测光就行了。
Tips:点测光
点测光的测光范围非常小,在相机上的图标多为:范围为1-3左右%。它只对画面当中某个点进行测光,完全不管其他区域的亮度。这种测光方式非常适合日出日落这类光线复杂的环境。
2.如何拍摄日出日落时的云彩?
NIKON F100、AF80-200mmF2.8D、F16、1/8S、FUJI RDP III、浙江 舟山嵊泗
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降低1EV曝光,加强绚丽的气氛。同时有意选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加云彩的流动感。
Tips:三脚架的使用
拍摄日出日落照片最好使用三脚架来获得更清晰的照片。如果有快门线或反光板预升功能就更好啦。
3.留住太阳
SONY A900、70-200mmF2.8G、1.4×增距镜、F11、1/1000S、ISO200、日光白平衡、柬埔寨
构图技巧:注意控制地平线的位置,既然是展现天空就给天空云彩和太阳多留些空间吧。
对太阳拍摄时的测光技巧与拍摄云彩是比较接近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太阳过亮而变成一片耀眼的白斑。因此我们常会减更多的曝光,比如1.7-2EV。宁可丢失一些云彩的层次。
4. 如何拍摄雪山日出
雪山日出等题材好看的不是日出的方向,而是日出对面的雪山。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雪山顶上时,巍峨的雪山仿佛被镶上了一条,非常独特。一开始受到光照的山顶非常少,测光会很困难。不过记得用点测光测找到阳光的雪山顶,再略微增加曝光补偿即可。
CANON 20D、EF70-200mmF2.8L、F14、1/25S、ISO100、日光白平衡、
安娜普鲁纳山脉
雪山日出等题材好看的不是日出的方向,而是日出对面的雪山。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雪山顶上时,巍峨的雪山仿佛被镶上了一条金边,非常独特。一开始受到光照的山顶非常少,测光会很困难。不过记得用点测光测找到阳光的雪山顶,再略微增加曝光补偿即可。
5.金光下的大地万物
SONY A900、16-35mmF2.8ZA、F16、1/640S、ISO200、阴影白平衡、柬埔寨 小吴哥
太太阳完全升起之后,我们可以将拍摄重点放到沐浴在金色阳光下的大地。这种低角度的光线具有很强的造型功能,侧光、斜侧光或逆光都能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在黄昏时分也可以同样对待。这类场景就忘了点测光吧,在平均测光的基础上降低1EV左右的曝光补偿即可。
6. 拍摄剪影的最佳时机
SONY A900、16-35mmF2.8ZA、F16、1/640S、ISO200、阴影白平衡、柬埔寨 小吴哥
用人物挡着太阳,强烈的阳光就不容易影响到相机的测光。对着太阳拍摄时,我们常常可以把漂亮的天空作为背景,把地面的景物或人物拍成剪影的效果。我们可以让相机的测光区域对着天空,不要加入地面的景物,将测光结果用AEL锁定之后再进行对焦操作。最后再进行构图拍摄。
7. 如何选择白平衡——日光白平衡
很多人拍摄的日出日落总是不能很好地表现这种金黄色调,显得很苍白,主要原因是选用了自动白平衡。自动白平衡能自动校正光线中的偏色现象,让万物的颜色都看起来接近在正午阳光下看到的色调。不过,聪明也有被聪明误的时候,它在暖色调光线下会认为光线太黄了,要减少这种黄光的影响,结果照片就变成灰扑扑的了。
SONY A900、16-35mmF2.8ZA、F16、1/30S、ISO200、日光白平衡、柬埔寨 小吴哥
降低曝光的时候需要留意湖面水草的细节,太暗的话画面下部就无法看到那些美丽的细节了。
如果你只需要一招半式就想打遍天下的话,很简单,秘技就是设定为日光白平衡。相机上的日光白平衡选项大多为5500K,在日出时分营造暖色调气氛再好不过了。
特别提醒:太阳升起或落下的速度很快,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最佳拍摄时机有时只有几十秒钟。光线的亮度、色温、高度、软硬度都在非常迅速的变化,因此拍摄一定要动作快,要根据光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曝光、白平衡、构图等参数。
8.色温与白平衡
CANON 20D、EF-S17-85mmF3.5-5.6SIS、F5、1/40S、ISO400、日光白平衡+M2、尼泊尔 巴克坦普尔
在白平衡漂移选项里略微增加一点品色,能让天空产生绚丽的紫色。
如果你还想更加夸张当时的蓝色或黄色色调,可以通过调整白平衡的“小魔术”来制造奇迹。记住相机的白平衡值设定的越高,画面越黄,反之则越蓝。另外通过白平衡漂移功能可以偏紫红色或绿色。另外请注意不要调得太过分,否则颜色会很假。我们变魔术的时候要做到什么?不留痕迹对吗?
9.日出日落还可以这样拍!
我通常会提前一天去日出拍摄地确认环境和日出方位。日出的方向与维度、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通过指南针大致判断,或者找当地人咨询一下。
GOOGLE EARTH在观察拍摄地的日出方位和具体的日出日时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带着这些信息上路,胸有成竹。
用GOOGLE EARTH软件模拟显示拍摄日当天的日出方向和时间。
日出日落拍摄技术小结:
1. 曝光宁欠勿过
2. 使用三脚架快门线
3. 日光白平衡
4. 注意太阳对面的景物
5. 利用低角度光线的造型作用
6. 利用明亮的天空拍摄剪影效果
【三.拍好蓝天白云】
白云朵朵的天气总是让人觉得心情舒畅,如果遇上气势磅礴的云彩,亦让人觉得蔚为壮观。我们总是发现拍完的照片蓝天不够蓝白云不够白,层次气势尽失。我们该如何来拍好蓝天白云呢?这需要组合拳出击。
1. 如何对蓝天白云测光
第一拳是测光。测光准确才能获得层次适当的云彩,亮度适中的天空和地面。一般在晴天或少云的天气拍摄,可以用多区测光(矩阵测光)直接对着没有云的天空部分测光。在测光结果上将曝光补偿降低0.3-0.7EV,具体视天空蓝色的亮度而定。越暗减得越多。
测光时不要让地面景物进入画面,也不要让太阳进入画面,过暗或过亮的景物都会干扰相机的测光系统。如果云比较密,找不到足够的空间测光,可以用点测光或换更长的镜头来针对蓝天部分测光。
CANON EOS 1D MARK II、EF17-40mmF4L、F11、1/640S、ISO100、-0.7EV、西藏 日喀则
测光时避开地面,用多区评价测光对着天空测光,然后-0.7EV,锁定曝光后重新构图再进行拍摄。考虑到在行进的汽车上拍摄,所以快门速度保留比较高一些。
2. 为什么蓝天不蓝白云不白
蓝天不蓝白云不白可能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如果画面整体比较暗,那说明曝光不足,需要重新进行测光以及考虑曝光补偿的修正值。如果蓝天的颜色灰蒙蒙的,白云又有点偏黄的感觉,那基本上是白平衡的问题。如果你使用自动白平衡,当大面积的蓝天出现在画面里,相机会认为光线偏蓝,需要在白平衡里增加些黄色成分来平衡。结果就导致蓝天不够蓝白云又有些偏黄。所以我们的第二拳是:秘籍放送:将白平衡设置为日光。
3.天与地反差过大怎么办
对天空曝光,地面就太暗了。对地面曝光,天空又很亮。兼顾两者的曝光,画面好像层次又不理想。这是个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针对地面曝光,天空过亮。
针对天空曝光,地面过暗。
在讨论技术问题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下构图上的问题。构图的第一原则是什么?简洁对吧。我们拍一幅照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果是以表现天空云彩作为主题,那么地面可以不拍入画面或者少拍入。如果主题是地面,天空只是陪衬,请控制好天空出现的比例,不要喧宾夺主。Ok,回到正题。其实答案已经出来了。如果以天空作为主体,那只需要考虑天空的曝光,地面可以让他曝光不足,反正他只是个陪衬。如果地面时主题,那就主要把地面的曝光处理好,天空略微亮一点没有太大关系。当然,有些同学会不满意我这个答案。没关系,我们还是有别的招。
4. 渐变镜的合理使用
既要天空层次漂亮,又要地面细节保留,那没什么比用渐变镜更好的方法了。渐变镜是一种上面深下面透明,中间渐变过渡的滤镜。他的作用是用来压暗画面中某一部分的亮度。一般常用的是渐变灰镜。按照压暗的级别一般有1EV、2EV和3EV的几种,也有标0.3、0.6和0.9的。如果希望对天空与地面不同的亮度差别都能应付,最好是准备3片不同的渐变镜。
使用了一片0.6的渐变灰,天空与地面的亮度都得到兼顾,影调控制比较好。
渐变镜有软硬之分,软性过渡柔和,适合拍摄山景及大部分场景;硬性分界明显些,拍水面更加合适。渐变镜有方形与圆形两种,方形的调整压暗区域更为方便。为了配合超广角镜头没有暗角地拍摄,方形滤镜建议选择超广角型滤镜支架。高质量的滤镜比较少产生偏色、眩光或画质粗糙的现象。建议选择中高档的滤镜
在拍摄时请使用三脚架,如果能用快门线来释放快门则更好。我们需要先用点测光功能测量天空与地面的亮度相差多少档EV,然后决定使用哪一个亮度级别的渐变镜。安装滤镜时要注意滤镜的分界处,分界与地平线或山峦要吻合,天空的过渡要自然。
SONY A900、16-35mmF2.8ZA、F11、1/200S、ISO200、日光白平衡、PL、GND、 班芙国家公园
5.使用HDR功能
近年来,数码相机上开发出一种叫HDR的新功能,特别适合针对这种天地亮度差别很大的场合。HDR可以自动识别画面中的暗部区域,自动或手动将这些区域进行提亮,让天与地的亮度差不多或比较接近。
在使用HDR功能时,可以针对天空曝光,曝光不足的地面就会被提亮。目前数码相机可以提亮5档曝光。提亮的级别可以由相机自行控制,也可以由摄影师手动调节。不要把提亮级别调得太高,以免画面影调失真。
用相机自带的HDR功能拍,也能很好地兼顾天空与地面的亮度。
6. 如何使用偏振镜
偏振镜简称PL,镜片呈深灰色。偏振镜与其他大多数滤镜构造不一样,它是由两块玻璃构成的,并且平行地安装在一个圆形的框架内,中间夹一层经过定向处理的晶体制成薄膜,这些晶体按顺序排列。这两片镜片能够相对旋转,随着旋转,偏振镜会逐渐削除反射光和光斑。我们通过单反相机取景器就看到所发生的变化。偏振镜可以过滤蓝天中的偏振光,天空的蓝色就变得更纯粹了,白云显得更为突出。使用偏振镜的诀窍就在于如何将它旋转到合适的位置,以削除最大量的偏振光。有些偏振镜上标有一个小三角或一条白线刻度,将其对准太阳的方向,偏振效果最明显。如果没有标识,调整时仔细看着取景器,也能很容易地观察到其中的变化。
注意:偏振镜会降低约1.5-2EV左右的曝光,所以要小心快门速度过慢导致的画面模糊。
使用偏振镜的诀窍就在于如何将它旋转到合适的位置,以削除最大量的偏振光。有些偏振镜上标有一个小三角或一条白线刻度,将其对准太阳的方向,偏振效果最明显。如果没有标识,调整时仔细看着取景器,也能很容易地观察到其中的变化。
注意:偏振镜会降低约1.5-2EV左右的曝光,所以要小心快门速度过慢导致的画面模糊。
7.天与地如何构图
有地平线的画面,构图处理不好常常会显得呆板、主次不分。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意图来区别对待。
对称构图多用于天水一色,水面有清晰的天空的倒影,天上水面的实景虚影共同组成画面的主体。
若着重表现天空或地面,可以考虑黄金分割法。如果地平线上有特别的景物,可以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选择哪一个黄金分割点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它将导致画面呈现不同的表达重点与意境。
【四.北国风光——多彩的雪】
1.为什么雪景总是灰蒙蒙的?
为什么雪景总是拍出来灰不拉叽的呢?还记得雨天的情景吗?其实这两者的情况差不多,都属于能见度低、反差低、不通透的画面。这时如果曝光和选景做得不到位的话就很容易拍到灰蒙蒙的照片。
拍摄雪景,曝光补偿一定要增加,而且要大幅度地增加。这张照片加了1.7EV,雪的颜色已经比较正常,但画面依然有点灰。这是因为当时是阴天,本身光线就比较弱。另外,主要景物离得远,画面就容易显得灰。
还是在同一个地方。当我们在画面前景增加了斜向走势的栏杆,虽然没有改变曝光参数,但画面的反差和层次会比上一张更好些。
SONY A900、16-35mmF2.8ZA、F5.6、1/250S、ISO200、+1.7EV、日光白平衡、 富森
秘籍放送:找到深色物体做前景
然后还要注意,不要离得太远拍摄,这样在焦点到镜头之间会有大量的雪花飘舞,尤其是当雪比较密的时候,画面的反差和清晰度会被雪花大大降低,导致画面看起来非常灰,而且没有焦点。
拍摄距离远,雪又密,画面里积累了过多的雪花飘过的轨迹,导致画面比较灰,而且清晰度看起来不高。解决的办法是靠近一些缩短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
2.多白才算白?
雪景要狠狠地加曝光补偿,恩,这个好记。不过到底加多少才算比较合适呢?一般要看雪地在画面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加的越多。其次是要考虑雪地需要保留多少细节?细节要多,曝光就不能加得太过份。
SONY A900、70-200mmF2.8G、F11、1/500S、ISO100、+2EV、日光白平衡、
雪坡上一道道滑雪后的痕迹非常有趣,为了保留这些痕迹,我在曝光时选择了+2EV的补偿。如果加的更多,雪地就变成没有任何纹理的平面了。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如果雪刚下,或者地面温度高,尽管雪很大,但还是不能很快积起来,这时白色的雪还比较少,倒并不一定需要增加曝光。还是要看画面中深色物体与浅色物体之间的比例。
SONY A900、70-200mmF2.8G、F7.1、1/15S、ISO100、-0.7EV、自动白平衡、上海
曝光补偿的增减关键看画面中浅色物体与神色物体之间的比例,而不是下雪一定要增加曝光。图片中大片的深色背景就必须降低曝光。
3.为什么蓝了?
有时雪地怎么拍出来会是蓝色的呢?这个问题牵涉到白平衡的设置。在太阳底下,要获得正常的曝光,我们可以选用日光白平衡。不过把日光白平衡放到阴影下去拍摄时,就会产生阴影部分偏蓝的现象。如果要获得正常的色彩效果,可以选用阴影白平衡,当然,此时的自动白平衡大多也能发挥不错的作用。
当画面中即有阴影下的部分,又有太阳光下的区域,就要看你打算以哪块区域的色彩为准,做相应的白平衡设置。要么阳光下的区域色彩正常,阴影偏蓝。要么阴影色彩正常,阳光下的偏黄。要做到两边都正常是不可能的。
SONY A900、16-35mmF2.8ZA、F10、1/160S、ISO100、日光白平衡、瑞士 少女峰
为了强调雪地阴影的气氛,我特意选用了日光白平衡来拍摄,阴影下的区域就会严重偏蓝,远处的雪山色彩正常。这样的画面比较接近当时肉眼的观感。
秘籍放送:日光白平衡最好用
4.怎么又黄了?
晴天的光线是最好处理的,怎么拍都好看。阴天如果还有雾的话,真的容易显得灰暗。在下雪时,天空也时常是灰蒙蒙的。我的经验是与其拍到个灰呼呼的画面,还不如搞点颜色出来。这种光线下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常常会表现得有点黄,倒是正好可以利用一下。
SONY A900、16-35mmF2.8ZA、F7.1、1/60S、ISO200、+1.7EV、自动白平衡、德国 富森
雪后阴天又遇大雾,这真是个糟糕的天气。当时试了好几种白平衡设置,最后发现还是自动白平衡时略带一点黄色调的画面来的舒服。
秘籍放送:白平衡为色调服务
5.为什么下雪的时候画面上都是“亮点”
有时我们希望记录下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如果用了闪光灯拍照就很有可能像下图一样拍到许多亮斑。这些都是离镜头比较近的雪花被闪光灯照得太亮后留下的影像,会很影响画面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关闭闪光灯,用慢一些的快门速度拍摄,或者略微提高一些ISO值。最佳的做法是使用三脚架,用慢速快门来记录雪花飘落的轨迹。
用慢速快门表现雪花飘落的情景,雪花会被拉成丝状。多慢合适?要看雪花降落的速度,一般1/60-1/2秒都可以尝试,雪花速度越快,快门速度就可以相应高一些。否则就要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来达到虚化效果。此时,必须使用三脚架才能拍到清晰的照片。如过能用快门线+反光板预升的功能会让照片更加清晰。
SONY A900、70-200mmF2.8G、F5、1/40S、ISO100、自动白平衡、上海
当时雪花飘落的速度非常快,我决定用略快一些的快门速度来拍摄。这样的快门速度也有助于在白鹭动的时候多拍到一些清晰的照片。要获得清晰的雪花飘过的痕迹,背景要选择颜色比较深的,这样才能把雪花衬托出来。
秘籍放松:用慢门表现雪花飞落的轨迹。
6.征服雪山
除了普通的雪景之外,我们也许会有机会到雪山上一探究竟。在征服雪山的同时也要记得拍点照片下来哦。这可是不可多得的经历。爬雪山时要轻装上阵,不要带太多的器材,否则会影响行动。
SONY A900、70-200mmF2.8G、F8、1/250S、ISO320、日光白平衡、 阿拉斯加
将镜头对准同行的登山者,连同雪山一起拍摄下来。构图的时候不要把人物拍得太大,因为我们的重点不是人,而是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是怎么活动的。要控制好环境、人物、背景之间的比例。
秘籍放送:自己先别喘
7.以小见大
在拍雪景的时候,也可以找一些小细节来表现雪的魅力。比如冰棱、雪花、雪的纹理等,只要你把自己的眼睛变成放大镜,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
SONY A900、16-35mmF2.8ZA、F5.6、1/100S、ISO100、+2.3EV、日光白平衡、瑞士 少女峰
户外是雪后阴天,最糟糕的天气了。白茫茫的一片,又是大风,远处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拍不了。回到屋内,看到窗户上的积雪很像一座雪山,上面是漫天大雪的样子。拍摄的时候要去除窗框之类的一切杂物,让画面显得纯粹抽象。
8.雨雪天器材的特殊装备
雨雪天气在器材使用方面要小心一些,不拍时最好把镜头盖盖上,可以把相机藏在防水的外套里面,或者专门用个塑料袋套起来。如果你的器材具有一定的防水能力就更好了。
专用防水套,整个相机都可以被包裹起来,只露出镜头、取景器,适合在雨雪天气使用。
我也曾试过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把相机淋在雪里拍摄。回去用干的软布擦干相机和镜头表面,再用高压气罐吹出按钮缝隙里的水。
9.为什么雪天我的电池跑的那么快?
雪天气温比较低,会造成电子设备的电池活性降低,结果就是好像电池没用多久就没电了。怎么办呢?如果你只有一块电池,那就把相机塞进外套里,需要拍摄的时候才拿出来。如果你有两块以上的电池,可以把备用电池贴身放,等机身那块电池显示没电了,就换上热乎乎的那块,如此交替反复,可以用很长时间。
我实际的经验,当在零下5、6度到零度左右的气温似乎不会对锂电池产生太明显的影响。如果到零下2、30度的话要小心一些,几块电池轮替捂热拍摄的方式还是最有效的。闪光灯使用的5号镍氢电池要小心一点。
首先是分清楚这里到底是干冷还是湿冷。其实湿冷环境更加让人觉得寒冷,一些北方人零下二、三十度都没什么感觉,但到了南方零度就能把他们打垮。所以先不要被具体的温度吓倒,搞清楚干冷和湿冷再决定穿多少衣服。
拍雪景以羽绒服、厚冲锋衣、防水的滑雪裤为主,羽绒服要选防水面料的,并且有连体帽子,否则在雪中的行动能力大大受限,并且也容易冻出病来。我在瑞士少女峰上,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穿了一件不算厚的冲锋衣外壳、一件软壳和一件T恤,不觉得冷。在上海拍雪景,零度,穿了一件700充绒量的羽绒服、一件采用POLARTEC面料的厚抓绒,里面穿了一件薄抓绒贴身内衣,有点热,其实再少穿一点也可以。在冬天,用手抓脚架会被冻伤,一定要戴手套,如果给脚架装上防寒护套就最好了。
雪景拍摄技术小结:
1. 增加曝光补偿
2. 日光白平衡与自动白平衡
3. 用慢速快门拍摄雪花轨迹
4. 找深色背景衬托雪花
5. 注意寻找细节
6. 保护好相机和电池
三极才有的风景——冰川
冰舌从山谷延绵而下,冰蚀地貌显得苍凉。冰川裂缝深处呈现幽幽的蓝色,越往深处越是蓝得迷人。那是一种诱人深入的颜色。如果你到了那里就会明白。冰川表面白里带黑,那是沙石的颜色。当冰川崩裂坠入海中,泥沙便被带入海水。所以冰川周围的海水显得比较浑浊,甚至会与正常的海水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1.极地幽蓝
冰川在阳光下散发出幽蓝的光泽,非常迷人。然而冰川并非随处可见,要近距离观赏她的面目必须跋山涉水,或在高维度地区,或在高海拔山区才得一见。
SONY A900、16-35mmF2.8ZA、F11、1/250S、ISO200、PL、GND、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阳光照在冰川上会产生大量的反光,此时可以利用偏振镜来消除这些反光。当摄入大量天空时,可以考虑使用渐变灰滤镜来压暗天空,平衡天空与地面的亮度差别。
秘籍放送:渐变灰滤镜平衡天地亮度。
2.危机四伏的冰川
冰川看似美丽,其实却是危机四伏。冰川下方可能存在冰裂缝或冰窟窿,冰川表面有积雪或薄冰覆盖很难看到下面是什么情况。一旦塌方或陷落,凭己力难以脱身。所以我们去拍摄冰川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擅自行动,最好是跟着有经验的向导。上山走了5个小时。我喝了300ml水,1条巧克力,若干饼干,一次厕所都没上,当然事实上也没有厕所。 摄影器材精简到了最低:一台SONY A900加上70-200mm的长焦镜头用来负责拍摄远距离的景色,一台SONY NEX-5C配18-55mm镜头用来拍摄大场面风景和全景拍摄。这时器材不应该是攀登的负累。
SONY A900、70-200mmF2.8G、F8、1/250S、ISO200、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当我们在向哈丁冰原进军时,旁边的eixt冰川上有一支队伍在做冰川徒步。这是一向非常危险的极限挑战。队伍首尾各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队。当我爬到半山腰进行拍摄时,发现尽管这里海拔不高,但人感觉特别喘,而且山风也很大,很难端稳相机拍到清楚的照片。只好平静自己,多拍一些确保成功。
3.晶莹剔透的蓝
冰川是由积雪慢慢堆积形成冰,冰再慢慢堆积密度越来越大,才最后形成冰川。由于和冰的密度不一样,所以它的颜色不是透明的而是淡蓝色。
SONY A900、70-200mmF2.8G、F10、1/200S、ISO200、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这种场合使用偏振镜有助于降低反光增加蓝色的饱和度。如果一些大炮镜头,使用偏振镜就比较麻烦了。注意观察,画面中的蓝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处在阴影下的部分蓝色深一些,越暗的地方蓝色越浓郁。所以拍摄时选择处在阴影下的冰川是个妙招。
4.冰川融化
来看冰川的游客都希望看到巨大的冰川崩裂,坠入海中。我们在最有可能发生冰裂的MARGERIE GLACIER待了近一个小时,期间只发生了几次非常小的冰裂。一些像雪球般的冰块脱离母体,砸向海面,激起泥浆般颜色的海水。尽管规模很小,但声音却出乎意料地大,有点像用炸药开山一样。那显然不是冰块掉入水中的声音,我猜测可能是冰川裂开,从内部发出的闷响。这个与前几年冬天在九寨沟听到冰封的海子里发出的古怪闷响是非常接近的。只是这里的更响。难度大就大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发生冰裂,而且在电光火石之间就结束了。所以反应、动作一定要够快才能拍到。
SONY A900、300mmF2.8G、F8、1/320S、ISO400、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我在游轮甲板架好三脚架,将镜头安装在脚架上,并且把球型云台的阻尼调得松一些,以便随时可以转动镜头指向冰裂的方向。相机一直放在连拍模式,全区域对焦,以便能在第一时间拍到尽量多的照片,然后再进行筛选。
秘籍放送:不要吝啬快门,机会不等人。
5.避免肮脏的感觉
冰川里会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石头,会有脏脏的感觉。这是自然地貌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不过很多泥沙混杂在冰川里总归觉得不那么好看。如何来拍呢?
SONY A900、300mmF2.8G、2×增距镜、F11、1/500S、ISO200、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这张照片右侧部分夹杂着大量泥沙,显得很脏。因此我在拍摄时有意减少这部分在画面中的比例。使画面整体看起来没那么脏。
SONY A900、300mmF2.8G、2×增距镜、F8、1/2000S、ISO200、日光白平衡、美国 阿拉斯加
我们还可以靠得更近,用长焦镜头截取其中某一个干净纯洁的局部来进行拍摄,完全把有脏感的区域摒弃在画面外。记住长焦镜头的选择性构图会让你的照片在同一个地方呈现完全不同的画面。
6.冰川动物
极地环境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动物生存。通过画面表现出它们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是有别于在动物园看这些动物的最大区别。
秘籍放送:连续对焦。
SONY A900、300mmF2.8G、2×增距镜、F8、1/250S、ISO400、日光白平衡、手持、美国 阿拉斯加
白头鹰是美国的象征之一。当我发现它出现在周围时便把相机从三脚架上卸下来手持拍摄。因为老鹰飞行的速度太快,相机在脚架上会来不及调整角度。当然,手持这么个大炮拍摄会很累,真的很累。连续对焦、高速连拍、强壮的手臂。
秘籍放送:该用手时就用手。
冰川拍摄技术小结:
1. 用好偏振镜与渐变灰
2. 连续对焦与高速连拍
3. 用长焦镜头接近冰川
【五. 沙漠风光】
1.保护器材
沙漠风沙非常大,如果沙子进入到机身或镜头内部会造成毁灭性的损伤。我曾听到一位上海的摄影记者说在戈壁沙漠里拍摄,可以从他的顶级胶片相机的后盖里倒出半胶卷盒的沙子!这有多可怕呀!所以在沙漠里要非常小心。不拍时,相机可以放在摄影包里或塞在外套里面,盖上镜头盖。尽量避免更换镜头、存储卡、电池,如果实在需要更换,可以背风操作。
2.沙漠的线条
沙漠由风沙侵袭,沙丘会不断地移动,沙漠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在强烈阳光下,沙丘的线条或阴影会很有意思。仔细观察,找到富有几何感的线条或线条组合,通过合适的角度表现出来。
SONY A900、70-200mmF2.8G、F11、1/640S、ISO200、日光白平衡、
背阴处常有浓重的阴影。这些阴影正是构成线条的重要元素。通过长焦镜头的选择性构图作用,只拍到一小段有趣的线条组合即可。此类题材适合用小光圈来获得比较大的景深范围。
秘籍放送:注意选择沙漠的曲线。
3.黄沙为什么不黄?
黄沙不黄,表现得灰扑扑的,大多是因为白平衡出现了问题。如果使用自动白平衡,相机会认为整个画面内的光线都很黄,会自动矫正这些黄色,结果就变成黄不黄白不白的沙子了。在直射阳光下拍沙漠,白平衡可以设定为日光。
4.无形的风
沙漠里有时风会很大,沙粒打在身上隐隐作痛。风是无形的,我们只能通过有形的物质来把它表现出来。
SONY A900、70-200mmF2.8G、F11、1/320S、ISO200、日光白平衡、越南 美奈
两个越南孩子互相抱在一起,低头抵御风沙。地面扬起的沙粒、人物的表情是体现风沙的细节。
5.沙上运动
在沙漠里能做什么运动?拉力赛算是一个铁血项目了。不过这个并非那么平易近人,普通游客更容易接触到的大概就是滑沙之类的娱乐项目了。
SONY A900、70-200mmF2.8G、F11、1/400S、ISO200、日光白平衡、越南 美奈
在我看来,滑沙是一种自虐的运动。趴在一块塑料片上,从沙丘顶部沿着陡峭的沙坡向下冲。在与大风、重力加速度、一个劲往眼睛和嘴钻的沙子较量的过程中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乐趣。快速飞扬的风沙在身体周围笼罩成一团雾气。沙上运动,看看就可以了。
秘籍放送:对角线构图可以加强画面动感。
6.沙漠里的人或动物
有人或其他生物的地方才会富有生命力。对沙漠来说,尤其需要画面中出现一些人或动物来改变这缺乏生气的气氛。
SONY A900、70-200mmF2.8G、F9、1/1250S、ISO200、日光白平衡、越南 美奈
游客骑着弱小的马向沙漠深处走去。远处的白云、4个人的身影,怎么看都有西天取经的义无反顾。拍摄非常的简单,用长焦镜头把无关紧要的游客剔除在画面外面,构图给天空留下更多的面积,预示着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
沙漠拍摄技术小结:
1. 长焦镜头选择性构图
2. 千万不要用自动白平衡
3. 利用别的物体来表现风沙
【六.小附件大作用】
旅行摄影最有挑战的一点就是你永远也无法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场景,也许阳光灿烂,也许阴雨绵绵,也许乌云密布,也许在霓虹闪烁的街头,也许是灯光迷离的室内。光靠常规武器拿下战斗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一些小附件会让拍摄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旅行中有可能用到的摄影附件包括:滤镜、闪光灯、离机线、色片、三脚架、云台、快装板、锁紧扳手、快门线、直角取景器、各种设备的备用电池及充电器等等。根据题材需用合适的附件,而且相关的配件、工具都要带齐,以免到了那才发现没法正常使用。
1.三脚架与独脚架
一支好的脚架可能会比一个不错的镜头还要贵。我以前也曾想过,花这么多钱买来的器材还不能直接拿来拍照,这钱真的花的值吗?随着越来越多的拍摄经验,慢慢发现三脚架与独脚架是获得高质量旅行摄影照片的得力武器。
三脚架的基本附件包括:脚架、云台、快装板、锁紧扳手,快门线也大多配合三脚架使用,所以也算在三脚架附件里面吧。我曾看到有人背着很重的三脚架去拍摄,结果发现快装板没带,脚架变废铁,一点作用都没有。所以出发前这些装备都必须检查清点一遍。
选择三脚架的原则就是:买你买得起的最轻最稳定的脚架。不幸的是这样的脚架通常也是同档次里最贵的。选择脚架还需要知道的几个方面常识:
●支脚节数越多稳定性越差;
●支脚越细稳定性越差;
●碳素脚架重量较轻,但不耐抗横向切力,携带时需小心;
●铝合金脚架牢固性较好,但自重太重;
●选择脚架需考虑其承重能力,脚架承重>相机+镜头的自重以及云台的重量;
在使用三脚架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 三脚架与云台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切勿使用质量不好的产品。
B. 三脚架与云台的任何锁扣与螺丝都应当在拍摄前锁定。
C. 三脚架与云台要与所用的相机重量相匹配,切勿小脚架配大相机。
我自己选择的是一支捷信的中型碳素三脚架,它非常轻便,同时也有足够的稳定性。虽然4节的支脚会略微降低稳定性,但收起来正好可以放入我的拉杆箱里,托运的时候会非常方便。在使用三脚架时大多需要配合快门线一起来用,如果相机上有反光板预升的功能也请一并用上。
●反光板预升:我们通常按下快门按钮时,相机的反光板升起、快门叶片打开完成曝光是一气呵成的。但是反光板弹起那一下会带来不小的震动,在使用慢速快门时尤为明显。反光板预升功能就是将这两个动作分解开,第一次按下快门,只有反光板升起,第二次按下快门,快门叶片打开进行曝光。一般我们会使用快门线来释放快门,以降低震动。同时第一次按快门后要等相机震动消失后再按第二次快门。
●通常我还会同时携带一支微型三脚架。它可以给我的旁轴相机系统提供很好地支撑,在一些极端环境下还能让单反相机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可以将它架在栏杆扶手上,给单反相机一个稳定支撑的点,我可以用长焦镜头在非常微弱的环境下依然拍摄到清晰锐利的影像。也可以将小脚架顶在胸口或肩膀上,一边移动一边拍摄。
●用微型脚架来支撑长焦镜头,虽不能做到100%稳定,但绝对可以提高在弱光下的拍摄成功率。
●独脚架在旅行中的作用更多的是给长焦镜头一个充满机动性的支撑点。移动很方便,稳定性也不错,前提是要掌握好使用独脚架的技巧。两脚与肩同宽,让脚架与两脚形成一个三角形。双手同时紧握相机及镜头,略微用力向下压,不要让相机前后左右移动。
●用独脚架加腰套的方式拍摄,可以边走边拍,同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室内光线微弱情况下非常方便。
—————————————————————————————————————————(华丽丽的分割线)
没有三脚架一样也能拍清楚!
有的时候由于条件限制不方便用三脚架,或是忘了带三脚架,或是没想到会用到三脚架,但看到漂亮的夜景又想拍,怎么办?不要紧,我教你几招,至少能拍到比较清楚的夜景照片。
1.寻找支撑物
你是要教我们铁手功吗?哈哈,当然不是,这是每个人都练得出来的吗?反正我是不行。我要你们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找身边有什么可以用来支撑的物体,比如:栏杆、桌子、邮筒、垃圾桶等等。有了这些支撑物,拍到清楚照片的几率提高到30%了。
补支撑手法图
2.适当的ISO
然后是选择一个恰当的ISO值,略微提高一些能保证你在有支撑的情况下可以拍到清楚照片就可以了,不用一味调得很高。ISO越高,照片上的“胡椒面”也就越多,当然画质就没那么清澈可口了。恩,成功率又提升20%。
3.练好手持技巧
最后还是要掌握一定得持机技巧。例如:
●端稳相机,双手要找到地方依靠,不要晃动,也不要过分紧张导致肌肉抖动。
●选用相机的自拍功能或开启反光板预升功能来拍摄,将震动降至最低。
●释放快门按钮要轻柔。
好了,现在成功率又能提升10%了。什么?为什么不是100%的成功率?谁告诉你会百发百中啦?这个办法只是用来应急的,要获得高质量的夜景照片,不好意思,你还是得用三脚架,严格操作才行。
傍晚路过这个教堂时发现还蛮震撼的,可是又没有带三脚架。于是我找了路边的一个长椅,把摄影包放在椅子上减震,再将相机用力按到摄影包上。然后略微调高ISO,用自拍来拍摄,虽然快门速度非常慢,但照片依然非常清楚。
如果直接按相机上的快门按钮,哪怕是装在三脚架上了,依然会有轻微的振动。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快门线。如果没有快门线,可以用自拍功能来代替。按快门的振动会在自拍等待的那几秒钟消失。
3.反光镜预升
单反相机内部有一块反光镜,你卸下镜头就能看到。每次按快门这块反光镜都会翻动一次。造成的振动足以毁掉一张精彩的照片。一些中高档相机上都有反光镜预升的功能,它能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
反光镜预升的操作如下:
●将相机的驱动模式设定为反光镜预升
●通过快门线按下快门,此时反光镜向上翻,但还没真正开始曝光
●等待数秒钟,待反光板造成的振动消失,再次通过快门线按下快门
●此时快门才真正打开,开始曝光
旅行途中并不总是风和日丽,夜晚或光线不好的时候闪光灯就好像是一个随身的太阳,它能给照片带来亮色。太阳太强的时候也未必是件好事,有时需要用闪光灯让阳光看起来不那么强烈。这些,都是技术活!
闪光灯会涉及到闪光灯柔光罩、离机线、电池盒、色片、电池等多种附件。如果用得到的,就必须得带上。关于闪光灯使用的电池,建议大家选择低自放电的品种。因为这种电池充满电后哪怕放一年时间依然保持80%的电量,它的放电曲线特别平坦,出现一张亮一张暗的情况就会少一些,并且回电速度比较快。目前比较好的选择是三洋的ENELOOP、HAMA的POWEREX等。同样这种电池也适用于其他使用5号或7号电池的设备。充电器最好选择快充,以便你一觉醒来电池已经充满可以使用。
Tips:良好的工作习惯
●如果你手里有一大堆同样规格的电池,该如何快速区别是否有电?在电池上做标记吗?我试过,一些记号笔无法在光滑的电池表面留下长久的印记。而贴标签的方式也不理想,因为一些设计精密的电池仓并不允许电池的某些部分变粗。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一般电池都是一正一负的方向放入设备里。用完之后,我习惯于把这些电池依然保持一正一负的方向放到电池盒里。而没用过的电池全是正极朝上放,因为从充电器里拿下来的时候电池也都是一个朝向的。所以很简单,同一个朝向的是有电的,一正一负放的是需要充电的。
●同样的操作方式可以衍生到相机的锂电池和存储卡,正面朝外放的是没用过的,没电的或拍满的卡都是背面朝外放。良好的工作习惯是有效管理与使用器材的必要帮助。
5.旅行摄影常见滤镜
拍摄风光,滤镜经常是很有用的。我们一般需要带上UV镜、偏振镜、中灰滤镜、渐变灰滤镜等,要根据自己镜头的口径配备相应规格的滤镜。如果使用方形的滤镜,要记得带上安装滤镜的支架。
UV镜或保护镜
UV镜的作用是用来降低光线中的紫外线,提高远景的清晰度。如果在高原或空旷的野外,UV镜的作用会比较明显。UV镜的另一大作用是保护镜头免受灰尘、雨水、手印之类的侵害。市面上有一种保护镜也是起到保护镜头的作用,但完全不具备UV的作用。一般建议每个镜头配一块合适的UV镜或保护镜。
偏振镜可以消除非金属物体表面的反光,压暗天空,提高饱和度。我们在拍摄水面、玻璃后面的物体时常会用它来消除反光。在拍摄风光时,用它来消除天空中的偏振光,这就相当于蓝天上的反光被消除了,天空就显得更加纯净。在拍摄一般物体时,偏振镜都可以提高物体的饱和度,颜色显得非常漂亮。因此偏振镜是很多风光、自然摄影师的必备法宝。记住,偏振镜大约需要降低1.5EV的曝光,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程序自动档曝光下没有问题,相机会自己调整。用M档,记得要手动调整。
我们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想要用慢速快门拍一些的照片时,会发现哪怕光圈收到最小,快门速度依然无法降低到你想要的程度。怎么办呢,用灰镜降低进入镜头的光线。在不改变光圈的前提下,快门速度就可以降低。
在用小光圈拍摄时,会因为光线的衍射现象造成成像模糊的现象。我们也可以用灰镜来改善这个问题。我们不改变快门速度,而是开大光圈,让光圈在最佳的成像范围内
灰镜按照降低通光量的不同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一档、两档、三档EV,一般在滤镜框上会相应地标:ND2、ND4或ND8。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块组合起来使用。但一般不建议同时用多于2块的滤镜,因为每多一块玻璃,成像就会多下降一些。
渐变灰滤镜
在拍摄带有天空的风光照片时,常常会碰到天空的亮度比地面高很多的情况。如果对着天空曝光,地面会很暗甚至全黑;如果对着地面曝光,天空容易完全过曝,白乎乎一片;如果采取折中的曝光,天空和地面的层次都不能很好地表现。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使用渐变灰滤镜。这是一种从深灰色慢慢过渡到透明的滤镜,用来压暗天空等明亮部分。
渐变灰也有按降低通光量的不同分为:一档、两档、三档EV。有些滤镜上标:ND2、ND4、ND8,也有标0.3、0.6、0.9的。与灰镜不同,渐变灰还分为硬渐变与软渐变两种。硬渐变适合拍摄开阔地平线水平面的场景,并且天地交界处最好不要有山峰、树木、楼房等突起物,否则渐变的灰色会影响这部分的影调。软渐变则适合大部分场景,尤其适合没有明显分界线的场景。
6.清洁工具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旅行当中相机也容易沾上灰尘雨水。必要的时候需要给相机镜头搞搞卫生。常用的工具是:气吹、镜头水、擦镜布或镜头纸。高压气罐虽然是个很好的工具,但带不上飞机火车,所以只适合自驾出游。
清洁器材的工序如下:
1. 用吹气球或高压气罐吹去器材表面与镜片上的浮尘。记得清洁存储卡仓、电池仓,各接口盖子也要打开清洁。
2. 用软毛刷刷去器材表面的灰尘,注意不要刷到镜片。
3. 喷少许镜头水在擦镜布或干性擦镜纸上,轻轻地擦拭镜片。由镜片中心向外以螺旋状擦拭。擦完一遍后等镜头水干了之后看是否还需要再擦一遍。需要注意的是镜片上不能有沙砾或坚硬的灰尘,否则就像在用砂皮在打磨镜片一样。
4. 换镜头次数多了,机身与镜头卡口连接处会积有黑色污垢。需要用干净的镜头纸擦拭干净。
若要清洁CCD或CMOS,请在一个干净灰尘比较少的环境里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给相机接上外接电源或换上充满电的电池。
2. 将镜头光圈设定为F16或更小,对着干净的白纸拍一张照片,以确定灰尘的位置。
3. 在相机菜单里选择清洁模式。
4. 用气吹或高压气罐清洁CCD或CMOS。请注意每次吹气的时间不宜过长,以短促快速地吹气为宜。气吹或高压气罐的喷嘴切勿碰到CCD或CMOS上。使用高压气罐要特别注意保持距离。液态的压缩空气有可能会直接被喷出来,太近的话很容易在CCD/CMOS上留下很难清除的痕迹。我们建议在正式清洁前先试喷几下,免得液体被喷出来。
5. 关闭电源,再次开机,按照步骤2重新拍一张照片做对比,看灰尘是否清洁干净。否则继续重复步骤3、4。
6. 如果使用小扫帚,请注意不要在扫帚上滴过多的清洁剂,而且扫帚只能朝一个方向刷,不能二次利用。
专业帖留名,一大半装备都没有的小白飘过~
好帖子 受益匪浅 谢谢啦
阴雨天气拍摄古建筑 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好帖子!学习摄影中,感谢分享!
旅行摄影的宝典,对提高摄影水平有很大帮助。
真不错'''色调好
摄影在路上——摘自《旅行摄影圣经》张千里
穷游大洋洲
/threa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50mmf1.4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