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毕业在即,论文要求郭德纲于谦相声比喻、夸张、别解、双关的例子各两个,还需要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啊 急求~~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郭德纲相声语言特色的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2页免费4页1下载券6页1下载券2页¥1.002页¥1.001页免费1页免费6页免费3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1下载券23页1下载券15页免费550页免费5页免费
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郭​德​纲​相​声​的​语​言​特​色​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国新闻周刊:相声的出路在哪里?
  相声,原指摹拟别人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这一门民间说唱曲艺,从明朝走来,一路受到时代老百姓的夹道欢迎。
  清末的相声盛行于市井坊间、民国战乱时仍能博人一笑、历经文革"样板戏"浩劫后相声凭其批判四人帮和社会风气的仗义执言而赢得人气,后再借助广播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节目。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等相声演员,通过电视构筑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你捧我逗。人们记住了贾行家和满不懂,记住了废话连篇的开会迷,记住了自称"逗你玩"的小偷。
  在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央视春晚"上,相声也是夺人眼球的旗帜艺术。1983年首届春晚,姜昆、李文华,侯耀文、石富宽,马季、赵炎六位相声大师说了《对口词》、《山村小景》、《讲礼貌》等9段相声,总时长超过了90分钟,这一纪录保持了30年。第二年,马季在春晚上以"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来讽刺虚假广告,结果真有商家注册了"宇宙"牌香烟。
  走到今天,谁也没有想到相声走上了:衰亡还是重生的十字路口。今年亮相央视春晚的相声只有两个,与最高峰时相声节目的九个相去甚远。有人从相声比重在春晚持续降低而发出相声没落的哀叹,但实际上相声属于小剧场艺术,其走红不一定非要靠电视找出路。何况在网络时代,相声传播并不缺乏展示舞台--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在网络上的搜索排行榜,还赶超刘德华。
  近年来与相声界有关的新闻也频频见报,其曝光度并不低。遗憾的是,相声界的焦点新闻最多的是与"相声界内斗"相关的消息。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根据师徒关系,排字论辈,彼此见面三分亲。过去相声家族存在的意义是困难时相互照应,竞争时格守规矩,年老后生活有靠。但解放后,艺人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团体的权力人物变得比师傅重要。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同门相揭批,更掀去了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如今,所有说相声的、包括听相声的人都知道,相声界最著名的两个演员郭德纲和姜昆不断在台下上演唇枪舌战大戏。
  台下斗得新鲜,台上的相声段子却老套得让观众们索然无味,连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都承认,"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更加让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在著名相声演员奇志看来,相声是笑的艺术,"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相声如果远离了老百姓,脱掉了舆论色彩,失去了快意恩仇,只会被同样有逗笑功能的小品逼入死角。
  三楼看:“相声”往事
  相声历史:八代相声演员的成名路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第一代:张三禄
  张三禄,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是天桥艺人"管儿张"的先辈,据艺人们说曾是北京东、西、北城艺人的头目。
  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1936年北京《时言报》社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1985年人民出版社版)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贼鬼夺刀》传留下来,乃是传统相声名篇。
  在清代"百本张"钞本子弟书《随缘乐》一篇中有"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的字句,亦可见张三禄的相声艺术在相声发展早期已有重大影响。被公认为"第一个说相声的人"。
  第二代:朱绍文
  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活跃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
  智斗罗王
  那时"罗王"(罗布藏多尔济)曾聘请朱绍文每天进王府献艺。据北京评书艺人陈荫荣听其师品正三说,穷不怕在罗王府时,一日,大雪纷飞,罗王把穷不怕找到上房说:"都说你抬头一个主意,低头一个见识,今天我想试一试,这么冷的天你若能把我诓到门外去,我赏你一锭银子。"穷不怕眨眨眼皮,面有难色地说:"这可不容易,你若是走出屋,我倒是能把您说进来。"罗王说:"天太冷,工夫大了可不行。"穷不怕说:"您放心,用不了一袋烟工夫。"罗王穿戴齐整迈着大步刚刚走出房门,穷不怕在身后行礼说:"谢您的赏!"罗王问:"谢什么赏?"穷不怕一笑:"您这不是出去了吗!"出其不意地诓了罗王。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
  恩绪,相声第三代传人,师从阿彦涛。为了避光绪的圣讳,改名恩培,别名恩柯拉图,又名恩密川,绰号大恩子、相声恩子。恩子擅唱太平歌词,演唱时手里敲打两块长二寸半、宽一寸半的竹板儿击节,运用手指、手腕的技巧,敲打变化出轻、重、颤、抖、点、擦、脆等悦耳的声音。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恩子被召进宫中为慈禧太后演唱。恩子很清楚,这位太后老佛爷不好伺候,杀、剐、砍、抢的内容不能唱,她一翻脸,努嘴便打,瞪眼便杀,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他单腿跪在地上,一只手比划,一只手拍着大腿侧面,唱了起来:"'烧麦'出征丧残生,'窝窝头,回营调救兵,'锅盔,坐在中军帐,'糖耳朵'、'蜜麻花'当了先锋……"刚刚唱了四句,慈禧就喊停。慈禧问他,"你一边唱一边拍大腿干吗?"恩子忙说:"这是为了找个气口,拍着板。"慈禧说:"这样找板,太不雅观了!"她差李莲英去御花园锯了两块竹板,照恩子的二拇指那么长,大拇哥那么宽。后来,这种竹板流传开来。在艺人们的口中,竹板之名由"御赐"的谐音叫成了"玉子"。直至今天,演员们对手中的两块竹板还是这么叫。
  恩绪先后收有十一位弟子,即相声第四代传人:李德、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恩绪的女儿恩翠卿即是马三立的母亲。
  第四代相声演员:李德
  李德,原名李佩亭,绰号"万人迷"。十岁时拜恩绪(后改名恩培)为师,以"小孩哏"在听众中享有声誉。十五岁拜徐有禄为师,在单口表演方面颇受教益,后又拜桂祯(艺名富有根)为师,学到一些文字游戏内容的段子。
  21岁时他名声大振,曾赢得"笑话大王"、"滑稽大王"等绰号,被同行敬列"相声八德"之一。清光绪二十八年起在天桥市场爽心园前边撂地演出,后进入四海升平等杂耍园子演出,渐渐红遍京城。民国初年,李德在北京石头胡同四海升平茶社演出时,因得罪袁世凯被撵出北京。在天津沾染上赌博的恶习;因欠赌债,他只好挤出时间重新撂地演出,挣钱弥补亏空。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常让他出堂会,他才不再撂地。
  他有四句定场诗自赞说:"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万人迷"来济献艺时在1920年前后,最初在趵突泉边的"望鹤亭"茶社演出。此人相貌古怪,高身阔脸,大眼高鼻,嘴唇外噘。他擅长单口相声,其表演特点为"不笑场",观众们被逗得前仰后合,他却面孔呆板,若无其事一般,故享"冷面滑稽"之口碑。据济南相声前辈黄景利讲,"万人迷"在望鹤亭演出,上台后愣怔怔毫无表情地看观众许久,直将观众看得大笑不止,他这才开始表演。
  与李德并称为相声八德的还有马德禄、周德山、裕德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祥和张德泉。
  第五代相声演员:马三立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
  1958年的反右派运动中,马三立被打成"右派"。因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但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数。就是这个"凑数"的右派,彻底地改变了马三立的一切。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天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相对应的是长达11年的四次下放劳动,以及被关进"牛棚"做了5年的团煤球、打扫卫生等杂役。
  1970年,响应战备疏散城市人口,马三立全家离开天津,到南郊区北闸口村落户。在那个普通的村庄里,马三立一呆就是7年,其间,他甚至还学会了一手很不错的木匠活。
  平反以后,年届古稀的马三立和王凤山搭档,将《西江月》、《文章会》、《开粥厂》、《卖挂票》等众多拿手绝活再度搬上舞台。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家传秘方》、《检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等。这些小段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因此,一经推出,历久不衰,形成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
  也许是看淡了,也许是更清醒了,即便总是要被掌声包围,总是要被前呼后拥,历经磨难的马三立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和光环总是要保持距离。在掌声中,在人群中,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
  相声宗师马三立先生日遗笔
  弟兄十二我行七
  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
  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
  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
  江湖笑面写传奇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
  侯宝林,满族,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四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1929年,他刚刚十一岁,就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侯宝林那时无大号,只有个小名叫"小酉儿",师父朱阔泉给他起了个"宝"字,名叫"宝麟",后来由他将"麟"改为"林"。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
  抗日战争期间,侯宝林与郭启儒合作,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而且,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与格调的质朴、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此后,他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一贯道》等。另外,他还主演过《游园惊梦》、《笑》等喜剧电影。
  侯宝林临终前口述"最后的话":"我侯宝林说了一辈子相声,研究了一辈子相声。我的最大的愿望是把最好的艺术献给观众。观众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师。我总觉着再说几十年相声也报答不了养我爱我帮我的观众。现在我难以了却这个心愿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爱、视为生命的相声发扬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宝林献给人民更多的欢乐。我一生都是把欢笑带给观众,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观众,我也会带微笑而去。祝愿大家万事如意,生财有道。"
  第七代相声演员:马季
  1934年,马季出生于天津宝坻黄庄镇一个普通之家,其父常年在外经商。马季2岁时就离开了黄庄,随父母到了天津、北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马季就卖冰核贴补家用。因为和常连安的亲戚是同学,年幼的马季每每胳膊底下夹着冰核篮子,到老常家开的启明茶社蹭免费的相声听,听到高兴处能从椅子上乐得掉下地来。
  马季到13岁时,学业终于无法维继,马季被送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当学徒。每天早早起来倒马桶、伺候师傅,做最低贱的活儿。如此三年。解放后,织造厂散伙,马季回到北京。1953年,马季凭借还不错的文化基础,考上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和所有"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们一样,马季充满了新生的喜悦。
  在上海当学徒时,马季没断了在收音机里听相声,并从学说方言中延续儿时的乐趣。1955年,马季参加了刘宝瑞、郭全宝亲自授课的工人业余艺术团。
  上点年纪的曲艺爱好者都还记得1956年的全国职工汇演,那一年的汇演相当轰动,出了几个曲艺人才,其中,最抢眼的是马季。汇演结束后,这几个人遭到各文艺团体的哄抢。
  马季加入了中国广播说唱团。起初,马季虽然喜欢相声,但并不想当专业的相声演员,他更想去搞电影。团里派老艺术家刘宝瑞对他说:"小子,你说相声有出息,演电影出息不了。"
  虽然后来的人们对所谓50年代人的"思想境界"看法颇有不同,但马季创作的作品,格局之大,视野之宽阔,不能不说得益于一个相对高的"思想起点"。相声评论人章乐天对本刊说:"马季最好的作品都是将矛头指向一个现象、一个面,而不是传统相声中最常见的一甲一乙站在那儿自嘲或互嘲。譬如他的巅峰之作,讽刺公章旅行的《多层饭店》,将一个群像展现出来,里面每个人都是打着官腔,那么夸张又那么逼真,情节太可爱了。"
  80年代马季有个流行的小段子叫《新地理图》,里边把好多的世界地名串起来,什么排队上厕所是"伦敦",桌上放着一个"巴黎"等。那个相声是他一晚上写出来的,但相关的知识是攒了几十年的。马季常把创作题材指向社会上发生的最新动向,他的很多相声里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在有生之年,马季一直想办相声学校,改变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马季常对弟子说,"在做人方面,一定要摒弃一些旧的东西,有文化一些,别让外界笑话我们没文化。"某一年相声大赛,出了两个清华大学的在校学生,马季非常高兴,已经宣布要亲自教他们,还准备了教案。
  "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艺术家,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是为一个宏大的目标服务,或许这正是马季他们这代人不可超越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个目标,就没有这么旺盛的斗志。"章乐天评。"马季这一代人心无旁骛,他们认定了一件事,是值得拼一生的精力和名誉去做的。时代没机会哺育这种人出现了。"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
  姜昆,山东省烟台市人,现就职于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姜昆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华曲艺学会会长,昆朋网络科技公司董事长。
  16岁在北京灯市口中学初三毕业后,还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到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六团当知青;1975年被选到黑龙江代表队,准备了半年,197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姜昆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自此,他又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的阶段。十几年的连续参加,他奉献了中国人民一个又一个精品相声:《错走了这一步》、《老奶奶看排球》、《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着急》、《学唱歌》、《如此照相》、《踩脚》、《妙趣网生》等优秀作品(优秀的作品均为梁左所写)。2000年主持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1年7月,"打假斗士"方舟子向乐嘉开炮,称乐嘉出版的著作中所谓"获得过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涉及学历造假,指阿姆斯壮大学是王姓华人于1996年在加州注册的"野鸡学校",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曾在国内卖文凭,现在已关闭。"学历门"波及更多名人,有媒体指姜昆等人也是该校"著名校友"。
  近年来艺术创作停滞,未见卓越作品问世。倒是总纠结于"反三俗"等无谓的争端。
  二楼听:“相声演员”逗你玩
  台上相声:十大相声名段
  时至今日,这些相声段子仍让人百听不厌:侯宝林的《醉酒》、马三立的《逗你玩》、刘宝瑞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姜昆的《虎口遐想》、马季等的《五官争功》、李金斗的《武松打虎》还有郭德纲、于谦的《西征梦》,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著名段子,作为当代相声代表入选。
侯宝林、郭全宝《醉酒》
  1、侯宝林、郭全宝《醉酒》
  虽说是的小段,却让你知道什么叫百听不厌
  侯宝林:从兜里头啊,把手电筒掏出来啦。
  郭全宝:手电棒。
  侯宝林:往桌子上一搁。
  郭全宝:干吗呀?
  侯宝林:一摁电门,出来一个光柱。
  郭全宝:哎,那光出来啦。
  侯宝林:你瞧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
  郭全宝:噢,那是柱子啊?
  侯宝林:你爬!
  郭全宝:那个怎么样啊?
  侯宝林:那个也不含糊,这算得了什么呀?还不是爬这柱子啊?你别来这套,我懂!
  郭全宝:我爬上去,我爬到半道,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啦。
  侯宝林:他也醉啦!
马三立《逗你玩》
  2、马三立《逗你玩》
  马老爷子的代表作,听起来絮絮叨叨,却让你感觉亲切、开心
  母亲:宝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的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宝宝:嗯。
  来了一小偷,对孩子:"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宝宝: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的。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我揍你,好好看的别叫啦。
  小偷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的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宝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3、刘宝瑞《珍珠翡翠白玉汤》
  刘宝瑞过世几十年了,后世能达到他的水平的单口相声几乎没有
  朱元璋他含糊答应,"那你们两位给我做这锅汤叫什么名字呢?"
  俩要饭的这个气呀!心说:杂和菜汤子,哪有名字啊?
  这个说:"哎?他要问呢,咱就给起个名儿。"
  "起名叫什么呀?"
  "就告诉他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你别瞎扯啦!哪儿来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啊?"
  "哎,当然有啊。"
  "有?珍珠呢?"
  "珍珠啊,咱那个糊饭嘎巴碎米粒儿,那不就珍珠吗?"
  "那么这个翡翠呢?"
  "翡翠呀,白菜帮子,菠菜叶,那不翡翠呀?"
  "白玉汤,那玉呢?"
  "啊,我那半块馊豆腐,那不算呢?"
  "对,对对。我们这个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
  "好,名字还挺好。谢谢你们二位。我还要打仗去哪,咱们是他年相见,后会有期。"说完这话出了庙门儿,上马走了。过了几年的工夫啊,朱元璋真把这个元朝推翻了。在南京城,朱元璋做起皇上来了,就是朱洪武。
姜昆、唐杰忠
  4、姜昆、唐杰忠《虎口遐想》
  把一个小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姜昆:我正琢磨着哪,上面可乱了,这个喊:"哎呀来人哪,有人掉老虎洞里了快救人哪!"有人给我打气儿:"哎,哥们儿挺住!"我说:"什么?挺住?你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是什么地方我挺得住吗?"有本事你们下来挺一会我看看。
  唐杰忠:人家不是为你着急吗
  姜昆:那也不能那么乱哪,有个老大爷冲我喊:"孩子啊,打虎得有个家伙,来,把我的拐棍儿扔给你。
  唐杰忠:拐棍儿啊?
  姜昆:有个大嫂对我喊:兄弟要刀吗?大嫂这儿有水果刀!
  唐杰忠:嘿,你瞧这两件武器啊。
  姜昆:这个出主意说往里扔砖头让我踩着往上爬,那个说给我扔根烟,让我抽两口先提提精神,有个老大娘心眼儿真不错。
  唐杰忠:是吗?
  姜昆:眼泪都下来了,趴在边儿上对我喊:孩子啊,给你一支钢笔,有什么话先写下来!
  唐杰忠:恩,要写遗嘱哪?
侯宝林、郭全宝《夜行记》
  5、侯宝林、郭全宝《夜行记》
  解放后新派相声的开山之作
  乙:二百八?
  甲:二十八块。
  乙:二十八块钱你就买车呀!
  甲:买旧的。
  乙:那能骑吗?
  甲:哎,你别看花钱不多,车还可以。
  乙:骑得过儿。
  甲:反正除了铃不响,剩下哪儿都响。
  乙:好嘛,这车都要散啦。
  甲:散不了,修理修理。
  乙:嗯。
  甲:换几根条,打个卡子,弄两块闸皮,虽然不太灵,有凑合了。
  6、马季等《五官争功》
  作为群口相声的代表入选
  眼睛:就这样,我还得为你的婚事操心。
  马季:哈!眼睛为我的婚事操心?怎么啦?
  眼睛:怎么啦?你们俩第一次见面儿,不是我眉来眼去,把她勾住的吗?忘啦?脑袋!我还告诉你,你们俩从恋爱到结婚干的那点事儿我可全看见了。
  马季:你瞧我这缺德眼睛。
  眼睛:你要不对我好点,我全都给你说出去。
姜昆、李文华
  7、姜昆、李文华《如此照相》
  让人在笑声中勾起对当年的荒唐岁月的回忆
  甲:我给你念念:凡到我革命照相馆,拍革命照片的革命同志,进我革命门,问革命话,须先呼口号,如革命群众不呼革命口号,则革命职工坚决以革命态度不给革命回答。致革命敬礼。
  乙:真够"革命"的。那时候是那样,进门得这样说:为人民服务,同志,问您点事。
  甲:要斗私批修!你说吧!
  乙:灭资兴无,我照张相。
  甲:破私立公',照几寸?
  乙:革命无罪,三寸的。
  甲:造反有理,您拿钱!
  乙:突出政治,多少钱?
  甲:立竿见影,一块三。
  乙:批判反动权威!给您钱。
  甲:反对金钱挂帅!给您票。
  乙: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谢谢!
郭德纲、于谦
  8、郭德纲、于谦《西征梦》
  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著名段子,作为当代相声代表入选
  郭:有我,当时就订了,得找一地方培训,找一国家。
  于:找哪啊?
  郭:瑞士,瑞士不干,说我们中立。
  于:不掺和。
  郭:法国,不成,法国忒浪漫,怕我们去了光忙着搞对象。
  于:您上那干吗去了?!
  郭:日本,吃生鱼片怕闹肚子。
  于:全毛病。
  郭:最后选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四季如春的国家。
  于:哪国啊?
  郭:通县。
  于:通县啊?通县那是国家吗?
  郭:通县怎么了,不许你侮辱通县,通县永远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李金斗、陈涌泉
  9、李金斗、陈涌泉《武松打虎》
  以此为代表的80年代相声,曾让已经走下坡路的相声又火了两年姑得猫宁!"
  乙:噢,外国老虎哇!
  甲:首先自我介绍,我,拦路虎,本县的财神爷。您放心,您不打我,我绝不吃您。咱们是一回生两回熟。咱们来个和平共处怎么样啊?哥们儿?
  乙:哥们儿?着打!
  甲:嘟……暂停,你要真打我可就要吃你啦,不吃掉你对不起保护我的这帮弟兄。
  乙:噢,这老虎跟他们一码事儿。
  甲:嗷儿--(虎叫)
  乙:着打。(二人开打,三拳将虎打死,武松收势)
  甲:(伴死又活了)武松!
  乙:(吓一跳)哎?你怎么又活了?
  甲:告诉你:打死我,你也成不了英雄。
  乙:怎么?
  甲:你破坏了生态平衡!我死了他们也饶不了你!
冯巩、牛群
  10、冯巩、牛群《小偷公司》
  曾经的黄金搭档,现在冯巩说的不知道还算不算相声,牛群早就不干了
  牛:没完没了地到旅游点上学习开会,这得花钱吧?这还不算,我们领导干部还要出国考察!你说你一个小偷公司你出国考察什么呀?说是学习外国先进的偷盗技术!
  冯:这也是为了冲出亚洲,偷向世界吗。
  牛:最不能让人容忍的就是什么呀?就是看见其他公司在电视上做广告,我们公司也要做广告!
  冯:你们小偷公司也要作广告?
  牛:那广告词儿都写好了。
  冯:什么词儿呀?
  牛:朋友,你想迅速发财致富吗?请参加小偷公司,它可以使您一夜之间腰缠万贯。本公司的联系人……
  冯:谁呀?
  牛:不宜外传。
  冯:电话号码?
  牛:暂时保密。
  冯:电报挂号?
  牛:无可奉告。
  冯:单位地址?
  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冯:谁找得着呀?
  相声界的江湖:台上台下皆斗嘴
  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相声家族可说是一个江湖。过去江湖意义是相互照应,格守规矩,老有所依;但解放后,艺人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团体的权力人物变得比师傅重要。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同门相揭批,更掀去了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
  因为时代原因,相声一度成为明争暗斗的名利场;如今,还是因为时代,相声面临着或衰亡或重获新生重要关口。
  日,天桥乐茶园,郭德纲和当时的搭档张文顺给相声迷们说了一段新创作的相声:《论50年相声之现状》。虽然这个段子中有很多响亮的包袱,但听了它,所有爱过相声的人会心碎!
  据现场的钢丝回忆,那一天,天桥乐茶园满座,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演出结束时,许多人哭得和泪人似的。郭德纲的现搭档于谦当时就站在台下,也是泪如雨下。于谦说自己从小说相声,说着说着发现相声不再是想象中的那样,原来说相声的人也陆续走的走,改行的改行。自从原来的搭档刘颖出国后,他十几年就没再说过,“直到和郭德纲在一起,才又说上我想象中的相声。《论50年》里都是他思考了多年的问题和亲身经历的真事。”
  而郭德纲本人已不愿再提那一天和那个引起极大震动的相声段子,“那个相声我只说过一次,以后我想也不会再说了。”但他对本刊表示,他并不后悔写了这个相声。
  相声听了让人在笑后感觉酸苦并不奇怪,但《论50年》必定是相声史上最特殊的作品。“其实与其说这是段相声,不如说这是郭德纲为相声的一种呼吁和激昂的演讲。”“相声公社”论坛上有人这么说。在《论50年》里,有对相声恍若隔世的亲切回忆,也对相声衰落的原因给了些许暗示。
  所谓主流
  过去相声演员是靠说相声活命的,说完了人家不笑没人给钱真有饿死的(摘自《论50年相声之现状》)。解放后,艺人们被归到一块,给固定工资,演员的衣食父母不再是观众了,这就难免使演员把心思花到其他地方。由此,对相声的内容和命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是解放初期的“相声净化”运动。侯宝林等解放前成名的角儿一时间对哪段儿该说哪段儿不该说,完全找不着北,万般无助中只能向老舍先生等进步作家求相声本子。运动后,原本相声里常用“打哏”“臭活儿”“怯口”(取笑外地,主要是河北、山东口音的段子)“伦理哏”等封建糟粕或格调不高的表现手法基本被净化掉了。也是从那个时期起,有了歌颂型相声这一前所未有的相声形式的雏形。
  接着,在文革刚结束的特定历史时代,相声因擅长讽刺的特点成为批四人帮的利器,之后又在批评社会不良风气方面有所发挥,相继出现了《如此照相》《不正之风》《假大空》等一批以讽刺见长的优秀新创相声,与此同时,相声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续担负政策宣传的任务。《植树造林好》一类违背相声创作规律的“不笑的相声”传播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相声在那个时代前所未有地赢得了人气。曾几何时,相声简直成为了老百姓打开收音机最想听到的节目、电视春节晚会上的顶梁柱;“笑星”成了老百姓最想见到的演员、穴头们眼中的抢手货。郭德纲相声最先吸引的是年轻人,这丝毫不奇怪,因为这些年轻人恰恰是在儿时经历过相声最辉煌的一页,骨子里对相声怀有挥不去的感情。
  当相声被抬到一个它原本不属于的高位之后,就彻底由茶馆里老百姓找乐子的一个方式,变成了充满舆论色彩,肩负道德使命的工具。从那时候起,在空前繁荣昌盛的相声局面背后,已经埋下了把“笑”排在宣传功用的第二位。相声界后来所谓的主流形式也由此确定下来。
  进入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变革日趋深化的过程中,原有的讽刺题材已不合时宜,新的讽刺找不到对象,歌颂和宣传的要求使相声不堪重负,创作题材上遭遇瓶颈;加上周星驰的无厘头幽默,以及新窜起的小品等其他“笑”品的冲击,相声四面楚歌。
  早在人民群众发现相声式微之前,相声界的业内人士就感觉到了危机。为了走出困境,很多人做了多种尝试,网络相声、相声剧等,却不见成功。洛桑、于小飞的绝活儿,奇志、大兵的“野路子”,只生猛了一时,都未能救相声于水火。相声中传统内容严重流失的恶果在此时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创作上无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功力上的弱点也再也藏不住了。曾有一次常宝霆指着电视上一当红相声演员断言:这人45岁之后就不会说相声了,结果被他言中。
  一代相声演员因相声“井喷”时期形成的“主流”风格成名,也在此止步。直到现在,小有名气的相声演员只会十段,甚至三四段相声,就能混上好几年的情况很多。他们可以“今天在山西榆次3万块钱说一次,然后这个地方我永远不来了,全国这么大,我一个一个转去,够吃一辈子的。”(摘自《论50年》)。有些成名的演员,光在北京一地一年中的演出就能把同一段相声说了四次。
  那么之后的年轻人呢?70岁的天津相声名家尹笑声曾对《南方人物周刊》这样评价他们,“小青年们学相声,不是学艺术,学的是大腕成名的路子--怎么进北京,怎么进全国性的团体,怎么才能老在电视上露脸,怎么再靠着脸熟混钱。”郭德纲从不否认这也是他曾经梦想的道路,但对他来说,这条路走的如此痛苦,以至于他之后认定,要说相声,不如到小剧场去平地抠饼。
  虚伪的江湖
  2004年夏天,北京文艺台《开心茶馆》节目的主持人大鹏在一些相声论坛里时常看见相声爱好者提到郭德纲这个人,就亲身去茶馆侦察。2004年10月,在天桥乐茶园,大鹏第一次给郭德纲的现场录了音并在自己的节目里播出。
  “那会儿我的节目很需要新段子。专业团体的相声演员当时普遍就是固定几段不断地演,一年两年未必出新。”大鹏告诉本刊。提及为何他能识英雄于草莽,大鹏只是摇头苦笑:“我两年前才开始做相声节目,郭德纲在园子里说了十年了,你想想,同类的媒体这么多,凭什么等我来发现他?”事实上,大鹏从未因第一个推介了郭德纲而沾沾自喜,反而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介入早了。“或许郭德纲应该再晚十年让大众知道,就让相声迷的小圈子养着他,没准儿对相声的发展更好些。”在大鹏眼里,虽然一个月前郭德纲还有足够勇气做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但单枪匹马的他实在不堪一击。
  相声界有一个家谱,也可以说有一个江湖。从相声开山祖穷不怕开始,有了“说相声”这一行道,也有了师徒关系和行会观念,至今绵延一百五六十年。相声界讲拜师,以师为父,根据师徒关系,“德”字辈、“宝”字辈、“文”字辈……这么一路排下来。今天相声界的人,见面还常互相喊哥哥叫大爷,显得很亲热;辈份、门派也常被人挂在口头上。过去的江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这一行的人之间能够困难时候相互照应,竞争时候遵守规矩,年老以后生活有靠,但是解放以后,艺人都归了各个团体,被国家养了起来,团体里的权力人物变得远比师傅重要。
  文革一场,徒弟打师傅的,同门之间互相揭批的,更是掀去了所谓的相声大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如今,所有说相声的、包括听相声的老人都知道,这个江湖只剩了虚壳。慢慢地虚壳就成了虚伪,表面上假和气,私底下暗踢腿。
  在虚壳化的过程中,原本江湖上的传承和互助的传统渐渐失去,而一些江湖恶习却遗留下来。同为传统艺术,相声和戏剧的团体协作不同,它突出个人;而和其他突出个人的曲艺形式比,解放后,相声又因为当时的环境,有了更多出名的机会,这使相声圈里充满了名利的诱惑。一些人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为名利难免出下策害人,被害的日后又反击报复,这种恶性循环在相声圈内便形成了强烈的内耗。在这一点上,许多熟谙相声圈人事掌故的老曲艺迷都能举出具体的例子。马季先生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我爱相声爱了一辈子,恨相声队伍恨了一辈子。但是碍于自己的身份地位,马季先生从来不曾把话说白。
  马志明,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相声名家
  要问当世说相声的名家里头,谁的真功夫最好,只有一个名字能让所有懂行的相声迷一致地竖起大拇指,那就是少马爷马志明。可对一般听相声的大众而言,除了知道他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儿子以外,对他的印象就很模糊了。除了一出《纠纷》,人们已很难记起马志明说过什么段子,也太久没有看到他公开露面。
  现在少马爷日常要琢磨的是,“你尿完了吗?你尿完我尿,然后一块再冲水。”--怎么能少拉一次水箱这样的问题。如今,除了在正宗相声迷心目中依然不可取代的地位,马志明什么也没有。当马志明看到网上有人将他与当世的其他一些相声名家相提并论时,他感觉“有如晴天霹雳!”
  马志明是郭德纲最尊敬的前辈之一。郭承认,在某些方面,他与马惺惺相惜,“少马爷台上表现到位,韵味十足,为人嫉恶如仇,直言快语。比我还愣。”沉吟半晌,郭德纲对本刊说,“如果我是他那个时代的人,我可能只有改行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梗直和坚持传统的相声艺术的性格,多年来马志明始终在“主流”相声圈之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去年他从天津曲艺团退休,主要时间都用来养身体,“闭门思过”。除了2月11日,因马三立辞世三周年,马志明参加了一个演出。
  艺高如马志明,一辈子却如关在笼里的困兽,没机会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我真热爱今天这个社会,只要有真本事,就有你的空间,有发展余地。但我赶不上了,我已经心力交瘁,只能看着别人享福了!”在马志明看来,郭德纲这样性情的人可以生存下来,是恰逢其时生在了现在的时代,对此他只有由衷的羡慕。
  “真话英雄”会被招安?
  德云社每次演出的最后,几乎都是以郭德纲登台唱小曲儿《大实话》作为结束的,台下的观众熟悉得都能跟着唱了。《大实话》几乎成了德云社的社歌,也暗合着郭德纲一贯的行事风格。在郭德纲成为公众人物的4个月时间里,人们不难发现他好说实话的特点,在相声里边说,在生活中说,面对媒体也说。很难讲郭德纲的魅力或者说在观众中的威望有多少是来自他的相声,又有多少是来自他的性情,总之这个曾经自称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草根艺人,无意之中成了相声界的“真话英雄”。
  然而眼下郭德纲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初很多人对郭德纲的相声“一见钟情”的时候,都会仰天长叹这相声怎么那么好,好到在电视上肯定播不了!可如今,凤凰卫视已经全程播出过郭德刚的相声专场,春节期间,郭也已应邀在好几家全国卫视上露面,其中不乏他曾猛烈抨击过的“总共就说5分钟”的那种毁相声的形式。在票房狂胜的大剧场演出中,观众也绝不会再看到《论50年相声之现状》《我想上春晚》等郭氏新创相声中的代表作品。即便是改编的老相声里的笑料,也是经过了二次漂白的。
  2月9日天桥剧场演出当天,全国70多家媒体在找郭德纲,要找到郭德纲不难,但是要想找到在《论50年》里那个慷慨激昂,拍案而起的郭德纲,或者一个月前对媒体坦荡直言相声界种种弊端的郭德纲,门儿也没有了。在这方面,从郭德纲到德云社年纪最小的学徒,告诉你的话都是一样的:相声界很好,从来都很好。
  毫无疑问,曾经以“真话英雄”面目出现的郭德纲会离这个形象越来越远。于是,郭德纲是否会被所谓的“主流”相声招安的怀疑也渐渐弥漫开来。另一些人则看到:事实上,郭德纲的相声远非无懈可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自同行的嫉妒,或者来自有关方面的一指头压力,很可能会让德云社十年辛苦得来的一角阵地、相声长久阴霾下透出的一线曙光顷刻崩毁。
  然而更多的人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未来持乐观态度。毕竟这是一个市场时代--一个只认观众反应的市场;这也是一个媒体时代,有越来越多把舆论监督奉为天职的媒体。
  目前,保利、长安、北展、民族宫等北京大中型剧场都在和郭德纲联系演出事宜。国内一家实力雄厚的民营娱乐公司也在积极与郭接洽,意在对郭与德云社进行大力包装,如果顺利,郭德纲将是第一个被民间娱乐资本签约的相声演员。
  2006年,相声剧、情景喜剧、校园巡演、电视台主持等工作都已被郭德纲排入日程,他不认为这些会影响他的相声表演,“十年来我都是边说相声边干别的,一直分裂得很好。何况很多工作是为了推出我们德云社这个整体。”
  最近,郭德纲几次当着众多媒体和电视观众的面拍胸脯保证,“只要我人在北京,就会一直参加20元的小剧场演出。”他和搭档于谦特别希望相声界能团结起来,趁着观众注意力的回暖,共同努力让相声走出低谷。
  “能坐五六百人的小型剧场多一些,能认真说相声的演员多一些,在中国能欣赏相声的地区,观众多一些。这就是我心目中相声的幸福生活。”郭德纲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台下相声:郭德纲与姜昆的口水战
  郭德纲与姜昆,口水大战各有千秋。前者自称:"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后师从侯耀文,得到多位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初中未毕业。”后者号称,“我师承马季,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拥有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博士学位,无人能敌。”
  郭德纲:"我是非著名相声演员,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投身艺坛,拜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又跟随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后师从侯耀文,得到多位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初中未毕业。"
  姜昆:"我师承马季,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从艺30余年,拥有美国阿姆斯壮大学博士学位,无人能敌。"
  郭德纲:"我于1995年创立德云社,让相声真正的回归剧场。我的相声代表作有我系列、你系列、怯系列、图系列等等,还有许多中长短篇的单口相声作品。"
  姜昆:"我曾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担任过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还被选为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现在创立中华曲艺学会并自己担任会长,早就不靠相声吃饭好多年。"
  郭德纲:"近日我还率领德云社一众老小赴澳大利亚商演,2000人的剧场座无虚席,100多年来中国相声终于走出国门。"
  姜昆:"赚钱都赚到国外去啦,那旮旯人听得懂相声吗?"
  出击:9月28日,姜昆在广东演讲时谈及相声发展现状,曾发出质疑"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在伦理上,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引发口水战,随后郭德纲在微博上用一首七律回应批评,暗讽姜昆是"江郎才尽"。
  回应再出击:而在得知了姜昆的这番话之后,向来没在言语上吃过亏的郭德纲,也于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做出了回应:"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观棋不语真君子,大人何必小鸡肠。你且扬威修栈道,我自低言度陈仓。堪叹人生终有老,莫叫无才笑江郎。"10月3日晚,德云社在北展剧场上演《这些年,我们一直说相声》专场。当晚,郭德纲抱病说了80分钟的单口相声《济公传》借济公之口再度回应此事。当时,郭德纲正讲起济公要给宋高宗和太子治病,但代价是占太后的便宜,他突然说道,"这时一个太监指着济公说:'你道德上有问题!"济公回头说:'这是哪个太监说的!'"顿时,听出弦外之音的观众在剧场"噫"声一片。此视频在第一时间被传门户网站,点击率超高。
  回应再出击:郭德纲暗讽姜昆是太监,姜昆很生气。
  半个月后,据传在中国文联和作协联合举行的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座谈会上,姜昆不点名地指出,现在不少人追捧一些下三滥的恶俗艺术,一些被老一代艺人丢掉又被捡回来了的艺术。虽然不点名,但大家知道这和点名没区别,除了郭德纲没别人。
  在曲艺界,姜昆一向是出言谨慎,此番在以灵魂工程师与会的文联和作协联合举行的文艺评论座谈会批评某人是下三滥,绝不是务虚会,而是是有备而来。
  回应:
  10月16日郭德纲发表微博:闲下来翻看微博帖吧,见一众高人犹在争论人品艺术道德品质等尖端问题。我肃然起敬,感觉升华许多。
  17日:我只想卖艺糊口,却为何那么难?你信与不信视频在这呢。你服与不服演出就是成功了。你骂与不骂历史已经这么写了。我无野心,你别逼我。有一天实在寒心了,我会退出舞台,离你们远远的。
  19日:数年来,君以种种手段排挤,我等左右腾挪,对君之忍让等同溺爱。相声界的规矩欺老不欺小,不懂吗?来吧,我教你相声!你教我道德,或者下三滥。
  对郭德纲有一好处是,不讽刺后,能上春晚了,并从非著名相声演员一跃成了著名相声大师。
  (整理/实习生 李静瑶)
  一楼想:“相声”的出路在哪里
王自健说相声
  大陆新相声:王自健用相声说新闻
  要想听一场“小王爷”的相声,难了。观众要提前半个月在淘宝网上订票,放票前几分钟还得不停刷屏,动作稍慢就得盼着下次有好手气。
  自从力挺身陷“打人门”的郭德纲,调侃“微博门”中的周立波后,“小王爷”名气陡增。最新的相声《歪唱太平歌词》被发到网上后,他更火了。不少人开始搜罗他的相声视频,感叹相“听”恨晚。
  “小王爷”是粉丝们送给王自健的雅号。他浓眉,大眼,一脸“委屈”相儿,往台上一站,不说话也能把观众逗乐。但能成为“爷”,王自健当然有其绝活儿。每周末演出,王自健基本都会回顾本周舆论热点,从利比亚局势到日本核危机,从油价上涨到药家鑫案,听众听的,就是他诙谐的解读,以及将复杂问题简单幽默化。比如,在油价上调后,他调侃油价上涨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那句“油枪往油箱里一插,就像插进我肺管里”赢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欢呼声。
  对于很多人来说,来这里看的不是“小王爷”,而是世间万象;听的不是相声,而是解读社会的“王氏角度”,当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还能获得几个小时的笑声,就更赚了。
  80版相声
  4月23日,下午3点,北京鼓楼西大街的广茗阁茶楼座无虚席。北京第二班相声大会每周六下午在此演出。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相声班子中,绝大部分相声段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80后烙印,从这个团体的命名就可见一斑。“我们叫第二,谁敢叫第三?”他们说。
  演出现场火爆异常。230个座位的剧场,坐满,这还是运气好的,来晚的只能加座,每次都要加三四十个座位。三个小时演出中,观众有的捂肚子,有的兴奋得直敲桌子,甚至有人笑得把瓜子皮喷在别人身上,还有的光顾着傻乐。王自健适时地给腼腆的观众算上一笔账:按40块钱票价计算,如果左半场观众笑了500次,右半场只笑了400次,那么左边的观众每笑一次就占了右边观众2分钱便宜。
  天津票友“哎哟喂”是王自健的铁杆粉丝,自从今年1月起,她每周都坐动车专程来听第二班的相声,义务录像并上传网络。在她看来,王自健的相声不仅有传统,也有时尚,勾起了80后的集体回忆。比如在传统段子《梦中婚》中,主人公看到一个铜火锅,王自健将其说成是“青铜圣衣”--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的一种盔甲名称--这只有80后才能领会;在另一则相声《口吐莲花》中,则穿插了大量魔兽世界--非常火爆的一款网络游戏--的词汇,给人以时代暗语的感觉。
  “他的段子让人感到真诚,而且活儿用得足。”作为资深票友,“哎哟喂”说不少相声演员只是继承传统,鲜有创新,而王自健的相声能与观众形成共鸣。他还常常能随机应变,根据现场观众的接话随时发挥。百度“王自健吧”吧主“星空晓月”对此也深有感触:“王自健的相声'很亲民',就像跟朋友聊天。”
  王自健喜欢“聊”过日子中俯拾皆是的话题。
  比如,他在调侃物价上涨时说:“我们总追求GDP,你工资五千,涨百分之十才五百;房价五万,涨百分之十就是五千,换你你涨哪个,现在什么都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相声票价也要适当涨点儿了。”
  王自健这样描述城市居民的生活感受:“其实老百姓没什么要求,就是想过上国企员工一样的生活。如果我是在山沟里,忍一辈子我也不冤,您说我在北京跟生活在村里似的,那我冤不冤啊?我是二环以里生人,纯正的北京人,现在住回龙观,每天回家开车着还唱着《钟鼓楼》:'我的家在北京六环路上'。”
  他看待药家鑫案则是另一个视角:“一个叫'涨工资'的,药家鑫,很残暴,打死都不冤。但是,换句话,如果我们保险、医保健全的话,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儿了。每年交多少交强险,为什么不能拿出来做一笔基金,每个人拿出一点钱,人能救不活吗?这钱都去哪儿了,回家上网查查。”
  在4月23日这场演出中,他不出意料地谈起了李庄案,评论却有些沉重。“给犯罪嫌疑人辩护是律师的职责,这是职业道德;而这些律师都去重庆,为的也不光是李庄。”不过他很快又恢复了幽默:“瞧中国律师界,多抱团,哪像相声界一样,破鼓乱人捶。”
  但王自健不喜欢别人把他的相声抬得太高:“相声就是相声,段子受欢迎,是因为跟生活贴得近。”《歪唱太平歌词》被传上网络火爆后,他说,这段搞笑的相声被过分解读了,里面的内容无非是北京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只不过把它艺术化后搬上了舞台。也有人因此担忧他的安危。“有谁会去难为一个说相声的。”王自健摊开双手,耸着肩说。
  不务正业的少年
  27岁的王自健台风甚稳,不温不火。事实上,王自健专职说相声还不到三年。他非相声世家出身,也没有科班背景,最终走上相声这一行,不得不说暗合了某种宿命。
  27年前,他出生在北京一个工薪家庭,父亲从事建筑工作,母亲在火车站当售票员。因学习成绩差,同学们都不跟他玩。那正是80年代的相声“复苏期”,讽刺和抨击行业不正之风的相声不断涌现,借助电视,马季、姜昆、冯巩等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为了逗同学开心,王自健开始模仿马三立给大家说相声。
  经老师介绍,9岁那年,他进入中央电视台蒲公英艺术团学习相声,还在央视的蒲公英剧场中多次表演节目。不过,学习只坚持了一年,再次与相声结缘已是14年后的事了。
  在王自健的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他从来没有写过作业,老师也不敢管他,“老师还盼着过年托我妈买火车票呢。”这大概是他人生最初接触的“不正之风”。有一次,因为没给老师买到火车票,害怕老师批评,他专门找到校长,哭着说:“我对不起老师,没给老师买到火车票。”
  和所有略有点小聪明的男孩子一样,王自健爱做些不考虑后果的顽皮事。比如,看电影《有话好好说》,他觉得姜文结结巴巴说话特有范儿,就跟着学,结果就真的变结巴了;还有一次,中学老师让他叫家长,他觉得丢人,便跑到学校附近一幢20层楼的顶上,将课本折成纸飞机,写上“对不起老师”,扔到楼下,引来众人围观。最终他真的是对不起教师了--老师因此受了学校的处分。
  这个问题少年不务正业地钻研电子游戏,从高中起,他便开始给《大众软件》等电子刊物写游戏软文和攻略,后来,这成为他进入澳门五星卫视做游戏类节目编导的资本,那时,他19岁。
  2007年,略有积蓄的王自健开了一个影视公司,并承包了某卫视一档声讯节目,日利润高达5万,但仅过了两周,此类节目被国家广电总局叫停,并被处以重罚,200万投入血本无归。“这件事告诉我,做昧良心的事,会遭天谴的。”王自健边说边不停地摇头。转眼的工夫,他又恢复了幽默:“200万亏完了,结巴也好了。”他只好又回去做电视编导。
  也是在这一年,有人邀请刚刚治好多年结巴的王自健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一个社团的相声演出,王自健苦练了一个月,没想到一炮打红。之后,他便加入了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北京挚友相声俱乐部。人手有限,几位演员要先忙活卖票、检票,然后再换装登台演出。不过,当时人气很火,一晚上能卖一百四五十张票,每个人能分到八九十块钱。
  挚友俱乐部的最初时期,正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开始变得著名的时期。比王自健年长11岁的郭德纲,被媒体称为“中国相声的救星”,他将观众重新吸引到剧场,并开启了“剧场+网络”新时代,模仿郭德纲也随即成为剧场相声的一大潮流。
  王自健当时也模仿郭德纲。虽然每周只有一次演出,但要搭进一周时间排练,没干多久,他就坚持不住了。怕耽误工作,他离开了剧场。直到2009年,王自健突然发现,生活趋于平淡,必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思来想去,他发现,最喜欢的还是说相声。
  “围观”时代的相声
  2007年前后,郭德纲的相声曾引发争论,郭本人也不只一次提出他的相声理念:相声的功能是让人开心。这个理论曾引起共鸣,也确是郭氏风格占领市场的一大原因。但在模仿郭德纲的潮流中,王自健渐渐发现,自己并不认同郭氏风格。
  王自健总结说,郭德纲说的,多是家长里短,而自己说的,是国际国内大事。他说,在一个信息传播如此迅捷的时代,相声如果不关注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反而是一种虚伪,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事实上,这或许正是相声能够出现的原因。
  所谓“相声”,指面相和声音的表演。这门艺术大约起源于清朝,当时只是一种街头艺术。为了招揽观众,设计包袱、创造妙趣横生的双关语渐渐成为相声演员的拿手好戏,不可避免地要讽刺当时的世事民风。当然,相声艺人也要练习各种其他技巧,比如模仿各种人物,各地口音,或者繁复无比的绕口令。有时,相声还兼顾传播信息的功能。
  “从前,相声是和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能寓教于乐。”76岁的相声大师丁广泉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听相声,就和听广播、看书一样有益处。”
  在1980年代短暂的恢复后,中国相声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又渐渐被小品取代,因为后者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相声正渐渐失去的特质。郭德纲的出现似乎扭转了相声界的这种颓势。不过,他很快便过上了影视明星的生活,住了别墅,开了饭馆,相声在他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不及从前。
  不过,郭德纲的出现,使大家发现,原来相声演员不吃“皇粮”,完全靠市场也能养活自己。王自健说,原来体制内的被称为专业相声演员,体制外只能是业余演员,现在这一界线被打破了。
  与体制内相比,体制外的饭碗并不好端。“第二班”生意已算不错,票价也不过20至50元,演员收入并不高,大部分成员必须有其他工作方能维持生活。比如,“第二班”成员孔挚杰便经营一家婚庆公司,自己还兼做婚庆主持。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京仍有不少相声社团经营惨淡,甚至出现过只有一名观众的尴尬场面。“园子这么多,人家凭什么到你这里来听相声呢?”
  王自健似乎可以成为一个答案。孔挚杰形容王自健的相声,达到了“包袱响在心坎里”。也有票友预言,个人风格明显的王自健将是“第二个郭德纲”。当然,还有人担心,一旦真的成为“郭德纲第二”,他可能会渐渐丢弃这种王氏风格。
  “怎么会呢?”他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我在台上说,下面有人在乐。”但他又说,但求好事,莫问前程。
  从种种迹象看,他确实显现了追随郭德纲的可能。今年3月,王自健正式拜侯耀华为师--郭德纲当年拜的侯耀文。之后,出书、拍戏的邀请纷至沓来。“现在接的商演也很多,我出场费是8万。”他说,“一直这么要,还没成过。”
  作为非专业出身的演员,王自健并不心虚。他觉得,说、学、逗、唱只是工具,相声演员最重要的是天生的幽默感和表演力。“相声其实不需要基础,贯口我只会背《白事会》。”这位斗地主和“杀人”游戏高手承认自己确有不足,但他又说,“除了侯宝林大师,谁能做到四门都拔尖?刘宝瑞、马三立都不长于唱,不照样是大师?”
  从某一方面来说,王自健似乎在亲身证明,80后并不是一群只关心个人命运不闻国是的利己主义者。与生于1970年代的郭德纲不同,他的话语来源显然更富时代感,视野也更宽广,颇有“围观”时代的特色。
  比如,在批评周立波时,他说,“周立波在他的微博里说,宪法规定了,中国是一党专政的国家,他爱国。这不没文化吗?你看过《宪法》吗?了解点背景知识吗?你把政协摆哪儿去了?我们国家是一党执政、多党协商,这都不懂,你爱的是什么?你爱的是独裁……”他还引用了季羡林的一句话:“歌颂我们的祖国,是爱国,批评她,更是爱国。”
  “小王爷”有一个计划,在今年年底作一个全国巡演,把笑声带到全国各地。他戏谑地将相声分成碟版和枪版两种:“我们肯定是枪版的,因为我们这儿有笑声。”(记者/刘子倩)
  台湾另类相声:十大“话剧”救相声?
《那一夜,旅途说相声》
  1949年后,很多到台湾的外省青年,经常聚到茶社书场聊天。其中有一些有演绎才华的人开始组织演出活动,他们中以魏龙豪和吴兆南最为出众,两人都是北京人,都曾是内地"启明茶社"的茶客和相声票友,表演的都是北京的相声段子。上世纪50年代后,魏龙豪和吴兆南已经成为台湾相声界代表性人物。1967年,他们第一次出版唱片,包括《满汉全席》、《捉放曹》、《歪批三国》等,因为轻松幽默的谈吐方式,使得这些段子的传播十分惊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曲艺和相声社团如"相声瓦舍""汉霖说唱"等在延续相声艺术中"薪火相传"颇具影响。
  大陆能看到的台湾相声几乎都出自相声瓦舍。相声瓦舍是台湾第一个专业的相声表演团体,他们从1997年起,每年固定推出至少一出全新创作的相声剧,每年定期在台湾中型剧场举行两万人次的售票演出,每出戏的售票记录平均不低于九成五。相声瓦舍光盘在台湾颇为畅销,每一张碟都位列台湾华语流行排行榜前20名。
  传统相声侧重的是说唱,而台湾的相声怎么看起来更像戏剧呢?创始人冯翊纲回答"因为台湾相声的传承过程跟大陆不同,我本人就是学戏剧的。"
《东厂仅一位》
  一、《东厂仅一位》,以仅一位与亡为己任
  上半场以相声言论为主轴,共有三段,全是新编的段子,下半场则是相声剧,由黄士伟扮演厂公,冯翊纲和宋少卿演出厂公旁的锦衣卫,上下两场紧密结合,在专人设计的舞台、服装之中,带领观众从明朝开始,窥探中国历史上几个迫害史实,完成以古讽今的黑色幽默。
  咻!地一声,是谁飞了过去?啪!地一声,是谁应声倒地?神秘的"仅一位",谁也不知道"仅一位"的真面目,听说见过的人都……回头一瞧,居然不见人影,只听得一句话在空中回荡:以仅一位与亡为己任,置大明朝死生于度外。
《并不太熟》
  二、《并不太熟》,三个场景的故事
  七十二洞妖魔尽出,影剧六村的菜市场是怎样的光景?院子里一只寻常的蝴蝶死于非命,治丧委员会该如何筹备?山神再次现身,又下了什么霹雳的神喻?《K不太熟》引您一探究竟!
  段子一之一〈八街市场〉-影剧六村自从孙医生当了村长之后,家家户户都装了自己的厕所,村子里的八街市场也因此而更加热闹。要买肥皂的,上二街;要脸盆的,去五街;还有四街那位坚持不做日本人生意的谢先生…各形各色的,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八街市场。
  段子一之二〈我的阿毛〉--我与她,每天形影不离,她美丽的身影,温柔相伴,让我忘却一切烦忧,本想就此与她长相厮守,不料一天我竟意外误杀了她……啊!我的爱!我生命的唯一!我的心随你死去,我永恒的爱情啊。
  段子一之三〈槟榔阿妈〉--山里那位原住民阿妈,一百一十四岁,她终生住在那个茅草屋里,自己一个人,但是并不孤单,因为山里的人都知道,她在十四岁那年嫁给了山神;山里的人都知道,她喜欢吃槟榔;山里的人都尊敬她,称呼她"槟榔阿妈"。
《春夏秋冬》
  三、《春夏秋冬》,故事讲得很棒,在不知道哪一年的那一年
  纯朴的农村生活,白云在蓝天的拥抱中。
  "人只要老到一定程度,不管他是男是女,说实话说谎话,都是一种口音,不会变。"
  人是哪里来的,是一群不知道到哪里去的蝌蚪一起游,后来只剩下一只蝌蚪。
  阴天,大人没事干,于是打小孩。
  模仿三种不同年龄的老女人的声音,强。
  夏天,作物晒死,大家穷得老女人也想出卖色相换取窝窝头。
  拉斯维加斯,拉屎喂狗吃。
  虽然有些无聊和扯淡,但是每段都有出彩的部分。但没有想到结局是这么悲惨:贫穷的一家人,大过年的,孩子听着母亲描述红烧肉的做法,以及天空掉下各种食物,饿死了。"大地赐予我孩子,现在他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相声说跨鬼子们》
  四、《相声说跨鬼子们》,中国人的毛病
  宋少卿、冯翊纲等人根据梁实秋先生所写的《相声记》做创意的发想,塑造出本剧中的梁小秋与舒大春两个人物。透过两个角色就对抗战晚会的表演节目排演及演出过程的回忆,以谈笑风生、幽默讽刺的方式,娓娓道出时下中国人的毛病与其面对的深刻命题。
  《相声说垮鬼子们》的核心议题在于"中国人的毛病"。其时空背景建立在40年代的重庆,两位影射当代文豪舒庆春(老舍)、梁实秋的虚构人物"舒大春"、"梁小秋",突然被委员长亲点要上台表演节目,临时受命的两人在家中为了第二天的抗日募款晚会,排演了一段又一段的精彩相声。不料,上了台之后委员长却要两人唱段小放牛来听听,面面相觑的舒大春与梁小秋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渡过难关呢?
  段子简介
  《吐痰论》--吐痰是化解胸中的一口闷气,还是到处传染病菌?在生活中这个平凡的小动作e,踩进隐藏在生命中深刻的轨迹。
  《如果我是委员长》--天大?地大?人大?鬼大?仔细想想,果然是委员长最大。
  《煎饼果子》--十五岁的那年,一位少年离乡背景到北京念书,起程当天,母亲亲手为他做了两套煎饼果子……坐上火车,他哪儿知道这辈子再也吃不到了。
  《押宝》--黑幽幽的防空洞e,躲了好几万人,没有人在哭,没有人在闹。面对日本鬼子飞机的轰炸,大伙儿都显得庄敬自强,处变不惊。黑暗中只听见庄家中气十足的大喊:通杀!
  《演讲比赛》--当每提到一次委员长名字的时候,评审委员就开心地帮参赛者加分,等大家终于发现这个玄机,委员长已经淹没在大家的口水里。
  《小放牛》--从说相声改成唱小放牛,只要舞台下头的人高兴,叫他们在舞台上打滚都可以。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五、《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全世界最精彩之中国语言剧场
  藉由西餐厅秀场主持人,以相声形式从民国八十年代事事讲求速成的台北,民国五十年代初的电视文化,向上回溯到重庆抗战、五四时代,最后终结在八十年代北平的构造安排,以"相声"这一个正消逝中的传说表演艺术形式来反映现代社会中许多事物的消逝。
  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剧多年来以旺盛的原创力及精练的演出,说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从台湾巡回到世界,到处获得观众热烈的响应,被国际媒体誉为"全世界最精彩之中国语言剧场"。表演工作坊的剧场魅力原仅限于每一场演出当场的气氛,而此"剧场经典系列"的现场录像捕捉了短暂的片刻成为永恒的记忆。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
  六、《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儒、道、墨、法及诸子百家
  《又一夜,他们说相声》是表演工作坊所创作的第三出相声剧,依循着《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这一夜,谁来说相声?》华都西餐厅的模式,这一次表坊透过两位西餐厅的主持人,一位补习班的老师,以及一位似真似假的思想玄学大师,将要带领我们探讨中国思想是否还存在的问题。由于全剧是以相声的方式呈现,因此中国思想中十分岸然的儒、道、墨、法及诸子百家,全部被趣味式的语言及虚拟人物所颠覆。
  《又一夜》共有五段,开始是以华都西餐厅作为序场,两位新生代的优秀演员赵自强、冯翊纲扮演西餐厅的两位主持人,他们将介绍一位中国思想玄学大师做特别来宾,但大师未出场,最后却引来大师的徒弟,这位徒弟是一位补习班的老师,由第一次演舞台剧的卜学亮饰演。序场结束后的第一段是以虚构的孔子第七十三弟子为主题来发展。第二段则是以同样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活在今天台湾的老子,在看尽世态的无奈后出国,行前还在海关留下五千字。第三段则是以一位坚持师法古圣贤,依循古法才能解决现在问题的人物切入中国人的各式狂想。最后一段以阴阳五行,人人不懂、但人人却信奉的主题来说明阴阳家已深植所有人的心中。
《台湾怪谈》
  七、《台湾怪谈》,人格分裂的人的故事
  是一出由赖声川导演,李立群独角演出的大胆尝试。在台上,一个经常散神、岔题的说书人正在说一个关于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的故事。在融合单口相声、说书、对口相声、KTV、舞台剧表演的风格中,李立群一晚的单人演出,描绘出当代台湾怪象与乱象。除了独角演出中滔滔不绝的艰度外,演员必须精确配合由杜可风拍摄的影像表演,在戏长两个小时的过程中,毫无冷场。此剧演出后,亦发行实况录像带,也和《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和《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一样,迅速成为白金唱片。
话剧《暗恋桃花源》
  八、话剧《暗恋桃花源》,一悲一喜,舞台奇观
  某剧场这晚迎来现代爱情悲剧《暗恋》和古装爱情喜剧《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因为都与之签定了当晚的彩排合约、又都是演出在即,双方发生争执只为独占唯一的舞台,结果谁都不愿相让只能间隔着排戏。
  现代悲剧里,江滨柳(金士杰)和云之凡(林青霞)在上海战乱时生出爱情,无奈一别竟是杳无音信大半生,江滨柳几十年来不间断的寻找云之凡从来无果,耄耋之年身患重病的他拿看似美满的家庭事业比对永藏在心间的对云之凡的单纯爱恋,只觉空落。古装喜剧中,武陵渔夫老陶(李立群)被妻子春花(丁乃筝)戴绿帽,每日受尽她及其情人袁老板(顾宝明)的欺辱,某日借口外出打鱼实为想自杀之时,误入桃花仙境,而春花与袁老板结为夫妻后,过的却是比原来更不堪的日子。
  一悲一喜两戏同台排练,摩擦和尴尬自是难免,却也意外成就了舞台奇观,这戏里出错或可有可无的幕布、道具,一场戏排练完毕留在台上的残迹,竟成那戏天然的一部分。而将两出戏连在一起的,尚有一个找寻某个男人的神情恍惚女子。
  《我和我和他和她》,让人很有感触的,略带玄幻色彩的话剧,最精彩的部分是所有记忆都被唤醒的时候。蕴含着对台湾问题的关注,貌似因为提到敏感话题,所以在youku上找不到。
《他和他的两个老婆》
  九、《他和他的两个老婆》,谎言下的婚姻
  原始灵感来自于英国闹剧《奔向你老婆》(RUNFORYOURWIFE)的荒谬爱情喜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剧情主要叙述一位偷偷坐享齐人之福的运将(李建常饰),多年来靠着一张排班表,分别搞定住在景美的大老婆(吕羿慧饰)和住在木栅的二老婆(范瑞君饰)。不料,一个台风天,一场意外车祸,居然让他发现一张记录着黑白两道重要人物性能力的光盘偷拍带;更不幸的是,正因这张光盘,使他成为八卦媒体(陈立华饰)、即将退休的老警员(唐从圣饰)和认真办案的菜鸟警察(侯昌明饰)追逐的对象,就在一连串阴错阳差的调查之下,他不得已,只好和他的无赖朋友(那维勋饰)编出滚雪球般的天大谎话。
《乱民全讲》
  十、《乱民全讲》,一同搭上开往地狱的死亡航班
  行色匆匆,步履不停,人们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却偏偏忘记自己本来的身份。在虚妄可憎的伪装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怯懦与不自信。
  大学毕业在即,班长却主动请辞,班委会成员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进行了一次充满私欲的民主选举;小林是谁?是一曾天真无邪的小孩,是忘掉本源的漂流者,是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的败类,是内心脆弱怯懦不堪的小丑,小林是你,是我;动画的世界色彩斑斓,动画的世界正邪分明,每天只要30分钟,正义战士必然打败邪恶,因此有人选择将自己动画化,彻底逃避那肮脏龌龊的真实世界;不要会谈脏话,大胆讲出母语,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人类的神圣禁区,尽情释放每天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语言不通与沟通障碍,让我们一同搭上开往地狱的死亡航班……
  英文相声:美国“脱口秀”里的相声
  黄西登上了美国脱口秀头把交椅赖特曼的"晚间秀",操着东北口音的英文讲了5分多钟的美式单口相声后,逗乐全美,一夜走红。黄西的段子不少与亚裔新移民的生活相关,这些因初来乍到的懵懂带来的笑料,往往能让人们在笑声中体会到新移民的辛酸……
  黄西火了,用他爸的话说是“黑鸡下了白蛋”。
  自从这个英文名字叫做JoeWong的小个子华人今年4月登上了坐美国脱口秀头把交椅大卫?赖特曼“晚间秀”,操着东北口音的英文讲了5分多钟的美式单口相声,把赖特曼以及老美观众逗得前仰后合之后,他的名字一夜间传遍了大洋两岸。
  黄西远在家乡吉林省白山市的父亲并不知道什么是赖特曼的“晚间秀”,但却在中央电台的广播节目里听说儿子在美国成了“腕儿”。
  但黄西并不觉得自己大红大紫了,虽然在餐馆吃饭经常被人认出来,但粉丝们一般只是礼貌地表示喜欢他的表演,之后就各做各的事去了。他觉得这样挺好,他从来没有盼着自己成为一个出门必须戴墨镜的大明星。
  不过在“晚间秀”之后,黄西还是有些变化,最明显的是多照了几次镜子。“我一直觉得自己长得还可以。最近的媒体报道几乎每篇都说我‘其貌不扬’,我就认真地观察了一下自己。”黄西说。停顿了两秒钟后,他很诚恳地承认:“我觉得他们说得对。”
  黄西今年39岁,这是他讲着“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不明白”的英语踏上美国土地的第15年,是他讲了5分钟却没能逗笑一个观众的第一次登台表演后的第七年,而他最后一次想要放弃只是两年前的事。
  一生最怕是放弃
  “我做什么事都三心二意没长性,对我来说最容易发生的事就是放弃,所以我一生最怕的事也是放弃。”黄西说。
  所幸的是,在说相声这件事上,黄西真的和自己较上了劲。
  黄西对相声的兴趣早在童年就开始了。家乡白山市河口乡河口公社有一个架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黄西就是通过这个喇叭认识了马三立、侯宝林、马季、赵炎、姜昆、李文华。经常,在放学的路上,同学们都走远了,他会在大喇叭下停住脚步,一个人张着大嘴笑个没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全家人讲自己刚刚听过的相声。
  那时的黄西逃学、旷课,考试成绩每次都在班上排倒数。高中的时候,父亲悄悄托人给他在一个厂子的锅炉房找了个工作。“他觉得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我当时也没有觉得伤了自尊心什么的,反而挺自豪,心想我爸真有门路。”黄西说。
  黄西最后没有成为一名锅炉工,多亏了他高二时的物理老师杨秀华。杨老师和黄西的妈妈熟识,小时候还帮他缝过棉袄,看她的面子黄西就不旷课了。
  这让黄西再次拾起信心,不过赖特曼“晚间秀”一年邀请的喜剧界嘉宾只有20个人,其中新人更是罕见。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黄西觉得他和“晚间秀”的距离越来越远。2007年儿子出生后,为了让儿子能在父亲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他再次想到放弃这种“白天制药,晚上搞笑”的紧张生活,他开始把自己写的笑话用录音机一条条录下来,当作告别舞台时留给自己的纪念。正在此时,星探布里奥再次出现了。
  不过,与其说是“晚间秀”的正式邀请把黄西从舞台边上拉了回来,倒不如说是差点把他从舞台上拉下来的儿子又把他送了回来。“我最后决定坚持,是因为想到如果我儿子知道他有个胆小、不愿意冒险、一心只想过安稳日子的父亲,他不会太自豪的。”黄西说。
  亚裔代言人
  有人曾问他:“跟你一起来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人都去大学里当教授,你干吗要做这个?”黄西说:“其实我在中国的时候一直是个随大流的人,上大学的专业是我爸选的,考研、出国都是因为别人在做,我也跟着做。30岁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现在我30多岁了也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了。”
  黄西的段子大都是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引发出来的,其中有不少与亚裔新移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因初来乍到的懵懂带来的笑料,往往能让人们在笑声中体会到新移民的辛酸;还有一些是以美国人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开刀,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其中的荒谬之处。虽然演出现场亚裔观众并不多,但他们在网上留言却相当踊跃。久而久之,黄西发现人们已经把他当成了亚裔的代言人,而他站在舞台上也有了不同的感觉。
  在美国这样一个族裔融合和族裔矛盾共存的国家,族裔问题永远都是个敏感的话题,黄西非常小心地恪守一个原则――不拿弱势群体开玩笑,除非是为他们打抱不平,这为他赢得了不少其他族裔的观众。(记者/刘子倩)
  相声成功的关键:抖好“包袱”
  相声是笑的艺术,而引人发笑的关键就在"包袱"。"包袱应是群众熟悉而忽略的生活笑点。笑是相声最大的特点,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
  备受关注的第六届大连“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近日结束,年轻演员们创作、表演的新作品,展现出当下相声新人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新气象。“但这对于改变当下相声创作整体疲乏的现状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如今的相声创作距离曾经的高峰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坦言,“进一步提升相声创作还有很多难题亟需解决。”
  题材:既要有生活又要有新意
  以讽刺见长的相声艺术必须有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声作品,而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求得创作灵感,从而写出好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相声作品。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相声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
  中国曲协副主席崔凯告诉记者,本届“西岗杯”评选活动除了在作品的创新性上给予加分外,还特别注重获奖作品一定要能得到群众的喜欢,如果评出来的作品群众不喜欢看、演员不愿意演,那么获奖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在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奇志看来,相声作者一定要了解观众,如果不知道观众需要什么,观众在想些什么,那写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确定的消费群。一部相声作品,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精品并流传下去,它必须是“接地气”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剧场相声日益红火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据师胜杰介绍,一些新作在艺术处理、包袱结构等方面还显得比较稚嫩,但不少作品不但有生活而且颇具新意。获得本届“西岗杯”一等奖的《你想了吗》是器官捐献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适合相声来表现,一般成熟的专业作者都不会轻易涉及,因为它很难驾驭,但这次就有作者敢于触碰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是好事。尽管作品中主人公人物脉络和演员自身身份还不是很清楚,但作者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鼓励人们破除传统迷信思想观念,提倡公德,捐献器官、造福社会的主题很不错,更重要的是它是别人没有表现过的,它留给演员二度创作的空间很大。
  “客观而言,现在很多相声作品内容和题材非常老套,虽然在技法上没什么毛病,但是缺乏新意,表演者没有发挥余地;还有一些作品为了参加比赛评奖,以求稳为主,限制了相声讽刺见长的功能。”崔凯表示,“从本次参赛作品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讽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评委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即使一些老作者的作品无论是从技法还是完整性上看都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题材没有新意,这些作品依旧不能获奖。相反,有些年轻作者,虽然以前我们从没听过、没见过,但他们的作品关注的都是当下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新变化,很有新意,这是我们在评审过程中尤为看重的。”
  包袱: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相声是笑的艺术,而引人发笑的关键就在“包袱”。“包袱”的基础是建立在生活中具有可以惹人发笑的矛盾上,它必须是群众所熟悉而又被忽略的。所以一个好的“包袱”必定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统一。“不出人意料之外,就没有引人发笑的东西;不在于情节之中,纵然惹人笑了,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崔凯表示,如果没有好的“包袱”,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艺术家也无能为力,结果是群众也不喜欢,演员也遭罪。艺术作品尤其是相声作品最忌讳重复,现在再写出《虎口遐想》《如此照相》《醉酒》可能都不行,因为这些以前都写过了。相声给人以欢笑就在于其讲究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包袱”,别人用过了就是意料之中,这就没有新意,没有意思了。
  与其他文艺作品不一样,相声作品表现人物、描写环境、反映事物都需要“包袱”。奇志认为,笑是相声最大的特点,但笑应该是有褒贬的笑,有爱憎的笑。好的相声作品要使笑者有所感奋,有所启发,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开开心而已。任何一部好的相声作品,它的“包袱”都是拿不掉的。因为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包袱”是作为主要的结构设计在里面,就像盖房子一样,相声作品中的“包袱”就是四梁八柱,如果把梁柱抽掉了,房子也就塌了。大家常说相声创作难,其实难就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包袱”的创作上。在师胜杰看来,相声创作除了要端正创作态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不断探索“包袱”产生的规律,用自然、健康的笑声,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包袱”从相声中一些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中产生,它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运用精练、概括的语言,巧妙安排的结构和前后呼应的情节等各种手段,产生艺术上的效果。相声的“包袱”必须风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脱颖而出,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相声中安排“包袱”,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需要。
  人才:留住现有吸引潜在
  “近年来,相声创作人才流失特别严重。有的相声作者去写小说、影视剧本了,有的干脆彻底放弃创作。”辽宁省曲协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指出,“原因之一就是很多相声作者意识到写相声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收益却很小,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与其写相声费这么多劲,还不如去写影视剧本,因为相对来说,写影视剧本酬劳高。所以,发展相声创作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尽快创造有利于留住相声创作人才的环境。”
  师胜杰表示,当前相声专业创作队伍越来越萎缩,这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原因之一就是在报酬上不公平。一个作品写出来,演员拿去演去挣钱,可是作者获益却很少。现在,词曲作家的权益与价值,已经通过《著作权法》的相应规定和市场杠杆的自然调节,得到了比较切实的维护与体现。如何使相声作者的收益也能较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是要设法解决的大问题。此外,相声要想普及、提高、发展,除了培养专业创作人才外,更要培养和尊重那些业余的创作者,给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发挥空间,要鼓励他们,这样才能使得相声创作队伍不断壮大。
  “实现相声艺术的蓬勃发展,创作始终是抓手,所以形成青年骨干队伍很有必要。有鉴于此,近年来,我们启动了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陆续开办了相声表演人才班、相声创作人才班、河南坠子人才班等等。”姜昆表示,“尽管目前真正能够创作成熟的作品和精品的作者不多,但不用过于着急,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磨练。老相声工作者应以自己的经验和对相声艺术的理解,为那些喜爱相声艺术的年轻人进行具体的指导,而不是只喊口号。面对相声创作这座高山,我们要向青年作者指出登山之路在哪里,如何攀登上去。”
  (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董大汗)
  相声如果远离了老百姓,脱掉了舆论色彩,失去了快意恩仇,只会被同样有逗笑功能的小品逼入死角。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记者在现场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德纲201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