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报告调查报告

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克思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_百度知道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
要和马克思主义挂上钩就行,
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二, 德国古典哲学,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又面向未来,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文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构筑了统一的,2,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又是对思维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复思考,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蒲У氖导凼锹砜怂即戳⒈缰のㄎ镏饕搴屠肺ㄎ镏饕宓乃枷牖啤J导鄣悴唤鍪锹砜怂贾饕逭苎形ㄐ闹饕宓娜窭淦,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3,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历史的。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9,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抵制拜金主义,11,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才能防止,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人的价值原理,一,主体与客体,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K,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梯叶里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四,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辩证的, 批判功能。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价。要改变世界,概括性的特点。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马哲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性,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享乐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彻底地解决了哲学地基本问题,是中共的思想路线。只有解放思想,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综合性,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辩证统一。2,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和意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8,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是破旧立新,6,7,形成了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图景。3,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待它,是正确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15,人生的根本指南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社会历史发展学说,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打破思想的滞后或僵化,但内容受到歪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 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存在决定思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13,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努力为人民服务,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学说批判性是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4,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系。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彻底的,把对象,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14,1,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胙锇饕,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自然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 反思功能。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反复思考,16,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实事求是,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 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八个基本原理,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直接理论来源,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在天然,批判,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0,是学习马哲的根本方法。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来理解它,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解放思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也是社会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5,19世纪初以圣西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三,傅立叶,18, 预测功能。哲学立足于现实,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哲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多思。反思具有反复思维和反身思维的双重含义,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4,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错误观点和理论,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1,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三,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从而在世界观,奥砜怂贾饕濉币淮首魑砜怂,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而且具有世界观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现实,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而且改造了世界,人不仅认识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真正地和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理论联系实际,17,概括功能。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三思,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以新物质代替旧质,从而正确地,米涅,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导,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无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其他类似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的论文?
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的论文?
09-02-02 & 发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二,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大众哲学》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解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遥远的古代,犹如满天星斗的人类社会群落,在以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松花江等流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美丽而广阔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与繁衍生息着。这些人类社会群落在长期的交流中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她在不同支流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开创了强大的文明古国而较早地进入了文明时代。她在国有制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下及时完成了农业基本基础设施建设,并早于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地区千年左右进入了封建社会,且开拓创造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和辉煌灿烂的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中华古代文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在两千多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作为中华民族活动区域的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和作为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一直是世界文明的极其重要的重心和中心。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高压和过分的思想控制而导致的真正为民族发展而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缺位,中国社会也长期在没有准确的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在自在状态下运转。由于社会分配制度的天然缺憾,导致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需求之间的链接不紧密,中国社会也较早地、长期地陷入了发展经济必然会使社会生产环节与社会消费环节脱链,要使社会生产与消费环节链接又必须破坏经济发展的历史循环的发展歧途而发展相当缓慢。在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巩固而获得巨大发展之际,中国落后了,中华民族落伍了。西方国家从民族利已主义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以促进本国快速发展,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的社会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为了达到罪恶的目的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完全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化三改”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全新方式顺利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经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完善经济政治制度中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持久迅速进步,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在经济发展至发达状态时,即中国社会由于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而顺利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时候,以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为契机,中国社会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了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有计划商品经济及计划经济向产品经济的过渡。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及以后,中国社会依次消灭剥削、消灭差别、消灭私有制,并在实现全民皆党(全体社会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其相关组织)的基础上进入共产主义雏形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初步完整的自我解放。之后,中华民族在与世界上其它民族良性互动中顺应经济全球化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全人类共有,从而使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一道进入作为全人类的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实现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中国的必然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必须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的无限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可以容纳的生产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反抗内外压迫,推倒“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生存权,顺利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民族发展权,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主导作用而建立的。由于其根本就不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其与(而且应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新中国继承的旧中国的遗产与其它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所继承的本国历史遗产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模式也必将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模式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必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列本本上的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在理论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特别是特征内容)探索清楚,进而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解读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遥远的古代,犹如满天星斗的人类社会群落,在以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松花江等流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美丽而广阔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与繁衍生息着。这些人类社会群落在长期的交流中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她在不同支流的交流融合过程中,通过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开创了强大的文明古国而较早地进入了文明时代。她在国有制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下及时完成了农业基本基础设施建设,并早于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地区千年左右进入了封建社会,且开拓创造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东方大国和辉煌灿烂的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中华古代文明。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在两千多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作为中华民族活动区域的地理意义上的中国和作为国际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一直是世界文明的极其重要的重心和中心。但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高压和过分的思想控制而导致的真正为民族发展而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缺位,中国社会也长期在没有准确的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在自在状态下运转。由于社会分配制度的天然缺憾,导致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需求之间的链接不紧密,中国社会也较早地、长期地陷入了发展经济必然会使社会生产环节与社会消费环节脱链,要使社会生产与消费环节链接又必须破坏经济发展的历史循环的发展歧途而发展相当缓慢。在西方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与巩固而获得巨大发展之际,中国落后了,中华民族落伍了。西方国家从民族利已主义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以促进本国快速发展,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的社会财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为了达到罪恶的目的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完全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化三改”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全新方式顺利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实现了从计划经济经有计划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并在完善经济政治制度中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持久迅速进步,进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在经济发展至发达状态时,即中国社会由于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而顺利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时候,以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为契机,中国社会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了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有计划商品经济及计划经济向产品经济的过渡。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及以后,中国社会依次消灭剥削、消灭差别、消灭私有制,并在实现全民皆党(全体社会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其相关组织)的基础上进入共产主义雏形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初步完整的自我解放。之后,中华民族在与世界上其它民族良性互动中顺应经济全球化规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全人类共有,从而使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民族一道进入作为全人类的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实现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现代中国的必然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康乐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和反映着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必须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的无限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可以容纳的生产力的有限性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反抗内外压迫,推倒“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生存权,顺利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实现民族发展权,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主导作用而建立的。由于其根本就不具备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所以其与(而且应该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新中国继承的旧中国的遗产与其它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所继承的本国历史遗产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模式也必将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模式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必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列本本上的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在理论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特别是特征内容)探索清楚,进而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学科概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分门别类的研究不同,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它们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给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要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二级学科来建设,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对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科研究范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 三、培养目标: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比较熟悉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成为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四、主要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论文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发展的活力,是...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 ( P5)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界说了“可持续发展”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可持续发展”)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 一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以往发展思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是需要首先明晰的问题。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人们热衷于探寻事物的先在本质,从先在本质出发去演绎、推论事物的现在和未来。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观实质上只能是一种生存现,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与屈从。中国古代道家的思维方式即是如此。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大自然的和一、统一或和谐,但这并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得出来的结论。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追求无为的境界,他们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不应改变;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不合理的,都是对自然的破坏。这就取消了人类改造自然、谋求发展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不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在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张扬的同时,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走向了极端——人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征服者、压迫者,人类可以摆脱自然与社会的任何限制。如培根认为,科学的目的就是“拷打出自然的奥妙”,对待自然必须“在她漫步时紧追不舍”,使她成为“奴隶”,“强制令她提供服务”。实质上,近代人的思维方式存着与古代人同样的局限性,也未能正确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他们虽然看到了主体对客体巨大的改造作用,却忽视甚至否认客体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客体对主体也具有制约与改造作用。他们将主体作用于客体过程中凸现的主体力量加以抽象化、绝对化,顶礼膜拜,使之成为一种先验的外在权威力量,成为另一种“先在的本质”。古代人对客体力量盲目崇拜,而近代人则对主体力量盲目崇拜,同样陷入了由预设的本质去解释现存世界的前定论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为指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近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发展思想最早的代表。他把社会发展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经济增长过程,而经济增长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地制服和掠夺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过程。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上述发展思想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经济增长已成为西方工业国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剂”,成为个人动机的源泉、政治团体的基础,动员社会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根据。(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295-296页)以这种发展思想为指导,西方工业化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它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生态平衡,又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则既继承了前人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其局限性,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发展哲学的科学变革。实践概念在哲学史上早已提出,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给予了科学诠释。在欧洲哲学史上,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但康德的“实践”局限于伦理实践范围,其他实践活动则被排斥在外。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但他讲的“实践”在根本上是抽象的理念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只是这种精神活动的“样式”。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的合理见解,但他又认为,“实践”或“生活”就是吃喝、享用对象等等。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宣告了科学的实践观的诞生。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这即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实践就是上述两方面的统一过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5页)只有建立在实践的思维方式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思想,才能克服其他发展思想的局限性,指导社会的发展步入正途。“可持续发展”则属于这一社会发展思想。它既不是从先验的、外在的客体出发,又不是以被抽象化、张扬至极端的主体意志,以抽象的理性、人性本质为出发点,而是将具体而现实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既明晰了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又把握主体所具有的自觉能动性特征,人们通过对客体的改造而满足自身的需要与利益,而不是乞求大自然的恩赐,生活在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中。“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立足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才能从根本上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同以往的发展思想区别开来。 二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理论基础,才能给予科学地解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6页)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全新的诠释。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体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不同,自然的发展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活动,人类社会历史是主体的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进行价值选择的进程。正如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存在内在规律的进程。因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均对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主体只有不断地认识客体的本性,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第一,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第二,社会客体即社会关系也制约和规定着主体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344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其发展是有内在客观规律的。第三,生产关系又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规律。这决定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或者表现为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或者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改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可能性空间,即选择的自由度。人们不能够突破和超越规律的支配和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的价值追求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形成、作用过程并非是外在、互斥的关系,而是内在一致、有机渗融的同一过程。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社会发展本质观对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全面地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运作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一是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客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对近代发展思想的反思与反动,一些思想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视自然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追求“世外桃源”,抵制科学的发展,走向一种非理性的“自然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批判了这一观点,并全面阐述了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首先,只有实现主体能力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价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实现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其次,发展主体能力,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要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再次,可持续发展还克服了近代发展思想在发展主体问题上——把发展看成是少数人的发展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忽视后代人的发展——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发展主体观。它认为,发展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对立固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但由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同一时代中,共同拥有一个地球,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全球化,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与价值目标。即使对地球环境的某一局部破坏,也将造成世界性影响;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动都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任何个体与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弱发展地区和国家利益,通过协同发展,消除国家和地区间的对立或紧张关系。这样才能实现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同时,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人的需要不仅包括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包括未来人的需要。社会发展既为当下所决定,又为未来所决定,而后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人的发展。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中,后代人只能接受其前辈遗留下来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如果当代人只顾自身的利益,过量开采资源或破坏生态而剥夺了后代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不能超越客观规律的制约,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客体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自然客体的发展是主体发展的首要条件。要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界持续发展,即社会发展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使自然界通过再生或因新的开发而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环境或条件。其次,当代人类面临的灾难性困境也是由于社会客体即人类社会内部相互关系的严重失衡和损害而引起的。有许多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究其根源则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的彼此冲突和对抗而导致的。而民族纠纷、宗教冲突、种族歧视、暴力恐怖、颓废空虚等社会邪恶都是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衡和社会制度不良等原因造成的。只有先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才能保住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 社会发展的内容是什么?以不同的发展哲学为根据,则有不同的阐述。囿于将主体的力量抽象化、终极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发展思想和现代西方发展经济学、早期现代化理论都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将社会的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以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例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储蓄和投资的增加为引擎,以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经济学家凯恩斯则作出了“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的总体概括。结果使许多国家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如巴西、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使整个社会系统功能失调,致使原有的社会问题未能缓解,反而引发了生态恶化、能源短缺、失业人口剧增、社会动乱频繁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对近代发展思想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新发展观”。他认为,增长论是一种唯经济的观点,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他在其代表作《新发展观》中提出: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佩鲁指出了“经济增长论”的弊端,扩展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这是正确的。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哲学思想,“自然”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变量纳入到发展的框架之中。而且他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提出“在文化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各种经济与社会角色到处都会无能为力。”(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第22页)他颠倒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陷入了文化决定论的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运用实践反思方法,对社会发展的内容作出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人类的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四种基本形式:保护和支持生态环境的实践,物质生产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生活的实践。这四种实践产生了社会发展的基本领域,即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人类社会就是由这四个系统所组成的大系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只有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社会发展最高目标。社会系统诸要素处于相关性之中,并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第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离开生态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便无从发生。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不同影响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较为优越的国家或地区比环境较为恶劣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速度上会更快一些。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支持问题便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问世的缘起,生态环境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具体而全面地确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第二,在社会大系统的四大要素中,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最终决定力量。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影响和作用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就越大。同时,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4-375页)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第三,政治的发展在社会大系统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自身中介性的作用协调生态支持、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交互关系,是社会各要素发展的保障。首先,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不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的效果是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赖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社会秩序的不合理决定了资本主义以及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资本家自私自利的短视行为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其次,政治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当社会政治的发展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而当政治上层建筑已经腐朽衰败,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再次,政治的发展直接决定社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性质。任何一种性质的社会制度为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要寻找它的“代言人”,都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伦理等思想体系。第四,文化的发展对经济、政治和生态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经济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他们不是机械论者,并不认为其余因素都是消极的。文化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首先,生态环境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生态观念的革新。人类必须摈弃人对自然的崇拜意识和征服意识。人类崇拜自然的动机,并非爱护与治理生态环境,只能使人类陷入愚味与落后,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征服意识则产生了盲目开采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将人类推向了生存危机的边缘。其次,任何经济行为并不是一种无主体的自发行为,在某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模式的背后,总存在着某种人文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支撑。但由于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性,这种观念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提倡和培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通过培育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观念、新意识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利于人们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增强,促进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化、有序化,从而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很难设想,在一个教育没有普及和提高,文盲仍占人口较高比例的社会,会产生高度发展的民主政治。 从总体上讲,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充满着危机,并且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社会财富为前提。这种社会系统的结构是不协调的,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这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得更加突出,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空虚、经济的繁荣和道德的堕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共存并生的。 在当代,我们制定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导,视社会为生态、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系统,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强调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前提作用,制定、实施各方面的环境和资源保护与支持计划,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更多的人造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并健全立法监督工作。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我们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此,我们要完成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性向集约性转变。同时,我们要推行积极稳妥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提高人口质量,使庞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使得对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目标。自党的十三中全会以来稳步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作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民主与法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通过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必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民主政治架构,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要求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与教育事业,促进高科技水平与人才素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人们思想与行动的指南,为我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只有从这四个要素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并明确各个要素的特点及其关系,才能走出将可持续发展局限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误区,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运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实践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