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的特征 意义

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
《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是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曾湘琼。作&&&&者曾湘琼页&&&&数326出版时间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
书 名: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
页 数:326
字 数:302000
印刷时间: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I S B N:3
包 装:平装
开放获取是在网络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新型学术信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其作为一种概念在1998年被明确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由曾湘琼编著的《开放获取理论与实践》从开放获取概述,开放获取的建设基础,开放获取的运行机制,开放获取的质量控制与评价,开放获取的版权问题研究,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应用等八章节进行讲述。第1章 开放获取概述
1.1 开放获取的基本概念
1.2 开放获取的产生背景
1.3 开放获取的发展演变
第2章 开放获取的建设基础
2.1 市场需求基础
2.2 技术支撑基础
2.3 政策支持基础
第3章 开放获取的运行机制
3.1 开放获取的系统实现机制
3.2 开放获取的经济运行机制
3.3 开放获取的交流互动机制
第4章 开放获取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4.1 质量控制必要性分析
4.2 质量控制方法
第5章 开放获取的版权问题研究
5.1 版权的发展及现行版权保护
5.2 开放获取实现的法律壁垒
5.3 实现开放获取的版权问题
5.4 版权许可方式及其适用性
5.5 开放获取版权保护完善机制
第6章 学术信息的开放获取应用
6.1 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意义
6.2 国外开放获取学术资源及其应用
6.3 国内开放获取学术资源及其应用
第7章 开放获取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7.1 开放获取资源
7.2 开放获取期刊
7.3 开放获取仓储
7.4 开放获取资源搜索引擎
7.5 电子印本
7.6 开放获取电子图书
7.7 开放获取电子杂志
7.8 开放获取的学位论文
第8章 政府信息的开放获取应用
8.1 政府信息的开放获取
8.2 我国政府信息开放获取现状
8.3 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开放获取模式
8.4 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分析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保护网络的开放性 - 荐读 - FT中文网
保护网络的开放性
英国《金融时报》
鉴于当前存在的各种缺陷,人们难免会对万维网发展的早期阶段产生怀念。通过每秒传输56KB(千字节)的拨号方式访问载入缓慢、设计糟糕的网站,或许会让人颇有挫败感。难怪万维网(World Wide Web)曾被戏称为是“全球等待网”(world wide wait)。但与此同时令人惊叹的元素也层出不穷。万维网提供了无与伦比地自由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即便其中部分内容很不可靠。随后出现了首个开创性的搜索引擎谷歌(Google),它用近乎神奇的速度理顺了乱成一团的网络信息。
此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的博客将一种曾经被动的媒介转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热议场。而随着YouTube和Facebook的发展,大批受众首次发现了数字化的自我表达方式。
在万维网诞生25周年之际,人们很容易将以上这些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来说,万维网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人们也可以轻易地远离万维网而不会产生太强的不安感。人们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所花的超过80%的时间与万维网完全无关:时间都消磨在了应用里,只需手指轻轻一点或者一扫,应用就能立刻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一个小型终端上输入一串URL地址,试着扩大或缩小一个网页以使其适应小屏幕,在移动浏览器上查看谷歌的搜索结果链接:这些都开始显得非常过时落伍。
但是,如果未来万维网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逐渐下降,我们应当对其地位相对下降所代表的意义保持正确的认识。毕竟,万维网仅仅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应用形式之一:因特网自身的标准和技术提供了现代互联世界的主要基础。只要所有数据能够自由(而且低成本地)流动,数字时代的美好前景就不会受到影响。
但在宣称万维网时代已结束并继续前行之前,我们应当停下来思考一下万维网代表了什么,以及如果这种数字化生活的早期表现形式成为历史,我们可能会失去什么。
蒂姆o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爵士无疑感受到了这种威胁,他在25年前写就的技术论文奠定了万维网的构架基础。属于万维网核心精神的开放式技术标准和开放存取原则(前提是实现任意网络文件与其他文件之间建立自由联结)并不能得到保证。他最近主张,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数字权利法案:一项能将万维网媒介据以建立的理念神圣化的表态。
这表明,一直以来万维网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万维网代表了一种心态,一种参与的梦想,以及一种超越地理位置的对数字自由的呼唤。理清万维网在未来联网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将有助于定义万维网对于一个数字公民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然,一旦线上媒介融入了主流,其面貌将不可避免地被更广泛的商业、社会以及政治力量所重塑。一套由一位默默无闻的科学研究者创设出来的技术标准,得到了处于技术世界边缘的理想主义者们的支持拥护,不可能毫无阻碍地就自由发展成为联结全人类的首个系统。
万维网打上了商业利益的烙印。目前全球已有五分之一的广告通过数字网络传播,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另外2%的广告活动被转移到线上。由于牵涉到了大规模的经济利益,企业试图建立围墙将无人占领的网络领域环绕起来,这么做既是为了开拓未知疆界,也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圈地。
理查德o沃特斯上一篇文章
将评论同步到微博
小提示:设置一个头像,将会使您发表的评论更容易受到大家关注。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应实行开放存取-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1版:国家社科基金
&& 往期回顾 & && &
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应实行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open&access)是本世纪初国际学术界为解决学术期刊价格上涨导致学术交流困难而提出的新型服务方式,是指学术文献在互联网上可以被公众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于教育、科研或其他任何合法目的。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和引用准确性。开放存取因其成本经济、传播及时、获取广泛等优势,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很多国际组织的支持。开放学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为迅速,但据权威统计,截至日,反映开放存取学术资源的OA仓储,中国大陆只占总数的1%,是印度的1/6,巴西的1/7,美国的1/30,处于不利状态。我们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学术社团与千名研究人员进行的调查表明,“获取学术信息”仍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开放存取对于学术界、教育界以及企业界,尤其是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直属高校以外的大学,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国际上已有大量开放存取政策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欧洲研究理事会、英国研究理事会、哈佛大学等高校都制定了强制性存储政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公共数字仓储“PubMed&Central”全球闻名,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2007年12月,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7综合拨款法案》,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应强制要求其资助的研究论文发表后12个月之内存储在“PubMed&Central”开放仓储中。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年度《全面拨款法案》,该法案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共存取政策成为一项永久制度。&&&&我们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推动开放存取政策的研究和实施。当前,推动我国公共资金资助科研成果开放存取的健康发展需要相应政策予以规范、促进和保障。目前应确定以下政策要点:一是对公共资金资助完成的研究论文在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的,实行强制性开放存取政策。在发表后一定期限内,将特定版本提交给国家指定的开放存取仓储保存。这个期限应在6个月至1年之内。二是对公共资金资助完成的研究论文,鼓励作者与出版商协商,将发表版本提交给国家指定的开放存取仓储。对出版商不同意提交的,则要求强制性提交论文元数据(目录、摘要、出处等)。三是对公共资金资助完成的研究论文,实行鼓励性开放发表政策。在国家认可的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的,视为合格成果,对部分期刊或论文采用国家许可证政策。四是积极与国外开放存取机构合作,集成外国开放存取资源为我所用,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可视度、竞争力,增强学术话语权。&&&&(作者陈传夫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公共部门信息资源增值利用对策研究”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加入微博,记录点滴,分享感动,握手明星
叶路:斯普林格集团独具特色的开放存取
斯普林格集团(Springer)中国编辑项目总监叶路感谢会议主持者,能够邀请我们前来参加这次会议,我想探讨科技期刊发展开放获取出版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下午的报告讨论当中,基本上除了我这个之外,没有谈到这个问题,我也把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和进展和大家做一个报告,做一个交流。
大家知道,随着互联网传播成本的急速下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已经越来越普遍,由此而导致了,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原因的推动。到了现在,经过这这些年的发展,开放过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上的讨论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已经构成了当今学术出版的一个比较一部分的商业模式。不能说它已经占到了多主流的位置,它所占有的位置,是得到了非常重视,也得到了他们的欢迎。由上述这个图就可以看出来,2002开放获取的期刊只有32种。全世界现在有2800多种开发获取机构,全世界每年出版总量的10%的文章已经是由以开放获取的形势在出版。同时对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的显示,90%以上的科学工作者都认为开放过去对他们的传统有利。所以开放获取已经成为传统出版一个有益的补充。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共同体,如果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的传播有任何要求,斯普林格是积极支持和探索为他们提供服务,所以说,斯普林格是一周开放和中立的立场,我们始终认为开放获取是一个有利的途径。到现在为止,斯普林格是一种开放和灵活的态度,作者自己版本的存储或者作者自己版本的发表,同时支持作者来进行选择,同时我们也在去年下半年开始,推出了完全由孩子获取模式构成的出版期刊,这种模式下,斯普林格的开放获取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下面就这三方面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首先斯普林格是一个叫做绿色友好的出版社,绿色开放获取主要是作者自己版本的存储,斯普林格允许作者自己版本的存在服务器上,斯普林格在这个方面是一个灵活和开放的一个立场。同时,斯普林格的开放获取,从一还是就是一个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开放获取,包括绿色的开放获取,也包括作者选择的开放获取,它始终是遵循免费、立即、永久、在线。只有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的全文。开放获取的文章可以通过搜索的功能,通过一个选择就可以列出所有的文章。所以说,斯普林格在开放获取的出版,处于一个领先的位置,我们才2004年就引入了这样一个出版,在斯普林格的期刊当中,作者可以自己决定出版的方式,根据他的选择来走相应的程序。而且,由于期刊当中既有开放获取的内容,也有订阅的内容,为了避免对使用者二次收费,对我们的期刊定价进行的相应的调整,也就是把开放获取这些按比例从期刊当中扣除,免得图书馆产生二次收费的情况。
我们2004年就开始在做这个事,我们把它较混合型的开放获取模式,2008年斯普林格在开放获取当中又做了一个工作,开放获取在中国也是有比较多的作者来支持,已经出版的3千篇作者是来自中国的文章,时间关系,我内容不说了。
目前我们在中国有五个开放获取的期刊,他们也是在去年和今年,在不断的扩张,在不断的发展。这个PPT大会组织者也可以留下来,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和大家做一个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在会后也可以跟我们进一步联系,包括我这个PPT的后面也有相应的一些网址,做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wycqlark]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精彩推荐评论过往今日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div id="content_title" style="font-size:22color:#14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主题论坛:开放获取――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10月11日上午,2014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主题论坛:开放获取――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主题论坛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高校图书馆分会联合主办,由专业图书馆分会承办,来自全国各类型图书馆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论坛以“开放获取: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特邀国内在开放获取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领军机构作大会发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张晓林、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聂华以及来自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图书馆面对开放获取的战略与实践,并同与会人员共同交流讨论了图书馆面在开放获取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刘细文主持。
张晓林教授在题为“学术信息开放获取的趋势和对图书馆机制的挑战”的主旨发言中提出,开放获取已经是学术图书馆不可逃避的现实,已经成为学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资助机构发布强制性开放获取政策,许多研究型大学提出开放获取政策。2014年5月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别发布了各自的开放获取政策,要求所有公共资助项目论文开放存储,12个月后开放获取。他还提出,开放获取已经开始颠覆传统机制,学术论文开放获取已经迈过转折点,学术图书、教学资源、科学数据已经开始走向开放。最后,他认为在当前开放获取的大趋势下,图书馆应当重新思考研究型图书馆应该做什么。面对开放获取,研究型图书馆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引导、创造未来,积极探索开放信息资源的新服务新能力。他还提出,开放获取的主导权就是未来学术信息交流和服务的主导权。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曾燕在“研究图书馆推进开放获取的战略与实践”的大会发言中,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介绍了研究图书馆推进开放获取的战略框架及实践。她提出,面对开放获取,中国研究型图书馆肩负艰巨的任务。国内图书馆需要承担开放获取政策的建议者、开放获取的助推手、新型开放科研信息环境的缔造者的多重任务,在政策制定、与出版社博弈和信息组织等方面做出有利于开放获取发展的举措。开放获取的挑战将持续很长时间,研究型图书馆应继续迎头赶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主任赵艳做了题为“开放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例”的报告。她首先阐释了开放信息资源环境下,构建网络开放信息环境中的信息(知识)资源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开放资源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她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助学术论文开放出版的实施指南》的情况,并指出资助开放出版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的一种新的变革,为图书馆提供了从信息供应链源头上“介入”知识发布与传播的契机。
聂华副馆长作题为“高校开放机构知识库建设与服务”的发言。聂华馆长系统介绍了机构知识库的功能与定位,提出机构知识库能够融合本机构的学术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科研管理,促进学术交流整合,为机构发展和创新发挥驱动作用。她以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为例,介绍了IR在内容存缴、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最后,她还介绍了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在推动高校机构知识库建设和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科研处处长郝继英作“研究机构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实践”发言。她分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机构知识仓储、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军事医学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的建设状况。并对机构知识库的互操作性和可见性(interoperability and visibility)、参与和传播(engagement and dissemination)、研究人员的参与(researcher participation)、教育性(education)、信息的稳定性(information stability)等方面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资源建设部副主任郑建程的报告题目是“资助科技期刊开放出版实践――以SCOAP3为例”。他在报告中首先对资助学术论文的开放出版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详细介绍了SCOAP3的运作方式,包括其基本情况、约束机制、经费支持机制等。他还介绍了我国加入SCOAP3的发展历程,指出资助开放出版是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的一种新的变革,SCOAP3的实施为图书馆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采购机制的新的信息资源保障模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资源建设部主任任慧玲,发言题目为“研究机构资助开放获取出版的最佳实践:以BMC为例”。她在报告中以中科院、医科院与BioMed Central的合作为例,介绍了BioMed Central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的模式和方式。她指出,图书馆在支持开放获取出版中应与图书馆擅长的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包括文献利用服务、文献投稿服务、知识权益服务、知识存档服务等等,打上图书馆的服务特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付费机构”。
会议最后,各位专家还就现场代表提出的问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讨论。
欧盟研究报告指出,90%以上学术期刊论文将在2019年-2024年间实现开放获取;全球研究理事会要求各国公共科研资助机构实施公共资助项目学术论文开放获取;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分别要求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开放获取;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资助项目发表论文的80%已实现开放获取;英国研究型高校论文开放发表接近60%……。学术信息开放获取必将对以文献采购、馆藏组织为基础的学术图书馆带来巨大挑战,信息资源及其保障的观念与机制可能出现颠覆性重组。本次主题论坛七位发言人分别从研究型图书馆开放获取战略与实践、高校及研究机构开放知识库实践、开放出版资助实践、开放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等方面,就图书馆在开放获取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介绍和分析,对未来图书馆在开放学术环境下的战略制定、服务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姚伟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放存取的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