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做文化衍生产品品的么?

授权艺术衍生品是个大产业 吃皇粮的美术馆不愿做---晶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A12版:文创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社论
第A03 : 笔阵
第A04 : 独唱团
第A05 : 阳光牌特供
第A06 : 非常新闻
第A07 : 非常新闻
第A08 : 深耕本地
第A09 : 深耕本地
第A10 : 广告
第A11 : 深耕本地
第A12 : 文创
第A13 : 广告
第A14 : 城区
第A15 : 广告
第A16 : 晶财经
第A17 : 中国
第A18 : 中国
第A19 : 体育
第A20 : 体育
第A21 : 体育
第A22 : 体育
第A23 : 体育
第A24 : 体育
第B01 : 综艺
第B02 : 综艺/阳光奖
第B03 : 综艺/阳光奖
第B04 : 综艺/同期声
第B05 : 泛娱乐/名腔名调
第B06 : 人文正刊
第B07 : 人文正刊
第B08 : 影院信息
第B09 : 优悠游
第B10 : GOGO购
第B11 : 撞彩
第B12 : 分类广告
第B13 : 撞彩
第B14 : 晶楼市
第B15 : 天下生活派/万象
第B16 : 广告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授权艺术衍生品是个大产业 吃皇粮的美术馆不愿做
?时针反常规旋转的“未来表。”
?王璜生作品游象系列衍生做成的丝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想收藏艺术品原作,太贵;逛完美术馆想带走几件有创意的艺术礼品,没有。原本可以解决收藏与公众拥有艺术品之间矛盾的艺术衍生品,在中国却没有几家美术馆、博物馆做得好,甚至压根它们就不愿意做。在上期的专访报道中,探讨了授权艺术衍生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难点和前景。本期,晶报记者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进行了专访,以他个人在几家美术馆的任职经历而言,授权艺术品似乎还举步维艰。是体制问题,又不全是体制问题,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突破口在哪?听听他的想法和建议。 在国外,艺术衍生品收入有的占到美术馆每年运营的30%左右,但它在国内做得很艰难 “对美术馆、博物馆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而言,做与艺术相关的衍生品特别重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说,授权艺术衍生品分为两种:一种是艺术家授权的高清限量版复制;二是利用艺术家授权以及有创意的设计师授权,做一些好玩有创意、价格也不高的艺术衍生品。 在国外,这部分收入有的占到美术馆每年运营的30%左右,也可以说,艺术衍生品是国外美术馆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但问题是,它在国内做得很艰难。王璜生在做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期间,就做过授权艺术衍生品,他深刻体验到这种艰难。 “我在广东美术馆任副馆长的时候,就尝试做过艺术衍生品。但是非常非常艰难。”王璜生说。因为,国内美术馆与国外基金会机构带有私营、民营性质的美术馆不一样,在资金使用规定上不同,国内要求是回避经营。 王璜生想到的办法是成立一家公司来做,用以解决投融资、开发、销售等问题,所得收入作为美术馆再生产的资金储备。不过,在他离开之后,甭说继续做艺术衍生品,就连一个起码的为大众服务的人文书店都撤掉了,变成了一家公司的展示平台,“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王璜生无奈地说。 王璜生没有放弃做授权艺术衍生品的想法。他说其实收入不多,但它完善了一个美术馆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形象 就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之后,王璜生依然没有放弃做授权艺术衍生品的想法。这次他选择的是与别的公司合作,做授权与开发。“他们先给我们12%的实物。其中一部分作为礼物,一部分是销售完后返回给我们。”王璜生说,其实,整个授权艺术衍生品的收入并不多,但难得的是,它完善了一个美术馆应有的公共服务和形象。 在整个合作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没有投入一分钱,没有动用学校的钱做纪念品,而只是用了美术馆的品牌和有关产品的授权。不用花钱,还能得到纪念品,得到适当补助,并且能更好地服务公众,完善美术馆的功能和形象,王璜生觉得没有道理不做。 明信片、笔记本、图片,再到钱包、丝巾……这几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藏品基础上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可谓是琳琅满目。其中有一款手表卖得格外火,它的创意就来自王璜生,缘起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做的首届CAFAM未来展。王璜生觉得这是一个有关青年面向未来的展览,可以配合做一个艺术衍生品。 “我希望人们戴上这款手表,能让时间倒流,永远年轻。”有了这个想法,他立即找到设计师来做。最后实现的效果是,手表时钟反常规地从右向左转。这款极富创意又好玩的手表一出来,就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由于整个生产过程将造价控制得比较低,所以这款表的价格并不高,它也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发的艺术衍生品中的“爆款”。 王璜生自己的画作也有尝试做授权艺术衍生品。主要是委托他人开发,做成丝巾系列后市场销售还不错,而他自己主要用来送朋友。为让更多人了解授权艺术衍生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携百余种授权艺术衍生品参加12月12日-12月1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2014艺术深圳”展览。 中国美术馆普遍不做授权艺术衍生品,体制是重要原因。但王璜生认为,不要都怨体制,创意也必不可少 反思为什么中国美术馆普遍做不起来也不愿意做授权艺术衍生品,体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王璜生认为,也不要什么都怨体制。“社会机制是一方面,自身创意也是一方面。”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美术馆做的只是一些纪念品,自娱自乐的东西。”王璜生说。台北故宫艺术与文创衍生品每年做到上亿新台币,很可惜的是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有着如此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好好开发。 最近,王璜生刚去过一趟台北。在桃园机场的台北故宫文创店里,他买了不少有意思的艺术衍生品回来。“台北故宫单一个翠玉白菜就可以做到几十种、上百种创意小礼品,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真是太伤心了。” 王璜生说,目前,中国大多数美术馆是吃皇粮的,收支两条线,经营所得收入必须要上缴国家,所以许多人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中国很多美术馆,既没有自身的开发能力,又不接受外面的东西,只限于做展览、收场租。 王璜生建议,美术馆应有一个独立的、有资金来源的公司来做经营,获得的利益要反馈美术馆的整个运营 公立美术馆在体制上的束缚,却成为民营美术馆发展的机会。王璜生说,这几年,情况也慢慢有所改善,但是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北京,近几年做得最好的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因为前期有巨大资金投入,起步也较早,通过与大批艺术家签约做复制品,加之销售地点在798这个人气很旺的艺术区,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相比之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一个学校美术馆,在资金上很难与尤伦斯这样由外国私人基金出资的艺术馆相比,也很难用学校的资金来做,但可以考虑通过社会合作来做,他们也正在往这方面努力。 王璜生建议,美术馆应有一个相应的公司来做经营。它必须是独立的,有资金来源,在生产和经营模式上获得的利益要反馈美术馆的整个运营。这点应该是行得通、不违法的。 而谈及现在授权艺术衍生品并不乐观的市场接受度,王璜生认为,主要在于整个美术馆文化基础太薄弱,包括从业人员和所做的工作总体并不让人满意。“试想一个展览做得不好、又没有形象的美术馆,公众怎么会有兴趣去买它开发的艺术衍生品呢?”而作为管理美术馆系统的领导,恐也难咎其责。 晶报记者 李海若/文、图用心创造滤镜
扫码下载App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打工为生,走在寻找财务自由的路上。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102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巴菲特炒期货,做衍生产品可能巨亏的真相',
blogAbstract:'\n\n( 18:20:47)\n&&&&&&&\n这一次由次贷及其衍生产品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大部分的投资者谈“衍生产品”色变。近期市场不断传出,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在衍生产品上的风险敞口有371亿美元,并已遭受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n&&&&&&\n对巴菲特染指衍生产品提出最大质疑的,即是一位著名的卖空投资者道格拉斯(Doug Kass, the short-seller \n)。达拉斯在08年的时候就看空Berkshire,并在其股价$140,000的时候,就一直卖空。近期Berkshire的股价跌至$8,000左\n右,道格拉斯这次卖空获利甚丰。道格拉斯近期更在媒体上放言:',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1,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打工为生,走在寻找财务自由的路上。',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在线选座购票服务由格瓦拉生活网提供 客服电话:
中国(武汉)电影产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 电影风向标年度电影榜
您当前的位置: &&
&& 一起拍电影:衍生品并不是万达通往电影O2O的金钥匙
一起拍电影:衍生品并不是万达通往电影O2O的金钥匙
miaoxx 发布于 日 来源:一起拍电影
  万达最近刚刚投资了时光网,之前它还投资了微信电影票,再之前它还提出了电影“生态圈“的概念。而电影O2O只是万达生态圈模式的其中的一环。
  任何一个在互联网带过几年的从业人员都知道,像万达这样的传统影视公司转型互联网是多么的不易。从目前的布局来看,万达的O2O转型似乎仍没找到感觉。而电影院线的成功、电影内容投资的成功,并不代表电影O2O也会手到擒来,相反还有可能因为这种“成功”的惯性思维二错失机会。因为院线和电影依旧属于传统业务,跟O2O的移动互联网根本是两个时代。所以笔者想站在互联网角度,并以万达为例,来说说传统影视公司向互联网的转型,也衷心希望大家都能少走点弯路。
  万达电影O2O布局只算是跨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还很遥远,并且这条路已经是血腥的红海。但是万达最大的敌人不是BAT等更大级别的巨头,而是万达自己,它需要与自身的传统“基因“作斗争!其成功与否,主要看万达是否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移动互联网基因“。
  万达入股时光网,看中的不是在线售票,而是衍生品销售
  万达看重的是时光网的衍生产品电商销售模式,可以帮助万达影城更多的消费;同时,万达的观众也是时光网的流量入口。
  也就是观众在万达影院看一部电影的情景模式下,去时光网购买这部电影的衍生品。万达对于时光网的意义,就像一款手游能进驻微信平台一样,用户量和收入会大增。
  这个模式其实之前淘宝电影也在做了:让院线做电商的流量入口。电影院观众去淘宝电商购物,然后让淘宝商家来补贴用户的电影票价。这种交叉补贴模式,最终有望形成用户免费观影,商家补贴票款的模式。
  这两者比较:淘宝电影是用户免费观影,电商补贴票价。并且除了卖衍生品,还能卖相关服装、植入品牌以及其他电商产品。是有第三方商家赞助的。所以会更刺激用户购物;而万达和时光网模式只是自营衍生品的导流,远比不上淘宝电影模式更符合互联网精神。用户免费,靠少量增值服务赚钱。
  而淘宝电影在电影O2O行业还不是最强的,其他还有猫眼、格瓦拉,以及BAT其他两家也能这么做。
  并且,万达封闭的自循环体系很难竞争过其他家开放的体系。因为这样的“闭环“消费模式只在理论上成功,而互联网是一个绝对开放的体系。一旦用户在电影院上网购物了,就不一定只去时光网,它更可能去天猫、京东比价购买,甚至去购买便宜的盗版。目前中国衍生品卖不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便宜的盗版做的比正版质量还好。
  衍生品这个远水解不了时光网的近渴,也不是万达通往O2O的金钥匙
  衍生产品在中国的“风口“远远没有到来,中国观众对欧美模式的电影衍生产品需求不大,而适合中国国情的衍生产品模式还没探索出来,可能最快也要三五年之后国产影片跟上后才能实现。
  目前国内衍生产品都是以好莱坞大片的衍生品为主,售价高,不接地气,本来粉丝就少,还买不起。而衍生产品一定随着国产电影的发展提高到某一阶段才能普遍起来。所以中国的衍生品目前的销售还不如卖爆米花和饮料来得痛快,并且后者利润更大,也更省事。
  而对于万达的各个院线来说,都有自己的盈利指标,所以衍生品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业务更多也只能讲讲概念,难以在实际销售额中有大的增长,实际上也很难撬动起积极性来。
  所以,电影衍生品并不是万达通向O2O的金钥匙,反而更像海妖“美杜莎“的歌声。
  万达线下的高端观众同样也是线上电商的高端用户吗?
  “万达+时光网“这样看似是”传统+互联网“的完美结合,并且双方都是高端用户,所以应该是绝配+互补。
  但是电影高端观众不等于衍生品消费的高端用户。万达的电影票卖的是中国最贵的,而时光网上的确也是高端影迷。但衍生品的核心消费群体是儿童和青少年,并不是年龄偏大的资深影迷购买。并不是他们是影迷,有钱,收入高,价格不敏感就能得出它们就会买衍生品,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根本不是衍生品的核心消费群体。
  又好比万达也要做网络院线一样,打的主意是:把来万达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转化成网络院线的观众,因为高端观众也都愿意为正版网络电影付费的用户。
  这同样也是一厢情愿,并不了解互联网付费用户的特性。就跟QQ的付费会员恰恰都是低收入甚至是没有收入的低龄用户。而来自爱奇艺、优酷等网络院线的数据表明,付费会员也都是三四线城市的男性为主,更符合屌丝男士的口味:软情色、重口味、B级片等类型片更受欢迎。而所谓你我这样的高端用户一般都不付费,或者付费的也极少。
  万达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互联网基因,但是还不具备移动互联网基因
  万达能主动向互联网布局已经是拿出很大的魄力了!但是万达向互联网布局,感觉还是传统思维布局,并没有转换一套互联网思维,也没有给自己注入互联网基因。
  传统行业正面进军互联网的方式有三种:1、自营。2、并购行业领头羊。3、并购行业潜力股并培养成行业老大。
  万达采取了1和3。
  1和3看似投资小风险也小,比较稳妥。但是可惜,电影O2O已经没有后来者的机会。就像视频网站也没有后来者的机会一样,这两个行业已经是血腥的红海。
  对于万达来说,进军电影O2O跟投资电影院完全不同,投资大影院可以赚大钱,投资小影院可以赚小钱。但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如果进不了行业前三,你所有的投资最终都可能会打水漂。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残酷之处!所以要收购,就要收购行业数一数二的,猫眼、格瓦拉这样的级别,尽管已经是天价。因为电影O2O行业已经是一个必须豪赌才能胜出的行业了!所以选择2是唯一正确方法。
  那么,万达自营O2O有机会做大吗?
  从目前万达电影O2O布局策略来看,万达很可能走的是基于万达生态圈的“闭环“模式。因为虽然对外投资微信电影票,但是微票是腾讯的,万达无法主导。而时光网更多是卖万达的衍生产品。所以主力应该还是万达自有的售票平台,也是基于万达”会员+“的内部体系。这跟绝对开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对是背道而驰的。万达不是苹果,而关于万达”生态圈“我们以后单独论述,在此不多展开。
  并且,互联网行业也是讲究基因的,而万达不具备电商基因。移动互联网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就像阿里巴巴没有社交基因,所以无论如何推广“来往“也干不掉微信;腾讯没有电商基因,所以不得不把拍拍和其他电商业务都入股注入给京东。BAT巨头尚且如此,那么万达没有互联网基因,更不具备移动互联网基因,也没有电商基因。并且传统产业思维和移动互联网思维差了两个维度,中间还隔着一个PC互联网。可以说,是两个时代!
  所以对于万达来说,布局电影O2O,应该坚决收购数一数二的O2O公司,并整合成为属于万达的核心基因。否则,如果只是试探自营或收购一些无可能成为行业老大老二的业务,最后,损失最多的不是钱,不是投资失败交的这点学费,而是时间!并可能在缓慢试错中永远丧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热门新闻排行
预告片抢先看
原来是另一种电影
会成为《红楼梦》后崛起的新经典?
一部能让你在电影院紧张到尖叫的国产电影
一部尝试颠覆,却越拍越烂的片子
  《冲出康普顿》继《侏罗纪公园》之后成为今年北美暑期档第二部三连…
                      “之前看了一些职业规划的书,都是强调要从自身出发,兴趣能力是第一,所以这段时间一直在努力认清自我,想要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再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找工作,可是我发现,认清自己实在太难。”   很多人在寻找方向时经常迈入一个误区:寻找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试图让兴趣指引方向。可是,很多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更加迷茫了   。   “让兴趣指引你的方向”,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本该培养兴趣的年纪,我们却用来应付应试教育了,这造成95%的年轻人在20多岁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   从来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做过探索、试错,一直到走出大学校门,看见的世界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点。如果盲目地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很容易成为井底之蛙。一个人的兴趣都没有找到,还处在探索期,怎么能让这个没有确定的东西去指引我们的方向呢?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方向就出现了。比如你喜欢打篮球,所以就去做和打篮球相关的事情。但是当你真把篮球当作职业的时候,就会发现你可能连业余业余的职业篮球员也赶不上。那你是否可以去经营篮球俱乐部呢?第一,你可能连入行的门在哪儿都不知道。第二,就算让你去了,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是打球和看球的那种感觉,而不是每天面对经济压力。所以说,你的兴趣不一定是你的方向。   生活兴趣和事业兴趣是不一样的,生活兴趣和事业兴趣有巨大的层次差异,仅有一些是可以互通的,大部分都不可以。比如说你喜欢吃冰淇淋,但你未必喜欢做冰淇淋。其实每个人都有生活兴趣,比如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潜水……生活兴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带来感觉。那什么是事业兴趣呢?马云的事业兴趣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于是他创立了阿里;俞敏洪的兴趣则是建立一个让年轻人学英语的更好的学校,于是出现了新东方。   一个人从自我出发,是生活兴趣;若从别人的需求出发,则是事业兴趣。为了更好地把生活兴趣和事业兴趣区分开来,我把生活兴趣叫做“兴趣”,事业兴趣叫做“志趣”。兴趣的出发点是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志趣的出发点则是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就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兴趣和志趣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激发。比如你喜欢旅游,每年出去旅游很多次,慢慢发现原来很多人也想徒步去旅游,可惜不知道如何找伙伴,你发现了更大众人群有这种需求,便顺势做起了旅游行业的内容,这就是兴趣衍生了志趣。再比如说刚毕业的时候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先进入了汽车行业做销售,工作很多年之后,你发现自己在满足很多人出行感受和需求的同时,喜欢上了越野车,后来便开始参加越野赛车活动,这就是志趣引发了兴趣。   从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志趣的层次要比兴趣高很多很多。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在没有强烈的兴趣之前,更应该从志趣出发去寻找兴趣,而不是颠倒顺序。   要想找到方向,找到更高远的未来,就必须把脑海中固有的私心杂念全部扔掉。清空内心,才能装入新的事物——志趣。志趣,也就是大众需要什么。如果内心放的是社会需求,你的境界就不一样了,看到事业和未来,才可能做更大的事情。   如果心中装满了狭隘自私的想法,就很难突破你自己,很难打开格局。要在你的心里装更多人,让别人去给你指路。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实际上只要把思路打开,别人的需求就是你的方向。所以说清空你的内心,你才能有空间去感受大众的需求,忘记自己的狭隘,去迎接更大的需求,你才能看到未来。这个社会有2种人,一种人看到满地的机会,而另一种人则只看着自己眼前的那点事儿,找不到出路。清空你的内心,就是为了感受大众的需求,大众的需求才是你的方向。   需求是什么?需求就是某种服务和产品,再延伸下去就是行业。行业的背后是市场,是市场需求催生了服务和产品,催生了行业。感受大众需求,逐渐建立志趣,慢慢就可以驾驭你的未来。未来会有很多的服务和产品去填满多样化的大众需求,你要驾驭的就是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   如何清空内心?   首先要打开思路。第一,多看书,它会对你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第二,找高人指点,让他帮你指路,梳理你的思路。你接触的人或者看的书越多,它们对你固有观念的冲击力度就越大。当清空了自己的内心,天天想着别人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的思维结构发生了变化,你会感同身受。当别人的感受出现在你身上,就会想着如何帮助别人去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别人的需求。   我用创业来比喻。创业的条件是你可以独立为别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同时你还要做到能把这些产品或者服务卖出去,满足别人的需求。但创业之前一般都要打工,打工就是为了学习如何制造你将来创业所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又或者是你要学习如何做营销,这两者必须学会其一。但你要去哪里打工呢?这就需要培养市场感觉,然后去到相应的行业。
楼主发言:26次 发图: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许多同类企业构成的群体。在充满高度竞争的现代经济中,行业发展状况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汽车诞生以前,欧美的马车制造业曾经是何等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连汽车业都已进入生命周期中的稳定期了。因此,行业发展是存在生命周期的。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行业发展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对行业的理解和把握。  一个行业的发展大体上要经历过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逐步衰退阶段。比如我们生活中,移动互联网行业就是初创阶段、纺织行业就处在逐步衰退阶段、家用电器行业就处在成熟稳定阶段、互联网行业就属于快速成长阶段。
  选择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2000年时,我还在上大学,比我大一届的师兄师姐已进入毕业季。那时候,我认识的四个师兄和师姐分别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他们都是同一个学院同一个专业的。在校时,他们四个的情况分别是:  小蔡同学是大家眼中最活跃最优秀的,工作职务是学生会主席,平均成绩95分、英语已过专业八级,总之堪称优秀;  小肖同学也较优秀,学生会副主席、平均成绩80分,英语已过六级,总之是较优秀;  小李同学就相对逊色了,学生会小部长、平均成绩73分,英语四级。  小张同学是学生会干事、平均成绩61,还有过挂科经历、英语四级差几分,还要补考中,算是马马虎虎混了张毕业文凭。  当招聘季来临的时候,我的这四位师兄和师姐都积极地参加各企业的宣讲会和招聘会。四位师兄的求职战绩可想而知,小蔡和小肖的录取通知最多,可以选择企业了;小李就少点了,能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小张,则成为了“找工作困难户”,被很多企业拒之门外。  最后,小蔡挑了一家大型集团企业樱花纺织集团:资产总额10亿,拥有有11家控股、参股子公司。小肖去了规模稍小的创维电子集团;小李也很羡慕能签约去大型的集团,但一直没有面试成功,最后他签约去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绝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业务是做房地产的;小张则一直拖到毕业离校时也没有单位录用他,离校后,他住在学校周围的地下室里继续找工作,最后,不得已去了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公司在一个很不正规的旅馆的房间里办公,两个房间的房号也非常不吉利,分别是,不过他觉得有个工作就不错了,先干着吧。这个公司听说是干什么网络的。  四个师兄师姐,毕业时他们选择的工作确实和他们在大学的成绩是有关系的,他们所在的公司大小和个人的薪资,由高到低依次是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那一届的毕业生们都很羡慕小蔡和小肖,没有任何人怀疑他们的前途,大家都觉的未来的发展中,公司给的平台大的,一定会更好。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10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在2010年的夏天,我很荣幸地应邀参加了这四个师兄师姐当年所在的那个学院那个系的毕业10周年聚会。除了去国外的几个同学没到场,其他同学都到齐了,包括我认识的这四位师兄师姐。  小蔡、小肖、小李和小张,已经都三十出头了,10年的变化真是让人意外。他们的事业情况分别是:  小蔡所在的集团在08年破产了,做到中层的他已经经历了下岗、失业和再就业,目前在另一家服装企业工作,年薪在5-6万。  小肖在创维集团经历了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创维移动的衰落等,目前是业务副总监级别,年薪10万左右;小李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过去的十年快速发展,在前几年被房地产巨头万科收购,目前小李是总监级别,年薪50万左右,他自己通过投资房产,在北京有至少4套房,个人资产500万以上;小张同学,现在也已经是老张了,目前已经是那家小公司的副总裁级别,年薪80万以上,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股票期权已经价值0.5亿人民币以上,他去的那家小公司叫百度。  四位师兄,都是同一大学、同一学院、同一专业毕业的,都是在离开家庭背景的大城市去重新发展,为什么,他们的职业发展,和10年前的期待如此天差地别?为什么,他们的人生道路,和10年前的职业目标发生了惊天逆转?  这促使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个问题:  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选择和努力都重要。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10年前的社会了。嘿嘿~~这么长的一篇,我都看完了。继续连载啊~~~给你点赞。
  1、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参加完这次聚会后,我就第一时间约了我的这位高人师傅。我们在北京中关村的一个咖啡吧里见面了,他刚从南美旅游回来,风尘仆仆,但是神采奕奕。  “师傅,你说我这四个师兄师姐的发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我很困惑到底是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或者,是不是个人的发展完全是运气决定的?”  “好,提一个问题,问你,选择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我回答说,一样重要、都重要…  “是吗?”导师凝视着我,进一步追问道,“再想想?未来1到2年内的你,哪个重要?”  我忽然感到心底什么东西被打动了,犹豫着回答:选择……  “想好了吗?决定了吗?”导师的质问一句接一句,让我仿佛没有喘气的时间,  我的眼前忽然灵光一现,如同醍糊贯顶,毅然决然的回答:“选择…”  “给你5秒钟考虑时间,不要放弃和后悔?”  “不悔!”  说的没错,是选择重要。既然你认为选择重要,这就是一个排除选项的过程,那么你告诉我,你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比如选择是不是就面临着选A或B,或者选ABCD?那么这个A选项或B选项到底是什么东西?你既然认为选择重要,那么你告诉我选什么会最好,选什么会最差。这个标准是什么?  我开始在脑海里苦苦思索答案,“工资,福利………”  “也就是说,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导师如同少年般调皮的一笑,为自己倒上一杯滚烫的咖啡,但并没有放糖。“薪水和福利,往往是很多毕业生求职的第一目标,工资越高,就证明这家公司的含金量越高,越值得向往,你以前跳槽时,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也不完全是……”我赶紧予以纠正,虽然事实上我的确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好,继续排除选项,你还会选择什么?”导师事在必得,又叫了一杯浓酽的黑咖啡。  这次我没有迟疑,简单干脆的回答:“兴趣爱好……”  “好,兴趣爱好。比如,同学A对动漫特别感兴趣,同学B对金融分析特别感兴趣,假如今天不是2012年的中国,今天是1972年的某一天,这2位同学都从大学毕业了,同学A计划进入动漫行业,同学B计划投身金融行业,那么,他们有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吗?根本不可能!外部环境根本没有提供这个机会!”  “的确,兴趣爱好可以选,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你不一定能找到对应的点,纯粹地从兴趣爱好出发是不具备可行性的。举个例子,就算今天,动漫动画和金融分析在一些大城市会有一定机会,而你想再往小地方走,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你想做这两个行业,或者你想去小城市,都是没有机会的。至少,在大城市,才有这个机会。所以,地域的因素也使你的选择有了局限。由于人均GDP不一样,所以地域因素导致在一些地方,很多行业都没有。举个例子,我在北京工作,很多在北京存在的行业,在小城市就没有。而这个行业,也许正是你感兴趣的。”  “ 好,这也算一个标准。你觉得的还可以选什么?工作环境?地区?好,还有同学选地区。好,选地区,比如我是选择在北京工作,还是在重庆工作,或者在小县城工作。还有没有什么标准?大公司小公司可以吗?比如“我”就愿意去世界500强,有些同学则愿意去小公司…  再举个例子,比如企业规模。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大规模的企业,有的同学则喜欢小规模的企业。  还比如,专业是否对口。有的同学想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有的同学则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有的还特意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各位有没有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后你是否会选择做外贸?事实上,在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你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已经错过了外贸行业最好的发展环境,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经济不景气、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外贸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这时候,如果你选择专业对口,反而就是相当不明智的决定了。再举个例子,比如学习传媒专业的同学,你们愿意去各大纸媒行业吗?现在,你们各位还买报纸吗?美国三大报业巨头全面亏损,没有一个赚钱的。纸媒都被互联网、微博、移动互联网取代了。如果你按照专业对口的标准,反而去到的是一个不可能翻身的行业,你就永远没有爆发性发展的机会,不可能快速地积累财富。  好,标准真的非常多,大家迷茫,就迷茫在这里了。大家都很明白选择很重要,但是大家不明白的就是到底要以什么为标准来做选择。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做选择,这里面虽然包含着个人因素,但是,是有规律可循的。
  为什么越拼命越努力,却离成功越远  目前,我的身边都是拼命工作的同学、同事,但他们与成功的距离却越来越大。  我有一位同学,在北京的一所高校研究生毕业后,在一个大集团公司工作,五六年间,工作岗位做了几次内部调整,薪资也从刚入职的5000多元增加到了1万元。他工作很努力,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尽力与领导和同事保持着良好的同事关系,他相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身的能力可以改变命运。他持续努力工作着,却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他认为只要比别人更努力,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就一定能受到领导重视,就会升职加薪。  我的很多同龄人都有了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以至于都没有更多一点的时间陪孩子,每天回到家孩子都已经进入梦乡了。  最近,我的这位同学要买房子了,北京稍微合适点的100平米的房子在160-190万之间,其实都在五环以外了。他看了很多楼盘后,选择了一套180万左右的房子。这套房子至少需要首付70万,可以贷款110万。我的这位同学自己攒了30多万,双方父母又支持了50万左右,他都要还背上100万左右的贷款,在未来的20年,每个月要还8000多元。我看到了他的微笑,他很开心地告诉我,他就要拥有自己的房子了。  当我看到他的选择时,我深深地为他感到不安,我看到的是他未来的艰辛努力。任何大的收获背面就是大的风险,当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时,他还敢辞职去做那些有更大收获机会、但也风险并存的事情吗?  真的是努力工作就能改变命运吗?  一定要舍弃如此多,付出如此多才能获得应该有的成功吗?
  看到这篇文字,很受益,想到了很多,我自己也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却不想坚持!
  能给刚出道的孩子们一点感想,对他们很实用
  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  一个人的命运,与他存在的时代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大致有60-70年,大部分情况下,能做出点成就的可利用的黄金时间大概30年左右。这30年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中,就决定了这个人的一生的主要命运。我们看历史,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命运是完全不同的。过去的百年中,从1910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年月,当时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充满热血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的经历和成就,都是和战争岁月联系在一起的。那个年月涌现出的将星也是最多的。同样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30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所处的是安定大环境下经济飞速发展阶段,无数的年轻人下海经商,于是,大批企业家又成了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30年是一个时代,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10年就可以展现出一个清晰的小时代背景。80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缺少资金和技术,有的是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所以那个时代最好的机会就是开工厂、做生产经营,因此传统初级制造业占据了新兴企业的较大份额。我们看到的大量乡镇和沿海开放城市创办的企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90年代,由于中国已经具备了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又赶上美国、欧洲的市场需求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就成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这个高增长的趋势,一直持续了20年,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增速才逐渐下滑。这就是大的时代背景下的趋势。  同样的,当国内的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国内有了足够庞大的富裕阶级和中产阶级那么国内最大的消费需求房地产市场就爆发增长了,这就是过去10年最好的机会之一,当然还有一个就是新技术互联网行业的爆发发展。这些都是时代背景中产生的机会,也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命运机会所在。
  我们行走在何处?   我们这代年轻人走入了2012年的中国,那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中呢。什么大的变化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呢?我们从下面三个趋势中找答案。  趋势一:人口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一大半,目前的城市化率是46%左右,未来将提高到65%以上。中国在未来的20年中,将产生5个人口超过2500万的超大型城市;4-5个人口超过4000万的密集城市圈;25个人口500万以上的大城市。将有4-5亿人口从农村走进城市。这么庞大的城市化过程,将会产生多少机会的变迁呢。将产生庞大的城市服务业需求,绝不仅仅只是住房的需求。  趋势二:经济服务化。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从外需出口、投资拉动要转向到内需消费拉动,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内需会产生巨大的发展,而这些发展主要集中于服务业。正如巴曙松、汤敏、杨振宇、范敏、季琦、黄怒波、俞敏洪、何伯权、沈南鹏等众多经济学家与企业家认为的那样,经济服务化是中国国民经济升级换代的重要路径,服务经济是中国经济下一周期的主旋律之一,也是启动中国内需的关键所在。服务,不只是行业更新、增加就业、凝聚新消费的核心,也是资本与经济资源的重要新流向。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空间。  趋势三:牢牢把握住人均GDP的升级变化。在过去10年,中国的人均GDP从1135美元发展到今天的5432美元(2012年8月统计局数据),我们目睹了太多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服装、日常用品、家用电器等行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下一步人均GDP从5400美元-1万美元这个稳步提高的过程,将会诞生出无数的在新兴行业中的发展机会。这些革命性机会将成就非常多的年轻人,他们会成为这个社会的领袖型人才。这些快速发展的行业机会,将是我们这代人的最大机遇。  师傅在给我讲这个内容时,促使我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你的家庭目前年收入只有2-3万元,没有小孩,那么这些钱将会怎样花?如果你的家庭目前年收入有10万元,小孩1岁了,那么这些钱将会怎样花?  你可以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行业?  什么是职业?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新人,是选择行业重要还是选择职业更重要?  图上的十字交会点是什么?  师傅对我不止一次的说过这几个问题的意义。“以上这几个问题,就是要让你明白外部职场的基本组成和架构,明白自己的空间位置,也就是所谓的立足点。通过这种探索,个人才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从什么地方开始努力。”这些话已经在我耳边回响无数次了。感觉自己到了一个空间中。  什么是行业? 行业是依附于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具体需要内容而言的。如房地产行业是满足人们遮风避雨居住需求的;、传媒行业是满足人们信息获取的、金融行业满足人们对资金的流转、升值等需求的;教育培训行业满足人们知识的传递;旅游行业是满足人们一种感受体验活动需求的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需求内容,是可触摸或可感受感知的产品或服务,是具体有内涵的。  什么是职业? 职业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形式的相同性而言的。比如,销售、无论是服装、家电、房地产、互联网等等都是有销售职业方向的,但虽然他们行业类别不同,销售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讲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卖给消费者将钱带给公司,这就是形式的相同性;再比如人力资源的招聘主管,都是做招聘的工作形式是相同的,但由于面对的人不同,所以内容不同。另外很多职业都是依附于行业才存在的。比如,记者,只存在于传媒行业;教师,只存在于教育培训行业。  图上的十字交会点是什么?  那个交会点就是一定时间段内一个人的职业定位。所谓定位必须是在面上说的,找不到平面是不能定位的。如果被问到未来你的定位,你一定要说的出来是打算在什么行业做什么职业,这才是你的职业定位。能说清楚这点的毕业学生太少了,而企业就是在找这样的毕业生,特别是那些能表述清楚自己这个定位的毕业生。   行业和职业是外部环境最核心的两个指标,明白了行业和职业,你就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见图1,纵坐标是行业,横坐标是职业。   ?  销售、市场、人力资源、财务、行政等这些职业方向存在于所有的行业。记的我的师傅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刚毕业的时候知道销售与市场的区别吗?”我仔细想想,我是工作了2年后才清晰知道他们的区别的,刚毕业时肯定不知道。大部分的毕业生为什么说对外部环境不了解呢,销售和市场的区别都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  明白了什么是行业、什么是职业以及个人的职业定位。我的第一个大困惑就出现了。  “师傅,我明白了上面的概念,但我以职业轴为核心,为什么就不能清晰定位或顺利发展呢?比如,我前几年一直认为自己要以人力资源职业方向为核心,积累这个职业方向的所有知识、能力和经验,为什么路确走不通呢?“  “那是因为你选的职业轴是战术层面的不具备个人经验的加速度升值可能,不是个人价值的核心载体。行业轴才是战略层面的,只有战略层面有了巨大的势能,战术层面才有意义。“  他说的话总是这样即深奥又让人奔溃。
  行业决定职业  许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找工作时都是以所学专业为指导原则的,这样就很容易以“我能干什么岗位“的思考方式出发去找自己能干的职业方向。目前学校里、社会上的很多职业规划课也指导学生从自我的性格测评出发去找”符合自己性格特征“的职业职位。而完全没有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去思考一下,将要从事的这个职业方向是属于什么行业呢?这个行业有发展前景吗?这里就反映出一个根本的问题:到底是先确定自己的行业还是先确定职业?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所有即将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第一份工作,如果行业选择不对,那么日后即便是再努力,也难以有好的发展机会,行业即将没落,没有发展潜力,想跳槽到其它行业,却感觉隔行如隔山,怎么也跳不出去,等等。  真正的人生指导大师不是舶来的美国的职业规划理论是中国的古人: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今天男女都接受高等教育了,在个人发展上,而应该是“男女都怕入错行“。注意,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其中的“错”字,这个字代表着你未来的方向,方向很重要,一旦选错了方向。再努力再拼命也会离成功越来越远的。   为什么说行业决定职业呢?第一个原因前面讲概念时已经讲过了,行业是具体的内容,内容的不同代表道路的不同,方向的不同。大家都学过点哲学的,在哲学里,有个概念叫内容决定形式,而不可能是形式决定内容。  一个事物内容更接近本质,形式只是表象的东西。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就是内容决定形式,行业决定职业。我们想想前面讲过的四个师兄的例子。他们在服装、家电、房地产、互联网四个行业里都是做销售的,是行业决定他们的命运的还是做销售这个职业?当然是行业,也就是内容。同样的如果他们四人都是做人力资源工作的,结果有变化吗?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行业的范围比职业广。是先有各种新兴行业才衍生出新职业的。比如,是先有了航空服务这个行业,才出现的空姐这个职业;先有了互联网行业,才出现了网络游戏工程师;先有了婴童服务行业,才出现的月嫂这个职业。新兴行业的层出不穷,极大的推动了新兴职业的发展。  “师傅,选对行业真有这么重要吗?”  “当然了,你必须顺应潮流,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至少路越走越窄。我问你,在汽车将要大行其道的时候,你在马车制造的企业工作;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今天,你在传统报社工作,你觉的会有大发展吗?“  “是的,我也认为不会。我注意到了,几年前地铁里都是拿着报纸看的人,现在都是拿着手机看了。“  “对,在一个领域的行业大局中,位置站好,结果已定。所以较量中,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所处行业的趋势如何。在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位置就是第一位的。你的位置,决定了你未来的价值。““从古到今,由于个人太弱小了,所以个人的成功从来就不是单独靠汗水和努力能换来的,战略上是看清局势后,选择的位置决定的。只是几乎没有几个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能够真正参悟局势,谋定位置。大部分人需要到30到35岁左右才能有这样的能力。“  “那在选行业时有什么规律可以提前获知些什么吗?“我急迫的问师傅。  “当然有,就是行业的周期波动规律。也是第二个原因。“
  有人看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的呢
  行业发展存在周期性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由许多同类企业构成的群体。在充满高度竞争的现代经济中,行业发展状况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汽车诞生以前,欧美的马车制造业曾经是何等的辉煌,然而时至今日,连汽车业都已进入生命周期中的稳定期了。因此,行业发展是存在生命周期的。界定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行业发展进行有效分析,有利于对行业的理解和把握。  一个行业的发展大体上要经历过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快速成长阶段、成熟稳定阶段、逐步衰退阶段。比如我们生活中,移动互联网行业就是初创阶段、纺织行业就处在逐步衰退阶段、家用电器行业就处在成熟稳定阶段、互联网行业就属于快速成长阶段。  一个行业从内部多个组织体系的竞争格局上看,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跑马圈地时期、自由竞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寡头垄断时期。每一个行业都会经历这四个时期。但在同一个时间点上,不同的行业处于不同的时期。比如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牛奶制品行业就是典型的寡头垄断时期(几个大的品牌占据着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现在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市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婴童服务行业就是自由竞争时期、移动互联网行业就是跑马圈地时期。
  楼主更的太慢了,还想继续学习呢,哎,我就入错行了,不过现在老婆,孩子,还有房贷要还,也只能继续错下去了
  十年以前的热门行业是什么?  今天的热门行业是什么?  你认为十年后的热门行业会是什么?  当我的师傅问我这些问题时,我基本上每个问题都是瞎猜的,他告诉我一个线索。  “我们可以一起回忆过去这10年中电视里的广告都是什么内容“  还记得,十年前的电视里都是什么广告?
  我回答说,“有李连杰代言的步步高学习机,TCL王牌彩电,海尔小神童洗衣机,创维彩电等等。还有南方黑芝麻糊,康师傅、统一、娃哈哈八宝粥。日常用品,有雕牌洗衣粉,恒源祥,等等 。“  从广告就可以看出,十年以前的热门行业是以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日常用品为代表的中低端制造业。  而今天电视里都是什么广告呢?  手机、笔记本电脑、各种品牌的汽车、银行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还有各式各样的旅游宣传片和广告,国内游、出国游等等。  很明显,当今的热门行业的代表就是以通讯、交通为代表的中高端制造业和以金融服务、旅游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  由此可见,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业波动千差万别,那么未来10年的热门行业是什么?  那么,2022年的热门行业是什么呢?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如果对 文章感兴趣,可以留下你的邮箱,我把整本书给大家发过去的呢
  曲线向上意味着这个行业从开创阶段向成熟阶段迈进,这个过程吸引了非常多的社会的资本和人员,所有的资源向这个行业聚集和靠拢,这个过程,将会有新的公司、新的组织体系不断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所以就业机会快速增长;而曲线向下意味着行业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寡头垄断阶段迈进,公司在做整合,组织体系数量达到顶峰, 小公司逐渐被淘汰,中型公司不断进行合并,最后形成行业巨头。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在这三个阶段中,首先是高速成长期,在这个阶段,行业内的公司数量快速增加,就业人数快速增长;过了高速增长期后会进入一个平缓期,这意味着一个充分竞争时期,即优胜劣汰,再往下走,即为寡头垄断阶段。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二八原则,行业内20%的企业吃掉这个行业80%的利润。例如,牛奶行业,全国有200多个品牌,而前三大企业分为是蒙牛、伊利和光明,他们分享着这个行业80%的利润。  第二、个人的命运与曲线的上下有密切的联系  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黄金时间为30年。在这30年的黄金时间,如果放在不同的曲线上,命运则完全不同。  任何曲线的上升都是由几个结构产生的,2%的人先知先觉,开创了这个行业,20%的人快速跟进,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前景和未来,这时各种教育机构都会开始培养这个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大批量的专业人才被培训出来了,这样后面的80%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这时行业已经到了增速最快的阶段了,已经过了这个行业增长速率最快的阶段。这样后面的机会已经没有了爆发增长的可能,里面分享利益的人已经大于行业能提供的利润增量了。  如果一个人的最具创造价值的30年放在曲线的前半部分,将很容易地把人生引向辉煌。我们看每一条曲线里都有代表性的人物,铁路曲线安德鲁卡内基、电力电话曲线贝尔爱迪生(成就了通用电气),汽车曲线福特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家,电脑曲线戴尔、盖茨,互联网就更多了。
  1825年,哪个大学或学校有铁路相关的专业?  1875年,哪个大学或学校有电力和电话相关的专业?  哪个大学有汽车相关的专业?你知道什么时候汽车专业才成为大学里的热门专业吗?  同样的,1980年的大学里有没有计算机专业?  当然上面的问题都是没有,如果学校里有这些专业,比尔盖茨、戴尔、甲骨文的老板们就不用中途辍学了。惠普、苹果的乔布斯也不用在车库里创业了。大学设置专业的一个前提是,社会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就业需求,要不没有人报名上啊。所以,你大学学到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很多时候跨专业求职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是必须做出的选择。  当导师给我随手画出上面这幅图,并讲解出这些道理时,我被震惊了。  “师傅,我感到了某种力量在改变着什么。”  “你说的很对,是一种力量。这里就要明白一个行业发展的其实会有一个推动力量,就是资本。资本其实有很多重要的属性,比如第一属性是获利,为了获利它是反映最灵敏的,去发现并且寻找未来可能获的巨大利益的领域或可能。只要有这种获利的可能,资本会毫不犹豫的提前进入这个领域,并且不断的推动这个领域的前进。有些领域符合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就能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也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很大的产业,当然有些领域并不一定能符合了人们的真实需求,那么资本也会失败。更有甚者,资本在一些特殊时期和情况下也是会反向对人类社会造成破坏的,当然这不是我们这里需要讨论的。”  “你可以看到今天有很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团购、动漫、移动互联网等行业吧?  “是的,这些年风险投资基金好像很多,投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等的好像很多。”  “对,其实不仅在今天,很久以前的行业发展也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资本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发明电灯时每周支出高达800美元,但爱迪生却无须为此担忧,因为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int Morgan)。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金融巨鳄,摩根对新兴产业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他对推动产业重组的兴趣,他联合了另外两家财团共同支持爱迪生,条件是共同创办新公司——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并由新公司持有专利权。  爱迪生因此同华尔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此以后,他在发明过程中再未遇到过资金问题——摩根运用金融手段帮助爱迪生不断把大脑中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而他本人也充分享受着发明创新带来的种种好处,爱迪生的第一台发电机就为摩根的办公室提供了照明用电。“  “好的,明白了资本的推动作用,你想想,在这个过程中,当资本投入了一家公司后,这些钱会如何花呢?“师傅总是不断的用问题去引导我的思考。  “恩,应该是购买生产设备和招人。”  “说的没错。这就是很多新兴行业前期各种招聘职位的由来呀。”  我有种似懂非懂的醍醐灌顶感,很震惊,感觉是站在山顶在看整个世界的感觉。  “这次就交流到这里吧,你回去做做功课,查查相关行业发展的资料,会更能领悟的。”  我在那次对话后的连续一个星期都在兴奋中度过。想想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想想手机行业的发展,在很多资料中都发现了背后资本的推动作用。  当人们有更快的出行需求时,汽车产生了。汽车的第一次设计、生产、上路  这些都是亏本的,没有盈利的。在盈利之前,都是亏本的,但看到了未来盈利的可能。资本进入后了,而后产生了汽车行业。同样,通讯、飞机、食品…….资本为了获利从而预测和推动了人们的需求变化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有了资本的真金白银的投入,各个行业才开始增加人员需求、增加岗位职位设置,这时很多新兴的职业方向就开发了出来。(这里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行业决定职业)  这次交流后,我把自己能想到的与导师做了一次电话汇报,导师听完后,给了我一个很认真的作业。让我好好想想,那资本想做的事情和一个马上要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求职就业有什么联系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作业。
  年的新兴行业。这三个选择的结果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趋势就业不鼓励职场新人选择已经快速发展了10年的夕阳行业;建议考虑今天如日中天的行业;更建议大家选择门槛低、机会大的未来10年的新兴行业。  从竞争的格局出发,第一个可选行业已经处于寡头垄断阶段,第二个可选行业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第三个可选行业刚处于跑马圈地或自由竞争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也意味着个体能力的发挥空间不同,寡头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守业的人,就是规则条款前人都已经制定好了,你们只要按照规则做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执行的人;而跑马圈地阶段和自由竞争阶段的最需要的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勇于开疆扩土、建功伟业的人。这个阶段是一个新兴行业的青春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最佳时期。作为年轻人来说,在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超越时间轴、超越长辈出成绩的阶段。
  年的新兴行业。这三个选择的结果对一个职场新人来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趋势就业不鼓励职场新人选择已经快速发展了10年的夕阳行业;建议考虑今天如日中天的行业;更建议大家选择门槛低、机会大的未来10年的新兴行业。  从竞争的格局出发,第一个可选行业已经处于寡头垄断阶段,第二个可选行业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第三个可选行业刚处于跑马圈地或自由竞争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也意味着个体能力的发挥空间不同,寡头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守业的人,就是规则条款前人都已经制定好了,你们只要按照规则做就可以了,更多的是执行的人;而跑马圈地阶段和自由竞争阶段的最需要的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勇于开疆扩土、建功伟业的人。这个阶段是一个新兴行业的青春期,也是人才辈出的最佳时期。作为年轻人来说,在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超越时间轴、超越长辈出成绩的阶段。
  如果大家觉得 有帮助,大家可以留下邮箱,我给大家 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的
  如果大家 觉得 有帮助,可以留下你的邮箱,我把这本书 以及好的资料 分享给大家的
  未来10年的新兴行业主要集中于创新服务业  服务业,即第三产业,是指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通过行为或行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商业之后产生的。服务业最早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随着城市的繁荣,居民的日益增多,服务业逐渐转向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主。  目前,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占不到40%,而在美国,比例高达80%,甚至印度也达50%。以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教育培训、旅游、新能源、物流、娱乐文化、专业服务、健康、医疗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方向,孕育着大量就业机会,是职场新人的选择所在。近十年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几乎都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如百度、新浪、搜狐、网易、分众传媒、盛大网络、携程网、前程无忧、新东方、如家等等。  2012年中国达到人均GDP 5400美金(2012年8月统计局数据),这是一个规模经济体进入服务业革命的经济临界点;中国已经形成规模的城镇中产阶级与独生一代的新消费者是推动中国服务革命、推崇品质服务的领导群体;人们将从商业化服务与公共化服务两个角度提出服务变革的要求,而当前的两类服务还远不能如愿,零点调查公司调查的22个服务行业满意度显示,现有服务业品质的价值提升存在着刚性障碍;品质服务的要求将驱使原先已成板块但整体粗糙的经济模式,转化为更多更为深度细分的新专业服务行业,重构出精致化的产业形态;而以阿里巴巴、苏宁、携程、新东方、如家、汉庭、新浪、美邦、百度、腾讯、诺亚、七天、中坤这样的服务业创业企业,已经扮演了创新服务业深度细分领域的领导者的角色。
  每个行业内会有新兴的细分行业来代表未来的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行业都是越发展越细分的,这些细分也更能满足人们更细致更舒适的服务需要。比如,同样是快消领域的化妆品行业,男士化妆品的前景就比女士化妆品发展前景大,同样是食品行业,婴儿食品就比成人食品更有前景和未来。  在年时,我国人均GDP是500多美元,它布局啤酒和瓶装水行业。10年之后,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200美元。这时它卖掉了啤酒,布局鲜奶、非碳酸饮料和饼干;又过了10年,我们的人均GDP达到了4000美元,它卖掉了饼干,把未来的预期放在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食品、婴儿食品以及临床营养品。因为十年后,我们人均GDP会是10000美元左右。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GDP的变化而带来的细分行业的变化。  看到上面30年的布局变化,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不同时代的毕业生,你若一定要在食品行业求得发展,那么不同时期的机会是不是清晰的出现在眼前了呢!  同理,柯达公司在走向破产之前其实是有非常好的掌握趋势的先机的。我们仔细查资料就会发现,数码摄影技术就是由柯达公司发明的,而且早在1975年,然而其后,柯达并未根据市场趋势作出有针对性的行业调整,只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和尼康合作推出过当时最昂贵的数码相机,售价高达1万多美元,这种相机的销路可想而知。然而,当传统相机和胶卷制造业大幅度收缩时,我们曾熟悉的诸多品牌,如尼康、佳能、富士、柯尼卡等,并没有步柯达后尘,反而依然风头正劲:尼康和佳能重新开始高级单反数码相机的生产,富士开始了液晶和医疗产品生产,如今已拥有世界液晶偏光保护膜80%的市场份额,而余下的世界液晶偏光保护膜20%的市场份额,则被原来另一家胶卷巨头,柯尼卡所占据。  作为个体在就业时,一定要具备行业细分的前瞻性和长远视角,把握住时代的趋势、行业的趋势。
  网络上总有些宣.传广.告说平均每天能赚好几百,你信吗?我信!因为他们那是专做网.络工作。如果是兼/职呢?能信吗?说每天只花两三个小时就能赚那么多的?我是不信了!要是有那么好的事情,早就很多人去做了,我都全职干那个了!我还会把我的亲戚朋友同学都整来做这个!对吧?你想想现实中找个轻松又待遇好的都得靠/关/系,靠走/后/门!网上要是有这么轻松待遇又那么好的,早就挤破门槛了!那真实的有没有?想了解一个新型的项目请加我微信
  楼主在吗,希望发下全本,,谢谢楼主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衍生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