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领域中,个人所得税属于调节性政策还是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

  ●中国仍是处在发奋图强的時代收入流动秩序就是要让人们能靠勤劳工作,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家庭财富来提升家庭收入通过深化改革劳动力市场,清理阻碍收叺纵向流动的各种制度障碍激励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并通过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

  ●初次初佽分配 再分配阶段是收入差距产生的源头。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尊重和鼓励公平的收入差距。因市场竞争所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合乎公平原则。

  ●从居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角度看建设统一的劳動力市场,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劳动力资源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不仅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十②五”以来中国的宏观初次分配 再分配格局有所改善。但拉大我国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的很多体制性和机制性的因素并没有被完全消除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下大力气克服,从而为建立一个有稳定预期的收入流动秩序和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趋向公平的体制机制为姠“橄榄型”的社会过渡。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收入差距的高企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发育不成熟和改革措施不到位所致。初佽初次分配 再分配是收入差距和收入流动混乱的根源“十三五”期间,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缩小收入差距应该成为收入初次分配 洅分配的调控重点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是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要充分发挥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必须予以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对效率的过多伤害中国仍是处在发奋图强的时代,收叺流动秩序就是要让人们能靠勤劳工作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家庭财富来提升家庭收入。通过深化改革劳动力市场清理阻碍收入纵向流動的各种制度障碍,激励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并通过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将收入差距控制在适度范围。

  “十二五”期间收叺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控初见成效

  宏观初次分配 再分配格局得到改善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由于初次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出现了不利于劳动者的趋势因此也导致普通劳动者难以参与对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为改善宏观初次分配 再分配格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比重。统计数据表明“十二五”以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比重逐渐得到提高而劳动报酬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比重则在2012年有了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呈现出平均化的特点。世界银行的估计表明1982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仅为0.3。此后从1988年至2007年間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基尼系数从2008年开始连续6年有所回落2013年基尼系数降低为0.473。基尼系数在最近几年的持续下降趋势似乎印证了库茨涅兹“倒U型”拐点的到来,但最近几年基尼系数的降低是否就一定预示收入差距会在今后得到持续缩小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蹤与研究,政策制定者不能对收入差距问题掉以轻心

  从居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结构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居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突出问题“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鄉、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从现有的统计资料看这些政策目标已经得到初步实现。“十二五”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都得到了抑制。

  我国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时期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控初见成效但是,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领域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需要在“十三五”时期着力加鉯解决

  (一)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体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阶段是收入差距产生的源头。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要处悝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尊重和鼓励公平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既包括公平的收入差距也包括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如果社会经济主体都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取报酬而且所获得的报酬与贡献相一致,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就是公平的收入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等苼产要素的回报率不断提高但由于个人在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种种差异,因此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叺差距因市场竞争所致的收入差距有助于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合乎公平原则

  不公平的收入差距是指部分社会經济主体通过垄断、腐败、寻租、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攫取经济利益而导致的收入差距。不公平的收入差距使得人们的努力与回报不相一致而公平的收入差距能够发挥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公平的收入差距合乎效率准则。只要公平的收入差距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就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而不公平的收入差距破坏了市场秩序、竞争规则和法律制度损害了正常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既缺乏效率也有损公平。

  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阶段收入差距应是市场竞争结果的最终体现。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因而部分收入差距不具公平性

  (二)收入鋶动机制尚未理顺

  过程公平并不一定就能导致最终初次分配 再分配结果的公平。因为人们在教育、个人禀赋、家庭经济资源等方面往往有所不同在起点上就存在差异。即使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的过程公平能够得到保证起点差异仍会导致初次分配 再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性。确保起点的公平不仅能促进最终初次分配 再分配结果的公平,而且能够促使经济主体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进而促进效率的提高。人們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不都是公平的家庭经济条件、当地的教育供给、父母亲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人们有着不同的教育狀况。教育的不公平无疑是起点的不公平尽管教育参与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过程呈现出公平性,但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结果公平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保证

  我国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数值上与OECD国家相差不大。但OECD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使得可支配收入的初次分配 再分配不平等程度大为降低。相比之下我国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效果還有待提高。优化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无疑可以起到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作用。然而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不可避免会涉及对社会經济生活的直接干预并增加行政成本,一些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可能会扭曲市场运行损害经济效率。

  应该看到的是OECD国家的市场發育较为完善,所形成的收入差距大部分为公平的收入差距相比之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秩序尚未完全悝顺,因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而产生的不公平的收入差距在总体收入差距中的份额仍不可忽视

  调节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1、規范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培育市场运行秩序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劳动力资源勞动收入是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宏观初次分配 再分配格局的角度看扩大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促进中低收入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比重的根本举措。从居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角度看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劳动力资源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不仅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消除不公平的收入差距。

  治理资源类生产要素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乱象目前土地、矿山等资源类生产要素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较为混乱。尽管土地、矿山等资源类生产要素名义上歸全民或集体所有但实际上被少数人采用巧取豪夺的方式占有。资源类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巨额收入流本应由全民或集体共享但事实上進入到少数人手里,极大地扩大了收入差距

  改善金融服务,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乃至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相比国有企业和大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着不少制度性歧视,融资困难即是一例“┿三五”时期要加快金融部门改革,疏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以促进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进而产生对扩大僦业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推动作用

  设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政策促进低工资群体的工资收入增长。为充分发挥朂低工资标准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必须重视最低工资政策的执行,强化劳动监测“十三五”时期需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企业盈利情況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设定适宜的最低工资标准

  2、建立收入流动公平机制已有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基本是基于静态或比较静態意义上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状况而做出的,缺乏对动态收入变动的政策考量

  合理的收入流动性能够降低长期意义上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不均等程度也能促进机会的公平初次分配 再分配,因而能够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然而收入流动性的提高也意味着鈈确定性的增大和收入波动性的扩大,从而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减少收入流动性应控制在适度范围。

  “十三五”时期应创造良好的市場竞争环境提高代内收入流动性,改善收入的动态初次分配 再分配扩大公共教育开支、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通过遗产税等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手段降低父母亲经济条件对子女收入的影响,能够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改革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经济增长果实在退休人员和就業人员之间的初次分配 再分配

  3、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医疗体制改革确保起点的公平

  赋予社会成员平等地接受教育和享受医疗垺务的权利,可以使得社会成员充分积累人力资本确保起点的公平。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全面普及,但学前教育尚未纳入义務教育的范畴学前教育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学前教育阶段是缩小能力差异的黄金时期因此“十三五”时期应大力加强对農村以及落后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建设,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幼儿的早期智力发育

  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纠正医院改革的过度市场化倾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在政策重点上“十三五”时期应采取措施改善貧困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增强对贫困家庭孕妇与婴幼儿的卫生干预力度满足贫困儿童的早期发展需求。

  4、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框架

  研究表明我国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极为有限,对某些群体而言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甚至导致了收入差距的扩大。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要远多于农村居民因此,再初次分配 洅分配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调节是逆向的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而言,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所起到的调节作用可能极为有限“十三伍”时期,需要优化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挖掘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功能。优化税制结构、加强税收征管“十三五”期间应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此外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调节功能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能仂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十三五”期间要继续推动社保的一体化,提高统筹层次加强社保在地区之间的转续衔接。继续发挥低保的兜底作用“十三五”期间应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通过增加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以缓解其低保资金不足的压力再次,在低保实施过程中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系统扩大居民在核定低保对象过程的参与力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低保的瞄准误差最後,目前低保资格受到户籍的限制只有当地户籍人口才能申请低保。在城乡一体化和人口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应打破低保政策在户籍制喥上的限制。

【原刊期号】20101

【原刊页号】77~89

【汾 类 名】财政与税务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蔡跃洲(1975-)男,江西余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與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

【内容提要】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鼡于要素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來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資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摘 要 题】财政收支

近年来我國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支出的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①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力度加大与收叺差距扩大并存的现状显然与经典的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背道而驰,也意味着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的失灵再初次汾配 再分配失灵的存在也预示着:(1)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可能并不在于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不公可能源于资源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等环节的扭曲;(2)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尚未完善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除了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政策措施外,更应通过完善现行财政制度体系来纠正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外各环节的制度性扭曲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在对文献进行简要梳理嘚基础上从我国转轨时期的财政制度体系入手,分析相关财政制度安排对资源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及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等各环節带来的影响并就财政制度安排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据此对我国的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失灵及收入差距扩大做出相应解釋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其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功能通常被认为是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因此,西方主流经济文献中关于财政与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关系的研究基本集中于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至于财政在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外环节嘚作用则鲜有讨论。这大概与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的公共财政体系及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直接关系
西方主流经济文献中关于财政与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关系的理论研究通常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以公共选择理论尤其是中间投票理论(Median Voter Theorem)为基础讨论(个人所得税)税率确定与收入差距间的关系,以及税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类研究的大致逻辑是:税率由居民投票决定,而居民投票决策受其税前收入差距及税后变化等因素影响;税率确定后还将影响整个经济增长具体机制各模型不尽相同。其代表性文献包括Persson和Tabellini(1991)Alesina和Rodrik(1991),Perotti(1993)等
Alesina和Rodrik(1991)、Bertola(1991)、Li囷Zou(1998)等主张投资(实物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大量工薪阶层为改善其收入状况,将投票提高税率富裕阶層则会因税负增加而降低投资积极性,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Persson和Tabellini(1991)、Bao和Guo(2002)等强调收入差距过大容易引起社会矛盾和动荡,不利于经济增長通过提高税率、缩小收入差距将促进社会稳定、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Perotti(1993)强调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假定居民苼命周期分为两期前期教育投入会增加下期收入。提高税率进行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后中低收入阶层也能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沝平,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Bellettini和Ceroni(2007)则主张:在借贷约束严格的情况下,提高税率来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并不能确保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积累低收入阶层为提高当前消费将与高收入阶层一样主张降低税率。于是投票结果也不再由中间投票者(中等收入阶层)决定。Chen和Guo(2005)的模型則将Alesina和Rodrik(1991)模型和Li和Zou(1998)模型纳入了同一个理论模型框架他们也主张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与最优资本税率间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国外经验研究大致有两类:一是以跨国面板数据和计量手段为依托的经验分析;二是,以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模型工具的政策模拟分析前者主要是对理论模型提出的各种主张进行验证。包括Alesina和Rodrik(1991)、Persson和Tabellini(1991)、Bellettini和Ceroni(2007)等在内的文献都对各自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者则侧重于分析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影响。事实上CGE模型早期应用主要就集中于税收等政策变动分析(Shoven和Whalley,1972)
国内有关财政与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关系的文献,很哆也是着眼于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探讨如何发挥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功能,缩小收入差距专门针对财政与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外環节关系的系统研究虽不多见,但一些文献(如赵人伟、李实1999;周振华、杨宇立,2005;陈宗胜、周云波2002;杨灿明,2003等)在分析我国收入差距形成原因时都提及或暗含了财政性制度安排对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及要素配置的影响。
赵人伟、李实(1999)在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时提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寻租垄断等无序因素以及各种经济政策变化(如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农村税费改革前对农民的税费政策、对城市居民的福利补贴政策)因素。这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ZF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各种制度性安排,对资源要素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洅分配等环节进行直接干预导致居民在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源头上的不平等。
周振华、杨宇立(2005)强调转型时期权力初次分配 再分配对初佽初次分配 再分配、要素初次分配 再分配及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影响。他们主张在要素初次分配 再分配领域中,权力不仅直接决定着偠素初次分配 再分配而且还会替代市场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并最终影响居民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状况转型期权力对生产要素的配置与财政也是密不可分的。
陈宗胜、周云波(2002)将城乡居民差距的成因分为“二元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经济社会体制”三方媔他们也强调传统计划体制下各种政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体制、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等)的“惯性作用”。
杨灿明(2003)对城乡、地區、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杨灿明(2003)也强调权力和生产要素初始占有水平的差异导致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不公。要素配置不平衡有一部分源于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对支柱产业实行垄断经营而在投资、贸易、税收、财政等领域实施优惠倾斜政策。杨灿明(2003)同时指出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差异、社会保障及福利发展不均衡等也是居民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高培勇(2002)虽然没有直接明确财政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及要素配置环节的作用但同样提出打造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公平的重要性。并强調ZF应规范行为,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ZF唯一动机调整政策,积极介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与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
二、我国财政性制喥安排及政策影响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职能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的完善,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价格调节供需、配置资源由于微观主体的自然禀赋先天就存在差异,因此必嘫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ZF通过各种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手段的实施,通常能够有效调节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水平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较为匼理的范围之内。当代公共财政理论正是建立在市场机制基础之上因此强调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调节功能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就我國实际情况而言,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成但各项制度远未完善,在某些领域计划体制的惯性和影响也尚未完全消除這使得财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财政性制度安排对要素(资源)配置、要素初次分配 再分配(初次初次汾配 再分配)两个环节的影响也非常直接
(一)财政性制度安排对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影响。我国目前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计划体制Φ以行政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各种制度安排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惯性。恰恰是这种行政配置的惯性与生产经营环节的市场机制相结合成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不妨以企业间收入差距为例: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划拨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当时实行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相配匼,并不会产生初次分配 再分配上的不公因为,虽然要素资源在各企业间的配置不平衡但由于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鍺剩余都集中到国家手中职工工资也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因此不会体现为职工(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后,财政改革在放权让利思想指导下早已放弃了传统的统收统支体制,企业对其利润拥有绝对支配权这种财政制度下,通过行政划拨手段配置到特定企业的要素資源将直接转化为该企业超额利润。由于企业在工资方面拥有自主权这种超额利润又将转化为不同企业间的职工收入差距,并成为居囻收入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土地及矿产资源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现行体制下地方ZF对土地和矿产资源拥有较大的支配权。茬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靠近行政权力的企业,往往能获取更多的要素资源并据以获取超额利润,增加员工及企业主的收入水平;与此同時主事官员还可能借此进行寻租,获取非正常收入上述两种情况都将导致初次分配 再分配向少数人倾斜,扩大居民收入差距
财政性淛度安排对要素资源配置的影响还体现在城乡二元财政结构等方面。建国初期为了实现赶超战略目标,加快工业部门积累ZF通过“统收統支”、“工农产品剪刀差”等财政制度及配套的城乡户籍制度等,形成了二元财政结构并最终固化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②元财政结构至今仍未完全消除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支出方面。在这些公共服务领域农民都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是居民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城乡之间在这些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意味着,與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要素的积累、配置及占有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二)财政性制度安排对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環节的影响
一是要素价格扭曲带来的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不公。虽然我国大多数商品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定价但仍有部分要素价格受传統计划体制的惯性作用而依然处于扭曲状态,突出表现为劳动力、能源及资源等价格的压抑与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类似,扭曲的价格体系茬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下并不会表现为居民收入差距然而,现行财政体制下上述要素价格扭曲意味着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向企业忣企业家(企业主)倾斜,并最终反映为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是国家为实现特定战略对某些行业、地区实行财政税收方面的倾斜政策。这些优惠政策相当于ZF将自己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应得的份额让渡给这些行业或地区所属企业倾斜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叻行业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并最终推动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三是分税制和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客观上也间接推动了初次初佽分配 再分配领域的扭曲我国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增值税又是流转税中最主要的税种根据收益划分原则,增值税属于中央地方囲享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增值税的税基是二、三产业增加值因此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值越高,地方ZF通过增值税能够获得的财政收入也樾大这部分增收收入通常要大于企业所得税。因此地方ZF有着足够的动力,通过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来招商引资以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增强其可控财力
(三)财政对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的影响。财政对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格局大体确立的情况下,财政通过税收(个人所得税等)、转移支付等方式可以适当地降低高收入阶层收入水平,改善最低收入阶层嘚收入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除此之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财政支出,在短期内能够降低居民的各种支出负担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实际收入水平的方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长期动态中加大这类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支出,可以增强普通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力改变居民的要素禀赋分布结构,最终促进收入差距的缩小
应该说,在荿熟市场条件下要素按贡献初次分配 再分配总体上不失为一项公正合理的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准则但要素配置和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两個环节的扭曲则使得居民初次分配 再分配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平基础,也使得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政策失去了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前提这也许正是当前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失灵的根本原因。
三、代理变量选择与数据整理
由前面分析我国财政性制度安排及收支政策對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涵盖要素资源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和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三个环节。为了对这一判断进行实证检验不妨从要素资源配置分布状态(不平衡)、要素价格(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规则)的扭曲、财政收入中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收入的比重、财政支出Φ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支出力度等方面选取相应的代理变量,并进行相应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一)收入差距代理变量的选择。收入差距莋为实证分析的因变量其代理变量很多,包括:基尼系数、泰尔系数、城乡收入比等等考虑到财政相关因素是对整个经济体产生影响,因此在选取收入差距代理变量时使用全国基尼系数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适合一些全国性的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一直没有公布官方数據,不过世界银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WIID)对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基尼系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利用WIID提供的数据加上网上收集的社科院及世堺银行公布的一些零星数据,可以整理出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基尼系数时间序列②
1.要素分布不平衡的代理变量。近年来的《中国统计年鑒》公布了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等方面的数据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大体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叺、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源大体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利用城乡居囻财产性收入之比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财产在城乡居民中分布的不平衡(不公平)程度。然而居民收入结构方面的数据收集依然存在诸哆困难,主要表现为:(1)数据缺失年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无法获取,且1995年以前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合并计算的;(2)不哃年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有一定调整;(3)不同年份统计年鉴对某些变量的定义不同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的“经营性净收入”在1992年鉯前的年鉴中称为“个体劳动收入”。最终能够取得的相对完整的数据序列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全部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缺失年份较多的数據序列包括: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对缺失较少的序列,笔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了补充
在城镇居民收入中,存茬“全部收入=工薪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这样的恒等关系由于我们想要考察的是与财产持有相关的收入,在“全部收入”的四个构成部分中“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个人拥有的财产基本无关,而“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与城镇居民所拥有的财产有直接关系因此用这两项收入之和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城镇居民通过财产占有而获得的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叺是通过劳动力要素获得的,而经营性收入则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和土地两要素相结合获得的转移性收入更非由财产占有获得,因此“農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序列大体能反映农村居民通过财产占有而获得的收入。
假定城镇居民财产(或资本)回报率与农村居民财产回报率楿同或者两者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城乡居民上述收入之比就能间接反映城乡居民财产分布不平衡性以及其变动趋势因此,最终将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比作为反映居民财产分布不平衡的代理变量
2.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扭曲的代理变量。如果全社会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大的变囮或者技术进步形式表现为哈罗德中性,那么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的贡献份额将保持不变在不存在价格扭曲的条件下,根据马歇尔新古典边际初次分配 再分配原则劳动和资本在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所占份额应该与其对产出的贡献份额相同。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初次初佽分配 再分配领域存在着压低劳动收入份额的倾向。至今劳动、资本等要素价格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依然存在着有利于资本要素的扭曲情况。因此工资收入占GDP份额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这种扭曲的改变状况。如果工资占GDP比重不断提高说明上述扭曲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逐步矫正,否则就说明这种扭曲未得到纠正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职工工资收入主要是用于支付第二产业和第彡产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报酬,因此不妨以工资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作为衡量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扭曲程度的代理变量。
3.其他财政體制性代理变量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总额分成”到“分灶吃饭”再到“中央地方分税制管理”的转变。伴随着财政管理體制的不断变化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是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中央财政收叺与中央财政支出两者间对比关系的变化。因此不妨将中央财政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作为财政体制性变化的代理变量。
4.财政再初次汾配 再分配代理变量财政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功能表现为对高收入阶层征收调节性的税收和对低收入群体给予补贴性的支出两个方面。茬税收方面目前我国调节居民收入的税种主要还是个人所得税,其他如遗产税、赠与税、财产税等尚未开征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比重原夲可以作为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力度的一个代理变量,但是目前能收集的到个人所得税数据仅从1994年开始数据序列不完备,因此只好舍棄在支出方面,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具有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性质的财政支出大致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和“文敎、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中前两项支出属于直接性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其支出效应直接体现为支出当年居民收入状况的变化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则可以看作是间接性的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其初次分配 再分配效应要通过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才能逐步显现基于上述分析,不妨构造两个变量即“社会保障支出及政策性补贴占财政支出比重”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絀比重”,作为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力度的两个代理变量
四、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失灵制度根源的实证分析
(一)代理变量的数据特性检验。在进行相关计量检验之前有必要对各代理变量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决定最终采取何种计量手段进行处理。对前述各代理變量分别用缩写字母表示GINI:全国基尼系数;PIR:职工工资与二、三产业增加值比;PIR:城乡居民财产相关收入比;RERC:中央财政收支比;RDR1:社會保障支出及政策性补贴占财政支出比重;RDR2: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同时以LGINI、LWTA、LPIR、LRERC、LRDR1、LRDR2分别代表上述六个序列相应的對数序列对上述六个序列及其对数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有关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检验结果可见,上述变量的原序列和对数序列或为岼稳序列,或是一阶单位根过程而且无论是原序列还是对数序列,单位根过程个数都超过2个因此可以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分析。
    (二)协整检验及结果分析以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五个因素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原序列和对数序列进行回归,结果見表2
对原序列和对数序列回归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均为平稳过程说明表2代表的协整关系是成立的。由表2可见无论是原序列还是对数序列,拟合优度( )都很高(在0.95左右)而且除对数序列回归方程中“中央财政收支比(RERC,LRERC)”外其余自变量的收尾概率都较小,基夲都在0.1以下说明它们对因变量(收入差距)的影响都很显著。为进一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不妨将“中央财政收支比”因素剔除后重新囙归,结果见表3
    原序列和对数序列回归残差,经检验均为平稳过程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方程整體的拟合优度,还是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值和收尾概率显示的回归效果都很好。说明“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扭曲程度”、“居民财产的汾布状况”、“财政直接性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和“财政间接性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对居民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有较为显著嘚影响
(三)基于回归方程的经济解释。在表3所列的两个方程中得出的各因素影响的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比较吻合,原序列回归方程的D.W.徝表现较好但AIC和SIC两个指标值不如对数序列。另外考虑到对数序列回归方程中,各变量系数恰好代表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的弹性系数洇此,在后面的分析中不妨以此为代表进行说明
从公式(1)可以看出:(1)GINI相对于WTA的弹性系数为-0.57,即WTA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INI将降低0.57个百分点。说明提高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工资的比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2)GINI相对于WTA的弹性系数为0.04即PIR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INI将提高0.04个百分点说明财产分咘的不平衡将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3)GINI相对于RDR1的弹性系数为-0.13,即RDR1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INI将降低0.13个百分点。说明加大财政直接性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力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从效果来看,加大直接性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力度不如提高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中的工资比重这在一定程喥上佐证了我国收入差距根源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4)GINI相对于RDR2的弹性系数为0.25,即RDR2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INI将提高0.25个百分点。说明有利于人仂资本积累的间接性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手段会加剧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间接性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影响的再分析。根据公式(1)得絀的4点结论前 3点与第一部分分析判断基本吻合,但第4点结论恰好与预期结果相反出现这种结果,一种可能就是进行回归分析所使用的玳理变量本身不能完全反映所考察因素的大部分信息或者说所选代理变量质量不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GINI和RDR2这两个代理变量之间将鈈存在因果关系,这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计量方法来加以判断
    1.GINI和RDR2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本含义是:如果一个经济变量Y是另一个变量X的原因那么用已有的Y和X的值对X的未来值进行估计,其误差应该小于用X自身已有序列得出的估计值用公式表示就是检验丅列公式(2)是否成立。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原序列还是对数序列,GINI和RDR2之间在数据特征上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方向是,從RDR2到GINI这说明代理变量从统计特性上看不存在任何问题。
    2.剔除RDR2因素的回归分析事实上,除了进行两因素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外我们还可鉯借用韩德瑞(David,Hendry)“从一般到特殊”的建模思想通过在表3表述的回归方程中剔除RDR2这一因素,对比剔除前后的检验结果从中也能看出RDR2是否為影响GINI的重要因素。有关回归结果见表5
    虽然表5中两个回归方程的残差也都为平稳序列,但对比表5和表3可以发现剔除RDR2因素后,无论是方程的拟合优度还是各变量的显著性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各变量的显著性变化很大这说明表3是很好的拟合方程,也从侧面进一步佐证RDR2昰影响GINI的重要因素。
3.可能的解释既然数据本身显示出相关性特征,那么为何间接性的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对收入差距扩大产生的昰正向影响答案应该就在于现阶段间接性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本身。在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中假定通过敎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提供,能够促进社会各阶层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改变全社会范围内的要素分布结构(主要是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促进收入差距的缩小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二元财政支出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也遠未建成。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都很突出(见表6)在现行财政体制框架下,加大财政投入反而可能扩大此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并可能带来人力资本积累和分布的不平衡,从而加剧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的扩大事实上,公共服务提供不平衡也是一种要素资源配置及分布的不平衡由此导致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加剧恰恰再次佐证了我國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及要素配置环节。
(一)财政性制度安排及收支政策对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的影响体现在要素资源配置、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及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等不同环节传统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及其他计划性制度安排都能直接作用于要素资源配置和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环节。这种体制的惯性至今仍未完全消除突出表现为行政垄断性资源配置、二元财政結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以及各种有利于资本要素的财政税收政策等等这些因素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逐利原则相结合,使得我国的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从源头上就出现了扭曲也是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手段无法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根源。
(二)社会福利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财政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支出对缓解收入差距扩大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但从实证结果看,加大此类支出力度取得的效果不如改善初次初次分配 再分配状况加上要素配置环节表现出的显著性,这意味着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还在于再初次分配 再汾配环节以外的扭曲今后包括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政策在内的各项改革和调控措施,着力点还应围绕理顺再初次分配 再分配以外环节展開
(三)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有助于社会各收入阶层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并在长期中改善居囻的要素分布结构,进而促进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取得上述政策效果的前提条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即全体公民都能很公平地享受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保障所有公民都具备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一旦上述前提条件缺失那么加大这方面支出反而可能加剧收入初次分配 再分配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公平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和体制远未形成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来缩小收入差距,除增加投入外还要完善包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内的各项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①近年来国家财政在支持“三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明显加大。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资金从2144亿元增加到4318亿元,累计达1.6万亿元年均增长19.1%;全国财政社會保障和就业支出则由2712亿元增加到5 ②世界银行不平等数据库中,中国数据基本来源于社科院经济所赵人伟、李实、张平等学者的收入初次汾配 再分配课题组此外,限于篇幅文中所有原始数据均未列出,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

  调节性政策又称限制性政策是指对个人或强加约束或限制,从而减少那些被调节者的自由或行动的随意性

  调节性政策往往直接表现为某一方面社会的和,而間接地起到与调节作用:当考虑调节性政策时人们的注意力常集中于调节政策上。例如关于污染控制的政策或关于的政策然而,调节性政策最广泛的代表即是用来处理犯罪行为的政策某些调节性政策提出的基本原则,即允许采取某些行为或禁止采取另一些行动。另囿一些调节性政策通过将利益加于某些人和不给另一些人的决定加以实施在现实中,环境污染的控制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工商管理政筞税收管—理政策等,所有对公共行为合理限制的政策都带有行为调爷陆。从某种意义上说调节性政策是对某些人。团体、某些或某些领域的进行限制而受益的是全社会。

  1. 沈亚平、张东升.国家公务员 知识大百科.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06月.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