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高校艺术文化精品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制研究的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逐步随着国家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心之一。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通过培育人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心理,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沿袭着传统教育的方式,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体,尤其是美育一直都是作为副科来辅助教育,从观念和本质上并没有受到重视。然而,高校的艺术教育,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艺术教育的各种形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而不是像机器批量生产似的,培养出模式化的“产品”。通过艺术教育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也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艺术类课程只在艺术学院开设,到艺术类公选课走入高校,再到学生在4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至少2门艺术类的选修课,虽然有了变化,但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还是以艺术课的技法、技能训练为主,尤其是一些艺术院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是从技能入手,很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为“匠人”或者“艺人”,和过去社会的“师傅带徒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致的。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相对比较忽视,并且对相关的艺术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重心偏向了“技”,这就偏离了艺术教育最初的功能和目的。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而随意修选,尤其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一直存在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很多高校的学生在选修艺术类课程时都是抱着随便听听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艺术教育的功能,这对现在所倡导的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只有一些比较顶尖的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在推行艺术教育时,真正地把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予以明确。希望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充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把理智和情感贯通起来,辐射到各个学科,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我国高校的硬件建设中,很多高校还缺少多媒体音乐厅、展览馆、音乐广场等设施,这样不利于实施艺术教育,也无法提供交流的场所。另外,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经常要受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束缚,很多老师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集中化、程式化授课,使得课程枯燥、单调,使学生们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场地和设施的限制,很多艺术类的课程都只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才能接触到,作为选修课面向全校的话很难实施,这也限制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的对接与融合
(一)艺术教育要融入创新理念,转变教育模式
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任何时候,不论是从事哪种学科、哪种工作,都需要时刻有创新的理念。联想公司贴着一句话:“每一年每一天都在改变。”由此可见,不论是艺术学科,还是科学发展,都时时刻刻倡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谋求发展之路。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高校承载着培育综合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时要注重综合培养,通过艺术心理学、艺术鉴赏等课程,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作为高校受教育的群体,任何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任何一门艺术公选课时,都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个任务。首先,艺术教育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人的创造力。爱因斯坦曾表示:“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初期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理论等让学生有个感官的认识,然后逐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无限的想象力,通过引导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其创新能力。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所讲授的内容,而是要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的理念,增强创造力,这样才不至于说我们的高校教育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人才都是单一而非多元的,不能真正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其次,现代教育是人生的整体教育,不能仅仅重视科学教育,而忽略艺术教育,高校里的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我国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整体上已经忽略了“素养”,而进入狭隘的“艺术”层面,使得艺术在很多学生的概念当中是神秘而又另类的,有非课程化的倾向。而这其中重要的艺术教育渐渐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教育被纳入终身教育的体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审美愉悦,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塑造着我们的思想,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激发我们改造世界的创新能力,这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1]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缺乏的就是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进行艺术教育时,创新是最重要的理念。高校应当在管理机制上、课程设置上、师资培养上以及校园艺术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真正把创新的观念纳入高校的艺术教育中。
(二)高校艺术教育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更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艺术教育是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统一机械地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填鸭式”的讲授,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记住的东西几乎为零,不过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听一遍而已。高校的艺术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根本,使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主体。教育需要科学的方式,科学教育当中也蕴含着人文精神,就像北大物理系教授王义遒说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至少表现出浓浓的人文精神;人对知识的追求;人的自我完善;科学中充满着美。”[2]我们应当发掘科学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教育时,把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采取合适的、新颖的、更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艺术教育,体验艺术教育带来的创造力的培养过程。此外,我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大部分偏重知识的传授,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偏重知识体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课和其他课程在比例上非常不均衡,导致很多学生有意无意地就会有倾向性,限制了学生修读艺术类课程的选择。转变高校艺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要积极调整一些专业性过强的课程,将人文艺术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形成美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历史等多学科的综合,加深学生们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真正使他们从艺术教育的课程中获得精神的升华。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而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正是承担着这个任务。[3]另外,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启迪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事项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如,通过画一个圆,让学生进行联想绘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冲动,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当中逐步走进艺术的殿堂。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设定一个相关的主题,使得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投入其中,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的创作和表演,不设置任何的形式限制,通过想象扩散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可以把文、理、工、艺术等等学科进行交叉,找出它们之间的一些联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教学方案,把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类文化等等融入一个领域当中,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渐地理解艺术,提高艺术素养。在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中,艺术教育黯然失色、没有地位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沦为“附庸”和“奴婢”,似乎它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娱乐消遣而存在于世间。[4]在综合性大学中,本身艺术类课程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只是上完主课之后的一道点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意识也很淡薄,如果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质量再不高,随时处于尴尬的局面,因此要加强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在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课堂中,一方面缺乏高水平、有创新性的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这些艺术教育工作者缺乏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去实施课堂教学,不及时更新教学方案、教学课件,也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探索发展新的思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难以真正体现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致使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遭遇夭折,或是毫无效果。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的方法,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填鸭式”“统一式”的应试教育转变到“创新式”“发散式”的大众教育,这就十分需要高校教师队伍的正确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潜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吸收新鲜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应当给公共艺术教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出去学习交流,把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吸收回来再传授给学生,与时俱进,最终切实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教与学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职务唯在启发引导,使学生增益其智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5]艺术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只能针对文科的学生,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泰勒曾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大学里多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科之间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例如绘画艺术和光速产生的效果,通过对光速产生出来的效果进行创造,运用绘画的技法表现出光的效应,这都能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再比如数学符号和艺术设计的结合等等,通过多种学科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利用高校周围的艺术资源,更新艺术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艺术教育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入社会,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这当中,校园文化是进行艺术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校园当中的文化艺术节、音乐会、艺术社团等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应该举办一些免费的艺术培训活动,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真实地接触到艺术,进行艺术体验与实践。另外,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周边的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等艺术教育的阵地,跳出课本,切实地走入社会中的艺术场所,真实感受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都承担着进行艺术教育的任务,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扩宽思路,将艺术引进校园,同时也让学生接受直观的艺术教育。通过参观、学习、讲解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艺术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因此,高校的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独特的功能,使得它在高校的教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艺术教育的投入、效果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艺术教育的理念随着教育的发展也在逐步进步,在传统的艺术教育培养模式下,在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下,加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做好两者的对接与融合,拓展艺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而全面推进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使之与世界接轨。
作者:樊珂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艺术教育论文&&&&&&&&&&&&
论文投稿&&&&&&&&&&&&
期刊推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秘书工作的作用
【摘 要】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秘书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工作中的一些思考进行分析解读,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关键词】艺术类硕士研究生;师范院校;研究生秘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艺术在某一方面也能够体现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艺术类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增多可以体现出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硕士研究生是经历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之后,进行的更加注重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的教育形式。而艺术类学生在本科接受教育时多是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模式,使得艺术类研究生在学术能力的自我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有力的导向,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师范院校为例,对本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细节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入学初研究生秘书的引导作用刚刚入学的研究生虽然在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理解能力,但是面对崭新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多数的研究生仍然充满了好奇、迷惑以及不知所措,而导师的引导主要从学术以及学习等方面进行,而如果在入学初期研究生秘书能够抓住学生对研究生生活的好奇、迷惑这种心理,及时地配合导师进行引导,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艺术类研究生多数都在外面进行兼职的工作,她们成熟、自立能力强,并且以女生为主,这使得研究生秘书在工作中便极易出现,学生经常因为在外兼职的工作而影响学业,但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她们比较重视在教师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在她们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研究生秘书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合理安排好时间。比如,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在宏观方面,开学初期我便会将整个研究生几年的学习计划以及在研究生期间基本的学习要求在新生报道时告知每位研究生,这样他们在头脑中便会对整个研究生生活具备了宏观的概念;其次,在细节方面,每次开会以及上课,做好签到记录,发现上课散漫的同学及时对其纠正,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鼓励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以及时间观,时刻提醒计算其在时间的流逝中的得失比。二、提升工作透明度建立起与学生信任的桥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选优、入党等问题一定要透明公开,在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够与学生建立信任的桥梁。在工作近三年的实践中,艺术类研究生她们有着良好的品德素养、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待学术严谨的学习风气,平时的技能训练使他们具备了比常人更加勤奋刻苦的能力,这同时也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的地方。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研究生秘书都应该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地为每一位同学服好务,做到每一条信息都要通知到学生本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统计每一次学生的学术活动、学院活动、社会活动的出席率,并做好记录,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导师意见并进行公示,通过以上程序选取出优秀的研究生干部以及研究生党员,一定要做到选出的研究生经得起各个方面的考验,这样才能够在学生中建立一定的信任,只有信任了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尊重你,同时也在整个研究生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品德风气。三、及时进行学生的信息反馈的参考作用研究生秘书的年龄与在读研究生的相差甚微,因此会与学生成为很好的朋友,研究生秘书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与学生的谈话中发现学生对学院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建议,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院领导。以实际工作为例,在工作中笔者注重与学生在学业上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和探讨。发现艺术类表演研究生的主要时间以及精力都放在了专业技能的训练上来,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一些,而理论类的研究生在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则比较深入,当把此类的信息反馈至学院后,在培养计划方面学院则做了一定的调整,加大了理论方面的课程并开设了多种方式的选修课。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秘书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研究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意见以及愿望,将其及时反馈给学院。四、对研究生细致关心对研究生归属感的培养作用研究生归属感是研究生个体对研究生群体的认同和关联程度。研究生归属感主要指三个方面的内容:1.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群体中的自我价值肯定;2.研究生个体在整个研究生群体中的作用和地位;3.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价值观以及价值理念的认同。具有了一定的归属感后,研究生教育则会在研究生的整个人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演出实践比较多,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之外,他们中有一多半的学生在外面进行演出、教学等社会实践,这使得他们具备了比其他专业更加成熟的心理特点,研究生秘书如果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那么她们会在整个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及建立更加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了强化群体归类突出班集体主体功能、加强群体建设;突出指导主体,建立指导和互助体系;在参加研究生处的活动中,要求学生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以整个班级为核心,发挥团队协作的意识,如在参加研究生处举办的辩论赛中,除了辩手准备最基本的材料时,还要要求所有的同学为整个辩论赛服务,并与选手进行辩论,发掘出不同途径的探讨问题的思路,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总之,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秘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自身能力也不断地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因此,在工作中研究生秘书要做到要求学生的同时进行自我能力的修炼。参考文献:[1]高精.论规模化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群体归属感培养[J].高教论坛,2011,2.
(责任编辑:论文发表老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论文推荐您当前的位置: >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塑造和价值实现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色色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责任编辑:admin]
论文咨询:    联系电话:  售前邮箱: 售后邮箱:全国咨询电话:400-
发表:010-
编辑:010-
|||||||||||||||||||||||||||||||||||||||||||||||||||||||||||||||||||||||||||||||||
中国论文资源库成立于1998年春。在两位清华教授的提议和大力支持下,三名致力于学术论文研究的博士,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创建了中国论文资源库。至今15年,中国论文资源库的专职和兼职团队已达400余人。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一个论文发表服务平台。以庞大的期刊库为依托,为用户提供论文发表期刊信息咨询服务。期刊几乎涵盖所有学术领域,包括核心、SCI、国家级、省级等各个种类。
  中国论文资源库是最受欢迎的论文发表与论文编辑服务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自1998年创建以来,注册用户量已突破263万人,并帮助近400多万人次顺利发表论文。15年来,中国论文资源库始终遵循热情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宗旨,深受广大网民青睐,是目前国内论文行业,规模最大、服务人员最多的正规注册网站。&
中国论文资源库微信公众平台
手机登录中国论文资源库移动网站
& 以赛促学机制在高校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效性研究
以赛促学机制在高校艺术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效性研究
19:26:02&字体:&&&&&
摘 要:目前国内高校艺术学教育规模庞大,艺术学科教育呈现多样化特点。但艺术教育的层次差距明显,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硬件投入不足、专业定位模糊、教育与实务脱节、艺术学实践教学方式不足等问题。探索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新路径成为高校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赛促学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艺术学专业实践教育过程中能够真正起到相对实际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艺术学科;以赛促学;新机制;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过了30余年的发展,虽然国内艺术学教育规模庞大,艺术学科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高校之间艺术教育的层次差距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开设艺术学科教育的院校近千所,在校生达到数十万人。但艺术学教育的爆发性增长,给艺术学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
  因此积极探索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新路径成为高校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针对艺术学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教学内容创新上,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传统教学内容形式上的变革。而国内学界针对艺术学专业特色,把实践教学重要环节的学科竞赛融入课堂教学的这一新路径的关注度不够,“以赛促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的深度和成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高校艺术学专业学科竞赛现状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曾联合发文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①],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设内容中。
  虽然现在国内高校艺术学专业教育发展速度很快,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和办学的推近也显露出很多不足,相关问题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前,教育部正极力改革高校与高职院校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合并与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当下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
  近些年来,艺术类设计竞赛层出不穷,有教育部主办影响力较大的设计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也有学术协会主办的,如“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中国广告长城奖”、“时报金犊奖”等等。形式多样的艺术设计大赛对全国高校师生的影响非同凡响,各大高校师生踊跃参与到竞赛中来,这些赛事扩大了参与竞赛院校与学生的影响,提高了院校的声誉,促进了艺术学领域间的交流与发展,也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与学习的平台。很多院校也把通过参与各级竞赛活动看做加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参与艺术设计竞赛不仅仅是对课程知识的检验,也是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准确把握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为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艺术设计竞赛融入教学方案的实践与改革
  (一)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定义为教与学的学习过程,老师承担教授知识的主体力量,而学生则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在这一教一学中,学生总处于被动地位,以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我们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力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艺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庞杂,内容教抽象,逻辑性差,不易掌握,更多地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掌握知识要点。传统的教授课程方法对于艺术学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方法与鲜活的动力注入新的教学方法中来。以赛促学,是以技能竞赛来推动学生强化学习,掌握技能,让学生在专项技能学习和训练中获得成功,亲身体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获奖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带来学习的心理源动力,重塑勤学苦练的学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摆脱传统的教学关系,以实训项目为主体,以设计竞赛为背景,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在教学与竞赛的同时催化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点燃,将被动化为主动,以赛促学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二)与毕业设计的结合
  毕业设计是高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综合训练,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相对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由以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为主,变成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历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它的成功与失败,对学生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极其重要关系。
  目前就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来看,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在处理毕业与就业问题上,往往忽略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以致抄袭、滥竽充数的作品居多。我校鉴于学生难于抉择的局面产生,提出了免答辩要求,即在教育部官方主办的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等级奖的学生即可获得免答辩的资格,这样既免去了毕业生难以处理毕业与就业的问题,也鞭策了平时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毕业
成为本站注册用户,能看到更多文章内容,老用户请登录,新用户请
教育教学 > 教育教学 >
主办:黑龙江省教育厅
期刊简介: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原《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职业学院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23-1590/G4,国际刊号:ISSN。
免费电话:400-
咨询QQ:;
投稿邮箱:
创作发表提交
创作发表说明
1. 如果您没有,还要评定职称,需要,请联系我们,或填写上面的表单,客服人员会及时处理;
2. 教授、博士等专业人员,专业的高品质把控;
3. 合作期刊,全国最全,与杂志社关系稳定,保证刊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校精品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