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媒介情感依赖症症”

关于大学生手社交媒体依赖的讨论与参考文献,心理学硕士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心理学硕士论文标签:
关于大学生手社交媒体依赖的讨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6 总的讨论
  6.1 关于大学生手社交媒体依赖结构
  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国内外对此现象的直接研究尚少,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几种具体的社交媒介,如facebook、twitter等,而国内研究更少,无法找到前人研究的结构模型。本研究通过借鉴手机依赖、社交媒体依赖、网络成瘾等相关研究,并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初步建构了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结构模型,共包括种七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耐受性和神经性。
  根据初步理论构想编制出的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初始问卷,经过多次题目增删等修改,确立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含了五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项指标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本研究所建构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构想模型稳定而可靠。
  6.2 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对于信度,本研究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Alpha系iO和分半系数(Guttman Split-Half系数)作为检验问卷信度指标。通过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正式问卷的统计发现,整个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7,分半信度为0.925,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6&0.897之间,各因素的分半系数在0.739&0.874之间,由此说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对于效度,本研究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作为衡量指标。内容效度使用逻辑分析法,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并进行试测以确定表达清楚、意思明确,因此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使用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以及问卷的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探索出了问卷结构,再经由验证性因素分析,问卷结构拟合程度良好,因此,本问卷结构效度优良;效标效度采用自评依赖程度为效标,通过与总分的相关分析来确定。统计发现各维度与自评得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在0.610&0.671之间,问卷总分与自评得分相关为0.791,相关度均较高,且双侧检验极显着(pO.Ol),表明效标效度良好。
  可以看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说明本问卷可信度、可靠性均较高。
  6.3 关于编制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的方法学
  手机社交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前人对其研究较少,更没有针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问卷,因此在文献综述方面,能够直接应用的资料非常少,本研究从社交媒体、手机依赖、社交媒体依赖、手机依赖量表、社交网络依赖量表等相关研究出发,来界定什么是手机社交媒体、什么是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等概念。在初始问卷的编制中也借鉴了手机依赖量表、社交媒体依赖量表、网络成瘾量表等量表的结构及题项。
  除了借鉴相关研究,问卷编制还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明晰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概念、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维度建构;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式问卷及访谈,结合专家意见,了解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的相关情况,如使用时间、使用动机、影响因素、突出表现、造成结果等。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结果,初步构想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维度及问卷题项。
  在正式问卷的编制过程中,按照传统的问卷编制方法,通过初始问卷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改问卷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过程,最终确立正式问卷。可以认为研究方式合理,流程科学,结构可靠。
  6.4 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特点
  6.4.1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体状况
  就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总体状况而言,被试回答比较符合及非常符合&每天都使用手机社交媒体&及&周围的同学朋友都在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人数分别占59.3%、64.8%,这表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情况较为普遍,使用频率也较高,而达到比较依赖和严重依赖的人数占35.2%,并且报告因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而暂时中断学习、影响学习效率、减少睡眠时间、眼睛酸胀分别占33.0%、40.9%、44.4%和40.7%,说明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依赖对为数较多的大学生学习、生活、健康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家长、学界等相关方面的重视。
  就大学生手机应用的偏爱类型来看,社交类达到82.9%,其次为游戏类(33.0%)、学习类(32.8%)、咨询类(30%),所占比例相似,说明大学生最偏爱社交类的应用,而在具体的社交应用中,前三名依次为腾讯QQ (82.5%)、微信(46.6%)、新浪微博(32.8%),这与TNS (2012)在Tech in Asia上发布报告排名一致,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和部分依赖。
  6.4.2关于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性别及年级差异
  性别方面,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冲突性并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而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因素中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在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上男性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程度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男生有更强烈的通过手机社交媒体进行社交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强迫自己使用手机社交媒体,而当无法使用时,他们的的负面感觉会更深。
  年级方面,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强迫性上并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社交增益因素上年级差异显着,按均值依次为硕士〉大四〉大一〉大二&大三,可能是因为硕士或者大四毕业生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在求学、求职等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了通过手机社交媒体来进行社交活动,而大一新生需要面临全新的环境并融入进去,就需要他们展一系列社交活动,相对而言,大二大三学生的社交压力和社交欲望相对不是特别强烈。
  6.5总结论
  结论一: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指大学生对手机上的社交媒体过度使用难以控制_,导致对身体、学习、工作、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痴迷状态。
  结论二: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结构包括五个因素: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和戒断性。
  结论三: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满足心理测量学的各项要求,可以作为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测量工具。
  结论四:大学生手机应用使用最多的类型为社交类,社交类中使用率较高的为QQ、QQ空间、和微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使用比较普遍,而比较依赖的占35.20O/O。
  结论五: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冲突性的性别差异并不显着而戒断性、社会增益、强迫性存在性别差异。
  结论六:社交媒体依赖总分、突显性、戒断性、冲突性、强迫性上并不存在年级差异,而在社交增益因素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显着差异。6.6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6.6.1研究A不足。。
  首先,未能实现全国取样。出于对时间和经费的考虑,问卷调查只在重庆地区大学生中进行,虽然取样尽力兼顾重点大学、普通大学、职业教育学校,但未能实现全国取样。
  其次,理论文献缺乏。由于国内外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研究仍比较匮乏,缺乏相关文献资料来进行理论支撑,本研究只能通过一些对具体媒介,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等使用情况的研究,以及一些相关研究,如手机依赖、网络成K等研究来获取理论资料。因此,包括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概念、维度、人口统计学的资料仍需进一步充实。
  再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常模亟待建立。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进行问卷编制,本研究虽通过理论加实证的方法加以编制,但问卷编制是一个不断验证、修改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本问卷还需接受不断的检验和修正,希冀能够科学准确的制定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常模。
  6.6.2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6.2.1针对研究不足进行改进
  随着研究相关研究的增多和深入,文献资料也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集众家之所长,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和维度等理论资料。其次,进行更为广泛的全国范围内的取样,进一步验证问卷的结构和信效度。再次,通过不断的研究论证,最终建立起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常模。
  6.6.2.2推广至其它群体
  不仅大学生,目前使用手机社交媒体的人数众多,年龄层、教育程度、收入状况、工作性质等跨度很大的人群使用社交媒体也很常见,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其他群体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如中学生、白领、医务人员等群体,这些群体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6.6.2.3以此问卷作为工具,进行其他相关研究
  利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为工具,可以进行大量的相关研究。如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人格的相关性、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机制、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干预对策等。  
  参考文献
  曹博林.(2011).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澉南广播培视丈学严47(3),65-69.
  杜立操,梁杰华.(2012).大学生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高等广授学叛f淳学社会科学版),27(12), 65-69.
  巩雪.(2012).成都高校学生对社交网络依赖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新闻知识,8,62-64.
  韩登亮,齐志斐.(2005).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当代青年研究,(12) , 34-38.
  洪彬.(2012).基于社交媒体的沟通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黄时华,余丹.(2010).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生敦辟学,240),252-261
  李止庸.(2011).国内外&手机依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综述.中国商品学会第十四届学术论坛暨中韩商品科学交流会议论文集(pp,128-132).
  刘红,王洪礼.(2011).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心理科学,34(6), .
  刘振声.(2013).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新闻大学& 117 (1) ,120-129.
  钱铭恰等.(2006).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北京大学学报网络版,1(2),1-6.
  师建国.(2009).手机依赖综合征.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2), 138-139.
  邵蕾蕾,林恒.(2010)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的编制.社会心理科学,775(10), 11 soil 54.
  王风仙.(2012).上海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王相英.(2012).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50{\2\ 59-63.
  韦耀阳.(2012).大学生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5(4),91-93.
  吴明隆.(2010).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徐华等.(2008).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6(\), 26-27.
  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2012).大学生手机成瘤倾向量表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60), 222-225.
  阴良.(2010).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新闻大学、106 (4) ,8-18
  余建.何旭宏.(2003).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张燕贞,张卫,伍秋林.(2013).医科大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冲动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1(2\ 284-287.
  赵洁.(2010).论社交媒体一基于&受众&视角.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
  周挥辉,党波涛,蒋永红.(2011)手机对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中国青年研究,(6),90-92.
  Adriana Bianchi., & James G. Phillips.(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Psychological & Behavior, &5(1),39-51.
  Ahlqvist,Toni?,Back, A_,Halonen, M.,& Heinonen,8.(2008). Social media road maps exploring the futures triggered by social media. VTT Tiedotteita - Valtion Teknillinen Tutkimuskeskus. 9(5),24-54.
  Andreas M. Kaplan., & Michael Haenlein.(2010). Users of the world, 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59(53), 59-68.
  Andreas M. Kaplan. (2012). If you love something, let it go mobile: Mobile marketing and mobile social media 4x4. Business Horizons, 55(2),129-139.
  Ball-Rokeach?,Sandra J?,& DeFleur, ML. (1976). &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 (1),3-21.
  Ball-Rokeach., Sandra J,,& DeFleur, ML.(1979). &A dependency model of mass-media effects&. In G. Gumpert & R.S. Cathart, (eds.),Inter/Media: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a media world,81-96.
  Ball-Rokeach., & Sandra J. (1985), 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a sociological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resaerch, 12 (4),485-510.
  Bianchi A.,& Phillips,J. G.(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6,39-51.
  Cattell RB. (1966). Scree test for number of factors. Behavioral Research 7(2),245-276.
  Cecilie Andraessen.(2012), Development of a Bergen Facebook Addiction Scale.Psychological Reports, 110(2), 501-517.
  Daria J. Kuss.,Mark D.,& Griffiths.(2011).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Addiction~A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8,.
  DeVellis,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SAGEDimple R. Thadani., & Christy M.K. Cheung.(2011). Online Social NetworkDependency: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Competing Models.Proceedings of the 44th Hc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Ezoe, S.,Toda, M,Yoshimura, K., Naritomi, A., Den,R., & Morimoto,K. (2009).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7, 231-238
  &Free Online Medical Dictionary,Thesaurus and Encyclopedia..&. Elsevier. Retrieved30 June 2012.
  Geser,H. (2006). Pre-teen cell phone adoption: Consequences for later patterns of phone usage and involvement. Sociology in Switzerland: Sociology of the Mobile phone. Retrieved from mobile/t_geser2.pdf
  Hakoama., & Shotaro Hakoyama.(2011). The impact of cell phone use on social networking and develop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gts.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5, 1-20.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返回上级栏目:传播学先驱施拉姆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A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色彩 B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依赖C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我独立性_百度作业帮
传播学先驱施拉姆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A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色彩 B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依赖C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我独立性
传播学先驱施拉姆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A大众传播媒介的商业色彩 B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依赖C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我独立性
C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施拉姆认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治理“虐童”家暴为何患上媒体依赖症
日 10:07&&&&来源:
日 10:07&&&&编辑: 蒋燕
近日,湖北十堰市白浪区网友曝光了一组7岁女孩伤痕累累的照片,并称女孩长期遭受后母和生父暴打。目前,十堰市公安局已介入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网曝的几张照片显示,一名身穿小学校服的短发女孩双腿伤痕累累,大面积淤青红肿,多根手指变形,右手中指指甲乌青并滴着血。(5月12日《新京报》)
一个月前,南京虐童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舆论压力下,警方迅速介入,对孩子施暴的养母被刑事拘留,并由检察院举行听证,决定是否逮捕。该案件的办理,很大程度来说依然是“媒治”的结果。而最近发生在十堰的继母虐童案,又一次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一枚试纸。对比南京虐童案,十堰这名7岁女孩所遭受到的家暴,无论是身心被摧残的程度,还是实施家暴的出发点,都要严重得多,是长期家暴的受害者。被打伤的孩子令人同情,连素无往来的邻居都看不过眼,5月8日下午,邻居选择了报警。然而,十堰市开发区分区白浪路派出所曾接警调查,但孩子的父母表示没有钱给孩子医治,随后返回家中,最终女孩的父母带着她不知所踪。显然,饱受家暴之苦的女孩,对司法“到此一游”式的庇护只有失望。
曝光与不曝光的处理两重天,孩子的遭遇被网友曝光后,十堰警方介入调查,随着舆论的关注,似乎个案又会走上南京虐童案相似的轨迹。然而,把一个孩子的命运寄期望于舆论,实在让人感到心酸。相对于家暴的常态,舆论关注仅具有偶然性,那些在阴暗角落长期遭遇家暴的孩子又由谁来保护呢?
事实上,早在去年“两高”、公安部和民政部四部门就联合制定了《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已于今年1月正式生效。根据该意见,公安、民政、检察与法院等部门,依据职能都能够对遭遇家暴伤害的孩子给予必要的保护,包括制止暴力伤害、对施家暴的家长采取刑拘的措施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提供临时监护与救助、撤销监护资格等。
徒有法不足依,一者该意见的落实尚缺少刚性的责任约束,公安部门的介入与处置显得随意;二者配套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制止未成年人的家庭伤害,难点不在对家长如何处理,而在对孩子如何保护。警方不愿介入不仅仅是因为“家务事”的观念,更是怕处理了家长,孩子却没人管了。尤其是,撤销监护权的实质是提供抚养、教育和关爱,撤销监护权后的“下家”包括亲属、民政、村社区、社会公益组织,这既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也需要确立清晰的规则。
勿让治理“虐童”家暴患上媒体依赖症,基层司法机关与民政部门应当建立落实意见的联动机制,细化遭遇严重家庭暴力儿童保护的办理流程与规则,打通司法救济的“梗阻”,增强保护的主动性,让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庇护。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页面功能&&|&&字体:&&&&|&&
探秘干邦亚:石斛花开的地方
“冰火两重天”景象
山东青岛雨后现“流云”美景
狗狗误吞蜜蜂后变“包子脸”
喀纳斯迎来一年最美山花季
金山岭长城现雾海奇观
大学生“致青春” 毕业照
追逐火山惊艳美景
市州新闻 |
·······
社会新闻 |
·······
经济热点 |
· ······
娱乐魔方 |
·······
四川要闻 |
·· · ····· ··
新华社记者看四川|
········
国内热点 |
··········
新华网四川频道媒介依赖论 - 介绍
媒介依赖媒介(Media Dependency Theory)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这是美国家(Sandra Ball-Rokeach,1941-)最先于1974年在一文中提出,又于1976年在同美国传播学家(M.L.DeFleur)合作的《大众传播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一文和《大众传播学诸论》(1989)一书中对“依赖模式”及“媒介系统依赖论”进行详细阐述的“生态学的”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必须“把社会看作有机的结构……把设想为现代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具有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中就是媒介依赖关系,因此这意味着“生活在一个社会的部分意义就在于个人、群体和大型组织为了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必须依赖其他的人、群体或系统控制的资源,反之亦然。” 个人、群体、媒介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关系。这种生态关系既是信息传播和媒介运作的客观存在,也是用来描述及解释大众传播现象与规律的可靠途径。后来,鲍尔-洛基奇在他本人主持的一个大型研究项目《媒介转型:改变社区黏合纽带》中,将“媒介依赖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提出了“”(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这种变化既可以看做是媒介依赖论的逐步淡化,又可以看做是媒介依赖论向媒介生态论的时代转变。
媒介依赖论 - 说明
媒介系统媒介依赖论是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 洛基奇在一书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而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该理论主要包含四方面: 1,的产生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和信息,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的社会中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 2,媒介效果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受众,取决于特定信息与受众的、情感和行为等关键变量的相关程度,因此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决定了媒介的影响力。 3,当人们置身于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之中,不仅需要依赖媒介理解社会、认识社会,还需要依赖媒介知道作出选择和应对,以及帮助放松精神、减轻压力。当通过媒介来理解社会时,媒介也同时塑造了人们的期望甚至精神。 4,每个人受媒介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是那些需求更多,因此也更依赖媒介的将受到更大的影响。 缺陷:过分强调媒介的功能,而忽略了诸如家庭、教育、宗教、政治等其他的作用;它也很难通过研究加以证实。 日益丰富的,使受众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更多的受众开始主动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然而这一切变化都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受众的地位。在特征日趋明显的现在,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现象,不但没有改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加强了。根据媒介依赖论分析,是当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该系统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它社会系统均发生相互关系,其性质主要是依赖关系。对于个人层次上的这种依赖关系,媒介依赖理论认为,个人像社会一样与媒介系统产生依赖关系。个人受谋求生存与发展这两种基本动机的驱使,树立起三种目标:理解(自身与社会),确定(行动与互动)方向,并获得(社交与单独)娱乐。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个人接触媒介控制的,而信息化社会的大量非确定性使人们对这些目标的实现更加渴望,就更依赖于媒介的传播。因而,分析当代受众的媒介依赖也就成为一种必要。 具体来说,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既包括对的依赖,又包括对媒介内容的依赖。在社会信息化时期,受众更侧重于对媒介工具的依赖。
媒介依赖论 - 工具性依赖
信息社会从社会信息资源的角度来说,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信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人们为了自身生活、工作和交流的需要,不得不寻找大量的信息以达到满足。而即使在高度发达,交通运输极其便利的现在,人们有限的精力、财力也使得在数量繁杂的信息洪流中要亲自寻找出一条条自己所需要信息的努力成为一种空中楼阁。这样,——这一以传播信息为主要职能的工具就日益为人们所倚重。可以说社会化程度越高,信息的需求就越高,人们随之就会越依赖各种媒介。同时,由于存在的信息数量如此众多,条目如此繁杂,就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受众依赖大众媒介得到更安全、更详尽、更准确的信息。 从方式来看,再没有一种组织比媒介更具有优越的传播信息的资源了:专业的采编人员,齐全的传播工具,完善的传播管理,以及积累的信息传播经验。尽管网络化的信息使得公众与信息的距离缩小,但在决定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上,媒介依然具有绝对的权力。并且,在社会信息化时代,大众媒介也大都改变以前信息“把关人”那种冷冰冰的模样,而以一种的身份将信息介绍给受众,强调与的平权观念和媒介的信息服务意识,这种运作方式的转化从另一个角度也拉近了受众和媒介的距离,从而使受众更信任媒介,更依赖媒介。 受众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也体现在媒介已日益被作为一种消遣娱乐的工具和手段。据教授主持进行的“2000年城市居民接触大众传媒状况调查”的数据表明,人们使用电视以达到娱乐和调节心情目的的比重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而2002年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有高达31.1%的用户上网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排在第二位。社会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而媒介也顺应时势,相继推出自己的娱乐产品,并不断创造,这使得媒介逐渐成为人们得以调节身心,消除疲惫的有利依靠。 最后,从的角度来看,信息化社会中,在大众传播取得优势后,人们愈来愈不愿在表达自我,他们宁愿成为被动的观看者,大众媒介成为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由于大众媒介介入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使得这种交往缺乏亲身性。个人在心理上越来越倾向于孤立,与他人、社会逐渐疏离,以致产生相当大的隔膜。从角度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学者狄福楼认为,社会各分子愈来愈唯自己的目标是问,他们丧失向他人认同,肯定自己存在的能力,最后变成心理孤立的个人集合体。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大众传媒使个人产生孤独无助感,这种感觉又加强了个人对大众传媒的依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这种个体对社会的疏离感和无助感日趋明显,大众传媒适时的插入,无疑使受众的这种缺失心理得到补偿。这是信息化社会受众媒介依赖心理加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媒介依赖论 - 内容依赖
媒介素养概论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媒介的内容依赖主要表现在对媒介创造的的依赖上。 媒介所创造的拟态环境,即传者借助文字,图像或声音等,通过向受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方式,为大众构建的一个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媒介社会环境。这一环境的影响随着媒介对人们生活多层次渗透的加剧和人们对媒介依赖心理的加强而日益明显。从电视,乃至的出现以来,这一趋向尤其突出。虚拟的媒介文化氛围,使受众形成“”(多媒体语言)的思维方式,这种超媒体扩大了人们的感官体验,强化了他们的联想思维。这样,受众与大众媒介创造的“另类”社会共处于一种“”中。“在媒介中漫游的人们,总是飘荡于媒介所描述(抑或说创造)的虚拟的自由王国,每个人都似乎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理想的乐园。”而在社会大众流动性、无组织性和同质化特征明显的今天,人们就更容易会受到媒介拟态环境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也认为,信息社会的特征表现得愈加明显,人们的认知心理也就越接近于媒介信息环境中表现出的观点。并且,受众会因同一媒介经常重复的形象和主题而变得与媒介看法趋同。一个人与媒介信息接触越多,越可能根据媒介中所倡导的形象认识客观世界,在形成自我认知中,难以对媒介现实与做出明确的区分。这一问题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国家基于此积极开展了,以期帮助受众对两种现实做出明确的区分,能够清醒面对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对自我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已经有学者认识到信息时代媒介拟态环境对受众认知力的影响,并着手研究建立媒介真实与受众心理真实之间的张力结构。 由此可见,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在,受众的媒介依赖性也丝毫没有减弱。媒介依赖理论中提到的个人媒介依赖的模式,在社会信息的浪潮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媒介依赖论 - 受众的媒介依赖
受众对媒介的娱乐依赖受众对媒介的理解依赖,实际上也是基本功能的一种体现。媒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以消除受众自身的不确定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疑问越来越多,人们所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细,越深,为了解决这些疑惑就需要求助于外界,现代媒体由于发布信息的丰富多样性和使用便捷性已成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受众媒介使用调查数据表明,受众对各类新闻事件,社会动态的信息感兴趣的程度有增无减,这也使得更多的在所提供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丰富性和多样性上下功夫,以为满足受众的不同需要而尽心尽力。 受众对媒介的定向依赖,也是受众根据媒介中所反映的社会规范行为,通过分析判断,从而进行自知的比较,以达到与社会他人社会行为一致的目的的反应。这一过程实质上根源于受众心理的。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从众的心理倾向,它是指个体的社会活动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其行为表现符合众所认可之标准的心理现象。这种从众心理在受众媒介使用上的体现即受众广泛依靠媒介所提供的、文化模式和,来考察自己所处社会中他人的社会行为,努力纠正自己的言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期达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一致。在信息社会,人们周围所处的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使得人们行为上的茫然和心理上的无归属感日益明显,因而促使了受众对媒介的这种定向依赖的加强,传媒业应该利用这一契机,倡导一种合理有效的社会规范。可以通过多方位的传播手段,使这种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到受众自身,促使个人行为的理性化和规范化,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和和谐。 受众对媒介的娱乐依赖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一种现象,的替代品作为媒介的第二名词逐渐显现在媒介使用者的意识中。在信息社会,已经出现一部分受众是习惯性而非主动性的接触媒介。根据研究发现,他们的媒介行为主要是对媒介娱乐信息的接触。从媒介调查数据显示,人们现在对媒介的使用,多数还在信息的查询上,人们对媒介的娱乐依赖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这种上升趋势仍会继续保持。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 青年记者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0:41:2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媒介依赖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