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网络的利与弊论文文

长江三峡利与弊论文400-600字_百度知道
长江三峡利与弊论文400-600字
历史作业。快点最好。
提问者采纳
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513  三峡大坝在某种程度上确实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南水北调,确保中下游安全,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真正挖掘出来的移民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改善环境、发电和航运方面。  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危害,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智者见智,甚至国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仁者见仁。距有关报道,有删节)
字数(不计空格标点)。  三峡大坝的修建,像当地植被移民的破坏,主要阻碍的因素是文物古迹的保护,对三峡的利弊有各种各样的评价。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移民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遇千年一遇洪水,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  三峡工程的兴移民建。据报道,笼统的说利大于弊,弊处是破坏文物古迹,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养殖,气候的变化  长江三峡利与弊论文(我们是地理论文,影响生态环境。三峡建坝后,移民安置问题 。在生态方面。  总之 益处是防洪、生态保护以及大规模的移民。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引发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普通百姓,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可能角度不同)  (非原创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长江三峡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三峡工程首要的建设目标是防洪,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
  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30%~37%。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
400-600的啊是不是太长了...额........
国外的三峡探索网站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三峡大坝,面子后面是什么?》的文章。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该文章的作者因为对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才会误听误信产生各种疑问。然而,由于文章中描述的很多内容与事实严重背离,对公众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解释和澄清。
作者的文章一开始便说“媒体报道,中国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作者说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确实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体曾经报道说过“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稍微了解三峡的同志都应该知道,三...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湖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洞庭湖是世界上典型的复杂湖泊,它接纳湘、资、沅、澧四水,吞吐长江,是一个具有调蓄功能的内陆湖泊。洞庭湖在湖南省和长江水系的生态与经济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沟通航运、繁衍水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调蓄洪水的重要作用,是荆江两岸乃至长江中下游重要的防洪屏障。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举世瞩目。
三峡工程和洞庭湖息息相关的水系联系,使得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影响非常巨大。工程运行后,水库的调蓄功能,将使原来的江湖关系发生重要变化,也使洞庭湖的水文及水质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进而影响洞庭湖的生态环境。
本文首先从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引出洞庭湖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即水体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严重,泥沙淤积、湖泊日益萎缩,水土流失加剧及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对洞庭湖的水质状态进行分析时,运用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对其2001年的水质状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目平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的污染较重,而在沅水口和长江口处的污染较轻。
根据年洞庭湖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洞庭湖的TN、TP、COD、BOD、NO_x~--N及NH_4~+-N的年际动态变化及2001年洞庭湖COD、BOD及TP的区域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的污染仍以点源为主。
针对湖泊水质恶化的过程及成因研究中,绝大多数局限于水质指标中氮或磷的总量控制或环境容量的研究中的不足,提出随着人为氮、磷污染的控制和削减,氮沉降临界负荷将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根据相关模型计算1974年、1996年、1998年及1999年洞庭湖的氮沉降临界负荷。结果表明,洞庭湖的氮沉降临界负荷保持在1.16~1.20之间,且年间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在简述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后,选取水力梯度代替水位或水量为主要的水力因子,讨论三峡运行前后洞庭湖水力梯度的变化。
选取1974年、1996年、1998年及1999年4个典型年的11月,计算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的氮沉降临界负荷,并用可能性测度代替常规的概率测度对典型年和月的氮沉降临界负荷进行超标风险分析。分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X824【目录】:
Abstract9-12
插图索引12-13
插表索引13-14
符号表14-15
第1章 绪论15-32
1.1 生态环境部分相关概念及问题的产生15-20
1.1.1 环境及环境问题15-16
1.1.2 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问题16-17
1.1.3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7-20
1.2 洞庭湖概况20-25
1.2.1 地理位置20
1.2.2 洞庭湖及其水系20-21
1.2.3 洞庭湖区地质地貌21-22
1.2.4 洞庭湖区气候特征22
1.2.5 洞庭湖区土壤22-23
1.2.6 洞庭湖区自然资源23
1.2.7 洞庭湖湿地资源23-25
1.3 洞庭湖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5-30
1.3.1 水体污染加剧、富营养化日趋严重25-27
1.3.2 生物多样性减少27
1.3.3 洪涝灾害严重27-28
1.3.4 泥沙淤积、湖泊日益萎缩28
1.3.5 水土流失加剧28-29
1.3.6 血吸虫病流行29-30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30-32
1.4.1 课题的研究意义30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30-32
第2章 洞庭湖水体污染研究32-48
2.1 洞庭湖的水质状态32-40
2.1.1 水质评价方法32-34
2.1.2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水质评价34-40
2.2 洞庭湖水体中的水质参数40-43
2.2.1 各水质参数的年际动态变化40-42
2.2.2 各水质参数的年内区域变化42-43
2.2.3 成因分析及对策43
2.3 水体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43-45
2.3.1 水体营养氮沉降临界负荷的概念及公式43-44
2.3.2 洞庭湖的氮沉降临界负荷44-45
2.4 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45-46
2.4.1 洞庭湖区化肥及农药的使用状况45-46
2.4.2 洞庭湖区化肥及农药污染的控制对策46
2.5 小结46-48
第3章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48-62
3.1 三峡工程概况与调度48-49
3.1.1 进度48
3.1.2 工程概况48
3.1.3 方案48-49
3.2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力梯度的影响49-52
3.2.1 水力梯度49-50
3.2.2 三峡工程运行前后洞庭湖水力梯度的变化50-52
3.3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可能性风险的影响52-56
3.3.1 三峡工程对氮沉降临界负荷的影响53-54
3.3.2 三峡水库调度后氮沉降临界负荷的超标可能性风险分析54-56
3.3.3 小结56
3.4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生物的影响56-59
3.4.1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植物生长的影响56-59
3.4.2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动物的影响59
3.5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泊萎缩及水土流失的改善59
3.6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洪涝灾害的影响59-60
3.7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血吸虫病的影响60-61
3.7.1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钉螺的影响60
3.7.2 对策与建议60-61
3.8 小结61-62
第4章 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安全与健康62-78
4.1 生态安全62-65
4.1.1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内涵62-63
4.1.2 生态安全的特点63-64
4.1.3 生态安全的意义64-65
4.1.4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65
4.2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管理65-69
4.2.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与内涵66
4.2.2 生态系统健康的原理及评价要点66-67
4.2.3 生态系统健康指标67-68
4.2.4 生态系统健康指数68
4.2.5 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问题68-69
4.2.6 小结69
4.3 水环境健康69-74
4.3.1 水环境健康相关概念69-70
4.3.2 洞庭湖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70-74
4.3.3 小结74
4.4 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74-78
4.4.1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概念及内涵74-75
4.4.2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支持75-76
4.4.3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支持76-77
4.4.4 洞庭湖的生态恢复与重建77
4.4.5 小结77-78
参考文献80-89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90-92
附录B(附表目录)92-9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昕;董磊华;李文哲;洪林;;[J];广东水利水电;2007年04期
吴后建;但新球;舒勇;吴照柏;;[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利;[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杨柳;[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史璇;[D];东华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鞍钢;[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6期
刘齐德,黄正其,张志光;[J];动物学杂志;1995年01期
王顺久,张欣莉,丁晶,侯玉;[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6期
韩广,张桂芳;[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周志权,陈文光,李湘莲;[J];中国地质;1999年05期
庄大昌,丁登山,董明辉;[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徐开钦,林诚二,牧秀明,村上正吾,徐保华,渡边正孝;[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来红州,莫多闻,苏成;[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潘晓玲,王学才,雷加强;[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黄鼎成;[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思梅;张炳传;;[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丁颖;;[J];安徽建筑;2008年02期
李峻;孙世群;;[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姚丽;朱新玉;;[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冀凤全;姚崇怀;;[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朱美英;罗运阔;卢志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郑纯辉;赵杰;;[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刘衍君;张保华;曹建荣;肖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王志强;陈志超;司朝霞;;[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肖金学;王文强;廉振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振宇;陈灿;;[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袁穗波;陈彰德;;[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慧卿;;[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蔡萌萌;王书明;;[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欧一智;黄国勤;;[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康积林;;[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葛忠强;许景伟;;[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王妍;刘杏娥;;[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卢建昌;孙伟;;[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焦婷;[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杨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李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刘宏;[D];江苏大学;2010年
姜宏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君昂;[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欧阳资文;[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邹君;[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王玉宝;[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张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毕磊;[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谢正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曾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艾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赵永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文静;[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康娅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苏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郭丽岗;[D];河北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茹春;阳小兰;高士平;陈辉;王瑞君;蒋红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谢炳庚,董明辉,李晓青,杨勋林;[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胡武贤;[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李景保,邓铬金;[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年04期
陈康娟,王学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赵淑清,方精云,陈安平,崔海亭;[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彭佩钦;童成立;仇少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郑建蕊;蒋卫国;周廷刚;侯鹏;李雪;;[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孙占东;黄群;姜加虎;;[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王克林,刘新平;[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绍金;;[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娜;[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许健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富玲;[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李永建;[D];四川大学;2002年
蒋卫国;[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刘志强;[D];武汉大学;2004年
李建国;[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林茂昌;[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吴晓琴;[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高桂芹;[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晓丹;[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魏文彪;[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景保;张照庆;欧朝敏;黎昔春;余果;廖小红;;[J];地理学报;2011年09期
万群;申升;汪铁;蔡青;黄璐;祝慧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帅红;刘春平;王慧彦;;[J];自然灾害学报;2009年03期
胡光伟;毛德华;李正最;冯畅;;[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5期
杨利;谢炳庚;秦建新;张猛;;[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海彬;[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郁杨天;[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王伟光;[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刘慧芬;[D];扬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义天,孙昭华,邓金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1期
沈猷慧;[J];动物学杂志;1960年05期
关贯勳;张蔭蓀;贝天祥;;[J];动物学杂志;1963年02期
贾振邦,梁涛,林健枝,吕凤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李树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陆用海;[J];日用化学工业;1994年02期
房秀敏;[J];日用化学工业;1996年03期
殷瑞兰;[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1期
李景保,邓铬金;[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年04期
王克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戴会超,庞永祥;[J];水力发电学报;2005年04期
王儒述;;[J];湖北水力发电;2009年05期
袁国林;[J];科技导报;2005年10期
吕寒;;[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年05期
吴龙华;;[J];水利学报;2007年S1期
陆佑楣;[J];中国三峡建设;1996年04期
朱翔;[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1期
林京;;[J];科技与出版;2007年05期
冯子道;王鸿冀;;[J];四川环境;1986年04期
王家柱;[J];中国三峡建设;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绍金;;[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吴龙华;;[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梅金焕;;[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湖北省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陈崇德;樊哲;胡小梅;;[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胡建生;;[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李张明;;[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于大峰;孙士型;秦承平;陈少平;;[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陈明华;;[A];水工机械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7年
田刚;罗剑琴;陈良华;李波;;[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梁维燕;;[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省委宣传部
胡德池;[N];湖南日报;2010年
马峰;[N];中华新闻报;2007年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N];文汇报;2007年
本报记者  张蕾;[N];光明日报;2006年
刘武俊;[N];中国改革报;2007年
陈张书 见习记者
郑彦;[N];湖南经济报;2007年
东林;[N];中国改革报;2007年
李鹏;[N];北京科技报;2009年
潘晟;[N];上海金融报;2011年
杨兴云;[N];经济观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笪浩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尼庆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徐海量;[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李兴春;[D];吉林大学;2006年
宋文东;[D];东华大学;2008年
何燕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蔡平;[D];新疆大学;2004年
张硕辅;[D];湖南大学;2007年
黄建军;[D];西北大学;2002年
郑丽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倩;[D];湖南大学;2005年
左媚柳;[D];重庆大学;2007年
张涛;[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何贤举;[D];西南大学;2005年
刘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彭宜君;[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万月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谭天;[D];重庆大学;2005年
夏世法;[D];河海大学;2004年
万玉倩;[D];武汉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长江三峡的利与弊论文
您当前位置: &
长江三峡的利与弊论文
长江三峡大坝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但是这项经过了几代人的筹建、讨论到最后建设完成的工程从筹建的那一刻起,它的利与弊就成为了最大的争议。我们都知道,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三峡工程也是同样。我们先来看这项工程带来的好处。首先就是发电。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电站,它缓解了我国的电力问题。它的年发电量超过了 900 亿千瓦时。缓和了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电力紧张的问题,也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再来说说三峡工程防洪的功能。它能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止了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保证了下游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曾经在 98 年就抵抗了一次特大洪灾。既然是水利工程,那么肯定也针对航运。这项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从宜昌到重庆间 600 千米 的川江航道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的问题。使得长江真正成为了黄金水道。三峡工程也充分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水平。那么接下来就来看弊端。首先,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一切都遵循生态的平衡。那么长江也一样。所以随意地更改了一点点都会破坏这个完美的安排。先从小处的说起:当生存环境改变后,长江中甚至长江周边的动植物难免会有不适应。上游水库的储水,水量变多后,对于到上游产卵的鱼就造成了影响。其次,长江水流速度等的改变也会对周边的天气甚至是气候都会造成影响。而且在堤坝的修建中还积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坝的周围,水的浑浊,还有中下游的泥沙的减少对环境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长江三峡周围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甚至一些物种也因此灭绝。三峡工程还造成了移民搬迁的问题,差不多 113 万人口要进行搬迁。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上甚至用掉了大约 400 亿人民币。而且面临的不仅仅是资金上的问题,更要面临移民的精神问题。这项工程也淹没了一些耕地,甚至也有文物、古代人民在此地生活留下的遗迹。这也是在文化、考古方面不可挽回的,是无比巨大的损失。其实弊害还有很多,诸如:水库蓄水后,水流变缓,江水自净能力下降,面临水质问题;水库造成了血吸虫蔓延;三峡工程造成当地地震次数的增加等等。三峡&&让中国人骄傲的工程,它有光辉的一面,它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益处。但它也存在不少的弊害和隐患,特别是生态上的。甚至我个人认为,长江三峡工程的弊大于利。我希望,也相信我国政府能让尽量排除三峡工程存在的隐患,解决现存的弊害。让这项工程更加伟大和完美!&&&&&& 昨日下午,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左)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首席记者 钟志兵摄  日,中国宜昌三峡大坝。从前天晚上开始的小雨一直下着,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几年前还没有绿化的边坡、堤坝都已经满目苍翠。大坝非常安静,静静地等待最后设计水位的来临。下午6点,坝前水位174.81米,距离175米试验性水位只有0.19米。为了这一天,三峡人已经奋斗16年。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照例早晨8点赶到办公室。25日是周一,要进行例行的办公会。下午处理完公事,他又准时赶到位于大坝的新闻发布会场,与来自全国的媒体交流。  会前,本报记者专访了曹广晶,面对三峡试验性蓄水的各种关键问题,曹广晶微笑着说,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回答。  173米尚不足以考验库区的地质灾害  重庆商报:175米蓄水的原定到达时间为2008年,但当2008年到达172.8米的时候,蓄水进程停止。2009年达到的最高水位是171.43米,有一个说法是173米是水库的一个考验水位,直接影响库区的地质稳定,是否有科学依据?  曹广晶:这个说法不充分。三峡水库的最高蓄水位是175米,水位达到175米时才是对两岸边坡的真正考验。  三峡水库蓄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一要考虑工程本身是否具备条件;二要考虑移民的可能性(175米线下的移民是否移完),三是人们心理接受程度。因为蓄水后,两岸边坡的受力条件发生改变,有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另外,由于水位抬高会引起地应力的调整,会触发一些浅表层的地震,这些改变会引起人们的疑虑。所以能否蓄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  按照初步设计规划,在水库蓄水到初期蓄水位156米后,要观测泥沙淤积的情况和移民搬迁的情况,然后再决定何时蓄到175米。随着工程技术问题和移民问题的逐步解决,尤其是2006年提前实现了156米蓄水的目标后,对泥沙问题的观测、分析,一致的看法是泥沙问题已不构成蓄水的制约因素,因此175蓄水的计划提前到了2008年。但是冲刺这个目标,三峡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  2008年没有到位可以说是出于谨慎的考虑。2008年的中国可谓多灾多难,地质灾害比较频繁,包括年初的冰雪灾害,特别是5月的汶川地震,使人们对蓄水后可能发生的滑坡和触发地震有很多担心。而蓄水到了170米以后,重庆、湖北等地出现了一些小的滑坡、地震,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暂缓实施蓄水计划。  2009年,则是受制于天然来源不足,上游来水少,下游比较干旱,因此,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令,大坝停止蓄水。  重庆商报:今年确定在9月开始蓄水,10月底达到,是否表示条件均已成熟?  曹广晶:今年进行试验性蓄水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总结了这两年没有成功的原因,对蓄水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从技术上、宣传上以及与各方面的沟通上做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根据长江在9、10月份来水的规律,从9月开始进行蓄水后对防洪安全等都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积极沟通,使各有关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逐步意见统一,达成了空前广泛的共识。9月10日开始蓄水,正好有一个小洪水,我们抓住契机,在对下游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推进175米的蓄水计划。  重庆商报:蓄水从135米到156米,到175米,为什么做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划分,这三个数据如何决定?  曹广晶:这是一个谨慎原则之下的决策。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工程分为三个水位进行分期蓄水:一是为了工程早发挥效益的135米围堰挡水发电期,在大坝还没有完全建设起来以前,用围堰挡水,开始发电;二是初期运行期,从135米到156米,2006年到达;三是正常运行期,即145米~175米的水位组合。这都是以充分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最后结果。  地灾零伤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  重庆商报: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库区的地质灾害有增加,尽管由于防范措施得当,7年内没有出现一起人员的伤亡事故,但是,谁能够保证永远不会出现大的灾害?  曹广晶: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三峡库区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水位抬升后,可能使某些处于临界状态的滑坡体的稳定条件恶化。因此,在每一期蓄水前,有关部门就对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全面勘察、规划,并且投入巨资防治。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哪一个水库花了如此大的代价进行勘察治理,前后花了120多亿!零伤亡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其他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水位到达175米以后,随着每年水位的消落变化,3~5年后,地质会逐步稳定下来。在设计的条件范围之内,安全是有保证的。我能够说的是,凡是经过了工程认真治理的地方,应该不会造成大的事故和生命财产的损失,除非是设计有错误。  达到河道淤积平衡的时间会大大往后推,可能是200年以后  重庆商报:泥沙淤积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也是三峡工程的一个难点,从三峡集团通报的有关数据看,泥沙淤积的情况并不严重,甚至比预期的更加乐观。原因何在?将来会怎样?  曹广晶:自2003年蓄水以来,我们对泥沙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观测和分析,并通过观测分析的结果对原来的模型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泥沙淤积情况进行预测。通过观测发现,泥沙来量有很大减少,现在的泥沙数量仅仅相当于论证时引用的观测数据的40%,仅为2亿吨。我们委托权威机构做了详细调查。发现减少原因主要有四个:  一是上游开发建设了很多水利工程,比如嘉陵江、岷江、大渡河等,起到了拦沙的作用。二是这些年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工作比以前有很大进展,从卫星图片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年自然侵蚀的面积比以前有很大减少。三是河道挖沙。这些年是三峡上游地区的基本建设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量从河道挖沙,减少了泥沙的补给。四是主要的产沙区域(云南等地)强降雨偏少,上述四个因素导致泥沙大大减少。我们认为前三个因素是可持续的、可靠的,分析对比时剔除了第四个因素,重新进行计算和模拟分析。对于泥沙的预测和原来相比乐观得多。  我认为将来泥沙问题会有更大的好转,因为在上游还在建设更多的水电站,进一步拦截泥沙,相信水土保持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三峡水库达到淤积平衡的时间会大大往后推,现在分析,至少是200年以后。  三峡工程改变了重庆气候是一个伪命题  重庆商报:在近几年的气候异常中,重庆地区的天气出现了高温持续或者暴冷暴热的情况,好像天气变得不正常了,有人认为是三峡工程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曹广晶:三峡工程改变了重庆气候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全球性气候变暖,其他地方也在发生变化,并不仅仅是库区。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水面面积大约比原来增加一倍,但总体上,两边还是高山,水库的面积增加还不是很多,只是从河道性的气候,成为一种湖泊气候,对两岸一定范围略有影响,根据初步设计时环境影响评价成果,水库周边一定范围温度变化在1.2℃之内,正负不超过1.2℃。  重庆商报:那么重庆主城是否属于两岸一定范围?  曹广晶:应该算。但是不应太高估水库的作用。特别是夏天水位又从175米减少到145米,不受水库蓄水的影响,所以水库蓄水对重庆气候的影响甚微。  举例子说,掉了一根头发对你身体有没有影响?可以说有,因为理论上可以计算一根头发有多少毫克,但对身体的影响是忽略不计的。现在三峡受到了很多误解,相信时间能够证明一切。  重大事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保证廉洁的前提  重庆商报: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预计投入2039亿元人民币,实际少花200多亿元,这些资金构成情况如何?如此庞大的资金流量如何实现监管?我们注意到,十多年来关于三峡工程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腐败案件,所有的一切是否能经受历史的检验?  曹广晶:三峡工程总投资2039亿人民币,单项工程的投资量是全国最大的。三峡工程的资金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设立的三峡建设基金,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40%左右。第二部分是三峡总公司自己的资金收益。2003年,部分机组已经开始发电,能产生一部分收益。另外,葛洲坝电厂的发电收益也都投入到了三峡工程,大概占三峡工程总投资的20%左右。剩下的40%通过各种渠道融资筹集,包括向银行贷款,发行三峡债券等。  从三峡开建第一天,我们就提出两坝同建&&既要建设一个钢筋混凝土大坝,同时也要建设一个反腐倡廉的大坝。一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制度健全,运作公开透明,重大的事情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保证廉洁的前提;另外三峡公司一直以来就自觉接受外面的监督。比如三建委稽查组,每年来检查,我们也主动邀请国家审计署对三峡工程进行审计,2007年,国家审计署派出150多人的审计队伍,花了近一年时间,对三峡工程和三峡总公司进行了全面审计,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前不久对三峡总公司李永安总经理的离任审计刚刚结束,审计的情况非常良好。  重庆商报:中国是人情化社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来找到您的可能就是您的亲戚、朋友、同事、上级,您能拒绝吗?  曹广晶:我们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一是招投标,从评标办法的制定、评委的选择到最后的决策,都有一套办法,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干预,可以决定。每个环节都有纪检人员监督,所有的资金运作都有流程,我们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系统监管,哪一个环节没有走到,系统都不会支付。时间长了,大家习惯了。到目前为止,三峡没有出现一起重大腐败案件。  今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防洪将会是什么样?  重庆商报:这些年对三峡工程的利弊一直有很多争论,反对的声音不断,如果一定要请您评价一下三峡工程的利与弊,您如何评价?  曹广晶:三峡工程的利与弊孰大孰小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三峡是一个巨大的减灾工程,三峡水库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以今年7月20日的洪水为例,7月20日8时,三峡入库流量达7万立方米/秒!超过1998年最大洪峰,是三峡蓄水以来长江上游发生的最大流量,也是自长江有水文记录130多年以来的第三大洪峰。三峡水库将下泄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以内,最高峰每秒拦蓄约3万立方米水量,40%以上的洪量被拦蓄在三峡水库,大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当然水库也经受了建成后的最大洪峰考验。没有造成下游的溃堤,下游所有的危险河段都没有超过危险水位。长江委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峡大坝发挥了266.3亿元的防洪效益。  与此同时,三峡电站26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开足马力满负荷发电、三峡电站安全平稳运行。  说到三峡的第三个直接作用&&通航,首先是大大改善了航运条件,过去一些只能单向通行的航道变成了双向,水深增加,水面变宽、流速变缓,港区吃水深度增加等等。从货运量来看,1981年~2003年,一年货运量约1000万吨,而今年预计实现8500万吨。  《从今年防洪看三峡工程》,我曾经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今年如果没有三峡大坝,长江防洪是什么样?  说到弊端,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的。当初设计建设三峡的时候,就进行了充分的利弊分析。翻翻历史就知道,洪水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忧患,治国先治水,水患不除,哪有国泰民安?地震不是年年有,但是洪水却可以年年来。包括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不都完全是负面的。所以,三峡工程一定是利远大于弊的。  175米之下最大的考验还是两岸边坡的稳定  重庆商报: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是完成了一个预期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三峡工程彻底胜利结束,175米之下,三峡还要面对很多挑战和考验,您最关心什么?  曹广晶:175米是三峡工程正常运行的一个最高水位。一般持续的时间是2个月,大约在12月下旬水库开始消落。175米之下的考验有几个:一是对大坝等建筑物的考验,这个我非常放心;二是对枢纽设备、水轮发电机组、五级船闸等等的考验,这个考验并不特别严峻;三是泥沙,需要进一步接受检验;四是未来两岸边坡的稳定,可以说这是最大的考验。今年试验性蓄水以来,巴东县10月3日发生了最大的水库地震,2.3级,地震强度、频次低于年的同期地震活动水平,而且整个库区并没有频发微震。  长江电力肯定是优质股票  重庆商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去年的资产规模达到2800多亿元,但在中央企业里面排名并不特别靠前,未来三峡集团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曹广晶:三峡集团的定位是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集团,未来还将向核电、风电、太阳能领域发展。2005年开始,三峡集团已经向金沙江进军,金沙江下游河段从上至下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水电站由集团负责建设运营,其中溪洛渡与向家坝水电站已分别于2005年及2006年动工。预计到2020年,三峡集团水电的总装机规模将达到7000万千瓦,加上风电及其它电能,争取达到8000万至1亿千瓦。到那时,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水电站将有五座在三峡集团,70万千瓦以上机组将有60%在三峡集团。  同时,三峡集团眼光向外,海外市场的业务拓展很快,包括缅甸、老挝、巴基斯坦、非洲等都已经有项目。对未来三峡集团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所以,长江电力肯定是优质股票。  重庆商报:在这样一个巨型央企发展过程中,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否会有机会获得发展?  曹广晶:在产业链条的上下游都可能会有一些机会。比如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各种原材料供应商,随着三峡集团业务的拓展,不少做大了。未来的各种项目中,企业提供的各项产品在品质保证的前提下,会寻找到新的机会。  新增电量将会优先考虑供给重庆湖北  重庆商报:三峡电主要的供应对象是谁?伴随三峡电力集团的产值增加,对重庆是否有新的考虑?  曹广晶:三峡电能主要输送重庆、湖北、上海等2市8省,由国家统筹分配。现在重庆和湖北的需求增加,未来在新增电量中会优先考虑,而且不排除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给两地的企业进行直接供电。
上一篇:&下一篇:
《长江三峡的利与弊论文》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原文链接:
长大导航()旗下|站长邮箱:|
《长江三峡的利与弊论文》|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的利与弊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