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提到:创新能力是人类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突出要求。在国际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教育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本人音乐教育工作十四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的看法有以下四点:
一、体现学生主体,碰击思维火花。
传统的音乐教学把过程与方法只视为手段,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视为目标,这就极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定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起其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整个音乐课教学都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修养入手,让学生在自然的歌唱、舞蹈、游戏和乐器演奏中接受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大提高,进而在音乐教学的各项活动在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挖掘学生能力。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过多介绍作品的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他们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若能以经常的长期的高尚情感的感受,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情品格。
二、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教学规律,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使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激发兴趣、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的引导力胜于任何语言或形式,也是学生学习音乐最亲密的朋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兴趣能对学生进行各项音乐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动力。学生只有发挥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更具有创造性成份,从而主动地获得发展。因此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重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亲切、真实而有吸引力,从而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校园小歌手比赛、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特别是我们学校每年元旦的班级文艺汇演中,我们特意设了一个班级大合唱,就是要求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能有机会上台演出,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放心去飞》、《朋友别哭》、《祝你平安》等,或者是让学生推荐歌曲。现比如在教唱歌曲《乡间小路》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特别有诗意的乡村风景,把歌谱和歌词抄在其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上、课下或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多向学生讲一些培养音乐兴趣方面的知识或小故事,多让他们欣赏一些优秀的歌曲或乐曲,有了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能够给学生讲述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吸引学生去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2、感受鉴赏音乐阶段。音乐是听觉艺术、感情艺术,它将各种各样的抽象符号,用人声或乐器将其转化为音响,汇成奔流的乐章。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去领悟音乐的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情感。比如,在舞剧《红色娘子军》片断的欣赏教学中,我安排了两个视听结合的环节,一是浏览我国三部优秀舞剧的音乐片断:《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沂蒙颂》中的“愿亲人养好伤”,《红色娘子军》中的两段经典音乐(配画面)。这些片断都是我国优秀舞剧音乐中的经典,由于旋律的美,再加上精彩的视觉效果,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乐,让学生安静地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像斯美塔娜的《沃尔塔瓦河》,其清新、优美而抒情的旋律,丰满而轻柔的和声以及流畅的律动,展现了春天般的气息。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我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欣赏,之后用一段文字把自己的感受描绘出来。可以看出,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很快达到陶醉、忘情的境地。乐曲结束后,一位同学说:“听着优美的音乐,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渐渐地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遍地开满五颜六色的野花,小鸟在枝头欢快地唱着歌。”又一位同学用优美的嗓音富有表情地说道:“大地悄悄地睁开了眼睛,从冰雪中慢慢地苏醒,美丽的春天女神,驾着柔和的东风,披着碧绿的轻纱,向我们走来。”同学们既像在解说音乐,又像在朗诵诗歌,言语中饱含着无限的深情。无疑,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投入到音乐之中去了。
3、感受领悟音乐。中学生课堂欣赏器乐作品,常常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难以做到凝神聆听。要是问他为何难以专注,他准会说“听不懂”。由于是从音乐中去认识音乐,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上去领悟音乐的内涵意蕴。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急于探求音乐奥秘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后,再辅以作品标题的引入、作品人文背景的介绍。当学生再欣赏完整的长作品时,由于熟悉的音乐主题亮点的时时刺激,由点及面的自然延伸也就顺理成章。“顿悟”也就不期而遇。因为“悟”到了,听觉自然不易疲劳。从学生聆听音乐中发亮的眼神,或情不自禁地一声长叹“哦!”,或沉浸音乐其中的陶醉状态,就告诉我们———噢,他“听懂了!”这样,也就将学生从朦朦胧胧、半懂不懂的状态逐渐引导到明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
4、感受体会音乐。音乐不同于美术,它是无形的艺术,看不到也摸不着,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无形的音乐与实实在在的符号联系起来,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把听到的春江花月夜和想到的春江花月夜情景画出来,然后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萧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山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的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三、创设开放教学环境、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创造力。
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十分清楚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的关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完成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热爱、尊重、信任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巧妙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动作、神态,激励学生的创新欲望,提供学生想像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例如:音乐教学中,欣赏《瑶族舞曲》时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山寨的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再以听与视的方法相结合,按不同音乐意境把不同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联想到瑶族青年身着盛装轻歌曼舞的欢乐场面。欣赏完毕后,丰富的材料起的是暗示的作用,引发的是创编瑶族民间舞蹈动作,这样,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是,为了快速记忆歌词,我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还运用了肢体语言帮助记忆,我抓住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可从其他方面进行。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身势练习(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费旧一拉罐、酒瓶盖、茶杯、瓷碗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农村学校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全校只有几套打击乐器。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用上打击乐器,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我举办了一个“我会模仿,自制打击乐器”的音乐实践比赛。我宣布了比赛的要求后让学生自由组配“合作组”,各组选择一种乐器先集体研究乐器的音色、最适合的材料、制造方案等,然后组长分配组员放学后各自准备所需材料,下午带到学校再集中制作。成果展示时有的学生用皮球开洞装进沙子做成沙球,有的用几个小铃铛系在手镯上做成串铃,还有的用竹条圈成圆,在上面蒙上油纸,还在四周装了几个铃铛,做成铃鼓……大家的创造虽然繁简不一,但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个人都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自主研究、提高学生创造力。
四、形式多样的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新课改下的音乐课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课程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鞭策学生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评价在每节课中也有体现,如赏识行的评价, 赏识,即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欣赏态度。亦是组织教学的又一重要元素。能否把握这个度,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和树立自信的关键所在。科学地运用赏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说"好",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时不经过深入思考而贸然举手。因此,要在欣赏的基础上加以理性赞扬,并及时作中肯的评价。同时还应改以前的只是教师评价学生到可以让学生也来评价老师的课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有自己主张,也可以让教师在学生的评价中不断的反思从而不断的进步。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也提倡学生的互评,自评,让学生在互评、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教师可以在最后做点评,让音乐课堂成为真正的自由、活泼、有趣而民主。如学期末的音乐科考试,我改为举行“班级音乐会”,这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活动表现音乐特长,学生吹、拉、弹、唱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一次评价前,学生自己选择唱得最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评委,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客观地自我评价并给每一位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也给了学生进行分析与评价的机会。又如检查评价学生的唱歌能力,传统的做法常常是指定首歌曲,要求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准备,接着就是教师检查评价。为突出评价的过程性,我们不妨提早一两周乃至一个月左右,由学生自主选择有一定挑战性的歌曲。教师事先提出要求:测评时除了要求唱歌外,还要回答“你在学习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如何解决困难的?”“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何感受?” 这样,评价关注的视野从测评学生的现场表现,还深入到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思考和推理的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等,使评价更趋全面、科学。
总之,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让我们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抓起,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教材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激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以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位置:>>>>>>>>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机和活力的标志。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现在音乐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教师只想自已如何教,不关心学生如何学;只强调教学效果,不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而音乐教学改革以克服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我认为,在音乐课堂中,敢探索、会创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以下结合音乐学科特点,谈一谈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音乐课与创新的关系
中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蕴涵着无穷的创新因素。江泽民同志指出:“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创新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学习创新。作为音乐教育主渠道的中学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要教会学生唱歌,弄懂乐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以及乐器的演奏能力的提高等等。这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自已创编到群体交流,变封闭的音乐课堂为开放式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的手段。
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以学生需求为本,它的核心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可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等,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自由天地。
在实践音乐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是在音乐欣赏课上安排加入了两大版块的内容(1)通俗音乐,(2)民歌与流行歌曲。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通俗音乐版块:让各班同学分组在课前收集、整理和归纳,然后我与学生互换角色,让他们来当“小老师”,自主介绍、欣赏和交流。许多同学对通俗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得到了部分同学的认同和响应,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能力。
民歌与流行歌曲版块:针对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较少的现象,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介绍民族音乐的同时,并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历史典故。最引起他们注意和兴趣的是,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作比较。在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时,用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天堂》来作对比,了解体会蒙古族长调民歌节奏宽广、曲调悠长、感情深沉的特点。学生在我的讲解中,通过对比法更轻松地溶入到欣赏中去,变被动为主动。
三、创设情景,使兴趣学习成为创新的源泉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审美情趣有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在这里,他特别提到了“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音乐的兴趣”及其作用。要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一方面,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会增加在审美中的愉悦体验,二者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兴趣的强度差异,按照引起兴趣,激发兴趣,增强兴趣的三步骤不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水平。
引起兴趣,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当前活动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时,他就会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导入是引发兴趣的起点,在教学歌曲《青春舞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我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巧妙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激发兴趣,是指在引趣基础上随着学生对认知对象的认识而激发起来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节。当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何保持就尤为重要。当学生学会歌曲后,可以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自由设计拍手、跺脚等其他舞蹈动作或加入衬词和打击乐等,并使用多媒体音画结合,大胆设疑,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形象生动地理解作品。
增强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和学习过程产生的广泛稳定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在“乐中学,学得乐”,教师就要把生动与主动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再现与创造相结合。
四、感悟音乐,激活开放式的创新方式
《课堂教学论》指出,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带着音乐教材走向学生”,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音乐教材”。在这两种基本模式中,第二种模式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在传统欣赏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而在创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主动走近音乐教材。上课之初,教师围绕新的知识点引出“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激起学生创作欲望,在引导中加入联想,把音乐教育引向深入。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一改往日就音乐说音乐的方式,先拿出几幅国画山水图请同学们思考:如果用音乐来表现山水画,该用怎样的乐队?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用什么样的调式?民族调式还是西洋大小调?意境如何?让同学们讨论。回答时大多数同学受“国画”的启发回答为民族乐队和民族调,意境是安静的。我给大家听第一遍《春江花月夜》,学生们都觉得乐曲与画的意境极为相似,在此基础上我立刻打出曲目的字幕。在音画的启发下,学生对乐曲有了感性的认识。此时,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语言去启发,继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分析中我告诉学生,乐曲虽然分为好几个段落,但作者采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创作方法,使每个乐段的结尾乐句都是一样的。这种写法使乐句既对立又统一,引人入胜。在聆听第二遍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通过“音、画、诗”三位一体欣赏方式结合,让学生感悟音乐、视自己为“参与者”,将自己作为潜在的作曲家、书画家、诗人,根据自已的想象和联想对音乐进行理解。我在总结时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允许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形式去创新,让学生相信自已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造力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活动。音乐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性、趣味性、实用性。这不仅着眼于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更主要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丰富想象,使“创新之花”常开。
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的好:“如果你要想使学生成为顺从而教条的人,就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如果想要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并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音乐课在歌唱、欣赏、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完成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的内容,作为创作教学部分。在创作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干”的氛围。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积极地帮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我在歌唱教学中,把比赛场上运动员接力时体现出的团队精神运用在教唱《欢乐颂》中,采用接力方式把全班分成三组:打击乐组、演唱组、歌舞组等,以相互交换表演形式进行。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在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有的自告奋勇地当小指挥家;有的尝试采用新的打击乐器──竹筷、玻璃瓶;有的动手编排简单舞蹈……每个组员既是策划者又是演员,创新使其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去。最另我高兴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为歌曲重新创编了二声部,并配上了新的节奏型,创造性地发表自已的观点,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音乐创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地方,当学生在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教师应是学生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与引路人,鼓励他们不怕挫折和失败。在“音乐王国”中,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就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成为“自由天使”。
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2006、11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上一篇】
【下一篇】等级:书童 |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9道教师资格证面试问题及解答
日来源:233网校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教育问题。从根源上分析,我们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说,情感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从教学上分析,就是要改变当前教学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以上是教师应该坚守的教育理念,只有坚守这个理念,实施具体的教学才能生色生辉,甚至有些传统教学也能活跃起来。如果,我们不坚信这个理念,即使那些具有较多创新元素的教学方式最终也会流于形式。例如物理课堂上的实验教学,做实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般地,不管什么样的教师,引领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学生都会感到兴奋;但是时间长久了,那些固守应试教育的教师最终会把实验课上得死气沉沉;而那些具有教育新理念的教师则能长期保持实验课的魅力。
  面试须知://    
  考试必看:  
责编:xufen&&
课程专业名称
原价/优惠价
¥800 / ¥400
¥800 / ¥400
¥800 / ¥40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600 / ¥480
请输入评论内容!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16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从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成因入手,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对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642【正文快照】: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谁拥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更好地占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提高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高校作为人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岳晓东;[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J];高等建筑教育;2004年03期
张鹏,于兰,刘助柏,张岩岩;[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张宝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胡弼成;;[J];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汤伟钢;赵黎明;;[J];价值工程;2006年03期
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J];医学教育探索;2005年04期
沙洪成;[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尹家明,杨国祥;[J];镇江高专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春林;[D];湖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晓荣;;[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冯开甫;王怡尧;;[J];学理论;2011年22期
张伟;钟杰;仇念文;贺文娜;;[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年04期
蔡芸;郭名;叶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1期
张晓凤;王小荣;姚雪;;[J];华章;2011年17期
裴春民;代红梅;李伟刚;刘其志;;[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龚晓林;;[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8期
曹剑辉;陈启买;周合兵;罗一帆;;[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6期
李杨帆;朱晓东;;[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4期
本刊编辑部;;[J];现代班组;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龙;贾继伟;刘爽;;[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闫石;马英忱;王涛;;[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战家旺;夏禾;张楠;;[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李俊卿;;[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刘津明;;[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牛小燕;顾四方;顾梅园;;[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赵月飞;;[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赵艳华;吴智敏;王吉中;姜峰;;[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吴二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金秋;[N];中国妇女报;2005年
钟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记者 陈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陈丽;[N];重庆日报;2005年
吴应海;[N];重庆日报;2005年
仲筏;[N];中国人事报;2005年
林以勤;[N];常州日报;2005年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N];东方早报;2005年
杨艳玲;[N];大理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利;[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段立新;[D];吉林大学;2007年
刘莉;[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李忠军;[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朱燕;[D];北京大学;2008年
魏饴;[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许瑞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唐仁春;[D];中南大学;2009年
曾晓强;[D];西南大学;2009年
莫力科;[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成芳;[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刘沫;[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张立鹏;[D];苏州大学;2008年
祝少辉;[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袁培;[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李桂丽;[D];天津大学;2007年
罗圣淮;[D];南昌大学;2006年
糜志雄;[D];苏州大学;2004年
余锡祥;[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门苗;[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新能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