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工农齐武装歌词武装割据思想?

往期回顾 &
浅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运用 ——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例
&&&&【摘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习仲勋等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红色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是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地区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走井冈山的道路的典范之作。&&&&【关键词】工农武装割据&&陕甘边&&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刘志丹、习仲勋等在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地区创建的红色根据地,其中心地区先后是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和南梁革命根据地。陕甘边根据地的革命斗争,是全国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全国各个根据地一样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陕甘边地区的革命实际相结合,走井冈山的道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提出的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这种思想为党在大革命失败后成功地把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是陕甘边地区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后,西北党组织注意到了武装的重要性,认为“没有革命的武装,将会一事无成”。①于是,1927年10月唐澍、谢子长、白乐亭、李象九等人领导了清涧起义,建立了西北工农革命游击队。1928年4月在米脂苗家坪南丰寨古庙成立中共陕北特委,加强了党对陕北革命斗争的领导。1928年5月,唐澍、刘志丹、谢子长等发动了渭华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1928年5月,由吕佑乾、许才升等领导了旬邑起义。这三大起义在西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各地相继出现了蓬勃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士兵运动、学生运动,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些起义和运动爆发在敌人的心脏地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强烈地震撼了反动派在西北的统治基础。&&&&但遗憾的是,以上的起义和斗争都失败了,这说明大革命失败后,西北的党组织虽然认识到武装的重要性,但通过何种途径,在什么地方组建革命军队,当时并不清楚。但几年的革命实践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军事干部,积蓄了革命力量,在领导武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认识,摸索经验,找到了革命发展的正确道路。&&&&谢子长、刘志丹和习仲勋等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第一,一定要有共产党直接领导之下的武装力量;第二,只有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方,我们的力量才能存在和发展;第三,一定要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根据地。从此,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等便投入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工作。陕甘边革命斗争,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陕甘地区的实际运用&&&&刘志丹、习仲勋、谢子长根据陕甘边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许多独创性的探索工作,终于成功地从单纯兵运工作转向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组织群众进行土地革命。陕甘边根据地制定和执行的土地政策和中央苏区很相似,军事上采用游击战,运动战,战术上灵活机动,部队越打越多,根据地越打越大,创建了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根据地,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渭华起义失败后,中共陕西省委曾多次发出指示,并派遣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奔赴陕甘地区从事创建革命武装的活动,刘志丹、谢子长就是执行省委指示开展武装斗争的代表。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陕北家乡保安,组织民团和武装。1929年初,刘志丹与保安永宁山党的地下组织负责人曹力如、王子宜共谋策划掌握了永宁山民团,活动在华池南梁一带。后来,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区农民武装经过一年多的游击活动,到1931年下半年发展到300余人,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组成南梁游击队。&&&&1931年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了晋西游击队,在吕梁山南段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在敌人“进剿”下,西渡黄河,进入陕北,发展到300余人,改称陕北游击支队。1931年10月,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陕北游击支队编为第一支队,南梁游击队编为第二支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兼第2支队队长。这支革命武装的建立,揭开了陕甘边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日,陕甘游击队在宜君县转角镇召开军人大会,举行改编授旗典礼。杜衡宣布陕甘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杜衡任红26军政委兼第2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郑毅为参谋长,刘志丹为政治处主任。全团200余人,这标志着陕甘地区的武装斗争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红二十六军成立后,遵照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把创造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首要任务,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壮大革命力量、横扫周围的反动民团和敌军据点,逐步形成了以照金薛家寨为中心的武装割据区域,横跨耀县、淳化、旬邑、宜君等四县边界,面积约达五千平方公里。正当革命发展的大好时机,杜衡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最终导致照金根据地的丧失。&&&&照金根据地失守以后,当地群众遭到很大损失,部队遇到极大困难。红军失去了立足之地,甚至连伤员也无处安置,难以连续作战,陕甘边红军再次陷入无处立足的困境。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和陕甘边红军总指挥部在甘肃省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恢复红26军(建制为红26军42师)和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包家寨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是陕甘边革命斗争从挫折走向勃兴,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会议在陕甘边革命斗争处于彷徨困难时刻,及时作出了转移战略重点的正确决策。从此,陕甘边的武装斗争以及红军、游击队走上了胜利的轨道。&&&&为了建立南梁根据地,首先要扫除南梁地区周围的反动民团和地主武装。为此,王泰吉和刘志丹等率领红42师,兵分两路,主动出击敌人。同时,红26军42师还成立了以刘约三为首的后方工作委员会,一方面发动群众支援前线,一方面帮助地方党组织建立后方游击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地方游击队发展到五六百人。在地方游击队的配合下,红26军42师粉碎了敌人的九路“进剿”,取得了九战九捷的光辉胜利,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军事斗争的过程中,习仲勋、张秀山、张策等来到南梁地区开展党、政、群工作。他们挨家挨户地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建立了雇农工会、贫农团、赤卫队、少先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牛羊、分粮食、进而平分土地的革命斗争。日在荔园堡召开了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委员会”和“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以及“陕甘边赤卫军总指挥部”。苏维埃政府委员会主席为习仲勋,下设土地、劳动、粮食、财政、肃反、工农监察、文化、妇女等委员会,军委主席为刘志丹,赤卫队总指挥为朱自清。&&&&南梁根据地是刘志丹、习仲勋等把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和陕甘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吸取了渭北和照金根据地建设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在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比南方差,地旷人稀,敌强我弱,历经挫折和失败,经过多次的武装起义,刘志丹、习仲勋同志带领红二十六军创建了陕甘边根据地,实属不易。它的建立,把陕甘边政权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成了长征后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之一,奠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坚实基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史推进到1935年春,西北革命形势出现了统一的趋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分散到统一,终于形成了陕北、陕甘边两个革命根据地。1934年夏秋,陕北游击战争已经发展到延河流域,陕甘边的游击战争则推进到洛河川。陕北和陕甘边两区,相去不足百里。而两区之间的安塞、延安、甘泉等县的游击战争已经发展起来。洛、延夹河地带的反动势力,在红军的打击下,朝不保夕。驻守县城之敌,再也无力抵挡两支红军的进攻了。这说明把陕北和陕甘边连成一片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统一两区的领导,协同步调,已是势在必行。日,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正式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两个根据地和两区的革命武装。西北工委和军委的成立,统一了两区红军的领导,为西北革命斗争向更高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日,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在安定白庙岔会师,西北红军主力兵团由此组成。&&&&西北工委、军委、前总的成立,红军主力兵团的组建,标志着西北根据地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陕北和陕甘边的根据地连成一片,则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最后形成。西北党组织和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历尽千辛万苦,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终于使马克思主义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沃土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西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仅存的根据地,毛泽东同志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没有陕北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②这两点集中概括了西北根据地的重要作用。&&&&(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注释&&&&①王子宜:“学习志丹同志的高尚品德”,《革命英烈》,1981年第2期,第24页。&&&&②吴志渊:《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2页。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及历史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它符合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这一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雏形。 中国论文网 /1/view-246557.htm  [关键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意义   [作者简介]魏翠华,青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2008级硕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071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7-03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的思想理论。这一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理论源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了中国革命的实践。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1927年春夏之交,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陷入失败。   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中国革命处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中国革命的性质没有改变,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城市起义屡遭失败,农村斗争此起彼伏;另一方面,有些地区(主要是农村边界山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和农村根据地。然而,由于建立红色政权所必需的条件尚不完备,或者党执行的政策有错误,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相继失败。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会议没有注意到“左”的错误在悄悄滋长。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在指导思想上,坚持“城市中心论”,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结果都失败了。其教训证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弱小的革命力量企图首先夺取中心城市,以迅速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中国当时的条件下是走不通的。中国革命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革命理论的产生。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的思想及主张既有与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形势和政策的认识上他与中共中央其他同志基本上是一致的。他对形势的估计比较乐观,赞成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方针和“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政策。此外,毛泽东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第一,他主张抛弃国民党的旗帜,由共产党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军和工农革命政权,使小资产阶级“完全在红旗领导之下”。第二,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他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不停留于一般性地武装工农和号召暴动,而是强调运用正式军队的力量夺取政权、建设政权。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第三,毛泽东产生了“上山”的思想。他曾经多次提出党在必要时领导武装队伍“上山”的问题。这一点表明他考虑了时局的严峻性,并作了应付最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打算坚持长期的斗争。所以,在秋收起义军事失利时,毛泽东能够从实际出发,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妯,率领工农革命军退向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8年六七月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否存在和发展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大会通过的决议案指出:“秋收武装起义在许多地方扩大了党在农民群众之中的影响,将土地革命的口号渗入了广泛的农民群众底意识之中;后来继续发展的农民斗争。以至于许多苏维埃区域之创立,大致亦由于秋收武装起义的影响。”大会指出党在苏区今后的任务是,“发展苏维埃底根据地,夺取新的区域,巩固新的区域,这种区域是要成为更大发展底基础的”;“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式的工农革命军一红军”;“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六大还决定,党的一切军事工作都应集中于中央军事部,各地应设立军事委员会,受地方党部的一般指导。六大关于发展革命根据地和加强军事建设的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1936年毛泽东曾指出:“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这个问题又作了一次答复。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式形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从湘赣边界割据斗争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召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领导下,边界军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工农武装,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6月,龙源口大捷后,在正确的思想和政策的指导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由于敌人的军事经济封锁,特别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造成“八月失败”,使红军和根据地蒙受严重的损失。为了进一步总结井冈山及各地坚持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于同年10月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这篇著作的基本思想是:(1)科学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提出了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总任务、总目的。(2)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在此当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他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这是毛泽东著作和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和使用的新思想、新概念。(3)扼要地总结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经验,并指出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使边界土地革命和民众政权的影响远及于湘赣两省的下游乃至于湖北……将来能够保全边界政权……”   1928年11月,毛泽东以井冈山前委书记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个报告在基本思想方面没有大的变化,是前一著
作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和深化。从这两篇著作所阐述的主要内容看也是十分相近的。例如,毛泽东在总结湘赣边界的割据经验时指出:“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以上两篇文章阐明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阐明了建立和发展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样,便使“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古田会议后,即1930年1月,毛泽东在古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党内通讯,着重论述了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及其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对“工农武装割据”的认识更加深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奠定了基础。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还领导和发动了其他一些起义,并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如:1928年初,方志敏等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随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这些起义和游击战争也都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借鉴。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涵丰富,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阵地,是毛泽东极为重视的核心内容,这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独到之处,亦是对世界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即从军打仗必须有一个稳固坚实的后方作为保障。毛泽东指出,李白成为什么失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则打破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一项内容不但使革命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是一项凝聚民心之举。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则更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和他实事求是的作风。他深知,孙中山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军队,陈独秀的失败是因为失去了武装斗争的领导权。在近代中国,内无民主传统和民主权利,外无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要搞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便是真理!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既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首先必须在农村立稳脚跟,在农村进行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实现工农武装割据。没有工农武装割据,或者这种割据局面不巩固,革命就不能相应地发展,农村包围城市就不可能实现。有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人们就能逐步认识到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重大意义,把武装割据与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并把它继续向前推进一步,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装夺取政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但是,不同国家,由于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所走的革命道路是不同的。在俄国,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革命群众,走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向农村进军,夺取全国胜利。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国际条件来看,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削弱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力量;从国内条件来看,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平衡,城乡严重对立,军阀不断混战。这样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它一方面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可能性,即革命有可能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在当时的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斗争和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人没有简单地套用列宁的原理,而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及中国革命的特点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革命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责任编辑:白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武装斗争
②土地革命
③根据地建设
④统一战线
A.①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清·康熙帝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农齐武装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