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货币兑换人民币泛滥的情况下,人民币如何保值?

当前位置:&&&&&&
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实现出口收汇保值(1968年-1976年)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国际贸易结算中,能通用或基本上通用的货币,有美、英、联邦德国、瑞士、法、荷等13各国家的货币。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使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进行报价、结算。1950年12月,美国非法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产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停止使用美元。60年代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收付汇以使用英镑为主,大约占到半数以上,其次是港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用卢布进行记帐结算。
20世纪60年代西方货币虽然实行固定汇率制,但是由于西方各国经济、金融危机频繁,以美元为中心的西方货币剧烈动荡。1967年11月,英镑大幅贬值,引起连锁反应,约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随同贬值。面对西方货币危机,为了减少外汇风险,保护国家利益,中国银行积极研究应对措施,于1968年3月提出了对港澳地区进出口贸易试行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建议。4月12日,国务院批准决定在1968年春季广州交易会开始对港澳地区试行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
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就是对外贸易改以人民币计价签订贸易合同,中国的出口商品可以人民币计价,收款时以人民币结算,买货的外商按协议商定的人民币汇价折算成外币付款。中国的进口商品也可按人民币计价。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中国的出口收汇进行保值,避免和减少由于外币贬值造成中国的外汇损失。试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不是使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使用,人民币仍旧不准携带出境,并不输出到国际上作为支付或储备的手段。
国内对香港出口改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后,港商就要按中国的银行牌价用外币换购人民币来付款,港商承担了汇价风险,影响了贸易进行。为了解决此矛盾,中国银行经过研究,在实际推行中采取预购人民币和预约远期人民币的办法,化解了这一矛盾。
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到西欧国家。从1969年春季广州交易会开始,对远洋出口贸易也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先是从英国开始,仅天津口岸就做了17笔,基本顺利。1969年的秋交会上进一步对英、法、瑞士、联邦德国的进出口贸易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欧洲国家的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由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办理结算,出售人民币和吸收人民币存款。
周恩来总理对人民币计价结算工作十分支持,进行过多次指示,“人民币并不出国,即使在港澳,人民币也不在那里流通”,“我国对英、法、瑞士、联邦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这是一个胜利。我们不是要把人民币打出国去。我们的人民币是有信用的,是稳定的,能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是值得鼓舞的。”
到1973年,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协定国家)达到63个,1976年进一步增加到120个。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成交额也有很大增长,1970年交易会上,出口用人民币成交额为5到6亿元,1973年春、秋两届交易会上,出口用人民币成交额都达到了24亿元以上。
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从试点、推行到1976年整整九个年头。在当时国际金融剧烈动荡,国际货币固定汇率制走向崩溃的情况下,中国对外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是在当时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比较有利的一种选择,避免和减少了外汇风险,在出口收汇上起到了保值作用,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信誉。被美元绑架的人民币辛酸史|人民币|美元|央行_新浪财经_新浪网
被美元绑架的人民币辛酸史
  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中投董事长职位悬空三月,已引起舆论关注。而最新消息则指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有望接任。这个说法并未获得任何官方或者正式的确认,然而诸多分析人士皆认为该消息可行度颇高。
  有分析称,因投资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等公司出现巨大的账面亏损,中投公司备受外界质疑,目前急需一个有金融专业背景和投资操作能力的人士出面接手,以稳住军心。
  而从宁高宁过往的功绩来看,其曾任职华润及中粮,在华润,他把企业从外贸企业转型为投资集团,从600亿元资产发展成现在央企盈利能力排名前五、资产规模超过9000亿元的公司;而在中粮时亦为集团赢得第一桶金,成绩受到国家的肯定。
  看上去,这正是中投所需要的。
  然而若仔细分析近期中投的表现和宁高宁的以往经历,或许还能做出这样的推测,如果宁高宁入主中投,其从华润就开始使用的地产“筹码”将延续到中投继续上演。
  中投成立于2007年,其使命是将中国的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风险相对较高的海外资产。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不到1.5万亿美元,但在当时看来,这已经足够惊人了。这些外汇释放出来的天量基础货币,本来会很快引发中国的恶性通胀。但央行采取发行央票在内的对冲手法,回笼了这些资金,抑制了国内通胀。但无论是央票还是准备金,都是要支付一定利息的。
  外管局只买美国国债,收益率实在太小,央行资产负债表做不平。所以成立一个机构,拿着多年积攒的外汇,到国际市场炒炒股,赚点钱,将市场对冲的账目做平,稳定人民币联系汇率机制,这才是成立中投根本。
  中国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成本,即使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少发央票来节省对冲成本,按准备金率算也需要1.62%的利息。因为按《法》,财政部不能直接向央行发国债,因此中投向央行购买外储,需要到市场发国债筹措资金,这资金成本,在2011年,对比一年期国债收益率,起码也要在3%以上。
  如果在近两年,这就更高了,再将中投的运营成本,转发给其他机构的管理费用等算在内,整个如果不亏本,这最起码也得要10%的收益率。近两年,中投高管说,中投收益率都在10%以上,貌似将账目轧平了。但这很令人狐疑的,因为中投资产规模高达5000亿,要是按GDP排名,在全球经济中算是前20名之列,和瑞典差不多。
  如果按名义增长率算一家企业的营收增长,年均10%以上增速也算靠谱,但利润增长率10%,这个数据,就有点夸张了。就算10%收益率是真实的,但这些,也都是账面浮盈,全球经济稍有波动,上面的资产收益立即化为泡影,更别说这几年来中投在外的潜在烂帐究竟几何了。
  从汇率趋势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升值,这账想填平,今后是越来越难,所以金融高官们对于中投老大这个职位为何避之不及。
  那么为何非搞中投呢?还是无奈的现实,中国央行手里攥的美元外汇实在太多太多了,目前已经高达3万亿之巨,其规模接近德国2013年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是一个国家,全球GDP排名中可以排第五位。
  中国央行手里的外储,不是国有财富,而是国民强制储蓄。这话怎么说呢?外储,对外表现为债权,中国央行和中投,拿着美元在国际市场扫货,可以买美元国债,也可以买黑石股权,但究竟根本,它对是央行拿人民币用固定比例从居民手里兑换上来的,对内是债务――人们可以拿着人民币在境内消费。
  所谓的中国货币超发,其实就是美元太多,导致人民币泛滥,最后引发资产泡沫与通胀。之所以没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是因为中国央行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发行央票,强行回笼市面上的人民币,还有一个就是将银行业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20%――银行100元存款中有20元被央行锁住了。
  无论是发央票,还是银行准备金,都是要付利息的,这十多年利滚利下来,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膨胀程度,堪称世界之最!这一切,都拜人民币联系汇率之功。
  在2010年以前,大家手里美元超过一定额度是非法的,必须强制兑换给央行,这就是强制结汇,后来央行发现手里美元太多,只好说“藏汇于民”,老百姓自己手里拿着吧。但没用,因为大家都知道,不用你强制,大家都拼命扔美元,兑换人民币,全球市场的美元,不用精确制导,蜂拥中国境内。
  那么为何央行之前一定要强制兑换居民手里的外汇,现在不搞强制结汇,但还是要将人民币钉在美元上呢?根源有两个:一个是美元是全球信用系统的核心货币,中国融入全球一体化,人民币就得和美元挂钩,否则生意难做;第二个呢?就是汇率低估有利于刺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关于第一个原因,不难理解,如果市场上充斥着几百种货币,老百姓怎么过日子?全球数百个国家,每天数以亿计的居民,在全球市场上做出数以亿计的贸易买卖决定,如果大家都挥舞着自己本国货币,这交易成本实在太高了,所以国际贸易核算单位固定为美元,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美元就是全球货币系统的老大,无论墨西哥毒贩子,还是日本电器生产商,还是中东的酋长,或者卡扎菲这样的独裁者,甚至塔利班这样的恐怖组织,大家在交易中,信任的只有美元。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人民币不会被当回事的。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要是波动太剧烈,这生意也是没法安心做下去,所以人民币挂在美元上,也算权宜之计。
  第二个原因,在于出口生意比国内贸易好做,在全球产业链的制造端迁移到中国过程中,中国商人们发现,外国人比较规矩,一个传真发过去,货款就汇过来,无论是产权保护,还是贸易争端,都有法可依,有理可讲,也有利可图。
  而人民币和美元挂钩,且汇率低估,不但让外资安心,更重要的是低价出售中国的环境、劳动力与资产,换来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和工业产能。
  如今中国数十年高速增长的外贸顺差积累下来的天量外储,最后大家发现日益贬值,如何保值增值,成为大难题。
  中国外储如此大,现在想抽身退出,根本不可能,实际上中国人应该比世界任何国家都要关注美国经济增长和新技术革命发展情况,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至于为数十年外贸高速增长买单的中国环境成本,现在也不需要多说了吧?为了这短短十数年的繁荣,我们透支了几代人的环境成本,盗取了后代子孙们的蓝天白云净水良土。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第一天,人民币就被美元绑架了。这有我们心甘情愿的成分,也有被迫无奈的现实。但本来我们应该明白这是权宜之计,切莫认为汇率低估是富国之根本,更不能笨到认为人民币升值就会导致中国经济崩盘。
  麻烦是,直到今天,依然还有无数中国人还是认为人民币升值将会祸国殃民。如此,人民币被美元绑架的辛酸史,可能要一直写下去了。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世界上最保值货币秘史:黄金诱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世界上最保值货币秘史:黄金诱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人民币利率互换试点&外汇投资又添避险保值工具--经济--人民网
人民币利率互换试点&外汇投资又添避险保值工具
本报记者 李卫玲 李峻岭 发自北京
】【】【】【】【】
  中国人民银行2月9日宣布,商业银行期待已久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终于可以开始试点。当天,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称,经相关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商业银行,可根据监督管理机构授予的权限与其存贷款客户及其他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利率互换交易或为其存贷款客户提供利率互换交易服务;其他市场投资者只能与其具有存贷款业务关系且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商业银行,进行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互换交易。  《通知》所称人民币利率互换(又称利率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现金流的行为,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  央行指出,开展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是为了满足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利率风险管理及资产负债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和固定利率贷款并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出现大量存贷款利率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加大利差风险。  央行称,今后央行将在推动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办法,争取尽早全面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丰富金融市场交易工具,促进金融市场快速、健康发展。  据悉,作为银监会批准的两家利率掉期业务试点银行,国开行和光大银行已在去年10月达成一笔50亿元人民币的利率掉期交易。当时双方约定,待人民银行有关政策出台后交易生效。  【相关链接】  利率互换是指市场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  最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进行转换。投资者通过利率互换交易可以将浮动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转换为固定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负债,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
(责任编辑:庄红韬)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精彩推荐:
频道每日新闻排行
频道每日新闻推荐
1&2&3&4&5&6&7&8&9&10&
*人民头条 16元/月发送TTD到8166订阅*
 第一手的新闻资讯,让您立刻掌握天下大事!
 人民资讯MINI站 联通用户发送
 人民网手机门户 北京移动用户发5988到01268
互联网搜索
 手机铃声分类搜索:
  寰 宇 搜 奇
  猴娃儿曾繁胜,其母与不明人形动物所生,身高两米,头小臂长,体势佝偻,表情诡异,半兽半人。想知道这一天下奇观是如何被报道的吗?
请用户发送 A003 至
    1510312(移动)
    9510312(联通)
资费:1条/元
&更多精彩短信: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货币兑换人民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