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俄贸易现状两国的贸易结构及分析原因

―― 浏 览 今 日 更 多 新 闻 ――――
[](01-03)[](01-03)[](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12-31)
热点资讯榜
论坛热帖榜摘要:提升中俄经贸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对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睦邻关系的巩固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尽管近年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呈现出比较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给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中国应立足于中俄经贸合作的互补优势,化全球金融危机的制约因素为积极动力,将中俄经贸合作提高到新的发展规模和层次。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经济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42-03
无论是从人口数量还是从领土面积来看,中俄两国均互为最大邻国。无论是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地缘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经贸合作、提升经贸合作的规模和层次,对两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睦邻关系的巩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发展
从1992年至今,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历经波折,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1993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推行经济全盘私有化并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其国内市场商品短缺,中国廉价轻工产品迅速涌入俄罗斯市场,两国经贸合作方式以边境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6.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第二个发展阶段从1994年到1999年。两国贸易从易货贸易向现汇贸易过渡。在此期间,俄罗斯政局动荡,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加之199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额有所下降,1996年为68.3亿美元,1998年降至54.8亿美元,两国经贸合作出现了下滑趋势。第三个发展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1999年普京上台执政,对原有发展战略做出调整,制定了更加务实的、适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战略,加之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料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使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中国对俄燃料和原料的需求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中俄两国经贸合作进入加速发展期,双边贸易额连续十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68.3亿美元。第四个发展阶段从2009年至今。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卢布贬值、失业人口增加等不利因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指数下跌,使俄罗斯石油美元收入锐减。中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的盘整期,进出口总额同比有较大幅度下降。2009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2009年俄共实现外贸额4690亿美元,同比下降36.2%。2009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同比降幅较大。月,中俄累计贸易额为347.37亿美元,同比下降33.5%,俄罗斯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
从总体上来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呈现出互补优势不断增强、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升级等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俄经贸合作的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双方的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上升。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经向600亿美元大关迈进。但是,由于两国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呈现不对称结构,俄罗斯担心中国控制其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结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对中俄经贸关系的不利影响,使两国经贸合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中俄两国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不对称
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的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呈现出非对称性结构,导致中俄两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近年来,中俄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是俄罗斯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较高额度关税,以及设置其他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这是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现实发展情况对这种地缘经济利益的非对称性的一种反映。俄罗斯对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存在高度的可替代性,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商品遭遇到来自欧盟国家、日本、韩国、东盟国家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当今世界各国对能源、原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能源、原料供应日趋紧张,能源供应问题已经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程度。随着总体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料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料商品对于中国来说,其可替代程度较低。在高科技合作领域,由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高技术封锁政策,在中俄两国高科技合作领域,中国的回旋余地也比较小。
中俄地缘经济利益依存度的不对称导致两国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呈现出某种不平衡性,成为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也是中俄两国贸易产生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俄贸易规模相对较小,贸易结构尚待优化
相对于中俄两国的总体经济规模,两国的贸易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为39.161万亿卢布(约1.29万亿美元),而2009年中俄贸易额仅为395亿美元,这是与两国的总体经济规模不相称的。中俄双边贸易额在两国各自的外贸总额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2009年俄罗斯共实现外贸额4690亿美元,中俄贸易额仅占俄罗斯外贸总额的8.4%。俄罗斯在中国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仅为1.79%,大约只有欧盟的1/9、美国的1/8、日本的I/6。自2000年以来,中俄贸易额在俄罗斯外贸总额中所占比例历年都没有超过10%,近几年始终保持在7%~8%,2007年为历史最高点,也只有9.4%。
中俄两国的贸易结构虽然在近几年有所改善,但基本特征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对俄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服装、鞋类、食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在中俄贸易中仍占重要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仍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品种有石油及成品油、化肥、原木、有色金属及其制品、冻鱼等。在中俄双边贸易中,原料产品、初级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深加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较低。中俄双边贸易属于比较典型的互补型贸易,双边贸易结构有待优化,贸易层次有待提升。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俄相互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投资范围逐步拓展。中俄双方已经在法律、政策、金融、税收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双边投资促进机制。但是,与其他贸易伙伴国比较,中俄双边投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双边投资合作仅局限于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领域,投资的项目较小,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比重较小。中俄双边投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俄罗斯贸易政策多变,贸易壁垒较高
法律、政策多变,执行力度不强,在俄罗斯是很普遍的事。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经常会发生重大调整,且在做出调整之前,一般不预留过渡期。这给中俄经贸合作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中俄经贸合作中出现的大量法律纠纷都与之相关。如近期俄罗斯突然针对向中国出口原木及木制品采取了提高出口价格等一系列限制措施,使中俄木材贸易及加工合作发生较大波动。对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俄罗斯原来规定可以由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代办人关手续。但是,从2004年起,俄强力部门却多次突然将华商通过“灰色清关”进入俄国内市场的大量货物没收,给华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俄罗斯有关部门于日下令关闭位于莫斯科东部已存在20年的切尔基佐沃大市场,没收中国货物总价值约20亿美元。
此外,俄罗斯贸易壁垒较高,并对中国部分进口商品采取歧视政策。近年来,俄罗斯平均进口关税有所下降,但是仍有部分进口商品被征收25%以上的关税,其中包括部分纺织面料和服装等中国对俄出口大宗商品。俄罗斯还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征收11%以上的高关税,而对其他国家进口纺织品仅征收6%7%的普通关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被俄罗斯列为享受普惠制关税的国家,但是,俄罗斯却将很多中国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商品种类列入非优惠关税目录,对这些商品征收较高关税,这对中国商品对俄出口较为不利。目前,俄罗斯正在大力整顿“灰色清关”,对中国商品实施特别通关处理,包括减少通关口岸,对商品实施集中管理及加征关税等。
三、中俄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对中国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结构的原因和地缘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发展对俄经贸合作受到欧盟、日、韩以及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激烈挑战和竞争。全球金融危机给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和双边经贸合作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该立足于中俄经贸合作的互补优势,冷静面对,积极作为,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和竞争压力,化全球金融危机的制约因素为积极动力,将中俄经贸合作提高到新的发展规模和层次。
(一)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内,发展双边互信合作
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为今后较长历史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定下了互信、互利、合作的基调。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内,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赢得了稳定而有利的宏观环境。中俄两国政治上的互信,为双方在经贸领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两国经贸相互交往中,发展互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战略和互利双赢的发展目标,符合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2001年7月,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中俄经贸合作发展规划(年)》以及“国家年”活动的开展,为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建设搭建了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为中俄及周边成员国家的机制性沟通、协作平台,这也是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建设和发展平台。上海合作组织叶卡捷琳堡会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召开,经济问题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中俄及与会各成员国在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地区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推动地区经济复苏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发展中俄及其他成员国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利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创造的双边互信合作的政治和安全环境,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为中国企业发展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在信息、监督、保障方面建立机制并搭建平台,为中国企业走向俄罗斯市场牵头把关。积极与俄方进行对话与沟通,发展互信合作。在中俄开展经贸合作的过程中,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利益,保护中国商人的合法权益。增进中俄两国政治上、经济上的互信与合作,这有利于解决俄方对中国商品实行歧视性政策、“灰色清关”等一系列中俄贸易摩擦问题。
(二)化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有利契机,推进战略性合作进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俄罗斯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资本大规模外逃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卢布贬值、物价上涨导致民生艰难,失业人数激增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俄政府虽然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救援计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为解决民生压力,俄罗斯迫切需要中国这样的外部合作伙伴给予援助并进行双边合作。过去,俄虽然口头上不断强调要巩固、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在能源、高科技合作领域却有所保留,并为双边合作设置了诸多障碍。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俄罗斯认识到与中国发展经贸合作的重要性,对中国采取更加务实的合作态度,主动提出与中方在油气、电力、核电等能源领域及大型飞机等高科技领域加强合作,并主动拟议开展中俄边界合作。中国应把握机会,主动将危机转化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中俄互补合作,巩固双方在油气、木材、电力、矿产开发领域的产业合作。中国应立足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由政府牵头,积极主动地在贸易、投资、能源、高新技术、航天航空、核电、军用技术等领域与俄方开展合作,调整并优化中俄经贸合作结构。中国更应积极强化与加深中俄在经贸合作领域的相互依存度,特别是俄方对中方的经济依存度,拓展双边战略合作,推进双边经贸合作从互补型合作模式向战略型合作模式转型并升级。
(三)高度重视信誉质量,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在俄罗斯,中国产品在与欧盟、日、韩、东盟企业的激烈竞争中,质量上缺乏竞争优势。低价促销既压缩了中国对俄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又不利于中国产品优质品牌形象的塑造。俄罗斯人对中国商品的印象是:低端大路货,价格便宜,但是质量没有保证。这对中俄双边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很不利。
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国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对俄罗斯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以满足俄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战略。树立品牌意识,以市场占有率、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为发展目标,消除短期行为,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如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等,应该建立高效的监督监管机制,严把对俄出口质量关。应该高度重视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占有率的巩固与增长,实现产品营销规模化,营造品牌效应。应该重视遵守正规化的贸易规则与程序,通过正规贸易渠道从事市场营销活动,规避“灰色清关”的风险及其对品牌形象造成的无形影响。中国企业应该重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与档次,自觉遵守贸易规则,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降低俄贸易壁垒及对中国商品实施歧视性政策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害。
西伯利亚研究 2010年3期中美贸易摩擦的产业结构因素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2.0015页免费5页免费2页¥1.005页¥3.00 6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1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1页免费65页免费4页免费13页1下载券24页2下载券
中美贸易摩擦的产业结构因素分析|贸​易​摩​擦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页¥2.001页¥0.503页4下载券3页1下载券36页免费 3页1下载券4页1下载券3页2下载券3页2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8页免费6页免费4页免费32页免费4页1下载券
中美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国​贸​实​务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中俄两国开始了崭新的双边关系。伴随着各自的转型和发展历程,两国的经济合作也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快速发展,并对各自国内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2008年秋天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对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双边合作产生了强烈冲击。本文以双边贸易为主线,详细梳理了转型时期中俄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双方经济合作的模式,并对成因进行了分析。此外还重点考察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双边贸易出现的新动向与新变化,并展望了后危机时代的双边合作前景。   【关键词】中俄贸易互补型合作全球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   【中图分类号】F752.7.512【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1-0041-(17)      2009年是中俄建交6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之日起便与苏联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并积极开展双边经贸交流。尽管双边关系经历过波折,但与苏联的经济合作确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独立后的俄罗斯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中俄关系也由此在新的基础上展开了新篇章。   整个1990年代,伴随着俄罗斯国内经济动荡,中俄经济合作也经历了巨大波动,从初期的高涨到中期锐减,以至于到1998年跌至低谷。2000年以后,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中俄经济合作又渐趋高涨。但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却被2008年秋天以来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所中断,双边经济合作又出现了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尽管中国也遭受严重冲击,但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却在上升,并因此深刻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和格局的演变。那么,2008年秋天以来施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两国经济合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双边经济关系出现了哪些新现象、新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双边合作前景又会如何?   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重点分析三个方面的议题:1)危机前两国经济合作的状况。重点描述中俄贸易的规模与商品结构,揭示双方的合作模式并分析模式形成的原因。2)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考察2008年以来双边经济合作的状况,通过与危机前状况的比较来揭示这场危机给双边关系带来的变化,并进一步就变化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3)后危机时代深化合作问题。重点探讨我国出口商品所面对的国际竞争因素,并就战略选择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经济合作模式与基础      (一)规模及其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贸易与投资,其中商品贸易在两国经济关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年中俄贸易比苏联时期有较大增长,由1991年的不足40亿美元上升至59和78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但自1994年起,两国贸易开始下滑,1998年降至54.8亿美元。此后伴随着俄罗斯经济增长,中俄贸易量迅速增加,2001年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此后几乎每隔一年上一个台阶,2006年为334亿美元,2007年为482亿美元,2008年则升至568亿美元(均为中方统计数字)(见表1)。   再来看俄罗斯官方统计数据(见表2)。总体上,中俄贸易经历了1990年代的低水平和频繁波动以及2000年以来的稳定增长两个阶段。以1995年为例,当年俄方统计的双边贸易额仅有43亿美元,在当年俄罗斯全部外贸总额1450亿美元中仅占3%左右。但2000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中俄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尤其到了普京执政的第二任期,双边贸易增速超过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长幅度,结果是中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攀升。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47亿美元,在俄罗斯全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也大幅提高到5.2%。年对华贸易额分别为203和334亿美元,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占比进一步上升至5.5%和7.1%。到危机前的200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482亿美元,已经占到俄罗斯外贸总规模的8.3%,中国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前一年的2006年,中国还只是俄罗斯的第4大贸易伙伴。   简要历史回顾显示,转型期间中俄两国的经济合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第一个10年间不仅波动频仍(和1998年三次出现下降),而且总量规模很小(到1999年仍不足80亿美元);第二个10年中俄贸易额迅速扩大(2008年达到560亿美元)并实现了快速而稳定的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两国产出水平的增长速度以及对外贸易的整体增速,其结果是各自在对方外贸中的份额稳步上升。   通常认为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王金亮(2008)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影响中俄贸易的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其次是两国的合作政策。具体而言,20世纪末俄罗斯国民收入持续走低对两国贸易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而新世纪以来,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急剧上升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的逐渐深化,则对中俄贸易产生了较强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中俄双边贸易的规模和变动趋势主要受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二者较为一致的波动性与变动轨迹。整个1990年代,俄罗斯经历了严重的转型危机,两国贸易也在短暂攀升后陷入长期低迷;2000年以后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并在普京第二任期逐步加速,两国贸易规模也因此在新世纪持续大幅上升。   其次,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还通过影响对我出口商品的需求,主导着双边贸易规模及其变动方向。年俄罗斯生产下滑了30%以上,这期间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年均增长率不足4%(而同期我方对俄罗斯商品的需求年均增长13%),导致整个1990年代中俄进出口贸易总额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年均增长率仅为8%。   2000年以后俄罗斯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年均接近7%。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年,中国对俄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45%(同期从俄罗斯进口年均增长率则为22%),拉动双边贸易额大幅上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7.5%,是1990年代水平的3倍多。而如果考察最近的年,则俄罗斯从我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接近50%,结果是将双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率提升到32.7%。   俄方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以及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影响双方贸易量的主导因素,这主要是由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具体分析详见下节)决定的。我国对俄出口的主导商品是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相对于俄罗斯大宗出口的资源性产品有更高的收入需求弹性。因此,当俄罗斯人收入增长(下降)就会大幅增加(减少)对我国商品的购买,而俄罗斯主导出口商品原材料则拥有较低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供应弹性,因此即使在经济高涨阶段,我国对俄罗斯商品的需求也难有较大提升,比如危机前的年我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年均增长率仅为10%,尽管这期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   (二)结构及其改善   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2002年纺织、毛皮和鞋帽类就占据了56%的出口份额,机电产品占比不足15%。2003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年电机电器等商品跃居首位,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此后该类商品的出口占比不断提高,到2007年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贱金属制品和纺织品,分别为109亿美元、21亿美元和20亿美元,三项占比分别为44.7%、8.6%和8.1%,合计占对俄出口的61.4%。而如果把机电、运输设备和光学医疗设备三项合并,则高技术产品占到了当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54.2%,其他纺织、玩具、箱包、家居用品等轻工产品占到了22%以上,两大项合并占到了总出口的76%(见表3)。
资料来源:商务部:《2007年俄罗斯货物贸易及中俄双边贸易概况》,《国别报告—俄罗斯》2008年第1期,表16, http://countryreport./record/qikanlist.asp?qikanid=664&title=2007年俄罗斯货物贸易及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从反映俄罗斯进出口商品构成情况的表4可以看到,矿产品是其具有超强国际比较优势的产品,该类商品在其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的1995年也占到40%以上,到2006年超过了65%,而此类商品的进口则不足全部进口额的3%。金属宝石及其制品也是俄罗斯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尽管伴随着经济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到2006年,该类商品的出口占比仍高达16%以上。机器设备和化学品也是俄罗斯重要出口项目,尽管总体趋势是下降,但危机前其占比都在5%以上。这两类商品也是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其中机器设备在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31%升至2006年的48%。另一大类进口产品是食品与农业原料,占比在16%左右。   资料来源:俄罗斯海关总署。参见俄罗斯国家统计局:《俄罗斯贸易2007》(俄文版)。   资料来源:商务部:《2007年俄罗斯货物贸易及中俄双边贸易概况》,《国别报告—俄罗斯》2008年第1期 ,表15。http://countryreport./record/qikanlist.asp?qikanid=664&title= 2007年俄罗斯货物贸易及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对华贸易的商品结构与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整体结构高度吻合。以俄罗斯对我国的出口为例,矿产品、金属及其制品、木材及其制品以及化工产品始终是最重要的商品种类。2006年俄罗斯对华出口中仅原油及其制品一项就占到了全部对华出口额的48.1%,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五大原油出口国。危机前的年,矿产品、木材及其制品以及化工产品三项占到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近80%。而较高技术含量的机器设备(包括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光学医疗设备),总体占比不足8%。   不过,伴随着两国经济快速增长,中俄贸易尤其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构成也随之改善,总体趋势是向更高知识技术密集度和加工度转变。2006年我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增长了90%,超过对俄出口的整体增长幅度,而运输工具以及光学医疗设备增长率更高达180%左右,是当年对俄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类别。2007年运输设备的出口超过了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2.1%,是当年对俄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类别。   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商品构成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资源性产品的增速放缓,而更高加工度和更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增长速度加快。比如2007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运输设备和家具玩具增长最快,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和591.7%;光学设备增长了90.9%。相反,资源性商品的增速却出现下降,比如2007年贱金属及其制品下降了45.9%。矿产品也只有3.8%,远低于9.4%的总体增速。当年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从2006年的7.2%升至7.6%。2008年纺织品及其原材料对华出口下降了41.7%,植物产品也下降了67.9%。总之,尽管俄罗斯对华出口的商品构成总体格局并未发生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出现了诸多优化迹象,只是这种转变趋势并不稳定(比如2006年就出现机器设备出口的大幅下降),而且以原材料为主的基础格局始终未曾改变。   双方在生产投资领域的合作进展较慢,迄今为止投资规模不大,产业分布领域也较为有限。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微电子、通讯、家用电器组装、木材加工、服装加工、餐饮和农业等。俄罗斯对华投资领域则主要在核电站、农机组装、化工等行业。中国对俄投资产业构成与贸易产业构成密切相关,主要是为推动中国相关产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比如轻工和家电产品)以及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制成品后返销中国市场(比如木材加工)。餐饮业是服务业跨境输出的例子,农业投资合作则是将我国熟练的农业人力资源与俄罗斯富裕的土地要素相结合的结果。   总之,从贸易商品结构看,现阶段中俄经济关系具有鲜明的互补特色。俄罗斯立足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从我国换回家用电器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品。此外,伴随着各自的经济增长,双边贸易逐步向产业内拓展,机器设备尤其是运输工具的相互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   危机前中俄两国经济合作总体上停留在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与初级加工业,显然这种劳动密集型对应资源密集型的互补性贸易模式是由两国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的。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随着两国经济持续增长,动态比较优势将在中俄经济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伴随着两国人均资本存量逐年增长,双边合作将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领域扩展。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贸易量大幅下降   据中国海关统计,金融危机对中俄贸易产生巨大下行压力。尽管2008年的双边贸易总值仍保持了18%的增长,但与%的增幅相比已经下降了很多。2009年中俄贸易进一步大幅下滑。1-12月中俄进出口总额为388亿美元,其中对俄出口175亿美元,进口21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1.8%、47.1%和10.7%。同期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规模、对外出口和进口的变化率分别为-13.9%、-16.0%和-11.2%。显然,对俄贸易的降幅大大超过了同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降幅(见表6)。   仔细分析贸易构成可以看到,导致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对俄出口的骤降(几乎比2008年规模缩减了近一半),而并非从俄罗斯进口的减少(-11%)。在贸易总额近32%的降幅中,我国对俄出口减少所造成的影响为86%,而从俄罗斯进口减少所带来的影响仅占14%。 因此可以说,2009年双边贸易锐减主要是俄罗斯对我国产品需求大幅萎缩造成的。这再次印证了前面基于危机前发展动态的研究结论,即中俄贸易规模及其变动主要受制于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10%,导致对中国商品需求下降了47%,并因此使中俄贸易总额出现大幅下降。   由于俄罗斯大幅减少从我国的进口,对俄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个百分点(为2.2%),俄罗斯成为我国2009年的第8大出口市场;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占比则上升了0.1个百分点(为2.1%),而其他大型贸易伙伴,比如日本、欧盟、美国、东盟、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在我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都出现了下降,结果是月俄罗斯成为中国第9大贸易伙伴,在我国全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没有发生变化(2.2%)。 总之,2009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俄罗斯在我国出口市场上的地位下降,但在进口来源中的地位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对俄罗斯出口商品有着较为稳定的需求以及依赖程度的提高。   根据俄罗斯海关公布的统计数字(见表7), 月俄罗斯进出口总额为4160亿美元,仅为2008年同期的60.7%,其中对华贸易总额是2008年水平的67.3%,对华出口为2008年的74.9%,从我国的进口则仅为2008年的62.6%。 比较而言,对华外贸额降幅(-32.7%)小于俄罗斯总体贸易额的下降幅度(-39.3%),这与对俄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走势形成鲜明对照。由于对华贸易降幅小于总体降幅,中国在俄罗斯外贸总值中的占比相应上升,由2008年的7.6%升至8.4%,几乎与前两大伙伴(德国和荷兰)的市场份额(8.5%)相当。但德国和荷兰对于俄罗斯外贸的影响力则出现了下降,其占比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0.6和0.1个百分点。
中国之于俄罗斯贸易地位的上升,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向俄罗斯商品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需求。2009年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均大幅削减从俄罗斯的进口,比如俄罗斯对德国和荷兰出口下降了48%和41%,但对中国的出口仅仅下降了不到25%。危机下的2009年中国是除印度 之外俄罗斯最为稳定的出口市场,中国因此对俄罗斯的出口进而对其经济稳定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同时也充分证明,俄罗斯的能源原材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进一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则具有较高的被替代性。2009年俄罗斯进口整体下降了40%,其中从中国进口降幅与此大体相当(37.4%),但从有些国家的进口却没有发生大的萎缩,比如印度(-13%),法国(-20%),荷兰(-24%)和意大利(-30%)。数据比较反映的事实是,俄罗斯对其邻近的欧洲国家的商品有更加稳定的需求,而我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的被替代性则比较高,尤其是在危机期间,俄罗斯人会大幅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或者以其他国家的商品来替代。   (二)商品结构低级化   2008年我国对俄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纺织品和贱金属制品,分别为160亿美元、30.5亿美元和29.2亿美元,合计占对俄出口的63.4%。而如果把机电、运输设备和光学医疗设备三项合并,则占到了当年出口总额的54.5%,其他纺织、玩具、箱包、家居用品等轻工产品占到了23%以上,两大项合并占总出口的80%(见表8)。   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俄出口产品除纺织品及原料(增长2.6%)外均大幅下降,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以上。其中,机电产品出口下降近50%,运输设备下降64%,光学和医疗设备出口减少了52%,都大大超过出口总额的降幅(-40.1%)。除纺织品及原料出口保持了微弱增长外,其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出现下降,但均小于总出口的降幅(鞋类下降20%;家具玩具下降16%,皮革箱包下降5%,食品饮料下降32%)(见表8)。   总之,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降幅较小,而高附加值的机器设备出口则大幅下降,因此危机使我国对俄出口结构趋于低级化。以高技术的机器设备为例,出口占比从2008年的54.5%下降到2009年的45.1%,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这与俄罗斯统计数据揭示的俄外贸走势几乎完全吻合 ,比如月,俄罗斯机器设备进口下降幅度最大,同比下降了55%,在总进口中的占比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以上。而在高技术产品出口锐减、占比大幅下降的同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占比则从23%上升至32%,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总之,经济危机使俄罗斯进口商品总体结构以及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趋于退化。   再看俄罗斯对华出口情况。2009年上半年,俄罗斯对华出口总体下降了30%,其中矿产品、化工产品、纸张以及光学医疗设备的出口下降幅度超过整体降幅,但有些商品的出口却出现了巨幅增长,比如活动物与动物产品,以及食品饮料的出口增长了780%和870%。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机电产品和运输工具对华出口实现了逆势上扬,分别增长了9%和31%,其结果是高技术商品在俄罗斯出口中的占比上升,比如机电产品和运输工具两项合计占比升至4.9%,比2008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矿产品占比则下降了12.2个百分点。此外,2009年俄罗斯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情况与俄罗斯对外输出的总体商品结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即能源原材料占比下降,而高加工度和密集度的商品占比相对上升。      三、反思与结论      本文以双边贸易为主线考察了中俄经济合作历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双边贸易发生的变化,使我们能在一个更完整的视野下重新反思双边合作模式以及深化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整个转型时期,中俄贸易规模及其波动,主要受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具体而言,当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对我国商品需求就会大幅增加,从而大大扩张两国贸易规模;反之,当俄罗斯国民收入下降,就会大幅削减对我商品的需求,从而导致双边贸易规模缩小。金融危机以来双边贸易大幅下降,主要是俄罗斯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所致。   表10中国出口商品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8年中国对俄出口十大类商品 竞争对手 月俄罗斯进口五大类商品   种类与排名 中国占比(%)及前6位中的排名 种类与排名 中国占比(%)及前5位中的排名   1、机电产品 21.6(1) 德、美、意、日、   韩 1、机电产品 19.1(1)   2、纺织品及原材料 39.7(1) 土、意、德、乌   克兰、印度   3、贱金属及其制品 16.8(2) 乌克兰、德、哈   萨克、意、波 5、贱金属及其制品 14.9(3)   4、鞋靴伞等轻工产品 70.6(1) 意、越、印尼、   德、土   5、运输设备 * 日、德、法、韩   美、英、乌克兰 2、运输设备 **   6、家具玩具等杂项产品 36.7(1) 意、德、波、乌   克兰、土   7、塑料橡胶 13.6(2) 德、韩、波、日、   意   8、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10.8(3) 德、美、日、韩、   瑞士   9、陶瓷玻璃 28.6(1) 乌克兰、德、波、   意、西班牙   10、化工产品 3.7(6) 德、法、美、意、   瑞、乌克兰 3、化工产品 **   *** *** 土、厄、荷、波 4、植物产品 6.9(4)   *:没有进入俄罗斯进口市场的前6名。   **:没有进入俄罗斯进口市场的前5名。   ***:不是中国对俄出口的前10类商品。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商务部网站资料整理。   截至目前,两国仍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框架下开展分工合作。我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伴随着国内经济长期持续增长而成功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主导向以机电产品主导的格局转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但总体仍停留在低端制造业链条上,在俄罗斯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市场上仍显分量不足。俄罗斯对我出口则长期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尽管最近几年以运输设备为主体的高附加值产品对华出口增速加快,但增长并不稳定,始终未曾改变对我出口的整体产业格局。   相对于对俄出口,我国从俄罗斯的进口较为稳定,在这次危机期间也是如此。这既是双方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是贸易商品结构所决定的。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受制于危机影响而大幅削减了从俄罗斯的进口,结果是我国在俄罗斯外贸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并对俄罗斯出口以及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积极影响。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也暴露了我国经济在某些方面对俄罗斯的实质依赖,因为能源原材料是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投入品,并且源于其天赐禀赋性质,替代性较低。危机之下,在大幅减少其他产品进口的同时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能源原材料进口需求即证明了这一点。   总体而言,危机影响下,中俄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增强。在世界经济秩序和格局重构的背景之下,加强双边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这里笔者拟结合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情况来分析扩大对俄商品出口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就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方向提出自己的判断。   概括起来说,与发达国家在品牌质量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在成本价格上的竞争结果,将决定我国商品能否进一步扩大对俄出口的规模。让我们结合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以及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数据进行具体分析(见表10)。2008年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10大类商品依次为机电产品(160亿美元)、纺织品及原料(31亿美元)、贱金属及其制品(29亿美元)、鞋靴伞等轻工产品(22亿美元)、运输设备(19亿美元)、家具玩具杂项制品(17亿美元)、塑料橡胶(15亿美元)、光学钟表医疗设备(9亿美元)、陶瓷玻璃(8.7亿美元)以及化工产品(8.6亿美元),其中前5大类商品占对俄出口的75%,全部10大类商品的占比更是高达92%。
在技术含量较高的机器设备类,我国只有机电产品在俄罗斯进口市场上拥有显著优势,占当年俄罗斯进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的22%,比第二位德国的市场占有率高7个百分点。但在俄罗斯光学和医疗设备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排名第三,占比为11%,比第一位的德国低10个百分点,比第二位的美国低5.7个百分点。而在俄罗斯运输设备市场上,中国甚至没有进入最大进口来源地的前六名。日、德、韩、英、美与乌克兰输出到俄罗斯市场上的运输设备价值高达355亿美元,在俄罗斯全部进口运输设备中的份额为65.3%。中国只出口了19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3.5%,比排名第六位的乌克兰少12亿美元,占比少2.1个百分点。   机器设备作为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进口项目,2007年在全部进口中的比重接近50%。2009年上半年,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在俄罗斯前五大类进口商品中排名前二位。尽管中国在俄罗斯进口机电产品中仍保持了最高的市场份额,但占比却出现了下降,由2008年的22%下降到19.1%。运输设备市场则仍旧由发达国家瓜分,前五位进口来源地(日、德、法、韩和美国)共出口57.3亿美元,占俄进口市场的61%以上。   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方面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2008年我国在俄罗斯纺织品、鞋靴伞以及玩具家具等轻工类商品进口市场上的占有率均排名第一,这三项商品分别占到了俄罗斯进口总额的40%、71%和37%,都远远高于我国在俄罗斯进口机电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但轻工类商品的附加价值较低,这三项商品出口总值不过70亿美元,作为对比,德国仅出口运输设备一项就从俄罗斯获得了126亿美元。因此,仅靠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来扩大合作水平,成效未必乐观。2009年这类商品也没有进入俄罗斯前五大类进口商品行列。   中国在俄罗斯塑料橡胶和陶瓷玻璃进口市场上优势也较为明显,2008年的排名分别为第2和第1位,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3.6%和28.6%。但这两项商品的价值也较低,加在一起也仅有24亿美元。   化工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是俄罗斯传统的大宗进口商品,2009年是俄罗斯第三大类进口商品。但我国在这一市场上的竞争力较低,2008年俄罗斯从前六位贸易伙伴进口了110亿美元的化工产品,其中从中国进口仅为8.6亿美元,占比不足4%。   农产品也是俄罗斯较大进口项目,是2009年的第四大类进口商品。中国在这一市场上的占有率(6.9%)低于土耳其(11.5%)、厄瓜多尔(8.9%)和荷兰(6.9%)。   总体而言,我国在俄罗斯劳动密集型以及较低技术含量的进口加工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前者为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市场占有率在35-70%之间,后者是塑料橡胶与陶瓷玻璃等建材类商品,市场占有率在10-30%之间。在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领域里,只有机电商品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在20%左右),光学医疗设备次之(占比在10%左右),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方面市场份额最低(不足4%)。为扩大对俄出口,不外有两个方向的选择,一是向高技术领域拓展,另一方面是继续保持并扩大低端加工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但仔细分析,我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竞争前景均不容乐观。   首先,在高技术领域受到发达国家的挤压。数据显示,我国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机器设备(运输设备与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与化工产品市场上,与成熟工业化国家(比如德、美、意、英、法、日、韩)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机电产品市场上拥有较强优势,但主要还是局限在家用电器等低端产品类型上。未来随着资本进一步积累,我国向创新领域的投资会进一步扩大,但短期内尚难根本改变工业化国家主导的局面。   其次,在低端加工制造领域,尽管目前优势较为明显,但却面临诸多国家日益激烈的竞争。轻工产品市场上,我国人力和资源环境成本迅速增加,而后发国家(主要对手是印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印度、越南等)则主要凭借低成本优势不断侵占市场。而在橡胶、陶瓷和玻璃等建材行业,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乌克兰、波兰等东欧国家,这些国家不仅传统上与俄罗斯拥有紧密的经济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享有运输地理上的优势。   此外,在轻工产品和低端加工制造业领域还须面对德、意等发达国家的竞争。的国和意大利不仅是俄罗斯高技术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而且在俄罗斯纺织品、鞋靴等轻工产品以及家具玩具市场上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比如在家具玩具等杂项制品市场上,份额都在12%左右,市场占有率仅次于中国。意大利在鞋靴伞等轻工市场上也拥有近9%的份额。事实上,发达国家在轻工产品市场上占据高端品牌市场,获利丰厚,我国仅在低端价值链上分得薄薄一杯羹。传统的“中国货价格低质量差”观念的养成与此分工格局密切相关。当然差距恰恰就蕴含着机遇。在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竞争方面,中国企业不仅配套能力强、规模效应大,而且不存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事实是许多高端品牌都由国内企业代工,只是中国企业尚缺乏培养品牌的持续努力。政府在此应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向高端市场转型。   在俄罗斯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展示的是中国面对的全球竞争的缩影。后危机时代,中国一方面必须加速经济转型以便在高新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竞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应对后发国家追赶所带来的挑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巨大的就业压力短期内不可能消除,因此不应过早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合理的选择是,形成不同地域间的产业梯次转移与对接机制,并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向更高端的品牌市场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国内多元产业布局,继续保持我国商品的现有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Abstract】In the 1990s, China and Russia began a new bilateral relationship. Along with their ow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also experienced severe turbulen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catalytic ro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From the autumn of 2008,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d a strong impact on the Sino-Rus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ilateral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uring the course of tran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lateral trade, revealed the pattern of bilater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examined the new trends and new changes of bilateral trade dur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predicted the prospects of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post-crisis era.
【Key Words】Sino-Russian trade,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ost-crisis era   【Аннотация】В 1990 годах,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начали новые двусторонн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месте со своей собственной 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ей,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между двумя странами также сталкиваются со серьезными потрясениями и быстрыми развитями, и сыграли важную стимулирующую роль для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в их странах. С осени 2008 года, глобальный финансовый кризис оказал сильное влияние на 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развития и двусторонны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В этой статье описано развитие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Китаем в ходе перехода от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двусторонней торговли, показана модель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 а также проанализированы причины. Кроме того, эта статья также рассмотрела новые тенденции и новые изменения в двусторонней торговле в условиях мирового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кризиса, и предсказала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двусторонних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 в послекризисный период.   【Ключевые слова】Китайско-русские торговли,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глобальный финансовый кризис, посткризисная эра
俄罗斯研究 2010年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俄贸易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