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怎么理解政经分离中的商业资本的

绿公司年会:大佬谈新十年的期待与担忧——柳传志:期待民企走到更大的辉煌,担忧的是中国政治商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何进一步改革;郭广昌:期待多出现几个马云这样优秀企业家并是国内资金投资,担忧是改革步伐不加快,目前制度容纳不了经济增长需求,造成社会矛盾加剧
发布: 20:54:20作者:新浪财经
#绿公司年会#大佬谈新十年的期待与担忧——柳传志:期待民企走到更大的辉煌,担忧的是中国政治商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如何进一步改革;郭广昌:期待多出现几个马云这样优秀企业家并是国内资金投资,担忧是改革步伐不加快,目前制度容纳不了经济增长需求,造成社会矛盾加剧。http://t.cn/zY3qooS
大家都在看
48小时点击榜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看看牛视网络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B该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考查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因此,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其目的主要是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B。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人的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现人的各种权利,是人类长期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省徭赋,不夺其时”……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唐太宗当即“诏所在赈恤 ,无出今年租赋”。
——摘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如下七项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享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有信教之自由。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后,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大量团体和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介绍、研究、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也不断增多。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创办数百种新刊物……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下》
新中国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表
——根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资料整编
材料五& 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1949年国会通过《全国住宅法》,授权总统在6年内为低收入家庭建造81万套廉价住房,并为城市清理贫民窟和改善农村住宅提供大笔贷款和援助。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指出“不夺其时”的具体经济政策,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原则?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有何联系?请说明你的理由。
(3)就业和收入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和全国职工工资收入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业人数和职工工资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五,归纳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有何认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1年吉林省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
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泰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厦川谷以灌田”。
材料二: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车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己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吏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
——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
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
——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四: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痛率约为8%,死亡10余人,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
(1)阅读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社会原因。(4 分)
(3)比较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日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2分)
(4)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剖析,我们都能够得到哪些启示?(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重庆市主城八区高三第二次调研抽测文综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人的权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现人的各种权利,是人类长期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省徭赋,不夺其时”……贞观元年至三年,关中、关东发生水、旱、蝗、霜之灾,唐太宗当即“诏所在赈恤
,无出今年租赋”。
——摘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如下七项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享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有信教之自由。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后,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大量团体和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介绍、研究、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团体也不断增多。五四后的一年中,全国创办数百种新刊物……
——摘编自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下》
新中国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表
——根据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等资料整编
材料五& 1946年2月,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规定联邦政府必须负责协调和利用自己的一切计划、职能和资源,为找工作的人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把促进最大限度就业置于联邦政府的肩上,这是美国历史上的首创。1949年国会通过《全国住宅法》,授权总统在6年内为低收入家庭建造81万套廉价住房,并为城市清理贫民窟和改善农村住宅提供大笔贷款和援助。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指出“不夺其时”的具体经济政策,这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治国思想?(8分)
(2)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原则?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与材料二有何联系?请说明你的理由。(9分)
(3)就业和收入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根据材料四,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就业状况和全国职工工资收入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业人数和职工工资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9分)
(4)根据材料五,归纳二战后初期美国社会经济政策的特点。(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你有何认识?(2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的60岁华诞,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探究新中国成立和发展中的相关问题。材料一: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5分)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星火燎原――标志:&&&&&&&&&&&&&&& ;③力挽狂澜――标志:&&&&&&&&&&&&&&&& ;④艰辛探索――标志:&&&&&&&&&&&&&&& ;&& ⑤拨乱反正――标志:&&&&&&&&&&&&&&&& 。(2)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请结合史实论述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观点。(3分)材料二:以下列三副图片作为主题探究的背景资料,请细心阅读并完成探究问题。图一:总路线万岁& &&&图二:农业大跃进社社放卫星&&&& 图三:人民公社好(3)请为材料二中的探究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并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影响。(4分)材料三:透过服饰的变化,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文化大革命”时期,从红卫兵小将到女民兵,都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当时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加上衣料要凭布票购买,人们的衣服很少,衣裤多洗得发白,补了又补,成为“时尚”。衣服式样和衣着习惯在“文革”时期一度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一个标准,有的爱美女性就因穿着时新鲜艳,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情调。蓝、黑、灰、绿色调充斥中国街头。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根据人教版《历史2(必修)》改编(4)根据材料三,概括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4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题型:材料阅读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题评分。
A.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政变大事记
日(八月初三日) 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
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 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日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4分)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过去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3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3分)
B.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百姓)康定,利则长久。
——《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
──《新唐书》
材料三& 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施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召询廷臣,大学士李奏应如琅请。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
──《清史稿》
(1)材料一反映了秦始皇的什么主要功绩?(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对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及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古代政治家共同的历史贡献。
C.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
材料二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三星堆出土文物所作C14测定,将三星堆文化的历史年代定位于公元前3200年;是一个早于中原黄河流域夏代、商代、周代的另一个中国古代伟大文明。可以说,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中国网日
材料三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
——余秋雨
(1)材料一中三件青铜人像具有怎样共同典型的面目特征?你认为这与史书对哪一位古蜀国王的描绘相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三星堆的发现,对于史学界是真正具有颠覆性作用的”? (4分)&&&&&&&&&&&
(3)你是否赞同余秋雨关于“成都是中国文化的丰盈的偏仓”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D.阅读下列材料: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也曾主管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伯尼尼设计。广场以1586年竖立的方尖碑为中心。……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当教皇在教堂前为信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在长圆形广场的长轴上,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喷泉,它们显示出广场的几何形状。在广场中央,可以比较好地看到大教堂的穹顶,它向人们指示了一个观赏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多少弥补了一点因大教堂前半增加了一段巴西利卡、人们在一定距离内看不到完整的大穹顶的缺憾。伯尼尼说,柱廊像欢迎和拥抱朝觐者的双臂。
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
(1)设计师用椭圆形广场的设计,以及梯形广场地势由外向内、向圣彼得大教堂逐渐升高的设计,分别突出了什么理念?(2分)
(2)当时罗马教皇决定改建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目的何在?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的设计体现了怎样的寓意?(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圣彼得大教堂所体现了哪些领域的成就?试分析其原因。(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乐乐题库
& 主要经济政策知识点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习题详情
14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4.8%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不同:中国:重农抑商;(2分)西方: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政策(3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根据材料一信息“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材料二信息“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 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再分析原因:中国封建王朝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维护小农经济;西方则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注意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指出经济政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结合战国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和重农抑商政策出现;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发展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出现;后来工业革命推动了自由经济政策产生。另一方面指出经济政策能够影响社会发展。如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后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的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政策则在不同时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主要考察你对“主要经济政策”“两次工业革命”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主要经济政策
两次工业革命
与“(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相似的题目: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人之所贵,主人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朝廷重农,百姓抑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百姓皆重商轻农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明朝时期推行的一条鞭法A,规定每产按资产交纳户税 B.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C.将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 D.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
嘉庆年间,查处的大贪官和珅的财产中,包括洋货店2家,自鸣钟38座,洋表500只,哔叽200板。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外贸易十分频繁西学东渐局面持续发展中西交流未完全断绝外商以行贿手段打开中国市场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代表土地资本的统治阶级,用以维持封建势力的唯一方法。中国历史,自秦汉以至民国成立,其间每当更迭朝代的时候,便有所谓“群雄并起”,这种“群雄”,就是封建的割据之代表人物,他们都是些狡黠者,利用朝代更迭人民骚动的时机,来攫取统治阶级的地位,以保持地主阶级宰割天下的局势。所以朝代只管更迭,却依旧不曾脱离封建社会,而走入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但是,为什么不能脱离封建社会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因为中国的产业没有发达。产业没有发达,所以即令有势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其力量也不足以摇动封建社会的秩序,却不能代替土地资本,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走到另一个阶段上面去。一部二十四史的政权推移,翻来覆去,都不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圈子外面,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此。——杨东莼:《中国文化史大纲》材料二大量贵金属经过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被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16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专家们针对这个时期提出了一套“国富”理论。他们认为这个理论没有任何瑕疵,并且可以给他们本国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他们认为,只有黄金和白银才是最实际的财富……重商主义将财富的价值无限扩大,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成为“有钱人”则成为其毕生的追求。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像外科手术技术和时尚潮流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就我所知,到了19世纪,重商主义被摒弃,迎来了开放与竞争并重的自由经济体系。——(美)房龙:《人类的故事》(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西商业政策的不同并分析这一不同背后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6分) ”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伦敦政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