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空间有空间cs6序列号以及虚实空间的案例,举例现存以及现代设计案例(建筑或室内都可)各两个,并且说明一下.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对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非常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园林空间既是一种具象的物质空间,又是一种精神空间。“天人合一”的观念赋予传统园林超越时代的精神内涵,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内涵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城市在开发商手里寸土寸金,已经背离了了建筑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宗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当今室内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国论文网 /4/view-3230860.htm  一、寓无限于有限之中  中国的古典哲学认为宇宙是阴阳的结合,是虚实的结合,宇宙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从空间意识的层次分析,书法家在挥毫泼墨之时,不仅重视“实”的笔画,还注意笔画之间的“留白”,并把它当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中国传统室内布局的特点,也非常注重空间“虚”与“实”的结合。老子曰:“三十辐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为利,无之为用①。”这“有”与“无”在建筑中正是“实体”与“虚空”的对立统一。  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隔断”,并且这种隔断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渡,一个提醒,一个指示,常常“隔而不断”,使空间虚实相生,既隔又通,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审美上既含蓄又完整。传统室内空间设计还崇尚“宛自天成”的自然化境界,推崇素雅、朴实、自然。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对内开敞,对外封闭,各厅、堂、廊、室等都是既隔又通。对室内人工环境气氛的营造是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又一特色。室内常用木雕、砖雕、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进行装饰,摆放木制家具、藤制家具、竹制家具等自然环保家具,偏爱材料的本色和自然纹理,在内部空间创造自然环境。中国古人常说的“移天缩地”,其实就是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通过盆景和插花,将花、草、树、木、山、石引入室内空间,仿效自然,同时给花木山石赋予拟人的性格,使它们拥有超凡的审美价值,描绘无限的意境,处在其中的人们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意趣。  二、师法自然——借景、围合与通透  中国传统的空间划分,在师法自然上更甚一筹。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认为,大自然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所以大自然是无私意、无私情、无私欲的,因而提倡“法自然”。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巧于因借”,正是以崇尚自然为基础的造园理论,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古典园林。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这些传统手法也是值得借鉴和吸收的。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向往与追求首先表现为内外空间的关联与渗透。中国传统建筑内外交融的特点,正是表现了人们超越实体而求得精神上对自然美的享受。门窗可以看作是室内外环境关联与渗透的通道,室内空间透过门窗和连续的隔窗以及游廊,与室外围合的内院及自然景观形成相互渗透;我国的江南民居,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正房大厅与天井之间完全开敞。同时,天井周围环绕的敞廊与大尺度出挑的屋檐,使室内外形成相互包容统一的整体;江南园林建筑中的流通空间,是通过虚实的处理使内外空间组成一个连续不断、动静相宜的空间整体。  三、传统影响之下的现代室内划分  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对室内空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人们希望通过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丰富精神生活,尤其在现代住房紧张、环境问题严重、社会工作压力大的严峻时代背景下,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更成为一个重点。  (一)解放外墙实墙体——加强内外环境交流融合  建筑墙体可分为内墙和外墙。外墙体是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分离,也是人与自然分割的界线。早期的建筑外墙强调理性的功能结构等物质需求,忽略了文化与心理的需求,因此也在后来的建筑设计中逐渐得到修正。墙体的文化性要求在体现功能的前提下迎合历史时代和地域的特点。  在工业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技术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主要体现在结构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明。受技术影响,建筑墙体结构也经历了实体式建造、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剪结构等。塞特在《窗和墙》中写到:“随着钢和混凝土框架的引入......墙从承重墙体转化成了不承重的分隔,帘子或者幕墙。”充分体现了墙体属性的转变。玻璃墙面的广泛使用,给建筑外墙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赖特也提到“你可能看到墙正在消失......因为采用玻璃的缘故,墙自己变成了窗”,他的流水别墅也足以说明这种变化。建筑外墙的作用被重新定义了,逃脱了承重功能,也逃离了厚重、实体的特点,变得可视化、可流通,室内环境得到释放,室外环境也被引进。玻璃和钢结构的加入,使建筑元素有了重组的可能性。墙体的解放使得墙在在建筑中变得越来越独立,表现形式也越来越自由。  (二)内墙隔断消隐——塑造一统空间  不承重的内墙叫隔墙,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组织建筑内部各空间之间的秩序,对空间起到分隔和交流的作用。几乎与建筑“外墙解放”同时,内墙也因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变化,形式逐渐走向自由化:由实体夹墙分割到通透半通透隔断屏风,软分割、家具分隔、绿化分隔等,室内空间正一步步走向透明化、虚幻化,隔断逐渐走向消隐状态。传统绝对空间的限定已经不存在了,从而增加了空间的流动性。作为空间界限的隔断也呈现出从具象符号到抽象符号的转变。通过透明或半透明材料的使用,营造多样化的空间效果,给了人们更丰富的视觉感受。而今,运用布艺、珠帘等软隔断元素的混搭使用,制作半通透的空间,越来越受到年轻家庭的青睐。功能隔断、软隔断等隔断形式及材质越发自由、多样化、人性化,如纱幔、珠帘、木质屏风、雕花玻璃等等,将这些通透材料运用到室内空间里,营造欲隔未断的效果,增加了朦胧感和整体感,丰富了空间层次。  四、室内空间开放促进思想行为的开放  所有的空间感,都来自于感觉的边界。比如建筑的空间感,来自于人身体的感觉。那种可以活动,又不能完全活动的状态,让人有了空间的感觉。在心理上,空间是一种感受,或者一种感觉的形式。人有视觉的空间和知觉的空间。这种知觉的空间就是空间赋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感受,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思想发展的空间,是让人们的思想或心理在不受任何限制,没有任何压力下的一种放松状态。  现代高效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类发生了与自然的疏远、与传统和人自身的隔绝。对高科技、便捷交通、配套齐全、设施完备的单位套式住宅及服务的依赖使得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人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工作、家庭、人际等多重压力且无处释放,加上生存空间逐渐减小,以及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健康等因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危害都很大。高速发展的社会,人类要饱受心理、身体、思想等多重压力。因此人们迫切地需要给思想留出一片空间。  人们在不同空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一个通透、宽敞明亮的环境中会使人心胸宽广,豁达,愉悦。对室内空间环境的塑造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尤其是在科技与工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设计师对新材料的把握也更得心应手。充分利用物质元素、空间造型、色彩灯光等手段,及其对人生理、心理、思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创造“流动”空间效果以引导人的行为习惯,是人们塑造空间、从而塑造性格的有效途径。现代人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回归,设计者必须创造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物质需要,又能激发人类精神需求的空间环境。要发现生活中美好和快乐的源泉,努力探寻心灵与自然的联系,主动地去改变自我生活空间,赋予室内环境更多通透性设计,将会对心理状况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第十一章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7  [3]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广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孙静,室内环境的生态化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肖宏,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2)  作者简介:程昌华(198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渭南师范学院助教,硕士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国古典园林从秦汉时期的苑囿形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其精髓、迷人之处就在于空间意境的塑造,而空间意境"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我国古典园林从秦汉时期的苑囿形式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积淀。其精髓、迷人之处就在于空间意境的塑造,而空间意境的塑造则是依赖于园林空间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基于室内空间设计中个性的缺失以及人文精神层次需求的匮乏,现代设计师可以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中寻找灵感,用以改进所暴露出的不足。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继承。 中国论文网 /1/view-5484610.htm  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设计师们高举“功能主义”的大旗。但是这个“功能”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只是过度的强调设计中物质功能的绝对地位,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简单的集合体、均匀的空间气质,构成式的点线面关系等等,仍然是缺少了点“人情味”。   设计的“人情味”就是在极力扩大物质功能作用的同时也要很好的考虑到使用者精神上的需求。而这种精神诉求则来源自对空间个性、生命的塑造,使空间与人的心理产生共鸣,用空间去打动人心。   我国传统园林在满足居住、休闲等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意境的塑造,也可以说是注重使用者精神层面的感受。这种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正是目前室内设计中所或缺、或极力追寻的。要是能将古典园林空间的设计手法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便可以加强空间的趣味性,赋予空间以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空间的精神文化品质,进而为我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物质、精神生活环境。   空间的对比处理   我国古典园林空间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性、丰富性。而这些变化性和丰富性均是来源于园内空间的对比处理。正是因为这些对比的存在,才使得空间更加富有乐趣,更能激起人内心情感的变动。   1. 大与小的对比:将两个具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空间毗邻在一起,可以借由两者的对比更加的凸出各自的空间特点。这样会在人的心理造成一种情感波动,从而很好的将物境升华为情境。此空间组织多见于南方私家园林入口处理,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如网师园,进门先是一个狭窄的有影壁遮挡视线的轿厅,然后经过一系列曲曲折折的压抑而狭小的游廊,最后穿过月亮门方可到达中心宽广的湖区。通过前面一系列小空间的过渡,这时的湖区则显得更加宽广,人的心情也会有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变化。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强调某一个空间,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大小对比的手法。好的设计并不是不断的做加法,简简单单的空间,其效果反而更有冲击力。   2. 实与虚的对比:虚实的对比形式通常表现为有与无、隐蔽与凸显、有景则为实、留空则为虚,近处之景为实、远处之景为虚,明为实暗则为虚、物体为实,暗影为虚等。   这种虚实对比的处理也可以应用在室内空间的隔断上,用墙体进行空间的分割总是有些强硬,感觉上将原本一体的空间割裂开来,被分割后的空间也不免单调。但若是采用一种虚虚实实的对比的分割方式,那么空间既连贯,也富有变化。例如,采用绿植、水幕、中国传统的?扇,或是带有漏窗的墙体等分隔空间,这些元素有的本身就是虚体,如绿植和水幕;有的则本身包含了虚实变化,如?扇和带漏窗的墙体。这样分隔后的空间有遮有透,变化丰富。   光影在室内设计中也是一种虚实对比的体现。光影为虚,墙体为实。往往这种虚实的处理还存在了时间变化元素,空间更为迷人,更能打动人心。   3. 动与静的对比:中国园林不单单是从某一个固定的场景观看的艺术品,而是在一个“游”的过程中方可体现出其空间的魅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空间布局时不仅注意空间在静止状态下的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到在其中行走的人,考虑到空间如何组织才可以在一个运动的状态下得到好的体验效果,要考虑到在整个运动流线上,所有空间序列的变化是否完整、连贯、和谐,还有这些空间在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感受。   正如贝聿铭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设计中所表现的,除了墙这些实体外,光线、人的流线也是我们重要的设计要素。站在中央大厅上层空间俯视整个交错的空间,白色的墙体,简洁的铺地,来来往往交错的人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个对比加强了每一种空间的不同的感受,同时也丰富了这个空间。想想若整个东馆无一人存在,肯定不会有人流不息时完美的效果。还有东馆内不停变化的光影与白墙、展品等的动静对比,为这个空间增添一份活力。总之在现在的室内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那些静止的陈设、墙体,还要去考虑一些可以产生运动美得元素。光、人的运动、流水、移动墙体等等均是我们要探究的对象。   空间的节奏与韵律   “园林建筑艺术通过立体和平面的构图,运用点、线、面和体,各部分的平衡、对比、比例、对称、空间序列的变化等,取得节奏和韵律的艺术效果。”   于室内空间设计,为了取得一种好的空间序列组合效果,可以考虑到空间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节奏感可以将基础元素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重复的组合,是紧是松,是高是低都要有一个潜在的规律去统筹这些变化,如此才可以达到一种协调的作用。至于元素的选择则不宜过多,具有一定的特性。   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对园林空间层次丰富的具体写照,主要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达到的。一个大空间,不加以分割则不会产生层次上的变化,若是完全的分割则就不会有空间的相互渗透。只有当隔而不断,断中有透时才会形成空间的层次感。并且这样的空间才会有所区分又有所联系,即满足了层次的丰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空间流动性。   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应用,对于那些非承重墙体不妨让其也通透些,即让墙体视觉感受比较灵动,同时也使得空间相互流动、融合。   至于室内外空间的渗透,可以直接将室外自然元素应用于室内环境中,也可以采用可以移动、旋转的活动墙体,可以随时将室内外空间打开连通。亦或者可以采用模糊室内外空间分界面的方式。   此外,还可以吸收苏州博物馆宛若南方园林般的空间布局方法。每几个空间中便形成一个小型庭院,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相互交叉并存,建筑与自然高度融合。使人在行走过程中室内室外交替变换,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园林空间的时间性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就总是伴随着时间的观念。我们的园林艺术亦是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就是时间性的最好体现,每走一步,视点就会发生变化,看到的景色也自然每时每刻均不相同。这就是在四维时空中,时间的积累对于空间的作用。   即使是同一个风景、同一个角度静止欣赏,随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的变化,产生的空间感受也是不同的。苏州网师园的中心湖景,中午它是清爽明朗的,黄昏时,当夕阳撒满白墙,浪漫而又温柔。   此外也可以去刻意的营造四季不同的景观特色。扬州的个园,在同一个院子中的不同方位设计四座假山――春山、夏山、秋山、冬山。根据假山的不同形态和植物选择的不同,给人的空间意象也是不同的,让人在同一天内感受到四个季节。最巧妙的就是这四山的位置安排也符合四季的变更,当游人依次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后,便又会回到与春山仅一墙之隔的地方。此时此地,透过墙上的漏窗遥望春山,真有一种在冬季期盼春回大地的奇妙感受。   空间的时间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见。首先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个空间的最佳观看角度、观看时间。然后考虑到路线的变化,考虑如何在行动的推移过程中将这些最佳角度结合起来。   同时,时间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存在,在对空间时间性的塑造上,可以借助于一个实际物质的元素来体现。此元素随时间的变化具有可视性的变化,例如光线、气候、各个时令的植物等。贝聿铭的作品中,他经常是通过一日之间光线的不同方位、强度的变化来阐述时间于空间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钟菲菲,女,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数字化的建筑空间_虚实共存_设计观
下载积分:35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3:28: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数字化的建筑空间_虚实共存_设计观.PDF
官方公共微信基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探讨--《西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基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探讨
【摘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选择在节假日出外旅游度假,借此放松疲惫的身心,这反映了人们渴望从喧嚣的都市中回归自然环境的迫切心理。随着休闲度假时代的来临,风景区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人们非常好的放松身心的去处。我国风景区度假酒店业的发展比较晚,以往的多数酒店仅仅是以满足商务住宿为目的而建造的,所以在功能上没有将休闲度假等一些扩展功能考虑进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日益增加,各地旅游业也随之升温,单一功能的酒店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风景区度假酒店变得更加有竞争力。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也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这要求景观设计师在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因素,挖掘地域文化内涵,营造浓郁而独到的主题化风格,体现风景区“度假酒店”的真正价值。
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在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在国内近几年才开始较受重视。由于风景区度假酒店大多属于高端产品,国内酒店景观设计市场一直被国外设计公司垄断。国内景观设计师很多时候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例如在植物种植环节有所参与。不过随着国内风景区度假酒店的蓬勃发展,这一局面已经开始改变,留给国内设计师的空间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如何利用我们对本国地域文化特色的了解,将风景区度假酒店与周边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地域文化联系起来,我国古典园林空间观念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本文研究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提供一种设计策略,使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在依托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的同时,不破坏原有的风景区自然环境,并且通过造园手法,充分利用风景区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打造风景区度假酒店自身特色景观,以满足人们对度假旅游功能和心理需求。而我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造园理念追求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对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与古典园林空间造园手法的双重解读,提出结合古典园林空间造园思想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策略,为能更充分利用风景区资源、结合地域文化打造风景区度假酒店自身特色景观提出一些建议,最终将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实例当中。本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对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以及古典园林空间相关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对风景区度假酒店的发展趋势和景观对其价值的提升做了分析。
(3)分析了风景区酒店外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内容、特点以及设计原则。
(4)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空间观念、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划分与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地形关系。
(5)通过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造园手法与现代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双重解读,并结合实例分析,提出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策略。
(6)结合古典园林空间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策略在杭州西湖四季酒店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造园手法和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的双重解读,希望为国内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提供一些思路:景观设计师在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时,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对中国文化和风景区地域特点更加理解的优势,秉承中国传统园林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手法,设计出能充分利用风景区旅游资源,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提升酒店品牌价值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景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TU986【目录】:
摘要7-9Abstract9-11第1章 文献综述11-19 1.1 基本概念的界定11-12
1.1.1 酒店(Hotels)11
1.1.2 风景区度假酒店(Scenic Resort hotel)11-12
1.1.3 空间(space)12
1.1.4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Spac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12 1.2 课题研究现状12-19
1.2.1 风景区度假酒店发展概况12-15
1.2.2 国外研究现状15-16
1.2.3 国内研究现状16-19第2章 引论19-27 2.1 研究背景19-23
2.1.1 目前酒店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9-20
2.1.2 度假型酒店崛起给景观设计带来新契机20-22
2.1.3 展示酒店文化的需要22-23
2.1.4 提升酒店品质的需要23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23-24 2.3 研究内容24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4-27
2.4.1 研究方法24-25
2.4.2 技术路线25-27第3章 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认知27-39 3.1 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27-32
3.1.1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商业属性27
3.1.2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27-28
3.1.3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特征28-30
3.1.4 风景区度假酒店的建筑特征30
3.1.5 风景区度假酒店客户群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30-32 3.2 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的基本特点32-34
3.2.1 亲近自然的特点32-33
3.2.2 体现风景区特有文化的特点33
3.2.3 品牌化的特点33-34 3.3 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营造的基本原则34-39
3.3.1 生态保护原则34
3.3.2 地域性原则34-37
3.3.3 功能性原则37-39第4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的解读39-59 4.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观念的发展39-42
4.1.1 殷周时期——"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揆星度之验"39
4.1.2 秦汉时期——"视之无端,察之无涯"39-40
4.1.3 魏晋南北朝——"纡于委曲,若不可测"40
4.1.4 隋唐时期——"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莱"40
4.1.5 两宋时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40-41
4.1.6 明清时期——"以须弥之高广,内(纳)芥子中"41-42 4.2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意识42-46
4.2.1 中国古典园林"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意象42-43
4.2.2 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空间宇宙观43
4.2.3 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43-44
4.2.4 打破空间边界生硬之感,凸显自然意趣44-46 4.3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划分和组合46-50
4.3.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整体划分与组合分析46-47
4.3.2 空间划分与组合中的空间分隔与连接体47-48
4.3.3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组合的结构方式48-50 4.4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地形的处理手法50-59
4.4.1 中国山水画论中的地形51-54
4.4.2 中国风水学中的地形54-59第5章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的双重解读59-77 5.1 古典园林空间意识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59-61
5.1.1 中国古典园林"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意象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地域文化的结合59-60
5.1.2 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空间宇宙观与风景区度假酒店自然环境的融合60-61 5.2 古典园林空间地形处理手法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地形结合61-69
5.2.1 古典园林空间地形处理手法应用于度假酒店与风景区水体的关系61-64
5.2.2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应用于度假酒店园林建筑与风景区地形的关系64-67
5.2.3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地形处理手法应用于度假酒店植物与地形的关系67-69 5.4 古典园林空间序列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69-72
5.4.1 古典园林的内外向空间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布局69
5.4.2 古典园林的对比空间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主景空间塑造69-70
5.4.3 古典园林的主从空间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空间划分70-71
5.4.4 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与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场地组织71-72 5.5 国内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案例分析72-77第6章 结合古典园林空间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外环境设计策略77-87 6.1 结合风景区地域文化将度假酒店外环境有限的空间无限化77-78 6.2 度假酒店外环境与风景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78-80 6.3 总体建筑布局尊重和利用景区现有场地环境80-82
6.3.1 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构筑地形骨架80-81
6.3.2 利用地形划分和引导空间81
6.3.3 内外向的建筑布局兼顾内部景观与外部环境81-82 6.4 注重风景区度假酒店交通系统空间的营造82-83
6.4.1 风景区度假酒店主入口空间的构成82
6.4.2 "虚与实"、"明与暗"的道路空间变换82
6.4.3 合理的平面形式82-83 6.5 注重风景区度假酒店水景空间的营造83-84
6.5.1 风景区度假酒店水景的类型83
6.5.2 营建主次分明,序列清晰的水景空间83-84
7.5.3 注重水景与其他元素的联系84 6.6 注重风景区度假酒店植物空间的营造84-85
6.6.1 "疏与密"的植物景观空间84
6.6.2 选择适合自然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84-85
6.6.3 运用特色树种打造特有景观空间85 6.7 注重风景区度假酒店内庭空间序列的营造85-87
6.7.1 风景区度假酒店内庭功能的划分85
6.7.2 风景区度假酒店内庭主题的串联85-86
6.7.3 "主与从"的风景区度假酒店内庭尺度的把握86-87第7章 浅析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杭州西湖四季酒店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87-97 7.1 项目概况87-89
7.1.1 西湖风景区简介87
7.1.2 西湖四季酒店概述87-89 7.2 "内外向空间"在酒店外环境空间布局上的应用89 7.3 "对比空间"在酒店道路系统中的应用89-92
7.3.1 "明与暗"在主入口道路空间的应用90-91
7.3.2 "疏与密"、"引导与暗示"在保留区道路空间的应用91-92 7.4 "主从空间"在酒店入口空间的应用92 7.5 "分隔和联系空间"在酒店水景空间的应用92-95
7.5.1 "渗透与层次"在大泳池区的应用92-93
7.5.2 "仰视与俯视"、"看与被看"在大湖面区的应用93-95 7.6 "空间序列"在酒店内庭院空间的应用95-97第8章 结语97-99参考文献99-101致谢101-103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103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103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10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枫;[J];华中建筑;2003年03期
黄海静;[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李慧莉;张硕松;张险峰;;[J];城市建筑;2010年05期
杜松;[J];建筑创作;2003年05期
王路;[J];建筑学报;2000年11期
张宏伟,夏向宁;[J];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汪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3期
舒畅;唐晓艳;;[J];人民长江;2009年01期
余压芳,刘建浩;[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露;[D];湖南大学;2005年
孙韬;[D];湖南大学;2005年
景彦欣;[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辛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刘石磊;[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李振杰;[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光福;赵瑜;;[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刘艳玲;;[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厚实;郭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梁雪,刘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苏勇;[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林岭;林升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陈浩强;;[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李效梅;袁雪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郑正球;陈岚;杨仁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2期
王晓南;;[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余文婷;彭尽晖;邱波;;[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赵霜;岳桦;李青;;[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王琪;于晓南;;[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陈菁珏;吴昀;郑日如;常乐;夏宜平;;[A];中国球根花卉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陈建农;;[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孟庆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黄鸿仪;;[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吴庆洲;;[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单超群;刘松茯;;[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凯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王厚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乐珊;[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宝春;[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刘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王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史兵;[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王庆斌;[D];江南大学;2010年
夏桂平;[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倪文岩;[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和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许耕耘;[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静帆;[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冬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娄飞;[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唐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黄远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黄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贺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武云霞;[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3期
郭凤志;[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6期
毛建华,蔡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刘家明;[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王莹,骆文斌;[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04期
刘爱荣,帖英;[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年04期
杨帆;[J];饭店现代化;2004年03期
魏小安;[J];饭店现代化;2004年11期
张亚轩,张弘;[J];规划师;2002年08期
陆洪慧;[J];规划师;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南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伟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孙伟;[D];青岛大学;2004年
兰开锋;[D];湖南大学;2005年
甘露;[D];湖南大学;2005年
孙韬;[D];湖南大学;2005年
任函;[D];郑州大学;2006年
汪虹;[D];东南大学;2006年
景彦欣;[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杨宝祥;[D];重庆大学;2007年
辛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城市建筑;2011年04期
曾福勇;[J];广东建筑装饰;2001年04期
孙大壮;田莉;郑乙明;;[J];现代装饰;2002年06期
;[J];世界建筑导报;2002年Z1期
;[J];世界建筑导报;2006年01期
张鑫灏;颜朝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5期
陈小英;杨捷;钟展辉;李楚益;;[J];广东建筑装饰;2006年05期
于芳;邱文晓;;[J];山西建筑;2007年31期
张旭;;[J];城市开发;2008年Z1期
杨忠旭;;[J];装备制造;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中国照明工程二十年专刊[C];2012年
唐晔楠;王畅;;[A];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俊洁;[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3年
立平;[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编译 林达;[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张嘉毅;[N];中国旅游报;2002年
吕广敏;[N];中国旅游报;2003年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院长 鲁朗;[N];中国旅游报;2004年
张云中;[N];国际商报;2005年
海南记者站
冯华国;[N];中国旅游报;2006年
宣玥;[N];中国旅游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卢正懋;[D];厦门大学;2009年
熊博;[D];湖南大学;2009年
甘露;[D];湖南大学;2005年
韩军;[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高尚;[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张春利;[D];天津大学;2008年
刘静;[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刘石磊;[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王继哲;[D];吉林大学;2008年
龚乐;[D];重庆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序列号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