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率低,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_百度知道
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这是由于什么引起的?
考试了,急
提问者采纳
人口迁移,外迁人员多,总增长里面应该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提问者评价
你怎么不早说的啊?我都考完试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自然增长率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啊
人口出生增长统计数据可能有问题,另外就是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好,今年人口普查结束后见分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17年()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8人口
<font COLOR="#FF—2011年全国高考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8人口
一、单项选择题(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图2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2,完成4~5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9312;&&&&&&&
B.&#9313;&&&&&&&
C.&#9314;&&&&&&&
D.&#9315;
【解析】本题组通过人口金字塔图,考查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第&#9315;幅图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年轻型,可以看出底部很宽,所以出生率较高,上部很窄,可以看出老年人少,但不能说死亡率高。由于上窄下宽,可以看出自然增长率很高。
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
A.&#9312;&#9314;&#9315;&#9313;&&&&&&&
B.&#9313;&#9315;&#9314;&#9312;&&&&&
C.&#9315;&#9313;&#9314;&#9312;&&&&
D.&#9312;&#9313;&#9314;&#9315;
【解析】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9312;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9313;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9314;&#9315;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3.(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
D.长白山地
【解析】滑坡和泥石流两者的共同特点是主要发生在山区,在重力作用下,物质沿一定坡度向下运动。我国西南地区高坡陡,岩石破碎,暴雨集中,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答案B。
4.(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9312;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9313;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9314;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9315;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9312;&#9313;&&&&&&&&
B.&#9312;&#9314;&&&&&&&&
C.&#9313;&#9315;&&&&&&&&
D.&#9314;&#9315;
【解析】题目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大的,但从题干中关键词“快速有效”分析,营造防护林体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题干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防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故选A.
5.(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山西卷(新课程))图2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
&&&&&&&&&&&&&&&&&&&&&&&&&&&&&&&&&&&&&&&&&&&&
A.&#9312;&&&&&&&&&&&&&&
B.&#9313;&&&&&&&&&
C.&#9314;&&&&&&&&&&&&&
【解析】“过渡型”的人口应该是出生率比较高而死亡率比较低。6.(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进入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
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
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解析】当前我国人口特点表现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解决人口问题主要对策为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故正确选项为
A。7.(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图5是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双项选择题)
&&&&&&&&&&&&&&&&&&&&&&&&&&&&&&&&&&&&&&&&&&&&
A.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高峰
B.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正值生育率的高峰
C.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
D.1978年——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地理统计图的能力,具体考查对我国人口增长规律及原因的理解能力。从曲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高峰期在 1989
年前 后,由于处于生育高峰期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而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总量最 多在 2004
年,两个峰值不重合。人口的迁移是机械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我国外来移民不多,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所致。
8.(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
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
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非总人口数量,可排除A选项;由于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标准的认定,可能存在较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排除B项,选定C项;16亿人是我国人口最大承载量,而非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不是指最高人口,而是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又可排除D项。
9.(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目前上海面临最主要的人口问题是(  )
A.卫星城镇人口比重大
B.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年龄构成轻,生育高峰压力大
D.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赡养照顾众多老人负担过重
【解析】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且人口密度大,工业过于集中,产生了严重的环境、交通、住房、能源等问题,为缓解城市压力,目前已修建了许多卫星城。虽然上海人口基数大,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趋缓,人口的年龄构成中老龄化现象严重,致使青壮年赡养、照顾老人的负担过重。故
选项正确。10.(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年美国的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中西部迁移
B.目前中国人口主要是从内地、边疆迁往沿海
C.较长时期内俄罗斯人口自西部向东部迁移
D.近年巴西人口从沿海向中西部迁移
【答案】BCD
图1显示某国年每10年的人口变化。读图1完成4—5题11.(2009年高考全国&#8545;卷)年,该国
A.是人口净迁入国&&&&&&&&&&&&&&&&&
B.人口迁入是维持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
C.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
D.人口增长了15.1%
【解析】读图可知,除
年段的净迁入人口数为较小的负值外,其他各时间段的净迁入人口数均为较大的正值,因而
年该国是人口净迁入国A 项正确。自然增长人口数与净迁入人口数都占有较大比重,大致相当,所以 B 项错误。
1971—-1980 年段的自然增长人口数为负值‘说明该时段的人口出生率小于人口死亡率,C
项错误。人口增长率不同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自然增长与迁移增长共同影响,本题中它不等于增长率数字之和,应该是 2000 年与 1951
年相比的人口增长数除以 50 年所得到的百分比。
12. (2009年高考全国&#8545;卷)据图示资料推测,该国
A.自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进入现代型&&&&&&&
B.可能位于欧洲
C.1990年人口达到900万&&&
D.20世纪未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大
【解析】注意图中的自然增长人口数的增长率数字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不能据其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即A项错误。图中纵坐标表示每10年的人口增长数,缺少人口基数信息,无法计算人口总量,即C项错误。自1971年开始,人口的自然增长明显减慢,说明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世纪末,青壮年人口比重偏小,即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迁移、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1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3.(2009年高考全国I卷)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
C.上海&&&&&&&&&&&
【解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所以甲地自然增长率为—0.074%,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并且出现负增长,所以选项C正确;西宁、延安两地位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再生产类型还属于过渡型,而广洲虽然也属于现代型,但还没出现负增长,所以选项ABD错误。
14.(2009年高考全国I卷)&#9312;&#9313;&#9314;&#9315;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9312;&&&&&&&&&
B.&#9313;&&&&&&&&&&&&&
C.&#9314;&&&&&&&&&&&&
D.&#9315;
【解析】看图可得&#9312;地出生率大约为1.3%,死亡率大约为1.0%,得出自然增长率为0.3%,属于“三低”的现代型,所以A正确;而其他三地虽然自然增长率较低,但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所以都不能选。
【考点定位】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征及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再生产情况的差异。(2007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17~18题。
15.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解析】如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变化,人口增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人口自然增长率。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时,人口总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时,一般是人口总量的峰值;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时,人口总量会逐步减少。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折线图分析,当地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出生率迅速下降后也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增长趋势。&
16.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年之间&C.年之间&D.2004年以后
【解析】本题特别需要注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为1990年~2000年,此期间≥65岁以上的人口比值由5.59%增加到了7.74%,不同于“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
17.(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图4是我国第五此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9312;、&#9313;、&#9314;、&#9315;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解析】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辽宁和江苏位于东部经济区,湖北位于中部经济区,贵州位于西部经济区;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9312;&#9313;&#9314;省的自然增长率差不多,而&#9315;省的自然增长率明显高,从经济因素、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的人口政策等方面分析,可判断&#9315;省为贵州;从老年人口比重来看,&#9312;省和&#9313;省老年人口比重高,&#9312;省和&#9313;省可能是东部经济区的江苏和辽宁省。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更加发达,提供就业的机会更多,&#9313;省人口迁入指数比&#9312;省高得多,因此判断&#9312;为辽宁,&#9313;为江苏;&#9314;省从各方面的指标来看,都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是位于中部经济区的湖北省,因此选择项A是正确的。
(2007年高考上海卷地理)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8.该国人口变化趋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
【解析】仔细阅读该国的“人口金字塔”图,该国人口增长和构成的变化最显著特点是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而年轻人口的比重则基本没变化。
19.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解析】阅读该图,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较快,说明了该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同时右侧女性老年人口的比重又高于左侧男性老年人口的比重,说明了女性人口的寿命更长。
20.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
【解析】通过阅读该图,可得出1980年以来该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较稳定(低),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又较高,判断为发达国家。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21.(2009年高考江苏卷)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及人口统计图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图6反映该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不断减少,可能是实施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所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青壮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老龄人口比例提升,人口出现老龄化。故选B。
22.(2009年高考江苏卷)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9312;&#9313;&#9314;&#9315;&&&
B.&#9312;&#9314;&#9315;&#9313;&&&
c.&#9312;&#9313;&#9315;&#9314;&&&
D.&#9312;&#9314;&#9313;&#9315;
【解析】&#岁少年儿童比重大;&#岁少年儿童比重减小,15—29岁年龄组比重增加;&#岁少年儿童比重进一步减小,30—44岁年龄组比重增加;&#岁少年儿童比重继续减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模式逐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出生率逐步下降,青少年人口比重逐步下降,故顺序为&#9312;&#9314;&#9315;&#9313;,选D。
【考点定位】&#9312;人口老龄化问题;&#93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历程;&#9314;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表为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年龄段(岁)
迁出人数(人)
迁入人数(人)
2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解析】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是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即选C。
24.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解析】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25.(2009年高考广东地理单科卷)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图6,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6 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解析】此题出现新概念人口抚养比,但题目设计并不难,看清楚图中个省市少儿人口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大小就可以做出此题。从图中可看出,五省市相比,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大,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低于广东,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高于北京。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人口问题,以一个新概念(人口抚养比)的形式体现。(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图1
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26.关于该生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解析】该题以2010年的四川省人口统计为情境考察了10年间四川省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及原因,自然增长率由0.51%下降到0.23%,典型的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现代型;总人口减少不到200万,人口密度十年来不可能是大幅减小;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的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2223万增加到3217万,增长了993万,增长率为44.7%。
27.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解析】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劳务输出数量增加。(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图2表示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3-5题
&&&&&&&&&&&&&&&&&&&&&&&&&&&&&&&&&&&&&&&&&&&&&&&&
28.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解析】读图,可看出A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29.图中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该地区典型的农作物是
A.棉花&&&&&
B.甜菜&&&&&
C.橡胶&&&&&&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B点代表的省(市、区)在年间是我国唯一的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也是目前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可判断该点代表的省(市、区)是西藏自治区,其典型的农作物是青稞。
30.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错误。
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图4),回答6~7题。
31.(2009年高考天津卷)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A.a b c&&& B.a c
d&& C.a b
d&&& D.b c
【解析】a图中在0-20岁人口数量比较多,50-80岁人口数量特别多,但是20-40岁的人口数量很少,说明有大量的人口迁出;b图中0-20岁少,50-80岁人口数量很少,但是20-40岁的人口比少年和老年人多了很多,说明有大量人口的迁入;d图中20-40岁人口数量要多于少年和老年人口数量,而且在这个年龄段男性的比例明显多于女性,说明有大量的男性人口迁入。
【考点定位】考查人口的迁移32.(2009年高考天津卷)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C.c&&& D.
【解析】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占主要地位则人口年龄应当比较年轻,大概在20岁左右,从四幅图中可以看出,b图的20岁左右的人口数量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数量
【考点定位】考查人口组成与城市之间的关系(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27~28题。
年龄段(岁)
男性人口(万人)
女性人口(万人)
33.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答案】BC
【解析】本题组结合热点“我国人口问题”,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看出:该市迁入的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且以青壮年为主;现在我国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34.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CD
【解析】迁入的青壮年人口加剧了就业压力,但也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35.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
【解析】一般而言,“长寿村”人口寿命较长或百岁老人较多主要是由于当地环境优美、气候适宜、水质较好等因素而形成的,与山区是否闭塞关系不是很大。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只能说明当地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36.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基础图5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下列廉洁与图不相符的是
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
D.天津和潍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解析】读图可知北京人口比重持续增大,原因是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天津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唐山市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廊坊市人口比重相对稳定,变化不大。故D选项可选。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
37.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解析】通常判断三率的高低以0&#8453;左右为低,1&#8453;以下为较低,1-2&#8453;为较高,2&#8453;以上为高,依次可以看出甲城市80年,乙城市60年代和70年代可能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模式。
38.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解析】从图中可以丙城市90年代人口迁移增长率为负值,人口不断在外迁,这代表了发达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而甲城市,人口迁移增长率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快,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特点。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3,完成7~9题。
39.M、N、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C.P地&& D.Q地
【解析】M、N、P、Q四地都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多少与地形有关,结合a图,M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最多。40.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洋流& D.距海远近
【解析】L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41.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游牧业
【解析】该区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人口密集,因此乳畜业发达。(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重庆卷)图1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1,回答1~2题。
&&&&&&&&&&&&&&&&&&&&&&&&&&&&&&&&&&&&&&&&&&&&&&&&&&
42.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解析】考查读图判断分析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较大,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选B。43.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解析】考查区域地理概况。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属于发达国家,在亚洲的最发达国家是日本。日本严重缺乏能源。选B。(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
44.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解析】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45.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解析】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请对下列相关问题作出选择。
46.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
A.93%&&&&&&&&&&&&&&&
B.23%&&&&&&&&&&&&&&&&&
C.13%&&&&&&&&&&&&&&&&
&&&&&&&&&&&&&&&&&&&&&&&&&&&&&&&&&&&&&&&
人口年龄构成的比重
【解析】首先找准 0~
14岁年龄构成的起点坐标和纵坐标。读图应注意几点:&#9312;三项要素在数轴上的比例由低到高方向一致,向上延伸区方向也一致(都向右上方)。&#9313;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
100% ,而不能小于或大于 100% 。通过读图其数值接近 23% 。故选项 B
正确。47.与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解析】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及人口各年龄构成变化分析我国人口问题。我国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 0~
14岁人口比重较大,未来人口再生产的趋势仍是增长过快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故选项 B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旧课程))据图1和图2,回答1-2题。
&&&&&&&&&&&&&&&&&&&&&&&&&&&&&&&&&
图1&&&&&&&&&&&&&&&&&&&&&&&&&&&&&&&&&&&&
48.由图1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9312;、&#9313;&&&&&&&&
B.&#9312;、&#9314;&&&&&&&&
C.&#9313;、&#9314;&&&&&&&&&&&&&&&&&
D.&#9314;、&#9312;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图文转化能力,具体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及特点。通过读图了解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9312;时期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属于城市化初期;&#9313;时期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9314;时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后期。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实际情况,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C。49.图2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9312;&&&&&&&&&&&&&&&&
B.&#9313;&&&&&&&&&&&&&&&&&&&
C.&#9314;&&&&&&&&&&&&&&&&&&&
【解析】利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结合直角坐标系读图分析判断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通过读图比较可看出&#9314;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即自然增长率最高。故选项 C
正确。(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旧课程))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
50.中、印、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  )
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
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
【解析】51.表1资料表明,那时(  )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及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解析】(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河南卷(旧课程))根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
52.图中a所示国家可能是(  )
A.印度&&&&&&&&&&&&&&
B.新加坡&&&&&&&&&&&&&
C.美国&&&&&&&&&&&&&&&&
【解析】由图可知
a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四个国家比只有印度经济较落后,人口增长快,自然增长率最高。53.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
A.&#9312;&&&&&&&&&&&&&&&
B.&#9313;&&&&&&&&&&&&&&&&&&
C.&#9314;&&&&&&&&&&&&&&&&&
【解析】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为&#9312;,因为&#9312;较&#9313;&#9314;&#9315;人口自然增长率都高,较符合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广东卷(新课程))图4是某地区年人口增长图。读图4回答12—13题。
54.30年间该地区(  )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解析】通过读图计算,完成关于人口、城市化的定量分析。利用总人口减去乡村人口得出 1950年城市人口为 500万(1500万 ~
1000万),1980年城市人口为 1000 万(3000 万 ~ 2000 万),二者相减即城市人口增长 500 万。总人口由
1950 年(1500万)~ 1980年(3000万)增长了 1倍,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 ~ 1000万)1000万,也增长了
1倍。故正确选项为 B。55.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
A.大幅提高&&&&&&&&&&&&&&&&&&&&&&&&&&&&&&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D.略有下降
【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人口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 1950年和 198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进而比较其变化。1950
年城市人口 500 万,总人口 1500 万,城市人口比重占 13;1980年城市人口为 1000万,总人口为
3000万,城市人口比重占 13,因此该地区城市化水平没有变化,故C
选项为正确答案。(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8547;(新课程))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10——11题。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56.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A.&#9312;&&&&&&&&&&&&&&&
B.&#9313;&&&&&&&&&&&&&&&
C.&#9314;&&&&&&&&&&&&&&&&
【解析】57.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9312;&&&&&&&&&&&&&&&
B.&#9313;&&&&&&&&&&&&&&&
C.&#9314;&&&&&&&&&&&&&&&&&&
【解析】(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16~19题。
人口算术密度
人口生理密度
58.“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解析】加拿大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较多,美国耕地面积也较大,埃及国土大部分处于热带沙漠,“地广人稀”且耕地缺少,印度人口稠密,耕地面积广,故正确选项为
C。59.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解析】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 12以上的国家应为孟加拉国,其国土以平原为主,耕地比重大,即 C
选项正确。60.对比表中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为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为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中国与印度相比,中国人口算术密度低于印度,而人口生理密度远高于印度,说明中国可耕地面积小,人口多,故人口压力较印度大,即
选项正确。61.就国土面积而言,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有(&&&
A.日本、埃及&&&&&&&&&&&&&&&&&&&&&&&&&&&&&&&&
B.中国、印度
C.美国、加拿大&&&&&&&&&&&&&&&&&&&&&&&&&&&&&
D.孟加拉国、美国
【解析】由表中各国相关数据对比可知埃及国土面积大,而人口生理密度最大,即耕地资源贫乏,日本国土狭小,人口稠密,人口算术密度较高,由于其境内多山耕地面积小,所以人口生理密度高。故正确选项为
A。(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图7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
&&&&&&&&&&&&&&&&&&&&&&&&&&&&&&&&&&&&&&&&&&&&&
62.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
B.14.3%&&&&&&&&&&&&&&&&&
C.0.9%&&&&&&&&&&&&&&&&&&&&
【解析】通过图数据 1992年人口 68.7万,1993年人口 80.2万,计算 1992年 ~
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 ,即为 16.7% 。故 A
选项正确。63.1991年至1998年,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
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
【解析】由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所以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为大量人口迁入。即 C
选项正确。64.该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
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
【解析】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会给该城市带来一定的问题。如人口增多会出现住房紧张,城市用地压力增大,即 D
选项正确。(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图4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8—19题。
&&&&&&&&&&&&&&&&&&&&&&&&&&&&&&&&&&&&&&&
65.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37年&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年&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解析】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
66.1980年到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解析】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商业和旅游业为第三产业,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8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卷(旧课程))表1: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次能源消费
(20世纪80年代平均值)
(以美国为1)
年增长率(%)
67.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至北回归线期间(  )
A.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B.日本一直是雨季
C.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美国洛杉矶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可以判断大致时间为3月21日~6月22日之间;中、日、印、美均在北半球,此时为夏半年;根据各自所属气候类型特征加以判断:中、日、印均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美国洛杉矶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应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68.当伦敦为中午12时(  )
A.美国处于黑夜,中、印、日三国都处于白天
B.美国处于白天,中、印、日三国都处于黑夜
C.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
D.中、印、日、美四国的日期相同
【解析】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1小时&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当甲地所在时区对应的整数小于乙地所在时区对应的整数时,用“+”号;反之,用“-”号)当伦敦为中午12时,美国时间(西五区)=12-{1小时&[0-(-5)]}=12-5=7时;中国时间(东八区)=12+[1小时&(8-0)]=20时;印度时间(东五区)=12+[1小时&(5-0)]=17时;日本时间(东九区)=12+[1小时&(9-0)]=21时。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重庆卷(新课程))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
69.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  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  C、传统型和过渡型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及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三者的特点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高高低为原始型,高、较高、较低为传统型,高低高为过渡型,低低低为现代型。从图中可看出a区域特点是高、较高、较低为传统型,b区域特点是高低高为过渡型。
70.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931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9313;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9314;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9315;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9312;&#9313; &&&&
B、&#9312;&#9315;&&&&&&
C、&#9313;&#9314; &&&&&
D、&#9314;&#9315;
【解析】从图中看出c区域特点是低低低为典型的现代型,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接近0,看出c区域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出生率低是因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思想观念发展了改变,生育意愿较低。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8545;(新课程))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
7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A.&#8544;期&&&&&&&&&&&&&&&
B.&#8545;期&&&&&&&&&&&
C.&#8546;期&&&&&&&&&
D.&#8547;期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第&#8546;阶段,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而同期的死亡率很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当然迅速降低;死亡率低,意味着人们的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体现,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地增长。
72.在&#8544;期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解析】第&#8544;阶段时,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增长较缓慢,因为高死亡率,人的平均寿命较低。(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73.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人的人口数量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
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74.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9314;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9315;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9312;&#9313;&&&&&&&
B.&#9313;&#9314;&&&&&&&
C.&#9312;&#9314;&&&&&&&
D.&#9314;&#9315;
【解析】从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下降,人口增长减慢,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老,劳动力充足。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四川卷(新课程))图1为甲、乙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4-6题。
75.目前与甲国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家是
C.新西兰&& D.埃及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人口数量、分布及人口问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国为发达国家,但年人口增长较快,与目前的埃及相近为过渡型,而韩国、古巴和新西兰目前均属于现代型。
76.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乙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各个国家或地区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
77.由图1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
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
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解析】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普遍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民收入高,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撒哈拉以南非洲保持着较高的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故与乙国不相吻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劳动力并不缺乏。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江苏卷)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题。
78.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答案】AC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明确我国各分区的范围。如,西北地区一般是指:新、青、甘、陕、宁和内蒙古,而西南地区是指云、藏、川、渝、黔等省区。将一区域内的省区迁入人口数(柱的高度)和迁出人口数(柱的高度)累加后进行比较即可。
79.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答案】AC
【解析】解题关键是审题。在四个供选答案中,黑龙江省是人口净迁出省。江苏虽是人口净迁入省,但矿产资源储量并不丰富,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总人口(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80.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答案】D&
【解析】首先我国先来看一下题目当中的一些重要信息:(1)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2)人口总量从1982年的35万人猛增到2000年的701万人,增长了20多倍。人口的自然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和很少的基数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以上变化的。联想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大批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可以确定该城市一定有大量人口迁入。(3)再看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15—64岁人口比例却急剧增加,可以确定迁入的人口应该主要是青壮年人口。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我国人口迁移等知识。
【备考提示】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孤立的掌握知识点,要学会知识之间的渗透,增强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想达到这种能力要求就必修有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
81.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解析】由第3题的分析可知,该城市一定属于我国较早期的一个沿海开放城市,西安和沈阳不是开放城市,南京开放较晚,而且在80年代中期,南京人口规模已远远超过了35万人,而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属于五个经济特区中最早成立的一个,所以最佳选项应该是B。
【考点】考查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也反映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速度,特别是东部沿海开放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备考提示】虽然高考是以能力立意为主,但掌握一些基础常识还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高考海南卷)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6~7题。
82.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答案】A&
【解析】从表中看出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迁入国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都有,迁入国和迁出国都是沿海国家。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83.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C&
【解析】目前的移民外迁主要是劳务输出,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收入。
84.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答案】B&
【解析】考查世界人口稀疏区之一亚马逊流域地理原因。85.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9312;气候适宜& &#9313;文化单一 &#9314;地势平坦
&#9315;水力资源丰富&&
A.&#9312;&#9313;&&&
B.&#9313;&#9315;&&&
C.&#9314;&#9315;&&&
D.&#9312;&#9314;
【解析】考查世界人口相对稠密区的地理原因.巴西高原东北沿海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二、综合题
86.(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近几十年来,国际人口迁移中大量增加的外籍劳工,主要流入区是&&&&&&&&&
和&&&&&&&&&
【答案】西欧&&&&
西亚产油国87.(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读“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图”和“1982年与1996年上海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50年代,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
;自国家推行&&&&&&&&&&&&&&&&&
措施后,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左右,199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
&(2)1996年与1982年相比,上海市0~1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趋于&&&&&&&&&&&&&&&&&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趋于&&&&&&&&&&&&&&&&&
,这表明上海人口年龄构成已出现&&&&&&&&&&&&&&&&
&(3)目前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上海上述人口问题将带来&&&&&&&&&&&&&&&&&
等社会问题。
计划生育&&&&
3(2、4也算对)&&&&
(2)下降&&&&
(3)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需赡养照顾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88.(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图2-31中A、B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解答:
(1)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A国&&&&&&&&&&&&&&&&&&&&&&&&&&&&&&&&&&&&&&&&&&&&&&&&&&&&&&
B国&&&&&&&&&&&&&&&&&&&&&&&&&&&&&&&&&&&&&&&&&&&&&&&&&&&&&&
(2)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
A国;& B国。
(3)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A国&&&&&&&&&&&&&&&&&&&&&&&&&&&&&&&&&&&&&&&&&&&&&&&
B国&&&&&&&&&&&&&&&&&&&&&&&&&&&&&&&&&&&&&&&&&&&&&&&
&(1)人口严重老龄化&&&&&&&&&&&
少年儿童比重大
(2)人口死亡率回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 劳力不足,社会负担过重
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导致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社会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3)鼓励生育或移民&&&&&&&
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89.(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分析表格中有关资料,解答:&
&(1)计算巴基斯坦人口密度(四舍五入取整数),填入表中空格。
(2)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3)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
两种资源是否得到最佳结合。所谓最佳,
一是&&&&&&&&&&
;二是&&&&&&&&&&
(3)人口和自然&
两种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解析】(1)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所谓人口密度,就是平均每平方千米内人口的数目,从表中资料可知:巴基斯坦的人口为1.4亿人,面积为79.6万平方千米,这样巴基斯坦的人口密度为1.4亿人&79.6万平方千米=176人/平方千米。
(2)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
(3)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两种资源得到最佳结合,就会达到两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会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点评】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不能说明和决定这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只有把人口数量、密度和经济条件结合起来,才能说明问题。
90.(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目前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说出中国关于人口的基本国策。
人口问题:
(1)&&&&&&&&&&&&&&&&&&&&&&&&&&&&&&&&&&&&&&&&&&&&&&&&&&&&&&&&&&
(2)&&&&&&&&&&&&&&&&&&&&&&&&&&&&&&&&&&&&&&&&&&&&&&&&&&&&&&&&&&
(3)&&&&&&&&&&&&&&&&&&&&&&&&&&&&&&&&&&&&&&&&&&&&&&&&&&&&&&&&&&
(4)&&&&&&&&&&&&&&&&&&&&&&&&&&&&&&&&&&&&&&&&&&&&&&&&&&&&&&&&&
基本国策:&&&&&&&&&&&&&&&&&&&&&&&&&&&&&&&&&&&&&&&&&&&&&&&&&&&&&&&&&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
(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化现象逐渐出现。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
(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与四化建设不相适应。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1.(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26)读下列柱状图(资料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
&&&&&&&&&&&&&&&&&&&
全国和上海人口增长幅度对比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对比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的增加。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
存在的问题:                         。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
              。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答案】(1)外来流动人口(1分)
增强社会的活力(1分)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的经济秩序会造成一些压力;对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一些新问题等(2分)
(2)老龄化(1分) 青壮年负担过重及赡养照顾众多孤寡老人等(2分)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制度等(2分)
【解析】上海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由图可知上海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其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地区差异引起的人口流动,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老龄化的城市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压力。虽然上海人口基数大,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趋缓,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致使青壮年赡养照顾老人的负担过重。面对现实,必须制定相应的措施,如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实行退休金制度,加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等以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注意〕上海人口增长及年龄构成特点、人口问题和应对策略。
92.(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49-51)当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或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出现各种人口问题。读图表回答:
&#9332;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1994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      ,当年非农业人口数是      亿。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是      。
&#9333;从“中国人口增长及其自然变动”图中截取1960年至1990年30年间非农业人口变化资料,完成下列表格和相应曲线图。&&&&&&&&&&&&&&&&&&&&&&&&&&&&&&&&
年非农业人口比例曲线图
&#9334;人口增长过快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根据下列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
A&&&&&&&&&&&&&&&&&&&&&&&&&&&&&&&&&&&&&&&&&&&&&&&&&&&&&&&&
B&&&&&&&&&&&&&&&&&&&&&&&&&&&&&&&&&&&&&&&&&&&&&&&&&&&&&&&&
&读“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图,我国人口还存在的问题是:&&&&&&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扩招,这种现象已有显著改善。
我国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台湾省资料暂缺)
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3.4亿 && 28%
&#9333;填表;绘图单位:亿&#9334;
A.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仅占世界人均数的1/3
B.我国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
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与实现现代化要求不适应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本题以社会热问题—人口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
(1)读坐标图,首先要看明白纵横坐标的含义,图例所代表内容及各曲线代表的内容,然后根据试题要求,在图中找出相应的坐标点。
(2)该小题主要考查读图、填表及绘图能力,填表只要从图中读出相应坐标点值即可。绘图时应先确定坐标点,再用平滑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
(3)该题考查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注意题干要求,如第一问要求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从表中可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及人均
都远远低于美、俄及世界平均值。第二问要求据“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图分析存在的人口问题。结合图例可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文化教育水平低,由此现状有针对性提出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注意]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当前存在的人口问题,掌握人口政策。93.(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39)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回答:
(2)根据表1数据,说了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的差异,试分析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1&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答案】
(2)北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河南为正。其原因是北京人口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河南人口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北京人口总增长率高于河南,其原因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较高;两个地区人口机械增长率不同反映了两个区域吸纳劳动力的差异。
(2)依据表格内容,应该从两类数据对比分析北京与河南的人口增长情况差异——&#9312;人口自然增长率(北京为负、河南为正);&#9313;人口总增长率(北京高于河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对外地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力,这就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现象。
94.(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河南卷(旧课程),34)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
人/km2的省有(写简称)    、   、    、    ;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写简称)    。
(2)AB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3%,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3%,其自然原因
是          ;社会原因是                       。
(3)在AB线西北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   、   。
(1)鲁 & 豫 & 苏 &
(2)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3)乌鲁木齐 & 兰州 &&
【解析】(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 500人
/km2的省有:山东、河南、江苏、台湾,其简称分别是鲁、豫、苏、台;人口密度最低的直辖市是重庆市,简称渝。(2)AB
线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53% ,人口却只占全国总人口的 6.3%
,其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地区;这里属我国第一、二阶梯,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这里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使生态环境变得相当脆弱。其社会原因是这里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所以人口稀少。(3)由于
AB 线西北部人口稀少,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少,只有乌鲁木齐、兰州、包头位于此区
95.(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26-30)阅读下列人口统计图表,计算并回答问题。
&#9332;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_________&;在A、B、C三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___国,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04年约6&)相似的是_________国。
&#9333;与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类似的国家主要分布于_________ (单项选择)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9334;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在图2中标出A点,以表示A国15岁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年龄构成。
&&&&&&&&&&&&&&&&&&&&&&&&&&&&
2004年A、B两国人口年龄构成(%)&&&&&&&&&&&&&&&&&&&&&&&&&&&&&&&&&&&&&&&&&&&&&&&&&&&&
&#9335;分析图1和图2可以看出,A国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9336;图3所示的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变化对该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332;30&&&&&&&
&#9335;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资源、环境、教育、就业等压力(任答三点即可)
&#9336;弥补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竞争力,活跃市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即可)
加大教育压力、住房压力、交通压力,加重了环境负担,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本组题关键是阅读统计图表和计算的能力以及对人口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做题时需要提取的主要信息有:(1)读“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柱状图”,读出相应数据并进行简单计算;(2)读两国人口年龄构成表,提取A国15岁以下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据并在图中分析其影响
96.(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广西卷,31)阅读表1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表1 20世纪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与GDP占世界比重的变化
(1)1900年,在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中,人均GDP最高的是______,最低的是&&&
(2)20世纪,人口占世界百分比上升的大洲或地区有&&&&&&&&&&&&
;GDP占世界百分比下降的大洲或地区有&&&&&&&
(3)年,非洲和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2.4%、
0.0%,试分别说明非洲和欧洲目前突出的人口问题。
(1)北美&&&&&
(2)亚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欧洲、非洲
(3)非洲人口增长过快(加剧了人口贫困化),欧洲人口停止增长(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统计图表的使用、分析能力。
(1)题要求对各地区人均 GDP 值的比较,表格中只列出各地区的人口、GDP 总值占世界的比重,因此解题时需要将 1990年的每一地区
GDP 比重除以该地区的人口比重,然后再比较它们的结果,从中找出最高值、最低值所在地区。(2)题直接在表格中分别找出人口比重上升与
GDP 比重下降的大洲或地区。(3)一般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1,就称之为高人口增长率。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 2.4%
,很明显其人口增长快,加剧了该区的人口贫困化;与此相反,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也就意味着人口已停止自然增长,必然会引起人口老龄化。97.(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新课程+旧课程),41)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读图7并分析: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将一个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9333;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描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国情。人口规模的跨省流动是目前我国社会一大特征。
(1)我国跨省人口的流动主要是由乡村流向城市、由经济贫困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2)我国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这种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地区与流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98.(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33)(28分)根据材料和图1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9332;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15分)
&#9333;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13分)
&【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解析】(1)考查工业区的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服装加工基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这些优势;加之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服装加工基地向安徽转移.而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所以人口向广东等省迁移。(2)考查产业转移的意义.产业转移有利于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从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城市化水平。
99.(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35-37)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问题。(15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9332;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人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地区。在四大地区中,1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地区与&&&&&&&
&#9333;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9334;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9332;东部;中部;中部;东北
&#9333;西部;中部;东部;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9334;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缓慢;
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
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解析】(1)本题简单,只要认真分析图示不同区域间人口迁移的数据就可以顺利作答。
(2)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即人口大规模单位万人流动的流入区和流出区的分析。后面问的是迁入区什么样的生产结构特点吸引了其他地区的人口迁入该地区是对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考查不难作答但必须注意答题语言的规范性。
(3)分析人口曲线的变化必须注意其和资源储量、环境质量变化间的关系注意人口曲线变化和工业产值、粮食产量变化间的关系。总之必须在分析图示时仔细分析这几种曲线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最后根据几种曲线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协调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00.(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43)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9分)&&&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者发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l、图2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由图1可知:&&&&&&&&&&&&&&&&&&&&&&&&&&&&&
由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
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
分,答对1 点即得2 分,答对2 点得4
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
分,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结合人口地理学方面知识的图表分析能力。由图1
可知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由图2
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0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33)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1)目前广东呈现出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相对落后的粤北山区经济发展格局(图13)。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年末户籍总人口为2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是____________(保留整数)。
(2)读图14-15,指出景观特征。
图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适合粤北山区发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城市密集区,其国土整治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填写正确项的字母)
A.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坏境
B.建立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绿化隔离带
C.大量移种山区古树绿化城市
D.鼓励新建“花园式”工厂
E.改善交通体系,间缓交通拥挤&
(2)&#9312;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高达70%。
&#9313;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9314;城镇经济实力较强。
&#9315;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
(3)绿色农业;资源型产业;旅游业;水电;农副产品加工
【解析】(1)该地户籍总人口为2 4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此地区城市化水平应为:(2 451-678)/2
451≈72%(保留整数)。
(2)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且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
(3)粤北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发展立体生态(或绿色)农业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该区有丰富的铁、硫、铅锌矿产及水能资源,因此适宜发展资源型产业及水电,该区有多处风景区,适合发展旅游业。
(4)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城市密集区,其国土整治的重点应为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绿化隔离带;改善交通体系,减缓交通拥挤,也是为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所以ABE项正确。大量移种山区古树绿化城市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C错误。本区应以第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不应鼓励工厂建设,故答案D错误。
我的更多文章:
( 16:26:02)( 08:16:33)( 09:18:55)( 07:45:02)( 08:25:05)( 07:49:45)( 10:08:34)( 07:29:35)( 07:25:1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