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电视里说,牛奶论太子妃的倒掉txt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不是很浪费么?

牛奶价钱下跌 为什么倒掉也不低价卖给需要的人
核心提示:@程道霖,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折叠区你自己去拿人家是会给的,但是你们这些坏人白拿还想包邮。@牛继业,不河蟹偏要河蟹分子
@程道霖,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折叠区你自己去拿人家是会给的,但是你们这些坏人白拿还想包邮。@牛继业,不河蟹偏要河蟹分子,玻璃心杀手谢邀。类似的问题还可以问广东的香蕉桔子成堆烂掉,为什么不低价卖给北方人?西北的土豆农民挖都不挖直接耕地,为什么不送给城里人?菜农的菜烂在地里没人收,为什么不送给城里的家庭?商业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的体系,尤其是农产品快消品这种保质期极短的产品。有人专门生产,有人专门收购,有人专做物流,有人专做包装加工,有人专做批发,有人专做零售。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比如物流费用太高,价格大跌,都会让整个体系运行出问题,都会让这个产业链断掉。没人收购,批量生产的农户除了倒掉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自己又生产又物流又加工又销售是不可能做到的,费用和亏损那就比直接倒掉要大多了。直接倒掉是最理性、损失最小的选择。人类早就过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PS:震惊了,有人竟然会从垄断角度去解释农产品!你家的农产品给我垄断一个看看?@小雷小规模奶牛场主来告诉你为什么。自英明的习总就任以来前德国国脚亲承加盟贵州人和 曾加入2006世界杯。跟几个乳业大国签订了不少贸易合约,大量的洋奶(粉)解除了以往的贸易限制向中国市场杀进来。偏偏国内的乳业市场由于自己的不足和媒体的不懈渲染,成了洪水猛兽一般的存在。普通消费者不看营养成分含量也不看奶源&&外国奶一般都是以奶粉的形式进口,称为还原乳,仅以奶源产地为唯一的挑选凭据,只能说还是盲目的消费。另外,外国原奶的价格极低,到岸价基本上都低过国内原奶的生产成本,这跟国外的生产大规模机械化,专业服务化和政府补贴有关。在这种市场情况下,国内的各个大型乳品公司&&三元,伊利,蒙牛,光明等等,大量的采购外国的低价奶粉还原成奶进行生产。那么国内的原奶需求量就少了。现在各乳品公司基本上都出台了种种对奶农的限制政策,从限制收购量到限制收购价。现在,某些地区的奶价已经低到了1.X元每公斤,而生产成本基本上是在3.X元每公斤左右,散户的成本可能会低一点因为没有什么机械、基建、工资的费用,完完全全就是饲料成本。但是散户的奶除非靠上某个奶牛小区,不然是不大可能销出去的。跟伊利这种大公司签一个每天供奶30多公斤的合同?想想都觉得呵呵。如果仅仅是赔本销售,奶能卖出去也算是能回笼一部分资金,但是还有限制收购。现在奶业市场形势紧张,很多乳品公司限制了收购量,奶农就算每天能产10吨奶,我只跟你签一吨的收购合同,剩下9吨你自己想办法去。上哪想办法?除了倒还有什么办法。奶是鲜货,就算冷链保存,一般也不能超过3天。再说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看了看其他几位的答案。有说可以送给有需要的人的&&我们生产出来的是原奶,通俗的说就是生奶,这东西不是跟人奶似的能直接喝的。送到乳品公司去还要化验,化验通过了还要消毒处理。奶农直接卖给消费者,没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工商一查一个准,真要是喝出点什么事来,自己赔的倾家荡产都是小事,给国内的乳业市场再泼一身脏水罪过可就大了。还有人说什么经济学什么博弈论的&&大哥,国内搞养殖奶牛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朴素的农民。有几个奶农有眼光和胆子能有控制国内乳业市场的心啊。有这心也没这能力啊。啰啰嗦嗦说了这么些,总结一下吧。外国原奶低价冲击国内市场,国内乳品公司对国内奶农压价或拒收,奶农生产的奶卖不出去就只能倒掉。就这样补充,看到评论中大家提出的问题,应该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在这里统一补充回答。有个问题想请教下:你们真的像新闻上的奶农一样,用机油桶成牛奶么?还是管它什么桶能盛牛奶就行?国内散户奶农走到今天,跟自己作孽有关系么?作为现代化小规模奶牛场,挤奶用的是专用的挤奶机械并有专门的挤奶厅;原奶通过真空挤奶杯挤出,流经密封管道直接进入制冷罐,罐体上最左边是用于攀爬的扶梯,往右是罐口,原奶从这里进入制冷罐,罐体中间那个是搅拌机,连接着罐体里的搅拌叶片,用于定期搅拌防止原奶制冷不均匀和乳脂分离。罐体右边是控制箱、压缩机和散热片这个很直观就不解释了。机油桶这东西就算真能装奶,也没地方给它装制冷设备。没有制冷设备这原奶挤出来有个一下午就馊了。另外,这桶也就能装个几百公斤,一个日产几吨的奶牛场还得多准备几个桶要不还装不下。第三,这桶内壁完全没法刷,奶这个东西只要是刷的不干净马上就结奶垢,而且还会滋生大量细菌污染新挤的奶。原奶的细菌数指标一旦高了乳品企业就拒收了(检测指标下面详细说)。综上所述,正规的奶牛场是绝不会&管它什么桶能盛牛奶就行&来对付了。挤奶机械、制冷罐、以及种种专业机械是我们生产的必需品。就好比说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来说,绝对不可能&管他什么鞋能穿就行了&。一个意思。至于说国内散户奶农的现状,其实很复杂,我不知道能不能尽量简短的说清楚,试试吧。在公众眼里,可能奶农的形象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三聚氰胺事件经过媒体的渲染和传播,更是让公众对国内奶业寒了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件呢?奶农添加三聚氰胺仅仅是为了投毒吗?这是由于乳品企业收购原奶时,检测指标里有很重要的一项:蛋白质含量。这个指标一般在3%左右,市场上的奶制品包装上也应该全部印有该产品的蛋白含量大家可以自己留意一下。那么有些奶农由于生产管理技术低下,蛋白含量不达标,怎么办。就想办法人为的添加蛋白质。(以下方法只是道听途说,不保证真实性)部分黑心奶农往奶粉里添加尿素。尿素含有足够丰富的蛋白质(误)&&&&&&&&评论中提到添加尿素是为了利用尿素中的氮欺骗检测达到蛋白质数值假高。感谢指点之前一般使用凯氏定氮法测量蛋白质含量,即测量N元素的含量按比例估算蛋白质,而尿素还有比例极高的N,少量添加就可以使数据有所提高。&&&&&&&&原奶在高温消毒或喷粉的时候尿素高温下就会转化成三聚氰胺。所以说公众对国内奶业失去信心,确实跟一小部分黑心奶农作孽有关系。但是国内绝大部分原奶的供应商&&正规的奶牛场就是殃及池鱼了。我们向国内最大的几家乳品加工企业提供原奶,对方有严格的验收标准,指标包括:体细胞、细菌数、乳脂率、蛋白率,酸度、是否含抗生素和黄曲霉素、甚至包括送达的时候的奶温都要检测。很多人轻信谣言&牛都是打抗生素长大的,不喂激素就产不了这么多奶&。实际上,抗生素这东西只有牛在严重生病的时候才不得不使用,而且泌乳期的牛一旦使用了抗生素,就肯定要被隔离起来,挤出来多少奶是真的要倒掉的。真要是混到了制冷罐里,某乳品企业的规定是本罐奶当场倒掉,接下来的一周拒收。每天好几吨奶没地方交去一天损失就得好几万。所以抗生素的使用和隔离都是生产的重中之重。至于激素就更别提,别说用,乳品企业不定期下来抽查,只要看见了有激素那都是事儿。压根就不让在场里出现。再说激素这东西根本就没有必要用它来增产,本身不是干这个的。先答这么多吧,一边打字一边看着消息不断提示有人赞同和评论。给了我这个知乎新人极大的鼓励。我也希望能通过这个问题向大家展示一下一个普通的奶牛养殖场的情况,回答大家关于奶业的一些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要得瑟发表于15-01-
@周萧萧,通信狗+数码控+外貌协会学校教育洗脑的真彻底唉╯▂╰。这不就跟美国那个事儿一样嘛。倒掉看似不合理,但其实是一个最低成本的解决办法。你想低价卖给有需要的人,那你想过这个过程还需要额外的成本吗?运输成本,储存成本等等。你买东西不可能在自家里卖,你得运到市场,这要花钱吧;牛奶有保质期的,不专门储藏会变质啊,这也需要钱啊。本来因为价格下跌已经亏了,还要花费额外的成本,谁还要卖啊,不如倒掉方便。总之,就是为了少亏一点嘛。@青蛙,坚持反&上知乎高大上&。任重道远。情感&我给大家带来点正能量。凡是说不对的,都是敌特!2006年的考研题35.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参考答案:(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3分)(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试?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4分)对于奶农来讲,就是没人收购,你们扯什么犊子呢。降价卖给你?你去收购?&日,由于收购量急剧下降,北京延庆县大榆树镇下辛庄村的奶牛养殖户每天将上千斤白花花的牛奶倒进水沟。&牛有奶,奶得挤出来(为什么要挤出来,回家问家长),挤出来没人要(不是他妹的不愿降价卖,是没人买,懂不懂?),没人要会坏,坏了不能占着桶,就得倒掉,不但倒掉,还&要杀牛。为什么要杀牛?总能想出来了?我要得瑟发表于15-01-
@王渊渟,才如湖海文strong,腹有诗书气自华&评论区的朋友有说文不对题的,原谅我没有认真看好问题描述特指的国内情况,抱歉。大家就当是换一种思路看待这个非常理回答吧以下是原答案。来个详解版的转载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作者:杜洋君exlibat近日和一朋友闲聊,他突然问我为何当年美国的奶牛场主把牛奶倒入海中,廉价卖给工人不好吗?至少还可以收回一部分成本,就是白送也比倒掉好嘛,至少落个好名声!为何倒掉呢?朋友称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今天希望我能够帮他揭开这个多年的困惑。&我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吧&,于是我和朋友开始了一场闲侃。一、汤姆把牛奶倒入了大海中汤姆是生活在米国乌有城城郊的一位奶牛场主,不知何故,方圆数百里就这一家奶牛场,汤姆的奶牛场有2000头奶牛,每月产奶2000吨,这些牛奶供应乌有城的市民和周边农村的农民。牛奶售价是每吨500美元,每吨牛奶的生产成本是300美元。因此汤姆一个月可以赚40万美元。在大学读MBA的儿子杰瑞正在对当地牛奶市场进行调查,这是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意在巩固并实际应用课堂上学到的供求理论。经过一个月的调查,杰瑞向父亲指出了他的一个惊人发现:&这些年你平均每个月损失130万美元!&。这话让老汤姆很不高兴:&危言耸听。&&我反复核实过了,情况的确如此。让我给你解释一下吧。&&说来听听。&&咱们每月生产的牛奶卖给乌有城市民1000吨,乡下的农民1000吨。乌有城市民平均收入是乡下农民的两倍多,对这些市民来说,牛奶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并且花在牛奶上的钱占其整个生活支出的比重很小。&&这我知道。&&我的市场调查表明:即使奶价翻两番,即每吨2000美元,乌有城市民对牛奶的需求也基本不会下降。&汤姆了解乌有城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凭多年的经验和生活直觉他觉得儿子的这个调查结果很可能是真的。不过他立刻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可乡下的农民很穷,根据我的经验,每吨500美元,也就是每公斤25美分,是他们能够承受的上限,超过这个价格他们就不会买牛奶了。而我们每月的牛奶产量是2000吨,城里只能销掉1000吨,为了全部卖掉这些牛奶,我们只能卖500美元一吨。好在这样每月也能赚40万美元。&&要是能够卖给城里人2000美元一吨,乡下人500美元一吨就好了。&&这不可能,乡下人会把我们的牛奶转手卖到城里,2000美元的价格不可能维持。&&我知道,那为什么你不只卖给城里人呢?2000美元一吨!乡下人我们就不供应了。你想一想,每吨卖500美元,卖2000吨,一个月才赚40万美元;而每吨卖2000美元,虽然只能卖1000吨,可是一个月要赚170万美元。&&可这个月我们已经生产了2000吨,要是买2000美元一吨,多余的1000吨难道倒掉不成?&&是啊,倒掉很可惜!可是倒掉它们,我们还可以赚140万美元,不倒掉它们,我们就只能赚40万美元;毕竟赚钱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且你也只能倒掉,否则没人相信你真的会卖2000美元一吨。&老汤姆知道杰瑞的分析是对的!犹豫再三,他终于痛下决心:倒掉1000吨牛奶!可能这一决定对他的冲击太大了,他的脑子有点转不过弯来,竟说出了后来自己也觉得颇为可笑的一段话:&那以后怎么办?难道要每个月生产2000吨,倒掉1000吨吗?&杰瑞哈哈大笑:&怎么会这样!倒掉牛奶只能是这一次,以后我们就不需要生产这么多了,所以倒掉这个月多余的1000吨后,我们接下来宰杀掉1000头奶牛,辞掉部分工人,把多余的牧场和养牛场租出去,这样每月的生产成本可以降到30万,销售收入200万,每月纯利润就是170万美元了。&第二天,汤姆的奶牛场做了一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把1000吨香喷喷的牛奶倒入了海中,然后宰杀了1000头奶牛,并且将牛奶的价格翻了两番。自然,汤姆挨了不少骂。可是除了骂,人们也无可奈何。对于穷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喝牛奶了。而城里人仍然购买汤姆的牛奶,尽管对这样的大幅涨价也很不满,可也没办法,方圆几百里只有汤姆一个奶牛场。二、为何把牛奶倒入大海虚构了上面的故事,我为朋友解释道:&导致将牛奶倒入大海这种极端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垄断。关于垄断,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垄断的结果通常是产量从而消费量明显低于社会最优水平,而垄断价格却明显高于社会最优水平。倒掉牛奶这种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宁可闲置生产能力也不愿增产降价,其目的是为了维持垄断高价带来的高利润。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不少,中国的电信市场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我们知道,中国的电信话费是美国的数倍甚至十多倍,两国用的是相同的通讯技术,中国电信行业的运营成本不应高过美国,从道理上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中国电信行业的运营成本应该低于美国。其高昂的话费完全是垄断所致。为了维持垄断利润,我们的电信公司宁愿大量闲置通讯能力,也不愿意降价。可以说中国的电信公司天天在把牛奶倒入大海里。&&中国的电信市场还是垄断格局吗?&朋友有些疑惑,&不是有多家电信公司吗?他们之间没有竞争吗?&&中国的电信市场尽管不是由一家企业垄断,其真实状态却仍然是一种垄断格局。固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分别把持着南北市场,两者市场基本没有重叠,何来竞争?而且其话费利用行政手段予以强行固定,是一种事实上的价格卡特尔(价格联盟)。&&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市场可是重叠的,两者应该有竞争的啊!嗯,我知道了,他们的话费也是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固定的,他们事实上也是一种价格卡特尔。&&简言之,垄断通常导致供给过少,价格过高。它剥夺了穷人的消费权利,同时又迫使富人支付了更多的货币。垄断会导致明显的效率损失。一次性的倒掉牛奶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而长期闲置通讯能力当然是一种更大的资源浪费!&&让富人多掏点钱倒没什么,剥夺穷人的消费权利就太不道德了!&朋友插嘴道。&可惜,垄断并不能起到均贫富的效果。恰恰相反,它扩大了收入差距!剥夺穷人的消费权利是不道德的,这是垄断的一个明显弊端;但另一方面迫使富人多掏钱并不能起到劫富济贫(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恰恰相反,它导致的是一种一群小富人补贴一个大富人的结果。这不但不能缩小还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像上面那个例子,是乌有城市民这些小富人补贴汤姆家族这个大富人。&&国有垄断的情况和这不同吧,它们是国有企业,利润应该归国家所有,国家可以用这些利润造福于民嘛!&&逻辑上如此,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即使是为民谋利,也不能采取垄断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严重损害效率,也损害公平!国有垄断公司利润自然不能归其管理者及员工所有,但是这些管理者和员工可以通过增加个人收入,提高职工福利、扩大在职消费,增加在职闲暇等办法来将部分垄断利润转移为管理层和员工的个人福利,为了将这种做法合法化,许多时候他们不惜损害效率,这些做法明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本来,尽可能扩大内部人福利是国有企业的一个普遍特征,但是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这样做的空间有限,毕竟过高的运营成本会使其丧失竞争力,使其陷入亏损甚至破产!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没有这个约束,他们没有竞争者,他们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转移到价格中,或者通过降低利润来实现,前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后者损害国家利益。&&是啊!在咱们国家,在国有垄断公司工作可是端着一个金饭碗!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当下的中国,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富人。我曾听说,一个并不富裕省份的移动通讯公司的普通干部年终奖也数万元呢!&&对于国有垄断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说他们是富人有点夸张了,说他们是中产阶级也许更符合事实。但有一点,应该是一个客观的结论:他们的劳动付出并不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却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国有垄断行业已经成为一个特权阶层。因此,可以说,当垄断企业的所有权掌握在私人手中时,垄断的结果是穷人丧失了消费权利,同时一群小富人补贴了一个(一小群)大富人。而当垄断企业是国有企业时,垄断的结果依然是穷人丧失了消费权利,与此同时,一群小富人补贴了一个特权阶层。总之,垄断不仅损失效率,还损害了公平。&三、差别定价:一种矫正垄断效率损失的市场化手段&垄断必然带来上述效率损失吗?&朋友问到。&通常如此,不过不同情形下效率损失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能够实施价格歧视,垄断的效率损失会小一些。&&价格歧视?&&价格歧视,大致说来,指的是一家企业在出售一样的产品(服务)时,对不同的顾客索取不同的价格的现象,也可称为差别定价。这种定价方法现实中相当普遍,比如同样的飞机座位、同样的宾馆房间,个人订购和团队订购的价格就不一样。实施差别定价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企业必须能够自己制定价格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差别定价只能在竞争不完全的市场中实施。其次,企业必须清楚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不同群体货币支付能力不同,即企业必须能够分清向谁索取高价,向谁只能索取低价。最后,企业必须能够阻止可以支付高价的顾客却支付低价购买商品。满足这三个条件,企业就能实施价格歧视,并从价格歧视中谋取到更大的利润。如果汤姆能够进行差别定价,向市民索取一吨2000美元的价格,而仍然向农民索取500美元一吨的价格,他的垄断利润最大可以达到190万美元,而且没有损害农民的消费权利。此时,垄断带来的效率损失就小一些。&&可汤姆无法阻止农民把牛奶倒卖到城中,也就是他不满足第三个条件,所以他就只能倒掉牛奶了。&&未必做不到。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也许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暂且把奶牛场放在一边,我给你讲一个情况与之很相似的案例吧。某国际知名公司发明了一款激光打印机,打印速度很快,譬如说每分钟打印60页,其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市场调研表明这种打印机的客户分为两类: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这些机构用户,这些用户很需要这种速度的打印机,它们甚至愿意支付一万美元的价格。第二类客户是个人用户,他们的最高支付意愿是1500美元。因此,对于这家公司来说,如果能够向机构用户索取一万美元,而向个人用户索取1500美元,将可以获取最大利润。问题是如何阻止机构用户用1500美元的价格购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家公司将不得不放弃个人用户,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最终,该公司想出了一种办法,它把这种打印机分为两种款型,A型就是上述这种打印速度每分钟60页的打印机,而B型是在A型中加入一个芯片把打印速度降至每分钟5页!A型价格是一万美元,B型价格1500美元,这样就有效地阻止了机构用户支付低价。这种差别定价模式在电子产品中非常普遍,许多软件就分为专业版和普通版&。&我明白了!汤姆可以把牛奶做成两种不同质量的产品,譬如说把最新鲜的、有害细菌含量少的牛奶以2000美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很在意牛奶质量的城里人,而不新鲜的、细菌含量较多的以500美元的价格卖给农民。这听来有点缺德,这不是坑穷人吗?&&有一些。和理想状态相比,这是一个次优的结果,不过对于某些市场,如上述打印机市场、软件市场,很可能这是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好结果。人们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实际上火车硬座和软卧的服务质量差别很大,主要目的未必是降低硬座运营成本,更可能是阻止软卧客户购买硬座。很早就有人对此评论道:&这伤害了穷人,但并不是因为想伤害穷人,而只是为了吓走富人&。&&看来垄断必然是坏事。&&不能一概而论,不是所有的垄断都必然是坏事,专利形成的垄断有助于创新。我们前面所讲的打印机、软件的例子,其实都是专利(知识产权保护)造成的垄断市场,在那种市场中,上述差别定价方法形成的结果大致已是社会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在这种定价策略下,垄断带来的效率扭曲已经很小了。&&可是仍然有,比如说上述B型激光打印机中加入的芯片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同一功能的软件设计两种版本也纯粹是一种资源浪费。&&从理想状态来看,的确如此。只是在人类社会现有的约束条件下这应该是能够达到的最优结果了。如果你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能够增进社会福祉的好制度,你就能够认识到我这里所说的结论。&我要得瑟发表于15-01-
四、可否用行政手段有效地矫正垄断弊端?&有没有办法消除垄断的弊端?&&西方各国很早就认识到了垄断的弊端。但是,在各国反垄断的实践中,人们却发现矫正垄断弊端困难重重。对于上述奶牛场这种垄断,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消除政府管制,允许自由进入,竞争最终会把牛奶价格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可以想象,汤姆奶牛场的暴利会诱使很多人在乌有城周围开办奶牛场,2000美元的垄断价格不可能维持太久,除非政府对开办奶牛场设定了严格的进入壁垒,比如牌照制度。这种思路适用于大多数垄断产业:放宽政府管制,降低进入壁垒,利用进入者或者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减少垄断弊端。对于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产业各国曾经尝试过各种办法矫正垄断弊端。大致说来,实践过以下几种办法:第一种是对垄断产业实施国有化。西欧各国多实施这种做法。这样做的基本想法是国有企业可以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这样既可以保持自然垄断的技术效率,又可能避免私人垄断追求利润最大化带来的垄断弊端。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效果很差,国有垄断产业普遍效率很低,产品(服务)价格不一定低,质量和服务态度却很差,而且往往还出现巨额亏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各国兴起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第二种做法是垄断企业依然是私人所有,但实施政府管制。其中比较严格的一种管制方式是政府定价,即由政府管制部门来制订垄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像咱们国家电信服务价格由信息产业部来制订一样,基本的定价方法是在成本之上加一个合理的利润。&&这种方法挺好,牛奶的生产成本是300美元,加一个合理的利润100美元,每吨价格400美元,很合理的。&&事情并不如此简单。人们忽略了信息问题。我不用奶牛场的例子,因为这种产业放开竞争就可以了,不需要政府管制。我用上面的打印机案例,因为那是一种专利产品形成的市场垄断,难以通过引入竞争解决问题。如果那款打印机只有A型和一个一万美元的高价,个人用户买不起,这显然意味着很大的效率损失。即使是A、B两款,B型看起来也纯粹多余。政府定价的思路就是只允许这家公司生产A型,并且以12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这样所有的用户都买得起,而且企业也赚取了一个合理的利润,当然是一种有效率的结果。这种管制思路的各个部分都很完善,唯一忽略了一点:政府管制部门和公众如何准确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比如这款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多少?1000美元的生产成本是我们随口举的例子,真实的生产成本只有企业知道,政府很难拿到这个信息,如果企业告诉政府A型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而政府又无法核实,就只能接受这一数据,然后制定一个一万美元的价格,这和垄断价格有什么区别?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也许管制部门可以获得企业的真实成本信息,企业也有办法对付:一种是故意做大成本;另一种是收买管制部门,让管制部门站在企业而不是社会利益上。比如说,管制部门准确地了解到了打印机的生产成本是1000美元,可是他却向公众宣布生产成本是8000美元,从而一万美元的价格是一个合理价格。这种现象现代经济学称之为&俘获&和&合谋&,合谋是一种中性的说法,俗语就是&勾结&。也就是说,这种管制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效率,也不能有效维护公平,却导致了大量腐败。西方各国在多年的管制实践中发现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也曾出台各种措施予以防范,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放松管制(所谓自由化),通过减少行政壁垒,引入竞争来减少垄断弊端。其实,上述问题在我们国家同样存在:公众了解铁路部门和电信部门的真实运营成本吗?它们现有的运营成本是能够达到的最低成本吗?铁道部和信息产业是站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制定价格吗?简言之,政府定价这种管制方式对信息和管制部门自我约束水平的要求太高,现实难以满足。&&还有其他办法吗?&&美国还曾经实施过这样一种管制措施:对某些产品禁止实施价格歧视,其管制动机是一种公平性考虑,就像你上面所说的,为了防止富人支付低价,人为地降低卖给穷人的产品质量看起来很不公平,它伤害了穷人。因此政府希望通过禁止价格歧视的办法消除这种对穷人的损害,管制意图很好。而且和政府定价那种方法相比,这种管制方法对信息和政府管制水平的要求要低很多,看起来容易实施。&&对啊,他并不要求管制部门了解企业的成本信息,只要观察其产品价格就行了,价格是个公开信息,容易观察,公众也容易监督。&&遗憾的是,管制动机很好,但是效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不仅没有增进穷人的福利,促进公平,反而进一步伤害了穷人,剥夺了穷人的消费权利,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怎么可能?&&政府和公众希望在这样一种管制措施下,汤姆把牛奶的价格统一定在500美元的水平上;那家公司只生产A型打印机,并且以1500美元的统一价格卖给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问题是企业不会这样做,如果不允许汤姆实施差别定价,它就会把价格定在2000美元上,只向市民提供牛奶,对农民不再供应。在统一定价下,这样做利润最大。他是不会把价格定在500美元上的。否则也就不会发生把牛奶倒入大海这种事情了。同样原因,那家公司会把价格定在一万美元的高价位上,只供应高端客户。别说高速打印机,就是B型这种低速打印机低端客户也买不到了。逻辑很简单,在差别定价策略下,企业既要西瓜(高端客户支付高价),也要芝麻(低端客户支付低价),如果不允许差别定价,企业就会只要西瓜,不要芝麻。你想让他只要芝麻,怎么可能?&&怎么能这样?政府应该直接要求牛奶价格定在500美元,打印机价格定在1500美元。&&你又回到政府定价的路子上来了,忘记了我们上面的分析?&&真没办法。对了,用《反垄断法》消除垄断可以吗?&&美国的《反垄断法》实施效果还可以,不过该法对政府行政能力以及司法机关的执法水平要求很高,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出台这个法律很可能事与愿违。我曾经有篇文章《反垄断法,我们消费不起》专门谈这个问题。&&那我们没办法了?&&倒不必如此悲观。是的,我们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我们仍然可以有很大的改善余地。简单讲,减少政府管制,放开价格,放开进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的力量。像我们的垄断产业,如电信产业,放开进入,放开价格,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降低价格、改进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体会到竞争的好处。只是还远远不够,政府管得还太多。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几家电信企业已经在悄悄地打价格战了,如果没有价格管制,这种价格战很快会把电信价格压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家电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结果,在民航服务中我们也已看到这种结果,下面该是电信行业了。需要破除的一种思维定势是:不要认为市场存在什么缺陷就可以由政府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不自然意味着政府就可以解决,许多时候,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来处理会更糟糕。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垄断存在很多弊端,于是诉诸于政府管制,但是实践表明,问题多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各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相继开始了私有化、自由化改革,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开始了市场化改革&。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今天给你介绍了垄断理论、差别定价理论和管制理论,帮你解开了一个多年的困惑,你该请客&,我和朋友开玩笑。&没问题,今天饭局我买单。&哈哈!谁说知识不能当饭吃?alatookie发表于15-01-
的改善余地。简单讲,减少政府管制,放开价格,放开进入,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的力量。像我们的垄断产业,如电信产业,放开进入,放开价格,竞争的压力会迫使他们降低价格、改进服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体会到竞争的好处。只是还远远不够,政府管得还太多。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几家电信企业已经在悄悄地打价格战了,如果没有价格管制,这种价格战很快会把电信价格压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在家电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结果,在民航服务中我们也已看到这种结果,下面该是电信行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峰塔倒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