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的新一条道路两场革命论文

论文:论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线等答案
论文:论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与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线等答案
网上随便粘贴复制的可以闪了
补充:3500字,你们懂的
农村包围城市是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
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
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其他回答 (2)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3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4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5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6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7

二、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8

八七会议前后………………………………………………………………………………………………………9

第一,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10

第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11

三、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12

参考文献:…………………………………………………………………………………………………………13
 
 

-




--------------------------------------------------------------------------------

正文 

     【摘要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持续三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国内革命局势急转直下,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探索; 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完善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和国家从危机中挽救回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由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生长。这时的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同时,幅员辽阔的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已经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的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而农民却占到全国人口的80%。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但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却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必须先占农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中国的早期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习惯所致。近代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都发生在大城市,但这些成功的先例和这些国家处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分不开的。在国内,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还是国共两党共同发起的北伐战争,也主要是以占领重要城市为目标的正规军作战,但却未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能够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国外搬来的“城市中心论”是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显然是很难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的。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二、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 

  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先后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等主张,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逐渐转入农村,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心城市被国民党新军阀严密控制,工人运动被####,革命力量急剧减弱,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是否还要坚持苏联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毛泽东在《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热情地歌颂了农民革命的正义性,痛斥党内外一切怀疑和指责农民革命的谬论,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如何正确领导农民的问题,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第二,毛泽东以实践证明理论,必须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毛泽东在中共三大的发言中指出:“任何革命,农民问题都是最重要的。”在《国民革命与农####动》中进一步强调:“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三大起义受挫后,他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地区,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土地革命,建立####,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据地的伟大斗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各地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第三,毛泽东提出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毛泽东指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以小块或若干小块####区域长期的存在,必有相当的条件。根据这些理论,他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据地为战略阵地,开展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据地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建立革####据地则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新的实践需要做出理论的回答。毛泽东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成功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应用到中国革命战争、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坚决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斗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引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为打赢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于战争,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能力成倍增长,对战争胜负带来重大影响。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的性质、人心向背仍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必然因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获胜。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得以成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理论的渊源。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3]牛力、邱桂金主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南》,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4]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论述》,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张国良主编,《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

相关文献 
 
浅谈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工业园区生态化与城市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中国共产党与乡村革命
外资银行农村包围城市
外资银行农村包围城市

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变化
浅谈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义重大
城市道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探讨——以白银市为例
这个嘛。自己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的路径抉择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进行了理论探索和丰富实践,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作出了路径抉择,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中国论文网 /1/view-4836.htm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道路;路径      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将中国引向胜利之路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高举爱国图强的旗帜,奋起抗争,踏上救亡图存、改变国家命运的奋斗之路。但是,无论是爱国人民所进行的一系列抗击列强侵略的顽强斗争,还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无论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发动的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但是,在帝国主义列强高高举起的利刃屠刀之下,在封建顽固势力对革命人民进行疯狂反扑、残酷镇压之下,他们都未能彻底扭转乾坤,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仍然处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仍然没有摆脱封建制度的禁锢和束缚。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软弱妥协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导致其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将中国引向胜利的坦途。   二、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与路径抉择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启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的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站到了领导中国革命的前列,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特别是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标志,中国无产阶级从此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需要引路的政党作出回答。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里,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面对帝国主义列强丧心病狂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面对封建势力顽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状态,面对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的混乱局面,中国共产党要想领导农民这一革命主体在这样的国度里开展革命,就必须对革命的路径作出抉择,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选择一条引领中国革命趋向胜利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革命斗争的实践活动,成功地开辟出了一条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所走过的道路,也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所走过的道路,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对中国革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加深认识并形成共识的。   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代议制民主制度对封建王权和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进击,资产阶级所发动的诸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无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而展开的;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战争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而引发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如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同样举行的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而推翻本国的反动政权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总是把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重点放在中心城市。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成功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的一般论述,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寻求革命取得胜利,似乎就应该把通过中心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作为引导革命成功的必经之路了。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严重阻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理论上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判断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因循着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经验,一度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城市领导发动工人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爆发以及北伐战争,虽然也曾掀起了全国性的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潮,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帝国主义紧密勾结,加之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思想的影响,蒋介石和汪精卫在1927年先后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遂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发动的一系列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也接连失败。   惨烈失败的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惊醒,开始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的问题。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爆发之前,中央指示湖南省委“秋收暴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1]毛泽东也认为起义中“应竭力宣传和建设工农政权” 。[2]这表明共产党人实际已经开始了革命道路思路的转向,为毛泽东在起义后期把革命队伍转移到农村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按照秋收起义的计划部署,准备在攻取包括湘潭、醴陵、浏阳、平江、岳阳、安源七个县镇后会攻长沙并夺取之。但起义开始后,进展并不顺利,起义军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先后遭受很大损失。在此紧急情势下,毛泽东坚决主张放弃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起义部队转移南下,选定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作为革命队伍的落脚点。在初步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教训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取长沙这样的大城市作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率领革命队伍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做法,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判断。以秋收起义为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走上了一条与俄国十月革命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革命发展道路,开始了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探索,踏上了对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革命发展道路方向的认识之途。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说来,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3]他强调,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形式、具体道路,不应强求一致,应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确定。“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4]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毛泽东在领导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创造,深刻地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立了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理论。   在十分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敌人的凶残进攻和严酷的形势,党内和红军中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一度滋长蔓延,一些同志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些疑虑和思想障碍困扰着红军,影响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1928年5月,在湘赣边界举行的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新鲜经验,强调了建立与巩固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对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能否在恶劣环境中坚持对敌斗争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疑问进行了明确的回答。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对敌斗争、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和红军及党内思想状况等形势,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于1928年10月在湘赣边界召开的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讨论并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5]日,毛泽东又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出报告,[6]这两篇文章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创建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和论证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环境中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建立革命政权的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否定了照抄照搬的“城市中心论”,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在努力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路径。1929年3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给湘鄂西前委的信中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故你们此时的主要任务,还在游击区域之扩大,群众发动之广大,决不应超越了主观力量(主要的还是群众的力量,不应只看见武装的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的城市。”[7]信中明确提出工作重心应放在农村。同年9月,周恩来代表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再次指出,中国革命应该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8]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发展规律的探索正在逐步展开,思想认识在逐渐深化。   1930年1月,为了回应以林彪为代表的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对时局估量的右倾悲观思想,毛泽东给林彪复信,回答他在信中所提出的问题,此封复信即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在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状况的基础上,不但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所倡导的以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错误思想,而且批判了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所谓“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9]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10]“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1]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中国革命犹如“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12]在这种革命高潮的推动下,“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1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这种思想认识,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和探索,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革命根据地发展到15块,红军数量发展到约10万人。革命力量的空前壮大,革命态势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农村革命根据地迅猛发展的局面,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独特途径,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通向胜利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丰富的革命实践促进着革命道路理论的日臻成熟,理论思考的不断深化和自觉清醒又指导着实践向纵深发展。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鼓舞和激励着共产党人追寻着真理发展的正确方向,期待着进一步完善革命道路的框架设计,以期对革命发展的路径作出更为准确的抉择。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并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文章,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入手,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概括和揭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在理论形态上的完整和成熟。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14]从而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路和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提炼和概括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把它作为革命成功的正确道路而抉择确定下来。   在中国革命道路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党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实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抗战后期,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广大乡村控制在抗日根据地军民手中。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逐步实现了分块分片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务。成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巨大威力和对革命道路抉择的无比正确性。1949年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入城市。新中国的诞生,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所抉择的实现民族独立的民主革命道路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抉择的启示意义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的理性抉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命道路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坚持理论创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41、242页。   [3] [4]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1、544、542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中《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是该决议的第一部分。   [6] 即《毛泽东选集》第1卷中《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7] [8]《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18、32页。   [9] [10] [11] [12]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7-98、98、98、102、50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条道路两场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