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势观和政策理论分析道德问题

您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时间:14-05-21 13:15:09
& & & & &&最基本的经验
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事业中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具体经验主要有:
第一、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处理好民族问题。
第二,始终如一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坚持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这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使各民族实现现代发展,达到共同繁荣。
&第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
第五,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做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工作,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
第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并结合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使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文化观。
第七,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对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时代。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世界革命中心转移到俄国。
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是沙皇俄国这个靠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地跨欧亚两洲、拥有130多个非俄罗斯民族的殖民帝国的现实。这时俄国的民族问题是在反对沙皇政府的民族压迫,反对世界战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新生政权、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统一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民族问题。
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俄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俄国的民族问题。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基础实力增强,民族工业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尖锐冲突。
其次,无产阶级成长壮大,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这成为十月革命后一些落后国家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根本变化。
第三,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空前增多,阶级斗争意识逐步增强。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认识民族现象,认为&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围&。
第二,论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第三,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纲领,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完整体系。
第四,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关于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民主共和国,各地区有完全的自治权的思想。
第五,提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各民族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民族政策,帮助那些后进民族越过资本主义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坚决反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倾向,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二、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贡献
十月革命前后,尤其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东欧民族运动和西欧民族运动的区别。
---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总结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帮助落后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落后民族发展语言文字,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许多政策,丰富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
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型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
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关系密切,自然环境条件,如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民族经济增长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
民族的发展还需要其政治文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
民族精神文化同样是民族发展的一个内容,其实质是民族精神。
民族的发展还体现在人口规模和不断提高的人口素质上。
简而言之,唯物史观认为民族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并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然有其消亡过程。
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
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
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争取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民族问题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建立民族国家、统一国内市场,使资本主义获得完全胜利,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民族问题就主要表现为后进民族要求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
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就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认为民族只有大小和先进后进之分,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一律平等。国内各民族、世界各民族都应平等。
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在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特权,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消灭民族的〈和政治上的)压迫是不可能。为此必须消灭阶级,也就是说,要实行社会主义。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是为了达到各民族的团结,去战胜资本主义,完成无产价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民族团结其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只有以&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资产阶级兄弟联盟&,才能战胜资本主义。
第二,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即:&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十月革命后,这成为国际间民族团结的中心内容。
第三、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列宁指出&各民族的工人在统一的无产阶级组织,如政治组织、工会组织、合作社和教育组织中融合起来咐,&使各民族工人为统一的共同工作而团结起来,联合起来,融合起来。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和保障。
六、坚持民族自主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处理自己民族事务。但采取何政治方式,则要依据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
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
建立多民族的民主国家,充分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保障各民族的特殊利益要求,保障国家的统一发展。
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即是相对稳定的,又适应社会历史发展要求发展变化,而出现了不同历史类型的民族和同一类型不同发展程度的民族。
总之,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分析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历史过程性,提供了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第二章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一、党的民族纲领
党的民族纲领,就是指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总原则和行动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经历了: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实行民族自决和联邦制。
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
从时间上看,党的民族纲领经历了建党初期,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样几个演化发展阶段,党的民族纲领日趋成熟。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面对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她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1922年7月,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案里,提出了党的民族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咱这是党的最早的民族纲领,其中党提出&自治&、&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1923年,党的三大上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纲草案》中规定:&西藏、蒙古、新疆、青海等地和中国本部的关系由各民族自决。&在这里又强调了民族自决。在这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民族纲领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强调民族自决权,主张实行联邦制。
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民族纲领逐步成熟。这是因为:
第一,党领导的红军万里长征,纵横驰骋,走过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第二,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分化中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党更是面对全国范围内各少数民族解放、发展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新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日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凡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区域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均有按照统一的国家军事制度,参加人民解放军及组织地方人民公安部队的权利。
---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
新时期的民族纲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长期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根据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要求,根据我国各少数民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民族纲领。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二、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20年代起始,
三四十年代得到重视、初步发展,
50年代大发展,
60年代经历曲折,
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
展望新世纪,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的民族工作将会更加辉煌,必将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二,建设好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思想,保持民族政策的相对稳定、连续性。
第四,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间纠纷。
第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识别政策
---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政策
---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政策
---民族人口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对少数民族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战略方针、基本路线、总政策为根本指针。
第二,坚持民族平等飞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原则。
第四,扶持照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原则。
第五,把握各民族特点,把握发展机遇,充分酝酿,慎重出台原则。
第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基本内容
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应归功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民族理论的积极探索,在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实际相结合,走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自己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思想、纲领、政策。
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
第一,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第二,明确提出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我国革命建设的一部分。
第三,揭示了中国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族理论。同化中形成发展的普遍性。
第四,确立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指明这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史无前例的创举&。
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
第五,实行社会改革,使少数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六,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第七,论证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第八,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时期,各民族必须实现现代化发展。
第九,汉族与少数民族是相依共存的,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二、邓小平民族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而且,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拨乱反正恢复了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丰富了这些理论和政策,从而形成邓小平民族理论。
邓小平民族理论
第一,坚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我国已形成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坚持真正的民族平等。
第四,屯垦戍边,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着眼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六,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和丰富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第一,民族、宗教无小事,必须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第二,站在历史的高度,强调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
第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各民族全面进步。
第五,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法律尊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六,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第七,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民族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八,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三、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历史唯物、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民族现象。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民族间共性因素增多,但民族特点、差别将长期存在。
2、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既符合民族演化规律,又具有自己特定发展的内涵。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4&立足民族平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5&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坚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9&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0&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推进入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基本特点有;
第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规律性意义上正确认识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第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把中国民族问题纳入时代主题。
第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统一,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与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相结合。
第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目标,基本思路、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手段和基本保证。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
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
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
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一,国家的整合性与民族个性发展的矛盾。
第二,多民族国家保持国家与各民族问权益、利益合理分配,是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主要内容。
第三,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是否正确,也是影响民族与国家关系问题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一、国家及其形成和发展演变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干部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对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的统一和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当代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他们往往以民族冲突、宗教自由、人权侵害等为借口,破坏主权原则、主权平等原则,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甚至诉诸武力。他们还通过各种方式散布和鼓吹&民族分离主义&、&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以达到其干预别国内政、&分化&、&西化&他国之目的。所以,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挑战,反对霸权主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要着重树立以下几个基本思想观念: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意识其核心内容包括: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任何一个地区,包括台湾在内,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各民族间是平等、团结、互助的,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国家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所有的国民必须遵循。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民族的总称,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我国56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
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一〉地理环境多元基础上的单元性
(二)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与交融汇集
〈三〉各民族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开拓、捍卫了祖国疆域,促进了祖国统一
(四〉各民族以自己开拓进取、勤劳勇敢的精神,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五)各民族以其聪明智慧,在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六)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的共同历史使命,把各族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新纪元。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及人口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总人口13、4亿人。各民族的族称,在历史古籍上早就有了记载,只是由于历史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据统计,出现在史书上的古代民族族称达10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到目前为止,国家已识别56个民族。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中国的汉族人口遍布于全国,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内地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的地区很广,他们分布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边疆各省、区的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另外,还有近二千万的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城镇和农村。由于历史上朝代更迭,屯田或逃避战乱、自然灾害、经商等原因,使中国形成各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并有着十分显著的特点。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三、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新中国成立以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第三节新疆多民族格局的演变发展
一、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新疆是祖国的西北边陲,总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新疆与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八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400余公里,约占全国边界线总长度的1/4。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维吾尔族,是新疆的自治民族。分布于全疆各地,人口825万多人,其中80%聚居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
汉族,是以我国古代华夏族为核心,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融合周围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一个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伊犁晗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两个哈萨克自治县及北疆沿天山一带,人口130余万人。
回族,主要聚居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和焉番回族自治县,人口79万余人。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万余人。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人口16万余人。
新疆多民族格局及演变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地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口3万余人。
满族,散居在全疆各地,其中以居住在乌鲁木齐、伊犁地区的人数较多,人口1.8万余人。
乌孜别克族,居住在全疆各地,人口1.4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地区、塔城、喀什、莎车、叶城等地,以伊宁最多。
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人口4800余人。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区,人口5000余人。
除了以上13个主要民族外,新疆还有其他民族8万余人。他们分布在全疆各地。
新疆这种13个世居民族及众多民族成分的格局,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
第一,远古时期新疆就有人类活动、生存了。
第二,西汉及其以后,四面八方不断有新的民族迁入新疆,或加入新疆民族过程,或凭借新疆这块历史舞台演出雄壮史剧,对中国、世界历史产生影响。
第三,以回鹊西迁为标志,新疆历史上出现的突厥语化、回鹊化和伊斯兰化的巨大文化变迁,其影响深远。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很早就与内地有了密切联系,大量的考古文化证明新疆同陕西、甘肃以及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的联系性。
当历史进入距今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从战国时记录成文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西域的早期传说和对新疆山川、河流、物产等方面的描写。
继秦统一全国之后,汉朝是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
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乱,理应继承&单于&(王)位的日逐王先贤掉率属归汉。西汉任命&护部善以西使者&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东策大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国首领接受西汉政府的册封。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建立初,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
公元499年高昌人拥立掬嘉为高昌王,&纳氏高昌&政权,前后经历九世,将近一个半世纪。
隋朝(公元581-618年〉的炀帝巡视到甘肃武威时,高昌玉和西域各国使者都前往朝贺。
唐朝是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昌盛的强大王朝。
唐灭亡后,五代至宋、辽、夏、金时期,这时西域形成高昌回鹊汗国,喀喇汗朝和李氏王朝鼎立局面,但他们都与内地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中国共产生成立后极关注新疆人民的解放事业,从30年代起就不断派遣共产党员来新疆工作。
新疆自古以来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的。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问题
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求得中华民族解放,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压迫,实现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
四、新时期的民族问题
四、新时期的民族问题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问题。
第二,在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问题。
第三,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提高中的问题。
第四,民族意识普遍增强中的问题。
第五,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任务繁重,国际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和渗透,往往影响到民族关系。
第五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及演化
民族关系一般指民族交往中具有民族性、社会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它本质上反映的是民族的地位、利&益、意识和感情等方面的社会关系,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及演化
新中国成立,开创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党和国家为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国家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
其次,派遣解放军和大量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
再次,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派出民族慰问团、访问团,深人到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和内蒙地区慰问和访问少数民族群众。
第四,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痕迹。
第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第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实质是体现着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之上,并受宪法制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指导思想是元产阶级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是友好和睦、互助联合的关系。各民族反对民族压迫、歧视,维护民族团结,齐心协力、共求发展、共同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另一基本特征,就是民族互助。就各民族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进步、共同繁荣。这是民族平等、团结的重要体现。
民族互助,自然不是单方面的帮助,而是各民族问相互帮助,它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固情出发认识民族关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当前民族关系已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它还具有不完善性。
第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遵循社会主义性质,不断处理具体利益矛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发展,其动态平衡性特点更突出。
第三,目前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具有过渡性。
第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第一,市场经济使民族关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紧紧围绕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向多层次、多方面演化。
第二,各民族间人口双向流动,交往增强,民族关系更为融洽;
但是摩擦和矛盾也时有增多,一些问题、利益矛盾往往表现于社化化层面和民间。
第三,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双重性影响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中华&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增强。
第四,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适应性的矛盾突出,其适应过程更艰难复杂。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外部复杂环境挑战,经受着新的考验。
第三节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有中国特色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巩固边防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三)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各族干部群众
(五〉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民族方面入民内部矛盾在当前容易表现出:
--矛盾复杂性增强。
--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交织。
--社会热点问题增多。
--基层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工作削弱,往往积累矛盾。
--敌对势力的煽动、破坏,激化矛盾。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第一,新时期民族关系将继续沿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大趋势发展,这将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第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趋势与民族间一定差距存在的状况,还会在一定阶段存在
第六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节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一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是采取联邦制还是民族区域自治?这需要根据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具体情况来定。
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建设和政权建设上,主张建立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原则。因为这种国家符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为了既保证国家的集中统一,又保证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各民族共同发展,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对于联邦制,马克思主义在原则上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联邦制是以孤立性和分散性为前提的。各国的实践表明,联邦制对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令的统一,对于无产阶级团结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立建设,对于消除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孤立、保守和隔阂,都是不利的。
列宁在1918年根据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际例子指出:&在真正的民主制度下,特别是在苏维埃国家结构的组织下,联邦制往往是一种向真正的民主集中制过渡的步骤。
二、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客观性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首先,我国自秦汉起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大国。
其次,由于我国集中统一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国各族人民频繁迁徙,相互穿插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和互相交错分布的态势。
第三,由于长期历史发展的原因,造成了我国汉族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左右,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而广大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但居住面积却很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而且在他们居住的地区资源较丰富,然而经济、文化的发展普遍落后。
第四,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族人民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奴役,有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民族历史特点和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体系,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
第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用以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
第二、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民族分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殊国情确定的。
第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第四,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原则。
第二节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代表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都要遵守。
第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第三,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我国的国家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一,自治原则的科学性。
第二,自治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第三,自治机关的&两重性&。
第四,自治权利的广泛性、真实性。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
(一〉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有机内容。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有三种类型,即以一个民族为主建立的自治地方,
以一个较大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又包括其他一个或几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自治地方,
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共同建立的自治地方,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分三级,即相当于省级的自治区,相当于行署级的自治州(盟),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县(旗)。为区别于我国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省、地区、县),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除注明&自治&二字外,一般都冠以地方名称和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自治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
当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一共有154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盟)30个,自治县(旗〉119个。
(二〉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机关。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2.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3.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自治机关的其他组成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员。
&(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机关的职权,是自治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集中体现,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1〉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执行。(2〉可以报经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或停止执行其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情况的决议、决定和指示。(3〉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当地民族中培养各级各类干部,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4〉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5〉可以依照国家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组织本地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6〉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根据本地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确定本地方内草场和森林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保护和开发本地方的自然资源;依照国家规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7〉可以自主管理本地区的地方财政,其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项目由国务院按照优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则规定。8〉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9〉可以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决定本地方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10〉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制定管理流动人口的办法以及计划生育的办法等,涉及到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展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集中统一和民族平等自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上少数民族无权地位,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平等权力,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
第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总方针、总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充分照顾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千差万别的民族特点,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调动各族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本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的发展繁荣结合起来,保障各民族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正确结合,国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民族自治地方以本地区的优势、长处支援国家建设,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做贡献,正确解决了祖国强盛与民族繁荣的关系。
第四,民族区域自治,使各少数民族在其自治的地方既行使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权力,又享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民族区域自治使少数民族增强了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密切了边疆与内地,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使党和国家与少数民族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使祖国统一和边防巩固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三节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成就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经过5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各民族在政治上成为国家的主人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已建立154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目前,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我国还建立了1500多个民族乡。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旧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十分落后,绝大多数民族的文盲率在95%以上。
(四〉民族区域自治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二、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强调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基础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建立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
其次,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深化改革,增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活力。
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充分保障自治权,发挥优势,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四节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一、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第一,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第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证。
第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
第四,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也是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明确提出:&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培养普遍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应尽量吸收知识分子,提高旧的、培养新的,并须培养选拔适当数量的志愿作少数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1981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议纪要》中指出:&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业务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使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三、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
第一,明确做好民族干部工作的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第二,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地坚持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第三,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并改善干部队伍结构。
第四,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素质。
第五,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第七章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第一节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各民族剥削阶级的统治和压榨,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长期停滞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水平很低,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地主制的等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节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帮助下坚持实行以自力支生为主的原则
(二)要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
(二〉加大投资力度
(三)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互助,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联合,扩大开放
(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第三节西部开发与新疆经济发展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是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符合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促进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发展科技教育
第五,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第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第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
第八章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
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总和。民族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族的饮食、服饰、住宅、建筑、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民族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风俗、宗教、节庆、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政策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第二,积极抢救濒于失传的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政策措施
第一,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二,积极借鉴外来先进文化。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四,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
(二)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步伐
第一,切实端正对民族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
第二,拓宽渠道,增加资金投人。
第三,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第四,在指导思想上要注意普及教育,更要注意重点培养。
三、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科技事业
第一,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队伍。
第二,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
第三,建立健全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第四,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
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广泛建立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二)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医务人员
(三)大力防治危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
(四)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遗产
第三节提高人口素质
一、计划生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第一,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执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各民族现代发展
必须转变几个基本观念:
第一,从传统的&人多力量大&观念转向&科技力量大&的现代观念。
第二,从单纯追求人口高自然增长,到高素质的低自然增长观念的转变,实现现代人口再生类型。
第三,从传统&封闭人口&向现代&开放人口&观念转变。
第四,从传统,单纯强调绝对量的观念,向强调人均占有的现代观念转变。
第九章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风俗习惯
第一节正确处理民族语言文字问题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思维的直接体现,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
语言这种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存在了。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能力的工具,它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
二、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对人类,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和本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得以维系继承和传播的条件。
语言文字对民族、民族关系发展的作用概括起来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是使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共同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语言文字是人们组织和进行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
第四,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
第五,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往往是构成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一〉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我国是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国各民族由于杂居和往来密切、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彼此影响,各民族间有互相学习语言的传统,互通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
民族文字是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国各民族文字,除汉文有悠久历史外,许多少数民族文字也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我国56个民族的语言大体上分为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等5个语系。
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1.汉藏语系,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3个语族。
2.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一通古斯3个语族。
3.南亚语系,包括低德昂语、支的佤语、布郎语、德昂语。
4.南岛语系,包括印度尼西亚语族的高山语、
5.印欧语系,包括斯拉夫语族的俄罗斯语和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可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第一,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第二,有的少数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第三,部分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即使用自己的语言又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
第四,有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逐渐转用了汉语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的基本观点
1.各民族语言文字一律平等,反对对任何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和限制,反对任何语言文字享有特权。
2.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3.各民族要相互学习语言文字。
〈三〉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第一,尊重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在民族自治地方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第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
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实行这一政策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
民族问题的顺利解决。
其次,实行这一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一,建立了研究机构,培养了人才。
第二,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情况普查,为一部分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了文字。
第三,建立和发展了民族语言文字的编辑出版和新闻广播事业。
第二节正确处理民族风俗习惯问题
一、民族风俗习惯及其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历史传统;它通过民族在饮食、服饰、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等。
〈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受各个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民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各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宗教有着一定联系,有的则直接源于宗教。
第五,有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还和该民族的文化艺术体育有联系。
(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它既有历史客观性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以下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四,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
第五,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敏感性。
第六,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约束性。
〈四〉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二、党和国家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
第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调动各民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国家安定和国防的巩固。
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第二,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权利。
第三,任何民族都存在着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移风易俗的问题。
四、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新疆有13个主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在饮食、服饰、居住、婚丧、节庆、娱乐、礼仪和禁忌等方面都有一些各自不同或某些相似的风俗习惯。
〈一〉饮食
(三)待人礼仪
(四〉节庆、文体活动
第十章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
第一节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看法和基本态度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思想、原则和政策。
(一)对宗教本质的揭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一)对宗教本质的揭示
第一,它说明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第二,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第三,说明了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第四,它说明了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揭示了宗教观念的世俗基础和客观根源。
(二)宗教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智力条件,最根本的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可见人类之初,不可能有宗教。
原始社会生产力虽有一定发展,但毕竟是在石器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巨大压力。
原始宗教产生后,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发展过程。
随着阶级社会的诞生,原始自发的宗教演化为&人为宗教&。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现象,必然走向消亡。
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自己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第一,宗教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是有其自然、社会和认识根源的,而其中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
第二,宗教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形态,宗教形态的演化,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的变迁。
(三)宗教的社会作用
宗教在阶级社会,其作用主要表现为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从而成为剥削阶级麻醉人民的精神工具。但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又有某些积极的社会作用。
首先,宗教常常为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进行论证和辩护,
其次,宗教还用天堂和来世给苦难的人民许诺一种幻想的幸福,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其社会作用并不是单一或一成不变的。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某些积极作用,
(四〉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原则
1.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上是对立的。
2.不能用行政命令和警察手段禁止宗教。
3.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是私人的事情。
4.同宗教作斗争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总任务。
5.彻底实现宗教信仰自由。
6.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无神论宣传。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1982年中共中央颁发19号文件
1.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阐述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必然长期存在的根源,
3.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宗教的状况已发生根本的变化。
4.指明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5.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主要是反对&左&的倾向,又要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倾向。
6.提出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及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中央就宗教问题又提出新观点、新论断。
第一,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信仰上相互尊重,是党和政府处理同宗教界朋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第三,明确提出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科学地表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理论
第一,宗教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还将长期存在,既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宗教信仰问题主要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
第四,在我国无神论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根本利益一致,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和信仰上相互尊重。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理论
第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利用我国宗教事务,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第六,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第七,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二节我国的宗教问题和党的宗教政策
一、当前我国宗教及其发展趋向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目前主要有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宗教、地区性民间宗教信仰等。宗教信仰与一些民族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历史上大都被统治阶级控制、利用。近代后,帝国主义对天主教、基督教教会又加以控制。所以宗教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一、当前我国宗教及其发展趋向
第一,各类宗教都有一定的发展,尤其个别宗教有较快发展,对社会影响、渗透力加强。
第二,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第三,我国社会转型中的某些矛盾,将反映于宗教;但同时,宗教有序化、世俗化并努力向高层次发展。
第四,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交织的特点会依然突出。
第五,境外宗教渗透,尤其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利用宗教加剧其&西化&、&分化&图谋,反渗透任务依然艰巨。
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概况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及分布情况是;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撒拉、保安、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十个民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以及部分门巴族、纳西族、普米族和怒族大多数人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内蒙、东北地区。傣族、布郎族、崩龙族、阿昌族大多数人及部分低族信仰小乘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土家族、壮族、毛南族、布依族、低佬族、京族、畲族、苗族大多数人及朝鲜族兼信道教和汉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中南、东南与汉族杂居的地区。南方各少数民族部分地区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居住于新疆及东北的俄罗斯族和部分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其他少数民族主要信仰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其中,分布于东北黑龙江及相邻的内蒙古地区的鄂温克、赫哲、达斡尔及部分锡伯、满族等民族信仰萨满教。居住于青藏高原的门巴、珞巴族及部分藏族信仰或兼信本教。以信仰本民族固有宗教的少数民族如羌族、彝族、白族等均分布于南方广大地区,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在兼信道教和佛教的同时,也兼信本民族固有的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第一,大部分少数民族以信仰本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为主。
第二,有许多少数民族在信仰一种宗教为主的同时,兼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宗教,或者在信仰一种宗教为主的同时,保留或部分地保留着以前曾经信仰过的宗教痕迹,
第三,有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曾经信仰过几种宗教,
第四,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各种宗教之间不同程度地互相影响和渗透
第五,各宗教信徒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很少发生宗教冲突.
第六,很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与本民族的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重要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除了具有全国宗教问题具有的&五性&特征外,还具有&普遍、复杂、敏感&等特点。
所谓普遍,是指各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占各该民族人口的比例较大,信教群众的信仰程度较深。
所谓复杂,不但因为宗教信仰是思想认识问题,而且因为人类意识形态的这种特殊形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各不相同的表现,使各民族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具有突出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
所谓敏感,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待某个民族宗教信仰的态度,常常被看作是对待这个民族的态度。
复杂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同一民族可能同时信仰同一宗教,也可能同时信仰几种宗教,还可能同时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教派;
第二,同一宗教在不同的民族中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在同一民族的不同聚居区的程度也有差别;
第三,民族地区宗教活动的相对频繁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较多,而因宗教问题所诱发的社会问题一般都原因复杂,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第四,个别民族历史上有政教合一的传统或宗教严重干预行政、司法和教育的现象。
复杂性具体表现为:
第五,在一些民族地区,尤其是原始宗教的残余还较为浓厚的地区,作法攘灾、跳神驱鬼、占封怯病等迷信活动还较为普遍,合法的宗教活动与违法的迷信活动搀杂一起,很不容易区分,给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六,个别地区还存在不同宗教及教派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少数宗教教职人员对信教群众的人、财、物力有直接或变相的摊派。
第七,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祖国边疆,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使国际上少数敌对势力可能利用宗教挑动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进行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勾当。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还具有社会作用大,社会适应性和内聚性强等特点。
第一,在民族地区,宗教一直发挥着传统精神文明的作用,宗教教义、教规不仅成为维护社会生活的共同道德规范,而且对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发挥着普遍而重要的影响。
第二,在我国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中,除道教外,其他四种宗教都是历史上由外国人传入的。
第三,在新中国成立前长期历史过程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了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制大民族主义的歧视,反抗外国的侵略,往往在保护宗教的旗帜下,形成一致对外、团结对敌的局面、表现出很强的内聚性。
三、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第二,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
第三,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
第四,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
第五,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
第六,我国各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同外国宗教组织或宗教人士进行交往,但我们国家的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支配,坚决反对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
〈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和基点
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公民个人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问题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宗教信仰问题对于国家来说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能说是个人的私事。
第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现阶段,党的宗教工作不是如何去促使宗教消亡,而是巩固和扩大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这既是实现党的总任务的需要,也是我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科学依据
第一, 是由我国宗教的特性所决定的。
第二, 第二,是为了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 是为了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第三节正确处理新疆宗教问题
一、新疆的宗教及特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地区,历史上新疆曾流传过原始宗教与萨满教、袄教、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目前新疆依然是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格局。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十个民族的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蒙古、藏族大多数人和部分锡伯族人信仰藏传佛教,蒙古族藏传佛教又分为宫明和夏立宛呼图克图两个活佛系统。俄罗斯族人的大部分信仰东正教。汉族中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1958年的宗教制度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废除宗教特权,包括宗教的司法特权、擅自派阿甸、放&口唤&、歧视妇女、干涉婚姻自由和文化教育等。
第二,废除寺庙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高利贷、劳役剥削等封建剥削,但对于仍保留的寺庙,可留出一小部分土地、牲畜和其他财物。
第三,废除&乌守尔&、&扎卡提&等宗教课税,不允许利用宗教巧立名目强迫摊派、敲诈勒索群众财物,但群众自愿的布施,则不加干涉。
第五,废除寺庙的封建管理制度,包括管家制度、等级制度、打罚制度和寺庙间的隶属制度等。
第四,不得强迫少年儿童上经文学校、念经,不得强迫青少年当满拉、喇嘛。
新疆宗教问题突出
主要是新疆宗教相对传统,维护其传统而干预社会事务。如:干预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家庭等,一些非法宗教活动不时表现,就是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诸多的不适应方面。再就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破坏的活动加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极端势力和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地影响新疆的社会稳定,破坏祖国统一是主要影响社会稳定的危险之一。
新疆宗教的基本特点主要可归纳为:
第一,新疆宗教&五性&特点更突出。
第二,新疆的宗教历史久远,是构成新疆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第三,新疆宗教传统色彩较浓。
第四,新疆宗教演变受周边地区,尤其是中亚、西亚等地区影响较深远
第五,新疆宗教问题从历史上看与政治关系较密切,从现实看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
第六,新疆各种宗教共存条件下形成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对新疆许多民族信仰的同一性产生深刻影响。
第七,新疆宗教上层人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他们的历史作用应作具体分析。
二、新疆宗教问题的突出表现
〈一〉否定1958年宗教改革成果的倾向不时发生
(二〉宗教干预社会事务的现象较突出
(三)鼓动宗教热,使信教自由与不信教也自由出现某些矛盾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不服从管理间的矛盾
(五)基督教、天主教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六〉宗教极端势力及其破坏活动80年代以来,新疆伊斯兰教中在一些极复杂因素影响下,演化出一股原教旨主义思潮。
三、正确处理新疆宗教问题
〈一〉必须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三〉正确处理宗教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四〉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
(五〉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
(六)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信教群众放弃有神论,而是要求他们做到:
第一,在政治上爱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正常活动。
第二,宗教界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对宗教礼仪、道德,某些思想作出适应性调整。维护社会稳定、生活和生产秩序,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坚持信教与不信教、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之间,相互尊重。
第四,发扬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摒弃糟柏,鼓励教徒学习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信教群众放弃有神论,而是要求他们做到:
第五,理智信教,平和信教,坚决反对极端形式。
第六,遵守国家经济政策,积极技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为发展经济,改善提高人民生活服务。
第七,自觉抵制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对新疆进行的宗教渗透,独立自主办教会,并开展国际宗教间友好交往。
加强党的领导,是处理好宗教问题,做好新疆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
(1〉各级党委要从战略的高度,从促进中华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从新形势下反渗透、反分裂的高度,一句话,要从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高度来重视做好宗教工作,依照宗教规律来做好宗教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水平。
(3)协调各工作部门关系,共同做好宗教工作,
(4)重视宗教工作职能部门、宗教工作队伍的建设,解决好其困难,提高其素质,使之充分发挥好作用。
第十一章维护团结稳定反对民族分裂
第一节民族分裂主义的历史演化
一、民族分裂主义由来已久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
第二节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
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本质
二、民族分裂主义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是当前影晌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当前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
民族分裂主义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
(一)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其形成、演化已有较长时间,其纲领、口号经过新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鼓吹,产生了一定消极社会影响
(二〉民族分裂主义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所谓的&东土耳其斯坦&政权。
〈三〉当前民族分裂活动加剧,破坏新疆的社会稳定,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第一,民族分裂组织加紧聚合,企图形成统一的反动分裂势力,加紧其破坏、分裂活动。
第二,民族分裂主义抓紧分裂舆论宣传,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扩大其反动影响,
第三,民族分裂主义加剧其有组织的暴力恐怖活动。
第四,民族分裂主义大搞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宗教活动,培植宗主翌里盖尘。
第五,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妄图把&新疆问题国际化&。
第三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含义及意义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三、深入开展反分裂的斗争
第十二章世界民族问题及其演化趋势
第一节当代民族主义思潮
一、多民族的世界
自民族形成后,世界就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当代世界大约有两三千个民族。各民族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发展极不平衡。
二、世界凤云中的民族主义思潮
一〉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20世纪初,主要发生在巴尔干地区。
〈二〉20世纪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
(三)20世纪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
三、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影响
第一,民族主义浪潮使解体、剧变后的前苏东地区,仍面临复杂的国内民族矛盾和国际民族争端的困扰。
第二,苏东解体、剧变及南斯拉夫内战,造成大规模难民群和移民潮。
第三,民族主义对国际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第四,民族主义浪潮对欧洲重建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民族主义浪潮加剧了西方国家的民族矛盾,产生深刻影响。
第二节世界民族问题及其特点
一、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表现当今世界充满了极复杂的矛盾,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演化,而这一格局远未形成。
第一,全球性的民族问题。当代世界朝着多极化格局演化,世界各国各族人民都希望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确保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确保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利益。
第二,地区性民族问题。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骤然加大。
第三,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对它们具有普遍性。
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具体表现类型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分离主义性的民族问题。
第二,暴力性民族问题。
第三,宗教性民族问题。
第四,以大民族主义、泛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问题。
第五,非洲多层次的民族问题。
二、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
&一〉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民族问题,具有爆发性、全面释放性长期的两极对立,使这一格局具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经济体制相互对峙,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垒和狂热的军备竞赛,以及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全面的战略对抗。
&二〉当代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
&三〉霸权地缘政治争夺对民族问题的影响趋强当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化影响增强,
&四〉国内民族问题的缓和与冲突并存,&国际化&趋势明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民族问题既有缓和趋势,又有冲突不断的局面。
第三节世界民族问题发展趋势
一、树立世界眼光,正确认识世界民族问题
二、世界民族问题发展趋势
〈一〉民族和解的整合进程已启动,&和而不同&正在构筑新的文明观
〈二〉世界国家格局已处于稳定状态,多民族国家还将继续增为目建立单一民族国家,是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家模式的理想追求
〈三〉世界各国现代发展、全球化趋势,使其国内民族交往更频繁,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民族问题呈增多种状况
〈四〉反对霸权主义的&多极世界&,将成为今后世界层次民族问题的主题。
出处站点:
社区风采人物
真情播撒社区---记大江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梅
希望我们在哪部分对网站进行改进?
使用功能 : 32%
新闻内容 : 25%
Copyright & 2003 -
All Rights Reserved
指导单位:
运营单位:
京ICP证110584号&&&&&&京公网安备&&&&&&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