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 英语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差异 论文 2500字

边沁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素质是怎么形成和培养出来的??
边沁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素质是怎么形成和培养出来的??
09-12-17 &匿名提问 发布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概念的界定讨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科学这个词汇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在此之前,我们不叫科学,叫“格致”。《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里的“格致”就是科学。《辞海》对科学是这样解释的: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对“人文”所作的解释是:人文指人文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追溯这两个词的起源,可知,科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原指科目之学和科学之学,只是到了近代从日本引进才赋予了上述定义。而人文一词则源于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前的一部经典文献《易经》,在其《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 要准确理解“文明以止,人文也”这句话的含义,先要知道在古代“文”和“纹”是同一的,而“纹”是“色相杂也”,即只有不同的颜色在一起才能形成“纹”。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用“文明以止”代表人文,我们理解:人文是研究人自身以及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问,要处理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求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只有这样才会有“色相杂”,才会形成“纹”,否则千人一面是不会有“纹”的。其次,人和人的这种特色必须形成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程度把握原则是:既不能过弱,以至于纹不明;也不能过强,以致于一种色彩完全压倒了其他色彩。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均不可取,而是要“适可而止”,即纹彩显示得分明就可以了,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文。[1]按照北大吴国盛教授的理解,“人文”这个词有三种指称:第一,指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指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 “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第三,指文史哲艺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这三种指称有联系,但并不必然地一致,也并不必然地都排斥科学。“科学”这个词有三种指称:第一,指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系统化的知识;第二,指特别属于希腊—欧洲文明的人文形式和知识传统;第三,指近代以来以牛顿数理科学为典范的自然知识体系。[2]综观综观现有文献资料,关于什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论述颇多,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界定:(一)从宏观的角度科学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这四方面构成科学教育系统,缺一不可。首先,科学知识教育就是给学生传授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它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其次,科学思维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是保证思维前后一致性、连贯性,从而无矛盾、无谬误。再次,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知识按照科学思维而付诸实践的行动,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因此,科学方法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后,科学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黑格尔说:“理性的任务,在于知道真理”,所以科学精神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热爱真理,不懈的追求真理。科学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无所畏惧的怀疑精神、所向披靡的批判精神、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注重实践的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3]人文教育就是教会人怎样做一个尽善尽美的人。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想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它们也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首先,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历史沉积,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人类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灵魂。人文知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文、史、哲。文是指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满足人们对善和美的追求。史是指历史,历史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实践活动的记载,是人类社会生活经验、劳动经验的积累,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承。哲是指哲学,哲学是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教育具有净化灵魂,启迪智慧,指引人生的作用。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反思功能、概括功能、批判功能、预测功能。其次,人文思想是人文的核心,它使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标准与内涵。它的本质是人格。人文思想教育就是人格培养。人文思想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治思想教育。它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的引导,这是根本。第二个层次是法治教育。法律是一个公民做人的起码规则,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第三个层次是道德教育。道德是以善恶标准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则。道德教育就是让人们懂得什么是善的、正义的、公正的、诚实的、高尚的、光荣的,并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最后,人文精神是人文的灵魂,是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升华。它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发展,它把人作为评判的标准,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本质特征是超越精神,使人不断摆脱生存的必然状态,达到生存的自由状态。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人文精神教育实质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的彻底自由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3](二)从理解“科学”和“人文”的角度[20]1、对于科学教育的认识,是与人们对科学的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阐释科学教育的含义之前,论者先对科学及科学精神作一番分析。有的论者指出,在教育上,科学首先被看做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播,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一般说来,它包括三个方面: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研究活动;科学是具有社会功能的。[谢名春等,2000(4)]科学精神,不仅仅指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黄志坚,2000(3)]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支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理性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实证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和独立精神。[金思字,2000(3)]在分析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论者们进一步探索了科学教育的含义。有论者指出,就其普遍意义而言,科学教育就是以科学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人们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成果,获得一定的的社会生产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这里所指的科学教育,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来说,不仅仅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对科学精神的培养。[荀渊,2000(3)]对于科学教育的理解,有论者认为,相对于人文教育而言,科学教育是以传授人类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为目的。[沈广斌等,2000(4)]科学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科学教育也绝不能人仅限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科学精神的时代内涵,领略科学探索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李曙华,2000(11)]2、一些论者从分析“人文”入手来界定人文教育。例如,有论者认为,人文是指人类社会和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科学教育的简称,其目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和倡导人文精神。[沈广斌等,2000(4)]另有论者认为,所谓人文即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学问,它本身就属于人性修养之学。因此,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邹诗鹏,2000(4)]。也有论者认为,人文教育指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包括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和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论者进而解释道,这里所指的人文教育从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来说,不仅仅限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且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荀渊,2000(3)]。从上面的界说可以发现,对于什么是人文教育,论者的看法并不一致。但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论者都强调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人性化教育。(三)内容角度科学教育是以科学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使人们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技能,并推动科学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人文教育则是以人文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受教育者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4](四)目的角度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教育,是以征服、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其根本任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4](五)从对象的角度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来讲,实质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从学校层面上看,人文教育是人文积淀、人文体验和人文实践。人文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提高人的修养,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审美,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确认价值,如何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的过程。笔者所谓的人文教育,实质指人文精神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离开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无从谈起。人都有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教育通过家庭和社会实践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通过学习和学校学科教育来完成,而心灵世界则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人格情趣与理想、人的审美观的。人文教育就是要唤醒人性向善的一面,就是唤醒人的理性自觉,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帮助人建立起支撑自己行为的良知系统。[21](六)综合角度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教育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科技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思想)教育、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这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科技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学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人文教育则是指传授人文社会学科知识为主,培养人文精神,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并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文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为目的的教育。[1]也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可从多方面来理解。它既可以表示一种教育思潮(如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也可指一种教育内容(如学科分类上的文、史、哲教育),还可以代表一种教育改革举措(如通才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等。但是,上述种种这所以都可以纳入“人文教育”范畴,则在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结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学以人文学科方法论为指导,集中论述人与世界、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的关系。它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解释学的教育学,以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为标志;二是人性教育学。本世纪以来,星学校教育的唯知识论、唯科学化论、功利化,出现了人性教育学。它以批判唯科技教育为出发点,阐释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从异化的科技统治中解放出来。永恒主义、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可视为其代表。[8](七)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22]1、目前经常使用的“科学教育”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特别是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中为教育改革寻找理论与实践的根据,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科学教育”,它是一个和“人文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与人文教育共同构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科学教育,是指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的教育。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懂得如何开发利用自然,不破坏生态环境,以求得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授科学知识。二是训练科学技能。三是掌握科学方法。四是培育科学精神。这四个方面任务是一个整体,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技能是运用,科学方法是途径,科学精神是灵魂。2、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教育常见的含义有三种。一是指人文主义精神,二是指人文学科教育,三是指培养“人”的教育,即“成人”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人文教育是指与科学教育相对应、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教学内容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传授人文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自身,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从而能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能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科学教育相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人文精神、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人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文素养。此外,赫尔德(Herder,J·G·von)说,人文教育是一种“达到人性的教育。”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普遍的人性”。人文教育是将人提升为一个普遍的精神存在,“人性”概念本身就包含“普遍性”的意思。这里的“普遍性”是与“历史性”相对的,它说的是不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稳定性。人文教育的内容是普遍的,是不随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5]总之,人文教育并非一个获得大家公认的有确定内涵的概念。人文教育有多种表述,诸如人文教育即做人(being human)的教育,人文教育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人文教育即以教人好好生活为目标的教育,人文教育即通识或通才教育,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教育即人文主义教育或人本主义教育或人道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即非理性教育,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等等。[8]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事实上,科学教育早已萌芽,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提出了“泛智主义”,为自然科学进入课程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它一直未能散发出它应有的光芒。直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才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力量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相应地带来了文化中心的下移。至此,自然科学进入课程成为现实。此后的科学教育则一路瓤升,发展势态良好。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猛,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甚至膨胀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学人才、创新科学知识、增强国力的主要保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重视a 20世纪上半叶,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通过科学的知识体系、方法、精神和技术观,使人们具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促进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教育在与人文教育的较量中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与自然科学的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人文教育的衰落。尽管人文主义者用官能心理学和学习迁移理论为其辩护,尽管新人文主义运动层出不穷,人文教育家们为此奋力抗争,终未能挽救人文教育于一时。[6]1、科学教育的产生[7]科学教育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由那时到现在,科学教育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文艺复兴的“十四、十五、十六世纪时期的学术和人文科学的繁荣”,首先是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复兴。它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孕育、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文艺复兴的突出特点是以人文主义作为新文化革命的旗帜,把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高到首要地位,将人们的思想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哲学上的革命为先导,使窒息了一千余年的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教义中解放出来,开创了近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文艺复兴促进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中产生了革命性的突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可以说是科学独立的宣言。伽利略引入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基础。同时他与开普勒的科学工作也证实了哥白尼体系的正确性,为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等奠定了基础。数学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是代数学取得一系列成就。这时,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力学、地理学等已从传统的“七艺”课程中独立出来,开始形成独立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就正式产生了。2、科学教育的发展[7](1)科学教育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17世纪末18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科学迅速转化为技术,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工作机和动力机——蒸汽机,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开始迅速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生产中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了,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还要求生产者的科学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教育发展中得到了实现。一方面,从18世纪起,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首先是直接培养科学工作者的大学教育)都先后由以古典文化为主的人文主义教育转向了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又要求普通劳动者的科学化,即提出了普及初等科学教育的要求,经过曲折和斗争,19世纪中后期,主要工业化的国家都先后实施了初步的义务教育。这是科学教育得到巩固、有了充分发展的标志。(2)科学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期间,产生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又称之为“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采用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此,科学教育更显示出其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对科学教育更加重视,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理论,如英国斯宾塞的科学主义教育是理论。科学教育的实践也有了重要的发展。许多其他国家进一步重视科学教育,一方面,由斯宾塞提出的主要为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的课程表在20世纪初在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学校中得到实施,极大地扩大了科学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科学教育积极发展,成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及培养科学人才的中心,例如德国的哥丁根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我国的一批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是这一时期建立的。(3)科学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由二次大战之后到现在。这一期间,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中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中国与国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科学教育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所以战后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不断改革科学教育,促进科学教育的现代化。①美国科学教育的改革1950年,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加强数学、物理学、医学、生物学及其他专业的工作,改革学校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于是急忙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意识到了这是美国基础教育落后所致。为改革这种局面,国会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当时的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批准该法案时指出,它是“满足国家的基本安全”的“紧急措施”,要求尽力培养尖端科技人才。这个法案认为自然科学、数学和外国语(“新三艺”)是“紧要学科”,要求各级学校重点抓紧。它还规定调拨巨款,充实学校的科学教育设备,提高科学教育水平,设置国防奖学金,资助天才青年受中等及高等教育。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美国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科学课程,如物理科学研究会(PSSC)编的PSSC物理课程;化学教材研究会(CHEMS)编的CHEMS化学课程;生物课程研究会编的BSCS生物课程;新数学课程;美国提高理科协会编的AAAS高级理科等,都成为世界著名的新课程。②日本科学教育的改革二次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接受美国的占领。在教育制度上也受到美国的影响。1952年,日本制订科学教育振兴法,旨在使中央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50年代末,世界性的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冲击了日本,日本本身的生产和科技发展也向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也开始了科学教育现代化的工作。1958年,日本修订小学科学课程,希望能“使学生了解大自然,对自然现象发生兴趣、尊重事实并培养直接从大自然学习的态度”。1960年重新修订了高中科学课程,开设了物理A、B,化学A、B,生物、地球科学,并把它们列为必修课。60年代,反映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水平的新型课程,如前述PSSC物理等被引进日本,在它们的影响下,日本的科学教育课程又进行了大的改革。1968年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1&生物及其环境;&2&物质与能量;&3&地球与宇宙。1969年修订的初中科学课程主要希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要求学生:〈1〉在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2〉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广博的、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大自然的机制和功能;〈3〉培养观察和思考自然现象的科学方法,借此培育出正确的自然观。70年代以后,日本进一步修订中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针对60年代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以反省,制定了以加强基础、适应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新课程,并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③苏联的科学教育改革苏联建国后一直重视科学教育,50年代末航天技术的领先地位与此有直接的关系。在50年代中期,苏联普通中小学(十年制学校)开设俄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天文、化学、心理学、外语等17种教学科目,其中数学和自然科学占有较大的比重。60年代末,在世界范围的科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影响下,苏联也进行了科学教育的改革运动。1964年成立中学教学范围和性质审定委员会,组织人力在十年内编写出103种新教材,其中87种被批准为教科书。这次改革,科学学科变化最大,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进中小学课程。从1967年起,苏联开始推进课程现代化,把一部分科学内容由高年级移到中年级,中年级移到低年级,把新的科学知识列入高年级教材。例如,狭义相对论和统计物理、电磁理论纳入高年级物理课程,而把原来高年级的原子理论等安排到6—7年级。除了重视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之外,战后苏联也非常重视大学及科学教育干部的培养,在这方面,苏联注意坚定不移地扩大培养的数量,以适应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需要;也注意改进教授和教员的工作,使之适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苏联注意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选择优秀的训练有素的专家到高等学校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1965年,苏联高校拥有的科学教育干部已超过万人,其中具有博士或副博士学位者占三分之一以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于: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 “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1. 思想道德素质从近几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形势反馈的信息看,很多用人单位选人重才更重德, 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1) 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2) 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 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2. 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 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2) 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 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 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3. 身体、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大学生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1) 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2) 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3) 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4) 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6) 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层次与自由度。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毕业前的突击武装能解决的。它要求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在整个大学期间,按高要求有针对性、分阶段地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择业竞争中的强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学科 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