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刊物有哪些社办刊物,都需要注意什么

学校文学社刊物制作流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学校文学社刊物制作流程
学​校​文​学​社​刊​物​制​作​流​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谁会这道题: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请你为这一刊物命名,并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意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60字左右.刊物名称:《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
谁会这道题: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请你为这一刊物命名,并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意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60字左右.刊物名称:《___________
谁会这道题: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
  学校文学社拟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请你为这一刊物命名,并写一段创刊词,阐明刊名含意及办刊宗旨等.语言要简洁生动,60字左右.刊物名称:《___________》 创刊词:________________
7.答案示例:刊物名称:《青春》 创刊词:“青春”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她将伴你走向成熟.《青春》的宗旨是:反映同学心声,展示青春风采,促进语文学习.让我们共同培育《青春》这棵幼苗吧!(不设统一答案)冷水塘文学社学生刊物 ――《张扬》第15期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冷水塘文学社学生刊物 ――《张扬》第15期
我​们​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我​们​有​自​己​的​文​学​阵​地​―​―​冷​水​塘​,​我​们​还​有​自​己​的​学​生​刊​物​―​―​《​张​扬​》​。​放​在​百​度​上​,​是​为​了​有​更​多​的​人​能​关​注​日​益​式​微​的​文​学​,​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职​生​这​个​群​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下面是某学生给校园文学社的一封应聘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校园文学社是同学们自己的社团,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主办刊物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作为一名学生,我决定加入贵社,本人对文学很有造诣,读初中时曾在学校刊物上发表过几篇作品,贵社若接受我的申请,将是贵社的荣耀,我会积极参与贵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投大作的。请批准我的请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7题。(22分)
心灵的独舞&&& 信风
①汉语词典权威的解释是:孤独就是独自一个人。纪伯伦用诗人的视角这样看: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②我,一个普通人的理解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是心灵的独舞。
&&&&③能够忍受孤独,敢于享受孤独的人并不多,在孤独中有大成者就更少。面对孤独,尤其是长时间的孤独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所以孤独是勇敢者的专利。小说家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因为人可以在社会中学习,灵感却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会涌现出来。
&&&& ④事实也正是如此。英年早逝的路遥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在创作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从准备到成稿六年的时间里,尤其是创作的那八、九个月,把自己封闭在陕北深山老林里的一个煤矿里,在极度的孤独寂寞中进行高强度的创作苦役,做伴的只有一只老鼠。写到深更半夜,听到远处传来火车的鸣叫,便忍不住停下来陷入遐想之中,臆想某个人会坐着火车来看自己。可见当时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孤寂。他在后来的创作笔记《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对孤独有着独到的体味:“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照逻辑进行,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深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做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孤独常常叫人感到无以名状的忧伤,而这种忧伤有时又是很美丽的……”
   ⑤大孤独带来大收获。面壁九年的达摩也是直面孤独的勇者。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天子,达摩以为梁武帝 “堪称法器”,就使出了禅家的机锋,与梁武帝说法。不成想梁武帝根本领悟不了达摩的禅机。达摩很失望,化苇为舟,渡江北去,到嵩山少林传播禅法。他选择五乳峰高临山顶的一个天然石洞,面壁而坐,这一坐就是九年。坐禅入定时,连小鸟在他的肩头筑巢都没觉察,可见思想是怎样的一种空灵。且不说这九年达摩悟出了怎样的禅机佛理,能在孤境中坐上九年,禁绝世俗杂念侵入,达到心虚灵空的无我境地,已非常人所能为,已是高不可攀的壮举,可谓孤独的最高境界。
  ⑥名人们的孤独惊世骇俗,他们的境界我们无法企及。但普通人的孤独也别有一番滋味。
  ⑦我喜欢独处。还在上学的时候,下了夜自习,别人早早的回寝室休息了,我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步,这是我学生时代一天中感觉最好的时光。喧嚣一天的校园归于寂静,少了课本没了提问,不想功课不思未来,卸下所有的重负让心彻底放松。从那时起独处成为习惯。人到中年,一个人沉思默想的时候就更多。夜深人静时,天上一轮清月,地下几缕微风,一个人一支烟坐在庭院,看轻烟飘散,望树影摇曳。抬头望天,目光甚至可以穿透苍穹,看到月宫。那砍伐月桂的吴刚依然在挥汗如雨,怎奈斧起伤愈,那棵不死之树却茂盛依旧,数千年如一日地做着无用功,不气不馁,吴刚的坚韧和坚持实在可嘉;还有那被嫦娥抱在怀里的玉兔,作为仙子的宠物,美人如玉,闺怀香馨,多么幸福啊。
  ⑧孤独就像一杯刚刚冲出的咖啡,大口的喝是没什么味道的,需要小口小口的慢慢品呷。甜味中带着淡淡的苦涩,苦涩里有含着悠远的馨香。我不太喜欢旅游,不得不游的时候,也很少和如织的游人争看热闹的风景,更喜欢一个人沿着山涧小径慢慢行走。没有争位拍照的你来我往,没有高挂的瀑布,只有涓涓小溪,细流翻越小石块,卷起水花的声音,因幽静而显得空灵悦耳;清风拂过,树叶相碰发出的沙沙声清晰可闻,偶有不知名的昆虫轻声吹着悠扬的笛子,小鸟和着节拍小唱,心里的那种惬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别样的感觉是在人声鼎沸处绝对享受不到的。
  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孤独也一样。孤独不是性格的自闭,思想的禁锢,更不是与世隔绝,孤独需要把握好度,见好就收。如果任孤独蔓延,就会像古龙说的那样,变成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一种令你发狂的空虚,纵然在欢呼声中,也会感到内心的惆怅与沮丧。进而发展成为忧郁。尤其对于处在逆境中的人对这种孤立更加敏感。所以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但是孤寂却可能败坏人的性格。
 & ⑩那么,我们张弛有度的驾驭孤独,给心一个舞台,让思想尽情的狂欢吧。节选自《郑州日报》
14.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作用?(4分)
答:&&&&&&&&&&&&&&&&&&&&&&&&&&&&&&&&&&&&&&&&&&&&&&&&&&&&&&&&&&&&&&&&&&&&&
15.为什么说“独享快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也是一种愉快”呢?(6分)
&&& 答:&&&&&&&&&&&&&&&&&&&&&&&&&&&&&&&&&&&&&&&&&&&&&&&&&&&&&&&&&&&&&&&&&&&&&
16.解释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3分)www.k@s@&&&
&&&&&&&&&&&&&&&&&&&&&&&&高&&&&&&&&&&&&&&&&&&&&&&&&&&&&&&&&&&&&&&&&&&&&&&&&&&&&&&&&&&&&&&&&&&&&&&&&&&
②已是高不可攀的壮举,可谓孤独的最高境界。(3分)
&&&&&&&&&&&&&&&&&&&&&&&&&&&&&&&&&&&&&&&&&&&&&&&&&&&&&&&&&&&&&&&&&&&&&&&&
17.对于孤独,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理解。(6分)
&& 答:&&&&&&&&&&&&
&&&&&&&&&&&&&&&&&&&&&&&&&&&&&&&&&&&&&&&&&&&&&&&&&&&&&&&&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看高考作文满分卷
 北京考生
  人生因为转折而壮丽。《易》曰: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
  人因为波折而长大。弗洛伊德说:我在苦难里学会沉思。
  古往今来,有多少因生命之转折而带来命运之改变的人啊!
  假如陶渊明的心始终为风云际会所撩拨,假如他的思想不曾在39岁时发生重大变化 “瞻望邈难逮。转欲在长勤”,怎能开创诗歌中淳朴自然的田园一派,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假如李贺不曾抛弃幼时“我今垂翅附冥鹏,他日不休蛇作龙”的理想,假如他没有受到与之争名的那些人的打击,终为避父讳而不举进士,我们也许就读不到他“幽兰露,如啼眼”等天下无双的鬼诗,读不到他“一唱雄鸡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言壮语了。
  假如曹雪芹一生全都“锦衣纨挎”、饫甘餍肥”,缺乏“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经历,缺乏对世态炎凉与社会黑暗的深切感悟,又怎么会有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流传于世?
  作家李国文说:“聪明是被动的适应,智慧是主动的超越。”人生常常是大起大落的,生命不一定总享受轻松。与其“聪明”地躲过转折,不如智慧地、安然地面对转折。转折的路段坎坷不平,可能需要你艰难地匍匐前行,但是你却可以从此走出“花开别样红”的美丽,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悦。
  与之相反的是,阮籍因为不堪忍受司马抵对魏晋名士的迫害,“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他行不由径。穷途而哭,虽然得以终其天年,却活得轻如鸿毛。秦桧在金军占领开封的转折关口,因为不堪忍受失去荣华富贵,大倡和议,杀害岳飞,最终遗臭万年。
  无数事实证明,人生之路不一定是平坦笔直的,也许并不情愿接受转折,但必须直面相对。便何况转折可能是一个契机,它给你带来新的起点,教你学会思考和选择,使你增长勇气和信心。
  人生的转折,就像一个布满岔道的路口,就像一盘扑朔迷离的棋局。你的面前或鲜花盛开,或荆棘丛生,你一定要慎之又慎,静心审视,然后振奋精神,大步前行。
  让我们感谢上天赐予的人生转折,我们的生命因转折而精彩,而美好!
【点评】 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引用材料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中共引述了五位文学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引用了十余句古诗文名句或名人名言。作者对古代文学家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对文学家的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的评价,对古诗文句的准确记忆,真是令人称羡。
  作文内容丰富还足贫乏,反映了一个人语文的阅读积累水平,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文化积累水平,这也是形成作文区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要学好课本,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还要扩大阅读,博闻强识,学习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赵宝桂)
 北京考生
  转折的出现是偶然的。战场上,骑兵主将马蹄铁的一个螺钉的脱落或许会让这位主将丧命,进而让他的部队溃散;商场上,一位公司经理在洒店吃饭时或许会无意中听到竞争对手的机密,从而让他找到挤垮对手的绝招;官场上,有人酒后失言或许会得罪上司,于是从青云直上到落泊江湖……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转折,小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大到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既然如此偶然,我们怎么趋利避害?很简单,“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可矣!心细的人自然会滴水不漏,不犯偶然的小错,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希望渺茫的机会。小事情往往就促成了大转折!
  转折出现确实有偶然性,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必然性。就像前面说到的经理,如果他不是处处留心,随时都在想他的事业,而是来到酒店只知尽情享乐,喝得酩酊大醉,那就不会有转折。一向粗心的人,不是每次错误都会幸运地逃脱惩罚;言行无瑕的人,不可能因为犯错而遭受不幸的转折。波尔塔瓦战役中,瑞典人最初的溃散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士兵一时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带领他的队伍转战波兰时就已给失败埋下了祸根疲惫和给养不足;相反,俄国人汲取前几次战败的教训,改进了军队装备和编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带来的转折终于让瑞典国势日衰,失去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另外,我们也该看到,中途岛美国的胜利根源于美国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即使没有这次转折,也会有别的转折让日本失败。美国内战的转折点那个宣言,是民族平等的历史潮流决定的;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也是总结无数历史经验得到的。
  了解了转折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折在不定什么时候帮助我们;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也会有一次大转折,将我们推入深渊。
  谨言慎行,又要积善成德,我们就一定可以变逆为顺;积极汲取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一个国家一定可以在历史中促成自己命运的转折,促成国势的长盛不衰。
【点评】 这是一篇很见功底的考场佳作。文章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见解深刻而论证透彻。作者先由四个富有代表性的历史转折,推出“转折有对我们不利的,也有对我们有利的”一语,接下来紧紧抓住“怎样趋利避害”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剖析,既谈到了转折出现的偶然性,又看到了必然性,并针对这两个方面分别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出高人一等的见识水平。
 北京考生
  没有平日的怒吼。教室里突然间安静无声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自己的动作,望着物理老师。只见她拿起一根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我嗓子哑了,今天只好让大家看幻灯片,对不起了。”随后,她拿出一大沓纸片,一张一张用幻灯打出来。看着我们还在呆呆地注视着她,她有些不好意思,拍拍幻灯,用眼示意:看这儿啊!
  一堂用幻灯上的课。除了没有声音,一切与平常没有任何差别。奇怪的是,这堂课她竟没有出一点错。就连同桌恶作剧似的提出一个与主题无甚关系的问题,她都胸有成竹地在纸堆中抽出一张打到幻灯上。工整,清楚。同桌坐下后还在自言自语:“邪门儿,她是神仙吗?”
  下课铃响了,她在幻灯片上打出:“今天是你们上的最好的一堂课,谢谢。”
  我注意到,没用过的那一沓纸比用过的高了一倍有余。突然问,我望见了她手背上分明的针孔和周围的一片青肿。想来她是带着不轻的病给我们讲课的!
  鼻子有点酸。奇怪,我不是爱感动的人啊!猛地,我再次感到一种异样:整堂课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三天以后,物理老师恢复了声音,生活继续向前。课上原本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却从此消失了。老师似乎再也没有发过脾气,讲课似乎也很少出错。也许,是我们长大了。也许,是我们和老师都长大了。
  那以后,我对老师的感情终于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再是含混不清的“老师好”,而是想要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对所有的老师。虽然嘴巴上总是不好意思做更多的表白。我想老师们一定可以感觉到我们的心意所在,并且能够高高兴兴地接受。
【点评】 其实,每一篇作文都来源于生活,在高考作文中,饱含真情实感的文章日益减少,特别是描写现实的作文。我想,原因在于我们的同学们忽视了身边的生活。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学会从这片熟悉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朴实无华的人生课,让我们浮想联翩。文中细节的描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手背上分明的针孑孔和周围的一片青肿”,体现了作者平日的观察功力,而感情的前后转折变化,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话题的要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
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懋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
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
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
11.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
12.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6分)
13.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纯文学刊物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