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价值视野中数学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构和研究

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0期
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摘要】:作为提供建构性支持环境和活动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动态学习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近年来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课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结合我国当前的教改现状,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校际主题综合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424【正文快照】:
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素质教育”“学会学习”的呼声不断高涨,教育实践者开始根据新的教与学理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许多理论如建构主义、情境化学习(SituatedLearning)、协作学习、分散认知(DistributedCognition)等理论都强调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与环境互动、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晓东,穆肃,余丽;[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张桥银;蒋泽标;;[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张学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许萍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陈滔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姜小平;陈滔娜;;[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2期
吴伟伟;[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05期
杨艺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1期
武建伟;梁华;;[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丁楠;;[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健;[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张学领;[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刘小龙;[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周嫚嫚;[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姜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姚秀芬;[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余莉;[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王黎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杨俊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王蕾;[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张化东;[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晓东,穆肃,余丽;[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王文静,郑秋贤;[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嫚;;[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课题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毕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李瑞娟;杨文明;;[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年02期
倪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吕新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勋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耿兰芳;张志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张兴峰;;[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李义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宏芳;;[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俞可;;[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李丹婷;;[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林晓珊;;[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于守艳;王晶;;[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陈晔;;[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郭红霞;;[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刘淑慧;李京诚;李四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胡海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黄耀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道宇;[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谷志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红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崔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敏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孙菊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素芹;[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杨丽丽;[D];江苏大学;2010年
刘向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李长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丽影;[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严艳琳;[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李园;[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郭爱华;[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雷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贺艳荣;[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孙士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韩婷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董倩;[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李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永林;[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李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刘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邹枝玲,施建农;[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俞瑶,杨建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孟繁华;[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马健生;[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张新明;[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刘加霞,申继亮;[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周钧;[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时晓玲 刘琴;[N];中国教育报;2005年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孙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治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甘永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钟志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毛景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李志厚;[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赵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振亭;[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黄娟;[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马晓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郭友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周元春;[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刘津;[D];天津大学;2004年
王黎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刘省权;[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齐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王丹;[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晓晶;徐晓东;;[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林书兵;徐晓东;车伟坚;;[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10期
刘续;;[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12期
林书兵;徐晓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杨刚;徐晓东;王英彦;;[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徐晓东;;[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胡桂英;戴良英;;[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12期
潘洪建;仇丽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3期
张得雄;;[J];甘肃科技;2010年14期
陈公泉;;[J];甘肃科技;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群;邢程;;[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谷志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赵健;[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金凌志;[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李涯;[D];西南大学;2011年
徐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赵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钱旭升;[D];西南大学;2008年
纪德奎;[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孙士杰;[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京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韩绪芹;[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朱梅;[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顾铁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顾静;[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徐淑凤;[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贺平;[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段绍洋;[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洋;[D];河南大学;2010年
营永霞;[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倩苇;[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高文;[J];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06期
顾清红,瞿堃华;[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3期
任友群;[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蒙成;[J];教学与管理;2003年34期
李金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陈佩妮;何桂明;;[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年08期
赵健;;[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2期
李慧;李兴保;;[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11期
庞力伟;;[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6期
李淑霞;杨晓英;;[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0期
王佳媛;贾玉霞;王西明;;[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代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30期
傅蕴;郭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磊;黄菊辉;;[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北京卷)[C];2010年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课题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孙波;;[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构建幸福的学习共同体结题报告课题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李慧迎;;[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王爱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王桂文;;[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张晓枫;;[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史建英;;[A];中国重汽科协获奖学术论文选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宜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闫晓天 上海中医药大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张艳 本报记者
薛婧;[N];黑龙江日报;2011年
张丽亚;[N];昆明日报;2011年
安徽省芜湖师范附属小学
陈红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王艳玲;[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常春晖;[N];黑龙江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丁亦周 王小兵;[N];江苏教育报;2011年
河南省郑州市第四中学校长 王中立;[N];中国教育报;2007年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简作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董宏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钟国祥;[D];西南大学;2008年
沈云波;[D];复旦大学;2008年
蔡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光余;[D];西南大学;2009年
韩亚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刘成新;[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江卫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赵剑;[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淑艳;[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裴雯雯;[D];南京大学;2011年
杨金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张文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方宏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郭海月;[D];苏州大学;2010年
陈梦琳;[D];河南大学;2010年
营永霞;[D];西南大学;2011年
刘程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任之丁;[D];河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分层教学模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分层教学模式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9&&&&更新时间:
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 溧阳市上沛小学&&&&&&& 缪进超
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共同体学习的情境
&&&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和学习过的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通过自主活动理解教学知识,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是情境的认知,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运用知识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提供学生周围的事物和情境,使学生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学生可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让师生在共同参与的“真实”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个完整的情景串,以喜洋洋请大家参加生日聚会为线索,巧妙地设计搭配衣服、搭配数字、走路线、吃早餐等情景,以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贯穿课堂,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共同体的学习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文章录入:黄君君&&&&责任编辑:黄君君&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溧阳市文化小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江苏省溧阳市燕园路59号(213300) 电话:8(校长室) 传真:(办公室)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数学天地泛学科博客文章』
|&&|&&|&&|&&|&&|&&|&&|&&|&&|&&|&&|&&|
您现在的位置:&&>>&&>>&&>>&数学正文
网 站 搜 索
推 荐 信 息
热 门 信 息
  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
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 中国大学 作者:甘为孺子…  ∷∷
让数学课堂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
&摘要:数学是科学,又是文化,具有人文教育功能。本文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阐述,通过对数学的人文精神和数学人文教育的研究,让数学课堂充分展示数学文化,体现数学应有的人文价值,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关键词:数学文化&& 人文主义&& 数学课堂& 人文素养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发展和财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灾难。所以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呼唤人文精神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社会上人文精神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恰恰忘了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与&美&。不可否认,数学教育应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但科学永远不是绝对&纯粹&的,它包念着实际的历史与实践。作为数学工作者,我们不要忘记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已成为数学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明确写入了数学课程标准之中。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人文的关怀,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展示数学文化 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 教学中穿插数学史知识的介绍,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
人文精神地培养是一种&教育感化&的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乍一看,似乎与严谨的数学是沾不上边的,其实不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只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著名的美国《科学》杂志特约主编斯蒂恩说得很清楚:&数学&&在人类特性和人类的历史中,它的地位绝不亚于语言、艺术或宗教。&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史学知识可以很好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量出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出这三个圆的周长与各自直径之间的倍数。等到学生们把演算好的得数拿出来后,面对这样的各不相同的结果,大家觉得非常不解时。教师可以出示祖冲之的图像,边作介绍:我们今天在这课堂上研究探讨的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一位数学家做了,而且他已经得出了一个圆满的结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他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让全体学生向祖冲之的画像起立致敬,激励学生向先人学习。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在先人人格力量的感化下,激励学生去构筑自己的希望与理想,并孜孜以求。
&又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章中有关质数和合数时,可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4的合数都可以用两个质数的和的形式来表示)。对于这个世界性猜想,在研究过程中,我国涌现了华罗庚、王元、陈景润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其中数学家陈景润证明该猜想的&1+2&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这样的事例在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国人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远古时代我们伟大的祖国就是数学的故乡,在数学上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在数学上也取得了不少惊人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之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并且从小烙上了为国家的强盛和伟大努力学习,献身数学、献身科学的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无论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是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都是是大有益处的。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的人文价值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人文价值。
&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本身的魅力。也就是要让他们&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能使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价值,养成严谨、求实、合作的学习态度,以及将来正确的处事态度、人生态度等。
&&小统计&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它贴近生活,又比较直观形象。传统教材可能基于统计中收集、整理、编制、分析这些过程比较复杂的原因一般放在高年级教学。而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而早早地放在了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小统计时增加了对统计要素的认识,在体验了统计的收集、整理后,由统计班级同学的情况自然地过渡到统计全年级小朋友的生日情况,并且用夸张的体态和语言:&要用50小格来表示啊,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设置了一个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导他们主动地发现了&一个小格还可以表示几&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一一用电脑演示出各种情况的统计图,学生根据统计图互问互答。练习巩固环节我故意出示漏掉各项目名称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提示要求来判断统计图所表示的项目,并写出具体的数量。最后的开发题,我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内容,让学生统计数量,完成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学生的态度始终积极地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摆脱了教材中知识点的束缚,将教材内容做了合理的改编之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呈现知识结构,构建了一个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学生不仅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制统计图表、统计图表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又如:学习&圆的认识&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教学时教师分别制作圆形、扁圆形的车轮滚动模拟课件,结合教学演示,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凭借视觉表象(圆形、扁圆形)、动觉表象(两个不同圆形车轮滚动)、时间表象(圆形和扁圆形车轮滚动的速度不同)、听觉表象(滚动的声音),观察两个不同形状的车轮滚动的情况。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圆形的车轮&滚得稳&、&滚得快&,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圆形的车轮为什么滚得快?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圆形边上各点与中心的距离是否一样的问题。从表象加工的水平上,概括圆的本质特征:&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处处相等&,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车轮做成圆形的道理;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或月份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三、尊重爱护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自由。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都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的强烈愿望。积极学习的态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核心问题。因此,强调人文精神,转变师生关系的理念至关重要。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尊敬教师、爱护教师。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有缺点的回答教师要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善。在实际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上实行&十允许&,即允许上课随时质疑问难,允许发表对教材不同意见,允许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简缩解题过程,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想好允许再想,不明白的问题允许询问,教师错了允许提出意见,不同意的允许争辩。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探索、大胆地创新。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教师的中心言说者地位,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让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充分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可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经历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的活动,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生活实践能力。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研究其内在的作用。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成为思想、观点交流、碰撞的舞台。在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互动中,学生们明白了解许多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如飞机、轮船的对称能使飞机、轮船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对称多半是为美观,但有时也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许多学生还尝试着运用对称解决一些有趣的生活问题,将自己的视野转向广阔的生活世界,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
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形成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填补信息沟的、即席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活动。而这种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沟通和交流活动才能获得,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向沟通和交流信息活动就难以实现。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数学教学活动,既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又是师生间、学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沟通。好的&学习共同体&,应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应激励每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这一过程也是一个表达、交流、修正、吸收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完成建构认知结构的活动。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合作学习通常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分小组的。无论采用哪种讨论形式,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
他人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的学风。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哄笑。对于不同意见不能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见解继续研究。
人文教育主要目标是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数学是一门科学,然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这两者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不可割裂的,其实施关键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离开了这一基石,那么,什么样的培养方法都只能流于形式。 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美国应用数学家M&克莱因在他的名著《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中指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也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 因此,充分认识数学精神及其教育价值,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崭新课题。
&&&&&&&&&&&&&&&&&&&&&&&&&&&&&&&&&&&&&&&&&
上一篇数学:
下一篇数学:
【声明:本站所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谢谢合作!】
  广而告之
特别感谢西部数码提供本站空间!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站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站长为谢!不良信息,欢迎举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主体价值观的建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