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反射射的研究属于什么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心...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喵丫头(⊙ο⊙)
溜溜♀新人求关注
有种放学你别跑?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有:沉浸体验,希望与乐观,情绪智力,天赋,创造力与智慧等
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享乐主义说和奉献主义说,享乐主义说将幸福定义为追求快感与回避痛苦。而奉献主义则以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来诠释幸福与美好的生活。
3 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人们都把乐观看作一种心理缺陷,是不成熟的标志和个性的弱点,但是当人们对个体的前途作出公平的评价时,而认为乐观是心理健康、成熟与强大的标志。(怎么理解?)
4 积极一词很容易令人产生误解,其实积极的意义是相对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积极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过程的体验.
积极只能与消极相比,或者与心理不健康相比,而不能与另一个积极评价相比。积极是指主观上的感受,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积极只能与自己的过去感受相比。我们不能比较两个人的积极,科学家和下岗工人都有自己的积极,前者是实验室中对科学的献身,而后者可能体现在对小时工的敬业中。积极是一个带有价值导向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某一文化进程中对于何谓积极品质会具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优秀的人在什么方面表现出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过去,我们认为节约、贞洁、谦卑、沉默是积极的品质,而现代社会则更注重创新、自主、主动和外向。
  大多数人对积极理解有偏差。人们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显赫社会地位或经济地位,谈到积极首先想到社会精英,如名演员、企业家、首富、体育明星等。其实,这种积极不是指人的内在的积极,而是外在积极,我们所说的积极是人的一种出色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它认为,心理学的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在二战之前均得到研究者同等程度的关注 。而二战之后,心理学成了一门大力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心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Seligman 曾注意到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中,就有约95 %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在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疗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心理学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不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 ,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 ,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以上问题可能性不大;但是在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的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并专注于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单纯地关注个体身上的弱点和缺陷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对于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在这方面所需的工作是可靠并有效地测量这些品质,进行适当的纵向研究来弄清这些品质的形成过程、途径,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以塑造这些品质。
在对心理治疗的看法上,积极心理学认为目前的心理治疗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在心理治疗是否具有效果的研究中,对于各种疗法整体效果的非实验研究所得结果远大于对某一特定疗法效果的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结果。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 %的被调查者报告从心理治疗中得到相当大的益处,但只有65 %的被试报告某一疗法有效。第二、将两种疗法相比较时,各自的特点倾向于淡化。即是几乎没有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与另一种心理治疗技术相比较时能显示出显著的特定的效果,或显示的特定效果很小。这种特性的缺失在大量的药物文献中也可见到。第三、在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和药物的研究中几乎都可以发现明显的“安慰剂”效应。在有关抑郁的文献中,约有50 %的病人对安慰剂性质的药物和疗法有好的回应;抗抑郁药物所产生效果的75 %可以看成是安慰剂的作用。对于以上问题,积极心理学的看法是,在有效的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都有意或无意地运用非属某特定疗法所专有的“技巧”和“深度策略”,意即所有地疗法都具有共性,因而产生以上三种现象。在积极心理学的看法中,技巧是指:关注、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技巧(如“让我们在这儿休息一会儿”,而不是“让我们在这里停住”) 、信任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积极治疗这一思想。深度策略主要有三种:灌注希望、塑造力量和叙述,其内涵均是增强被治疗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
目前此方面研究在包括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的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
通俗的来讲,就是遇到坏的事情就往好的方面想,一定要记得什么都会好起来的,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鼓励自己这也是一种经验啊什么的,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呵呵,一笑置之。生活也许很平凡,但是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哦,看看那些生病的,遇难的,辍学的,没有工作的,看看自己也许已经很幸福了,所以好好珍惜就是做好的了~加油,相信你能行~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文章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本质、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重点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及其与传统主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等多个侧面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论述,并从国际心理学研究的趋势和积极心理学自身的特点两个方面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研究人类的幸福体验和幸福观——竞争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和在竞争过程中的高峰体验。如果竞争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竞争成为生活终极目标,人类一定会被这一自身创造出来的增加财富的手段所毁灭。
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概念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中国大陆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2004 年初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美国心理学史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  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心理学有三个不同的使命,他们分别是治疗心理疾病、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鉴别并培养高智商。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构建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  在对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l 、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2、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3、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
健康良好的心态,乐观主义精神!不空虚,向往美好!做到就是健康心理学!
对生活有积极推进作用。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史上十大最具争议的心理学研究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史上十大最具争议的心理学研究
争议 学术辩论 心理学争议 心理学是科学吗 可重复性 再现性 人性 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犯罪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销售心理学
心理学与读心术 恋爱心理学
(/译)科学在争论中前进。正如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所说:“科学是相信专家也会无知。”不能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任何假设都该接受后续检验。因此,心理学研究持续出现大的争议其实是个好现象。
激烈的争论通常因质疑实验逻辑或实验方法中的伦理问题而起,其他时候则是因为人们对实验结果所揭示的人性存在理解上的分歧。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十个心理学史上最受争议的研究。
1.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
当被分配到扮演看守角色的学生开始虐待扮演犯人角色的学生时,1971年开展的的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被迫终止。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认为这说明了某些特定环境会不可避免地使人从好变坏。
实验中的“狱警”在羞辱“囚犯”。
而后,津巴多用这一理论解释2003年至2004年发生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的虐待事件。这种情景主义解释一直受到质疑,其中最有力的质疑来自于史蒂夫·赖歇尔(Steve Reicher)和亚历克斯·哈斯兰姆(Alex Haslam)。根据他们的BBC监狱模拟实验结果和现实生活中囚犯发起抵抗的实例,这两位心理学家主张,人们并不会盲目地屈服于有害的环境。相反,在任何情境下,权力往往都属于能设法树立共同身份认同感的群体。其他批评还包括:那些犯下恶行的看守可能受到过津巴多的激励和引导;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在招募被试时可能吸引了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参与者;实验中许多看守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争论仍在继续,斯坦福模拟监狱实验对大众文化产生的影响也一样——至今至少有两部长电影以此实验为灵感了。
2010年的电影《死亡实验》。图片来源:
科学人相关文章:
2.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研究似乎表明,许多人人对权威的顺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在科学家的指示下,许多参与者会对无辜的人施予一个足以致死(至少参与者是这么相信的)的强烈电击。
实验示意图。充当选手的研究人员实际上并未遭到电击。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一情况不仅仅在单个实验中出现,而是在多个实验中都有发生。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各类模仿,在虚拟现实实验和某个法国电视节目都有体现。那些原始研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但因为它们在伦理上值得被怀疑,也因为它们被解读的方式——这些研究被用来解释一些历史事件,比如纳粹时代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哈斯兰姆和赖歇尔再次站在唱反调的第一线。最近,根据耶鲁大学收录的参与者反馈,这两位科学家提出在实验中观察到的“顺从”其实与“盲从”相距甚远。事实上,许多参与者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实验,他们深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在为科学做重要的贡献。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与者实际上并没有听从指令,而在这样的案例中,科学家的口头提示大多不起作用。
科学人相关文章:
3.“和老年有关的词语使人走得更慢”实验(和其他社会启动效应研究)
约翰·巴奇(John Bargh)和他的同事们在1996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一个实验表明,如果让参与者接触一些和“年老”有关的词语,那么和没有接触这些词语的参与者相比,他们随后离开实验室时会走得更慢。这个实验只是“社会启动”(social priming)研究的冰山一角。这个领域的研究主张我们的意识被外界刺激左右的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巴奇的结果提示,接触和“年老”有关的词语会使被试离开实验室时走得更慢。图像来源:
2012年,一个实验室试图重复这个实验,但无法得出同样的结果。巴奇教授愤怒地作出了回应。自此之后,关于这个实验和其他相关结果的争议愈演愈烈。这场骚动有许多亮点,例如诺贝尔奖得奖者丹尼尔o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给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写的公开信,以及对包括社会启动效应在内的若干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进行的大规模重复检验。人们的分歧大多集中在为什么无法重复原有实验结果:到底是因为原来的效应就不存在,还是说那些重复实验的心理学家缺少其中必要的研究技巧、统计出错或者无法完美地还原当初的实验设计?
科学人相关文章:
4.小阿尔伯特的条件反射实验
1920年,约翰o华生(John Watson)和他之后的妻子罗莎莉·雷纳(Rosalie Rayner)人为地诱发了一个11月大婴儿的对特定动物的恐惧。他们把特定的动物——例如小白鼠——放在婴儿的面前,同时在婴儿背后敲击钢条发出响声,从而让他恐惧。使这个实验富有争议的不仅仅是因为它看上去很不符合实验伦理,还因为人们经常用一种过分简化而不准确地方式来解读它的实验结果。许多教科书宣称这个研究说明恐惧很容易通过建立条件反射诱发,并泛化到面对类似刺激的情景中。他们声称,小阿尔伯特在形成了对小白鼠感到恐惧的条件反射后,对所有白色又毛茸茸的东西感到恐惧。
小阿尔伯特实验示意图。图片来源:simplypsychology.org
事实上,这一研究的实验方法略显随意,其原始结果比书上写的更加复杂、也更反复不定。最近几年里,争论也围绕着可怜的小阿尔伯特的真实身份展开。在2009年,一个由霍尔·贝克(Hall Beck)带领的团队声称这个婴儿的真实身份是道格拉斯·梅里特(Douglas Merritte)。随后,他们又称梅里特是个神经受损的婴儿。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原始研究就更加显得不道德。不过,本·哈里斯(Ben Harris)和同事今年发表文章称小阿尔伯特其实的确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孩子——阿尔伯特·巴杰(Albert Barger)
果壳网相关讨论:
5.洛夫特斯的“商场迷路”研究
1995年和1996年,伊丽莎白o洛夫特斯(Elizabeth Loftus),詹姆斯·科恩(James Coan)和杰奎琳·皮克雷尔(Jacqueline Pickrell)向我们展示了向人们植入一个“小时候曾在商场里迷路”的虚假记忆是多么地容易。实验者把这一捏造的童年片段混入真实事件(从参与者的亲友处收集得来),并向参与者描述这些事情。经过几次访谈后,这一捏造的片段便被参与者当成了真实记忆,相信自己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小时候在商场迷路过呢。你小时候在商场迷路过呀。你小时候在商场,迷路过吗?图片来源:
这一研究和其他相关的发现引起了巨大争议,因为他们表明记忆可能有多么不可靠,多么容易受人影响。这些结果尤其使人们对心理治疗中所复原的被虐待记忆感到怀疑。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专家们仍在对虚假记忆、压抑作用和恢复性记忆的本质进行辩论。
对“商场迷路”研究的一种质疑指出,参与者们可能真的有过迷路的童年经历,洛夫特斯的研究方法可能只是无意中唤醒了年代已久的真实记忆,而不是植入了虚假的片段。后来,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发表了一个研究反驳这一批评:他们向他人植入的记忆是“曾在迪士尼乐园遇到兔八哥”,喜欢卡通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这记忆绝不会是真的了。
“兔八哥”是华纳兄弟动画公司设计的动画人物。
科学人相关研究:
6.达里尔·贝姆的预知研究
2010年,社会心理学家达里尔o贝姆(Daryl Bem)声称,他的研究发现许多心理现象其实是预知性的。这样的言论让贝姆受到了强烈关注。在他的一个实验中,他发现人们在记忆任务中对那些在记忆任务之后才接触到的词语印象更深。贝姆认为这是预知(pre-cognition),又或者是超认知(psi-cognition)现象存在的证据,并指这些效应无法用现有科学来解释。
《少数派报告》中具有“先知”能力的孩子。图片来源:cinemablography.org
至少从表面上看,贝姆的实验方法看起来是周全的,他向其他研究人员提供实验方案的做法也值得称道。然而,许多专家一直对他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提出批评,许多重复实验也未能获得支持原研究发现的结果。火上加油的是,发表贝姆原论文的期刊一开始拒绝发表任何与其相关的重复实验,令学术界对此一片哗然,并催化了后来心理学界的“重复检验危机(replication crisis)”或“重复检验之战(replication wars)”事件。
之后,贝姆满不在乎地在今年发布了一个元分析,这一元分析涵盖了90个对他原始实验的重复检验。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总体而言,他之前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坚实的支持。这场争论将何去何从?如果贝姆的理论没错,你应该已经预知到了答案。
科学人相关文章:
7.社会神经科学中的虚假相关性
那篇篇最初用了挑衅性的“社会神经科学中的巫术相关性”作为标题的论文在印刷发表前先在线发表了。题目里的“巫术”(Voodoo)是指“不存在的”或者是“虚假的”。 爱德o乌尔(Ed Vul)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50个研究,这些研究都把脑的局部活动跟某一方面的行为或情绪联系起来,比如称前扣带皮质的活动和被拒绝时的感受有着高相关性。乌尔和他的团队认为,出现这种高相关性是因为研究人员使用了不恰当的分析手段——他们先找出和特定行为有关的一个区域,甚至只是一个点,然后只在这一块区域上进行后续的分析。这就跟用咬了一口的食物再蘸一次酱一样不合适。
爱德o乌尔炮轰一些脑部活动与被试行为之间的虚假相关性。图片来源:
许多在该文中被批评的,在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做研究的脑成像科学家猛烈指摘了这篇论文。一篇反驳他们的文章的作者说:“由于糟糕的推理、统计错误和取样误差,他们(指乌尔及其团队)得出的一些结论是不正确的。”然而,人们对成像神经科学领域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顾虑并没有消散。例如在2012年,约书亚o卡普(Joshua Carp)发表文章说绝大部分的成像研究论文根本没有提供足够的实验方法细节,使得其他研究者无法去重复检验他们的工作。
科学人相关文章:
8.基尔希抗抑郁药研究
2008年,在英国赫尔大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欧文·基尔希(Irving Kirsch)对提交给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的所有抗抑郁药物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无论这些数据是已发表的还是未发表的。他和同时得出了以下结论:对于绝大部分患有轻度或中度抑郁的患者来说,和安慰剂相比,抗抑郁药展现出作用并无临床上的意义。这些结果带来了诸如“抗抑郁药无效”这样的报道,也让那些常常担心抗抑郁药物被医生开药过量的人们感觉找到了依据。
抗抑郁药不比安慰剂有效么?图片来源:
不过,情况并没有一边倒,反对的声音出现了——其他专家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分析了基尔希的数据,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另一个小组做出了和基尔希相似的结果,但做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读:结果表明药物比安慰剂有效得多。基尔希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文章说:被普遍使用的抗抑郁药物非但没有治好抑郁症,反而可能让人们在生理上变得更脆弱,使他们之后更容易抑郁。”
科学人相关文章:
9.后天教养的迷思
已出版的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的书籍多得可以塞满一两个大型图书馆,大家都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茱蒂o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她在1995年发表的一篇富有争议的论文中说,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随后,她写了两本畅销书:《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和《基因或教养(No Two Alike)》。在2007年给英国心理学会写的研究文摘当中,哈里斯提供了一些证据来支持她的主张:“(平均而言,)和那些被相同父母抚养长大的双胞胎一样,被不同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双胞胎也有着相似的人格特征;虽然被同样的父母抚养长大,但是被收养的孩子跟他/她的兄弟姐妹在性格上却不相似;移民家庭出生的孩子有着父母移民后而非移民前国家的人格特征。”哈里斯有很多强而有力的支持者,史蒂芬o平克(Steven Pinker)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她的观点也引来过暴风般的争议和批评。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在哈里斯发表《教养的迷思》后跟美国《新闻周刊》说:“我为心理学感到难堪。”(译者注:反对者的主要意思是,哈里斯的文章取样有问题,忽视了很多证明父母确实造成影响的研究,随随便便发布这样的结果。如果这种观点成为主流,父母可能就对他们的子女为所欲为或者置之不顾。这对大众文化造成了巨大伤害。)
科学人相关文章:
10.里比特对“自由意志”的挑战
你觉得你的决策是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的,但本杰明·里比特(Benjamin Libet)的研究似乎似乎通过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表明人在有意识地决定何时移动之前,大脑已经为这一动作做好了准备活动。对这个实验结果的其中一个富争议性的解释是这些结果挑战了“人类拥有自由意志”的观念。这种论调认为,关于何时移动的决策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而在主观上的“想要移动”的感觉不过是一种后知后觉。
里比特的研究和其他类似研究激起了深刻的哲学辩论。有一些哲学家,例如丹尼尔o丹尼特(Daniel Dennett),认为神经科学家们把这一类研究对“自由意志”概念的影响夸大了。另外一些研究人员指出了里比特的实验的一些错误,例如人们无法精确地判断自己的意志出现在哪一瞬间。然而,无意识的神经活动先于意志出现的结果已经被使用fMRI的研究重现,像山姆o哈里斯(Sam Harris)这样影响力很大的神经科学家也仍然主张,里比特的工作确实冲蚀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构想。
科学人相关文章:
参考文献:
Zimbardo, P. G. (1972). Comment: Pathology of imprisonment. Society, 9(6), 4-8.
Haney, C., Banks, W. C., & Zimbardo, P. G. (1973). Study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s, 9(1-17).
Milgram, S. (1963). 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4), 371.
Bargh, J. A., Chen, M., & Burrows, L. (1996). 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 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2), 230.
Watson, J. B., & Rayner, R. (1920). 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1), 1.
Loftus, E. F., & Pickrell, J. E. (1995). The formation of false memories. Psychiatric annals, 25(12), 720-725.
Loftus, E. F., Coan, J. A., & Pickrell, J. E. (1996). Manufacturing false memories using bits of reality. Implicit memory and metacognition, 195-220.
Loftus, E. F. (1993). The reality of repressed memor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5), 518.
Bem, D. J. (2011). Feeling the futur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nomalous retroactive influences on cognition and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3), 407.
Vul, E., Harris, C., Winkielman, P., & Pashler, H. (2009). Puzzlingly high correlations in fMRI studies of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3), 274-290.
Kirsch, I., Deacon, B. J., Huedo-Medina, T. B., Scoboria, A., Moore, T. J., & Johnson, B. T. (2008). Initial severity and antidepressant benefits: a 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LoS medicine, 5(2), e45.
Harris, J. R. (1995).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3), 458.
Libet, B., Gleason, C. A., Wright, E. W., & Pearl, D. K. (1983). 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 (readiness-potential) 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 voluntary act. Brain, 106(3), 623-642.
文章题图:ccny.cuny.edu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The 10 most controversial psychology studies ever published
你可能感兴趣
引用 的话:说实话真不觉得人类有什么自由意志,一切行为也许都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神经回路做出的必然判断,只是人类的优越感使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罢了社科神棍要混口饭吃。。。没办法的。
说实话真不觉得人类有什么自由意志,一切行为也许都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神经回路做出的必然判断,只是人类的优越感使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44)
一直以为小阿尔伯特是华生的孩子。另外个人胡猜,自由意志的问题也许是受内隐学习或内隐记忆影响,既然是我们不能意识到的学习过程记忆亦或是态度,那应该也不能算作受个人意志的控制吧?来自
说实话真不觉得人类有什么自由意志,一切行为也许都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神经回路做出的必然判断,只是人类的优越感使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罢了
只是发现人还是有禽兽的一面
引用 的话:说实话真不觉得人类有什么自由意志,一切行为也许都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神经回路做出的必然判断,只是人类的优越感使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罢了社科神棍要混口饭吃。。。没办法的。
357真,68不知道,9、10不能一概而论,其他假
知道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十大是谁选出来的?
争议最大的是最后一个吧……
引用 的话:357真,68不知道,9、10不能一概而论,其他假《路西法效应》讲的就是1,2实验以及结论
洛夫特斯写过一本书《20世纪十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为什么咬过一口的食物不能再蘸酱!
一直记得在迪士尼乐园见过喜羊羊这我会说?
1967年4月,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的“浪潮实验”也很有争议,一个普通的教师几乎再造了一个纳粹。
关于预知,好像经常会有人有这种感受,包括我自己,各位大侠解释个?
我还真不知道“绝不可能在迪士尼乐园遇见兔八哥”……涨姿势了……
引用 的话:357真,68不知道,9、10不能一概而论,其他假为何?
引用 的话:为什么咬过一口的食物不能再蘸酱!同问!我觉得这是这里面最值得争议的一句话~
引用 的话:为何?实验结果可能是被控制的就是假……
引用 的话:实验结果可能是被控制的就是假……呃……那这是有罪推定了?
引用 的话:洛夫特斯写过一本书《20世纪十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如果真的没记错人,求地址~
引用 的话:呃……那这是有罪推定了?因为据说后来有人重复过这些实验,却没有得到相同结果,也许是样本区域问题……
引用 的话:因为据说后来有人重复过这些实验,却没有得到相同结果,也许是样本区域问题……124都是炒鸡不道德的吧……?怎么重复……?
引用 的话:124都是炒鸡不道德的吧……?怎么重复……?假论文骗人也是不道德的
引用 的话:假论文骗人也是不道德的呃……要不要直接认定为假啊……让人家很难混的吧……
引用 的话:说实话真不觉得人类有什么自由意志,一切行为也许都是由环境与基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神经回路做出的必然判断,只是人类的优越感使我们不愿接受这个事实罢了引用 的话:社科神棍要混口饭吃。。。没办法的。其实本文对丹尼尔·丹尼特的观点的引用是有误的……丹尼特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相容论者……他对自由意志的界定是“认识到自己没进行的选择的能力”……也就是说……此时此刻与人们通行的“我的行为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决定的”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在这种界定下,我们完全可以被外界因素100%地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同时具有自由意志……因此通常来说的话……我在碰到社会规范的时候,倾向于用丹尼尔·丹尼特的解释,认可“自由意志”在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不过也只在这种定义下存在,这会给“惩罚的作用”增加一种潜在的解释)……而在其他语境下的时候,我一般无视这种诠释,直接默认自由意志的不存在……
前五个都学完了,个人感觉它们的争议性大多都在道德方面,但总是感觉Bargh的实验相关性毫不明确啊。。。明天起来看看后五个好了
看得我心头一紧~~~
希望整齐黑字的写明重复实验的结果和实验设计具体的缺陷。10,那个现在认为意志不能决定做什么而是能否定做什么。
自由意志……抱着脑袋路过……
显示所有评论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条件反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