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我的青春我做主在此搁浅

天!请告诉我:什么是诗或诗是什么?
——门外谈文三十三题
=================================
在下这一辈子,大多半时间被分配的岗位是文化领域的采访和编辑;被培养的技能也是文化领域的采访和编辑。之所以至今对此尚无嫌弃之情,因为已经发生了兴趣和爱好。当然,这中间就免不了各种文字的体裁和形式的读与写了。所以,即使是个百分之一百的白痴或浑毬,至少对于什么是诗或诗是什么?还是应该有个概念或者有点了解的吧?不料,超期服役之后,而且是离开了专业之后,忽然对什么是诗或诗是什么,竟然发生了疑惑提出了这一题天问,不是很奇怪的吗?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我见到了如下的两则文字,忽然引发了思考。因之也想请你来瞅瞅,想想——
++++++++++++++++++++++++++++
面对那么白的白云我们该怎么办
◎刘& 汀
《北京青年报》()
+++++++++++++++++++++++++++++
&&&&乌青和他的“废话体”已经成为一个诗学事件。这一事件与当年的“梨花体”、“羊羔体”很类似而又不同,它似乎在让更多的人远离诗,可如果认真想想,它引起的话题却离诗的本质更近。“梨花体”和“羊羔体”只是针对两位诗人的名字,利用谐音的方式而命名的,“废话体”的指向已经具有了本体论的性质,“废话”——这两个词定义了人们对口语诗的核心认知。
&&&&从乌青的成名作《对白云的赞美》说起: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
&&&&白,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白
&&&&极其白
&&&&简直白死了
&&&&啊——
&&&&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再读一遍,再读十遍,读者们依然无法读到更多的期望中的“诗意”,它只不过是“对白云的赞美”。既然如此,这首诗为什么在许多诗人、批评家眼里是重要的呢?
&&&&从文本上看,整首诗都在感慨“天上的白云”的白;如果再敏感一点,可能会发现诗句中对“白”的表达具有一种递进关系,但这显然不足以说明它是“好的”和“重要的”。在基本语义上,这首诗确乎类似于废话,除了表达“白云很白”的慨叹,不负责提供任何其他信息或意义。反对者的核心论点即来源于此:这也叫诗?如果这是诗,我一天能写一千首。然后开始了狂欢式的模仿,这些仿作网上比比皆是,无需印证。
&&&&但与普通网友相反,乌青的支持者却大都是专业诗人和作家。比如诗人周亚平说:“因为我的确喜欢乌同学这个小伙子,他不追随唐诗宋词也不追随艾略特,幸运的是他还不‘垮掉’,他把我当年想干的人和事,都干了!”蒋方舟在知乎发表文章支持乌青:“他有其他的野心。他要超越语言。看不懂就看不懂,因为它被写出来,也不是为了被看懂的。”韩东也在微博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乌青的诗具有先锋性。
&&&&综合起来看,双方争论的起点首先是诗学观念的问题,也就是到底什么才是“诗”的问题。和小说、戏剧、散文集中的文体相比,“诗”是最难定义的,因此人们通常从它的反面来理解它,也就是通过“什么不是诗”来映射“什么是诗”,诗通过自己的背反来存在。这一段有点绕口令,但事实确实如此。绕了半天,我想说的是纠缠于诗的概念和界限是毫无意义的,诗不应该封闭自己,读者也没必要只用一个定义来套所有的东西,或者只在自己的只是经验领域来理解所有的作品。
&&&&反对者和支持者之间角力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懂”,读得懂,或读不懂。在这一点上,双方自说自话,各有各的理。但把“懂”作为判断是否是诗的标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许多读者觉得读不懂,或者认为它毫无意义,是因为这首诗所指认的逻辑起点,正是他们思维中的一个盲点。这首诗起源于日常事物的一次非常态的震惊,具体点说,就是起源于我们对“天上的白云”这一日常事物的震惊。在大部分时间里,白云和所有的自在之物一样,先于我们而存在,我们对它的接受是本然的。但一旦我们去特别观照白云,或者说是“重新发现”白云,并且震惊于它的白,而且我们极其想赞美它,说出它到底有多白——问题来了,困难也来了——面对那么白的白云我们该怎么办?如果它的白已经超出了我们感知和表达的界限,我们该怎么办?通常情况下,当人们不能用直接的叙述语言来描述一种事物的状态时,我们会采取修辞手段——比喻、通感、夸张等等来表达。还是举一个“白”来说,传统相声里形容一匹布非常白时有几句词:“这块本色白,气死头场雪,还不让二场霜,气死了头号的洋白面啊。”
&&&&如果借用其他任何白的事物,使用了所有的修辞手段,也无法传达出人们所感知的白云的“白”时,又该怎么办?或者说,面对世界,当所有“有意义”的语言都失效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人的自然反应,回到文学和语言最初发生时的状态:只能不停地感慨式地强调天上的白云真白啊,非常白,极其白,贼白,白死了。正如我们在疼痛时的第一反应是“啊”,而不是其他富含意义的表述。因此,这首诗的第一层重要性就在于,它以诗的方式反映了曾经被人们认为无所不能表达的语言的失效,在极端体验面前,语言并非无所不能,诗也同样如此。
&&&&很多读者反驳说:如果这就是诗,那我也会写诗,然后模仿着来一段。但关键点在于,只有乌青第一个意识到并以诗的形式表达的“传统的诗学语言”的失效,所有后来的模仿作品不但没有消解这首诗的价值,反而强化和印证了它的先锋性。正如韩东所言:“别说你可以做到,在乌青是自发效果。”自发与模仿,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如果没有乌青和他的“废话诗”,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自己日常生活里有那么多体验是无法表达的?这首诗确实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里处在了类似的位置。意义必须产生在特定的文化结构中,这有点像摄影。摄影的价值在哪儿呢?在于对瞬间的把握。但人们凝视照片时常常忽略一点,就是照片的边界。正是边界的存在,决定着照片的意义空间和可能性,对摄影作品而言,全景图是无意义的。《对白云的赞美》这首诗的作用,就类似于摄影作品的边框,只有它框住了这一部分,这一部分才会存在,也才会产生意义。
&&&&我以为,《对白云的赞美》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当韩东写下了《大雁塔》和《我见过大海》,并发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论断;当杨黎高举“废话”的旗帜并实践;当伊沙等诗人执着于构建口语诗的体系,引领了一股潮流,这一脉络总要走到这一步。更何况口语诗的出现,原因之一就是书面化的诗歌语言无力也从来没想过去表达一些日常的经验,但如果一部分日常经验连口语也表达不了,“废话”的出现自然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这首诗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它的出现却生发了意义。当然,在讨论了这首诗的“好”和“重要性”之后,我们也回避不了另一面,就是这类诗的价值不会被模仿之作消解,但它们会因为可复制性以及作者对其价值的过分强调而自己消解自己。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也是口语诗最大的危险,因为一部分诗人对“口语性”的顽固痴迷与反对者的诗学处于同样的逻辑。好在从长远的历史维度来看,诗总会发展,总会在人们不知觉处生发新的枝叶。
++++++++++++++++++++++++++++++++++++
外电报道“打工诗人”之死触动人们心弦
《参考消息》()
++++++++++++++++++++++++++++++++++++
【埃菲社北京11月29日电】中国负责组装苹果手机的富士康集团2009年以来已有数十名员工自杀身亡,但其中一位却因生前留下了大量表达一代人内心纠结的诗作而令全国上下尤为动容。
24岁的许立志在9月30日跳楼身亡。他打工的深圳富士康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为苹果等大型跨国企业组装手机、平板电脑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
许立志的死是富士康几年来频繁出现的员工自杀事件之一,却意外地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力,因为这个年轻人喜欢在闲暇时间作诗,工厂里的严酷生活是他的作品晟常触及的主题。
&&他在一首诗中写遭:“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被它们治得服服帖帖/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不会控诉,不会埋怨/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
许立志死后,他的朋友们决定将他的作品收集起来在网上发表。几周以来,这些诗作已成为许许多多像许立志一样进城打工的年轻人的象征。
&&许立志出生在广东东部的农村,他和上千万同龄人一样到城里找工作,并于2011年进入富土康公司。在最初的作品中,许立志曾表达过从农村进城和从来成年过渡到成年人的艰苦生活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他写道:“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
&&与老一辈相比,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文化水平更高,更受到父母的呵护,在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推动下的工厂现实方面也会出现更多问题。
2013年.许立志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到宿舍的情景:“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我都像一位死者/把棺材盖,缓缓推开。”
&&据工友透露,许立志曾经多次想辞职去图书馆或书店工作,但一直运气不好。
今年年初,他终于决定离开富士康,到苏州去与女友团聚,但两人最后以分手告终。
自杀之前,许立志回到了原工作岗位.死前写下的《我弥留之际》已经预示了他的结局:“我还想摸摸天空,碰一碰那抹轻轻的蓝/可是这些我都办不到了,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
2010年,在媒体纷纷关注深圳富士康公司在短短数周之内就有十几人自杀之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改善劳动条件.还加装了窗户护栏。
许立志的诗也谈到了这些自杀的员工:“颗螺丝掉在地上/在这个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轻轻一响/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像在此之前/某个相同的夜晚/有个人掉在地上。”
防范措施的确有助于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但不能杜绝。许立志之死因为诗歌所体现出的苦涩而被不断放大,也再次提醒人们注意“世界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的艰苦。
——马氏子曰:
在这个世界上,古今中外,论诗的典籍著述,谈诗的专家学者,多如牛毛,恒河沙数。大概对于我提出的疑问的答案,也会如此吧?听谁的好呢?以前最简单的办法是听最高指示的。回想一下,我还真见过有关的最高指示,仨字:“诗言志”,而且是手书。那么,这是不是迷信,是不是个人崇拜?
不然。因为这指示,这手书,来自的这位人士,不仅会写诗,而且写出的诗还被公认为是好诗。大概奉之为最高指示,也可以免讥为盲从吧?既然诗言志,那么不言志的就应该不是诗了吧?不过,这样一来那结论就太简单,太绝对了一点。记得,鲁迅老夫子说过大意如下的话:凡花皆有色,而有色的并不一定就是花。这似乎是很辩证很唯物的话吧?当然,他也指出,白也是一种颜色。如此这般,既然诗言志,那么,凡诗皆言志,而言志却并一定就是诗。是故,言志,不一定就是诗的必需的标准了吧?不过,在这里,我也不能不指出,无志也是一种志。正如,不谈政治也是一种政治。不谈阶级论,也是一种阶级论啊!
哥儿们,姐儿们,本尊偶然想到此处,意外地忽然大彻大悟了。诗言志。言志是诗;“不言志”也是诗。前者为言志诗,后者为“不言志”诗。因为,世界上有有色的花,也有无色的花。只不过,那所谓无色,乃是白色而已。一笑!
读者诸君,你以为我此说然否?
(,于协和血透中心候诊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外媒:90后“打工诗人”之死意外产生文化影响力_中国频道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好莱坞寻求合作的主要原因。
虽然已进入21世纪,种族,依然是美国人无法回避的敏感词。
外媒:90后“打工诗人”之死意外产生文化影响力
责任编辑:杨宁昱
核心提示:许立志之死因为诗歌所体现出的苦涩而被不断放大,也再次提醒人们注意“世界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的艰苦。
参考消息网12月1日报道 外媒说,中国负责组装苹果手机的富士康集团2009年以来已有数十名员工自杀身亡,但其中一位却因生前留下了大量表达一代人内心纠结的诗作而令全国上下尤为动容。据埃菲社11月29日报道,24岁的许立志在9月30日跳楼身亡。他打工的深圳富士康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为苹果等大型跨国企业组装手机、平板电脑和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报道称,许立志的死是富士康几年来频繁出现的员工自杀事件之一,却意外地产生了文化上的影响力,因为这个年轻人喜欢在闲暇时间作诗,工厂里的严酷生活是他的作品最常触及的主题。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车间,流水线,机台,上岗证,加班,薪水&&/我被它们治得服服帖帖/我不会呐喊,不会反抗/不会控诉,不会埋怨/只默默地承受着疲惫&&&许立志死后,他的朋友们决定将他的作品收集起来在网上发表。几周以来,这些诗作已成为许许多多像许立志一样进城打工的年轻人的象征。许立志出生在广东东部的农村,他和上千万同龄人一样到城里找工作,并于2011年进入富士康公司。在最初的作品中,许立志曾表达过从农村进城和从未成年过渡到成年人的艰苦生活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他写道:&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报道称,与老一辈相比,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文化水平更高,更受到父母的呵护,在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推动下的工厂现实方面也会出现更多问题。2013年,许立志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辛苦工作一天后回到宿舍的情景:&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我都像一位死者/把棺材盖,缓缓推开。&据工友透露,许立志曾经多次想辞职去图书馆或书店工作,但一直运气不好。今年年初,他终于决定离开富士康,到苏州去与女友团聚,但两人最后以分手告终。自杀之前,许立志回到了原工作岗位,死前写下的《我弥留之际》已经预示了他的结局:&我还想摸一摸天空,碰一碰那抹轻轻的蓝/可是这些我都办不到了,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所有听说过我的人们啊/不必为我的离开感到惊讶。&报道说,2010年,在媒体纷纷关注深圳富士康公司在短短数周之内就有十几人自杀之后,公司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改善劳动条件,还加装了窗户护栏。许立志的诗也谈到了这些自杀的员工:&一颗螺丝掉在地上/在这个加班的夜晚/垂直降落,轻轻一响/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就像在此之前/某个相同的夜晚/有个人掉在地上。&报道称,防范措施的确有助于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但不能杜绝。许立志之死因为诗歌所体现出的苦涩而被不断放大,也再次提醒人们注意&世界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们的艰苦。资料图片:许立志
相关阅读:
凡本网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更多境外媒体报道,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
新闻热搜榜
来源:百度新闻
国新网备2012001 京公网安备
- 参考消息报社 版权所有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tedxxichenglou周孝华:道路在雾中—我眼中的东莞升级转型之路)
下载积分:5000
内容提示:tedxxichenglou周孝华:道路在雾中—我眼中的东莞升级转型之路)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09: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tedxxichenglou周孝华:道路在雾中—我眼中的东莞升级转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青春我做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