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宣言》的思想来源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 选修2-2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江苏省泰州中学政治教师1791523.8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36页免费38页免费41页免费23页免费37页免费 83页免费50页免费8页免费47页1下载券40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26页免费38页免费42页1下载券24页1下载券42页1下载券
2013高三第一轮复习 选修2-2 民主与专制的思想渊源|高​三​第​一​轮​分​单​元​复​习​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41.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人权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_百度知道
&&人权宣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人权宣言》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第一阶段颁布,宣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规定了大革命的基本精神,某种意义上相当于临时宪法。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核心思想是:“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基本政治原则。
为阐明新社会的基本原则,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制宪议会决定以启蒙思想为指导,仿照《独立宣言》,为法国制定一个纲领性文件。日,《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正式发表。 《人权宣言》的前言着重阐明了发表宣言的基本目的。强调“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惟一原因”,庄严宣告天赋人权神圣不可剥夺。17条正文主要涉及人权、法治和国家政权建设三方面内容。 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并将基本人权界定为“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其中自由权包括人身、思想、信仰、言论、著作及出版自由。宣言不仅把财产列为天赋人权,并且郑重宣布“财产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既然政府和社会的根本职责是保障人权,那就必然要实行法治。宣言宣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此外,还确立了法律无明文禁止的不为罪、法律惩治不溯及既往、无罪推定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法治原理。 宣言强调,“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让与的权利”,“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未由国民明确授予的权力”,“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确立了“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权力分立”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立国原则。 《人权宣言》的历史影响: 作为大革命中第一个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君权、神权和特权。在其号召下,法国民众得到了最广泛的动员,人民的热情得到了最充分的激发,波澜壮阔的革命进程获得了最直接的推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获得了最尖锐的思想武器。它彻底宣告了“旧制度的死亡”。《人权宣言》也是“新制度的诞生证书”,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指针”。它以法律形式宣布了资产阶级借以立国的各项基本原则,使“人权”、“自由”、“平等”、“法治”这些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成为新社会的奠基石。从此,“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以法律为根基的公民社会取代了以特权为基础的贵族社会,公民的自我意识空前觉醒,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空前提高。《人权宣言》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引发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对后世各国的成文宪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它所确立的“人权”原则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诚如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所言:“世界而无法兰西,今日之黑暗不识仍居何等”。正是在《人权宣言》这一理想之帜的鼓舞下,中国的仁人志士用“人权”做武器,以“民主”为归依,向旧制度旧思想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艰难而悲壮的冲击。
人权宣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9上背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1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甘当革命军前卒 慷慨长歌召国魂――访华泾邹容墓-革命军 访华 陈去病 大将军 人权宣言 政治思想史 章太炎 苏报 赠大将军邹容墓表 民主思想-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新闻-东方网
甘当革命军前卒 慷慨长歌召国魂――访华泾邹容墓
日 07:11&&来源:东方网 作者:项颖知 选稿:赵菊玲
位于上海徐汇华泾镇西的邹容墓静静矗立
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的《革命军》一经问世即掀起巨浪
章太炎撰写的邹容墓志铭
周复心夫妇风雨无阻每天前来打扫,他们一辈子守护着这座墓园
  东方网记者项颖知9月30日报道:上海徐汇区华泾镇西侧,有一片敞开式的花园,园内遍植松柏、鸟语花香,不少住在附近的人都爱进来散散步、歇歇脚。踏入园内,眼前一座2米多高的塔碑上刻着“邹容之墓”四个大字,后亭的碑石上则书有章太炎为邹容撰写的墓志铭及一篇《赠大将军邹容墓表》。此处甚至没有正式的门牌号码,如果不是周边的居民,少有人知道,辛亥革命时期的年轻英雄、赫赫有名的民国“大将军”邹容即葬于此。
  从上海踏上革命之路
  邹容出生在清末重庆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百姓生活暗无天日的时势下,同时受到西方新思潮影响,少年时代的邹容就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厌恶。十三岁参加童生考试,邹容因考官出题刁僻,愤而罢考。邹容对父亲说:“臭八股儿不愿学,满场(清朝考场)儿不爱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
  当时西方新知识力量在中国社会广泛蔓延,维新思潮在全国迅速传播,涌动的形势激起了年轻的邹容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1901年,邹容告别了家乡的父母,来到上海同文馆求学,并计划一年后从这里赴日留学。
  比之当时的重庆,上海更开放、文明、充满新思潮的气息,这里也可以买到更多内地无法得见的新报新书。邹容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书报,新知的吸收使他开始重新审视现实社会和政治。
  当时中国的新学主要从邻国日本传播过来,大多数进步报刊均创办于日本,西方各种政治社会学说也多通过日文著作译介而来。对于当时许多以西学为救国不二法门的爱国青年,日本对他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1902年9月,邹容从上海启程赴日留学。此后在日本一年的求学以及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的相处过程中,邹容的思想逐渐打磨成熟,救国救民之愿在他心中燃烧。
  《革命军》――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
  邹容被誉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民主思想宣传者。他写的《革命军》对推动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
  在留日期间,邹容就开始写《革命军》一书,1903年4月,他带着未完成的稿本回到上海。此时民族民主革命风潮已经在这座城市有了更蓬勃的发展。在这里,邹容完成了《革命军》。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最光辉的文献之一,《革命军》在1903年6月由上海大同书局出版后一经问世便掀起巨大反响。革命党人冯自由后来回忆说:“书出后,举世为之轰动”,“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鲁迅则讲过,“倘说影响,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当时,革命主张仅存于少数知识分子脑中,如何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救亡图存,实现近代民族主义的建国主张,中国思想界对此并没有一个明确主张。在《革命军》一书中,邹容从天赋人权的近代政治理念出发,将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指明了现实前进的方向。
  1912年,孙中山追赠邹容为大将军,在令文中他说:“邹容当国民醉生梦死之时,独能著书立说,激发人心。”对邹容的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这也是邹容“大将军”称号的由来。正是因为《革命军》一书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影响,使得人们对邹容的悼念一直延续在从其死直到今日的历史岁月里。
  一家五代上海人百年守护邹容墓
  邹容等人在上海宣传革命,大放光彩,自然被清政府视作眼中钉。1903年7月,清廷一手促成“《苏报》案”,邹容以及他的前辈好友章太炎都被捕入狱。在狱中章、邹两人仍互相勉励,写成不少鼓舞人心的爱国诗篇。然而监狱环境终究恶劣,到1905年初,邹容大病不得愈,死于狱中。
  邹容年纪轻轻就卒于狱中,许多革命人士都猜疑是清政府买通狱方毒害所致。为此几十个留日学生筹措经费在东京专门设立了办事机关调查死因,宋教仁等人也参与了此事。可惜调查最终无果,邹容的死因至今仍是个谜。
  由于邹容的死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狱方不得不改善对当时一同关在狱中的章太炎的待遇,章才得以免受更多牢狱之苦。为此出狱后章太炎感慨说:“余之生,威丹之死为之也(邹容字蔚丹)。”
  由于邹容是清廷要犯,邹容的亲属不敢去认领遗体,邹容生前好友、革命志士陈去病此时想起自己在日本结识的友人刘季平家居上海,宅第甚广,便去信相求。刘季平和堂兄刘东海得悉此事后,提出捐地安葬烈士遗体。由此,邹容的灵柩被悄悄运往上海华泾,安葬在刘家宅第。
  今天我们所见的邹容墓是1981年上海市政府在原址附近扩建重修的。在参观墓园时,东方网记者遇到了前来打扫的周复心、夏文宗夫妇。无巧不成书,周复心正是当年捐地冒险厚葬邹容的刘季平的外孙女。这位如今已经66岁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章太炎同蔡元培等人到刘宅邹容墓上祭奠,自己的母亲刘缙跟在外祖父刘季平后面,当时才16岁的她牢牢记住了章太炎的嘱托“一定替我守护好邹容墓”,并一生都践行于此。刘缙老太太生前常教育子女:要对得起祖宗对英烈的承诺。
  “世世代代照看邹墓”成了与邹容毫无血缘关系的刘家代代相承的祖训。这附近的居民都认得周复心夫妇,无论酷暑严寒,他们每天必定前来打扫。周复心指着地上新落的树叶对记者说,一天不来,这里就会多出很多垃圾,周复心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老太太常带孙女来此地,说是等他们夫妇干不动的一天,小孙女来接班。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现在这个墓地只是个衣冠冢,埋葬邹容尸骨的原址,连同周复心外祖父刘季平的墓地都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如今邹容墓得以重建,而当年冒险捐地为邹容下葬的上海义士刘季平的墓地还没能恢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思想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