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没有纸样大全视频现场讲座

推荐出版社
购物车 0 件商品 共 ?0.0 元
服装结构原理与原型工业制板-时装厂纸样师讲座
出版日期:2009-06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定价:29.8
折扣:88折
蔚蓝价:?26.2
vip(2-3星):?25.6
svip(4-5星):?25.0
商品评论(0)
商品问答(0)拥有1个小站,订阅5个话题,关注23个小站
转载自新浪传媒
多学习,多体会,多观察,多思考
日,由新浪网主办,新浪新闻中心、新浪传媒承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 &专业与责任&&中国媒体灾难报道研讨会&活动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新浪总部举办,来自媒体、学校、政府、企业等各领域的5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研讨会邀请了央视主持人劳春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等20余位嘉宾参与发言,同...&
& & 日,由新浪网主办,新浪新闻中心、新浪传媒承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的 &专业与责任&&中国媒体灾难报道研讨会&活动在北京理想国际大厦新浪总部举办,来自媒体、学校、政府、企业等各领域的5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研讨会邀请了央视主持人劳春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等20余位嘉宾参与发言,同时邀请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东方早报等10余家媒体参会。  以下为《南方都市报》首席研究员南香红演讲实录:  南香红:各位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2008年汶川地震,我从广州飞往北京,一下飞机打开手机发现汶川当时报的7.5级地震,我第一反映这不是唐山地震(的规模)吗。我回到家里,马上向报社申请,自己要到前线去,就得到了允许。  第二个比较大的感受,我没想到灾难那么大,而且我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灾难,也没见过那么多的死人,这种场面对我的冲击非常大。我回来以后最强烈的想法是,当时去了那么多的记者,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和困苦,在那么艰难情况下采访,我们没有伤亡,这是一个奇迹。汶川那种级别的地震,媒体完全没有应对重大灾难经验的情况下,赤手空拳做完了报道,还没有伤亡,是上苍对我们的惠顾。回来以后,我就想一定要把这场灾难能够总结一下,作为媒体,以后做这种报道时能够有经验,就有了《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  今天主讲的题目是《灾难报道,理念与实操》。这里有唐山、汶川、海地、玉树、福岛地震的报道总结。  唐山地震时,我还很小,没有更多的印象,后来翻它的报道,就看到媒体在唐山报道当中是缺位的,当时抗震救灾150多天里,没有出现一张带有哭泣灾民的照片,也没有一篇对灾难的直接的报道,第二天报道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发出慰问电。后来的一些报道,也都是唐山怎么出了第一吨煤的报道。  到了汶川地震,当时的报道作为中国媒体界是一个大突破,南都执行总编辑就说发现当天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时候,我们作为一家有责任的媒体,这样的事上不可能袖手旁观。我们还是想要自己的记者到前线去,第一时间派出记者。  第一个到现场的记者是5月12号晚上8点,这是非常快的,因为当时记者正好在成都,所以就留下了他。我们另外一路记者13日凌晨2点到达北川中学,他当时在重庆,从重庆直接赶到成都。另外总部4辆越野车,三个小时之内到达。因为有了这个意识,所以出发的时间或者说到达的时间就特别快。我们还发了号外,这也是非常重大的决定。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我们等不到新的照片和报道出来,就发了号外,就把13日凌晨2点拍下来的照片作为头版登出来了。我们6路记者当时奔赴前线。最后到达前线的记者达到70人,在前线设立总指挥部,跟后方进行配合,进行报道。  芦山地震报道时,现在有一种质疑的声音,媒体一拥而上,扩大了灾难,我们的报道是不是很无序,是不是对灾难有多种重复报道?这个都是这次提出的问题。媒介在传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在灾难报道中,出现了一拥而上或者重复报道,这种现场确实需要媒体进行反思。媒体从受到限制,不能到灾难现场进行报道,到我们突破了限制,一般的灾难都可以到现场。我们应该如何报道?怎么报道的更专业,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灾难报道三要素:要生命保障、工作保障、如何报道  其实灾难报道作为新闻的一种品种来说,它具有了新闻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它的冲突性,对读者的影响力和对整个生活的改变的状况。所以它是新闻当中最突出的或者最显著的种类。灾难报道从我经历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最主要的要素,要生命保障、工作保障、如何报道。  所谓生命保障,主要对记者,对媒体来说特别重要,媒体要做好自己的保障。很明显的例子,《南方都市报》跑得很快,在第一时间发出稿子,但是我们也很吃亏,记者基本上累垮了,第一批上前线的记者24小时之内全部都不能工作了,都累垮了。另外突击映秀的这次行动,映秀全部靠走路,他们走了24小时路,在映秀只工作了4个小时,回来发稿,回来就崩溃了,让他用口播的方式让后方的记者把稿子录下来,他已经说不出话,从身体上和精神上崩溃了。因为我们当时缺通讯设备,没有带,完全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有的记者穿着皮鞋,甚至穿着凉鞋,造成身上皮肤都长了斑,很长时间都没有好。当时记者靠走路、蹭车、没吃没喝没有睡觉的地方,甚至连安全帽都没有,有一个记者在北川&偷&了一个安全帽。  再到海地地震,我们完全有了保障,2009年我出了《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总结了我们的经验,海地因为是一个远距离的,而且是海外的作战,对那个地方情况完全不能控制,不可控。所以我们给记者做了的充分保障。  2010年13日发生地震,16日我们就出发了,到了18日就抵达太子港,我们用了多米尼亚总统顾问吴玫瑰女士调用的军用直升飞机,答应把我们记者送过去,再接出来,所以才去了,我们有7个人去了。  生命保障有三个,水、食品和睡眠。我们记者装备从睡袋到通讯设备,到身上黄色的条都是密封的袋子,放证件、护照,非常完备。一到太子港机场,马上坐下发稿。通讯设备都有了,而且食品在他的包里都是经过测算的,他能背多重,能坚持多少天。  玉树地震更是非常完备的保障了,我们直降高原。地震还没有动,降落在西宁机场,所有的保障都准备好,包括睡袋、越野车等等,记者直接到了,马上到现场。我们没有向任何的单位求助过,反而是其他媒体记者没吃没喝到我们帐篷里来住。  日本地震,当时我们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前线,我们对核辐射没有知识,也没有防备,到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对记者的生命,后来我们没有办法估计,也没有掌握,最后只好撤回,没有灾难报道。虽然我们走过这么多的路,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和学习的。  可能下一次对我们的考验更大。  刚才说媒介在传播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媒体来说,如果一个不当的报道或者说不准确信息的发布,对于灾难的扩大化报道,都会对公众增加恐慌,增加人们对处理灾难,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不信任感。或者过多的报道,会使灾民受到第二次伤害。在灾难保障中,媒体也是可以添乱的,也是可以帮忙的。我们怎么来处理我们的报道,这就是应该如何报道。  媒体及时性、公开性最重要  如何报道,提到了有一个关于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和成熟模式的问题,这里引用了几位新闻界前辈和导师的话,喻国明先生对刚才说到的汶川地震我们国内新华社比路透社的消息晚了20分钟以上,他就质问我们为什么比别人晚20分钟,这20分钟对生命来说或者对救灾来说多么珍贵的20分,他说这是不是一种制度性的耽搁,就是因为我们从唐山一路延续下来的制度性的耽搁。  另外钱刚先生有一句话&灾害完了,留下来的不是灾害,是救灾;我们记录的都是救灾,不是灾民的记忆,而是救援队的记忆,不是老百姓的痛苦,而是赐予老百姓的恩情。&很多报道都是一个基调,大灾之下有大爱,我们不停地歌颂有大爱,怎么对老百姓的保护。从汶川到现在都是这样的模式下来。  李大同先生说对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社会对其的防范措施逐一加以检索,发现应对的漏洞,制度的缺陷、法律的缺失,政府官员的责任,正是这种检索,不厌其烦的检索,构成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灾难性报道的核心价值。这里提到的核心价值。媒体在灾难报道当中应该做什么,我们有很多的责任,比如说预警、告知、对灾难的报道,更重要的媒体不可缺席的从唐山地震到现在,对灾难发生的监督,对救灾过程的监督,对重建的监督,对以后制度缺失的检索的反思。  媒体不可以放弃这种核心价值,不可以有游移,不可以不坚守。到现在为止,我们媒体还在坚持做汶川地震,现在汶川地震媒体并没有给出一份真正的事后检索的完整的报道,现在有的话也只是少数的,比如我们学校的损伤,到底死了多少孩子,为什么学校大面积的坍塌,这些都没有给出一个在媒体上非常好的作为,全体媒体人应该把这个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媒体的核心价值的思考下,媒体报道的灾难报道应该有三个部分,不仅仅是限于灾难当下,我们现在看到媒体一旦发生灾难,马上一拥而上,报道这个灾难,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纬度可以开掘的,现在就是告知、信息监督等等,过去没有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做一大块像警示、预警等等。  像汶川地震之后,之前都有关于是不是要发生地震的报道,只不过没有那么突出而已。我们也可以把它做得更加到位一些。另外一个纬度,在未来,灾难结束之后,继续检索监督。灾难一般来讲都是突发性的,人无法预测,但是灾难的报道确实可以有准备,有计划的。对于一个媒体来说,应该有这样的计划或者制度的安排,或者是媒体人自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比如说像一位教授说过多少年不可能发生大地震。像这样的文章出现后,媒体如果有敏感,应该立马跟踪这个报道,讨论到底有没有可能再发生那么大的地震。我们对芦山地震有所警觉,有所认识,不会每次灾难发生的时候,都觉得那么突然,都那么措手不及。  举个例子,南方都市报在汶川地震当中,一个月内发了28篇深度调查稿。当时大家有一个想法,媒体应该在灾难发生时,在第一时间进行反思还是先告知再反思。这个有关新闻伦理的讨论,大家一开始反思,有点妨碍救援。从我们自己实践来说,在灾难当下,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显露出来,这些问题就应该当下去跟踪,去进行调查,去进行反思。  在写书的时候了解到台湾媒体对灾难报道的反思,号,台湾发生7.6级大地震,很多媒体进行了报道,而且报道范围非常地广,参与的媒体也多,报道也很多,后来这个事情就在台湾形成了所谓的地震报道的媒体事件,大家都在想这个报道是不是太过了,是不是渲染了灾难现场,有些远地的读者并没有看到灾难,但是媒体重复的报道,是不是扩大化了。媒体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反思。虽然有很多的看法,但是达到了共识,媒体要及时性、公开性是最重要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国难&,如果灾难太大了,就是一场大难了,在此情形下,媒体如果只做监督、反思和揭露,就有失新闻的均衡性,这个时候媒体要肩负起更多的附加责任,比如安定社会情绪、协调社会的抗灾力量,调动正面情绪,抚慰伤痛的人们提供更多的抗灾知识,这都是媒体应该考虑的。
本文提供者罗伊&彼得&克拉克有三十多年新闻写作教学经验。5月18日他参加了《华盛顿邮报》举办的公共写作研讨会,记录下邮报四位记者大腕戴维&芬克尔、鲍勃&伍德沃德、德宁&L&布朗和以斯拉&克兰发言中的亮点。  戴维&芬克尔(曾写作大量关于战地归来士兵的报道和书籍,探讨如何报道此类新闻。)  ● 重在回答读者需要答案的那些问题。  ● 告诉人们驻伊美军的状况。 ...&
& & &本文提供者罗伊&彼得&克拉克有三十多年新闻写作教学经验。5月18日他参加了《华盛顿邮报》举办的公共写作研讨会,记录下邮报四位记者大腕戴维&芬克尔、鲍勃&伍德沃德、德宁&L&布朗和以斯拉&克兰发言中的亮点。   ● 重在回答读者需要答案的那些问题。  ● 告诉人们驻伊美军的状况。  ● 因为身处战区,所以我的新闻才有所不同。  ● 坚持驻扎战区,不要一会儿来了,一会儿又走。  ● 去其他记者没到过的地方,在犄角旮旯、隐蔽之所寻找新闻。  ● 如果看见给难民送水和食物的卡车,别犹豫,跳上去跟着走,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 摒弃一切主观预设,皆靠一问一答得到材料。  ● 看到难民拿出手绢擦泪,赶紧问问手绢的来历,可能是一件礼物或是信物,说不准会挖出背后的故事。  ● 要把自己当成与被访者一同生活的人。  ● 他在写书过程中很纠结。当写一个士兵被炸飞后,是否可以补上一句&那是他的脚趾&。对于认识和喜欢这个士兵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伤害。但他认为实际操作中,记者的第一责任是报道。  ● 时刻为出乎预料的事情做好准备。   ● 记者的目标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程度告诉读者最接近真实的版本。  ● 对付一个不接电话的四星上将最好的办法是在周二晚上8:17直接敲他家的门。上将以&你还搞什么搞啊?&作为欢迎,但会招呼记者进屋谈。(注:源自他采访驻阿美军司令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的经历。)  ● 善于&使用电子邮件内容来报道&。他最有力的方法是把一切公之于众。  ● 要想让对方开口,记者一定要向其证明自己真的其感兴趣,关心他们在乎的东西。  ● 为了访到小布什,他发给他22页笔记,告诉对方自己采访的目的与兴趣。  ● 记者要跟着证据走,会议、决议、回忆录、日记以及那些喜欢在会上做记录人的笔记。  ● 谈到访谈记录,他完全依赖录音机。对重要访谈,他常常要准备两个录音机。  ● 他的案头文件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人的,一部分是关于事件来龙去脉的。多数情况下,后一种材料有助于形成讲述大纲。  ● 记者应该留存资料。他和伯恩斯坦关于水门事件的原始记录毕竟卖了500万美元。    ● 我们要雕琢故事。  ● 要琢磨如何将文学课上学到的东西用到新闻中:反讽、主题、语调、语音、韵律、抑扬顿挫、情节设计。  ● 曾有主编对她的草稿不满,要她&把故事的神儿写出来,再拿给我看。&  ● 把你写的故事变成一次体验。让读者听到到讲述者的声音,开启一段旅行。  ● 思考读者想从故事里知道什么。构思故事是写作重要的一步。  ● 找出故事的真义,说明其与生命、生活的关联。  ● 她主张还是要寻找比喻,在新闻写作中使用比喻。  ● 积累具体而独特的细节。  ● 用相机记录现场细节。  ● 把准确与诚信放在首位。  ● 阅读经典是作家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  ● 坚持就是胜利。
  ● 作为记者没把一篇重要的故事讲得有意思,那就是问题。  ● 讨厌别人说,&我们要给他们这个,给他们那个。&如果故事精彩,人们克服苦难会来看你的故事。  ● 让读者看完故事,感到释然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解密那些故作神秘的知识。  ● 他最欣赏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克鲁格曼和布鲁克斯,尽管二人观点不同,但他们都能给读者提供观察重要问题的新框架。政治记者中,他欣赏斯图尔特和科尔伯特,因为他们总能给报道加点&糖&,吸引读者。  ● 报道第一要务是要自己先弄明白,所以要阅读学术期刊和研究报告。  ● 要引导读者沿着你所过的旅程前行,而不会偏离。  ● &倒金字塔&不是什么好东西,还不如流水账。  ● 是时候关注形式了,用创意让一段段平淡的文字焕发光彩。  ● 多用图表,解放文字,要学点数学。  ● 不断的提问与回答。  ● 编辑会已经过时了。为读者而写,不要为编辑而写。  ● 弗里德曼就是个造词天才,一个比喻就能改变人们想法,像世界是平的。  ● 文中要不断重复重要的事实,而不是新奇的事实。  ● 要鼓励读者看进去。一个小技巧,&给我两分钟,告诉你关于&&不可不知的那些事儿。&  ● 要费尽心思想导语,哪怕一上来就摆出来最有份量的事实。  ● 别怕写严肃类故事。现在是报道复杂话题最好的时机,我们应为之感到庆幸。
同学们,有没有感兴趣来@钛媒体实习的啊?做有趣有用又有深度的TMT新媒体!而且会越来越好玩。求聪明上进,对优质内容和社交媒体都有追求的实习编辑!直接发我邮箱哦,快来虐我吧!亲朋好友帮推荐啊!...&
同学们,有没有感兴趣来&实习的啊?做有趣有用又有深度的TMT新媒体!而且会越来越好玩。求聪明上进,对优质内容和社交媒体都有追求的实习编辑!直接发我邮箱哦,快来虐我吧!亲朋好友帮推荐啊!&
您所在的位置: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招生信息&&研究生招生&& 正文
传播与设计学院2013年&人文新媒体与教育新体验&优秀本科大学生夏令营
录入者:odrin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1更新时间:
您所在的位置:&&&&&招生信息&&&&&&& 正文
传播与设计学院2013年&人文新媒体与教育新体验&优秀本科大学生夏令营
录入者:odrin&&&&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71&&&&更新时间:
&&&&&&&&为促进高校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本科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的兴趣,选拔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我院决定举办2013年&人文新媒体与教育新体验&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本院将以本次夏令营作为选拔2014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的最主要方式,欢迎有意报考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同学前来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
&&&凡参加过本次夏令营并获得&拟录取函&的营员,如因故未能获得保研资格而参加201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且达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复试分数线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8月7日(周三)-8月9日(周五)
地点: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东校区)
二、申请资格
1.主要针对全国985高校,211高校新闻传播学科或社会科学学科2014年应届毕业生(已经获得或可能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少量招收校内其他院系学生。
2.思想上进,品行端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本科学业成绩优秀,前三年总评成绩排名在同年级本专业(系)前20%之内,或者学术、科研、项目等其他方面表现比较优秀。
&&&4.英语水平良好,通过国家六级考试。
5.&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设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学生,对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较浓厚兴趣。
三、申请材料
1.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3年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申请表(纸质版、word电子版各一份)。
2.个人陈述材料(学术背景、研究经历、未来学习和研究计划、目标等,不少于1500字)(纸质版、word电子版各一份)。
3.专家推荐信2封,即需要2位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分别推荐(模板见附件,密封并在封口骑缝处签名)。
4.本科阶段成绩单和前两年半总评成绩排名证明(须加盖院系教务部门公章的原件)。
5.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如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成绩、TOEFL成绩、GRE成绩、雅思成绩等复印件)。
6.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正反面复印在同一张A4纸的一面上,并在复印件上签名)。
7.其他证明材料(代表性学术论文或其他原创性工作成果、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四、提交方式
电子版材料:申请人于2013年6月20日前将夏令营申请表的电子版、个人陈述电子版、成绩单扫描件三份资料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发送至以下邮箱:,邮件主题为&夏令营报名-学生姓名-所读院校名&。
纸质版材料:请将要求的申请材料按顺序整理后一并装入A4大信封,信封正面注明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并注明&夏令营申请&。快递寄至&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办公室204室,邮编510006,欧老师收&,邮寄材料截止日期为6月2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过期不再接受申请。请勿以包裹形式邮寄,不接受单一电子邮件形式报名。
注:若发现提交的电子版材料与纸质版材料不符,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将取消学员参加本次夏令营的资格。
五、材料审核及录取
本次活动拟录取人数70人,最终录取名单将在6月底或7月初前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网站
经审核录取的同学请按照日程安排的要求,按时报到。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本次夏令营,请于8月前告知欧老师。
六、夏令营日程安排
8月7日(周三)
一、开幕式
二、专题讲座
讲座1:《新媒体用户心理及传播优化》
讲座2:《网络新闻的自主性与公共性》
营员交流会+优秀研究生分享会
8月8日(周四)
讲座1:《视觉时代摄影记者的转型》
讲座2:《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公共关系》
研究设计工作坊交流、参观校园
8月9日(周五)
一、院长coffee time
二、招生政策说明与专业设置介绍
一、选拔免试推荐生,结果当日网上公布,翌日发拟录取材料及进行体检
二、结业典礼
(注:本日程为拟定计划,具体安排报到时发放的活动册子为主。)
七、营员待遇
1.&夏令营期间,提供营员在广州的食宿(广州本地学校学生住宿除外),以及异地学校学生往返硬座火车票(凭票据报销,报销额度参照本科院校所在城市至广州的火车硬座票价。火车限报硬座票,高铁票按火车硬座票报销,飞机票按火车硬座票报销,请报到时提交飞机行程单和登机牌)费用。
2.&营员按要求参加夏令营活动将获得我院颁发的&2013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结业证书,推免面试获得研究生录取资格后将取得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助金。
八、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电话:020-
传真:020-
更多相关内容请留意我院学院网页&招生信息&栏目()、我院官方微博(@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
欢迎有意报考我院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考生前来申报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
附件请见后:1)&&申请表&&&&&&&&&&&&&&&&&&&&&
&&&&&&&&&&&&&&&&&&&& &2)&专家推荐信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2013年5月21日
&新技术的辅助,不过是让试错的时间变短了而已&  张志安:互联网兴起之后,特别报道部在获取新闻线索、展开调查、搜集证据方面有哪些变化?  刘万永:我们前年开办了一个&今日求证&的栏目,类似于《南方都市报》的&网眼&版,挑选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并打电话给相关的人进行求证,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发稿,争取做出时效性强的报道。  在获取线索方面,也更多地通过网络来发掘。...&
&新技术的辅助,不过是让试错的时间变短了而已&  张志安:互联网兴起之后,特别报道部在获取新闻线索、展开调查、搜集证据方面有哪些变化?  刘万永:我们前年开办了一个&今日求证&的栏目,类似于《南方都市报》的&网眼&版,挑选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并打电话给相关的人进行求证,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发稿,争取做出时效性强的报道。  在获取线索方面,也更多地通过网络来发掘。具体操作上,通过网络能够找到采访对象。比如我们做过美国的校园枪击案,记者不可能去美国,如何完成这个稿子呢?我们就去找离现场最近的人。我的同事叶铁桥就在网上搜美国某个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主席,再通过互联网找他们的联系方式,进行采访。  现在,无论在新闻线索的采集上,还是在选择合适的采访对象上,甚至说在寻求某一个事件的真相上,互联网都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仅仅通过网络、电话是不能得到真相的,还是需要记者到一线去找不同的部门和相关的人,才有可能把真相求证出来。所以,,如果经过初步电话核实不能确证事实的话,我们就会放弃当天&今日求证&栏目的选题。  张志安:听说你一直保持着一些传统新闻人的报道习惯。有没有想过用新媒体工具来丰富调查手段?  刘万永:借助新媒体肯定是必要的,尤其在寻找线索上。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新媒体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够依赖这些手段就能完成的,对一些事件的报道,还是要到现场去,还是要去采访大量的人,才有可能还原出一个事件完整的真相。  传统的调查手段与新工具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是多么具有传统思维的记者,都需要去学习新媒体技术。比如我要去一个地方采访,这个采访地点对于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我就可以用微信&摇一摇&,可能摇出的身边的人就是知情人士。  无论记者是一个个敲门,还是一个个打电话,亦或是用微信&摇一摇&,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新技术的辅助,不过是让试错的时间变短了而已。  张志安:有没有用微信&摇一摇&成功过的例子呢?  刘万永:我们有利用百度贴吧找人的尝试,找到一个当地知情人,答应帮助我们,可等我们到地方后,这人又临时变卦了。  张志安:网络时代,不同媒体的选题容易撞车,获取的资料也容易重复,做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你们特别报道部如何追求独家呢?  刘万永:独家越来越难,难到我碰到一个独家题材的时候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对于我们而言,这可能是是最让我们感到焦虑的,因为任何一个记者任何一个媒体都希望发出独家的东西。  网络时代,虽然独家很难,但不是说完全没有独家的可能。曾经有一个知情人在看到我们的报道后,直接跟我们报社联系,要求我们的记者在&接头&的时候拿着某天的《中国青年报》。我们要尽量去做有影响力的报道,这样也许会有信赖我们的读者来为我们提供独家线索。  当然,记者和编辑的判断能力也很重要,是否有独到的眼光非常重要。新闻发生了,要第一时间判断它的新闻价值、第一时间完成采访、第一时间发稿,才可能有独家的机会。  组合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很多事情发生后,信息是散落在各处的,你能不能把这些东西串起来,然后发现背后的重大命题的能力很重要。  张志安:你平时怎么获取和积累比较独家的报道线索呢?  刘万永:做记者的时间长了,认识的人也就多了。比如,我们经常报一些冤假错案,就会认识一些律师,平时大家多聊聊天,就会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案子,或者他们听说了什么案子,如果适合我们特别报道部去做,我就会去详细地了解。比如我原来做的一个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王子发的案子,当时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我做的一个稿子被枪毙了,我就告诉了《新京报》的一个朋友让他去做,他也就把他自己被毙掉的线索给我了,才有了后来的对王子发案件的报道。  张志安:你怎么结交如此多的律师朋友,平时怎么有意识地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吗?  刘万永:我还不像别人,为了达到什么特定的目的而去结识特定的人。在做报道的过程中,我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报道完了之后就各奔东西了,但有的人会成为一生的朋友。很多时候,大家会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我不会因为那个人是律师,手里有很多案源,我就去和他有意地结识。我的律师朋友都是通过一些案件的采访认识的或者朋友介绍的。  张志安:朋友多、关系广的记者,再加上人热心,比较容易在调查记者圈建立所谓的&江湖地位&。你怎么看自己所处的位置&?  刘万永:在记者圈里,没有谁是核心,谁不是核心。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要求。只不过是大家愿意聚在一起,讲一讲自己做过的稿子,讲一讲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和经验教训,顺便把自己被毙掉的选题讲出来看看别人能不能做。  张志安:熟悉你的人都佩服你的口才和讲故事的功力。你是怎么拥有一副好口才的呢?  刘万永:我口才不好啊,以前我都不敢当众说话。上高中的时候,我觉得要去跟人家说一个事情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可能是当记者当久了,脸皮变厚了吧。做调查性报道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需要找到被监督的人让他来跟你说一些他不愿意说的话,就需要一些技巧。当然,有些人是非常有眼缘的,别人愿意跟他说话,还有的人天生就擅长跟人打交道,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我是没有这种天赋的人,只好逼着自己去锻炼了。  &新闻作品都是遗憾的艺术&  张志安:你生活中有什么爱好吗?  刘万永:生活中没什么爱好,我的爱好很单一。原来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后来这个爱好发生了转移,转移到抽烟,但去年开始我把烟给戒了。  其实,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请实习生吃饭,有很多实习生都已经离开我们部门了,还是会回来蹭我的饭吃。我觉得和他们聊聊天挺好的,聊的东西大都与新闻有关。  张志安:你在河北大学学的教育学专业,而不是新闻学。大学期间,你是怎么接触这个行业的?做新闻的兴趣又来自哪里?  刘万永:我们那一届招生的时候,为了招质量更高的学生,把原来的专业名称改成了&学校管理&专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毕业之后我们都是校长啊!结果,到了学校就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开始上大学的时候,我属于专业思想非常牢固的学生。后来,明显感觉老师教授的东西与具体的实践是脱节的,于是,就开始想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三上半年的时候,我就跑到学校校报当记者。再加上我是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学校活动的文字报道都是我写,后来学校团委就推荐了我去《河北青年报》当特约记者。当时,我应该是学校唯一一个特约记者。我还记得我的第一笔稿费是15块钱,拿到稿费的时候,我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她们一个宿舍的人看到了,就给她们买了几根冰棍,把15块钱全给花了,哈哈。  大一大二的时候,比较盲目,到了大三,有了就业的压力,才开始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那时候,其实我对新闻对记者都不了解,对应该学什么课程也不了解,我甚至都没有想到去我们学校新闻系去旁听。但是最令我骄傲的事情是,作为一个本科不是学新闻专业但做新闻的人,在我本科毕业时已经走完了学新闻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仿。我经常去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看《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模仿报纸上的通讯、人物特写。第二个阶段是改写,读完一篇稿子后,闭上眼睛想一遍,它什么地方最让我印象深刻,什么地方我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如果是我来写,我会怎么写;第三个阶段,通过报道知道记者要写这篇东西他需要知道什么东西,采访哪些人,为什么采访这些人,还要反思的他为了更好地写出这篇东西还需要知道什么东西,而这些内容没有写到稿子里。这些都是我自己悟出来的。  新闻是一门个性化很强的学问,如果一个记者真正喜欢这个东西,就愿意去研究、琢磨,所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跟实习生说,你们一定不要满足于你们写的稿子见报了,你们就把这天的报纸收集起来,装订好了,拿去求职。你们要拿着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做一个对比,看一下编辑做了哪些修改,为什么要这样改。编辑可能把一个坏稿子改好,也可能把一个好稿子改坏。只有去琢磨,业务能力才会提升。一些成熟的记者,他写1500字的稿子,会故意写成1600字,专门留出一百字给编辑去删。  张志安:你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又是怎么逐步进入调查性报道领域的?  刘万永: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就写过一些法制类的报道,跟调查性报道有很多相似之处。后来,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新闻了解的增多和理解的深入,认为应该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向。  我在中国新闻学院上学的时候,有很多老师都是新华社记者,他们退休之后,都想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结果把自己的作品搜集到一块一看就哭了&&都是新闻通稿。  没有能够体现自己做记者的价值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最可悲的。既然人的生命有限,在中国当记者在一线跑的时间更有限,为什么不把有限的职业生命好好利用来写一些让人记得住的报道呢?  张志安:所以,你把调查性报道作为自己的专攻领域也是因为感觉这个领域最有价值?  刘万永:因为我喜欢它啊。在做调查性报道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侵犯公共利益的官员在很真诚地对你说谎,这个时候,采访就变成了一种智力的比拼,我需要用我掌握的事实来证明他说的话是假的。这很有意思,很有快感。  张志安:一般人或许面对对方撒谎,自己也有压力。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快感?  刘万永:揭开被遮蔽的真相,向读者呈现事实,让他们免于蒙蔽,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工作呢?  张志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你对调查性报道的热情为什么还这么高?  刘万永:很多人做三五年新闻就没有激情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再有新鲜感了,看到一些稿子觉得我好多年前都已经写过了,只不过是换了个时间地点和人物而已。  这个时候,你要么去开拓自己的视野,要么就离开这个行业,你总需要一些兴奋点。在微博上,不妨去关注一些你太愿意关注的人。比如我的微博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一些记者或者律师,这个时候不妨去关注一些别的群体来扩展自己的视野,来保持对新闻的敏感度。  张志安:如果现在重新去打量你自己当年做的有影响报道比如《一个退休高官的生意经》、《王佳俊冒名顶替读大学路线图》,会有哪些新的感悟吗?  刘万永:新闻作品都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事后总能意识到这个稿子的缺点是什么。我觉得,这些遗憾是一个记者成长过程中必然的产品。  我到大学里去给学生们做讲座的时候,不会仅仅讲一些自己过去的&辉煌&,也会讲自己的错误。因为我觉得像我们这样从业十几二十年的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自己不那么闪光的东西也要告诉这些年轻的学生,要让他们知道做这个工作真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并不是说,我写了一篇报道,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个拖了十年的问题由此得到了解决,于是学生们觉得,哇,当记者真有成就感啊,或者当记者真刺激真好玩,真有新鲜感啊。我觉得说这些都不对,我们应该告诉这些学生,做这个工作中存在什么实际的困境和问题。  &作为一个记者,需要不停地用作品来证明自己&  张志安:&党代表&这个身份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万永:去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我,我说了&党代表是我的免死金牌&,结果有很多人骂我,哈哈。其实是这样的,比如我去采访,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能够用党代表这个身份为自己寻求保护,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采访中使用我党代表的身份,也许就算我拿出这个身份也没什么用。  其实,我作为党代表参加十八大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历。作为记者去报道这样一个会议,和作为党代表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是两个概念。一方面,能够知道中国政治的运作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也会反思我们的报道应该怎么样客观真实地记录下这样一段历史。原来我作为记者拿着录音笔、扛着摄像机去追着代表采访,现在变成了别人追着我采访。那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有的人愿意接受采访,有的人不愿意接受采访。当时,我对跟我分在一组的一个代表说:&我曾经就是这些追着你们采访的记者中的一员,我最反感的就是代表不愿接受采访,所以我希望你能够善待记者。&  张志安:你曾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去年又获得了长江韬奋奖。你如何看待这些奖项对你的意义?  刘万永:中国新闻奖或者长江韬奋奖是体制内的、官方的最高奖。有的人说,这些奖你给我,我都不要。有这种想法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我只是觉得,获奖只能说明你符合评奖的标准,同时在参与评奖的人中你很幸运的取胜了,但并不能代表你比与你一起参评的人优秀多少,更不能代表在这个新闻界你的地位有多高。  一个记者,需要不停地用作品来证明自己。在这个行业,过去那种靠一篇稿子就扬名天下、奠定&江湖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做记者的职业生命是很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写一些好的作品,读者才有可能记住你,仅仅是有可能。记者不要对结果有过高的期待,因为期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如果得不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反而很失望。就像一句话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个记者在写稿子的时候,衡量稿子的标准不应该是为冲击中国新闻奖而设立的,比如字数一定要在3000字以下,而应该是为了稿子本身,为了把这件事情交代清楚。如果为了拿奖而写稿,这个稿子不可能写得好。  张志安:你在做记者方面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刘万永:我老婆经常说我这个人对什么都无所谓。我觉得,无所谓就是在物质上的要求不高,虽然我挣钱不多,但是我觉得够花了啊,我不需要多么高的消费。我从来不会因为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而着急上火,在我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着急也没什么用,&命不好,心态好&很多时候就表现在这个上面。  因此,我做报道的时候心态会比较平和,不会想着这篇稿子出来了,明年就能拿个新闻奖什么的。如果记者在写一篇稿子的时候有非常功利的想法,他的判断就会受到影响,容易出昏招。  张志安:你在《记者还用讲新闻理想吗》这篇文章中提到:&很多人会觉得新闻理想虚无缥缈,但在实践中,理想却又是那么具体。&这个&具体&,怎么理解?  刘万永:我觉得,新闻理想在很多具体的情景下会指引一个记者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做记者做久了可能会有惰性,或者被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所干扰,但是如果他有浓烈的新闻理想,肯定不会给自己找借口。新闻理想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在当记者这条路上指引着我。  张志安:你曾经说过你的&新闻理想&是通过自己的报道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刘万永:随着职业年龄的增加,许多记者越来越少地谈到&真相&或者&公平正义&。你不是也经常提醒我们不要&自我道德化&吗?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也许在客观上对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促进作用,但是记者不要天然地认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应该是觉得自己做的不过是一个记者应该做的事情。  就像我看到《中国电子报》被羁押六年,最后被宣判无罪的副总编举着自己那双严重扭曲的手时,我心里想的不是他遭到了刑讯逼供,应该获得国家赔偿,我应该帮他做这个事情,我想的是这是一个好新闻,我应该把它做出来。  张志安:理想其实更多深埋在人的内心深处,而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则少谈些理想、多做些报道。  刘万永:我觉得新闻理想不是天天挂在嘴边,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实现的。我有很多踏踏实实写稿子的朋友,我从来听不到他们说自己有多么宏大的抱负,但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把它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
自媒体+传统媒体=前店后厂模式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尹生 发布时间: 12:20
表面上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伴随发行量的衰落,但本质上却是传统媒体在所处领域影响力的下降,它正在失去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
在去年底的纸媒《新闻周刊》行将死去之际,我曾写过一篇《纸媒之死与新闻之生(上)》,在那之后...&
自媒体+传统媒体=前店后厂模式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作者:尹生 发布时间: 12:20&
表面上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伴随发行量的衰落,但本质上却是传统媒体在所处领域影响力的下降,它正在失去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
在去年底的纸媒《新闻周刊》行将死去之际,我曾写过一篇《纸媒之死与新闻之生(上)》,在那之后,带有鲜明写作者个性的自媒体或类自媒体(比如科技博客),便仿佛应证了我在标题中所说的&新闻之生&,突然抖动着还带着湿气的翅膀冲到了各种重大新闻事件的最前线,比如不久前的雅安地震现场。
表面上传统媒体的衰落是伴随发行量的衰落,但本质上却是传统媒体在所处领域影响力的下降,它正在失去信息、真相、观点和信任源头的地位,这一方面与它在内容领域投入收紧和质量下降有关,最近几年昔日主流市场化报刊核心内容人才的流逝殆尽就是例证。
最可悲的是,为了维系式微的影响力,传统媒体不得不将自己最大的资产&&面向用户的渠道&&拱手让给几大新闻门户。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
接下来说说自媒体,它们能成为传统媒体的新生吗?我的观点过于悲观。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自媒体或类自媒体,要么是将现实中的影响力转化为虚拟世界的影响力, 比如李开复,要么是靠与众不同的内容吸引用户,比如早期的虎嗅或一些由曾经的媒体记者转型的纯自媒体,要么是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支持,这方面就不举例了, 也不是讨论的重点。
第二类的很多一开始就得到外部资金支持,比如虎嗅,但资金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盈利和变现压力。对于这类媒体而言,如果它不能始终保持内容质量,用户很快就会抛弃它;而要保持质量,又迟早必须像传统媒体那样建立一套成本高昂的内容获取机制。
在这方面有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传统媒体在黄金时代时是如何既向一家广告客户广告费,又保持内容部门的相对独立性的呢?它们成功实施了媒体从个人到实体的转变,也就是去人格化,内容生产由独立的编辑部门产生,相互拥有独立人格的记者也实际上构成了一道面向客户的防火墙,它们建立了一个较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包 括人员规模、资产,这些成为较高的进入和退出门槛。
那么,如果自媒体和传统媒体联手,情况又会怎样?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商业模式不存在任何问题,实际上正是传统媒体发明了&用户运营&这一互联网普遍存在的商业模式,在它们那里体现为二次销售:杂志本身不赚钱,而是通过将杂志读者群卖给广告主来赚钱。传统媒体需要做的,是将其发明的用户运营模式发挥到极致,在这方面我很欣赏虎嗅的股东浙报传媒的思路,它投入了大笔资金收购游戏公司,其本质是围绕其用户展开多渠道商业化&&不论其成功与否。
不过这些正是新生的自媒体的优势:它们中的很多都是传统媒体优秀的内容人才创造,它们知道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来快速扩大影响力,积累用户,而它们所产生的,又是与传统门户差异化的内容,而它们所缺的,又正是传统媒体所拥有的。
尹生认为,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联手,并形成一种深圳早年普遍存在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全新的格局:作为导弹和空军部队的自媒体专注于在前 面冲杀,利用社交网络低成本地扩张其影响力,而传统媒体则在背后形成一支强大的后勤部队和地面部队,致力于读者的运营,使商业利益最大化,各自只做自己最 擅长的事情。
唯一的难点,是传统媒体的投资者和管理层仍然希望控制一切,将内容部门仅仅当成一个成本中心对待。
第一,长期以来,大部分纸媒都采取单一的盈利模式&&媒体本身很少赚钱,而主要依靠广告赚钱。这种模式让它们在面对互联网时,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因为互联网获取用户的规模远远超过它们,而这是广告价值的基础,而同时互联网却几乎可以免费使用纸媒投入很大成本获得的新闻。
这是因为,纸媒远比电视和电台分散,这就给互联网内容门户提供了分而破之的机会,即使一些主流媒体曾经也做出了防御,试图阻止互联网免费试用其内容,但在大多数时候,它们不得不选择投降,因为由于他们关注的是广告,广告又与影响力有很大关系,如果它们继续游离于其外,则可能让一些拥抱互联网的媒体获得更多的 影响力,相反,互联网的转载在最初还能提高其影响力,这对广告也有帮助。
第三,长期以来积累的资源、能力,奉行的组织模式,养成的企业文化,不足以帮助纸媒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并完成转型。
在纸媒那里,研发模式深入骨髓,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由少数人甚至是金字塔尖的几个人根据假想的目标读者的需求,对新闻进行选择、采写和加工,然后提供者读者。而互联网采取的则是运营模式,即网站本身只提供一个平台,信息的产生、编辑甚至传播,都由用户本身完成。
你现在该明白,为什么很多纸媒在试图与互联网内容门户展开竞争时,会进展迟缓甚至失败&&由于他们继续沿用自主研发模式,虽然网络的读者规模会成倍增加,但平均每个读者的广告价值却也成倍下降,不足以弥补其较高的内容获取成本,而同时它们提供给用户的却只是有限的信息。
最终,大多数的纸媒在原有的作为信息源的价值定位和运营模式下,将难免一死。除非它们找到适合自己资源和能力的新的价值定位和相应的运营模式,而这将是《纸媒之死与新闻之生(下)》的内容。
不过,由于在全球范围内,新闻仍然不那么自由,新闻的自由市场尚未建立,人为的新闻垄断和干预仍然存在,因此一些在原有的价值模式下掌握着核心能力的纸媒,仍然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甚至可能由于大量不那么具有竞争力的纸媒的消失,少数主流纸媒仍然能保持增长。
背景: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爆发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结果战争的第二天,京华时报的头版就亮了!请大家深深体会。
在公交车上看到的广告,错别字是……
日前在北大跟同学交流,谈到新闻与国情。我说,国情这两个字,泛指就无所不包,具有无远弗届的解释能力,也因此丧失有效的解释能力。国情在中国应作特指,特指政府。政府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197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与政府是两个完全重叠的同心圆。政府即社会,社会即政府。政府管住一切,个人的工作、生活、思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无所不管。政府之外无社会,那就...&
& & 日前在北大跟同学交流,谈到新闻与国情。我说,国情这两个字,泛指就无所不包,具有无远弗届的解释能力,也因此丧失有效的解释能力。国情在中国应作特指,特指政府。政府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 & 1978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与政府是两个完全重叠的同心圆。政府即社会,社会即政府。政府管住一切,个人的工作、生活、思想,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无所不管。政府之外无社会,那就无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只需要宣传到位。
& & 其后30多年,总体上是政府主动自我改革而社会在政府之外获得生命力的过程,个人意识从集体意识脱离,社会急剧扩展而政府相对收缩。
& & 近年来,社会的外圆仍在快速拓展新边界,同时政府内圆重新扩张,其速度更超过社会扩张的速度。所以,人们一方面真实感受到经济、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全球化,另一方面也同样真实感受到政府增强的力量。
& & 这跟新闻行业有什么关系?政府与社会的边界从无到有,从收缩到扩展,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板块运动,在横断面造就新闻富矿。最重要新闻就在这里发生,包括经济新闻、社会新闻和时政新闻。与我们自己切身相关,新闻媒体不是在政府与社会之外静观的第三者,而是政府-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没有政府收缩社会扩张那个阶段,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市场化媒体。新闻媒体既是政府-社会关系变迁的产物,又是变迁的放大器,其命运起伏又因此再次被放大。在这个正反馈的循环中选择何以自处,最终,界定新闻媒体的使命,也检验新闻工作者的成色。
& & 夫子说:汝安乎?汝安则为之。
&&很深刻的一家之言,我认为说到了点子上。
链接地址:http://mp./mp/appmsg/show?__biz=MjM5NTA0OTgwMQ%3D%3D&appmsgid=&itemidx=1&scene=3#wechat_redirect欣赏,不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相关的文章进行扩展阅读!...&
链接地址:http://mp./mp/appmsg/show?__biz=MjM5NTA0OTgwMQ%3D%3D&appmsgid=&itemidx=1&scene=3#wechat_redirect&欣赏,不多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相关的文章进行扩展阅读!
编辑部的同学可以去投稿!如果大家愿意与我分享,请给我也投一稿!我愿意支付一定的&稿酬&(小礼物)。
/html//nw.D110000zgqnb_-02.htm...&
编辑部的同学可以去投稿!如果大家愿意与我分享,请给我也投一稿!我愿意支付一定的&稿酬&(小礼物)。
/html//nw.D110000zgqnb_-02.htm
中国青年报著名的冰点栏目的文章,全面细致的描写,没有道德评判的居高临下,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事件的本来面目!向大家推荐!
新学期,开张啦!
.cn/z/slzw/
柴大记者的新著!
文章链接如下:http://wangshuo./archives/821
王烁于年担任《人民日报》国际编辑,于1998年加入《财经》直至2009年11月。王烁是《财经》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财经》执行主编,主导过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如《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他领导的编辑记者团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
文章链接如下:&& & 王烁于年担任《》国际编辑,于1998年加入《》直至2009年11月。王烁是《财经》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财经》执行主编,主导过多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道,如《基金黑幕》、《银广夏陷阱》等。他领导的编辑记者团队在国际上屡获殊荣,曾获国际调查报道学会&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2004年凭借SARS报道,获得新闻学院颁发的&2004年古柯索国际新闻奖荣誉提名奖&。2011年10月,王烁领导的财新传媒采编团队作为&独立媒体的先锋&,获得斯坦福大学颁发的2011年度肖伦斯特新闻奖。& & &王烁于2012年获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于年两度当选博鳌亚洲论坛青年领袖。& & 王烁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他于2003年在福坦莫大学(Fordham University)和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中获得EMBA学位,并于2005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MIPP(国际政治硕士)学位。& & 王烁现任主编、财新《新世纪》主编、财新网总编辑。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如何做媒体人
南方周末最著名的新年社论之二,与大家分享,祝大家新年快乐!
南方周末最著名的新年社论之一,新年到了,与大家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服装纸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