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八十年代的电视剧出现的多种经济形式原因何在?其地位和作用有哪

中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中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四、中国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点,进一步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引申开去,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值得探讨。
  (一) 中国私营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1、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2、由单一公有制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转变和发展。3、由封闭转向开放。这个重大转变不仅适应中国落后生产力的水平,而且具有根本和长远意义。
  中国急于学习苏联,从指导思想和理论上把不断变革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加上持续不断地开展阶级斗争策动上层建筑的革命,在所有制问题上不断提升,要求纯而又纯。从1954年高级合作社开始,走向公社化;由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开始,加快走向全面公私合营消灭资本主义,进而在城乡一再割资本主义尾巴,都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不断提升,要求纯而又纯的反映。从农村说,它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剥夺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和政治权利。农民的剩余劳动产品几乎全部被国家拿走,城镇工人和知识分子,以极低的劳动报酬,奉献了劳动成果,城乡劳动者都将自己的劳动积累支持了效益很低的国家工业化。这实际上是在社会主义口号下的一种新的奴役制度。它积累起来的经济和社会矛盾由全面破坏性的“文化大革命”进―步膨胀起来,必然走向绝路。应该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等几大突破,缓和了中国的经济社会矛盾,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不可逾越的一种所有制和经济形式,它的存在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变化,而且具有极大的生产力发展的包容力。西方发达国家至今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发展,重要原因在于此。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在激烈的社会和民族矛盾中出现的,是共产党这个政治力量适应当时的形势和采取了正确的政策而取得政权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理论指导的激烈取向,在取得政权不久,立即采取强制性的没收和改造政策,建立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经济,虽然能干出几件大事,却限制了人们的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和政治权利。苏联自始至终坚持了这一制度,导致了没落和衰亡。中国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设法改革国有经济,选择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因此,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特色所在。
  毛泽东曾经在1940年提出中国的前途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和国家,后来中共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以此为纲领,用战争回答国民党的进攻,打败了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
  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应该坚持实现新民主主义制度。但为时不过六年,这个纲领就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只是经过了六年就过渡到社会主义。1956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经过二十年,又出现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出现个体私营经济,这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旧观念和制度被一一突破,不想改也得改。改革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共产党取得政权,按照不成功的模式走了一大程,重新回到起点,这应该说是批判了教条后的真正的实事求是和符合历史发展的选择。
  (二)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的结合
  中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用行政手段和计划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这种体系不仅存在越来越明显的低效益和恶性循环,而且牺牲了人民利益,牺牲了农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牺牲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致命的问题是压制人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国家和政府一个主体的投入,而缺少亿万人的投入、创造财富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前者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后者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温床。这种类似宗教色彩的理论和信条与信仰一个上帝的超人力量把社会带入天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人间社会的发展进步毕竟离不开亿万人的解放和创造力。失去这个基本点,只会导致社会停滞和危机。而这种解放和创造力在于有一个所有制形式作为载体。社会发展至今,私营经济和它不断发展的形式是最有效的载体和容器。
  私营经济不仅不需要国家直接投入,而且它和市场经济共生,是生产要素和资源有效的配置形式。中国的私营企业没有国家投入,1997年注册资本已达 5140.12亿元,这是资源优化组合的有力的证明。私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和指导十分重要,但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上有许多特点,主要是:l、以劳动力投入为主,资本、技术、自然资源自然结合,它是这个相当长时期内的特点,也是中国劳动资源优势的体现,它不但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的难题,而且产品具有竞争力。2、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使私营经济自发地进行优化和调整,在对外开放度大和市场发育较快的地区,这种调整十分明显。珠江三角洲的私营企业,走过了80年代来料加工阶段,走向自主开发新产品,而且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浙江富阳市等地,上规模的私营企业不但组建了公司,而且和科研部门密切合作,不断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这些地区的私营企业,在全国市场出现萧条时期,他们的产品仍然畅销不衰。同样在这一时期,那些一般消费品,由于供给过剩,企业倒闭。这种现象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
  (三)中国私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国有经济出现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企业,但主要支撑力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年国有经济比重由77.63%降至 33.94%,集体经济由22.37%上升至36.59%,而非公有制经济由0上升至29.44%,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而个体工商户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私营企业年均增长20-30%,为国有和集体经济所不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资料、国家统计局资料)。中国工业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供给迅速增长,主要依靠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在商品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日益提高。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有经济3285.9亿元,集体经济2631.0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 2383.1亿元;1997年,国有经济6533.2亿元,集体经济 4887.6亿元,联营、个体、其他经济共达15422.5亿元,超过国有、集体的总和,如果按非国有经济计算它的比重,已超70%。
  年,个体私营经济共上缴税金1200多亿元。全国百强县中大部分是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的县,提供的税收占县财政收入的30~60%。目前东、中、西部的许多县(市)着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开辟富民的通路是重要目的,同时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投入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事业。
  从长远来说,国家将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大部分竞争性行业由民间投入和经营,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私营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出路
  从经济和社会结构来说,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解决中国庞大的社会劳动力的出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个体私营经济是主要出路。1996年以来,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下岗国有企业职工和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出路。据各省市的材料说明,下岗职工约有1/2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吸纳,或自办这类企业。如果说私营经济在前些年发展过程中曾经利用了国有企业的人才和原材料资源,那么目前一个时期,它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制的成本,接纳下岗工人就是最大的一个方面。
  中国最大的失业群体是在农村,近两亿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无从谈起。以个体私营为主的乡镇企业已经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新的合作经济的发展,将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
  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目前,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不到30%和 20%,如果提高到50%和40%,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将大为缓和。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民富裕起来。目前从全国来说,已经解决了温饱,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90元。城乡人民下一步目标是走向富裕,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成倍地增加城乡居民的人均收人主要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合作事业。
  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提高国民素质,改进社会管理,才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五、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前景
  中国私营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它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私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权责利清晰的特点,但不是生来就有现代企业的制度,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同样是私营经济永恒的课题。
  我国出现了买方市场,经济结构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新技术革命到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出现,更加重了中国的困难,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显得迫切。中国私营经济是在产品短缺、体制转轨、法制不健全、许多行业利润率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目前这些条件已经逐渐丧失,一般产品过剩,结构性矛盾也暴露出来。目前中国私营经济的结构性弱点概括来说是低(技术装备和产品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低)、小(规模小,注册资金户均50万元,从业人员户均12人)、散(加工工业和商业、饮食业一哄而起,就是在―个地区和城市,同类产品也盲目发展),因此,优化调整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这种形势,既是中国私营经济面临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生产过剩,遇到经济危机,推广新技术,加快结构调整,经济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就面临这种挑战和机遇。可喜的是这种调整早几年就已在珠江三角洲和沿海一些地区开始,这种调整将逐步向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
  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说,中国是发达国家加工工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地区。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大城市、农业区与欠发达地区以及中西部山区、西部深山区、边远山区和牧区不发达地区的明显差别。中国私营经济存在产业和技术在三个地区梯度转移的情况。例如,珠江三角洲、福建、浙江沿海地区的企业和国际关系密切,在90年代初期已经从来料加工型、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自主开发、企业装备和产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广东民营高科技企业达3000多家,1997年产值增长 35%。以化纤产品为王牌的浙江绍兴,传统的纺织品已经过剩,几年来不断进行调整,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化纤织物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不断涌现,继续保持中国轻纺“硅谷”的地位。199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450.9亿元,同比增加15.4%,财政收入10.44亿元,同比增加14.3%(《中国经济时报》日)。目前,中西部不少省区,提出了科技兴省、优化调整结构的决策,这无疑将推动私营企业的调整。
  私营经济产业依次转移有几种现象值得研究:
  其一,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在西部兴起。温州、泉州、宁波是改革开放后服装业的发祥地,不久即推向华北、东北,继而在中部地区兴起。九个年代中期,武汉服装业2000家,就有汉派服装参与国内和出口的竞争。近年来,在西部又崛起了几个服装基地,其中陕西汉中成为西北一大服装加工业中心,以低成本的优质产品参与国内竞争。
  其二,东部沿海的一些企业为了开拓国内市场,企业向西转移。四川广元地区在川陕交界,是交通中心,具有川北和陕南以及西北的广大市场,广元以硬件和软件的投资环境的优势,吸引了东部的企业前来投资,引起杭州著名的娃哈哈到广元落户(《经济日报》日)。同样,贵州南部门户都匀借铁路和公路改造机会,提高交通能力,实施“资本经营”的发展战略,以“四荒地”和城市公共设施招商投资的措施吸引外地商家投入。西部贫困地区既有劣势,又有优势。东部的厂家瞄准潜在市场,选择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投入,这是产业和资本、技术转移的市场规律。
  其三,温州在全国十几个城市有浙江村,成为加工工业中心。温州的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成都、兰州都有浙江村。浙江人已走遍全国,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的阜阳向黑龙江租地50万亩,转移5万人进入,开发高效农业。河南、陕西、四川的农民和东部的民营企业家在内蒙古借地开发农业、畜牧业、加工业,已经不是新闻。
  中国私营经济的发展从长远来说是城镇新增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外出打工,重要的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植树造林兴起,出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地,大量农业人口转向第二三产业,主要是发展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科工贸一体的龙头企业和联结农户(农协)的体系。这是中国农村小城镇、小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私营经济涉及宽广的领域。农村产业化之外,城乡知识产业的兴起,是新的私营性质的企业和事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金融业、影视业、娱乐业、旅游业、咨询业,以及一批中介行业兴起,都以独资、全资公司性质从事经营,这其中自然不乏新兴的私营性的行业。
  中国私营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征是不仅业主拥有资本,而且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拥有资本。企业股东购买债券、股票,将使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拥有资产。目前智力资本已经出现,技术和管理人员在企业不仅享有高薪,而且拥有知识资本。
  中国发展的前景将是有产者占大多数,当然也会出现两头小的状况,一头是巨富,一头是贫困,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从再分配制度方面加以调节,扼制两头拉大的趋势。但有产者中间层的扩大无疑是社会进步和稳定的力量和象征。
  中国发展的前景不但出现高度社会化分工,而且产权也将体现社会化的特征,众多的人群拥有财产,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混合经济出现,社会保障制度健全,这一切都为社会化提供了条件。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积极性、创造性仍然是基本动力。因此,中国发展的前景将会越来越重视人,特别是知识的作用。中国不会回到吃大锅饭的历史时代,也不会选择培养懒汉的高福利制度。
  中共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制度作了重要的突破,几年内建立配套法规,加快改革,培育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将是政治改革的重要任务。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 的新闻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圈子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当时北京的画画圈子,逐渐随着解冻气氛,随着分布在北京内城和近郊的大院环境,萌生出处处松散的据点。
——关迺炘
两届星星美展的举办离不开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江丰的支持,他当时到黄锐家亲自挑选作品,并且在江丰看来,星星画会的作品并非其他美协官员所认为的是资本主义的东西。黄锐曾表示,他觉得当时的美协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旧美协的系统,这个系统是不能接受星星的东西的;另一个系统的态度则是像江丰这样愿意做些事情的。不过,后来事态的发展,乃至后来的游行也让黄锐觉得挺对不起江丰的,所有的责任都要由他来承担。
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苏立文教授曾问过江丰美协为何会允许举办如此明显违背官方艺术路线的展览,江丰答,“这些艺术家发现没人要看他们的作品时,他们就会承认错误、改变方向”。但不可否认的是,星星美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艺术的发展方向究竟该是怎样的一直都不明确。对出现的“新艺术”究竟应当包容,还是被定义为“精神污染”国家并未给出统一的信号。在上世纪80年代初,艺术家们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允许的或者不被允许的。对于一些观点的指责甚至让一些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怀疑是否又会回到“文革”时期“批斗会”的形式。直到1984年“反精神污染”运动的结束,艺术创作的氛围才变得相对自由。
小团体的兴起
在“新艺术”是否能够被接纳还不太明朗的那些年,官方的美展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79年秋,美协主办了大型美展以庆祝建国30周年,该展览调动了全国2400名画家参与;1980年12月,第2届全国青年美展展出,本届美展肩负着在“拨乱反正”之后继续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并发现和挖掘美术新生力量的责任,罗中立的《父亲》正是在此次青年美展上脱颖而出;1981年11月,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新成立的中国画研究会的第一次展览;1982年2月,全国少数民族研究所主办了大型展览以扶持创作少数民族美术作品;1983年6月在反精神污染运动的背景下,一个以历史题材和宣传画为主的大型画展仓促组织并举办,获奖的依旧是主旋律作品;不得不提的还有1984年10月举办的第6届全国美展,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美展,参展作品共计3239件,虽然在本届展览上并没有延续以往“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评选标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模式已经对艺术家造成了限制,以至于参展作品毫无新意,所以美术界有人说这次全国美展标志着“一个创作时代的终结”。其实在这次展览之前,在艺术创作领域还是有一些新面貌的,但并未被全国美展吸纳,反而把创作又拉回生硬造作的套路之中。
即便有许多艺术家不喜欢全国美展这样的平台,但是他们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在那个年代画廊是被禁止的,官方的平台是他们唯一能够展出作品的地方。不过也有一些希望崭露头角的艺术家试图走出官方的展览,他们从一切他们可能接触到西方艺术风格的渠道学习各种绘画语言,印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不管他们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但最起码这些新鲜的艺术形式拓宽了他们语言,并让他们看上去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许多艺术家在这一时期组成了小团体,并低调地举办展览,为了不被当局查处,一些作品还不能展出。这里所说的小团体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组织,他们多是为了举办展览而走到一起的。1978年末,在上海的一个文化中心举办了一个小型画展,此次展览的作品都是“文革”以来首次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刘海粟、林风眠、黄永玉等“黑”画家,此次展览的举办似乎也算是给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
1979年年三十,一个来自上海和杭州自称“十二人”的团体在上海少年宫低调举办了他们的展览“十二人画展”,没有任何仪式。参展艺术家陈巨源算是展览的发起人之一,他回忆当年时说,“那时候都很苦闷,我们搞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出路的”。举办展览的事情是一次他到沈天万家中喝酒时聊出来的,沈天万家在“文革”时期曾是热爱艺术的年轻人的据点,那天喝酒到傍晚时沈天万伤感地说,何时才能把他们的作品拿出来展览,自己都等了几十年了,马上就年过半百了。正是这样的感慨点燃了他们办展的想法,最初艺术家并没有那么多,也是在联络展览场地的过程中队伍才不断壮大起来的。这些艺术家都爱艺术,希望能有个安静的地方谈谈纯粹的、美的艺术,参展艺术家徐思基说,“海派骨子里有那种东西,和北京不一样,一直不太政治化。”但即便如此,依然有艺术家觉得悲观,毕竟美术馆、画院展出的作品还是红光亮、高大全。场地一直是最大的问题,在那个年头不经审查、没有美协和画院的组织,展览是无法进入正规美术馆展出的。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公园,但是由于公园位置偏僻,也没有合适的地方适合展示作品,最终放弃。少年宫的场地也是托朋友找到了少年宫的党支部书记才最终确定下来的,意外的是整个过程未经任何繁琐的审查。在大家的推举下,陈巨源为展览写下了前言,“每一个艺术家有权选择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有权表现自己深深眷恋的题材内容……旧时代过去了,新时代已在召唤。”据说,开幕当天上海美术界的人都到齐了,许多老前辈也前来助阵,如关良。画展开幕后12位参展艺术家被叫到美协开会,大意是年轻人画画不要太随便,美协关心不够之类的。同年2月份由“草草社”组织的“1980年代画展”在上海卢湾文化宫举行,该展览以仇德树和郭润林的作品为主,其中包括一件裸体艺术作品,后来考虑到可能会招致麻烦,最终撤掉,尽管如此,该展览还是受到上海有关部门批评。展览一结束,这个组织就解散了。
在北京,“同代人”说服了美协主办了他们的首次画展,这个团体的成员多是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同学,由于上世纪70年代未能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学习,便聚集在一起研究西方艺术。日“同代人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打破了过去单一的创作模式,在题材、技法、风格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不过,该团体成员在1982年就各奔东西了。1980年成立的另一个组织“申社”是由10位来自西南的艺术家组成的,在社团组成的第二年获得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的机会,但是美协似乎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独立起源。早期公寓艺术
公寓艺术的概念是由批评家高名潞提出的,高名潞给出如下定义,“‘公寓艺术’是过去30年在野、实验和前卫艺术的存在方式之一。‘公寓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展览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而是一种不得已的甚至被迫在体制外进行的艺术交流方式。所以,中国‘公寓艺术’体现了中国前卫艺术所具有的独特的活动特点,它没有任何私人或者政府机构支持和经费资助,完全是艺术家自发形成的独立活动和展览形式。因此,画室、展览空间以及沙龙等成为‘公寓艺术’发挥作用的场所。”早期的公寓艺术正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后现代艺术开始走进官方美术馆,但是仍有许多较为激进和先锋的风格是不允许公开展出的,所以一些远离政治的艺术青年常常聚集在家中交流并展示他们“前卫”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寓”是私人空间的代名词,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商品房之前我国的家庭住房大都属于“公寓”,都是公家的、政府所有的财产。
公寓艺术是远离学院和官方的一个分支,是在野艺术的代表。与公寓艺术相关的艺术家大多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诗歌、摄影等青年沙龙有着密切的往来。艺术家朱金石回忆其当年的情况时说,“我第一次对‘公寓艺术’有印象是在1974年,我去周迈由家,差不多是个十二三平方米的空间,屋里全是画,这些画给我的印象是跟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就觉得处在一个异类的家庭里面,这是当时特别深的一个印象。”艺术家宋红也有类似的经历,1978年,她从兵团回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画画,有一天吕蒙说要带她去看一个画展,她就被带到了龙念南家,“都是他们那小圈子人的画儿,挂了一屋子,形式跟社会上比较现实的那种画法不一样。当时就觉得特别棒,我就尖叫起来了,很兴奋,然后吕蒙说还有一个,又带我到李葳家,后来又去了关伟家,每个人的家都成了展览的场所”。关伟说,他们这个圈子是比较逍遥的一群人,大家特别关注国外的新思想、新思潮,那是一个分享、交流的圈子,大家都不是特别关注社会,关注怎么样办展览,反而很满足于在小圈子里的交流和友谊。
艺术家关迺炘曾在《1980年前后的“京城子弟画画圈子”》中勾勒了公寓艺术发生的背景,“当时北京的画画圈子,逐渐随着解冻气氛,随着分布在北京内城和近郊的大院环境,萌生出处处松散的据点”。在国家垄断了一切的情况下,文学艺术资讯决定了人的眼界,京城画画的大多是美院、文化部、总政、部委等高干子弟,关迺炘写道,这些画画的“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很强,他们其实没有社会地位之忧,对优哉游哉的日子很享受,所以反而有可能比较早地超脱世俗功利,追求的只是艺术的独立永恒,艺术史上的价值。”高名潞评价“文革”后期到80年代中期的公寓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诉求的重要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最为激进的一部分”。
陈丹青说,当年北京的这个圈子沾了解放后首都的光,“讯息没有完全地切断,然后不知道怎么就传到这些小混蛋的耳朵里面了,偷偷地开始弄这样的东西”。当时这些艺术家的探索还未突破平面,但是这些作品在陈丹青看来是“1949年以来可能最纯洁的一批画了,它也对抗,它也不追求,它可能是最脆弱的艺术作品,在那样的空间里面,我们只能是脆弱,我们不可能经常是肌肉发达或者容光焕发,我们都非常非常脆弱”。
随着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的传入,一个问题出现在这个小圈子的艺术家面前,当身体可以用来创作艺术的时候,又何苦研究笔下的感觉,画还是不画是个问题。关迺炘回忆道,当时笔下功夫最好,思想最深邃的几个京城子弟严肃地深思过这个问题,最终给自己定下了戒律,如“要有每个人独创的、自我的形式结构;要有坚实凝重的笔墨,独到的技巧;用绘画形式而不是用题材和情节说话”。但这份坚持最终还是被随后而来的85’新潮美术运动所席卷,这个圈子随即散伙儿,在以不同形式参与艺术实验之后,灰心自嘲玩世不恭,留下一句“王八蛋才画画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自发组织的先锋艺术群体在全国各地兴起,逐渐替代了之前沙龙性质的家庭聚会,这些先锋群体已经不再满足于在私人空间展示作品,而是希望挺近公共美术馆。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举办是一次成功占领,同时也是一个终结。展览之后,许多批评家、艺术家选择了出国,显然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做法已经超越了官方所能容忍的限度,文化部随即出台规定,今后所有的展览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不得举办。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
推荐阅读:
内容/版权举报请联系bianji#niubb.net
||苏ICP备号-1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八十年代老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