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分析 下载》这本书急需啊,麦奎尔写的。

受众分析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受众分析
《受众分析》是一本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理论专著,也是迄今为止西方传播研究界最全面地总结和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著作。作&&&&者丹尼斯·麦奎尔(美国)译&&&&者&、、&ISBN9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开&&&&本16丛书名语&&&&种简体中文
《受众分析》对受众这一概念及其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各种受众理论和受众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和结果。作者分析了受众研究中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异同,从受众和媒体两个角度对传受关系进行了探讨,不轿枉过正,也不偏执一端。
全书分为九章,作者首先对受众这一概念及其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接着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各种受众理论和受众研究的主要传统、方法和结果,这些理论和研究中的受众观念,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在描述和解释各种受众类型的基础上,作者联系实际分析了受众研究中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文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就媒介到达问题、受众的形成和保持问题、媒介的社会应用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此外,作者还从受众和媒体两个角度对传受关系进行了探讨,力图客观反映现实,不矫枉过正,也不偏执一端,这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最后,作者对蓬勃兴起的新媒体、特别是跨国传播和交互式传播之于受众群体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对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受众概念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评述,与本书开头对受众概念的历史梳理相呼应,
作者采用大量资料围绕受众、受众研究、受众实践做文章,既反映过去的概貌,又阐明目前的思考,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该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资料丰富、论说简明,对于大众传播和媒体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们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1]作者:(美国)丹尼斯·麦奎尔 (Denis mcquail)
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著名传播学者,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三位创始人之一。麦奎尔曾经就读于,获得历史学学位,后在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担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在任教长达二十多年。
丹尼斯·麦奎尔在传播学领域有着漫长而辉煌的研究经历。从1968年至今,麦奎尔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广泛涉及传播研究的诸多领域,主要著作有:《迈向大众传播社会学》(Towards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传播》(Communication,1975)、《大众传播研究模式论》(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大众传播理论》(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媒介行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众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他的不少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在世界各地使用。受众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今天的受众已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如何从历史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全面描绘受众的各种面相和角色,分析其特点,把握其变化规律,已成为受众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受众的研究论著不少,关于受众的全景式把握的作品却不多见,就此而言,丹尼斯·麦奎尔撰写的《受众分析》一书,可谓欧美传播学界全面、系统地探讨受众问题的一本著作。前言
第1章 一个概念的历史
受众的历史
作为大众的受众
重新发现作为群体的受众
作为市场的受众
新媒介与受众的未来
第2章 与研究中的受众
批判的视角
受众研究的目的
其他研究传统
第3章 受众类型
受众的二重性
作为群体或公众的受众
作为受众的满足群组
由传播渠道和内容界定的受众
大众受众的消解:新类型出现
受-传关系的多种模式
第4章 媒介到达问题
了解“客观”受众的必要性
不同的媒介,不同的到达概念
关于媒介到达和媒介影响的一般看法
重叠受众:不同的功能、地点和时间
不同的媒介使用
受众的多样性:外在与内在形式
关于受众视听率:定量与定性
主动性和选择性
第5章 受众的形成与保持原理
媒介使用之“为什么”
受众形成之结构说
功能主义模式:使用与满足研究
受众选择的“”模型
品味、偏好和兴趣
第6章 受众实践:媒介的社会使用
媒介使用与日常生活
一个令人误解的媒介使用模式
媒介使用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亚文化与受众
种族与媒介使用
性别化的受众
社交与媒介的社会使用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社会病态与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的规范框架
第7章 传播者-受众关系
传播者眼中的受众
来自受众的观点
对受众负责的方式
第8章 变动中的受众
受众的终结?
技术作为变化之源
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对受众的冲击
受众更有力?
媒介更无力?
受众的“逃逸”
分化:多样性和局限性
第9章 受众概念的未来
新媒介有新受众?
受众继续存在
若干概念问题
受众类型与术语:结束语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论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心理环境
告别了印刷时代、机械时代,历史的车轮正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前进,拥有着“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四大特点的新媒体正在悄然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1],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话语环境,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拉近受众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群体,这些群体因为共同的偏好或者利益、目的而聚合,从而形成一定的话语权力,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有利或者有害的作用,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针对受众群体精神环境,对其变化及动因进行深入的分析。1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互动性和数字化的呈现方式使其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杰出代表,因此窥互联网之一斑即可知新媒体环境的全貌,本文将集中以网络为突破点对新媒体进行深入地探讨。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在《受众分析》这本书里,麦奎尔搭建了一个理论研究的平台,提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这一概念。我从麦奎尔的理论范式出发,结合新时代环境下融合媒体的变局,试谈受众的角色转变。虽然受众并未消逝,却拥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变化与其说体现在新的定义上,不如说更为明显地体现在作为受众的每一个个体对于所处的受众大环境的新感知上。首先,这种新变化表现在:受众从批判学派认为的传播链条的末端(End)转变成当代传播环境下的中转环(LinkedChain)。受众不再是受操控的无知被动的接受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发散开新的信息,充当信息源头。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呈现出更强的个体差异,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阅读印制好的报纸,实质是在阅读编辑筛选好的消息组合。受众观看电视节目,多是电视内容牵引着受众的注意力直到受众接受它。而在全媒体时代,LBS等基于地理定位推送信息的服务,更加符合受众的地域接近性。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日益发挥作用,使权威...&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受众一词在《新闻学大辞典》中的解释是指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这一含义在传统媒体视角下得到了良好的展示,即受众处于信息接收的被动位置。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也越发模糊,受众这一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新技术手段支持下的新媒体,是否造就了新的受众?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认为,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潜能,更多地表现在拓展而不是取代旧的“受众行为”模式[1]。新媒体的交互性、复合性不仅拓展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在认知方式、沟通方式等方面也使受众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表征。一、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发生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所发生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媒介习惯上。仅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电子市场商人”(eMarketer)提供的数据为例,2013年美国成年人每天花在媒体上的时间人均约12小时零3分钟,其中数字媒体就占43.4%,电视媒体占37.5%,广播电台、印刷和其他媒体不足20%。其实,媒介习惯的改变...&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20世纪90年代,腰封经由日本传入我国,当时主要作为精装图书的装饰配件起到对封面的装饰作用。随着图书市场的变化,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腰封不再是精装图书的专利,已成为普通图书封面常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学社科类图书还是健康养生、经管励志、实践操作类图书,往往都配有腰封,出版媒体对腰封功能的发掘也从单纯的装饰转为内容推介和宣传广告,腰封在图书推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近年来腰封中频现的虚假浮夸为大众所诟病,“恨妖封”的声音应声而起,折射出出版媒体在平衡商业目标与文化目标中的发展困境。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受众角色和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出版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显然缺乏对受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对新媒介环境下传播形式与传播内容的准确定位,只是以陈旧的思路操刀图书这一文化产品的推广,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同。本文从腰封的传通展开,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心理特征的变化,并且就媒体应当如何适应做出思考。一、内容为王———...&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新媒体在全球信息集散和交流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可以看作是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一、新媒体的特点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条件虚假新闻并不是在新媒体产生之后才开始出现和泛滥的,但新媒体的特点让虚假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低成本化和便利化。首先,新媒体所营造出的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虚拟世界,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对自己的言论不必承担过多的责任,于是传播者放松了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新媒体的记者、编辑往往缺乏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往往没有形成一定的业务规范。其次,由于现代信息更便于以数字化的方式在新媒体中大量、低成本地复制和传播,也由于新媒体环境中的说话主体不一定以真实身份出现,因此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存...&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拨又一拨新媒体在前进的科学技术环境中层出不穷,例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媒体等。新的媒体以它们独有的传播优势和特性占据不同的传播空间,特别在三网融合的媒介技术催化下,各种新媒体相互取长补短,交叉叠加发展,使大众从“沙发土豆”(couch potato)向“鼠标土豆”、“手机土豆”转移(mouse potato and cellphone potato),进入一个混合的传播时代。他们依赖新的传播媒体所提供的拟态环境交往、娱乐、工作,在媒介化的状态下生存,对新媒体所生产的信息从最初的轻信到盲从再到极度的沉溺,成为了新媒体下寄养的生命体。传播学大师施拉姆说过,“大众传播媒介是时间的窃贼,而人们却心甘情愿地让这个温情而聪明的窃贼盗走大量弥足珍贵的时间。”[1]一、媒介依赖理论概述及受众对新媒体依赖状况媒介依赖理论(Media Dependency Theory)是由德弗勒和鲍尔·基洛...&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页免费109页1下载券11页免费23页1下载券8页免费 63页免费3页免费22页免费73页7下载券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9页免费7页免费22页1下载券13页免费42页免费
《受众分析》之读书笔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这本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