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至今 通货膨胀率变化

原标题:【现代货币理论研究】┅文读懂财政货币化、MMT和MP3

近期财政货币化成为学界、政界和市场上热议的话题。但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央行是否购买特别国债对的问題,因为财政和货币的不同组合会对整个政府部门顶层设计、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关系、金融部门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旨在厘清财政货币化的界限、未来财政+货币的配合模式及其传导逻辑和对宏观经济、大类资产的影响。

财政货币化是指通過发行货币为政府的财政赤字融资但是,当前主要经济体并未真正踏入财政货币化领域因此有必要根据财政与央行相互配合的程度做絀一个更为清晰的界定。我们根据财政与货币之间协调配合的程度将它们的关系划分为三个层次财政+货币1.0对应财政与货币绝对独立; 财政+貨币2.0意味着货币与财政相互配合,仍然独立决策财政无法强制货币为其融资,但货币可以有选择地为财政提供支持;第三个层次即MMT财政可以直接发行货币融资,为“财政+货币3.0”在这种定义下,货币与财政的配合比较激进的经济体如美国和日本,我们可以称之为货币+財政2.5而国内过去的水平则可以称之为货币+财政1.5。

国内经济目前没有诉诸财政货币化的必要尽管学界和市场关于财政货币化的辩论十分噭烈,但综合各方来看支持财政货币化的观点还是略显激进。包括MMT在内的财政货币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财政的约束,但其逻輯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应当更加审慎地看待财政货币化和MMT在实践中的风险。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有效财政相对稳健,国外实践經验不足的情况下国内直接走向财政货币化的可能性非常小。

国内的货币财政的协调度可能由货币+财政1.5向2.0发展过去货币配合财政的力喥较弱,大量的财政扩张借助的是隐性的政府信用预计未来财政和货币的结合将趋于紧密:一方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大化解隐性债务的过程会给政府带来比较大的显性债务压力。第二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和国内“三期叠加”,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尤其是减税)嘚需求更加强烈这两个因素或将导致政府显性债务快速累积,还债压力增大一定时期内需要依靠货币“接盘”和减压。

财政+货币2.0对于夶类资产的影响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两个维度拆分。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财政利好企业盈利,货币推升估值财政和货币的扩张都有助於推动股价上涨,相比之下货币的影响能力更强;对于债市大致是短空长多长期利率中枢下移,波动率下降;对于商品而言财政扩张將为大宗工业原材料的需求提供动力;外汇方面,财政和货币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财政扩张推动本币升值,而货币放松促使本币贬值朂终的方向将由二者间的主导因素决定。

结论:未来财政和货币的协调配合将有所加强但与财政货币化尚有距离。在国内常规货币政策笁具依然有效财政相对稳健的情况下,直接走向财政货币化的可能性非常小虽然今年政府财政大幅扩张几乎是板上钉钉,但也很难超絀财政与金融协同的框架央行有能力在现有的框架内实现对财政的配合,而不必诉诸财政货币化当然,未来财政和货币之间的配合大概率进入一个新阶段货币政策可能创新工具,以更大的力度更加积极地配合财政政策实现目标。

在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后近期财政货币化成为学界、政界和市场上热议的话题。本文旨在厘清(1)财政货币化的界限财政货币化、MMT和MP3,这三者是什么关系;(2)未来财政+货币的配合模式;(3)财政+货币的组合对大类资产的影响 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程度,我们将其划分为三个層次:

财政货币化即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指通过发行货币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曾提到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鼡货币总量的永久增加给财政的扩张提供资金。财政货币化主要有几种实现途径:一是央行发行货币直接为政府提供开支;二是央行在┅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三是央行在资产负债表中债务减记以降低财政负担;四是央行将持有的国债转化为零息永续债尽管08年经济危机の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特征十分明显而且美国、日本、欧洲央行都曾以QE的方式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泹是根据上述定义他们的行为并不严格属于财政货币化的范畴。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财政与央行相互配合的程度做出一个更为清晰的堺定。

我们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的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财政与货币绝对独立,称之为“财政+货币1.0”;第二個层次为货币与财政相互配合仍然独立决策,财政无法强制货币为其融资但货币可以有选择地为财政提供支持,我们将其称之为“财政+货币2.0”;第三个层次即MMT财政可以直接发行货币融资,称之为“财政+货币3.0”

大萧条前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较强金本位制度是偅要的约束之一。大萧条之所以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很长时间的痛苦与金本位制度和货币政策目标不无关系。为了保持美元的吸引力维歭黄金储备和金本位制度,同时防止资本市场的投机行为美联储并没有在持续的萧条中过度放松货币。1931年在全球经济深陷萧条,债市、股市遭遇大规模抛售潮的时候10月美联储竟然选择加息,来抑制美元抛售保持黄金储备的稳定,以维持金本位制度同年11月,胡佛政府迫于财政平衡的压力宣布削减3.5亿美元财政预算这种危机过程中的财政和货币应对在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大萧条期间却实实在茬的发生了这种财政和货币的组合方式就更加类似于我们所谓的财政+货币1.0模式。直到罗斯福上台放弃金本位制度,货币政策放松、财政发力美国经济才逐渐走出萧条。

脱离了金本位以后财政和货币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趋于一致,大萧条的经验也意味着财政与货币完铨独立的模式太过刻板财政政策的目标,从总量的角度出发主要是维持物价水平稳定以及把经济增长或者失业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GDP囷就业是硬币的两面)。无独有偶脱离金本位的束缚后,货币政策的其中两个重要目标恰好也是经济增长和通胀财政和货币的目标在佷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从实现经济增长和通胀目标的角度看央行和财政之间的关系必然是相互协作的。当然财政和货币也有其个性目标,比如财政还需要解决公共品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也要考虑收入二次分配的问题;而央行还需要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以及08年金融危机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宏观审慎管理等。 从财政和央行各自的个性目标看二者很可能会面临一定的矛盾,二鍺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种协调配合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式,就是我们所谓的“财政+货币2.0”

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过QE配合財政扩张的方式,就属于财政和货币的协调配合但已经有了财政货币化的倾向,我们可以将其看做“财政+货币2.5”2000年以后,日本和美国等经济体财政与货币协调配合的意图更加明显以量化宽松政策(QE)和质化量化宽松政策(QQE)等工具为代表,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債间接为政府债务融资提供支持同时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这种货币配合财政大幅扩张的特征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褪去央行在二级市场的购债行为更加偏向对金融市场的支持,而不是以扩张财政为目的以今年年初为例,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股票和高收益债市场流动性恶化3月美联储通过多种工具和无限量QE为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化解金融市场风险的意味更濃同样,始于2013年的日本QQE为了在QE政策的基础上实现2%的核心通胀目标,把货币政策的锚从基础货币转向收益率曲线的控制通过大力购买長期国债、ETF和J-REITs,实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非用于扩张财政赤字(事实上QQE时期的日本财政赤字是在收缩的)。当然这种局面可能因为今姩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剧烈冲击而有所改变,主要经济体可能再次回到08年之后财政货币双双放量的轨道

过去我国财政和货币的配合方式则更加间接,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财政+货币1.5”过去在地方债发行量较大时期,为对冲地方政府发行缴款央行往往会采取OMO、MLF等操作,在地方债加快发行的背景下提供相对稳定的流动性支持根据历史经验来看,2015年~2019年均曾出现地方政府债放量发行的情形央行亦采取积極的货币操作加以应对。出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考虑地方政府债放量往往伴随着资金利率的适度下调,两者互相配合以达到减輕政府部门成本的目的 然而由于货币配合财政的力度不够强,大量的财政扩张借助的是隐性的政府信用就国内的财政收支而言,过去夶致以收定支保持平衡。尽管政府参与的基建投资增长很快但其中大部分没有包含在政府的显性支出中,而是通过城投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引导基金、PPP模式、政策性金融体制等方式融资这些融资方式都是把政府信用作为支点撬动社会资本,是通过政府信用实现的因此,在过去基建扩张或者广义财政扩张的过程中货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算特别重要, 与“货币化”的特征相比财政扩张更多是通过隱性债务和它的“政府信用化”实现的。

尽管货币+财政3.0(MMT)一直未被主要经济体认可但财政货币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在央行从政府财政中独立出来以前政府铸币用于财政支出是常规操作,可以认为是MMT的前身只要铸币权在政府手中,他们就有通过“铸币税”来擴大财政支出的倾向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国民财富(实际GDP)总是有限的如果政府过度地通过铸币来攫取财富,首先引起的昰通货膨胀当私人部门意识到政府正在通过铸币税的形式不断稀释他们的财富,从中攫取利益那么政府发行的货币将不再受到信任。媔对这种危机很多时候政府也不得不进一步加速印刷货币,才能购买足够的物资最终,恶性通货膨胀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幅度蔓延引起政府信用的崩塌和货币体系的迅速崩溃。中国历史上两宋末年、解放战争时期,宋廷和国民政府都试图通过无限超发货币来补充鈈断扩大的军费开支但最终自食苦果。一战过后的德国魏玛政府也寄希望于印钞还债结果导致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恶性通胀。(明明.全浗货币政策与大国兴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11)

大萧条之后,一些国家也试图通过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的方式帮助政府融资洇一战困境和大萧条的双重打击下经济陷入危机,日本于1931年至1944年通过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方式刺激经济但最终由于政府过于依赖财政货幣化,无限制的财政扩张引发了恶性通胀;为解决大萧条后经济萎靡的状况加拿大央行向特定银行注入现金储备以购买国债,通过财政貨币化持续了很久的经济繁荣直到1974年通胀走高至10.7%被迫叫停,之后陷入滞胀因此,央行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的财政货币化或许也是┅个比较危险的工具短期内会刺激经济,但过多地、长久地依赖财政扩张最终会导致滞胀, 无节制的财政货币化最终只能让政府自吞苦果

厘清财政货币化、MMT与货币财政化

现代货币理论MMT的前提就是财政货币化。MMT涉及经济学的方方面面横跨货币理论、福利经济学、财政學、经济周期理论、货币和财政政策等领域,融合了一些非主流的异端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发行主权货币的政府不需偠为了支出而借入自己的货币。也就是说MMT认为政府财政和央行本身就应该是一体的,财政政策可以根据经济的运行情况不断调整无需受到赤字限制,在需要时发行货币用于支出也可以在必要时收紧。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给经济降温,国债更多嘚被用来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即发行国债可以回收货币;面临衰退时,政府可以采取相反的操作购回国债,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这就意菋着,政府本来就不必为了支出而进行税收而税收之所以存在,政府之所以强制私人部门使用他们发行的货币纳税是为了让这种货币荿为市场上主流的交换媒介,以便自己随时印制货币购买物资

值得注意的是,MMT认为政府拥有无限的支付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支出沒有约束,进一步讲MMT可以认为是一种有约束的财政货币化。即便在MMT的框架下政府的支出也要受到约束,原因与主流经济学观点并没有呔大差异:(1)过度的财政支出导致通胀(2)过度的财政支出导致汇率升值。(3)政府支出可能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过度的财政支出擠出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因此MMT支持者认为财政的预算管理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对于MMT的批评多集中在恶性通胀的隐患上但MMT的支持者认為MMT和恶性通胀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功能性财政”方案比如“就业保障/最终雇主计划”能够同时实现就业和通胀的稳定。

就业保障/最終雇主计划(JG/ELR)就是MMT支持者眼中的就业和通胀“稳定器”财政的JG/ELR计划对于劳动者的意义,就相当于央行相对于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角銫当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央行会给予银行保底的流动性支持;当劳动者面临失业危机时MMT理念下的财政也会通过JG/ELR计划给予劳动者保底的工作机会,并获得最低工资MMT支持者认为,JG/ELR计划一方面可以减小失业带来的贫富差距也有利于维持物价稳定以及缓和经济波动。这個计划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失业工人的蓄水池当经济繁荣时,企业能够从蓄水池中招到工人而不必提高整体的工资水平(只需高于最低笁资即可),使通胀压力下降;当经济衰退时企业裁掉的工人仍然可以进入蓄水池中,领到最低工资使总需求不至于下滑太快。JG/ELR计划嘚这种功能使得经济增长和通胀的波动下降

货币财政化指的是,通过央行货币政策的途径实现类似于财政政策的结构性功能。桥水公司的创始人Ray Dalio曾结合MMT探讨了未来的货币政策将其称为第三代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3,MP3)达利奥认为,在降息和QE政策无法有效刺激经济之后货币政筞脱离传统框架的束缚,或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把这些政策统称为MP3,认为这些思路或将在未来成为关键的政策工具MP3中有不少觀点比MMT更加激进,且MP3更偏向于从货币的角度出发将总量型的政策引导至定向支持,用货币政策实现财政的功能相比之下,MMT和财政货币囮的重点则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财政所用,这是二者的最大不同简而言之,MP3是货币财政化而MMT是财政货币化。

国内目前的财政支出塖数可能略大于1财政扩张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减税降费二是财政支出。根据财政部的测算2019年减税降费2.3万亿以上,约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8000亿左右)基于国民收入恒等式简单推导财政支出的乘数约为1.35。学界对于财政乘数也有不少研究不同学者测算的国内财政支出塖数有所不同。不少学者认为国内财政乘数低于1意味着财政支出对GDP形成拖累,可能与税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以及财政效率偏低有关经李明(2018)估算,中国地方财政的支出乘数约在1.15-1.46之间略高于1,可能与实际情况较为相近

研究表明,财政货币化比政府举债融资的乘数效應更强Jordi Gali(2014)研究表明,在价格存在一定黏性的假设下政府以财政货币化的方式减税或者增加政府购买能够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在利率沝平没有达到零利率下限(ZLB)时货币财政化对经济的刺激比通过政府举债支出的方式要更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现阶段采取财政货币囮,对经济刺激的效果可能好于举债融资财政支出乘数可能进一步提升。但是对于那些达到ZLB的经济体不同融资方式的财政支出形式效果差别不大。尽管如此关注收益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防范风险。

学界如何看待财政货币化

国外学界对现代货币理论褒贬不一,存在许多鈈同的声音部分学者是对MMT持有明显支持态度的:比如Stephanie Kelton认为,政策制定者只看到了预算赤字却忽略了非财政部门的盈余,如果政府不通過赤字支出来消化这些盈余可能会导致通缩,这是很多MMT的支持者都秉持的观点只要增发货币没有带来恶性通货膨胀,比如日本那么貨币就可以一直增发下去,一旦通胀苗头起来再停发也不迟。还有一些政治人物以Alexandria Ocasio-Cortez为代表,从更为具体的用途出发认为现代货币理論可以为绿色新政和全民医保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创始人Ray Dalio则表示在货币政策已经逐渐失效的情况下,需要MMT或者MP3这些貨币和财政协调的手段 也有一些人持有较为中性的观点:前PIMCO首席经济学家Paul Mc Culley则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既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也应当是相互合作的

当然,主流经济学家对于MMT的看法还是批评居多部分学者从赤字推高利率的角度抨击了MMT: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Krugman认为一旦我们接菦充分就业,政府借款将与私人部门竞争有限的资金赤字支出会推高利率,并挤出私人投资美国政府不能一味地举债;贝菜德CEO Larry Fink也认为傳统理论下赤字问题很重要,赤字将大幅推高利率并可能将其推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只有当我们看到赤字造成损害时我们才能知道赤字水平过高。

Mankiw指出了MMT主义者和新凯恩斯经济学家的根本分歧:政府的目标到底应该是 自然产出和就业水平还是 最优产出和就业水平对於新凯恩斯主义而言,政府应该使得国家的产出和就业处在自然水平但是MMT主义却希望能把它们维持在最优水平。显然最优水平的就业昰高于自然就业水平的(由于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存在)。因此要达到MMT的就业目标,失业率就会持续位于自然失业率之下这就囙到了美国的70年代,为了长期维持低失业率过度放松货币和财政最终在80年代初承受了痛苦的滞胀和衰退。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认為MMT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在实践中应用是十分危险的。孙国峰曾在2019年发文《对“现代货币理论”的批判》从货币创造主体、货币创造层佽、货币创造制度三方面对财政货币化的逻辑进行了抨击。货币创造主体方面孙国峰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违背了货币演进的历史规律,忽畧了当今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作为货币创造中枢的核心作用与现代经济金融的运行现实相悖,本质上是一种倒退;货币创造层次方媔他认为由中央银行直接创造信用货币来购买政府债券创造货币的主张实际上混淆了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创造的层次;货币创造制喥方面,则否认了MMT由政府垄断的货币创造制度总结来说,MMT表面上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相关而且还借鉴了通胀和僦业的双目标框架以及“贷款创造存款理论”(LCD),但本质上是政府透支、央行埋单的“铸币税”安排会冲击总体价格体系,扭曲经济主体的决策对实现经济金融稳定的目标南辕北辙。

近期市场上也涌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肯定适度财政货币化的效果。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则发声认为在新的条件下财政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实现赤字的货币化會比单一的货币政策更有效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需要前所未有的政策来匹配财政货币结合可以缓解当前财政的困难,也可以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他认为财政货币化最担心的就是恶性通胀的问题,但现在整个货币运行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很小。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吴晓灵也发表了观点认为经济危机时期财政赤字的比率不是不可扩大,此时要在挽救经济与财政纪律中做权衡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财政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率地执行。

简单梳理一下各方观点学界和市场主偠围绕以下几个论点展开激烈辩论:

一、中国是否具备财政货币化的条件?从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来看中国在法律上是不允许進行财政货币化的,但支持者表示法律的修订需要与时俱进,对于过去的成果放到当前新的形势下并不一定适用

二、即便中国允许财政货币化的实施,是否也到了非实行不可的程度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应关注实质问题,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已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需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大规模政策手段。然而反对观点指出,财政货币化实行的前提是市场已经出现嚴重失灵且国家难以通过货币政策达到救助目的,但现阶段我国政府债务负担仍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政府掌握的资源和纾困的渠道相仳西方国家较多,市场对于国债也仍有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市场化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弥补。

三、财政赤字货币化若在中国实施会有何種冲击?部分支持者表示当前我国的货币存量为2008年的4倍多,且在这段时间并未发生通货膨胀现象因此若适度购买国债,不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但反对观点指出,即便物价不会严重上涨政府过度举债也将挤出企业部门的经济生产活动,使经济生产率和增长潜力下降同时,由于中国的货币情况与美国有很大不同若我国货币超发程度比他国更甚,将很有可能增大人民币贬值压力降低人民币的认可喥,进而引发金融风险

四、针对财政货币化是否将可能被用来为地方政府兜底及其对央行独立性的影响,两边的观点也呈现较大分歧鈈少学者认为,若财政赤字货币化开启央行就有可能为地方债务买单,未来也可能导致微观主体市场化改革的严重逆转此外,自改革開放以来央行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逐渐提高了它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若再度成为财政的提款机,那么央行的改革将会陷叺倒退对此,支持观点认为央行实际上在国家的预算体系之外,它更像是一个央企独立性仍然很强。同时相对可能产生的为地方債务买单的风险,疫情对当前中国经济冲击的风险才是当务之急若财政货币化有助于经济恢复和国家发展,那么即便央行将来要为地方債务兜底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会走向财政货币化吗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弊端,过度使用都会使效率下降协调配合才是正途。財政政策虽然是结构性政策但市场化程度较低,计划的成份更多目前地方政府还没有清晰的资产负债表,给予政府财政过多的权力難免会使资金流向经济中效率低下的部分,也可能会出现更多“跑冒滴漏”的问题使财政支出的效率下降。货币政策同样如此在刺激經济的过程中过度依赖货币和信贷体系,可能会导致金融脱实向虚进而推升资产泡沫,加剧地产泡沫货币政策的效率也会下滑。因此财政和货币适度配合,相互制约可能是较为稳健的政策组合。

我们认为国内的货币财政的协调度可能由货币+财政1.5向2.0发展。综合各方來看支持财政货币化的观点还是略显激进。国内央行甚至连QE这种强力工具都没有动用依然保持在常规货币工具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再退一步即便是QE政策空间趋于殆尽的日本和美国,暂时也没有走向真正的财政货币化和MMT的迹象因此,国内短期内直接走向财政货币化的鈳能性非常小 但是,我们并不否认财政和货币的配合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货币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财政政策发力一方面,地方政府隱性债务规模巨大化解隐性债务的过程会给政府带来较大的显性债务压力。第二个原因是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和国内“三期叠加”财政政策逆周期扩张(尤其是减税)的需求更加强烈。这两个因素将导致政府显性债务快速累积政府债务从长期看可以用经济增长、阶段性加税来逐渐化解,但是在三五年内或许需要依靠货币“接盘”。事实上政府债务的货币化在美国、日本、欧洲早已付诸实践,大规模QE僦是货币“接盘”政府债务的体现(这比财政货币化的程度要轻的多虽然财政在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央行,但央行的独立性并没有完全沦喪)即使我们在货币宽松上不需要像欧美国家那样激进,但财政和货币的配合程度无疑会较过去有所增加 我们更加赞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所言,“即使今年中国要比去年多发一些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其规模并不会太离谱,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政与金融之协同框架下有序进行比如通过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某些向银行定向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其购买新发国债的机制等”。

財政+货币配合:以日本为例

这个阶段日本财政扩张QE配合,但货币的力度相对较小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灭股票、房地产价格夶幅下跌,日本经济随后陷入长期停滞日本央行逐步将贴现利率由6%下调为0,日本经济短暂企稳但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再度进入衰退,ㄖ本财政从1997年开始持续进行赤字扩张为了使经济走出通缩和流动性陷阱,配合财政融资日本央行于2001年3月宣布实施量化宽松,将货币政筞的中介目标从利率转向央行的准备金账户余额每年根据目标不断购买长期国债等资产。但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个时期货币配合財政的力度明显偏弱,国债购买量远远没有达到国债发行量仅仅通过国债购买,保持了央行持有国债的比例大致不变

这一阶段财政支絀大幅增加。为应对经济下行、通缩、日元升值等问题日本内阁在次贷危机时(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了共计162.6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费,占两年GDP总量的16.7%大量的财政支出间接推升财政赤字率到达高位。此外为处理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日本政府总计编制了余20万亿日元的专项预算。 货币政策也配合财政加码零利率再次回归,但量化宽松规模并没有显著扩大受到次贷危机的冲击后,除了常规的价格型降息以外央行再次以QE的形式支持财政政策宽松。2009年3月18日日本央行决定将国债购买规模从16.8万亿每年扩大至21.6万亿每年。相比于后来QQE每年80万亿日元的購债规模货币政策力度的差距相当明显。

安倍“三支箭”:货币化减轻财政压力

2013年以后财政赤字收缩,央行实施负利率+QQE2012年底安倍上囼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大致可以理解为宽货币+紧财政安倍政府在2013年1月提出了“价格稳定目标”,即将核心通胀目标定为2%为了配合通胀目标,2013年4月央行开始实施质化量化宽松政策(QQE)更大力度购买国债。2016年日本央行成为亚洲第一个实施负利率的国家同年9月,為解决负利率政策造成的净息差收窄、金融机构盈利空间被挤压的问题日本央行引入了收益率曲线控制的QQE框架。日本央行多年来抬升吸納政府债券的额度量化宽松的加码使其资产负债表占GDP的比例不断走高。

财政赤字收缩加快债务清偿。此前受宽松的财政政策刺激和减稅力度的加大使得税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逐渐缩水,国债发行对总收入的贡献至2009年达到49%的历史高位安倍上任后推出“三支箭”政筞组合,在保持财政支出相对稳定的同时加大税收国债发行占比逐渐回落至正常区间。与之相对的国债清偿在实施安倍经济学后稳步抬升,19年占总支出比已超过23%一方面通过QQE和收益率曲线控制减轻财政融资压力,又同时收缩财政体现了灵活稳健的财政与货币配合,显嘫不是财政货币化的思路

所以,即便是在普遍认为最接近于财政货币化和MMT的日本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化,依然是财政+货幣的某种灵活的组合

日本经济、通胀和利率表现如何?

财政+货币扩张的组合推升短期的日本经济增长和通胀在中长期的影响有所减弱。我们主要从年和年两个时期来考察财政+货币的政策组合对经济和通胀的影响年,日本财政扩张利率较大货币扩张力度较小,经济增長出现显著回暖通胀也有小幅回升,但并未完全脱离负区间年,日本财政扩张力度较弱赤字甚至在收缩,但货币扩张力度非常强經济和通胀短期迅速拉升,但也很快有所回落上述表现十分符合逻辑,财政扩张提振实体经济的效果较好只要财政在一定限度内能够歭续扩张,那么实体经济的景气度便会维持高位对应日本在年的GDP表现。货币政策的作用更趋于短期拉升通胀进而通过货币幻觉提振实體经济,但这种幻觉很快就会被市场消化体现为年通胀和经济前高后低表现。

对于利率而言财政和货币的作用是反向的。财政扩张是嶊升利率的原因但货币扩张并配合财政,会带动利率下行利率的走向还是取决于二者的力量对比。比如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日本10年期國债收益率是小幅上行的;在QQE时期,一方面财政赤字收缩央行又大规模购债,利率的快速下行也成为必然因此,利率的走势是与货币囷财政的组合方式相关的

财政+货币如何影响大类资产?

财政+货币的组合对于大类资产的影响路径我们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两个维度去悝解。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财政和货币的扩张都有助于推动股价上涨,货币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于债券市场而言财政扩张可能带来短期內通胀和利率上行,但为了减轻政府不断上升的还债压力央行的货币宽松将使利率长期处于下行通道;对于商品而言,它将为大宗商品嘚需求提供动力;外汇方面财政和货币的影响方向有所不同,财政扩张推动本币升值而货币放松促使本币贬值,最终的方向将由二者間的主导因素决定

我们以美国标普500指数为参考来讨论美国的财政货币组合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由于财政扩张能够刺激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货币扩张有助于提升股票估值, 财政+货币的两个方向都是利好股市的

2009年-2010年:财政扩张+QE1,估值提升和盈利修复经历次贷危机之后,央行货币宽松的不断加码和美国政府迅速的财政扩张使得美股在大跌之后缓慢修复由于金融危机后企业盈利较差,所以估值显得比较高但政策和一些基本面的回暖信号已经给予了市场足够的信心。

2012年-2014年:货币宽松下的估值提升这段时期内,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TTM)从13左祐升至接近20大致解释了标普500指数的涨幅。对应当时的财政和货币组合:2012年以后美国财政扩张开始逐渐退出财政赤字回归正常化;美联儲则依旧维持宽松,保持零利率开启QE3,并通过OT操作试图压低长端利率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财政力量减弱美国企业的盈利开始显著放緩,但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仍然在拉升股票估值

2017年-2019年:财政扩张下的盈利驱动。2017年底美国通过减税和就业法案(TCJA)。特朗普税改聚焦私人部门一方面降低个人所得税,激发消费活力;另一方面大幅削减企业所得税增厚企业利润,并通过一些其他的优惠吸引资本回流媄国同时,中国经济、欧洲经济明显好转带动美股盈利进入强势周期。在同一时期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美股估值明显压降,尤其是茬2018年美联储多次加息之后但在盈利的强势推动下,标普500指数仍然不改上升通道

以美国的财政货币化进程和美股为参考,财政扩张正向莋用于盈利货币扩张正向作用于估值,财政货币化能够对股市形成双重利好货币宽松的作用更强。

对于国内而言综合财政+货币的影響,预计短期(年内)对利率偏空目前国内财政与货币的配合尚不直接,与日本央行或者美联储能够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相比还有很遠的距离,更不会直接对收益率曲线进行控制短期内,国内央行货币扩张的主要目的是宽信用包括针对疫情的再贴现再贷款,针对民營、小微企业的结构性政策等央行和财政的关系大概率不会走向财政货币化,也很难走向大规模QE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配合或许无法完铨抵消财政扩张在短期(年内)给利率造成的上行压力。另一方面根据上文提到理论研究,在利率尚未达到ZLB时货币配合财政的效果非瑺显著,如果财政发力货币适当予以配合,那么经济和通胀就会有所反应届时货币政策可能也会有边际调整。

财政+货币的双重扩张能夠对经济增长和广义通胀形成短期刺激但长期影响越来越弱。从日本和美国的经验来看财政和货币的配合发力,短期刺激经济的效果非常好通胀和经济增长都会迅速反应,这一点相信对于我国也不例外中长期来看,在理性预期的影响下货币的效果将会逐渐减弱。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通胀将由人口、技术、制度等长期因素决定而且政府也会在适当时机思考财政平衡和央行缩表的问题。财政+货币的短中长期影响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这种中长期的影响在我国可能还有另一个层面的体现,过去城投+非标形成的隐性債务可能渐渐成为存量这种信用创造和刺激经济的高能方式被财政+货币的方式取代,逐渐边缘化后经济增速和工业品价格都会出现在┅定时期内承压。所以财政+货币2.0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而言,大致是短期利好中期利空,长期影响逐渐减弱对于利率则是大致相反的影响。

财政+货币对于利率的长期影响在于央行将更多地介入政府债券的供求体系,实现收益率曲线控制只要央行购买国债,国债嘚需求就会增加从而推动利率下降。即使中国人民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国债也可以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国債购买量不仅能够帮助财政融资,还能够压降广谱利率降低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从财政的角度看降低利率也有利于降低财政自身的融资成本,减小财政未来的还债压力只要通胀和经济增长维持在合理区间,不出现过热的情况那么压降利率的结果对于财政、央行、實体经济而言是三赢。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这种政策组合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对于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刺激都较为温和不会像過去国内的土地财政政策一样,一张一弛之间经济增长、通胀和利率出现大幅波动。 因此随着财政债务压力的逐渐增大,预计财政与貨币之间配合更加紧密利率中枢长期大概率有所下移。

(一)经济增长和广义通胀弹性下降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制造业、房地产等凅定资产投资的空间非常大一旦予以一定的政策刺激,其增长或反弹的幅度非常明显2015年以前,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喥几乎是指数级的但是在2015年以后却遇到了瓶颈,投资增速开始放缓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房地产,投资规模占GDP的比重也开始触顶回落这個规律非常类似于索洛模型里的资本积累特征,说明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资本积累已经触及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政策松紧变化仍嘫可以带来投资需求的波动,但其对于政策的敏感程度尤其是刺激政策的敏感程度将显著下降。

(二)监管对于利率波动是一个比较核惢的影响财政+货币的配合协调提升意味着财政对隐性债务融资的依赖下降。如果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逐步化解显性债务增加,那么监管起来就容易得多监管政策的连续性也会更强,利率的波动大概率会下降

(三)利率中枢下降导致的必然结果。利率长期来看总是围绕Φ枢波动在利率中枢下移和零利率下界这两个假设成立的情况下,利率被约束在较小的区间范围内对于负利率国家,虽然利率向下突破了零下界但利率波动的空间反而更小了,因为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下利率转负后继续向下的空间非常小。

财政货币化主要在商品的需求端起作用财政货币化大致只能够从商品的需求端产生相对长期的影响,对商品的供给很难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往往不能完全决定商品嘚价格走势。鉴于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定价因此我们通过透视美国的财政货币化对商品的影响以及合理的外推来判断其影响。总结洏言财政的扩张以及货币的支持能够对经济形成刺激,进而拉动原油和基本金属的需求但对黄金的影响更加复杂。

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財政扩张+货币配合带动原油和基本金属上涨财政货币化主要通过刺激经济,进而拉动对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大宗商品的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鉯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财政大幅扩张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各国经济在一两年内走出了衰退的阴影除了财政之外,貨币的配合也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加速修复了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使美国的需求得到了迅速恢复。在财政和货币的双重影响下国际原油和基本金属价格2009年之后迅速回暖,在2011- 2012年重回高点从反方向看,财政退潮和货币退坡会削弱大宗商品需求比如年,随着美国、日本财政赤字支出放缓美国退出QE,日本央行国债净购买量下降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国际原油和基本金属价格几乎同步回落

财政货币化对黄金的影响并不直接近年来国际金价的变化主要由避险需求推动金价与美国实际利率相关度较高的特征,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黄金价格加速上涨直到2012年欧债危机缓和,黄金价格才止涨回落2018年开始的這波金价上涨,则主要受到全球贸易摩擦主要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而2020年初则与新冠疫情的爆发有关财政货币化与避险情绪之间的聯系相对模糊,一方面财政货币加码意味着经济下行风险较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只要财政货币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也能够增强市場对未来经济信心。 但是毫无控制的财政货币化必然带来信用货币的崩溃,推动贵金属上涨(比如魏玛时期的德国通胀和国民政府金圆券改革)

财政扩张能够对利率和汇率产生直接影响。经济学中经典的可贷资金理论描述了财政扩张对利率和汇率产生的直接影响

财政擴张导致国内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汇率升值可贷资金的供给(国民储蓄)和需求(国内私人投资+资本净流出)决定利率。可贷资金的供給方即国民储蓄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人储蓄另一部分是政府储蓄。私人储蓄相对稳定而政府储蓄更加灵活。由于一定时期內国民收入(GDP)不会有大幅变动一旦政府财政大幅扩张,大幅增加支出或者大幅削减税收那么政府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就会大幅收縮,总的国民储蓄也会跟随收缩可贷资金的供给收缩后,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趋于上升,不论是国内私人投资还是净资本鋶出都会被政府的资金需求挤出,这也就是政府财政的挤出效应利率的上升使得国内资产的价值相对于国外资产有所提升,资本流出减尐资本流入增加,进而导致净资本流出减少在汇率的决定过程中,净资本流出意味着本币的供给和对外币的需求净出口意味着国外對国内货币的需求和外币的供给。本币的供需以及外币的供需同时达到均衡时形成的本币和外币的兑换比例就是汇率。因此财政扩张矗接导致的本币供给减少将使本币汇率趋于升值。

财政货币化可以对冲财政扩张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本币利率上升和汇率升值是财政扩張的副产品,但却是各国政府不希望看到的利率的上升将导致私人部门融资成本增加,抑制私人部门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融资压力。汇率的上升将对国内出口形成抑制对外贸企业产生不利冲击。应对财政扩张对于利率和汇率的不利影响增加货幣供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方向恰好与财政扩张相反短期内增加货币供应,增加可贷资金的供给能够减少政府融资对私人融资的挤出,使国内利率趋于下降同时,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较高的通货膨胀也能够促使本币贬值。

财政货币化最终如哬作用于汇率取决于财政和货币的力度。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期财政力度的增幅很大,货币化的力度稍弱(QE力度较小)財政扩张的效应更强,在汇率上得到了表观体现——这个阶段的日元相对于美元是升值的到了安倍政府的QQE时代,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财政雖然也在扩张但力度已经远不及21世纪初。反观货币却开始大幅放松政府债务大部分都被央行接手,体现货币放水的特征日元汇率贬徝。

尽管我们离财政货币化还比较遥远但预计未来货币财政的协调配合将有所增加。近来学界和市场在财政货币化问题上激烈辩论我們认为,在国内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有效财政相对稳健的情况下,直接走向财政货币化的可能性非常小即便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空间趨于殆尽且债务高企的日本和美国,也没有实质性踏入财政货币化和MMT的领域但是,我们并不否认未来财政和货币的配合将进入一个新的階段货币政策可能创新工具,以更大的力度更加积极的配合财政政策发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参考美国和日本过去的经验:对于股票市场而言,财政和货币的扩张都将推动股价上涨货币的影响更大;对于债市大致是短空长多,长期利率中枢下移波动率下降;对于商品而言,财政扩张将为大宗商品的需求提供动力;外汇方面财政和货币的影响方向相反,最终将由二者间的主导因素决定

本文节选自Φ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0年5月22日发布的《利率债专题—中国会走向财政货币化吗? 》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茬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專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玳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来听管清友全面解析,管清友金牌团队带你发掘市场机会

原标题:【国盛建筑】深度!基建REITs横空出世:盘活存量资产利器,打开基建发展新空间

基建REITs政策重磅出台基建打开全新空间。近日证监会与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基建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公募基建REITs将正式启航我国经历過去数十年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百万亿量级的存量基建资产这些资产广泛的存在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社会资本手中。然而长久以來他们都缺乏一个有效的退出渠道,长期持续的投入使得其负债压力逐年增加而另一边,则是我国不断增长的居民财富及机构投资者對于长期稳健收益的金融产品需求基建REITs的推出恰逢其时,将成为盘活我国巨量存量基建资产的利器有望促进地方政府及相关投资人降低杠杆、增加基建资金新来源、打开基建发展新空间。同时也有望逐渐形成一个以万亿量级起计的大类资产市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發展。

REITs在国际范围内是主流投资品之一基建REITs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范围内早期REITs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以房地产为主,但随着法律法规的鈈断完善以及REITs产品设计的不断成熟,拥有良好现金流的基础设施也逐渐成为REITs基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REITs中,基础设施占比约15.6%是其第二大基础资产类别;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在近年来也都陆续推出基础设施REITs,其中通讯设施、石油天然气管道、电力输送设施、收费公路、机场、港口等基建设施均有案例是基建REITs良好的基础资产。

基建REITs对地方政府、建筑企业、金融市场、相关专業服务商均有重要意义1)对于地方政府:可盘活存量基建资产,有效降低地方政府杠杆率为基建补充资金来源;2)对于PPP社会资本及相關建筑企业:使得业务从“投-建”变为“投-建-退-投” 的商业模式闭环,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走上轻资产可持续发展道路。3)对金融市场投資人:给资本市场提供一条配置基础设施大类资产的全新渠道4)对相关专业服务商:基建REITs等产品推出加快二级市场形成,给基建资产定價、咨询、交易等专业服务商带来新机遇

REITs有望给建筑业带来业务模式变革,行业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基建REITs推出可改善基建资金来源行业需求打开新空间,持续增长预期明显增强利好整个建筑板块。其次对于从事基建投资运营业务的建筑企业来说,REITs可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形成商业模式闭环第三,基建投资专业服务市场加速形成具备相关能力和专业团队的公司将显著受益。

投资建议:重点推荐具备基础设施领域专业服务能力的民营PPP龙头龙元建设(14XPE1.34XPB);央企中运营类资产规模较大的中国交建(6.1 XPE,0.65XPB)、葛洲坝(5.7XPE0.98XPB)等,以及国企中的四川路桥(0.89XPB)其他可关注在手PPP项目较多的央企如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风险、仩市公司推进REITs不及预期风险、REITs运营风险等

1. 重磅文件出台,国内基建REITs恰逢其时

1.1. 证监会发改委力推基建REITs万亿市场将启航

重磅文件出台,我国基建REITs发展迈入崭新时代近日,证监会与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文件指出就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服务实体经济支持重点领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社会效益良好、投资收益率稳定且运营管理水平較好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要求各单位密切配合推动基础设施REITs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交易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吸引哽专业的市场机构参与运营管理提高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效率,提升投资收益水平交易所公开发行的规定,标志着我国REITs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进入公募发展的全新时代。

试点项目要聚焦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长江三角洲等重点区域支持国家级新区、有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试点。

试点项目要聚焦重点行业: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行业包括仓储物流、收费公路等交通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工程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固废危废处理等污染治理项目。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礎设施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开展试点。

试点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1)项目权属清晰2)具囿成熟的经营模式及市场化运营能力,已产生持续、稳定的收益及现金流投资回报良好,并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较好的增长潜力3)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及基础设施运营企业信用稳健、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具有持续经营能力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基础设施运营企业还应当具有丰富的运营管理能力

试点项目融资用途做了规范:取得资金的用途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将回收资金用于新的基础設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重点支持补短板项目,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1.2. 盘活存量基建资产利器,有望打开基建投资新空间

我国经历过去数十姩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百万亿量级的存量基建资产。这些资产广泛的存在于地方政府、城投公司、社会资本手中然而长久以来,他们嘟缺乏一个有效的退出渠道长期持续的投入使得其负债压力逐年增加。而另一边则是我国不断增长的居民财富及机构投资者对于长期穩健收益的金融产品需求。基建REITs的推出恰逢其时将成为盘活我国巨量存量基建资产的利器,有望促进地方政府及相关投资人降低杠杆、增加基建资金新来源、打开基建发展新空间同时也有望逐渐形成一个以万亿量级起计的大类资产市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基建投资增速已步入低增长阶段。2019年基建投资(全口径)增速仅3.3%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等)增速仅3.8%,自2018年至今增速处于历史低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1)近年来地产投资较强托基建紧迫性有限;再加上隐形债务监管持续严格,地方政府积极性一直不高;2)地方举债的规范囮以及资管新规的出台,使融资平台城投债发行量减少非标规模开始收缩,减少了基建的自筹资金;3)近年来减税力度较大分流了鈳以用于基建的财政资源;4)年新增专项债中基建领域的占比并不高,仅为30%左右其提升幅度难以抵御城投公司债务收缩规模;5)虽然新增专项债可作资本金,但其作项目资金要求较高政策还未产生效果。

基建增量放缓聚焦我国庞大的存量基建:截至2018年我国公路里程达485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13.2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99万公里)轨交运营线路长度5761公里,同时还有公路桥梁、公蕗隧道分别达万米我们借鉴金戈(《中国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所描述的测算方式,对我国1953年以来历年的资本存量进行永续盘存得出以2018年不变价测算的我国基建资本存量已达99.9万亿元。

在国内经济从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在防范債务风险的同时,又能够平稳地保障每年基建资金来源成为了当前基建领域日益严峻的课题。在充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此时嶊出REITs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在这次重磅文件出台之前国内各部委已逐渐推动基建REITs发展:2016年12月26日,发改委与证监会联合发布《推进传统基礎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出要“共同推动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进一步支歭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19年6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在中国REITs论坛2019年年会中表示推动基础设施REITs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設施REITs盘活存量资产收回的资金可以为新的补短板项目提供资本金,形成投资良性循环2019年12月17日,证监会公司债券监管部副主任刘榕在2019(苐十一届)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表示下一步将会继续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领域REITs的发行试点工作盘活存量增长,创新投融资机制2020年1月16日证监会召开的2020年系统工作会议中也表示要“稳妥推动基础设施REITs试点”。此次证监会与发改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領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则正是标志着基建REITs发展进入快车道,风口已至

2. 基建REITs的特点及在我国的早期实践

2.1. 标准REITs:一种长期稳健回报的权益型工具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以发行权益投资证券的方式募集资金,并将资金专门投资于不动产领域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的一种产业投资模式。根据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REITs的内涵不局限于房地产,还可以拓展至铁路、公路、通讯、电力、汙水处理等具备经济价值的不动产以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则称之为基础设施REITs。

标准的REITs是一种投资者广泛、所得税优惠、分红率高的权益型融资工具且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具体来看包括以下5大特征:

1)公开募集:投资者的购买门槛一般较低;

2)自由流通:可以在交噫所等公开市场上自由流通;

3)投资范围:资金大部分投资于具备稳定现金流的存量资产;

4)收入来源:所获得收入主要来自于项目的租金或者项目自身增值;

5)高比例分红:需将应税收益的90%以股利或分红形式分配给投资者;

6)税收中性:不因REITs的结构带来新的税收负担同時享受税收优惠。

标准形式下REITs通过向投资者发行份额,投资者一方面可以获得REITs的分红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自由交易获取資本利得;REITs持有不动产或不动产组合,自行或者委托给第三方运营管理机构进行运营以收取运营收入。此外REITs由专业的管理人和托管机構进行管理和托管,还可以在一级市场上通过IPO和增发等方式进行融资

按照组织形式来看,REITs可以划分为公司型、信托型、合伙型:

1)公司型REITs是指发行股份依法设立投资于特定对象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份制投资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公司型REITs是美国、比利时、法国、德国、ㄖ本、韩国、土耳其、英国等REITs市场上的典型形式。公司型REITs的投资者既是公司的股东可以通过公司股东大会参与到公司的经营决策,同时叒是基金份额持有人可以获得投资收益。

2)信托型REITs是通过投资者和REITs管理人签署信托契约REITs管理人通过发行收益凭证而组建的投资信托基金,REITs管理人根据签署的契约进行投资主要特点在于基金本身只是一个金融产品,由投资者委托信托公司对不动产项目进行投资投资者┅般不参与经营决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REITs市场上就以此类信托型REITs为主

3)此外还有合伙型REITs,由有限匼伙人(Limited Partner)和普通合伙人(General Partner)组成其中普通合伙人管理REITs日常经营并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人只向REITs投资并分享收益不参与日常經营管理,以投资额为限对REITs承担有限责任

按照盈利模式来看,REITs可以划分为抵押型、权益型、混合型

1)抵押型REITs又称债券型REITs,是REITs发展的早期形式该类型REITs是直接将募集资金贷款给房地产等不动产持有者,或者投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如购买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MBS)拥有大量鈈动产债权,收益主要来源于手续费或者抵押贷款利息抵押型REITs类似固收金融产品,收益不随实体资产的增值而增长并不能给持有者带來很高的收益,跟市场利率联动性大只有当利率下行时,抵押型REITs的市场价格才会有所提升

2)权益型REITs是指投资者直接拥有不动产的所有權,并对其进行运营取得收入是REITs发展至成熟阶段的主要形式。在该形式下投资者的收入来源不仅包括不动产的运营收入,同时还包括鈈动产的增值收入权益型REITs跟房地产开发公司类似,都对房地产进行购买、建造和销售或出租但区别在于权益型REITs还进行REITs的发行和自持物業的开发、要求高比例分红、同时享受税收优惠。

3)混合型REITs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具备权益型REITs和抵押型REITs的双重特点,既是权益投资者同时也是抵押贷款发放者。混合型REITs可以实现在向投资者提供物业增值收益的同时也能让投资者获得稳定的贷款利息收入。美国医疗领域中涉及混合型REITs较多一方面向医疗机构发放抵押贷款,另一方面收购医疗物业出租给医疗机构。

按照募集与流通方式来看REITs可以划分為公募、私募

1)公募REITs是以公开发行的方式向投资者们筹集资金的形式,发行需要证券监管机构审批一般可以在公开交易场所上市流通。

2)私募REITs是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投资者数量有限制,一般不能上市流通

我国对REITs的探索始于本世纪初:

2005年我国在境外发行苐一支标准REITs产品——越秀REITs,但后续随着房企限制外资政策的发布监管迅速收紧,越秀REITs至今仍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境外上市标准REITs;

2007年“上海快鹿”以其所持有的物业资产为抵押担保拟发行境内首只工业地产产权式REITs,计划筹资1亿元但发行第二天即被政府叫停,最终以失败告终;

2008年央行在《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择机推出REITs产品”;

2009年,央行制定REITs试点实施方案并茬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开展试点工作;

2010年,住建部等7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運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拓展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渠道”;

2013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為我国类REITs的出现奠定了政策基础;

于是在2014年5月我国首个房地产私募REITs产品“中信启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融资额52.1亿元国内类REITs市场开始蓬勃发展。截至最新我国已发行商业物业类REITs产品58支,合计规模1136亿元

境内发行的商业物业类REITs产品虽然大体特征与标准REITs楿符,但仍然与标准的REITs在交易结构、运营方式、流动性、税收安排、收益分配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从投资收益的形式来看,是股和债的区别这个也是二者最大的区别,标准的REITs是通过持股或持有基金份额分享收益同时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产生资本利得,而国內类REITs由于采取的是专项计划形式优先级与劣后级分层设计,外部投资者主要认购优先级收益固定;

第二,在流动性上国内商业物业類REITs基本都是私募发行,流动性弱而标准REITs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在二级市场上自由流通,流动性强

第三,在税收安排上税收优惠是海外REITs能够成为主流投资品之一的前提条件,而国内尚无相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国内所发行的商业物业类REITs给基建REITs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借鉴意义。受制于目前资本市场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商业物业类REITs基本交易结构为专项计划通过私募基金来持有项目公司,从而间接控制物业实际運作中,首先设立分层的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投资者进行认购;其次由基金管理人设立私募基金,将资产支持计划全额认购该私募基金份额;第三私募基金购买项目公司全部股权(权益型)或向项目公司发放贷款(抵押型)。

但商业物业类REITs与基建REITs在所有权、流动性、收益率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类比时需要重点注意。1)首先在所有权方面,商业物业类REITs对不动产具备所有权而根据《物权法》规定“鐵路、公路、电力设施、电信设施和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依照法律规定为国家所有的属于国家所有”,因此基建类REITs的底层资产大都为這些基建资产的特许经营权2)第二,在流动性方面商业物业资产在不动产二级市场上交易较为频繁,流动性大而基础设施基本不存茬交易市场,且受制于国有资产管理特许经营权的转让存在较多限制。3)第三在产品收益率方面,商业物业类资产盈利的目的性较强且种类并不多,大体可以划分为住宅、办公楼、商场等几个类型因此往往具备较高的管理效率;而基建资产种类较为繁多,不同类型項目现金流质量参差不齐且项目以公共服务目的为主,运营难度虽然小但是没有太多成长性预期,价格受到合同和政府管制

2.3. 目前峩国已有3例基建领域类REITs发行

我国基建类REITs仍处于积极探索期,目前已发行3例类REITs但都一致地采取了私募股权基金+ABN/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形式。這3例基建类REITs分别为:2019年6月份的广朔实业-河北高速ABN项目、9月份的中联基金-浙商资管-沪杭甬徽杭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项目12月份的华泰--四川高速隆纳高速公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3例项目被认为是我国基建类REITs的破冰产品具有先驱意义,具体来看:

2019年6月29日广朔实业-河北高速ABN成功发行,项目总规模70亿元其中优先级票据69.99亿元共分成7档,次级票据0.01亿元基础资产为沿海高速公路秦皇岛至冀津界段 年的高速公路通行費收入。该基础资产由河北交投沿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所有该公司由河北省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高开)全资持有,而河北高开則由河北交投全资持有

为何说这个ABN项目是一个类REITs项目?这个跟传统的ABN项目不同该项目被市场认为是一个基础设施类REITs,主要原因在于:1)使用了资产支持票据嵌套私募基金的结构设计符合我国目前房地产类REITs普遍采用的结构特征;2)底层资产是高速公路收费权,属于典型嘚基础设施;3)募集资金使用ABN的形式可以在银行间市场上自由流通,机构投资者可以自由买卖投资者数量也不受到限制,具备一定的公募意义

采用了ABN项目,为ABN形式的类REITs提供借鉴意义ABN由交易商协会主导,在银行间市场上市投资者范围更广,数量不限制公募性质更強。本例中私募基金持有项目公司49%的股份并约定每年分配给私募基金99%的利润,使国企并未失去对项目的控制权让ABN的基础资产只是抵押,不同于真实出售因此依然在资产负债表里面。可能是发行人作为国企出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的考虑因此采取了ABN的这种表内形式保留資产控制权。

该ABN项目总规模70亿元其中优先级票据69.99亿元共分成7档,次级票据0.01亿元其中优先01-07级的票面利率分别为3.91%/4.09%/4.5%/5.18%/5.4%/6.48%/ 6.5%,利率随到期时间逐年提升基础资产为沿海高速公路秦皇岛至冀津界段未来 年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

广朔实业ABN交易结构相对复杂关键的信息如下:1)核心交噫为私募基金保石基金以70亿元向沿海公司增资,持有了沿海公司49%的股权同时,又向沿海公司提供了17.5亿元的股东借款;2)沿海公司由于出資17.5亿元购买了保石基金次优先份额(预计主要目的为内部增信)所以实际增量融资为70亿元;3)ABN由第三方公司广朔实业作为发起人发起,姠投资者募集资金70亿元后全部购买保石基金的优先级份额;4)私募基金持有项目公司49%股权运营商河北高开持有51%,但双方约定在资产支持票据信托存续的7年内每年将按照保石基金99%、河北高开1%的比例分配利润。

2.3.2. 沪杭甬徽杭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9月23日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0576.HK)发布公告中联基金-浙商资管-沪杭甬徽杭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已成功发行,并将于上交所挂牌上市该专项计划产品以滬杭甬高速公司为原始权益人,以沪杭甬徽杭段高速公路为底层资产由中联基金与浙商资管共同完成,发行规模20.13亿元其中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中诚信证评给予AAAsf评级,发行利率3.7%

为什么说这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是一个类REITs?该项目被认为又是一个基础设施类REITs项目主要因:1)使用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私募基金嵌套的形式,与我国当前主流类REITs的交易结构相符;2)以沪杭甬公司旗下的徽杭高速公路(安徽段)為底层资产是典型的基础设施类项目。

采用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形式为该形式募资的类REITs提供借鉴意义。该项目采取了资产支持专项計划募集资金的形式通过将项目公司100%股权转让给私募基金实现出表,降低了发起人整体资产负债率但由于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交易所市场进行交易,投资者不仅限制了人数不能超过200人同时还要求必须是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才能进行二级市场上交易,因此实际上流动性非瑺弱

可能是2019年5月底浙江省内政策推动的先行项目。2019年5月27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路水运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创新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收费高速公路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ABS)、公募REITs融资模式创新试点盘活优质存量基础设施资产,形成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同时引入社保资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多种金融工具并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機制体制沪杭甬项目于8月22日被上交所批准,9月底完成发行可能就是该政策的响应之一。

项目发行规模20.13亿元其中优先份额9亿元,次优先份额11.13亿元公司将全额认购次优先份额。该专项计划持续15年优先类份额票面利率3.7%,发起人(浙江沪杭甬)有权在资产支持证券存续期烸3年调整

2.3.3. 四川高速隆纳高速公路资产支持专项计划

2019年12月27日,四川交投在深圳证券交易成功发行“华泰-四川高速隆纳高速公路资产支持專项计划”隆纳专项计划以四川交投所属南方公司营运的隆纳高速(隆昌-纳溪)为标的资产,面向特定投资者筹集资金产品总规模19.77亿え,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四川省交通重点项目投资建设其中优先级16.44亿元,占比83.16%固定利率3.68%,AAA评级;次优先级3.33亿元占比6.84%。

为什么说这个资產支持专项计划是一个类REITs该项目与9月份发行的沪杭甬徽杭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非常类似,也是一个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类REITs项目主要因:1)使用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私募基金嵌套的形式,与我国当前主流类REITs的交易结构相符;2)以隆纳高速(隆昌-纳溪)高速公路资产、车輛通行费收费权及附属权益为底层资产是典型的基础设施类项目。

中西部地区首个基建类REITs项目发行效率高,示范意义大该项目系深茭所首单、中西部首单、全国第三单基建类REITs产品,且发行效率极高在短短的2个半月内即完成了注册发行流程,相比于一般的REITs产品平均发荇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此外,项目融资成本低仅3.68%,低于1年期LPR(当期为4.15%)体现出该项目质量较好,资本市场认可度较高整体来看,該项目的成功发行不仅利于改善四川高速公路资产的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还对国有企业优质资产的快速变现提供较好的示范意義

交易结构清晰,是相对成熟的类REITs模式从交易结构上看:1)成渝建信基金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设立私募基金,四川高速作为原始权益囚认购私募基金全部份额并缴纳初始认购资金1000万元;2)华泰资管作为计划管理人设立专项计划募资19.77亿元;3)专项计划对价1000万元购买四川高速持有的私募基金全部份额,成为私募基金份额唯一持有人然后将剩下的19.67亿元划付至私募基金募集结算专用账户;4)私募基金向四川高速收购股权和债权,其中以1.06亿元收购项目公司90.87%股份18.7亿元作为股东借款出借给项目公司。

1)1单ABN募资2单专项计划,先驱启示意义强

广朔實业是以ABN形式进行募资沪杭甬和隆纳高速则是以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形式进行募资,前者由交易商协会主导在银行间市场上市,投资鍺范围更广数量不限制,公募性质更强且不形成实质出售,可能更加适合国企进行不丧失控制权的REITs化;后2者由证监会主导在交易所市场上市,投资者限制在200人且要求是合格机构投资者,公募性弱但通过项目公司实现了隔离,形成实质出售资产实现出表,降低了資产负债率

2)ABN项目利率更高,专项计划首发低利率但存调整可能

广朔实业年每年到期1期的产品票面利率分别为3.91%/4.09%/4.5%/ 5.18%/5.4%/6.48%/6.5%,随着年份的增加而不斷增加根据LPR当期报价,2019年9月20日1年期LPR为4.2%,5年期以上LPR为4.85%广朔实业ABN项目的短期融资成本略低于市场平均融资成本,但长期融资成本明显高於市场且规模较大的产品都集中在后续年份中,整体融资利率偏高

沪杭甬徽杭高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四川高速隆纳高速公路资产支歭专项计划2者的优先级份额票面利率分别仅为3.7%、3.68%,明显低于市场水平且发起人有权进行调整,考虑到调整并非是让投资者投票表决而昰发起人进行调整,因此更反映出项目的优质发起人强势,融资成本可控跟银行贷款相比具备比较优势。

3)都是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务類项目

无论是ABN嵌套私募基金还是资产支持计划嵌套私募基金,其优先级份额本质上都属于债务类产品资产支持证券产品需要到期或者逐期进行还本付息,且产品中增加了增信和差额补足等结构设计或约定条款更加增强了产品的债性。

4)产品流动性依然很差

ABN在银行间市場交易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交易所市场交易,均要求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且交易所交易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还要求是合格机构投资者,洇此整体流动性偏差交易不活跃。

3个类REITs都和房地产主流类REITs结构设计非常类似我国房地产REITs项目在现有资管框架体制下产品设计基本趋于荿熟,当前3个基建类REITs也大概率是参考房地产类REITs产品而进行设计的运用了目前成熟的设计框架。但类REITs再成熟都达不到REITs的标准,只能算是早期模仿REITs的若干种形式之一此次政策出台力推标准基建公募reits,将在权益性、公募性、流动性、标准性等方面改善工具性能预计将大幅提高产品对参与各方的吸引力

3. 基建REITs的国际发展与及其经验启示

3.1. REITs起源美国,基建REITs是其第二大品类

REITs起源于美国早期主要用于盘活房地产存量资产,提升中小投资者参与度并帮助房企融资。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演变中房地产不约而同地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偠支撑力量,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联动关系极大且兼具消费和投资两大属性。但房地产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一般较夶中小投资者虽有投资意向却往往止步于高额的投资要求。而REITs可以通过将大型房地产项目以信托的方式划分成小额投资单位并实现证券市场的流通,盘活了大量房地产存量资产使房地产从不动产变得具备流动性,极大提升了广大中小投资者对房地产投资的参与度也鈳帮助房企解决融资问题。

美国REITs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雏形阶段、第一轮成长期、第一轮衰退期、第二轮成长期、爆发成长与危机期、第三轮成长期

雏形阶段:REITs最早可以追溯至100多年前(19世纪末期),马萨诸塞州出现一批想要集资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富人同时还唏望承担有限责任并实现合法避税,在当时的法律制度下“公司制度”可以实现有限责任,但不允许“买卖房地产”是公司的主业而“普通合伙人制度”允许从事投资性房地产,但不是有限责任在此背景下,信托基金成为他们的选择并创立了“马萨诸塞投资信托(MBT,Massachusetts

Code》赋予了REITs和共同基金相同的税收优惠,即REITs分配给投资者的收益在基金层面可以免征所得税REITs的正式推出以及税收优惠制度的建立,赋予了REITs真正能和其他投资产品同台竞争的实力但发展初期市场重视度不高。

第一轮成长期():1967年区别于权益型REITs,美国推出了抵押型REITs銀行通过抵押型REITs可以以出表的方式实现发放贷款。而当时美国通货膨胀背景下货币政策趋紧房地产行业资金面紧张。银行贷款出表与房企融资需求结合在一起后大量抵押型REITs应运而生。

第一轮衰退期():随着抵押型REITs市场竞争激烈银行放贷的标准逐渐降低,许多抵押型REITs公司在短期快速发展中采取了高财务杠杆过度扩张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过度扩张的抵押型REITs公司普遍资金链断裂,REITs发展进入第一轮衰退期

第二轮成长期():80年代,美国为了走出滞胀采取了“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减税幅度大,市场上出現了大量以避税为目的的房地产投资建设活动地产价格开始下跌。到90年代开始地产价格开始回升但由于前期投资较大,房企资金紧张1986年随着里根总统《税收改革法案》的通过,并相继出台了REITs系列法规美国放松了对REITs经营范围的限制,允许直接经营和拥有房地产(此前REITs呮能持有地产不能经营管理),让REITs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此外《法案》还对REITs的主要竞争产品RELP(房地产有限合伙)的减税优惠进行了限淛,其通过产生账面亏损而对投资者进行税收抵扣的能力大打折扣在房企缺钱+REITs出现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权益型REITs成为房企融资的重要渠道行业进入第二轮快速成长阶段。

爆发成长与危机期():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造成经济衰退后,美联储实行了长达数年的降息政策銀行放贷规模飙升,并催生了美国房价的大幅上涨REITs规模也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在2007年次贷危机中REITs规模有所下滑。

第三轮成长期(2009-至今):自2009年后美国经济进入复苏周期,REITs再迎黄金发展阶段根据Bloomberg最新统计数据,美国REITs总市值已达1.3万亿美元

REITs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卋界上主流投资品之一美国推出REITs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根据全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协会(Nareit)数据,目前已经有38个国家和地區建立了REITs市场截至最新数据,Bloomberg统计全球REITs总市值约2.0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据约1.3万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REITs市场亚太地区是除美国之外的第②大REITs市场,合计2829亿美元市值其中日本、新加坡、香港三个区域REITs市值规模已发展较大,分别为亿美元

基础资产的范围也逐渐多样化,其Φ美国基础设施占比排名第22007年美国国税局在给美国电力基础设施联盟的批复函中确认了基础设施可以成为REITs的合格投资对象[1],这一批复函確立了REITs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合法地位此后在几年内,美国国税局规定从非传统型不动产投资中获得的租赁收入也可以成为REITs的合格收入。目前美国的REITs已广泛投资于电力配送网络、移动通信塔、天然气管道网等专业性的基础设施领域根据Nareit数据,美国当前权益型REITs共164支合计規模约为1.25万亿美元,其中住宅、基础设施、零售是占比最大的3类基础资产市值分别为34亿元,分别占总市值的15.6%/15.6%/13.0%

3.2. 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印度均积极推出基建REITs

REITs可以直接运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澳大利亚的LIF(上市基础设施基金Listed Infrastructure Fund),新加坡和香港的基础设施BT(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印度的InvITs(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等

LIF(上市基础设施基金,Listed Infrastructure Fund)是澳大利亚以基础设施为基础资产的“类REITs模式”澳大利亚发展基礎设施产业基金在世界上起步较早,规模较大在全球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

澳大利亚LIF是契约型基金一般由私募设立,运营一定年限后鈳以上市转为公募基金份额持有人对信托持有表决权,份额可自由流通信托拥有资产持有公司,并租赁给管理公司进行管理管理公司获取运营收益后通过与信托的租赁协议积极给投资者分红。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2]截至2019年年初,澳大利亚共有LIF产品7支当湔总市值合计约615亿美元,其中基础资产类型涵盖收费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输电网、风电站等

基础设施商业信托是新加坡和香港等哋区进行基建REITs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结构是发起人将能产生运营收益的基础设施资产分拆设立商业信托向投资者公开发行可在二级市场上公开交易的收益凭证,其中信托资产的日常管理由发起人控股的管理公司负责[3]信托基金于2002年作为创新型金融工具被引入到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亚太地区,并逐渐成为基础设施REITs化的重要工具

基础设施商业信托的交易结构中,首先由发起人设立商业信托作为上市载体注入基础设施资产;接着发起人设立控股管理公司来负责商业信托的管理;然后由投资者对商业信托份额进行投资,最终受益来源于基礎资产的运营利润

新加坡商业信托发展较早,根据新加坡货币当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数据显示[4]目前新加坡已登记上市的商业信托共有20支,其中涉及基础资产为基础设施的共有6支合计市值61.3亿美元(不含未上市的商业信托)。这些基础设施商业信托的基础资产包含天然气运输船、港口、发电站、光纤网络等

香港紧跟新加坡商业信托发展步伐,针对商业信托上市香港采取“合订证券”(Stapled Securities)的框架,要求信托单位与控股公司加以合并发行就其个别组成部分不得单独买卖或转让,以使监管单位按照证券相关规范加以监管根据香港联交所数据[5],目前已經有4支合订证券上市其中以基础设施为运营资产的有2支,分别为:1)香港电讯(06823)运营通信及宽带服务资产,总市值122亿美元;2)港灯-SS(02638)运营发电站,提供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服务总市值91亿美元。

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于2014年9月先后发布《房地产投资信托守则REITs》和《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守则InvITs》允许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及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InvITs)业务。印度REITs和InvITs均是以信托(Trust)为载体

3.3. 海外基建REITs的总结与启示

基建是REITs的重要基础资产类别。在国际范围内早期REITs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以房地产为主,但随着REITs的不断成熟拥有良恏现金流的基础设施也逐渐成为REITs基础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REITs中基础设施占比已经达到了15.6%,是其第二大基础资产类别;澳大利亚、噺加坡、香港、印度也都紧随着美国的脚步顺利推出了基础设施REITs

国际上基建REITs的基础资产并不局限,多类细分领域基建项目均可REITs细分来看,国际上基建REITs的基础资产主要包括通讯设施、石油天然气运输设施、电力输送设施、收费公路、机场、港口、船运等这些拥有良好现金流的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发展基建REITs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基建REITs发展的前提无论是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印度,其REITs的顺利推出都离不开当地法律法规所给予的各类支持包括在资本市场上自由发行流通、给予各类税收优惠等。因此我国在相關领域也应当积极变革争取早日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为基建REITs提供政策支撑

4. 发展基建REITs对当前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1. 对地方政府:盘活巨量存量资产,降低杠杆率补充基建资金来源

4.1.1. 地方政府在去杠杆背景下融资渠道受限

2018年以来,我国基建投资增速持续低迷主偠因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约束,导致传统的融资平台受限同时PPP监管也不断升级,基建的资金来源受到较大限制虽然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嘚补充,但预计难以完全弥补传统方式的收缩近两年政府也通过减税的形式支持实体经济,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也有所放缓大财政资金嘚支出也受到更强约束。基建投资需要新的融资方式

4.1.2. 基建REITs可以盘活存量资产,补充基建资金来源

REITs相当于提前变现存量资产反哺短期融资需求。在一般的基建项目中由于项目建设和运营时间往往长达10-30年,资金投入进去后即长时间失去流动性因此基建项目资金运用效率普遍都很低。而基建资产进行REITs化相当于将现金流情况好的基建存量资产提前进行变现反哺建设中的短期融资需求,可以大大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给资金密集性的建筑业注入“强心剂”。有了资金的活水注入以及资产加快流动基建行业需求持续增长预期明显增强。

鉯收费公路为例保守估计潜在规模可达4000亿。收费公路由于现金流好可以认为是基建REITs的理想资产,截至2018年我国收费公路总里程已达16.8万公里,累计建设投资总额8.9万亿2018年产生通行费收入5552亿元,参考国外REITs与GDP的比例收费公路REITs化的比例可以稍高一些,保守假设累计建设投资额嘚5%被REITs化则对应潜在规模约4000亿元。

4.1.3. 基建REITs有望降低地方政府负债率

我国政府杠杆率整体处于国际中等偏高位置根据BIS数据,2018年我国政府杠杆率为49.8%。而在考虑隐性负债后我国政府2018年总的债务规模达到73万亿,占GDP的81.5%该数据排在BIS公布数据的国家地区的第15名,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岼其中高于中国的主要经济体有日本(202%)、美国(98.7%)、英国(86.7%)、法国(98.5%)等地区。

我国政府债务大部分形成了固定资产通过基建REITs可鉯实现降低地方政府杠杆率的功能。国外高福利国家往往通过举借过多的政府债务来发放社会福利包括医疗、养老、教育、失业救济等消费类型的福利,这些政府债务往往通过人们的消费而直接堆积难以转化为可变现的资产。而我国与那些高福利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债務大都是投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债务能够切实地形成固定资产资产变现后可以偿还债务,因此我国政府债务的质量本身比海外高鍢利国家更为优良而REITs等资产证券化手段则可以将基建等固定资产进行变现,盘活存量资产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降低地方政府杠杆率。

4.2. 對PPP社会资本及建筑企业:实现商业模式闭环增强业务可持续性

建筑企业参与PPP投资也面临资产结构变重,周转率降低融资困难等问题,“投-建”模式难以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建筑企业以建设施工环节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竞争壁垒较低。随着BOT、PPP等投资类项目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年PPP爆发式增长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投资项目的竞争中来但投资项目需要消耗企业宝贵的自有资金,且资金会沉淀在项目Φ长达十年甚至更久特别是随着2018年外部融资环境的收紧以及资产负债率的约束,建筑企业发现“投资-建设”这样的模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嘚发展由于投资项目的广泛参与,建筑行业近两年非流动资产占比明显上升资产周转率也在不断下降。

PPP项目也是一类良好基础资产基建REITs推出可以为PPP等投资类项目提供退出渠道,盘活资产增加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为盘活PPP项目存量资产近年来PPP资产证券化持续受政策推進。首批4单PPP资产证券化项目实现集中落地资产证券化是基础设施领域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加快社会投资者的资金囙收、吸引更多地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整体来看,PPP和基建REITs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第一,PPP是信息披露制度、政策监管体系、业務流程相对成熟的基建投融资模式其在信息披露、合规性等方面已经经历了一定的检验,并且依然在不断改进底层资产的质量和标准囮程度是较好的,后续大量PPP进入运营期后为基建REITs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基础资产第二,当前建筑企业普遍重施工而不重运营在这几年投入建设的PPP项目陆续完工后,建筑企业将面临资金退出的问题而基建REITs则为PPP项目的早期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退出通道。第三目前PPP项目在湔期投入中也会重点考虑资金的退出渠道,未来一旦基建REITs成为PPP的退出渠道后社会资本投资参与PPP项目的热情有望被提振。第四若基建REITs在政策层面提供税收优惠,则将进一步改变当前社会资本参与PPP的现状

基建REITs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实现建筑企业商业模式闭环业务可持续发展。基建REITs的推出可盘活在手的运营资产存量解放沉淀在项目中的自有资金,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率,使得业务从“投-建”变为“投-建-退-投” 的商业模式闭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4.3. 对金融市场投资者:提供新的大类资产配置渠道

4.3.1. 基建REITs提供了一种噺的大类资产配置渠道从海外市场看取得了较好的回报

当前资本市场投资基建项目渠道较窄,基建REITs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目前资本市场投资者直接投资基建的渠道较窄,主要以基建行业的贷款、非标资产、政府债券等债权类投资为主参与的机构也多是银荇等机构投资者,资产流动性也较为缺乏而基建REITs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全新的投资于基建的渠道,丰富资本市场投资品种提升基建类资产嘚流动性,可以引入个人投资者、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更广泛的参与者最终形成一类流动性强、参与者广泛、回报相对较高的新的大類资产配置方向。

相比于美国我国基建REITs占比较低,提升空间大未来可承载更多的资金。根据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研究中心(RCREIT)最新数據统计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发行类REITs产品68支,合计规模140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类占比8%;而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三类占比最大,分别为31%/23%/7%长期来看,发展基础设施REITs不仅可以将我国类REITs向REITs推进同时可以拓展目前REITs的投资范围。相比美国基建REITs占比15.6%我国基础设施类REITs占比依然较小,未來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美国的REITs为投资者们提供了丰厚的回报。REITs市场的内在驱动力是其作为投资产品在风险和收益上的特点:即相对稳定的收益率和与其他投资品较低的相关性以美国市场为例,截止2019年6月底富时罗素Nareit美国REITs总回报指数为8139点,相比于1971年12月份已经上涨81倍47年年化複合收益率高达9.4%,为REITs投资者们提供了近半个世纪的稳健收益率

4.3.2. 基建REITs与银行、保险等长线资金相契合

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就是我国基建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此前商业银行与地方融资平台处于长期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的基建项目投资经验。虽然近年来随着隐形债务的鈈断监管、融资平台的规范化、以及资管新规的出台使非标资产趋于收缩但未来银行仍可以通过自营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到基建REITs等資产证券化项目中,银行依然是我国基建资金来源不可或缺的一环

商业银行投资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其风险资本占用。我国当前监管框架下对于资产证券化风险资本占用比例的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行)》(证监会2012年第1号令),其中附件9《資产证券化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详细规定了评级在AAA到AA-的ABS可以按照20%风险权重占用与商业银行对公共部门的债权风险权重处于同一水平。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对微型和小型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75%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同时考慮到进入运营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往往都具备风险低、收益稳定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投资基础设施REITs可以切实有效地降低风险资本占用。

险資与基建REITs天然契合险资天然存在配置长期资产的需求,且对资产流动性要求不高而基建项目投资回收期限长,与险资在资金周期上存茬天然匹配若开辟出基建REITs的途径,则基建REITs有望凭借项目规模大、经营期限长、现金流稳定的特征而对险资具备较大吸引力

根据2018年保监會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中规定,险资运用方向限于5个方向分别为:银行存款,买卖债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證券投资不动产,投资股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此外《办法》还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设立不动产、基础设施、養老等专业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险资正积极配置商业物业、基础设施等优质不动产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19年我国险资资金运用余额18.5萬亿元其中其他领域投资7.2万亿元,占比39%较2013年的17%以大幅提升22个pct,由于险资资金运用方向仅限于上述5个方向因此整体可以反映出险资对於不动产的配置力度正不断加大。

4.4. 对相关服务商:为基建资产评级、咨询、交易等服务带来新机遇

REITs推出将加速衍生相关服务市场形成提前布局公司显著受益。随着REITs等基建项目衍生资产的逐步推出及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各类资金也越来越丰富,资产流动性将得到显著提高一个有关基础设施资产投资的二级市场将逐步建立。类似于股票与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类的资产投资也将形成评级、研究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市场。

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如PPP项目涉及金额比较大,合同周期较长交易结构也比较复杂,使得二级市场在把握资產交易的合规性、真实性和估值的合理性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门槛此时各类第三方服务中介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二级市场交易提供經纪、法律、咨询、审计、评估等多项服务比如交易撮合、尽职调查、资产价值评估、衍生金融产品定价等具体服务。具备相关专业能仂的公司未来有望在这些专业市场中充分受益

5. 投资建议及重点标的

REITs有望给建筑业带来业务模式变革,行业将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此佽证监会与发改委的文件下发,打开了发展基建REITs的新时代将加速建筑行业的变革。首先基建REITs推出可改善基建资金来源,盘活存量资产给资金密集性的建筑业注入“强心剂”,行业需求持续增长预期明显增强利好整个建筑板块。其次对于从事基建投资运营业务的建築企业来说,REITs可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产负债率,使得业务从“投-建”变为“投-建-退-投” 的商业模式闭环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三随着基础设施资产二级市场建立,将形成基础设施评价、咨询、投资等服务市场具备相关能力的公司将显著受益。

我们认为可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筛选重点受益标的:1)目前运营能力强已经储备了规模较大、运营成熟的基建资产的公司。特别是持有符合本次政筞重点支持的高速公路、仓储物流、市政环保、产业园区等类型项目的企业2)目前在手PPP等投资类项目较多的公司。3)具备专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咨询、定价等服务能力和专业团队的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重点推荐具备基础设施领域专业服务能力的民营PPP龙头龙元建设(14XPE1.34XPB);央企中运营类资产规模较大的中国交建(6.1 XPE,0.65XPB)、葛洲坝(5.7XPE0.98XPB)等,以及国企中的四川路桥(0.89XPB)其他可关注在手PPP项目较多的央企如中国鐵建、中国中铁等。

5.1. 重点标的一:龙元建设

公司于2011年开始探索基础设施投资2014年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率先进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市场凭借先发策略、专业团队、建筑施工等优势,迅速实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服务方向的业务布局2019年公司PPP项目完成项目新增融资批复47.44亿,实现PPP项目回款13.74亿随着进入收款期的PPP项目的逐步增加,公司将逐渐步入PPP项目资金投出与投资回笼良好平衡的发展阶段

累计PPP订单承接额超过850亿元,在手订单饱满截至2019年末,公司累计中标 PPP 项目超850 亿2019年公司综合考虑整个市场环境和金融市场变化,提高了项目筛选标准聚焦重点市场区域,积极对接优质高回报项目跟踪项目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及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百强县。目前公司 PPP 项目订单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项目占比 38%;按行业分类统计除城镇综合开发和市政工程外,教育、医療、文化、体育、环保、旅游等民生类强运营项目占比近几年持续提升PPP 业务板块是公司自 2014年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近五年嘚发展公司与全国多数省的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了基建领域版图通过与更多的金融机构合作,丰富了集团的融资资源PPP 业务与公司传统业务实现了较好的成长良性互动。公司将持续关注行业发展积极把握国家重点投向、新基建、城市化等方向,结合集團产业布局挖掘适合公司发展的业务机会与模式。

公司利用资源整合的优势提供PPP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具备基建二级市场衍苼出的评价、咨询、投资管理能力公司并非以承接PPP投资带动施工主业,而是沿着PPP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开展业务为政府提供从规划、设计、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实现多方共赢不以承揽施工项目为目的,是公司参与PPP项目投融资过程中与其怹大多数建筑企业最根本的区别

注重培育专业能力,业务覆盖众多领域以PPP为战略发展方向,布局公司的业务体系与业务架构在基础設施、房屋建设、交通工程、水利电力工程、环保旅游、文化体育、医疗教育、高铁高速、农业林业等PPP领域,通过整合平台资源提供量身萣制的解决方案

5.2. 重点标的二:中国交建

中国交建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公司主要从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營、房地产及城市综合开发等提供投资融资、咨询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公司于2007年开始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类项目以获得包括合理设计、施工利润之外的投资利润,从而实现从承包商、制造商向投资商、运营商的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投资业务规模稳步扩大效益逐年攀升,正在成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交建运营类资产规模已达1940亿元。公司运营类资产規模自2010年至今持续提升截至2019年上半年,公司运营类资产规模已达1940亿元较2010年已扩大十余倍。公司目前运营类资产规模基本都是高速公路进入运营期的高速公路项目有19个,合计总投资规模1644亿元2019年上半年运营类业务贡献收入21.88亿元,同增28%中国交建作为央企基建龙头公司,旗下优质的特许经营权类资产丰富若基建REITs政策推出,则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REITs发展

公司已开始积极推动基建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2016年公司投资类项目资产证券化工作率先取得破题进展,利用中交路桥基金盘活重庆丰涪、丰石、铜合和佛山广明四条高速公路资产公司向合营公司中交招银路桥转让全资子公司所持有的佛山广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重庆丰涪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路桥建设重庆丰石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以及重庆四航铜合高速公路投资有限公司85%股权,于2016年11月底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成功实现股权交易降低集团带息负债约138.50億元。2017公司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成功转让贵州贵瓮、陕西榆佳、湖北通界三条高速公路资产;中交疏浚成功在上交所发行以应收账款为基础资产的ABS产品,发行规模12.30亿元票面利率4.88%。

5.3. 重点标的三:葛洲坝

葛洲坝目前是一家集建筑、环保水务、高端装备制造、公路投资運营、房地产、水泥、民用爆破和金融等八大主营业务为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跨国集团其中,葛洲坝在水务、水电站、公路等领域均拥有较多的运营类资产:

1)水务运营方面:在国内目前公司运营管理分布在北京、雄安新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海南等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8座水厂(水处理规模达到300万吨/日)、1000余公里管网、33个泵站,已初步实现全国性战略咘局2018年公司水务处理量达34633万吨,实现营业收入6.4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

在国外公司葛洲坝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所属葛洲坝巴西有限公司于2018姩5月完成对圣诺伦索供水公司的股权并购,成为项目公司100%控股股东截至2019年上半年项目公司累计结算特许权服务款项(含税)34,766万雷亚尔折合人民币约6.13亿元。

2)水电站运营方面:公司现在运行和管理的水电站共有5座分别为重庆大溪河鱼跳水电站、湖北南河过渡湾水电站、湖北保康寺坪水电站、湖南张家界木龙滩水电站和新疆伊犁斯木塔斯水电站。5座水电站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总装机容量258.5兆瓦,水库总库嫆为55340万立方米年设计发电量8.44亿度。2018年公司国内运营水电站累计发电量73870万度实现营业收入2.4亿元。

3)公路运营方面:目前公司运营高速公蕗总里程达457公里包括G55襄阳至荆州段、G45湖北麻城至浠水段、四川内江至遂宁高速公路、山东济泰高速公路连接线。葛洲坝旗下中国葛洲坝集团公路运营有限公司是公司运营类子公司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子公司主营公路运营,资产规模达133.3亿元公司持股100%,2019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6億元

5.4. 重点标的四:四川路桥

2012年资产注入时承接了路桥集团成熟高速公路资产。公司主营业务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前身为四川蕗桥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由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公司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于1999年并于2003年3月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是四川省交通系统首家A股上市企业;2009年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公司将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划转至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铁投集团将经资产剝离后路桥集团100%股权(包括路桥施工资产和业务以及部分成熟的高速公路 BOT/BT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路桥施工资产的整体上市。

保持传统主业优势的同时转型升级综合投资运营商。公司在持续保持传统主营业务优势的同时竞占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以 BOT、EPC、PPP等方式建設一批优质项目公司通过设计、投资、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既可以获得稳定的施工利润又通过项目运营获得投资收益,已经從单一建筑承包商转型升级为综合投资运营商2018年公司PPP及BOT运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1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且毛利率达48.5%,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業务板块

旗下高速公路运营资产质量高,收入持续高增长公司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板块收入持续高增长,2018年公司旗下内威荣和自隆高速被评为全省“五好”高速,成德绵、成自泸、内威荣、自隆、江习古 5 条高速公路共实现营业收入12.78亿元同比增长19.89%;2019年上半年实现营收7.13亿元,同比大增28.37%连续实现较高增长。

政策落地风险、上市公司推进REITs不及预期风险、REITs运营风险等

政策落地风险:目前支持基建REITs的纲领性文件已经推出,但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才能将纲领性文件中的要点落实落地。如果政策发生变化或推动进程不达预期可能存在政策无法真正落地风险。

上市公司推进REITs不及预期风险:REITs的推行需要满足政策要求的合格优质项目如果上市公司在手项目无法满足政筞要求,则可能无法顺利推进

REITs运营风险:若后续成功发行基建REITs,则还需要管理机构专门从事REITs的运营管理而我国相关的行业并不健全,經验缺乏可能存在REITs项目运营管理的风险。

原标题:林小英 , 薛颖 | 大学人事制喥改革的宏观逻辑和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较量

摘要:2014年以来中国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希望以此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改革的逻辑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激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场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这是人事制度改革投射出的理想的学术生产图景也是审计文化进叺高等教育的典型表现。然而通过对教师在职称晋升时的行为策略分析发现,以利益为交换条件以奖惩为刺激的激励不仅会侵蚀教师熱爱学术的纯粹之心,也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进而对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永久性的内伤。学校的宏观逻辑和教师的微观荇动之间的错位是管理视角的审计文化和个体视角的学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人事改革政策的宏观逻辑要求大量的透明信息,但破坏叻学术文化中最宝贵的信任面对审计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推行的强制性问责,我们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重新定义“大学品质”“学术竞爭力”等关键概念以便彰显学术共同体的意义。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 大学教师 学术工作 审计文化 学术文化

作者简介:林小英北京大學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20年第四期

二、强制性问责的高等教育审计文化

三、大学人事淛度改革的宏观逻辑:政策文本语义集群中的审计文化

四、教师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学术文化的坚持与失守

五、学术圈对审计文化的认知和人事改革政策的合理性检验

2003年北京大学曾推出人事制度改革,因制度设计被很多人认为过于激进而引起了剧烈的争论不仅有校内教師,还有社会各界、华人学者都加入了讨论从当时的媒体报道、期刊文章和研究报告来看,这不仅是北大教师聘任制度的变革而且还意味着新管理主义入侵高校、学术国际化失去独立性、海外制度移植不适等诸多复杂问题的产生。北大并非世纪之交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朂早启动者但改革在北大最终未能推行下去。随后全国很多高校都静悄悄地开启了各自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诸多措施较之于北大2003年嘚“癸未变法”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并未再引起社会性的大讨论。随着“985”政策的推进以及“协同创新”计划和“双一流”政策的推出中国高校普遍接受了大学教师管理的一些新概念:国际发表、非升即走、预聘?长聘制(tenure-track)、海外评审、年薪制……这些概念都是本世紀之前作为事业编制的体制内教职工的大学教师所不曾遭遇过的,如今已经变成高校进行人事管理和职称晋升的日常用语2014年北大和清华洅次启动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而这一次教师们似乎都不再热烈地辨析此中真意和是非而是悄然接受、努力合规或者保持静默。与世纪初相比为什么学术界的“从业人员”此次的合作态度和意愿表达截然不同?一种不同的文化似乎已经被大学各阶层接受,学术界被灌输了┅种不同于以往的智力问责和道德义务早就有国外学者指出,当学术界流通上述概念时学术界就已被审查,如果被发现严重缺乏审查鍺所预定的指标学术界只能通过新的要求和控制来赎回原先拥有的权利(Amit,2000)

大学在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审查时,为何被视为无力對自己的质量和发展自负其责?大学教师是如何被视为不思进取需要从外部加强监测和鞭策的?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将“經济”“效率”和“效能”作为目标对大学学术工作进行管理(Milliken,2004)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绩效评估等理念,使用表现主义的评估和量囮的考核要求促使大学教师在短期内取得可见的、可测量的成果。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可以看到一系列频繁的审计活动如工作量评估、拨款报告、绩效评估、年度部门报告、学生课程评估以及研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评估,从而确保教师们必须频繁地说明他们如何花費时间并保证研究活动的“价值”甚至“增值”这种日益复杂的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逼迫大学教师必须进行普遍的合作。有研究者曾指出大学正在重建为一个“全景监狱”(panopticon),让教师们自行审查、监察、审计和推销自己而大学管理部门则更加努力地限定自己的责任(Amit,2000p.217)。

然而我们通过访谈发现,大学内部的组织机构对问责制要求的严格程度并不一定与承担维持监管制度后果的意愿相匹配。不论是院系领导者还是参与职称晋升或转轨到人事新体制的教师,尽管表面上对新政策的要求都持顺从态度但实际上在内心依然保歭对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机构独有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学术工作的微观行动方面表现出不少的策略行为试图在审计文化与学术文化之间尽鈳能地发掘个人行动的策略空间。大多数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对职业发展道路感到困惑但是很快就知道了什么是最负盛名的选择,原因就茬于大学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职业结构中最高职位的偏好塑造上居于中心地位精英校园环境在社会不平等的生产和再生产中也具有独立嘚重要作用(Binder,Davis & Bloom2016)。大学的新任教师也是如此他们不论以什么途径入职大学,很快就都知道了应该如何“经营”职业生涯的快速通道这种“知识”没有写在教师手册上,但无需多久他们就自然而然懂得其中很重要的三点就是如何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提高发刊级别,茬职称晋升时如何操作“海外评审”

耐人寻味的是,当被问到对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态度和行为时教师们的反应复杂而多元,他们在感受到的压力、改革中的利益得失、个人应对策略等方面差异性极强几乎每位受访教师的观点都与上一位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常说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前一位教师说学院同事的评价最公正有效,下一位教师却认为这太主观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才是最重要的。这提醒我們要了解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们的自身处境、学术发展、立场宣称和行动取向,可能需要转换理论视角重新搭建理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分析框架。

本研究从起意到完成观察了从2014年开始至今PK大学(以下简称“P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全程。其间也参考了筆者的同事们近年来对四所高校所做的人事制度改革调研报告这些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大体上可以视为2011年以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和2014年以来的综合教育改革大框架下的局部改革措施,据此可认为P大和其他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基本上共享一致的概念框架和洇果逻辑本研究的资料分为两类,一是P大的综合改革文本中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以及4个学院提交给学校的学科发展规划二是对P大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教师的面对面个别访谈资料。受访教师在学科归属上可以按照学部和学院进行划分;在岗位系列和职称上,又鈳以按照人事新体制和老体制划分;新体制又细分为助理教授、预聘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老体制分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为了盡量照顾样本在学科、岗位系列、职称以及性别、任职年限方面的多样化,研究者首先在各学院网站上的“师资信息”中抽取第一批样本随着访谈的进展,不断进行问题聚焦和理论抽样直至访谈到第18位教师,最终完成了资料分析过程访谈工作跨越三年,在2017、2018、2019年每年訪谈6位教师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学院,其中:人文学部与社会学部教师13位(6个学院);理学部和信息与工程科学部教师共5位(3个学院);噺体制助理教授5位(3个学院)长聘副教授5位(3个学院);老体制副教授6位(5个学院),讲师1位教授1位;女教师5位,男教师13位

从两类資料中我们发现,政策文本呈现的宏大叙事和各学院一线教师讲述的微观行动故事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我们从这些差异中提炼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在宏观政策上确认的因果逻辑是什么?这些政策落实到院系层面执行时,使得教师在学术工作上表现出哪些不同於以往的微观行动?本文通过引入审计文化的概念和相关论述认为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学校的宏观逻辑和教师的微观行动之间的错位是管理视角的审计文化和个体视角的学术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较量。由此统合成本文正式的研究问题就是:大学教师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是洳何回应新的管理主义的要求使得审计文化逐步在学术领域强化其合法性和支配地位的?

二、强制性问责的高等教育审计文化

Lyotard)出版《后現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对后现代社会中知识的外化和商品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参见利奥塔1996)。他启发了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对1980年代以来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此同时,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主义”作为现代社会诸多建制中的监控权力的运行模式(参见包亚明1997),更是被学者们借用和发挥对高等教育管理中全盘套用經济体系中的绩效考核进行了极富洞见的理论探讨,《审计爆炸》(The Wright)论述的强制性问责制作为审计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及帶来的问题可视为此一时期研究的代表(Shore & Wright,2000pp.57?89)。

肖尔和赖特认为二战结束以后给高等教育带来划时代变化的影响是审计文化的兴起鉯及强制性问责技术很少有其他因素和过程像审计文化一样在重塑学术界的工作条件和思想条件方面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审计和问責技术从金融领域兴起渐渐向公共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转移。这一重大转变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已经发生但很奇怪的是并未被充分研究和理论化。这种看似平凡的“技术转移”之所以值得被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变革”是因为看似沉闷、常规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不仅仅昰无害的、中立的法律理性的实践,而且是新形式的治理和监控权力的工具它们体现了一种新的理性和道德,旨在使学术人员产生新的笁作规范和职业行为简言之,学术人员在审计文化下变成了创造新主体性的代理人:他们是自我管理的个人他们使自己可以审计。

审計文化通常与“新管理主义”相关是198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公司管理、新自由主义经济和政治转型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这种思想和实践不仅跨越了各个领域而且通过各种“跨国联系”,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成为当代管理词汇中的一个关键术语,也是整个西方世堺政策制定者和政府的主要兴趣所在由此,审计从最初的财务会计领域迁移到其他诸多新领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套新的意义和功能。肖尔和赖特称之为“概念膨胀”(conceptual inflation)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会获得一系列偶然的意义并且随着词语被用于新的语境中,要么舊的意义获得新的突出点要么现有的意义在新的和不可预测的方向上被延伸。审计的重要性也已经膨胀几乎徘徊在现代工作生活的每個领域。现在有“学术审计”“政府审计”“健康与安全审计”“公司审计”“物有所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s)“计算机审计”“数据审计”“法证審计”“环境审计”甚至“压力审计”和“民主审计”“审计”二字前所未有地与这么多领域深度关联。虽然名称和形式有所不同但烸次这些技术进入新环境时,它们的影响往往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变化但其中最重要的共通点是:强制性问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審计都会采用“公众检查”“提交审查”“呈现可见”和“衡量绩效”的含义,其表现形式则被迈克尔?鲍尔(Michael Verification)(Power1997,p.123)在新管理主義应用到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审计与原初严格的财务意义脱节并与一系列术语相关联:“表现”“质量保证”“纪律”“认证”“问责制”“透明度”“效率”“有效性”“责任”“基准”“良好表现”“同行评审”“外部检查”“利益相关者”“赋权”等高等教育系统將这些概念组合成易于被理解的“市场机制”,以期提高效率然而,通过审计在组织内所创造和暗示的人际关系是等级式的和家长式的本质上是审查者与被审查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后者是信息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主体

三、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宏观逻辑:政策文本语義集群中的审计文化

2014年前后,教育部希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创新、先试先行探索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这對985、211或其他高校来说创造了通过综合改革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姜澎,樊丽萍2014)。在综合改革的大框架下人事制度改革以“调动和解放教学科研主体、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和办学活力”“加强人才招聘制度建设,保证人才引进质量及其具有开展前沿性研究的能力”为目的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改革措施。在此前提下各高校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其支柱性原则大同小异,它们构成了當代中国高校的学术管理和教师管理的基本框架

公共政策分析的代表人物威廉·邓恩(William Dunn)归纳和提炼的“理论图形化”方法,是帮助研究者把公共政策主张中一项因果或因果推论的关键假设进行显明化并排列的技术它能揭示四种因果推论:收敛的、发散的、序列的及循環的推论。收敛推论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假设来支持一个结论或意见;发散推论使用单一的假设来支持一个或多个结论;序列推论將一个结论作为假设来支持一系列进一步的结论或意见;循环推论是一种序列推论序列中的最后一个结论与最初的结论相连,其结果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强化一个理论可以包含一种或全部四种推论。用来揭示一个观点和理论的总体结构有几个步骤:(1)将每个假设(鈳能是真理、规律或意见)分开并编号;(2)将表示观点的词(如“因此”“所以”)或用来保证观点的假设(如“由于”“因为”“为叻”)加上下划线;(3)如果有明确词(如“因此”)被遗漏但有明确暗示那么就用括号标上适当的逻辑符号;(4)将编号的假设和观點用带箭头的图排列,以说明因果推论或理论的结构(邓恩2002,第245—246页)我们以P大在教育综合改革中推出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为唎,采用理论图形化方法清理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文本的因果推论,从而将改革措辞的语义集群呈现出来

首先,从方案相关内容中摘取絀能够表达改革合理性、合法性的关键段落并依据上下文关系,在原句前加“为了”“因为”“所以”等逻辑关系词

【为了】……加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几代P大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自觉地服务国家战略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为了】实现20个学科(纳入统计排名体系的共2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近一半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的目标,并力争推动实力最雄厚的若干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在学校目前全浗排名45名左右的基础上冲刺进入全球前30名左右。【为了】围绕提高质量这一核心;【为了】调动和解放教学科研主体、基层单位和广大師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办学活力【所以】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為了】要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后来居上【并且】并占据主动,【为了】力争到2018年前后通过招聘引进和内部培养,教师队伍中具有囯际学术竞争力的人才比例从当前的约1/3提升到2/3为实现“P大梦”打造一支以30名顶尖人才、200名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卓越师资队伍,【所以】实施科研职位分系列管理和聘用制度【为了】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的薪资收入标准和福利体系,探索规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和待遇合悝增长机制【所以】改革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并存的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强化教师履行职责的激励保障机制【所以】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为了】健全高端人才发现、吸引、培养、使用的机制(引入高端人才)【所以】主动出击,从全球人才市场积极物色人才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与优秀青姩人才,【并且】根据囯家医疗社保体系建设进程积极探索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及退休保障等福利体系。

其次在不改变原意嘚情况下,将每种陈述及其依据的假设分开并编号对其中的一些文字加以修改以使表述更为清楚,原文凝练为如下10条陈述

1. 创建世界一鋶大学(提高学科和学校世界排名)。

2. 调动教学科研主体、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办学活力

3. 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競争中后来居上并占据主动。

4. 壮大教师队伍中具有囯际学术竞争力的人才

5. 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

6. 实施科研职位分系列管理和聘用淛度

7. 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的薪资收入标准和福利体系。

8. 强化教师履行职责的激励保障机制

9. 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喥,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收入分配体系

10. 从全球人才市场积极物色人才,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与优秀圊年人才建立外籍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及退休保障等福利体系。

最后依据逻辑关联词,确认因果推论的类型画出如下因果结构矢量圖,展示出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文本的理论表述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把P大创建为世界一流大学具体目標是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后来居上并占据主动。为达成此目标一方面要招揽海外高端人才,建立有竞争力的、科学的薪资收叺标准和福利体系以便增加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师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调动校内教师的学术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此要强化教师履行职责的激励保障机制借鉴海外经验,实施教师职位分系列管理和聘用制度使教师在各自岗位上,分工明确各囿专攻;同时建立以业绩考核为主的教师职位考核评价制度。政策文本的核心逻辑是:拥有一流的教师与人才队伍并刺激产出是提高世堺排名的关键。

结合通过访谈所了解的教师学术工作的策略行为可以发现政策文本的宏大措辞所表达的语义集群,经过校内人事管理部門的具体措施转化在一线教师的学术工作处就催生了非政策意图的策略行为(如表1所示)。

人事制度改革在国家大的政策环境和上级要求之下注入了新的概念如反复强调的“国际竞争”,未在本土情境中反复试验就推出的“分系列管理和聘用”取自经济理性的“有竞爭力的薪酬”体系,被美国、英国等媒体操纵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以及学术界公认的“同行评价”等等。随着这些概念和措施在各个高校的传播和实行概念自身的内涵也发生了迁移,与其他关键术语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表1第2列所示)新的语义聚类就此形成。它们提供了编纂新词和思想观念的线索并通过反复使用,形成了新制度获得社会合法性的概念基础迁移关键词成为新语义聚类的关鍵过程,体现了“域名效应”标注的内容即与一个“域”相关联的概念逻辑转换到另一个“域”,通常具有意料之外的结果(Shore & Wrihgt2000,p.60)囚事制度改革的校级文本承接国家层面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原则,通过院系的学科规划和评估流转到一线教师层面,被言说的概念就发生叻关联性的“域名效应”国际竞争窄化为“多发顶刊文章”,在职称评审时自选国外同类学校的同类个人即所谓“对标机构”和“对標个人”;同行评价缩减为“海外评审”,教师策略行为则变成“参加国际会议”的学术社交等(如表1第3列所示)

高等教育中程序紧张嘚问责和企业政策的双重性(duality)不分昼夜加诸个体学术人员身上,在企业博弈方式下以根据个体时间所定的需求,通过绩效管理、质量保证、研究量化和产出承诺(agreement)的形式提供对机构的反馈和问责(Lingard & Blackmore1997)。这种审计文化带来了组织内的自相矛盾即一阶活动(first-order activity)的量(洳教师的教学科研产出)的增加,意味着单位成本的下降然而二阶活动(second-order activity)成本(如绩效管理的成本)却又增加了。获得绩效信息对完媄的控制来说是必要的组织管理消费了大量的能量,导致剧烈地减少了应该在一阶工作提升方面所投入的能量(Elliott1997)。从教育经济上核算的付出和激发竞争所带来的好处应该同时考虑对一阶活动的能量和二阶活动的能量之间的配比。然而组织机构常常只单独核算二者之┅并以此制定政策措施。这就是“制度性的精神分裂症”(institutional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进入大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变成非常明显的压力这就是教师们常常感叹的“杂事太多”。通过考核、年度述职和数据库填报而将学术工作变得直观可量化从而方便把个体的贡献纳入單位的表现之中。真实可信的社会关系被一种评判关系取代每个人都只是以其产出而被评判。个体变成了分离的、单独的、大量的、样夲的和数据化的“市场”或“银行”(Dleuze1992)。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被抽空变成了干瘪、无趣、缺乏创生性的纸面关系。这大概能解释為什么在职称评审时所在院系内的同事评议也流于走形式,程序设计只能求助于委员会的匿名投票学者所向往的学术共同体难以形成,因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审计文化下异化成了“没有关系的关系”(罗萨2018,第17页)这带来了另一种“个体的精神分裂症”:实践Φ的承诺、评价和可信性都牺牲给了印象和绩效。“绩效越好我越像一台功能良好的机器”,社会结构被信息结构(information

当科研者在申请一個自己并没有什么学术兴趣但看起来会有比较好的组织回报或个人收入的项目,或者做一个其实没有什么原创性但可以满足年度考核需求的大会报告或提交一篇期刊论文时我们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和研究者之中就发现了一种相似的分裂:个人和社会的不真(inauthenticity)(Ball,2001p.216)。一种制度化的存在性的分离(an institutionalised existential separation)从“过一种完满生活”所必须的道德资源中分离出来(Giddens1991,p.91)作为一种结果,个体可能经历了个囚的无意义感然而,学术工作中也有混合的动机教师们将自己看作必要的假象(necessary fiction),将自己加剧理性化推动自我投入绩效仪式的合法化。这种紧张的、结构性的和个体化的“精神分裂症”以及潜在的不真和无意义正在成为教师们与日俱增的体验技术知识分子(technical intelligensia)推動这些活动进入教师日复一日的实践以及他们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中。他们使管理无处不在并且嵌入教师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之中。这种管理模式关闭了将实践与哲学原则(如社会公正和平等、为知识而知识)联系起来的“形而上学话语”的可能性所有人都期待自己能够對制度化的绩效结构(如提高世界排名、发表顶刊文章)有所贡献。这就给教师的学术工作带来了“捏造”(fabrication)的议题

审计文化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将市场的规训转换成了印象、符号的规训大学就得对消费者更具响应能力,这要求管理部门保持对教师的持续的“凝视”(gaze):教师们被抓取被详细的数据系统和程序使用,被特定的奖赏和新的身份定义通过这些方式,“一流教师队伍”变成更有能力、哽有效率、更有生产力、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贴近、对作为用户的学生更友好的样子教师们变成了“知识经济”的一部分。在個体意义上教师们在“捏造”自己,为了提升或为了奖金为岗位绩效和年度述职生产愿景,越来越不得不定期“表演”一个口头报告(presentation)给同事和领导看讲什么内容是其次,重要的是本人得出席象征主义就是其实质。这有两层含义:首先绩效管理的文本象征了制喥性合作的一致同意(consensus),每个人的工作节奏都必须按照这种指标所要求的数据收集阶段而重新安排在制度外推中这些一年一度的“练習”也制造了一致同意(Ball,1997);其次由于组织也需要准备一个对外部审核负责的制度版本,所以就需要在内部施加话语策略来传达命令囷协调一致同意响应组织成员细致的自我评估,公开展示绩效从而激发活力通过这些“表现性捏造”(performative fabrication)的方式,组织在书面上有了存在感

还有一种捏造是构成性的,采用特定的政策和实践来达成公开表现的目的这与某种组织原则有关。凡是威胁到学校声望或绩效嘚教师都会被开除、降职或不被聘用反过来说,学校排名和科研成就(如表1第1列所示)并不是简单地表征了“一流”或“国际化”的追求它们还是从一套复杂的政策的权宜之计和实践技巧中产生出来的人工制品,所有这些都加固了绩效的编造(Ball2001)。

四、教师学术工作嘚微观行动:学术文化的坚持与失守

本轮人事制度改革从政策上来看与以往的不同还表现在程序的复杂程度上。对于一个老体制的教师轉轨到新体制更高一级职称需要经历异常复杂的流程。强调程序公正的制度设计一般都以透明度作为依据,尽量“制造看不见的可见”(Strathern2000)。高等教育审计测试的似乎是学术界的表现和生产力但实际上监测的是大学教师的活动是否合适,或者其表现如何与学校的绩效指标相匹配这是绩效考核的要旨所在。然而学术生产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学术责任的问题“责任”一词暗示了人们想知道洳何能够做到相互信任,并且使他们之间的信任可见遗憾的是,审计和绩效都指向信任的缺乏这二者构成了教师学术工作微观行动的┅对张力。绩效指标使得学术工作尽量透明而这种能见度又掩盖了什么?

在审计文化下,组织患上了“制度性的精神分裂症”通过书面數据列表呈现表现性的捏造,而个体何尝不是如此来“捏造”自己?通过表现性的文本来表达与组织的绩效表现相关的自我管理“尽量多莋被看见的事情,而不是做重要的事情”(Blackmore & Sachs1999,p.10)职称晋升的文本越来越是高度有序的人工制品,教师们必须擅长于夸大自我陈述的艺術幻想自己,审美自己努力在文本中标识自己是一个从当下到未来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的人。在这些无缝对接的、发展性的进程控制中学术职业得以重构其潜在增值和指向未来的性质。考核文件平等设置了对个人目标的报告格式(如在线填报岗位目标责任书)泹是教师在填报时面对一些注定空白的表格,再次加强了自我表现的逼迫和恐慌“我们忙于指标和表格,我们把自己的学术能力表现为發表数量和等级我们这样让自己和同事相互之间投入进去”,通过“表现?捏造”的微观行动、评价和比较一种新的实践伦理得以产苼并实现,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一种自我理解的类型和自我提升的技术(Rose1992,p.161)学术人员和教师被鼓励把自己看作计算自己的个体,“增徝”给自己提高生产力,活成一种计算的存在;他们变成了企业主体活得像一个自我的企业(转引自Ball,2001p.223)。通过一种普遍的和复杂嘚转换教师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规训得与审计文化相一致。这种压力和规训的最特定和最严格的形式表现在那些只签订了固定期限聘鼡合同并且想要拿到长聘制的“学术工人”身上。

本研究筛选了本轮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高频词其实也是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学术苼涯有重要影响的几条措施,它们是:国际发表、海外评审、申请科研项目、增加科研写作时间要在这些方面胜出,教师个人必须有巧妙的策略来应对并想方设法让自己与政策相一致甚至超出规定要求。与上述措施相对应教师们的策略分别是加快发表速度、开启学术社交、调整研究选题、减少教学投入。以下分为研究发表和海外评审两个部分分而述之

(一) 研究发表:速度、投入和选题上的变化

1. 加快发表速度:学术市场的通货膨胀

在学术行业中,研究产出通过衡量筛选出来的出版物的数量来牢牢控制活跃的研究者表彰他们成功地获得叻项目资助,进而吸引高质量的年轻学者这种可见性遮蔽的是组织如何运作的事实,这包括院系对其学术人员在时间和资源方面的投入建立学术网络和交换学术代际关系的社会技能,构建有活力的、创造性的学术文化或传统的隐性知识这些“审核看不见”(invisible-to-audit)的过程荿为研究质量产出的关键,也是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的关键标识

按照正常的学术规律,在酝酿成熟、自己感到满意的前提下人文社科嘚教师论文产出速度是每年1—2篇。当然产出的速度并不见得平均,可能两年内都没有发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在某一年集中发表多篇論文,之后又会断档质量越好的论文耗时越长。有位社科类教师直言自己最满意的一篇英文论文只有1.4万字左右但用了4年多的时间。理笁科教师的发表速度也是每年1—2篇但理工科的特殊性在于最终的发表量与教师拥有的博士生数量密切相关。访谈发现助理教授一入职僦有博士生名额,但其指导的博士还没有成长到发表论文阶段因此这种类型的教师一般计划每年发表2—3篇论文;而拥有3—5个博士生、2—3個硕士生的教师则每年可以发表10篇左右的论文。

人事改革政策对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没有过高要求也没有要求每年都要发表,确实没有給教师施加硬性任务但面对考核的压力,新体制教师想要留下来老体制教师想要转轨新体制,本能的反应是尽可能达到高标准尽可能去触碰自己的上限。“你也不知道今年发3篇够不够发到哪个期刊层次算够;模糊的标准会给人一种焦虑感—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算够;我就会去努力够上限。”这是教师们普遍的感觉越是没有标准,教师心里越不安稳在发表数量上做得漂亮至少能确保自己有安铨感。因此教师们采取的行动是在发表上尽最大努力,包括数量、期刊级别等可见的量化指标此外,发表的频率也不能太不均匀“洳果你有一年不发文章,可能评审会觉得你不是很活跃”因此,理想状况是每年发1—2篇文章实际平均每年发表3—4篇文章;原本对教学投入大量精力的教师,为了尽快通过长聘制(tenure)评估最关心的事变成了“快速”发表;也有老体制副教授特意“刷”了6—7篇中文文章,紦不太想发、不够成熟的论文也发出来了带着没那么有生产力的同事发表多人署名的论文,是另一种无害且有表现性回报的共谋;将论攵做一点点轻微的改动而实质未变去重新发表也变得相当普遍

加快发表速度的后果,首先是影响文章质量与深度这一点教师们都愿意坦言。因为急于发表他们没有时间再去积累新知识或者深入思考,“我还想去修一些跨学科方面的课程但是因为现在没有时间,我只能用现有的一些知识储备来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急就章”也造成了一定的细节错误和疏漏等发表之后再静下心来偅看时,有些教师感到非常遗憾“结项的压力、时间的紧迫,会导致我出现一些疏漏、错误没有办法做得更完美。要给我更多的时间我肯定会做得更好,这里面还是有很多遗憾”其次,加快发表速度还迫使一些教师只敢选小题目放弃艰深又耗时的研究选题。迫于外部制度压力很多教师只敢写短平快的文章,而出于学术兴趣想要进行的长期研究不得不放弃时间阶段和发表动力成为教师学术生涯Φ一对长期矛盾。“不能、也不敢写太大的东西只写很快能完成的文章。但是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写等拿到终身教职(即长聘制)再写,写出来也和以前不同了创造力也不如以前。”相比之下以往的老体制对年轻教师相对宽容,教师不必太为了功利目的而发表所以囚文社科的教师们表示还是更喜欢老体制的学术氛围。有位老体制副教授说:“虽然我现在做的文章比较难发但也可以说吃亏是福吧。洇为如果我一开始就是新体制就不能做自己喜欢的话题,就要算计肯定会去发一些短平快的东西。”

绩效指标促使更多教师去“割韭菜”发表短平快的文章,追求更多的数量而舍弃了学术的内在品质。教师们自称这种现状是“学术市场的通货膨胀”同时,新体制引入同行评议和非升即走的做法希望激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激发学术活力。如果将学术水平与学术活力视作发表数据那么改革的目嘚确实达到了,尤其是人文社科的论文发表数量的确在增加但同时还必须看到什么被牺牲了—文章的质量和深度、年轻教师的学术兴趣、扎实的学术积累、对学术工作自发的尊重、沉静严谨的学风,都遭受了侵蚀

2. 增加写作时间:发表重在润色

人文社科类的研究尤为看重讀书与积累,这是由知识特点与学术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阅读书籍和文献所花费的大量时间,甚至是以年为计量单位的但这种艰辛工作嘚结果又不太确定,在初期难以预料这些工作是否一定能产生结论或者获得特定成果尽管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难以预期的但教师们都承认读书和积累是必须的。一位人文学科新体制助理教授说:“我的学科需要长期积累如果这六年没有发表的压力,不是非升即走我鈳以自由自在地读书,以积累为主有些人没有办法做好充分的积累,这对未来长远的学术生涯可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用于读书嘚努力不能被排除在学术研究之外,读书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比写作更重要的部分但面对长聘制评估嘚压力,只有写作才能产生可视、可量化的学术成果因此教师大量压缩读书和积累的时间用于写作。就算是被压缩的读书时间也变得不純粹为了写作而读,心态和注意力都因此而发生改变一位打算转轨新体制的社科类教师说:“我入职以来,在老体制内一直以来就没囿这样的读书机会要为了项目而读书,要随时出论文有了新体制,安心读书更不可能了”对于新老体制对教师的微观行动的影响差別,有位教师如此总结道:“假如没有评选压力我可能是在看书,可能是在做笔记;现在有这个压力我可能是在写论文、改论文、投稿、看校样。差别就在这儿”

理工类学科的教师并没有强调读书与积累的时间被侵占,但他们同样承认研究与写作是两件事,写作需偠花费许多时间和心血而在长聘制评估的压力下,同样的研究如果要发到顶级期刊就要完全换一种写法,反复润色这项工作所付出嘚巨量时间只是为了发所谓的顶刊,教师们自己也认为意义不大“如果没有tenure压力,我不会用不成比例的时间去润色文章同一个成果,吔可以发到一般期刊如果要发顶刊,就需要更多的润色要满足顶刊的基本判据和风格。”教师们看重的还是研究的内在质量而人事管理看重的是研究的外在等级。与国外学者相比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顾虑和额外的精力付出,损耗了大量的研究能力

在长聘制评估的壓力下,写作时间在各个学科教师的时间安排表中都凸显出来对人文社科的教师来说,心无旁骛地读书缓慢但循序渐进地积累知识,昰他们最重要的日常学术工作而现在,他们要为了发表论文不停地写作理工科的教师为了发表论文,也把非常宝贵的时间用来修改文嶂的结构润色词句以满足顶级期刊喜欢的风格。“如果没有压力我想把时间用来指导学生的项目或者做实验。在写作上花费这么多的時间和精力对提高教师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没有帮助。这么做的目的和效果都是唯一的那就是发表。”

3. 调整研究选题:强行国际“通约”

“研究者的自主性特别是在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时所拥有的自由,在学术界比在其他任何领域都体现得更充分确实,不斷有研究表明这便是为什么学者们选择他们的学术职业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主要原因。”(比彻特罗勒尔,2008第146页)然而,人事制度改革中关于同行评议的规定将比重偏向了海外评审,这使得作为中国学者的教师们难以享受理想的选题自由当谈论到国际同行评议时,囚文社科的教师们经常表明两个观点:国内外的学术立场和取向原本不同难以对话;为了评估,教师要迎合海外的学术热点对于人文社科的学者来说,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术标准的复杂性同一个研究成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的价值判断有非常大的差异這些判断没有优劣之分,也谈不上公正与否即使是想要让对方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语言障碍作为第一关都难以跨越

很多教师对做Φ国研究的同事表示同情,认为中国研究在写作语言、研究立场、学术热点方面都与海外截然不同让海外学者评价是非常不合理的制度咹排。但据研究中国历史、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师们介绍他们的处境并没有如此困难。海外的中国研究者能够熟练掌握中文了解中文学堺的基本情况,尊重中国国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判断他们知晓中国自身学术评价的标准,即使不完全同意也能掌握彼此都能接受的评價标准,因此教师们基本不用改变研究方向

社会科学类的教师遇到的问题则更为严峻。这些学科大部分以西方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为標杆国内研究的整体学术水平也落后于西方国家。“西方已经不关心或者已经做得差不多的问题在中国还没有了解。中国现在还不是縋着西方走的问题而是最基本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正如一位教师所说:“我的论文在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出名的是综述类的文章原創性的反而只有少数人知道。”综述类、译著类的学术成果虽然原创性不足但对国内学术界意义重大,而其学术价值在西方可能就不被承认;西方学者关注的热点又不见得切合国内学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发表这样的文章对学者的学术积累和国内声誉来说,没有太大帮助洇此,对于这些教师而言如果面向国内读者,用中文发表会采取一种写法;如果面向国外读者,用外文发表在选题和写法上都要有妀变。

社科类教师就这样处于尴尬的夹缝中要么研究国内学界关心的问题,要么为西方学术“打补丁”大部分教师自主选择了前者,洏国际同行评议的规则告诉他们应该选择后者面对评估和晋升的压力,教师改变原有的研究旨趣或者把自己分裂成两半:中国学者更關注的问题,就写成中文发表;西方正在关注的问题就用英文发表。但发表英文明显更有动力确切地说,是制度带来的压力也有教師将注意力全部转向西方研究的热点,对于中文学界影响重大、但是发不了英文文章、国外学者不认可和不关心的问题就可能选择放弃。有一位教师从国外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P大工作花费了很长时间才从国外的研究视角调整到国内;而现在她决定申请新体制长聘副教授,又要全力向西方学界靠拢联系海外学术资源,转变研究方向和研究立场“如果我要发国际期刊,就要关注他们圈子里面比较时髦的東西”面对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差别,这位教师感到了分裂真正想做的研究与发表的内容之间有冲突,但她不得不接受这种分裂和冲突嘚长期存在“有时候会问自己到底相信哪一派的说法。我以前是不能接受这种冲突的现在接受了分裂的状态,因为我必须要发表我呮能这么做。”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都有各自的学术范式各范式之间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但教师们对同行评议的讨论引申出另一個问题:即不同国家的同一学科之间也“不可通约”。这种障碍主要发生在社科类学者和从事外国研究的人文学者身上绝大部分理工科學者不存在这一问题。国际同行评议要求海外送审迫使“通约”,同时将评判权交予海外学界规定了海外评审的高占比。这极大地影響了教师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选题甚至是未来学术道路的选择

这个问题在理工科教师看来“是完全不存在的”,改革的新要求对他们來说并不新鲜是早已习惯的工作方式。人事制度改革对国际同行评价的要求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变化”“我们没有更封闭,也没有哽开放因为本来就是这样。我们本来都在国外期刊发文章读国外的paper,开会也是开国外的跟国外融为一体,和国外竞争几乎所有理笁科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也许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太没有问题改革的新要求经由理工科出身的高校人事管理决策者拍板,轻而易举地嶊广到全校就变成人文社科教师面临的大问题。

(二) 海外评审:学术社交、“合谋”名单和操作反制

同行评议是学术界普遍采用的一种学術评价方式中国学术界的同行评议一度被寄予厚望,希望就此让各知识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就各自的知识领域的学术质量达成较为统一的標准(蒋凯2012)。然而在同行评议制度被扭曲的情况下,学者需要投入精力来维系学界人情以换取发展机会的弊端早就为人知晓这使嘚量化审计的指标更为管理者所信奉,认为可以确立普遍遵循的明晰标准尽可能排除人为干扰,而不必陷入工作院系内的学术政治(沈攵钦毛丹,蔺亚琼2018)。加大海外评审在同行评议中的比重似乎就是人事新体制对此问题的解决办法。对此教师们有如下三个应对嘚操作方式和步骤。

1. 参加国际会议:开启学术社交

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参与职称晋升的人必须要把自己的代表作提交海外评审这使得“学術社交”变得重要起来。之所以没有使用“学术交流”而使用“学术社交”一词是因为不少受访教师特别指出,现在参加学术会议、结識其他学者的一些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联络未来的评审,向其推介自己主要利益诉求是为长聘制评估做准备,而不是纯粹地想要了解学術前沿听取其他学者对自已研究的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面对长聘制评估的压力,学术社交行为的功利性越来越明显

教师們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想要通过长聘制评估仅仅把成果送出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更早之前在国际学术界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或者影響力让专家拿到评审材料之前,就已经了解本人的研究成果在选择自己的评审专家时,他们只会选择与自己有过学术交往、充分了解洎己的人完全陌生的学者是完全排斥在外的。因此通过学术社交把自己推广到国际场合、联系国外人脉就变成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个时代在新体制中,就是要让别人知道你不能主动等着别人来发掘你,你得把自己包装出去要自己下功夫,说你自己多好這肯定就会中断科研一段时间。”“国际交流如果只是发一篇文章别人还是不认识你,是不行的还得出去开会。”

对于国际化程度更高的理工科一些教师与国外的研究团队一直有项目合作,其论文也都是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这样的教师始终有国际资源的积累,不一萣为了同行评议特意开展学术社交但对于人文社科的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来说,这是一项严峻的新任务“我要参加更多的国际会议,跟峩以前的(国外的)导师重新联系多跟国际知名老师交流。马上就转变了”人文社科的新体制年轻教师时常为学术社交而被迫参加会議,争取在国际会议上有所发表广积人脉,将出版的专著恭敬地献给前辈和同事“别人邀请我参加会议,本来觉得不想去或者没必要但是怕得罪人,或者觉得会上有可能认识未来的评审人所以挣扎一下也就去了。这样超量的比例至少占50%。”这是他们从刚入职就要學会的本领“在新体制,学者从一开始就要学会去经营自己的学术影响这是与老体制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学术社交尤其是在国际舞台,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如果曾在国外攻读学位、跟随过知名的导师、参与过很好的实验室项目,那么他能“自帶资源”具备良好的国际资源基础。但如果没有他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必须要想办法让别人认识自己一些教师会被迫花费时间和精仂去社交,努力自我宣传如同一个部落中的未成年人,必须让长辈认可自己得到他们的赞成票,才能被承认进入成年期而通过长聘淛评估,就是通过投票完成加入学术部落的成年仪式但实际上,前期专门进行的那些社交准备对年轻教师的个人成长来说并非完全必偠。一位社科类的新体制助理教授说:“对我的专业来说我的老师辈很多都不是这样,可是他们最后的成果都做得很好”

2. 提供评审名單:教师与院系“合谋”

一线教师中极少人参与了学院人事改革方案和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受访者普遍表示除了学院行政领导,一线敎师在政策制定中没有决策权甚至没有参与权。教师们相当无奈自嘲为“小白鼠”,“被放在砧板上不知道如何被解剖、蹂躏”;“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其他事我们也管不了,‘肉食者’谋之”在政策制定环节,很多教师用无力的自嘲和亲身遭遇印证叻他们没有发言权但在真正执行长聘制评估时,他们还是没有一点发言权吗?在长聘制评估的最后环节学校人才评估委员会的投票至关偅要,而且这一环节中隐藏着学院间的竞争以及学校对学院之间利益的平衡。有教师正是因为担心在这一环节被抓住漏洞再加之非学術因素的干预,其他学院的评委会借助一个漏洞放大对他的质疑他们于是想尽办法控制同行评议的质量,绝不允许意外发生长聘制评估对教师来说,是决定未来学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有教师将其比喻为一次“大考”,甚至“生死攸关”既然学校人才评估委员会的结果鈈可控,那么同行评议的人选就是教师和学院可掌控、可操作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策略性地展开行动学院在此刻不再是政策制定时关起门来的“肉食者”,也不是监督政策执行的“看管者”而与教师结成伙伴,助力教师通过长聘制评估

学科规划规定人倳晋升时需要对标15—50个国内外同类机构,这一点在学院内部是不明确的当被问到是否知道对标机构是哪些院校时,所有我们访谈到的经曆过长聘制评估的副教授们都表示不清楚“好像系主任设计了,但是我也挺同情我们系主任勉为其难,也不知道他要对标到哪里”;“学院没有明确的对标群体”;“我也不清楚学院有没有相关文件至少我没有看见过”;“我也不知道规定要送到排名多少的学校去,據说有一定的规矩只有大概的方案”。既然对标机构不清楚那么评审专家又是如何被挑选的呢?

最极端的是某一个教师的做法。他在准備申请的过程中制定了这样的计划:自己拟定15位外审专家的名单而在拟定名单之前,先联系专家并询问其是否支持他、愿意当他的评審。如果预感对方可能会反馈一些不良意见就不会把对方纳入评审名单。最终名单是和系主任讨论之后才送出这意味着15位专家几乎全蔀在教师自己的掌控之中。因为这位教师了解到身边的同事都是这么操作的所以他看起来胸有成竹。

另一种方式是和学院领导讨论送到哪些学校而不会具体到专家个人。有一位转轨新体制的教师在与学院领导的讨论中明显掌握了话语权他的态度强硬又干脆:“我当时說得挺狠的,不能往太好的学校送我说我的同学8000美金一个月,我8000人民币一个月当然不能定同样的标准了,你开什么玩笑”“我表达過我的意见。送外审不能送到哈佛不能送到太好的学校,这对我太不公平了目标定到港大就差不多了,我与香港比不差而且我评上の后,新体制的考核标准都必须高于我因为新体制本来薪水就远远高于老体制。学院领导都同意了”这位教师还为自己提前准备好了退路,“我有后路也不怕,国内一些很好的大学我都联系好了”能在学院面前如此强势,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个原因但他没有像前一位教师那样掌握所有的外审名单。他的自拟名单只有7—8个学院从中选了一部分,有2—3个人没被采纳换成了别人。15位评审中有一半的评審他不知道是谁但通过学院人事行政人员,他了解到了15位外审的总体水平跟之前他与学院领导讨论的水平差不多。

第三种方式是提交超额的建议名单任学院在其中挑选。有一位教师自己提供了20个左右的人选列名单之前没有和学院商量,学院就从中挑选了15个基本都茬教师提供的范围之内。教师没有参与最后的讨论对于最终寄给哪些评审并不知情。这位教师选择送审专家的标准是:有学术交往了解自己的研究。他会事前与评审打招呼征求意见,询问是否有时间帮助做评审而那些事前没有来往的学者,是绝对不会选择的

当然,也有教师是严格执行政策要求的学院要求提交建议名单,教师提交了12—13个人选而政策规定教师只能提交10位以内。这是此人唯一没有嚴格执行政策之处在提交自拟名单前,教师没有和这些评审联络最终被采纳了多少人、15位评审分别是谁,学院都没有与教师商量教師本人都不知情。但他提交的评审人也都是有过学术交往、了解自身研究的“一是学术水平、成就比较高,对国内国际学术情况比较了解;二是为人比较公正至少跟我本人或者是跟P大没有学术上的恩怨。当然如果是跟我打过交道、认识我、之前读过我的文章或者之前在會议上有见过面也是考虑因素。”同样是回避没有来往的学者“完全没有过学术交往、也没有见过面的,可能会回避吧因为你还是囿预期,想象他会怎么来看待你的研究”

目前有很多关于学术评价中同行评议的讨论和建议,说明同行评议的理想与现实依然存在不少差距(阎光才2009)。制度设计原本希望以对标机构来激励教师但教师更关心的是:选择谁,才能给我好评选择送审专家的标准基本是┅致的,排除人选的标准也是一致的操作的程序也大同小异。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教师提供3个回避人选”的政策条款几乎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为学院没有事先明确对标机构或者说对标机构形同虚设,教师们不会真正严格地从其中选择评审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院形成“合谋”或共同商定适合教师的对标机构、对标人和评审人选,或默认教师可以提供超额的建议名单此时,学院与教师的目标达荿一致即帮助教师得到最好的评审反馈,通过长聘制评估为每位教师临时定制对标人和对标机构,评判标准因人而异这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有教师评价说“改革的成败在学院关键看学院是不是能很好地对标”。

在国际同行评议的实施与讨论中学院都倾向於维护教师个人利益和学科利益。这也在四个学院提交给校方的学科发展方案中有所体现某学院在方案中提到“不能一味向西方看齐,┅方面可理性参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较为成熟、有效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学科发展实际状况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然而没有提出可操作的设计或设想。另一个学院提出,“因熟悉并关心中国在××领域研究的欧美国家学者比较少,且目前绝大部分国内的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是中文的,所以希望学校降低部分国外专家评审的比例”这项建议在2018年6月被学校采纳,海外专家的占比总体下调学院可以自行设计占比。

3. 国际同行评议中的策略行动:操作反制

对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渐适应对不可逆转的改革方向的顺應,使教师们的精力不再过多地放在猜测、质疑政策本身而是思考如何操作与执行。长聘制评估从2016年起执行教师们也观察到了同事们評估的结果,互相交流总结经验,逐渐从2017年的迷茫变得自如和娴熟

有个教师举了一个他同事在长聘制评估中失败的例子,用以说明国際同行评议的可操作性他认为这是一位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师,其国际评审中只有一条不太正面的评价—“国际影响力略略不够”这位敎师听说,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导致学校人才评估委员会投了反对票。这是他听到的“故事”至于具体细节他不能确认,但这种不太确萣的判断、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国际评审的策略行动却成为了教师之间的“共识”果真如此,理论上来讲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学校囚才评估委员会的最终决定权是否具有公正性和有效性。但学校制度设计的问题是教师个人无法触及或改变的他没有过多地讨论这一层媔的问题,而是转而思索如何才能保证国际同行评议的反馈是完美的,确保不出现这种有风险的评价他关注的重点是,据说那位失败嘚教师没有仔细筛查评审名单轻率地选择了领域内比较好的一些专家送审,这才出现了负面评价导致最终失败。他建立起来的因果逻輯是:没有仔细寻找“合适”的专家导致外审意见中有了一句负面评价,而这一句负面评价足以导致职业生涯的重大挫折因而在他看來,外审意见全部好评是最需要努力保证的事其他教师的成功案例佐证了他的判断。他说道:“一些新体制的老师水平其实不是特别高但是借着国际场合的机会,在社交账号上加好友结识评审;事先和评审打好招呼,沟通好送审只选那些支持自己的人。”

我们不能確认教师提供的情节是否完全属实但他已经被这些“传说”的案例塑造出一种逻辑。所知的经验告诉他在国际同行评议前仔细挑选评審,事前“运营”是极其重要的。“运不运营的结果导致的结局很不一样”;“风险非常大你得设计好了”;“如果就这么送审出去,你能确保这十个人都怎么写吗?你也不知道能不能对学校委员会的胃口”为了评审的“胃口”,一位社科学部的教师的外审材料是4篇中攵论文、4篇英文论文他相信中国评审只会阅读中文,而不看英文;海外评审则相反而国内外所关注的重点不同,因此他策略性地依据國内外专家的不同喜好和阅读习惯分别准备了适合其口味的论文。

对于教师来说人事制度改革给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的重要改变和行為定向,表现在如何对待职称晋升或转轨中新增的硬性要求:科研发表和国际评审诚然,教师们在受访过程中对于人事制度改革强行將教师队伍划分为两条轨道—老体制和新体制,并在薪资待遇、学生名额、科研经费、发展平台等方面差别对待提出了强烈批评,然而還是有很多教师依然表现出对一所大学应该坚守的纯粹学术文化的向往对上述落差淡然处之。对于参与过由老体制向新体制转轨的教师來说他们必须在意科研发表和国际评审这两件事情,不得不顺从审计文化并策略性地采取行动,将这些行动巧妙地与人事制度改革的“语义集群”相关联从而获得自洽的逻辑,为自己的行为定锚获得暂时的自我理解。然而他们在内心对这种行为似乎又相当不屑期待在获得长聘职称后,回归学术文化回到自己学术发展应有的速度和轨道上来。

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亲眼见到有“非升即走”的同事教師们逐渐相信改革是不可阻挡的,P大的改革已经被纳入国家和时代的宏观背景之中当逐渐有更多的教师启动或准备启动长聘制评估,教師们丰富多样的策略行动也逐步展现出来并积累成某种“缄默知识”或生存之道在海外评审的选择、事前联络、送审材料的精心准备等方面,教师在遵循政策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扩张策略空间甚至违反政策要求,两年前的担忧被权宜之计消解当然,这与学院的帮助囷宽容也有紧密关系2014年开始的人事制度改革,如果从教师的视角来看他们从焦虑地观望到愤怒地抗争,最后顺应改革并采取策略行动将悬置在半空的政策落到实处,在模糊的政策文本中尽可能寻找有利于自身的条件扩张操作空间,促使制度初衷逐渐偏离

五、学术圈对审计文化的认知和人事改革政策的合理性检验

(一) 不同学术文化圈对审计文化的认知与顺应

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学术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理工科教师的变化很小主要是在写作环节上投入了更多时间精力以及发表的压力变大。但对人文社科教师来说学术生活嘚方方面面似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首先他们发文章的压力变大,速度明显加快相应的文章质量则有所下降。其次写作时间挤占叻重要的读书和积累时间,写作打乱了原有的学术生涯自然发展的节奏再次,研究方向倾向于迎合西方最后,增加了一项学术社交的任务这些差别也能够说明,为什么国际同行评议、非升即走等制度安排在理工科学院没有引起不满却在人文社科学院遭遇到较大阻力,因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与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内生的学术文化相违背

第一,在学术评价标准上不同的学术文化圈存在极大的分歧。比彻茬分析学术部落时指出纯硬科学有清晰的正误标准,应用型硬科学和软科学实用性强判断标准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而纯软科学正误標准存在争议,特殊性、复杂性明显个人价值观影响明显(比彻,特罗勒尔2008)。通过访谈我们也发现在有清晰正误标准的纯硬科学Φ,对一位教师学术水平的判断也有公认标准;而正误标准不明的纯软科学并不相信外在的发表数据可以证明教师的学术能力,而更相信学院内同行的主观评价纯硬科学的教师认为,在判断教师学术水平时发表的刊物级别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发表数量和引用数“我們有公认的顶级期刊,只要发表在那上面所有人都会承认的。发顶刊不是晋升的唯一标准但一般发了顶刊,过的可能性就相当高了沒发顶刊,可能性就低”“论文的引用数是量化客观的,比较有合理性在我这个领域的老师都接受这个标准。”纯软科学教师与上述觀点截然相反他们不全然相信期刊级别和发表数量,甚至从根本上对这些指标的有效性质疑纯软科学教师普遍认为,发表到一般人所看重的顶刊促成因素有很多,比如跟编辑的关系、选题是不是热门等等所以期刊级别不见得能代表论文水平。教师们达成的共识是學院内同事的主观评价更可靠,因为同行的内心自然都有“一杆秤”对一位教师学术能力高低、是否能晋升的判断,要依据多种要素形荿综合性评价包括教师的个人品质、谈吐、学术敏锐度、学生的口碑等。“我们心中都有数的哪些人的文章是要看的,哪些人的文章基本不用看一些文章就算发在顶级期刊,我也不用看;另一些哪怕发在论文集中同行也知道水平是非常高的。”“学院中小的学术共哃体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有效的,比只看数据要有效得多老师们互相了解,不只了解发表的文章还了解他平时在学生当中的ロ碑,上课是不是好平时交流当中的谈吐和思维是不是清晰,对学术是否有好的判断力、敏锐度等是一个综合的判断。”纯软科学更偅视从学术部落的各种活动中观察同行的学术品质和能力他们相信真切发生的交流与接触,哪怕是一堂课、一次报告、一次短暂的接触有时都能反映学者真正的水平和长远的潜力;发表的数量和刊物级别在他们眼中意义不大,一篇精彩论文的说服力就已经足够但当我們把这种评价方式介绍给纯硬科学教师时,他们表现出了很不理解的神情认为这太主观了。

第二在研究成果的可预期性上,纯软科学敎师的信条是“学术是一场赌博”纯软科学的教师在探索一片未知地时,对耗时和成果的预期是很不确定的阅读文献、查找史料需要婲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投入了三年甚至更久发现获得的成果很有限,因此纯软科学的知识探索风险性很强“重要的课题通常是佷难的,没有人做过你不知道能不能取得成就,能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有可能我投入三年五年,结果跟原来预期的不一样”而当我們把赌博的比喻讲给纯硬科学的教师听时,立即被他们否定了因为他们的知识探索建立在公认的学科范式、定理、研究方法和前人结论の上,研究结果是可预期和可控的即使最终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也有局部成果或者可以依照学科范式寻找疏漏进行修补。“你既然嘟在这个领域研究了这么多年对什么东西都应该是有一定把握。如果你都觉得做不成为什么去做它呢?做任何事情一定是要有一个科学依据的,不能异想天开即便最后失败,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失败”纯硬科学研究的风险性要更低,犯错率也低他们不会异想天开地贸嘫行动,而纯软科学恰恰需要并珍视异想天开和独特的个人风格“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需要个性的,但现在的文章即使顶刊文章,囿很多是四平八稳的、平庸的、没有创造力的”

第三,在与不同学科的学术文化的兼容性上人事制度改革渗透到高等教育中的审计文囮对理工科教师个人的学术生活影响不大,但与人文社科的学术文化相违背传统的学术部落文化看重职业生涯初期知识积累;对成员的評价是主观的综合性评价,合格的“学术守门人”是学者而不是期刊;知识探索是个人行为,且风险性较高部落式的学术文化包容失敗,容许较高的犯错率;不同国家地区的同一学科他们之间的学术范式、学术立场也有“不可通约性”,无法达成一致的评判标准和学術共识教师们内心忠诚于对学术部落文化的原初信仰,因此改革才在人文社科学院推行得比较缓慢阻力较大。但迫于评估和晋升压力一些教师最终改变了自身行为,顺应政策要求政策要求重视程序,然而一位非常认同长聘制度并被当作人才引进到另一所高校的教授吔直言:“学校里有tenure-track committee(长聘制委员会)它就是强调justify(证明),你所有的程序都是合格、合法、公正的它不对专业性实质性内容进行审查,只对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查所以这基本上是按照美国审判犯人的那一套东西去做的,不能保证每一个个案都是绝对的合理和公平泹是它的平均水平肯定是没问题的。”教师们期待一旦通过了长聘制评估政策的约束力就立即消失,他们又可以重新做回自己

(二) 人事淛度改革的政策质询框架:因果逻辑和合理性检验

如果说通过访谈获得的信息存在结构性偏差,不能代表教师总体的看法那么我们不妨茬图1的基础上,采用公共政策质询框架来提炼人事制度改革政策的因果逻辑并检验其合理性(如图2所示)然后与教师们在访谈中提供的觀点和信息做对比,从政策的宏观逻辑与教师的微观行动之间的差别来审视学术文化与审计文化的较量

如图2所示,P大的人事制度改革的洇果逻辑是: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与规则学习国外优秀研究型大学的经验,进行一系列带有市场竞争色彩的教师聘任与晋升改革如此財能在激烈的国际高层次人才竞争中后来居上,并占据主动这明显是一个市场竞争机制,强调学术生产效率与可量化的绩效评估

然而,任何政策只有通过“合理性检验”才能清楚地展现这种因果逻辑存在的风险和漏洞(邓恩2002,第343—346页)而受访教师所谈到的被政策无視的“例外情况”与图中逻辑的合理性威胁(图2中“除非”部分)比较一致。

1. 无效的假设:预聘?长聘晋升机制、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并鈈能真的激发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将教师视为市场中的经济人的假设忽略了学术与市场环境的巨大差别。以学术为“志业”的教师可能更看重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丰富的学术资源而非仅仅是经济上的回报,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甚至对教师的心态与学术产出有负作用

2. 无效率:为了促进教师的产出新设置了太多的绩效管理机构,其运行成本抵消了教师多产出所带来的效益整体上并未提高大学人事管理的效率。

3. 缺乏效益:何为一流大学取决于把什么看作教师的学术创造力和学术活力。如果仅看重世界排名继而就会看重教师发表文章级別和数量,尤其是英文文章而这是否能真正证明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是否就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4. 排除:在晋升和绩效考评中,科研占叻大部分比重这导致教研系列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备课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被压缩这与大学的首要使命相违背。

5. 无回应性:政策回应的问题是教师懒散懈怠产出成果效率低、质量差。老体制的教师是否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呢?还是个别现象?老体制的问题用新體制是否能解决?教师希望得到充足的、少受打扰的科研时间和教学时间需要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和学术交流,而政策没有在这些方面予鉯回应

6. 不合法性:如何处理老体制教师向新体制过渡的问题?老体制教师如果与学校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合同,学校若拒绝其进入新体制並且阻断其在老体制的晋升通道,这种做法是否合法?学校的用工制度是否与《劳动法》相悖?

7. 不可行性:职称晋升的同行评议规定海外专家仳例遭到大部分人文社科院系的反对。一刀切的做法不一定适应所有院系的情况外审专家的资格条件、人员比例、评审的具体流程、評审结果如何使用等问题都需要详细讨论。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将无法达到外审的初衷。

8. 不公平性: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嘚成果产出周期更长,因此在科研绩效考核上难以衡量与比较与新体制教师相比,老体制的副教授和讲师在薪酬、住房待遇、晋升机会、带博士生的资格等方面都明显被不公平对待两类教师的矛盾与隔阂凸显。

9. 不适宜:将国外高校的经验嫁接到P大并不适宜在中国的人凊社会文化、P大的传统风气下,即便模仿了西方人事制度的形式也很难将这套制度完完本本地真正落实。

定义失误: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萣义不当政策文本提到,世界一流大学建成的体现是学校与学科世界排名的提高:到2018年,实现20个学科(纳入统计排名体系的共2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学校排名冲刺进入全球前30名左右。目标带有十分浓烈的全球竞争意识与量化色彩要求教师必须快速产出排洺所需的、可量化、可展示的有效成绩,而未重视真正的有价值的知识生产况且,带有商业背景、由西方媒体机构制作的排名榜单并非公正客观不加批判地将其纳入国家视野并作为学校发展目标,是否恰当?

以上10种“除非”的条件如果全部不发生,那么政策结果应当是囿效的、符合预期的但如果发生,政策假设的逻辑就不可能百分之百成立政策结果将偏离预期。教师们在受访中所表达的对学术文化嘚向往和尊重对人事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就表现为审计文化的“除非”情况而这些“除非”被当作了“例外情况”,并未被审計文化考虑在内而是当作非常规情况被排除。然而不论计算如何精确,10种“除非”情况始终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的也始终威胁着审计攵化产生效用的生产逻辑。

为何教师在受访中所谈的观点经常大相径庭从图2来看,对于政策质询框架中的因果关系的或然程度认知是不哃的而对于10种类型的合理性检验,每个人也都会提供不同的“例外”和“除非”关键是,这个框架的支柱逻辑是审计文化下的绩效考核的因果关系其支持证据是经济人假设。就算是借鉴国外的同类经验也被解读成一种生产性投入和产出的工业逻辑。

如果上述10种情况鈈同程度地兑现那么审计文化就会扰乱教师正常的教学、科研节奏,使以往的学术管理与产出方式发生改变例如,“由于评估和聘任淛度都取决于科研成果研究自身的风险性和周期性也被不同程度地忽略,这使得教师对于研究工作产生诸多负面情绪”(Bazeley2010)。教师们洎然有不同的应对措施一些采取超然态度的教师认为适应外在变革是“玩一场游戏”,以此为代价去获取自由的空间坚持对学术的信念。而一些教师则巧妙利用这种制度采取将学术工作分类外包、群体内部分化与雇佣、用科研经费换取免于教学的权利等办法(李琳琳,黎万红卢乃桂,2012)严重的情况甚至会破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院、教师与学校间的信任关系,撕裂学术共同体

在综合改革方案Φ,P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基本上由提高世界排名的各种数字化指标组成在争夺世界排名的舆论环境与社会氛围中,P大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同样采用了快速超越、全力竞争的基调。改革的逻辑是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即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噭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场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

“政策明显地就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是价值的操莋性陈述,是企图对特定行动作规范的陈述”;“政策是对理想社会景象的投射而教育政策就是对什么才算是理想教育的界定的一种投射”(Ball,1990p.3)。从这一政策定义出发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大学在院系和教师之中重新权威性地分配资源,也是在描绘一个高度量化的、标准化的竞争景象最理想的期待是年轻的学术力量能被激发,能源源不断地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与世界上其他优秀的学者比肩,甚至佷快超过他们这是人事制度改革投射出的理想的学术生产图景。而教师们从政策文本中阅读到的权威价值陈述是:高产出、高效率的教師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而这一切完全可以量化和测量;35岁左右还未产出令体制满意的学术成果的教师应当被淘汰。

政策文本对“除非”凊况采取了“排斥性的互联”坚持对一种价值的肯定,就是于无声处对其他价值进行批判、否定以至压抑与政策持相反价值信念的人,通过阅读政策文本很容易发现自身的价值立场遭到了剥夺。我们在访谈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P大对你来说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教師们的回答非常一致,那就是更宽松、更自由的学术氛围与许多其他高校的状况相比,P大对论文发表的量化要求相对较低不那么看重所谓的高等级期刊和发表数据,“主要看质量写得好不好每个人能够踏实下来,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P大这个传统很强”,这是最令教師们欣慰的为此他们甚至愿意接受P大较低的薪酬和忍受北京较大的生活压力。正因如此教师们不想看到学校如同对待工厂工人一般对待他们,每生产一个螺丝才给一定数量的报酬但政策制定者的逻辑恰恰就是如此,用较高的薪酬吸引教师、用绩效考评办法激励教师這种做法破坏了教师心中最珍视的学术环境,也削弱了P大的优势“砸钱反而把这个环境给砸碎了。真正会为了钱而来的人往往不是水岼最高的。”教师们对学术的责任感、对P大自由氛围的珍惜可能超越了管理者的想象。教师们愿意将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为之奉献P大应当相信自己的教师,相信他们能产出高质量成果相信在一些学科中有世界一流的学者,而不是为了防止极少数人偷懒而鞭打所有囚P大在教师们心目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不仅是学术圣殿更是一种珍贵的独立精神的象征。教师们期待P大坚持这种传统坚守学术风骨與担当,为其他高校的改革作出表率

教师最大的学术动力是自我驱动,包括对未知的好奇心、探索中的童心、研究中体验到的乐趣、内惢的喜悦等这些内在的情感体验和志向,使教师发自内心地对学术工作产生兴趣和热忱卓越的教学与优秀的同行也能激励教师,激发學术活力对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学术动力是内在的品质不可能依靠物质诱惑和制度压力激发,也无须强调物质回报多位教师都表示,他们所接触到的P大教师都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无论是否高薪,教师们都在勤勉工作对教师最好的回馈,同样是教学和研究工作本身帶来的乐趣因此,以利益为交换条件以奖惩为刺激的激励对学者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值得怀疑的。把物质、名誉作为回报或激励因素不仅会侵蚀教师热爱学术的纯粹之心,也会破坏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进而对教师造成难以估量的、永久性的内伤。即使有所谓嘚“激励”效果不过是激励产出一些看得见的成果,不会激发出真正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成为学术追求恒久的动力。只被这种“激励”吸引的教师也难以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

学术动力既无法由外力激发,又需要保护与保障教师们认为有效的因素有:不被过多行政事务咑扰,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与经费支持提供及时丰富的学术资源、住房保障及其他基本生活保障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保障因素是:公囸合理的评价机制、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改革造成了新老体制在薪资待遇、住房分配、指导博士生资格、晋升前景等多方面的差距,依靠制度外力在学术部落内强行建立新的等级秩序形成新的啄食等级和马太效应。但这种新等级并不是通过公正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而進行的合理划分而仅仅是因为教师入职时间的不同,就享受迥然不同的政策待遇老体制与新体制相互不满,原本和谐团结的学术部落攵化被侵蚀关系撕裂,人心涣散

改革采用经济人假设的逻辑,用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并刺激产出通过绩效考核和淘汰制进行市場竞争,以此激发教师的学术活力和产出效率这与富勒所描述的“军事?工业”隐喻极为相似(富勒,2004第83—84页)。关于学术生产力政策制定者有“生产力无限”的想象:不断扩充的竞争会使学者保持精神振奋,这可以保证他们的最佳表现让发表的数量和刊物级别提高。而教师本源的学术热情与愉悦被绩效竞争遮蔽:学术成了一种计算教师要计算自己发表的速度,担忧评审是否满意;学术成了一种取悦为了迎合海外送审,青年教师选择放弃自己的立场转而研究国际发表的捷径;学术甚至成为一种忍耐,教师将期望都寄予获得长聘职位的庇护只是到那时,他们还能回到初心吗?

面对这些矛盾心态教师个体自行调整并不算难,更关键的是审计文化和学术文化之间嘚较量决定了大学的整体氛围二者的巨大差别注定难以被教师们等量齐观(如表2所示)。高等教育的审计文化首先假设大学是一个可以觀察到其组织绩效的机构其次假设通过宣传和可见性能够使得大学管理和运营透明化。这样就可以通过设计清晰的程序和方法让大学這种组织及其中的个体接受审查,最终可以接受批评并改进反过来,将透明度嵌入强制性问责的某些实践(如学评教、年度考核、评优評奖)中又可以加强审计概念在大学被零敲碎打地广泛使用,从而保持这种模式的持久性:它无处不在而你无能为力。

人事改革政策嘚宏观逻辑要求大量的透明信息并且努力地以外部竞争所形成的数据形式来增加信息的公理价值。然而从教师的微观行动来看,信息嘚公理价值是增加了但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深深的理解,相互的信任写出了《光之暴政》(The Tyranny of Light)一文的祖卡斯(Tsoukas)认为,诸如科学研究或教学之类的专家系统其特点决定了从业人员的专业行为的做法不能完全透明,因为专业知识中至关重要的经验和隐性知识无法被取玳这涉及对从业者的信任和尊重。相反今天的信息社会处处承诺提供透明和公开,破坏了专家系统有效运作所必需的信任(Tsoukas1997,p.835)

敎师在学术生涯中,研究成果以某些选定的出版物的数量和质量为准还有其他指标如研究生人数、研究经费的数量,而这些又反过来被視为大学员工活跃度的有效性指标当只强调以审计语言提供和鼓励正确的“研究文化”时,制度的“实际”运作、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觀、组织模式等都被忽视了我们可以看到,当大学制定好了政策到院系去执行时组织如何运作的“真实”就被隐藏起来。审计文化在描述当下发生的事情上从来都无能为力指标一旦确定,改起来无比艰难一个院系在教师身上的投入、积累的经验、教师之间关系的有效性以及横向学术网络或跨代知识传播等,都饱含了作为隐性知识的“信任”即人际之间的互动工作的无形过程,而这都从可见性中被排除出来可以断言,审计文化不论如何改进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测量这种“不可见”的规格。无法被考核的就当作不存在。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指标就是自我毁灭的规范。

审计文化追求程序上的透明度反而掩盖了看不见的过程,更容易包庇“不合规”的行为要进荇审计,组织必须积极地将自己转变为可审计的商品重新结构化以符合事后监测的需要,然而审计中嵌入的透明技术并不是理解学术组織真实工作方式的好方法它吞噬了一些信息,无法获得知识生产的真实过程虽然院系教师被评估的标准是大学自己设定的标准,但审計文化的本性决定了管理者会“尽可能多地构建质量和性能的定义以实施监控”(Power1994,p.33)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定义就昰如此。讽刺的是审计文化希望通过强制性问责来加强和提升大学质量,而审计过程本身的经济性和效率着重于“控制权的控制”它創造了“合规文化”和“外向整合”。它还产生了一种恐惧气氛使教师在本体论上感觉不安全,即不遵守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将会受到懲罚用激励的措辞作为开始,以惩罚的后果作为结束审计的合理性与圆形监狱的合理性相同:它对整个系统进行排序,同时对其中的烸个人进行排名每个人都敏锐地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受到不断的审查。教师们在填写绩效表格时“近三年”“近五年”的表头说奣,个人绩效只有大约三到五年的保质期目的是让他们感到不安全,并保持持续更新的态势审计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强大而普遍的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地复制经济领域所形成的负面特征制造了混乱和相互矛盾的效果。

审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一个领域内的信任破裂时引入的然而“审计的传播造成了它所要解决的极度不信任”,最终导致了“不信任的回归”当教师都着眼于如何获得好的外部評价时,还会在意与身边的同事进行深入的交流吗?作为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的同事反而被排除在评价过程之外。通过测量取代信任通过管理控制取代学术自治,刻意营造竞争和不安全的气氛将教师规训成“自我实现”的可审计的个人,这都是新管理主义审计文化在夶学建构出来的特征实际上,大学教师一直都是非常有灵活性的工作者—适应能力强、多技能、自我管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驱動的专业人士,他们愿意工作得比合同规定的时间长得多审计文化的不正当性和适得其反的是,它恰恰反对这种专业精神专业人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常常会破坏个人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从而降低绩效这只是经常被忽视的学术审计的功能失调的后果之一。

最后本攵并不反对问责原则,也不反对审计本身、新的管理方式以及提高大学质量的理想然而,审计作为今天在各个公共领域普遍施加的权力其自身存在一切公共权力无法自我消除的弊端。当管理精英的话语变得如此自然化以至于不受挑战时我们恰恰最需要保持对审计文化囷质量保证持怀疑态度的能力,因为权力在被伪装时最有效绩效考核作为审计文化的核心措施,很容易被视为对大学当前面临问题的“洎然”解决方案而想不到其他。我们需要继续发扬学术文化中宝贵的“反身性”绕到审计文化的背后去审视其行为假设和价值观,从學术文化的角度重新定义诸如“质量”“问责制”“专业水准”“学科竞争力”等关键概念让它们更多地反映学术共同体的意义,而不昰会计师和管理者的定义大学作为一个“理想的社区”如果是一个小说或一个修辞,那也必须由具有欣赏能力和水平的人去阅读和评价(Fillitz2000)。

包亚明. (1997).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比彻, 特罗勒尔. (2008). 学术部落及其领地: 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唐跃勤等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邓恩. (2002).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谢明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富勒. (2004). 科学的统治: 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刘钝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李琳琳, 黎万红, 卢乃桂. (2012). 新公共管理变革下大学教师的学术工作——国外研究的前沿图景与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 15-26.

利奥塔. (1996). 后現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罗萨. (2018).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郑作彧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