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亚洲形势的安全形势,呈现出哪些特点

亚洲的安全与中国的责任
谈到亚洲,最受瞩目的是亚洲的经济活力,亚洲几乎成为“经济奇迹”的代名词。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亚洲国家经济联系紧密,但政治关系冷淡,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增多。如何看待亚洲的安全形势?亚洲究竟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
毋庸置疑,冷战后的亚洲基本保持了和平和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为亚洲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聚精会神搞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带动了地区国家间关系大幅改善。当前,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自贸区建设、互联互通等重要领域合作不断迈出新的步伐,经济一体化持续加速,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这是亚洲当前形势的主流,也是亚洲未来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亚洲也面临不少安全挑战,既有二战残余、冷战积怨、海上和平稳定的“暗礁”等历史遗留的安全矛盾,更有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网络安全、能源和粮食安全等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此外,通过强化双边军事同盟寻求个别国家绝对安全的做法依然存在,一些国家间互信赤字仍待弥补。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各国办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地区和平、发展和安全的重大贡献。只有开放包容,相互尊重,加强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携手营造和谐稳定的安全环境。
针对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形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逐步深入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进程中,提出了“新安全观”理念。我们不认同基于零和博弈、武力争霸、强权政治的旧安全观,主张各国共同努力,培育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特征的新安全理念,倡导全面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简言之,就是3C安全观(Comprehensive Security, Cooperative Security, Common Security)。
全面安全是指安全是全方位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安全不仅包括军事安全,也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等。在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等综合性和跨国性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施策。
合作安全是指安全需要通过合作来实现。各方都要平等参与,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处理分歧。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10月出席东亚峰会时,用“一把筷子捆在一起不容易折断”的比喻说明合作安全的重要性。每个国家都对地区安全负有责任,都应承担应有的义务。
共同安全是指安全是所有相关方的共享安全,不能追求一国的绝对安全,或将一国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上。应承认安全关切的多样性,在实现自身安全利益的同时要认真考虑对方的安全关切。以东北亚为例,东北亚的安全应是涵盖所有地区国家的安全,应建立让主要当事国都平等参与的次区域安全机制,否则难以实现真正安全。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3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的演讲中说到,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亚洲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应如何维护和促进亚洲的安全?从新安全观出发,中方主张从以下方面努力实现地区安全。
第一,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是维护亚洲安全的重要基础。发展与安全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发展,安全就如无本之木。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亚洲在经济合作方面已有比较完善的框架安排,东盟与对话伙伴(10+1)、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等蓬勃开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日韩等自贸区谈判不断推进,金融和互联互通等合作迈出坚实步伐。我们应继续推动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拉紧各国利益纽带,为亚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不懈努力。
第二,大国良性互动是维护亚洲安全的根本保障。大国之间如何相处对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大国应客观理性看待对方战略意图,抛弃冷战思维,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和关切,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这是地区国家的期待,也是大国的责任。
第三,完善现有地区多边机制是维护亚洲安全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坚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东亚峰会等机制包容性强,在推动非传统安全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日益受到各方重视与认可,我们应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建设,在推动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培育亚洲安全新架构是维护亚洲安全的必要环节。各方越来越认识到,安全合作长期滞后于经济合作不利于亚洲的长远稳定发展,建立一个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势在必行。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分别提出签署亚太安全合作原则宣言、印太友好合作条约等倡议,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共生安全秩序”(Consociational Security Order)等理念,这些都是对区域安全架构的有益探讨。中方认为,亚洲安全新架构应建立在新安全观基础上,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两轮驱动。当然,新架构的建立必然是渐进的过程,应遵循协商一致、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等原则,从具体功能性合作入手,使各方逐步积累相互信任。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壮大已成为牵动地区形势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各方关注的焦点。中国将如何使用不断增长的实力?中国将在亚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应该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最大的关注和利益在于发展自己。我们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描绘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宏图,努力建立惠及13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中国是在现行国际秩序中发展起来的,维护现有秩序的稳定性,逐步推动其更新和改革,符合中国自身利益,也符合地区各利益攸关方的利益。
日至25日,中国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重申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使中国的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
中国将继续深化与亚洲国家的的经贸和人文联系。2012年,中国对亚洲非金融类投资近55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0%以上。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密集出访周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包括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2+7”合作框架、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得到了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亚洲经济一体化即将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中国将在其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将继续坚定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上任后首访就选择俄罗斯,两国元首重申致力于在亚太地区构筑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良好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美在维护亚太发展和安全方面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双方一致同意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承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积极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及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当然,这项事业前无古人,不会一帆风顺。两国应培育互信,真诚合作,避免走大国对抗冲突的老路。这不仅符合两国自身利益,也符合地区国家的期待。
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是首个签署《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的域外国家,首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国。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愿与东盟国家商谈缔结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中方着眼于新形势下实质性提升双方关系的重大战略倡议,期待早日与东盟启动相关磋商。
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中方致力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基本方向不变,致力于同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和平解决有关争议的政策主张不变。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在共同努力,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稳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制定进程。中方一贯主张在争议解决前,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同有关国家就共同开发达成了初步共识。中国还出资3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并已规划首批合作项目。在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中国从未主动挑衅,中国的原则和底线也不容挑衅。
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有关行动完全是为行使主权和管辖权而采取的正当举措,不应被视作改变现状。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划设了自己的防空识别区。至于中日两国防空识别区重叠空域的飞行安全问题,双方应该也完全可以加强对话沟通,共同努力维护飞行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希望有关国家不要对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做过度解读和过度反应。
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衷心希望各方相向而行,争取早日重启六方会谈,让朝核问题重回谈判轨道。中国支持阿富汗推进广泛和包容性的民族和解,积极参与阿富汗和平重建,积极参与涉阿地区合作。中国将于2014年承办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外长会,为促进阿富汗和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继续做东盟主导的多边安全机制的推动者和建设者,积极推动相关框架下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地区安全责任,为亚洲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中国是联合国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2008年以来,中国海军已向亚丁湾和西印度洋海域派遣15批舰艇编队执行护航任务,被护船舶中一半是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外国商船。作为海上航道主要使用国之一,中国愿与各国积极探讨在相关海域开展航道安全合作,并为此承担应尽的责任。2013年11月,菲律宾遭受超强台风海燕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中国向菲方提供了现汇和物资援助,还派出医疗队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前往菲参与救助。菲律宾风灾救灾行动凸显出尽快建立地区救灾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方愿为促进地区国家灾害管理能力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同马来西亚一道,办好东盟地区论坛2015年救灾演习。
多年来,亚太安全与合作理事会(CSCAP)作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安全智库网络,为促进亚太国家间安全对话与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待CSCAP专家学者再接再厉,以开放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和研究亚洲面临的安全挑战,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智力支撑。
【完稿日期:日】
【责任编辑:李静】分析世界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动向
&【城市建设学院、B1104班、、刘传奇、】
&当前时代,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未变,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增长严重受阻,大国力量角逐加剧,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战争与地区武装冲突此起彼伏,恐怖活动与海盗行为日益猖獗,领土主权与权益纠纷不断浮出水面,世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此外,核问题僵局难破,国际军控与核裁军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国开始在反导和太空两个战场展开新的战略角逐。
&&&&&典型的问题有:
1、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不断。成为地区动荡的重要诱因
3、核问题僵局难破,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4、反导和太空优势争夺激烈,大国在反导和太空两个战场展开战略角逐
5、非传统安全威胁扩展,国际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6、霸权主义仍然在蔓延、恐怖主义还是在威胁着我们。
在如此大的压力下,世界的发展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当前世界政治的形式不容乐观。
(一)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特点
第一,美国保持“一超”地位,“多强”获得发展。“一超多强”是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第二,在大国关系格局中,“一超”将受到“多强”的更大制约,但不会出现全面对抗,彼此之间既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中俄、中欧关系将更趋加强,中美、中印关系将保持改善势头,中日关系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后曾经跌到谷底,安培晋三上台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是否有实质性的改善,还很难下精确的结论。
第三,美国为维持“一超”地位,将继续企图削弱“多元”力量发展。美国在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立场,为削弱俄罗斯而加紧拉拢独联体成员国,通过日本对东亚区域一体化暗中牵制。
第四,美国“一超”地位和安全利益受到的主要挑战并非来自其他大国崛起,而是来自国际恐怖主义的袭扰和自身错误决策的惩罚。这在客观上迫使美国与“多强”及联合国等保持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尽管“多强”发展迅速,“多强”之间在总体上呈现出合作的态势,但从目前情况看,“多强”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对美国在“一超”地位和安全利益上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多强”中,日美联盟比较稳固,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上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自身的困扰。
(二)未来国际政治格局总体走势
其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阿拉伯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将继续存在并可能加剧。美国继续通过“大中东计划”等方式在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大力推行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而随着泛伊斯兰主义与伊斯兰复兴主义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发展,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将不可避免地与西方世界之间发生对抗和冲突。
其二,“一超多强”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中美关系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俄罗斯为避免“颜色革命”的蔓延和进一步受制于美国,将继续推进对华关系;欧洲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有所增多,与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有所增大;印度将继续倚重美国,但在把中国作为对手的同时也会注意发展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日本虽然更加靠紧美国,但也需慎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三)主要政治力量的战略动向
1、美国:战略调整新动向
布什政府第一任期采取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首先在伊拉克投入试验,可伊战的沉痛教训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此前的外交战略,以赢得尽可能多的国际支持。
争取盟友支持是重点。布什政府已经认识到,推行“大中东计划”,没有盟友的支持是不行的。进一步改善与欧洲盟友的关系,以获得它们的理解与支持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目标。目前,法国、德国等国已经同美国在“大中东计划”方面取得一些共识。此外,去年以来,美国进一步强化了美日军事同盟,推进了同印度的关系;还通过救灾行动,改善了美国在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民众中的印象。“铁杆盟友”的英国不会有动摇。让布什感到头痛的倒是美洲,美国在贸易问题和移民问题上分别与北南两个邻国发生不睦。
稳定中东局势是关键。美国仍将密切关注中东,加大推动巴以和谈的努力。但巴以问题即使在美国的推动下双方重新启动“路线图”计划,鉴于耶路撒冷地位、巴难民回归和约旦河西岸定居点等问题难度太大;更鉴于美国亲以政策不会改变,让以色列有恃无恐,不肯轻言妥协,美国在这些问题上都将难以取得突破。
维持“一超独大”是终极目标。伊拉克局势的走向是布什推进外交战略关键点:如果伊局势继续动乱,甚至走向准内战,布什将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境,近日萨达姆被判绞刑,引起伊拉克国内冲突加剧,最终结果会怎样,还是难以预料;而如果伊局势走向安全稳定,那将成为布什最大的政治资本,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也会复出。
鉴于目前在伊拉克的处境和国内的反战舆论,在朝核心问题和伊兰核问题上,美国不敢轻言“动武”,从伊朗态度转硬和朝鲜进行了核心试验便可看出。因此,美国将更加倚重欧洲盟友和俄、中等国的配合,希望能借助多边外交和国际压力来解决核问题。
当然,美国的外交策略向多边的调整绝不意味着其战略目标的改变。打掉朝、伊两国的核计划;推进“大中东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自由价值观”;巩固并维持美国“一超独大”的全球霸主地位等,这些仍将是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外交战略不遗余力追求的终极战略目标。
2、欧洲:徘徊之中有进展
去年以来,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如《欧盟宪法草案》遭遇“滑铁卢”、伦敦“7·7”爆炸案、法国骚乱、成员国为2007年至2013年的中期预算吵得不可开交等等。不过,近年来,欧盟的外交活动非常积极。例如,欧盟与美国加强了战略协调,与中国开始了战略对话,在东盟地区不断推广其一体化经验,在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也在日益扩大其影响力等等。
从总体上看,欧盟的经济在徘徊中有所进展。例如,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在经过近5年的停滞不前之后,终于出现了复苏迹象,让德国人开始重新找回信心,消费指数开始提升。波兰、捷克等新欧盟成员国今年的经济形势也将比较乐观。
3、亚洲:对话合作是关键
从总体上来看,当前亚洲前进的步伐不会放慢,因为对话与合作正在成为亚洲国家处理内政外交的主要手段。
2005年以来,印巴关系大幅改善,中印关系取得进展,东盟和南盟各国更为团结,虽然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但寻求和解与加强互信仍是亚洲的主题词。
印度和巴基斯坦新一轮和平谈判于年初在新德里启动,人们普遍对这轮谈判的结果充满期待。“中印友好年”已经从1月1日正式开始,一系列庆祝活动陆续登场,这些活动为中印进一步加强对话与合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从而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南盟峰会和东亚峰会刚刚闭幕,都为未来区域内加强对话与合作绘就了蓝图。中日、日韩关系因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陷入僵局,但随着新首相安倍晋三相继访问中国和韩国,陷入僵局的中日、日韩关系的“坚冰”正在破解。
此外,作为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持续平稳高速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发动机”。印度有媒体评论认为,中印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合作的发展正在带领整个亚洲共同繁荣。
4、非洲:发展形势趋乐观
作为全球综合实力排名垫底的一个大陆,非洲并不甘心永居人后,而是积极行动,千方百计缩小与其它洲的差距,并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非洲数国竞相“争常”就是最明显的体现。虽然非洲国家对由谁“入常”存在分歧,非盟有关安理会改革的专门委员会尚未能协调好矛盾,但“争常”本身就折射出非洲要向外部发声和在多边外交场合扮演角色的战略意图。
近年来,非洲虽然有局部的争端和冲突,但相对于爆炸声不断的伊拉克、形势起伏波动的巴以大地等,仍保持了政治上的稳定。正是由于政治形势的稳定、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以及领导人在新的治国理念下对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整等,使非洲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今年,由于美国依然无法从伊拉克抽身、国际反恐等热点远离非洲,非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政治经济形势可望更趋乐观。当然,当前非洲面临的挑战也不小,如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文盲率高达2/3,外债高达3000多亿美元,3亿多人生活在日均生活费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以下等等。
5、大洋洲:岛国面临四挑战
2006年是南太平洋地区实施指导本地区未来10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太平洋计划》的头一年。从今年开始,太平洋岛国论坛16个成员国将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模式展开合作,也将在《太平洋计划》的框架下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实施《太平洋计划》的过程中,论坛成员国首先将面临发展经济、促进贸易的挑战。在论坛16个成员国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经济发达外,大多数岛国的经济较为落后。为促进经济增长,摆脱落后局面,各岛国正在按照《太平洋计划》的原则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也将在《太平洋计划》的框架下,帮助论坛成员国建立和改善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各岛国经济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论坛成员国所面临的第二大挑战。困扰太平洋岛国可持续发展主要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三大因素。为防止滥砍滥伐、滥开采和滥捕捞,论坛各成员国在新的一年里将在《太平洋计划》的框架下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有计划开发利用土地、森林、矿藏和渔业等资源,以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为遏制艾滋病给本地区人民健康和经济带来进一步的打击,论坛成员国将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共同抗击艾滋病。在教育方面,为了解决大部分论坛成员国教育经费不足和师资缺乏等问题,澳大利亚启动霍华德总理在第三十六届岛国论坛上承诺的教育计划--出资为南太平洋地区建立一所“澳大利亚技术、职业和贸易大学”,涵盖整个地区,形成教育网络。大学将统一实行澳大利亚教育标准,为本地区培养各类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根除腐败、廉洁执政的挑战。为了增进合作,促进发展,论坛成员国政府将把反腐倡廉、提高执政的透明度、责任感、公正性和效率列为工作重点,加强反腐败机构及司法部门的职能和作用。
第四,加强法治,稳定社会秩序,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的挑战。稳定社会秩序是实施《太平洋计划》的重要步骤之一。与此同时,《太平洋计划》还倡导各成员国团结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以保证社会稳定与进步。
当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不断推进融入亚洲进程。澳、新两国努力加强与亚洲各国的政治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亚洲各国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争取其在亚洲的最大利益。
6、拉美:“脱美”道路走多远
去年11月在阿根廷召开的美洲峰会上,与会领导人围绕是否重启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发生激烈争论,南北意见严重分歧,峰会无果而终。12月,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一项法案,计划在美墨边境之间修建一条长达1130公里的隔离墙,以阻止拉美非法移民偷越边境进入美国。这表明拉美政治向左转的趋势在继续,“脱美”倾向是趋明显。
美拉之间的离心倾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有其深刻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根源。其现实背景就是拉美政治思潮向左转。近几年来,左派政党纷纷在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执政。大部分左派政党上台后,否定上世纪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政策,改变过去一味亲美的外交思路,力图走出一条经济上更加自主、外交上更加独立的道路。二是经济联系的弱化。一方面美拉贸易联系对双方的重要性下降,亚洲成为拉美出口的新市场;另一方面美国资本对拉美的兴趣减弱,投资目的地更多地转向亚洲和东欧。
拉美在外交上能不能“脱美”,关键取决于它在经济上能不能自强自立。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拉美国家比较有利,全球初级产品价格高起,大部分左派执政的拉美国家经济形势都比较好,都有财力推动一些公共工程,提高社会福利开支。到目前为止,拉美左派执政国家局面都比较稳定,否定新自由主义、“脱美”甚至反美的思想在民意中占主流地位。
另外,拉美一向被称为美国的“后院”,后院起火之际,西半球以外的势力会不会趁机进入美国的“后院”,是美国始终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美国一些右翼势力开始宣扬“中国进入拉美”、“中国殖民拉美”的论调。他们对中国发展道路上追求和平、互利、共赢的积极性视而不见,片面强调“威胁”,夸大所谓的证据,企图为其从总体上遏制中国的战略寻找依据。这种论调,也带着“敲打”拉美“脱美”力量的意味。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当前,随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稳固,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将继续趋于平稳。主要形势主要包括:
(一)周边热点继续降温,但存在着潜在危机
当前,我国周边形势将继续保持稳定。10月份,朝鲜进行了核实验,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朝鲜明确表态,愿意通过对话解决朝核心问题,新一轮的六方会谈将很快进行。印巴关系仍将继续改善,克什米尔问题激化的可能性不大。在经历“颜色革命”冲击之后,中亚各国也在反思“美式民主”的利弊,地区形势会继续好转。布什对华政策更趋务实,中美在“防独”问题上暂时形成默契。陈水扁抛出废除“国统纲领”的谈话后立即遭到白宫批评,表明美暂不愿为其耗费更多的精力。
但是,周边“热点”依然潜伏危机,某些方向和某些地区的局势发展仍须密切关注。阿富汗国内恐怖残余仍存,民族矛盾、部族矛盾依然尖锐,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再次陷入混乱,从而危及地区稳定。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内政局仍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发生动荡亦不能排除。
(二)大国继续争夺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安全压力“西缓东急”
去年,大国在我国周边互动频繁。美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军事同盟,公然把台海列为其共同战略目标。美俄在中亚“颜色革命”中呈现拉锯态势。美加强与印进行战略协调,事实上承认印核地位,并在民用核领域与印全面合作。日本也加快调整南亚政策,全面提升与印合作关系。小泉访印后,双方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当前,我国周边地带依然是大国争夺的重点区域,我东部安全压力将有所加大。美正在寻求从伊拉克体面抽身,加快战略重心东移。美今年2月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显示,美军将在太平洋部署6成的潜艇和至少6艘航空母舰。为应对中国的崛起、台海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美势必更加注重同亚太盟友的双边安全合作。
由于日本右翼势力当道,日本继续推行趋于强硬的对华政策。日本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日美安保条约》,联美制华;另一方面加紧与“台独”势力勾结,以华制华。此外,日在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东海大陆架资源等问题上继续寻衅滋事。年初,日“战略家”还抛出制华“新思维”,企图以大陆力量相互制衡来获取海洋发展优势,表示要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外交攻势,同时增强海空力量以确保日海上强国地位。9月26日,安倍晋三访华后,中日关系的僵局有所缓解,但解决一些重大问题还有个过程。
(三)睦邻互信继续增强,但“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
去年,中国领导人足迹遍布南亚、中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各国,周边国家领导人也先后访问了中国,这些互访增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关系。中印双方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一系列旨在结束边界争端、促进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协议文件。中俄两国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演,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国、菲律宾和越南三国在马尼拉签署《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进一步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韩在解决朝核问题、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上相互沟通、密切协商。
当前,周边外交依然是中国外交重中之重。中俄国家元首年度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将继续加深两国战略伙伴关系;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活动将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双方将在俄境内举行联合军演,进一步加强安全和军事事务的磋商与合作。中朝将在六方会谈和地区安全问题上保持密切接触。中韩在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将面临新的挑战,但双方将保持磋商。2006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也被中国政府建议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开始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将会加快进程,各方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行动也将有新的进展。
不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增进互信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一时还难以销声匿迹。原因有三:一是随着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妒忌、惶恐者会故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二是不明真相或缺少对中国了解的人,误解或曲解中国的战略意图,夸大中国发展壮大对别国产生的安全压力;三是由于产品结构相似性,周边地区对中国商品冲击力存在担忧,而随着中国对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增大,“中国资源威胁论”也会有一定市场。
(四)安全对话更加活跃,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减压”作用加强
去年,中国坚持以合作为重要支点的安全政策,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决分歧,努力推动多边安全对话。上海合作组织虽遭“颜色革命”冲击,但其组织建设不仅没有止步,反而稳步向前推进,正式接纳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为观察员。“东盟地区论坛”、东盟“10+3”在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努力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和东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首次东亚峰会成功举行,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也参加了这次盛会。
当前,周边安全合作与对话更趋活跃。2006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也是“上海五国”机制建立10周年,即将召开的峰会将对5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机制建设和功能建设做出新的规划。目前,中方作为主席国已全面启动峰会和庆祝活动的筹备工作。2005年底的东亚峰会为东亚各国加强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当前,东亚各国继续通过该机制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合作与共识,俄罗斯乃至美国都有可能以某种形式加入到东亚合作进程中来。11月,胡锦涛主席将访问越南、老挝、印度和巴基斯坦四国并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14届首脑峰会,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中国积极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特征的新安全观,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当前,中国继续以周边安全机制为依托宣传自己的安全观念,同时,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也将继续为我减轻安全压力发挥更重要作用。
(五)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维护国家安全任重道远
与往年相比,2005年中国周边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区域传递性和普遍性更显突出。南亚、东南亚成为恐怖袭击重灾区,印度、印尼、俄罗斯等国都受到大规模恐怖袭击,澳大利亚等国也多次挫败了恐怖袭击计划。与此同时,地震、飓风等其他非传统威胁也在上升。南亚大地震使印巴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在越南、泰国等周边多国暴发。
当前,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和威胁将继续存在。国际恐怖组织进一步网络化、分散化使地区反恐斗争更加复杂化与长期化。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相继遭到恐怖袭击之后,不排除恐怖组织将对美亚太盟国发动袭击。美国中央情报局近期披露,“基地”组织已重整旗鼓,日本等国是重点渗透对象。此外,毒品贩卖、海盗等跨国犯罪仍将是对周边有关国家重要的安全威胁。2006年,中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三股恶势力”
加强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继续在我国周边活动并从西北、西南、东南几个方向对我形成威胁,并有向纵深发展的趋势。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我国预防恐怖组织制造事端的任务加重。其中,“东突”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面对如此的世界格局,我国仍高举和平大使的旗帜,但是恐怖主义对国际社会的威胁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引发世界局部动荡的主要根源,国际的发展是相互合作与相互制约的,未来的事情很难在去预料,只有和平才会有发展,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和平的发展下去,希望我们的生活里永远没有战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洲形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