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困厄中第一段通过引用的语言,得出什么观点?(越少内存越大越好吗)

【推荐阅读】河海大学辩论队常规训练训练日记——大一篇(转自河海校辩队) - 辩论的日志,人人网,辩论的公共主页
打了这么久的辩论到底什么是辩论呢?有人说辩论是偏激的中庸,有人说辩论是中庸的偏激,今晚7.30不妨听听邹博导师队和潘泽导师队的陈述,看看谁更有理~小时候麻麻告诉我要谦让,可是后来她又告诉我要争先,我该肿么办是好,曾庆熹导师队和刘杨导师队,你们如果能在第二场告诉我该怎么办我就请你们吃辣条!QT语音房间【】桃李辩天下,come on最右
【推荐阅读】河海大学辩论队常规训练训练日记——大一篇(转自河海校辩队)
主题:辩论人格(10.28)、辩论表达之语义表达(11.11)、辩论表达之情境化表述(11.13)
带训人:石鹏飞
参训人:河海大学辩论队成员:大一(22人待考核)、大二7人、大三6人、大四人员不定
在上周日晚之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每次进行攻辩小结时,学长们总是强调不要一个点一个点地拎,而要全面、系统地说。可我总是摸不透&&什么是系统?
这个问题,在上周日晚的训练中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现在我知道了,无论是立论、攻辩亦或小结,系统,即是对方与己方的逻辑链的陈述。我们要攻击的,不是一个个零散的点,而是将之串联起来的线。就像要弄坏一条项链,压碎一颗颗珍珠会很费时,可剪开线后,它就会立刻分崩离析。点之间的硬性碰撞,有时意味着无谓的时间浪费。辩论,不仅仅是攻击的火花碰撞的过程,也是消解对方观点的过程。如此一来,你的辩队才会强如一瓶王水。
至于立论方面,我开始有点明白,每条立论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的有限发散,而非无限扩展,它们是联合统一的整体。每个环节,从地基(即背景)到补丁,都不容小觑。比如以地基来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若不是那么稳固,被对手发现后,便可轻易拆解其之后的各种观点。
真正的锻炼才刚刚起步,so fighting!
首先,提出自己的一个困惑:辩论的话语究竟该向谁倾诉?之前,无论是院队的训练还是校队的大一基础训练,无一不曾多次提到&找小梅&的概念,即找到辩题的倾诉对象,或者换句话说,辩题的利益相关者。在一场比赛开始前的准备中,我们要反复对心中假象的那个小梅对话,看她是否能够认同你的观点,这样在场上,才不会显得像是在宣讲或自说自话。可是,在石鹏飞学长周日晚上进行的关于语言表达准确度的训练里,立论时所说的话语,首先要顺应的,是观众的价值判断,是对观众看到辩题后第一时间会产生的困惑进行的一种回应。那么,一场辩论的被倾诉者,究竟应该是你心中假象预设的那个利益相关者&小梅&,还是在场的评为观众?我们的针对者,究竟应该是谁?
接着,谈谈周日晚上的收获。
第一,语言的达意程度,是辩论的关键点之一。就像学长所说的那样,我们站在场上时,往往想的是一回事,记录的是一回事,说出来又是一回事,你或许正确清晰的思路,在经历这重重关卡后,你所说的话还能有多对多有力,就很难讲了。而要想训练自己快速达意的能力,短时间立论并将这个不完整不严谨的论准确的表达出来(比如10~15分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以我当时抽到的论题&恋爱很简单&为例。当时我立论的方式,是将恋爱置于一个纯精神感受的定义下展开,并打了一个复杂的是外在的物质表现形式与恋爱所爱的东西本身的补丁。而论点就是因为感受这个动作很简单,所以恋爱很简单。但是我在临场表达的过程中,掺杂入了很多不必要的点缀,使骨干不够清晰。其实,我只要说出上面的那个两个句子,论就可以说完了,也能达到较清晰准确的目的。
第二,语言的可视度,是辩论中的重点。当我做一个观众时,我不会希望听到的全是说理,我希望辩手能够给我一些可感知的东西,让我更生动、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话。再次以我抽到的辩题为例。当学长质询我&找到一个对的人是不是很难?是,所以恋爱很复杂&时,我回应了一句:&难并不等于复杂。&这样的回应从逻辑上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不够有力,以致后来就这个问题纠缠了一番。如果我当时回答:&同学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今天我们做一道数学题,可能这个题很难,找不到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恰好找到了那个方法,或许会发现只要两三个简单的公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个点应该就会有效的多。
而至于后来其他几个学校的优秀前辈的指导,也很有意义,主要是对辩论的理解。当然了,技巧的东西,可以充分学习,思想上的,则要靠点滴的积累获得领悟了。
周日的感受差不多就是这些,虽然有些累,不过获益匪浅啊。
记录下午的训练
这周二晚上,校辩队进行了训练,从6:30到10:00,说大家不累,或许有点假,但是我想,这大概只是一个开始,以后会有更高强度的训练等待着我们去经历,去磨练。但是我不会放弃,因为冰心也曾说,成功的花儿,是由汗水沃灌出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挣得梅花扑鼻香?
说实在的,现在压力蛮大。由于打完&闻道河海&的新生杯后,校队又吸收了一批比赛中涌现出的优秀辩手,所以辩队里大一的人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规模。人数的增多意味着训练质量的下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辩队决定,在一个月的训练后,刷掉一半左右的人。也就是说,一个月后,我能继续留在辩队的概率,只有约50%,不努力,就会被无情地淘汰。频繁且长时间的训练,新开设的导师制,自己课后的练习,每一样都不可或缺,每一样都不可小觑。
在当晚的训练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北交对中国政法的一场辩论:成大事者拘不拘小节。正方持的立场是不拘小节,反方则是拘小节。双方的具体论证框架和交锋过程不想再重复叙述,只说说我在那晚之后的一个疑问。
反方一开始,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划分:
在打了一会儿之后,却又变成了这样:
至于正方,由于要驳反方,他们的概念划分则是这样的:
首先,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反方的定义划分会发生改变。其次,我想知道,当双方定义划分发生分歧时,究竟该用何种定义继续打下去。
结束之后,听到有人说,小节的定义,是可考的,且与场上的人说的都不太一样。于是我再次知道了,广泛且深刻的阅读,与充足踏实的前期准备,究竟有多么的重要&&
而后来接着上次的语言练习进行了一对一立论、质询,强化了上一篇日志中所提到的东西。
最想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些,按一下暂停键,认认真真复习一下午工图吧&&晚上考试
记录晚训练
第一篇(11.11)
今天,我们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表述练习。我要表述的内容是朋友越多越好。
首先我觉得朋友多这一多,不应该只体现在数量上也应该表现在类别上。于是我大致的将其分为了三个论点:1.我们经常说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因为我们都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也总有一些事情是你做不到的,世界上总有一些超出你极限的事情,总有一些事情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这时候,朋友往往给予你援助之手.所以我们说,朋友能救人于危难,救人于水火.2.今天我们之所以提倡朋友越多越好,就是在鼓励我们多交朋友,扩大我们的交际圈.三毛曾经告诉我们生命中多一些经历总是好的,多认识一些朋友,多一份经历,多一种经验,多一种思考.我们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朋友越多,老师也就越多了.3.朋友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当我们在异国他乡遇到了阔别多年的朋友,我们一起回忆起当年,一起疯,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跳的美好岁月,是否又会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感呢?于是今天,我们说朋友能够帮你解决困难,使你有所成长,并给你一段欢愉的心情,拥有更多的朋友难道不好么?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我的立论只提出了两点就被打断了.接受了一个胖胖的学长的质询.他的攻击点,主要是在于,我无法给出确切的朋友的定义.于是,他采用替换的方法,虽然朋友能提供很多好处,但是,伙伴同样能提供相同的帮助,所以我们或许需要的不是很多的朋友,而是很多的伙伴.
之后,石总给出的评价是,朋友多推出帮助多这一点并不好打,我们应该注重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朋友多愉悦多.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第三个论点想要表达的吧.
经过这次训练,我认为,在简明概括方面,我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果我能在30秒内讲到第三个论点,说不定也就不会难以招架学长的质询了.其次,我了解到了,有时候论点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列出一系列的论点时,要分清主次.有时候一次性给出了较多的论点,反而为对方提供了更多的可攻击的靶子.有时候龟缩在一点再反弹出去,或许比扩散出去更有效.
第二篇(11.13)
今天,石总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辩论其实和比武时一样一样的。听和说是我们的两个招式。我们首先要听懂对方的立论才能有效的分析对方的招式,见招拆招。
于是我们今天聆听了一场,关于行大事者应不应该拘小节的辩论赛。
正方告诉我们行大事者应当不拘小节。其大致框架如下,首先他告诉我们大事者的概念。而小节与大事相对,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之后又打了一个补丁:小节与大事是相互独立的,而不是相互包含的。其后他们从事实与价值两方面进行了阐述。事实上:我们说我们的经历有限,所以我们要去抓主要矛盾,以及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方便我们更好的成功。而价值上,我们要考虑拘小节的时代意义,我们要学会取舍,分清主次。
而反方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小节并不是事先可以预知的,而是当下与成功相关度相对低的细小的事物。但是这并不是指琐事。拘:约束,顾及。其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论述这一问题。第一,面对现实,由于我们的未来充满未知,所以我们要抱有小心谨慎的态度,踏实的走好每一步。并且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小,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小也可能转化成大。第二,考虑到成大事者对社会的影响,他们有责任拘于小节。而对于操作可行性来说,注重小节可以成为一种习惯。
石总对以上两方的评价是,逻辑上都准确无误。但是缺乏可视化表达。即缺少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些词语具体的意思,导致我们无法对其产生一个有画面感的认知。
我的感觉吧,正方的立论,虽然分了两方面,实际上还是只有一点在打,就是大事必其小节更加重要,而我们精力有限,所以应当不拘小节。而反方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小节的定义很逆天,他们告诉我们小节都只是当下的。于是,即使你举出了什么例子那也只是事后诸葛亮,在这种定义下,正方是很难打的。所以我感觉,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其小节的定义进行攻击。
正方在质询过程中,主要攻击了反方在立论过程中提及的一句&生活有保姆,工作有秘书。&我感觉,反方之所以会在立论里提到这样一句话,是因为他们打算将一个大事者,对一些相对不重要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也归于大事者拘小节。而正方实际上想要攻击的点是,在中国保姆,秘书的例子上,明显,大事和小节是能够提前区分的。可是其表述使这个问题没有达到预期应该有的效果。
之后正方又提及了小节与细节的区分。这里我的想法和王英子学姐的所说大致相同,正方估计是考虑到反方在立论中可能会提及细节决定成败,这样的一句话,所以打算将细节与小节剥离开来。可是问题在于,反方并没有提到这点。于是这时候,正方的表现就有点扣帽子的感觉。仿佛是在于一位自己事先预想的假想敌作战。石总对此的评价是,正方虽然提到了小节和细节的区分问题,且不说其目的何在,由于其没有给出可感知的例子,我们发现正方自己也难以阐释自己概念了。
再后来正方的问题转移到了价值层面。他们询问反方,究竟是我们把一件事情当成大事看,还是当成小事看更能帮助我们成功。而反方再次使用了其小节的定义,告诉我们,大事小节难区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活在当下,踏实谨慎的走好每一步。
而方法在质询时,又围绕着自己的立论,向正方提问其小节的筛选问题,问其如何判断小节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取舍标准。这个时候我的感觉是,正方应该及时的质疑其小节的定义了,若是连小节,大事都无法区分了,那么之后就很难打了,因为一切的论点都是基于小节的存在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正方缺乏可视化表述,因而无法及时的做出回应,失了先机。
总结起来看我们发现,质询时我们主要的目的有四个。1.对对方所提出的概念的确定。2.对对方的框架展开攻击。3.对对方的论点进行攻击。4.对己方薄弱点的围护。
而在面对质询时,我们要适时的进行二次陈述。将我方在立论中提及的问题铺成开来。
时间唔多,开门见山吧;
说实话,初中时候,在电视上偶见一场辩论,甚是精彩。自此以后,辩论便深深地存在我的脑海里,然后就不见天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转眼间到了2012年,世界末日还没有到。
我也来到了河海大学,进入了河海 校辩队,有幸再次接触到了这项对抗性口语交流教育传播学。自此,辩论便从我脑海的深处稍稍地破了点土而出了。
至于破土而出,校辩队的训练课应算是第一滴雨露。从前,看人家辩论,只觉辩手们风度翩翩,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于我来说是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态去看的。而经过校辩队的训练后(尽管目前只上了一节课),虽仍有艳羡,但更多的是带着理性思维去分析、看待每一场辩论。在欣赏中分析、思考某项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是,应该是什么,应该为什么。在每一个辩题或者说在每一对对立性观点中尝试着找到它的逻辑层次、历史背景及其矛盾点所在。
真可谓收益匪浅。
尽管之前我从未参加过辩论,甚至于我的第一场辩论赛就是在校新生杯上打的。可以说在辩论的这张纸上,我是干净得可以。虽然就目前来说,和其他队友相比,我在辩论方面的经验是最为匮乏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我的可塑性是相对较高的呢?
辩论&&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种思想交流的方式,使观点不同的双方在互相争辩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引入更深的层次,使理性光芒能在彼此的交锋中感性地得到体现。
至于为什么要参加辩论,这个答案朦胧地映在远方,而我也正在追寻。暂且引用一位好友的话,一来是有些兴趣;二来是因为有些人值得我去爱。
辩论二字从造字角度看,便是注重&说&的一门艺术。
而本节课正是以观看比赛视频为基础,在&听&清的同时明白辩手们是如何&说&清楚己方观点,并&道&破对方漏洞的。
首先,在立论陈述阶段,时常需要在关键字词处下定义,而在这么一种提出概念性问题的过程时务必要可视化图景的支持,亦即在理论性语言中加入通俗易懂的话语使其易于为观众所接受理解。
Eg. 父母的爱。 此时如果这么表述&&父母的爱是XXXX的一种高尚情感,无私奉献且不求回报。那么观众的反应可能就是&&哦,好像是这样的吧。 倘若换一种说法,如:父母的爱就是无论你多晚回家,总能一步入楼梯便能闻到熟悉的饭香,一开门便是一桌热腾腾的饭菜和那双殷切慈爱的双眼。 那么观众便能感同身受&&没错,就是这样的。
因此,在一些关键词的定义上,以&可视化&形式加以补充描述,能让评委及观众更好地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其次,在质询环节,&类比&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进攻手段。如下:
正方:f (A)=B ;
反方:以同样的对应关系f ,可得f (C)=D,然而结论D是荒谬的,因此对应关系f 不成立,因此f (A)&B,得分。
Eg.同性恋应 / 不应该提倡。
正方:我们是提倡有同性恋取向的人群勇敢地去爱,并非是提倡整个社会都去同性恋。
反方:以对方逻辑,今天我们提倡雷锋精神,就是说对想做好事的人进行提倡,而非对整个社会提倡雷锋精神咯。
最后一点是口头表达。
尽量做到清晰明了,即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观众所理解。石学长的看法是:目前大家的通病是话语冗长,而且很多时候自己想的是A,表达的却是B,观众听到的又是C。
因此在口语简洁性方面我们仍任重道远,亟待加强。
礼拜天晚上我们进行了校辩队的一次训练,关于训练中具体的观点及辩驳的过程的记忆已经变得散乱破碎,所以很抱歉不能多言。而记忆中还留存深刻,同时也自感价值最重的,大概也就是训练的模式,以及其所暴露折射的一些问题了。下面就来着重谈谈这点。
当晚训练采用的是给出一个辩题,然后大二学长学姐进行一分钟立论,再由大一学员针对立论进行质询的一种模式。而辩题则先后采用了:1.企业经营应不应该优先于社会责任,2.大学生应不应该做早操,3.学习成绩与工作经验哪个对大学生更重要。这三个辩题的具体立论质询细节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下面着重谈谈收获。
关于第一个辩题,其主要的矛盾点就在于优先的标准,标准也是论证框架中最为核心的一环你的论证是否能站住脚,有价值其实就在标准了。而针对对方辩手没有给出标准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对方是如何比较的来获得我们想要的效果,这个辩题的讨论再次给我们指出了标准的重要,也告诉我们,不要直接说我们的标准,也不要直接用标准这个词来问对方。另外,看到河海在海峡杯中打这一辩题的比赛时,石鹏飞学长提出&当两支队伍讲的都很正确没错误时,这时决定胜负手的可能就是哪种角度,哪种价值观更具价值的交锋了&这样一种理念。
再说第二个辩题,这里主要的收获就在于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说某件东西不好,我们可以通过&消&&打&来实现。比如A不好,那么我们可以说,第一,A本身不好,第二,B比A好,而且B和A矛盾,完成A就要舍弃B,那么B就是更优方案,我们应该舍弃A。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我们就可以完成对A不好的论证。&消&是消灭对方的,&打&是打出自己的。
最后是第三个辩题,他的收获是总结出逻辑链:工作经验----&与人沟通---&完善人格。为下次比赛提供了一个思路。
同时整个训练还提出了另外的一个技巧,在我们听立论时,可以先总结框架,再:第一,推敲框架是否成立。第二这个框架是否与辩题联系紧密,能够直接推出辩题吗?还是与辩题联系不紧密,尽管是正确的,但没有杀伤力,我们完全可以先承认再反驳。
我们还应看到,在这次训练中,我们也暴漏出了相当大的问题,首先是&不会&听,然后是&不会&说。听不出,听不懂,听不透,是以不会听;听懂了不会说,说不清,说不简单,是以不会说。
最后是对这种模式的总结,优点是每个人都有发言而通过这种模式也确实可以很直观清晰的暴露出每个人身上的问题。缺点是往往同学上去不知道要说什么,只是为了说而说,表面上看去说的很流畅很好,但实际上只是在瞎扯,言之无物,不如不说。不过话说回来,同学上去胡说也是暴漏了问题,能暴漏我们的问题,也正说明了这种模式的有效。
番外篇,通过这场训练,石鹏飞学长为我们点出了几种对问题思考的角度,这才是最宝贵的。因为我们说不好往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惯有思维下找不到对方的破绽从而没有什么可说的,而不是有想法不会说。辩论除开赛制要教给我们的,应该是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向,角度,而非简单的技巧,技巧只是是我们少犯错,只是锦上添衣,而思想才是我们真正破敌制胜的王牌。
这是我所参加的第二次集体训练,仍旧是石鹏飞学长带队,不过也有不同,这次采用了另一种模式。随机写五个辩题,由大一学员做立论,随后学长做质询,最后由石鹏飞学长作点评。五个辩题如下:
1、恋爱很简单/很复杂;2、大学应该很痛苦/开心;3、朋友越多越好/越少越好;4、应/不应该信任学长;5、同性恋应/不应该提倡。
模式很新颖,也很有用,因为他确实暴漏了我们的很多问题:
1、立论冗杂不清;
2、表达能力欠缺,具体体现在心里想的是一个东西,说出来的是一个东西,观众听的又是另一个东西;
3、立论理解不清&不知自己的底线在哪&回答前后矛盾;
4、质询不能彻底锁死战场;
5、语言表述太过直白而干涩&听起来难听没说服力(主要是我&&&&&&&)
同时这种模式也帮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应把合适的表达放首位,不应也不要让观众进行脑补,也正是因此,我们应学会类比质询,以给观众一个清晰的输出图像。还有在立论时,可先提出一个与听众常识相悖的论点,之后再开始解谜式叙述(耸人听闻&举例论证&得证)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印象。而在这里又涉及到了另一个理念,我们回答问题时的初衷往往不是为了真正解决一个问题,而在于一种价值观的输出,达成这点,才算是&得分&了。因为一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往往并没有除逻辑以外更大的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往往是答案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这个才对我们的生活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基于这点,石总提出,一场辩论的输赢,往往不是因为你的论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没能给台下观众输出一个清晰的&图像&,(所以才有需要掌握类比举例一说&&&&&&)。最后还有一点,再打一些功能式主体时,比如说&朋友越多越好/越少越好&这个辩题,打朋友越多越好可能会说朋友能帮我们排解心情,朋友多好办事等等,那么我们在拆他时,可以把朋友的排解心情功能归结到知己,亲人,办事功能归结到生意伙伴等等,同时大力宣扬朋友多的不好,以此达成拆解对方立论的目的。
在最后,我想谈一谈自己目前对比赛的理解。一场辩论,如果只是一些逻辑的辩驳,那么可能你是对的,但你很难真正说服对方,也很难说服台下的观众,因为他终究只是一场口舌之争而已,就算胜了,也只是逞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就像课上听的北京交大的那场比赛,让人听得很费力,也很痛苦。一场真正意义上好的比赛,应该是带给观众启发的比赛,也是真正能带给听者全新理解问题角度的比赛,一个优秀的辩手,应该做的是利用他所擅长的语言技巧,将一件事物,一种价值观立体的展示给台下的观众,做到了这一境界的辩手,才应该称的上一位优秀的辩手,做到了这一境界的比赛,也才是一场出色的比赛。
关于这篇训练日记,因为我不知道礼拜二这一次的训练也要单独再交一篇才行,所以我在上一篇日记中已经穿插写了很多后一堂课的要点,因而在这一篇里,可能没什么特别要说的,也可能篇幅很短,请见谅。
在第三堂课中,除了延续第二堂课的小辩题做了些训练外,石鹏飞学长还带着我们分析了北京交大的一场辩论视频,辩题叫做&成大事者应该/不应该拘小节&。针对此辩题,正方围绕抓主要次要矛盾的角度来进行论证,按理说很正常没什么问题。但在这时反方就用了一种很讨巧的方式,对&小节&做一个重新的定义,说&小节&是当下判断的与成功相关度较低的事,并与琐事相区分。那么这时,反方就很厉害了,无论正方怎样从道理上论证不应拘小节,反方都可以以一句不可知论回掉,并且反方在这里还用了另一条逻辑链来对自己的核心进行了修饰:拘小节&谨慎的态度&成功,然后我就发现反方在回应质询时,不断应用这一逻辑,尤其是强调逻辑的后半段来给观众和正方加深印象。因为谨慎当然没什么错,但是否拘小节真的就代表了一种谨慎的态度吗?很遗憾,我没能听到正方对此一个清晰的质询。
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正方最好的应对就是举个例子,来直观的说明反方定义的漏洞,比如反方提到,我们对于小节的重要程度不可预知,那么在这里翟队就提出一个例子,刘邦赴鸿门宴,给项羽送什么礼是一种小节,逃跑时要不要道别是一种小节,但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前一种的小节,不是起决定性的&小节&,这个一开始刘邦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而后一种两个都是&小节&的情况,我们就发现反方的论在这里就不适用了,而更多时候我们依赖的是自己的判断,这样就把反方所谓不可判断打破了,因为没人能不犯错啊。但这里还有一个很遗憾的事就是,正方自始至终都没打准过,或者说始终没用这样一种举例子的类比论证,而是纯理论阐释,难么这样就让人听得很难受而收效甚微了。总之还是那句话,我们打一场辩论,不应该让观众来对我们的理论进行&脑补&或者&心补&。
好,就这么多,有点少,道理也不太多,望见谅。
第一篇(10.28)
这次晚上让前前前&&&&任队长训练还是第一次,因为上次是因为有团体操。但是这次我也没有参加完全部的训练就回来了。因为我哥来了,太久没讲闽南话,想讲讲,就跟老大请了个假,先走了。
其实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啊 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主要是我一直比较顾虑的东西就是在辩驳时的多话,就是想将一个人引到自己的陷阱里,但是就是多嘴或者没想好就直接套上去,给对手极大的发挥空间,其实我觉得我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不好,但我在表达一件事时,过多的铺垫,到最后反而突出不了重点。虽然一定的铺垫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那需要时间,所以在场上是不允许的。而台下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每个人认同或不认同是在不同时候的,所以当你铺垫太多时或者跟他在非重点上喋喋不休时,往往自己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而且但我被教说,应该和不应该怎么样去说服别人时,需要我们去论证(比如我们不应该)不应该是因为你应该之后呢,得到(失去)的东西比不应该少(多),就是训练时讲到说,河海的风格在于教育,其实我们打这种辩题就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人的疑惑,我们才从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利弊。这也是我们切入辩题的一个方面。
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口齿,表达,思路。所以同志仍需努力啊。其实辩论的意义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要持续下去就是要让他和生活相结合,我觉得吧。
第二篇(11.11)
光棍节 开始了一次较为正式的训练,因为大四的大神们都来质询了&&&&&然后我们也开始了淘汰环节了。
今天练的是陈述表达训练,学长给了几个题目,如&恋爱很简单还是很复杂&&大学应该很快乐还是应该很痛苦&&&&&&&这里给的主要是是否的全称命题和应不应该这种价值辩题
这里的几点新的东西
全称命题要追溯至名词的本质上,比如以&恋爱很简单还是很复杂&恋爱是什么?是一种相互维持的感觉还是一种情侣打情骂俏的交际活动 还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其实立场不同,说的东西就不同,简单的 会说这是一种感觉 一种相恋的状态。复杂 会说恋爱是男女朋友间处理各种矛盾和维持感情所作出的努力。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辩论是站在不同立场,扮演不同角色来说话,简单的,是一个情场高手,经历很多,。他会觉得其实恋爱虽然要做很多事,但是只要好好珍惜 做好这点就可以,很简单啊。复杂呢,这是刚入情场的小屁孩,觉得恋爱事情很多啊,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做,去维系双方的感情。复杂啊。但是这样角色性的扮演不会解决我们内心的疑惑就是那我们究竟要怎么看恋爱 以什么心态去对待恋爱。那么这是就是回归本质的时候,但是本质又是什么?我们理解的本质与评委 受众是有偏差的,就看谁被接受,谁被理解的多。那么我们就要做到一个眼界和胸怀。从大的视野去体会一件事它真正的本质。但是现阶段我们尚不能做到这点,那么我们只能尽量的角色扮演来为某些人讲话。
还有学长讲了一个比较好的是繁琐 事多 是不是复杂?当你重复1+1时或叫你算加法减法100道题 会不会复杂?那么简单也是一样的。所以恋爱的实质会让我们去对复杂简单作出自己的定义。所以我在今天的训练中看出辩手的一个角色性,他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是他们有自己清晰的底线。
接下来是价值辩题 ,同上面一样,当不是政策性或学术性辩题时,所有的辩题都融入了主观性。所以我们就是将自己角色化,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理解一切。还有应该型的要提出标准?我觉得这个是这样吧 就是应该所收获的比不应该失去的要多 就应该 或价值更高,所以就应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而做出抉择的是你的价值。你所站的价值就是标准。
还有就是语言的精确性,学长讲到当我们的谈话不在一个层面上时,用语言来控制战场,换表达方式将其拉回,而且要有的语速和精简的词语来清晰地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很难的,不管你在不在辩论,简短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所追求的,但是要怎么去做,换词语?这样是要不断去思考我们讲的每一句话?反复去推敲?或对辩论的每个细节进行仔细揣摩?或许是的,或许这是我在思考背辩词有什么用的回答。
最后是关于读书,确实自己还太小了,实在不行啊,看得太少,内涵什么的就少很多,实在不行啊
听了场比赛,是一个有清晰的论的正方和复杂的论的反方,在听完后确定攻击点上,明显我的想法和学长们不一样,我的想法主要在于论点上推论的偏差,而学长这是从前提上的错误出发来看,而且这也是反方主要攻击的一点。可能在驳斥上我还有缺陷。
那么石学长说听立论,要听清概念定义,要确认疑惑点,确认攻击点 。但是学长有提到大二学长所讲的讲逻辑链条拉得太长,使对方容易逃。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确定攻击点后,从后打击,然后对方一定会回归定义(就是我们最疑惑的,或最想打的)但是我在这里就有疑惑了,学长说我们要打什么就直接讲,而不要废话太多。(疑问点)
然后学长讲到一点是我们一定要避免一点是大辩论时不要单纯地将对手打压,而是选择将自己的一个概念成功地输出给观众和裁判。
还有我们在听反方论时 论较为复杂,不清晰,学长要求我们把论听简单了,明白对方的意图要讲什么。这是主要的。(但我觉得有一定操作上的难度)
在攻辩上,学长讲了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 1.明确概念,可以设定几个选项来让对方来选从而使受众接受我们的定义。2.还有框架上的攻击,明确这个辩题的类型来决定攻击哪一点。3.论点攻击4.薄弱点的维持,是在两方矛盾,要去争夺受众。
听问题时要将对方要讲的主要的点指出,不要被迷惑。
还有就是情景化的运用在概念不清楚时,在疑问推进时。
这个在运用上还需加强,我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所以文章就是将学长讲的概括下。回去还要再看。
这场比赛还是十分乱的,我要听几遍才能明白他们所说的
正方背景 双方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定义 拥有是对一个人和事物的控制权,处置权和转让权。论点是 1.拥有是失去的前提 所以拥有是失去的开始2.因为拥有会带来不好的心态 所以 会造成失去论据 男女朋友关系自然灾害后面的新的补充是 1.本次辩论不是要论证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唯一开端 而是要论证拥有是失去的逻辑前提,也就是说在无数的原因前面,失去的共同原因就是拥有(烟头的例子)2心态.因为拥有会让你有不好的心态,会让被拥有的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拥有会让人离开,会导致你的失去。(沙子的例子)3.价值 因为拥有是不好的,其实每个人生而平等,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这个拥有是失去的开始,尽量避免去拥有一个人,而更多的是以珍视的心去面对。
正方主要以定义来否决对方提出的一些事例,就是这样的做法不是拥有,而是在一起。然后,真正的拥有是&将情话做实&也就是你有一个控制 处置 转让的心态时就是不好的。这样的话就会导致失去。
但是正方的论证上有一定的偏失,因为他们无法完全解释真正的拥有是什么,只是说现在的拥有的定义是控制 处置 转让,而且这样就是拥有,所以拥有这不好 那不好。而且对于良性的定义含糊其词,并没有真正的说服别人。不过其中值得学习的是陈铭的三辩,他的分析较为清晰和透彻,从三个层面上来分析,给我们一个很明确的比较方式。就是将我们的讨论范围分块来讲。
反方背景是现在的文明社会定义 没有对拥有具体的定义论点 1.前提不是拥有,有很多的前提,也有很多前提的前提。2.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开始要看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原因,虽然是原因,但这个原因没有意义,因为当我们不断将我们的失误都归咎于因为这个失误存在,这样我们不能进步。所以这一点是讲归因于拥有无意义就不要归因于它了。补充 第一、 前提的前提还是前提第二、 拥有不一定带来不好的心态,可能带来珍惜的心态。反方 主要从价值上来讲,所以他先将正方的论点拆解,就是说他们的论证无法得出拥有是失去的开始,而且极其没有意义。在事实和价值层面上不断地批评对方消极,而对方讲我们提出这个理论是要大家不要去拥有,而是追求平等。双方主要的争论点是在于关于拥有的定义,反方主要说正方的定义过于局限,没有现实意义。而正方就说我们的定义确实是拥有,没有错。而且现在没有因为大家慢慢地不想拥有,想要平等。只是反方没有提出真正的拥有是什么,只是在价值上去批判。但是正方也有提出合理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在战术上虽然反方有点强势,但是正方还是有优势。但是依据学长所提供的理论,是反方应该这样:对方所提出的事实和背景推出一个结论,那么反方就是说对方的结论是推导不出来的,所以反方是优势的。
那么我的疑惑在于既然反方提不出自己的 东西只是一味地在拆解的论证,那样去赢得比赛,这样我觉得辩论就没有意义。
而且我对于学长的理论的疑惑还在于你的陈词如何让对方听懂,让观众听懂?如何精确的表达我们的意思,是要在词汇上努力,还是在语气上,还是在逻辑上?
是要站在哪个角度去听对方的陈词,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观众的角度去评判,我觉得一味的反驳是错的。
请学长指教。
首先,在之前的比赛中,一直以为自己打二三辩,我都只注重去想一些问题,和对方可能会提到的论点并进行反驳,仅此而已,不大去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述。如今发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时虽然我们想的很好,但是因为语言表述的不清楚,导致大家无法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或者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晰地说出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在攻辩的时候,被质询的时候过多的想着地是回答对方,很容易被对方带到对方的&战场&。从而导致最后被对方绕进去,导致到最后自己的回答与立论站不住脚。
在打比赛之前思考辩题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辩题的核心,一步一步的去分析它、想象自己作为一个观众,第一次看到辩题以后会潜意识的偏向哪一方?为什么?会有哪些潜意识的看法和问题?在之后的讨论与辩论中要把观众的哪些潜意识的看法与问题给解决掉。这样观众和评委才会认同你的观点。不然的话,就算你说得再好听,说的感觉再有理。也只是感觉你在强行灌输给大家,也不可能让大家从心里去认可你是对的。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受众的感觉,不能单纯得以一个辩手的角度去说,去辩论,这样才能起到效果,让大家舒服,让大家接受。
在对辩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给出的定义不能简单的是从字典上或网上找出一个解释就可以了。因为这样的解释是空泛乏力锝。怎样能让自己的定义和解释给大家认同呢。那就是加入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等等。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去看,它就可以有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结合着这些价值观更容易使听的人认可,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哪怕这个词本身常规的用法和你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也不会给人一种鬼辩的感觉。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要想做一个好辩手,不是简简单单的有了辩题再去思考一下就可以的。它需要我们的生活阅历和广阔的知识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打辩论的时候,也要对生活中的种种事情进行思考,多去读一些书。一点一点的积累起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能力,生活的阅历。以及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今天主要是关于听的训练,我们在听的时候,要听清楚对方一辩对于概念的定义,听出对方的核心意义,把其复杂的定义简单化。其次,在质询环节中听也至关重要。要摸清对方的点,解决有疑惑的地方,与对方达成共识。质询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二次陈述,在其中可以提出一些对我方有利,但是一辩开篇立论中没有提到的一些有利于己方的观点。同时,在质询的过程中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 对于双方概念的确定。 2 攻击对方的框架,对于对方的判断标准进行攻击。 3 对于对方论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攻击。 4 对于己方所出现的薄弱点的维护。而且,尽量要把比较难定义的问题抛给对方。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要把问题锁死才有效。例如在之前先巧妙地与对方达成共识,封死他的后路。尽量用对方所说的话打他,用他的语言的前后的矛盾或漏洞来打,更有效。还有对于对方的反常识的解释该如何反驳,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质询和被质询的过程中,要用富有可感知性的例子来论证你的概念的区分,更容易让大家接受。所以,在此过程中,类比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论证己方观点和概念区分时,类比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手段。巧妙地运用类比会让自己的论证更稳定。类比到对自己有利的层面上去。还有仔自己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和自己方的点结合起来。要知道哪个点是自己方的底线,不能被对方攻破,也不能与对方达成共识。最后一点是在打比赛的过程中我们所打的点是贵精不贵多,要让评委和观众听清,并记住你在打什么,要打什么,不能乱掉了。
关于北交对中国政法 行大事是否应拘小节
听的很不清楚,但是很明显北交通在理论上槽点太多,很明显的分离小节和行大事的动作是一种利于自己的不能行成辩论效果的理论,对于中政法在做事情判断难应谨慎但是谨慎带了的一系列事无巨悉带来的困扰问题没有注意到,想攻击的中政法中出现的说明了无法判断却又有给保姆做的小事没有统一又没有攻击到位,作为一个很少质询的一四辩,我还是倾向于用翻译对方的意思,承认一部分问题,找寻现实问题的方法来质询
第一次晚场训练不知道临场那个是什么意思,我就说一下我分到的题目,即同性恋不该被提倡,而提倡就变成了我们的主打对象,我们当然可以尊重所有的生理心理上的男同女同或者性别识别障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的恋情是不同于符合社会行为的正常恋爱,我们说它不应该被提倡是因为它违背自古以来我们建立的逻辑价值观,同时带来的一系列人的社会价值降低,他们的孩子无法很好的成长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且,东野圭吾的单恋中已经给了明确的同性恋依据,即两性就像魔比乌斯环的两端,就是说不存在绝对的同性恋或者异性恋,这是大家论点构筑没有注意到的科学依据,即这样提倡的力度,可能会让一些人被错误的引导而失去了他真正该拥有的东西,所以我们理解尊重承认同性恋但是不能达到提倡的高度,提倡的东西还需要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如果正方打提倡,我觉得可以从类比的方法来破。
上周日第一次参加了校辩队的训练,非常激动,也有非常大的压迫感,同时也收获到了许多东西。这次训练主要是训练语言的表述。语言,是一个辩手攻击和防御的最好武器。而我本身就在语言表述方面有很大的问题,我没有办法用很精简的语言表述清楚我的观点,总是大篇幅的解释,即浪费了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同时,语言运用不恰当,不能用恰当的话解释我方观点。 这次训练由石鹏飞学长讲解,先给出了5个辩题,然后大一大二的抽取标题,由大三大四的学长进行质询。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在我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长给了我们很多建议,这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作为一个辩手,在对己方观点进行陈述前,要尽量考虑到观众和评委的质疑点,然后在立论时把它讲清楚,解除疑问,为之后的论述做好铺垫。 其次,要对定义解释清楚,这也需要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既让定义有说服力,同时也要将观点留于己方。这就是对语言的包装,就拿学长举的例子讲,对于一些老人采取的祭祀活动,有的人会说这是封建迷信,而从另一个方面表述它也是老人对祖先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一种坚守。 最后,辩手在阐述解释辩题的时候不能和观众和评委潜意识中的认同点产生矛盾,不然,论述很难有说服力。这还需要一条完整的严密的逻辑链来支撑。 除此之外,我认识到在辩论时,需要进行类比,恰当的类比是非常好的反驳,而且,为了让观众和评委更好的理解观点,需要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可以非常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总之,辩手需要非常深厚的语言功底,表达要严密,对语言进行很好的包装,同时,还需要完整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是我以后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这周二进行了一次训练,训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训练我们听,让我们学会听。第二个部分是紧接着上周日的训练,即说,如何恰当严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先来说第一个部分,这次仍是石鹏飞学长训练,他一开始给我们放了一段辩论赛视频,让我们仔细听双方的立论,因为就像学长说的,在一场辩论赛中,听其实比其他部分都要重要。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成大事者应不拘/拘小节。首先,正方开篇立论,定义成大事者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成就,积极贡献的人,而小节则是细枝末节,无关大局琐碎的事。接着正方强调成大事者和小节是相互独立的部分,无归属性。比较标准就是从事实和价值层面。从事实层面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抓主要矛盾,做大事,不为小节所束缚,这样可以更好的成功。从价值层面讲不拘小节具有时代意义,在21世纪,我们应在大事方面专注,分清主次,懂得取舍,学会选择。这篇立论条理比较明晰。但是对拘的概念不明确。在大二及大三的学长反驳时,也提醒了我在问问题时抓住一最核心的问题,不要把逻辑链拉的太长。反方的立论是首先反驳对方,认为事后评价对现实没有参考价值,重在 当下,要事前做决定。接着出小节和拘的定义。小节,是与成功相关度较低的事物,拘是约束,顾忌。接着给出三个论点,第一,拘小节是现实需要,做事要周全,从发展的角度看,小节有可能在下一部发展成为关键。第二,责任使然。因为成大事者要慎言慎行,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第三,操作可行。可以通过良好的习惯,巧妙的方法,及制度等,例如可以让保姆秘书去做琐事。反方整个的立论框架就是在论证小节。但是双方都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弊病,就是没有可视化的例子,无法对应到现实中,让观众和评委更好的理解。接下来的攻辩也同样是这样,双方缺少可感知的例子。在学长的讲解中我明白攻辩阶段大致有四类问题,第一种,概念确定类,第二种,框架攻击类(判断标准),第三种,论点攻击,第四种,薄弱点的维护。而且辩手在提问问题是要清晰的问,不要绕圈子。 第二部分仍是对于语言的训练。其实第一部分中,穿插着语言的训练。在学长反驳及我们做陈述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需要将问题锁死的语言,不要一味的陈述,这样起到的效果很小。其次,一定要学会类比,用一个恰当的例子,让听者感知到辩手传递的讯息。如果对方辩友运用类比来反驳,我们就应该找到例子本质的不同,每个例子都存在被拆破的空间。
在第二次校辩队训练中,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有些东西你的大脑能理清楚,但是想把这些东西在有限的时间里说清楚或者有效地针对性地质询对方是不容易的。在这场训练中见识到了学长学姐的部分功力真心觉得厉害,他们的所想所说不仅是之前训练和平时积累所奠基的还有本身就很优秀,也希望自己能在校辩队这么好的环境下提高自己。这次训练,辩题是海峡杯河海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的比赛辩题,企业经营优先于社会责任还是社会责任优先于企业经营。大一的只要求听懂,在没训练之前,认为听懂很简单,直到训练才发现,听懂也是需要门道和技巧的。比如在听立论时,注意对方立论的背景,定义,标准,论点论据,补丁等等。剥开糖衣看炮弹,看对方立论的实质,抓住其主干要素,分析支持其论点的核心或前提是什么。质询过程找出对方薄弱的点攻击,対辩时可以以削带打,先是证明出对方论点的不对,然后再打过去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当然必须要记得总结,否则成果不够明显。还训练了快速立论和如何反驳,真的是需要每个人思路很清晰啊,比如如何给立论一个很好的框架,怎样的标准更好还有反驳时找准点打,対辩技巧等等。训练虽短,但收获很多。
其实这两次训练收获最大的还是知道怎么听怎么看辩论赛,因为刚刚入门,还有很多东西不是很明白,需要多向学长学姐问多学习。能进入校辩队真的感觉很幸运,闫馨霏,好好加油啊!
嗯,课上练习了五个题,我说三个比较感兴趣的辩题。
第一个是朋友越多越好还是朋友越少越好。正方的同学一开始说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朋友多能帮我们解决更多自己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被反方一个问题难住了,因为以上的好处伙伴也可以有,但是伙伴等于朋友吗?那应该说伙伴越多越好吧,同时还说正方交朋友太多功利化,同时提出自己所认为的朋友是什么。这里,就是双方在朋友定义上有分歧。反方还提出朋友多是能帮你更多的忙,但是人情总是会欠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那么负担也会越大。 反方立论是朋友应该没有任何功利性。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照顾更多的朋友,因此朋友越少越好。正方攻击的是一个人交往圈子有核心层,第二层,外围层。核心层是知己,那么第二层是朋友,而当你处在事业奋斗的时候,应该交更多有利于你去学习当你榜样的朋友,而为什么此时朋友越少越好?第二层的朋友不用费像核心层那么大的精力照顾朋友,可以通过少部分精力便能交往到帮助你的让你学习的朋友,您方认为这时候还应该朋友越少越好吗?
第二个是大学应该很开心还是大学应该很痛苦。打到最后觉得这两个观点都可以当价值观来打,不应该只罗列大学开心的事痛苦的事谁多谁少。这是应然辩题。大学应该很开心,为什么?因为人生总是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只有我们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度过一道道坎,走向最后的成功。更何况保持开心乐观心态有力身体健康。大学应该很痛苦,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追求痛苦,会有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会激励我们,会让我们把压力变为动力,最后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第三个是同性恋该不该被提倡。应该,为什么?一方面,在这个社会,拥有同性恋倾向的人不敢去爱,我们提倡他们为了自己的爱去大胆地追求,人人生而平等,我们要支持要鼓励。另一方面,社会对同性恋还是持有一样的眼光,无法理解他们,我们只有通过提倡,才能把当今人们对同性恋的偏见所改变。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同性恋,而是希望大家能去理解同性恋的苦处。 不应该,为什么?我们提倡尊老爱幼,是希望大家都去尊老爱幼,而今天提倡同性恋,难道要让大家都去同性恋吗?在这个社会,我们只需要理解,容忍同性恋就足够,为什么要去提倡大家同性恋呢?还有比如早恋,本来小孩子没有那个想法,你一提倡,他就不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想去早恋。同性恋的提倡也会导致如此。
训练中还看了一场辩题是行大事者应不应该拒小节的视频,双方打的时候最大的感触是,正方一辩理论时要是把小节和细节很明确的定义好,后面就不会那么痛苦了。我觉得有时候明白自己想打什么点,但是总是会表达的不够清晰不够明了,以至于打偏。有时候能听懂比赛中讨论的是什么,但是让自己用语言表达出来,却啰嗦半天还不够明确。 星期天的训练时有几位南大等学校的学长来给我们讲一些他们的经验,受益匪浅。正如一句话所说,只要有一颗勤于思考的大脑,和努力不懈的心,每个人,都会是自己生命中的最佳辩手。
拥有是否是失去的开始这场比赛是由前辈们陈铭,周玄毅,马薇薇,黄执中等打的一场表演赛,十分的精彩。虽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辩论赛,加入了很多表演成分但是能看出场上每一位辩手反应真的十分快速。
正方一辩框架: 定义:拥有的定义是控制,处置,转让。论点:1 拥有是失去的前提2 拥有者的心态 (只含有悲观)3 人与大自然的拥有与失去
如果我是反方我最先攻击的会是对方的论点1 ,因为今天我们的辩题是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开始,那么对方要论证一个因果关系,即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原因,那么证明一个因果关系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A于B先出现 二是A与B有因果性 三是A只能引起B 四是B只能被A引起。很明显,会有很多原因造成失去,不仅仅只是拥有,比如一对情侣在一起,他们分开的原因可能因为彼此性格不和或者感情淡化等原因,不能说他们分开的原因就是他们曾彼此在一起。一个结果A可由B或C引起,怎么只能说B是A的前提忽略C呢?所以从逻辑来说,对方显然无法论证出。 对于论点2 对方只说了拥有者的心态的弊端,比如占有、控制等,却没有说拥有会带来的好处,拥有会使得你珍惜,会使得你更加爱护。每一件事都会有正反两面,不能仅看一面,以偏概全。同时,在现代社会,拥有的含义真的只是法律规定上单纯的控制,处置,转让权吗?是不是太不近人情味了呢?如果我说我拥有过一段美好时光,那么这段美好时光我有转让权,控制权么?所以我觉得这个拥有的定义过于刻板,当然这也算是对方的一个策略,可以把论证范围缩小。
反方一辩: 反方一辩几乎抓着正方论点一 拥有是失去的前提 狠狠的拆打。 如果我是正方,我觉得我只要论证拥有是所有失去的共性即可吧或者是双方达成共识将拥有当成是失去的前提,不然感觉讨论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有点晕。 (这个点吴忠福学长等会我@你的时候上线能不能讲解一下方法,我看视频说前提的前提附庸的附庸那个地方觉得好乱&&)
虽然作业就这些,不过这个辩题还真的蛮有意思的,忽然想说几句废话,我个人观点认为拥有并不是失去的始。当你拥有了,如果你真心喜欢是会好好珍惜的,是一种良性循环,当然也会存在&沙越握越紧越易流失&的现象,这个还是需要彼此的理解配合~如果拥有是失去的开始,只能说你对所拥有的还不够喜爱,你没有格外珍惜。不管拥有是不是失去的开 始,我们对现在所拥有的要珍惜,对失去过的要抱以感恩的心态,因为我们曾拥有过。
终于参加了校队的训练了。虽然训练了两次,但一切对我而言还是充满了新鲜。上午的基础训练还是有些无聊,虽然它是我们大一所必须的。下午的高阶训练我感觉更有意思,不仅因为它更需要我们用心投入,随时参与,更因为我能看到学长学姐们的另一面。能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辩论,我感到十分愉快。高阶课程的设置也很合我心,对比赛的分析与把握,正是我所或缺的,我希望在训练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训练的确占去了我很多时间,我要进一步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来配合训练的进行。
第一节课,第二节课,对我们大一来讲就是要听懂一场比赛。辩论赛的语速都很快,接下来的一段日子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对理论的把握及本上问题不大,但是还存在遗漏的情况,这点我也要加强训练。
第二次写感言了,新生杯也结束了。校辩论队也有了一批新的成员,一起参加训练的感觉很热闹,也认识了很多人。而且虽然训练时间有些长,但是我们有幸见到了苏大的穆杨学长,南大的赵振华学长,南师大的徐文泰学长还有本校的胡俊力学长。特别是胡俊力学长,我在视频中看大多次,终于见到活人了,啊,还有邓皓宇学长。外校的学长们都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并分享了他们对辩论的看法与理解。有些话我感同身受,有些话我还不甚明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理解。
上午的训练主要讲质询的技巧,这是我很缺乏的技巧,徐天宏队长的讲解很浅显易懂,从中我明白了在质询环节要努力与对方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用举例类比的方法来强化对方论点,以此推出矛盾,找出破绽。在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合理得体,注重辩论人格。要一步步打,切忌共识未达成便给予推进。当然,也要学会隐藏自己的目的,不能给对方游走的空间,把问题锁死。
下面是试做的质询改进(高薪能否养廉)
Q1:贝克汉姆是世界级球星,他的双脚射进无数球,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请问对方辩友,他的脚是不是比普通人的脚更珍贵呢?
Q2:那么他是否会主动保护自己的脚,不让它受伤呢?
Q3:高薪就是那双脚,经济利益会让人主动维护高薪,从而达到养廉的目的。
Q4:请问对方辩友,一个交警在路口维持秩序,是一个人闯红灯还是一群人闯红灯维护起来麻烦呢?
Q5:如果闯红灯的人变少,交警维护交通就更容易。所以只要高薪能帮助一部人远离腐败,那么它就能起到养廉的作用。
这一次训练在周二,我又翘了自习课,真真有罪恶感啊!本次训练分两部分,前半部分是训练我们大一对立论的把握,我们听了一场中国政法与北交的辩论赛,并进行了分析,虽然视频的质量不是很好,但是还是很有训练价值,要听清立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他们的立论又告诉我们形象化表达的重要性。随后又进行了上周末没完成的训练,大一立论,大二大三质询,我认为这很有意思,不过最后关于同性恋的话题实在有点蛋疼,做立论的同学,学长姐好囧啊。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辩队训练,感觉和院队的差别极大,但是给我的感触也更深。我也深深感觉到自己和学长学姐之间的差距。 谈起收获,首先是表述方式。有一本叫<<娱乐至死>>的书中在第一章中就讲到"媒介即隐喻"不同的讲话方式有时可以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觉。表述的时候,我应当让观众产生疑问,最后再给予解答,给人一种原来如此也应该如此的感觉。这样的语言表达才具有说服力。 接下来是积累,一个好的辩手必须涉猎各类知识,不仅仅只是书籍和观看比赛,也可以在与不同地域人交流的时候进行思考。价值观的丰富有助于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一个辩题。
今天很辛苦,居然星期二晚上居然直接训练到了十点。河海校辩队果然是&最黑暗&的组织&﹏&。今天的主要训练是听,针对&成大事者应不应该拘小节&为辩题。
双方的论点都想在定义中占据有利位置,但是却都留下比较大的漏洞,正方将小节定为与大事毫不相关的事,而反方却说未来是未知的,所以应该谨慎。但这两个却都有破绽可寻,可是正反方的质讯环节却并没有打好,缺乏情景引入的重要的一环。另外有的地方他们讲的也太快了吧,完全木有听到-_-!
至于后面的陈述练习,那位&黑暗辩论社&的成员给人印象深刻,不过只要类比一点就好了,那就是有的父母是不好的是不是也就不叫父母了?
有关同性恋的问题,个人认为其实反方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立足点。提倡与告诫容忍的区别把正方打得很惨。个人认为生男女一样的例子其实可以很好地类比过来。提倡的是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平等的就很好嘛。O(&_&)O
作为刚刚加入校辩队的12级新人,对于辩论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解和困惑,但更多的是对于辩论的渴望和探知。从最开始的认识辩论,再到辩论礼仪,再到辩论人格,再到辩论复述和分析,等等一系列的训练是我慢慢的走上了了解辩论的路途。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起争论,但出了教室后我们还是可以大声的说笑,或许这就是辩论的魅力吧。或许准备资料是很枯燥的,但这样实实在在的行为才能够真正的充实我们。
听着学长姐们的侃侃而谈,听着学长姐们的独立观点,我更多的感受到了思考的重要性。有句话说的好,要想说得好,先要听得好。在训练中,我在反思从前的自己,用学长的话讲就是大脑皮层一受刺激立马就做出反应,说得通俗点就是说话不过大脑,不思考自己说的话。我想,学会听别人说,学会思考自己的话,就是辩论带给我的第一个收获
我们现在有几种表达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片,影视。不论四种形式中的哪一种,都是对事物本身的描述,但是并不是事物本身。我认为四种形式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表达形式背后都有人的存在。所以说,辩论的根本是人的存在,辩论的道理就是做人的道理。
在塞万提斯的眼里,世界是暧昧的,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而是一大堆相互矛盾的相对真理。
应当承认,简化的蛀虫一直以来就在啃噬着人类的生活:即使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会被简化为一个由淡淡的回忆组成的骨架。但现代社会的特点可怕地强化了这一过程:人的生活被简化为他的社会职责;一个民族的历史被简化为几个历史事件;而这几个历史事件又被简化为具有明显倾向意义的解释;政治斗争被简化为一超多强。
同时,也应当发现,人有一种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了解之前就评判。我们往往把世界的暧昧的,相对的事件转换为独断的,教条的判断后,才能接受,并与之和解。
那么,辩论的基础就不应该是一种道德态度,而是一种探寻。
在学会基础的东西,(一是辩论技巧,二是知识储备)之后,辩手们最终会上升到一个&流&的程度。这也是指他们对辩论的理解,同样是对生活的理解。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会不知不觉的把你带到一个想象的环境中。胡骏立学长做的质询,瞬间让人Orz了。学会使用语言,真的很重要。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是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输出的。所以,要学会使用语言。不论是维摩诘还是耶稣还是克里希那穆提,辩才相当的了得啊。他们能清楚的表达出他们抽象的观点。
但是,语言也同样可以是恶毒的。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心一定要是正的,这样说出来的话,才会是正的,这样才不会误导人,不会伤害到人。
这次训练了立论,表达,质询,听了几位学长对辩论的理解和他们的辩论观。辩队里的同学学长姐都绝非等闲之辈,训练的氛围也特别的好,可以学到许多。以上。
这里,不想那个被称之为是诡辩的论了。这怎么叫诡辩呢。我真的很诧异,明明就是很有逻辑好不好。但是,我还是不提了。
主要还是先说说同性恋应不应该被提倡这个辩题了。
从整一个过程上来说,我觉得立论方面是越来越完整的。但是,最终每一个的论都是被打掉的。在提倡的定义上,正方肯定是打不过反方的。
1,提倡,就是说,让所有的人都去做。
2为什么社会不选择理解和包容而是要提倡?为什么不是允许?
正反的论的根本是在提倡的对象是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更加的是一种鼓励。反方绝对会抓住大家的基本认识,就是同性恋太那个什么什么的,不好,不能提倡,从而正方怎么立论最后都会被打死。
那我胆子就大一点,冒一个天下之大不违,说,我们就是在提倡全社会同性恋。
大概想了一下论。简化版的。
我们说爱是什么。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的,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情感。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要有方面的知识并作出努力。对一个人了解的越深,爱的也就越深。爱,更加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爱的本身很简单。
自主选择的恋爱方式并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爱情,不仅仅只产生在男女之间。
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社会仅仅要理解和包容同性恋就可以了。但是,让我们想一想,理解和包容之后,不正是对同性恋的偏见吗?爱的本身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我的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而是需要被大家包容的呢?
所以,今天,我们说,要提倡同性恋。
爱情是自主产生的2
爱情不是堕入情网,爱情是长久的。
爱情是平等的。
社会不接受,鄙视同性恋,今天让社会提倡,就是告诉大家,爱的平等,人权的平等,对人爱的能力的肯定。
提倡会造成一些人不能接受,但是,没有困难就不叫改革。更加要的是方法。
从现实的角度,价值的角度,都应该是可行的。
再讲讲听的《行大事者应不应该拘小节》(没有怎么听清楚)
双方的定义不一样。这个还真心的晕。正方,我觉得是很被动的。一开始没有解释清楚小节和细节,也没有告诉大家,成功者是怎么去区分小节和细节的。根基不稳,所以,疲于解释。
语速太快了。起码,让大家都听明白。
观众的素质太差了,不要说一句话,就马上鼓掌的什么,起码听好整场比赛,在过程中静静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好不好。不让让掌声盖过辩手的声音,影响比赛。
小节的本身就太难定义了。暂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定义。
日,这一天,我正式进入校辩队,开始了第一次训练。
还记得在来河海的第一天,河海海峡杯夺冠的条幅就深深印入我脑海,尽管从来没接触过辩论,但心中的憧憬还是升腾了起来,&我有机会进入这个群体吗?&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当时的憧憬真的实现了。所以,第一次训练,想到要和全校的辩论高手同台,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真的很怕丢人。
可是,经过了第一次两个半小时的训练,才发现我原来对于训练的定位很有问题。大一到大三的同学都有自己主要训练的点,作为新手,重点在听。即使有时真的听不清也能得到谅解,但前提是你必须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或者走神,如此,气氛会显得很严肃,但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更清楚地感受到辩论不只是妙语如珠的表演,其中涵盖的逻辑框架,论证思路才是真正值得玩味的东西,想让思想深入,就不能只图一时嘴快。其次,训练对于学以致用的能力和迅捷反应的要求很高,一条逻辑链的组织,拆分,攻守各有门道,而摸索之法便是平时的训练,一只在心中视之如神的老高老胡怕也都是这么磨出来的吧。几个训练回合下来,大家的问题也渐渐暴露,这时无论你资质如何,在辩论面前还都像个孩子,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打磨,而我之前的担忧此刻也变成坦然。
具体谈谈昨天训练的收获。1.在做概念区分时,尽量用可视化的图景描述。就这一条,由衷表示难啊,经常在和别人争一个点时,脑子里什么例子都想不出来,难不成刚成年想象力就匮乏到极点了。。。。2.质询的目的:确定概念,攻击框架,攻击论点,维护薄弱点。3.学会反驳模棱两可的常识。打比赛的时候怕承认对方的话,所以就会有一些孩子提出奇葩的反常识论点,比如。。。是谁大家都懂的。4.逻辑链不要拉得太长,能一招毙命的绝不多捅几刀。5.提问中的论述不要太长。话说我真不是故意啰嗦的,总怕说不清,然后就一直解释,看来语言表达很成问题。
That's all.
11月11日下午两点,在高A208,我参加了校辩队第一场培训课。上课前胡骏立学长便祝贺我们进入河海校辩队这个优秀的队伍,同时又提醒我们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和发展自己才能最终留在校辩队里,让我们在高兴的同时又抱有一份自警。
这节课由石鹏飞学长主持讲授,校队的学长学姐们陪练,对我们进行了语言论述表达的培训。语言表达在辩论中极为重要,就拿石鹏飞学长举的例子来说,现在农村里还存在老人祭祀的现象,批判这个事件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当我们为它辩护时,我们就需要仔细思考,小心措辞,我们可以说这是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从这就可以看出,合适的表达才能让人们欣然接受我们的观点。同时我还学到了,最佳的论述是要顺应人内心的价值观念,符合受众的潜在认知,并回应他们的潜在疑问的。而且论述时的语速也非常重要,就像我准备了一个辩题&大学应该很痛苦&,由于时间被限制在30秒,我急于表达,语速非常快,导致自己论述中存在的有利点被大家忽视。其实不一定要把所有论点都说完,但说出一点就要能让大家信服,这才是关键。还有要把干巴巴的理论放入鲜活的例子中,缩减一切不必要的话,围绕关键词进行质询等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很多问题以前也都有听过,但是不如今天自己被学长质询后的感受和理解深刻。
课上到一半时,我们迎来了三位非常优秀的学长给我们讲授宝贵的经验。世界华语辩论大赛最佳辩手的穆杨学长给我们讲述了价值辩题的分析,对于辩题每个人都该有不一样的理解,用不同的价值观去看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答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定义,并从这个定义展开得到比较的标准,有时候往往要跳出生活对我们观念的束缚,从学术的角度思考,在质询对方时也最好从价值观上进行逻辑推理反驳对方的定义。南京大学校辩队的赵振华队长告诉我们,打辩论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同时也要分析受众的心理与背景,有时便要求我们跳出辩手的思维。当然不论打什么类型辩题的比赛,史实知识的真实准确非常重要。最后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辩队队长徐文泰学长给我们讲了两点:第一点是我们辩手打比赛要上升到胸怀之辩,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口舌之辩;第二点是告诉我们要读书,要广泛的阅读才能很好地提升自己。
最后,便以所有学长给我们说的最多,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结束吧:学习辩论不仅是学习如何做好一名辩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论辩作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11月13日晚,我上了石鹏飞学长主持讲授的第二节培训课。通过这节课愈发让我理解到语言表达在立论以及质询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攻辩中,辩手想要在简短的时间内通过质询与对方达成部分共识,并确定自己将要攻击的点,语言的精确简洁最为重要。
攻辩建立在对对方立论框架的深刻理解之上,其环节在于听和问。听要求我们听清晰,理清对方的框架,同时联系双方的论点进行比较,最好能用精炼的语言概述出来。而问则对我们的语言表达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当我们听完对方的立论之后,我们会发现这其中有很多与己方不合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免与对方争论定义和想要一次性把问题都问完的急切心理,而是要直接用犀利的语言攻击对方的核心论点,把问题锁死。举个例子来说,当对方论述朋友越少越好是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维护朋友关系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时,不要告诉他朋友圈就像同心圆,第一层是核心朋友,是知己,第二层是普通朋友,而他说的是核心的知己,没有指所有朋友,而是要直接质询对方:当少许的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就可以交到同事朋友时,为什么朋友不是越多越好?这样才能避免质询时逻辑链过长,从而造成简单直接的攻击。此外,语言表达的重要还体现在当我们质询出现来回多次辩驳无法说清逻辑的时候,应该优先选用鲜活的类比,其次选用概念的区分,就比如反驳对方的&应该提倡同性恋&中提倡的受众是想要同性恋的人群时,我们不是选用明确提倡的定义,而是选用类比:社会提倡学雷锋行为是提倡所有人都去学雷锋,而不只是提倡想要学雷峰的人群。从这就可以看出有时候一段缜密的逻辑推理或者严密的定义论述不一定会比一个可感知的例子更能让人们接受。当然攻辩中我们也可以一开始就巧妙地运用类比,不断诱导,不断转换关系,给对方的反驳造成更大的难度。当然如果我们被对方用类比质询时,要在短时间内发现类比的漏洞是很难的,所以这时我们要拿类比与自己立论的底线进行判断,从而发现类比的不合理性;还有当我们被问到难以区分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反问对方。
最后,质询中的攻击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种,概念确立;第二种,框架攻击;第三种,论点攻击;第四种,薄弱点攻击。质询是以问为主,但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在言语上和对方争夺,而是要抢夺评委和观众的印象!
这里,不想那个被称之为是诡辩的论了。这怎么叫诡辩呢。我真的很诧异,明明就是很有逻辑好不好。但是,我还是不提了。
主要还是先说说同性恋应不应该被提倡这个辩题了。
从整一个过程上来说,我觉得立论方面是越来越完整的。但是,最终每一个的论都是被打掉的。在提倡的定义上,正方肯定是打不过反方的。
1,提倡,就是说,让所有的人都去做。
2为什么社会不选择理解和包容而是要提倡?为什么不是允许?
正反的论的根本是在提倡的对象是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更加的是一种鼓励。反方绝对会抓住大家的基本认识,就是同性恋太那个什么什么的,不好,不能提倡,从而正方怎么立论最后都会被打死。
那我胆子就大一点,冒一个天下之大不违,说,我们就是在提倡全社会同性恋。
大概想了一下论。简化版的。
我们说爱是什么。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的,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情感。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要有方面的知识并作出努力。对一个人了解的越深,爱的也就越深。爱,更加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爱的本身很简单。
自主选择的恋爱方式并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爱情,不仅仅只产生在男女之间。
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社会仅仅要理解和包容同性恋就可以了。但是,让我们想一想,理解和包容之后,不正是对同性恋的偏见吗?爱的本身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我的爱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而是需要被大家包容的呢?
所以,今天,我们说,要提倡同性恋。
爱情是自主产生的2
爱情不是堕入情网,爱情是长久的。
爱情是平等的。
社会不接受,鄙视同性恋,今天让社会提倡,就是告诉大家,爱的平等,人权的平等,对人爱的能力的肯定。
提倡会造成一些人不能接受,但是,没有困难就不叫改革。更加要的是方法。
从现实的角度,价值的角度,都应该是可行的。
再讲讲听的《行大事者应不应该拘小节》(没有怎么听清楚)
双方的定义不一样。这个还真心的晕。正方,我觉得是很被动的。一开始没有解释清楚小节和细节,也没有告诉大家,成功者是怎么去区分小节和细节的。根基不稳,所以,疲于解释。
语速太快了。起码,让大家都听明白。
观众的素质太差了,不要说一句话,就马上鼓掌的什么,起码听好整场比赛,在过程中静静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好不好。不让让掌声盖过辩手的声音,影响比赛。
小节的本身就太难定义了。暂时,没有想出什么好的定义。
从走近辩论到走进辩论,从欣赏辩论到思考辩论,从旁观辩论到参加辩论再到参与辩论,这是怎样一个过程呢?真的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认真思考了最近训练的内容及这次校辩队的学习,我发现我对辩论赛的看法有了些许转变。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听懂立论,尝试攻击,那我就着重说说这两方面吧。听懂和攻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攻击是要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上,真正找到可以攻击的点,而听懂是通过你是否可以有意识地找出攻击来检验的。这次看的河海大学vs台湾师范大学的有关企业经营与社会责任何者更优先的辩论,我提前看过一遍,作为一个观众,我感觉我似乎明白了双方所陈述的东西,能跟着场上辩手的思维对这个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但当学姐学长在训练课上讲整体框架时,我忽然发现,我只是做到认同其中的某些观点,而无法清晰地描述出双方的论证框架。于是在这次训练课上观看时,我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观众,我让自己站在了立论对方的立场上去倾听立论努力去找定义、标准、论点这几方面的内容。但听完正方立论之后,我觉得脑子一片空白。在我的本子上我记下了所谓的标准、论点,但对刚才的立论陈述我却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似乎完全不知道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我发现我的目的性太强了,似乎就为了找&标准&&理由如下&这样的字眼,忽视了真正听懂的意义它不是知道对方说了什么,而是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对方说了什么。关于这场比赛,在训练课后,我又再次进行了反复观看,去理解双方立论的真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的有关内容就不在这里说了,可能会在之后的日志中写到,在此我只是想通过这一过程来谈谈我对听懂的一步步认识和理解。那究竟应如何才能听懂并找到攻击点呢?这里侧重谈攻击。关键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听懂对方要如何论证。也就是知道对方的论证模式是什么,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前提下,论证是否围绕此展开,是如何逐步论证的。说简单点,他方所讲&得出A则我方命题得证&这一模式是否正确,论证时&C ~B~A"这个逻辑链是否成立。而与此同时攻击点就在这是否之间找寻选择。选择攻论证模式还是论证过程,若选过程,那么攻哪一个环节。这就是攻击目标方向的选择。下面谈几个方法方面的收获。论证一事物A不好,不应该。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A事物本身不好、不应该;二是,B事物好、应该,但AB二者有矛盾,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选A舍B,应该做A而非B。比如,&大学生应/不应该做早操&,作为反方,论证不应该,可以直接陈述做早操的弊端,也可以说应该在早上晨读(只是举例),做早操就无法晨读,所以不应该做早操。在回应攻辩问题时,可以选择欲扬先抑,承认对方观点再进行反驳。比如训练中的辩题,&学习成绩/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更重要&,作为反方,在对方提到大学生在校外工作可能会不安全有危险时,我方不必一味的否认,承认的确会可能会有危险存在,但我们难道因为可能有危险就不做工作了吗?就说工作经验对大学生不重要了吗?显然太牵强。由此我联想到另一个辩题,&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作为反方,可以这样说,我方承认顺境的确会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人更好的生活工作,但这样在我方看来无法称之为真正的成长。转而同对方谈什么是真正的成长。能潜下心来认真想一些东西对感觉真的很好,也许这就是辩论带给我的那个相对安静的世界吧。先写到这里,可能思路有些乱,笔随心动,只为了记录自己的辩论成长。
阅读(1890)|
really(⊙o⊙)?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搞笑句子越短越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