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玺为什么不写了朝贡不写进教科书

C试题分析:①②与历史事实不符,当时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求助于清政府,而日本此时在明治维新后,国力上升,积极对外扩张,也趁机出兵朝鲜,企图蓄意挑起战争,实现侵略中国的目标。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湖北省孝感市高三第二次统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大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材料二? 同样是法西斯国家,同样是二战中的战败国,德国的政府首脑勇于向二战中遭受过德国侵略的国家和杀戳的人民下跪谢罪。但是,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本的右翼势力始终不甘心自己的失败。日本政府也-直没有真正向饱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谢罪。并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再度抬头,经常有日本内阁成员发表粉饰侵略历史的言论,包括政府要员在内的政治人物每年都去供奉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祭拜。同时日本右翼势力还一次又一次地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对亚洲人民的侵略罪行,称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日中战争是中国“挑起”的。……2013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正式表态称,将推动修:宪把自卫队改名为军队。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罔顾邻国人民的感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大纲版教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新闻网站(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产生的影响。(6分)(2)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开始沉渣泛起,军国主义思想重新抬头。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原因。(9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题型:选择题
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
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
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威胁日本的安全
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
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威胁日本的安全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省马鞍山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题型:单选题
日本右翼教科书篡改甲午中日战争起因:“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是①朝鲜农民起义威胁到日本的安全②清军协助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威胁日本的安全③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清国征讨方略》④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A.①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股票/基金&
欺骗学生的历史教科书
  《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美)劳拉?赫茵、(美)马克?塞尔登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  郑渝川(书评人)  历史是客观的进程,历史记忆却可以经人为建构。奥曾意味深长的指出,“过去”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因而可以通过控制人的意识来扭转“过去”基于这句话,我们再来理解“谎言被重复一百遍便是真理”,方能洞察操纵控制意识、历史书写的严重性。  由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20世纪日本史教授劳拉?赫茵与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马克?塞尔登主编的《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一书,出版后曾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及其审查为观察对象,指出针对这个年龄阶段青少年而编制的教科书是形成他们历史记忆、公民意识、国家认同与国际主义的基础,强调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德国式的“超国家认同”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特别是面向中学生的历史教育,应当以什么为价值目标?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一书在序言中就提出一连串的追问:“历史教育应该是民族主义的,还是超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抑或是在两者间实现一种协调?是为了服务于塑造现代公民,还是要适应全球竞争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如何在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与其保持清醒理性和尊重事实之间达至一种平衡?在历史教育中提倡质疑精神会损害学生对国家的忠诚吗?”  就这些问题而言,德国的做法可谓是近乎完美的答案。  德国严厉压制极端民族主义乃至一般民族主义的情绪,在面对20世纪对外侵略史时,拿出了反思、反省的姿态及实际补偿。德国不仅在历史教科书中全面深入地披露了纳粹和二战的历史,而且通过对历史责任的公布,批判性地评价和承担这种历史责任。在教科书之外,德国政府还让中学生到过去的纳粹集中营参观考察,这本书中《“有选择的传统”之英雄:针对新德国的青少年进行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和大屠杀教育》一文就介绍了该国这方面的做法向导将中学生们带入集中营旧址,一一叙述过去曾在这个地点发生过的屠戮,让他们体会过去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及其他身份囚犯的感觉;随行的教师有意顺道引导学生,将纳粹历史与当下的德国新纳粹、排外主义思潮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德国还采取了一种塑造国民“超国家认同”的做法。德国政府积极参与和波兰等二战被侵占的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编写统一的欧洲教科书的项目。德国政府、德国民众都将欧洲联合的框架,视为驯服德国霸权(传统)的最佳战略。  日本为何不愿正视历史  相比德国,日本在二战后没能完成对战争罪行、战争责任的清算,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推动下,而是很快从民主化建设走向了经济重新起飞,以作为美国牵制苏联和中国的伙伴。而日本也不具备像德国那样的融入所在大洲或区域的政治任务,因而无需通过检讨战争责任来取悦邻国。《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书中提到,“日本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说服力的未来愿景,这种愿景可以鼓舞它去构建一个一致的战略,或者为它提供明确的国际回报,作为其牢记历史的奖赏。”这两点可以说是客观原因。  而另一方面,日本之所以拒绝全面清理、清算历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该国学界、政界甚至普通民众对民族认同、爱国主义的理解,大大有别于德国人。日本学者藤冈信胜(东京大学教育学教授)就认为,“正是教授它自身的现代史的方式,才是人民得以形成民族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没有它为之自豪的历史,人民将不可能成其为民族”。藤冈信胜等人将其秉持的右翼民族主义定义为“自由主义”,把二战后其他国家就战争责任与赔偿等问题向日本政府施压、日本政府作出的部分让步界定为“国家强权”,推出了一系列扭曲历史的著作,如《教科书不教的历史》、《屈辱的近现代史》,不仅在日本国内得以畅销,而且还通过了该国文部省的审查,可以被选择为教科书。  藤冈信胜等“自由主义者”认为,“日本这个国家根本不可能曾经卷入大规模的绑架和奴役等最新……(因此)在教科书上叙述那样的内容,无异于"反日"和"自虐"的行为,只可能导致日本"腐蚀、碎裂、溶化、解体"。”在这种思潮驱动下,日本学界和教育界开始设法谱写一种自豪的、纯粹的、光荣的历史,这与日本二战前建立的历史教育具有诸多的相似点。  战后的最初几年,美国占领当局致力于实现日本的民主化重建。如前述,这一进程很快中断,却留下了一个副产品,即基于民主、自由与历史责任而编制的历史教科书。家永三郎编写了其中的日本小学古代历史教科书。家永三郎版本的教科书从1950年代就遭遇日本政府文部省的严厉训斥、驳回修改,原因是,文部省认为不应将日本在古代向中国朝贡写入教科书,否则会让日本学生觉得低人一等。家永三郎后来陆续撰写了日本近现代历史的教科书,同样多次被驳回修改,理由分别是不应把(,)战争写得过细、不应写入日军二战期间轰炸其他国家、不应写入二战期间日军挑衅苏联的内容,以及“建议”把侵华战争表述为“日本军队进入中国”。家永三郎多次向日本司法机关起诉文部省的审查意见,多数起诉败诉。  美国教科书中的越南战争  美国并没有政府对教科书的审查制度,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科。但大多数教科书仍然自觉地遵循了官方的民族主义叙事方式,其出发点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是相同的,即将公民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意识的个体,为此可以屏蔽掉不利于这项目标的真实历史信息。  以越战而言,亚洲国家基本没有对美国进行任何的批评,该文作者认为,“亚洲国家对美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持续依赖,使他们在是否批评美国在亚洲的战争行为的问题上保持缄默。”另一篇《战争罪行和越南人民:美国的表述和沉默》则评述道,部分美国学者致力于确立美国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合道德性,将出面控诉战争罪行的美国越战老兵说成是“精神有问题的人”。  曾著有畅销书《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课本的错误》的学者詹姆斯?W.洛温所写的《高中“美国历史”中的越南战争》一文,也被收入《审查历史: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公民身份与记忆》。这篇文章则以使用最普遍的十余种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指出教科书编写者有意隐匿战争发起的原因、战争过程、战争给越南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也不收录世界各国媒体记录越战通常采用的新闻图片(多以刻画美军残暴手段为主)。同样,那些教科书也没有记录越战期间美国发起的反战运动的任何信息,设法让读者、学生看到的是战争中越共(北方)一事行动造成的伤亡,而不提及美军指挥下开展的更大规模的屠杀。  詹姆斯?W.洛温痛心疾首地指出,美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帮助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越战,没有帮助他们搜集历史论据以支持其论点,“夺走了学生今天赖以理解其社会的工具,也没有教会学生了解美国公民如何影响政府政策,了解为什么有时候美国公民无法成功地影响政府政策”,由此,美国公民树立的公民精神是有缺陷的。
09/02 04:4309/01 23:2208/31 09:0308/30 22:5508/30 08:4708/29 20:4308/29 06:5308/29 03:5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韩国人眼里的中韩(朝)朝贡关系
历史上,韩国人曾十分拥护朝贡体系。譬如明朝的国力强盛,李氏朝鲜视之为文明和安全之依托,是“上国”,从文化到政治全方位对其认同。但近代韩国民族独立,以及中韩国力之间的变化,现今不少韩国人把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当作是一种屈辱。
大部分韩国人承认朝贡体系下韩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历史上,中韩两国曾是宗主关系,大多数韩国人承认历史上韩国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也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贡献。譬如韩国教科书写道:“儒家成为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学问,对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火药、指南针、活版印刷术、与汉代的造纸术一同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对知识的普及作出贡献。……造纸术的传入对欧洲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同时认为韩国人比中国人更好地传承儒家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成为本国的东西
韩国人并不讳言中韩文化的深厚渊源,但同时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融入本国的元素,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上比中国做得反而更好。韩国教科书一直强调,将中国传统文化改造成本国的东西:“……高丽从中国引进了官僚制和科举制,留下金属活字印刷术、大藏经、青瓷等优秀的遗产,韩民族参与了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以旺盛的创造力维持并发展了文化的主体性……”
近年来,中韩民间在传统文化归属上打了不少嘴仗,譬如2008年,我国民间指责韩国将“江陵端午节”申遗,认为韩国人不顾廉耻“剽窃”中国文化。其实争吵主要是误会。韩国人的端午祭是1000多年前从中国引进过去的,但是1000多年期间,韩国人将端午祭融入了很多韩国的民族元素,跟我国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根本不是一回事。又如我国民间热传韩国人声称发明活字印刷术,其实韩国教科书承认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发明,不过其后进行改造,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宋代取得巨大发展的印刷术不仅大大改变了宋代文化的性质,而且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此后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继续得到发展,而活版印刷术却未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其命脉在中途被断绝。活版印刷术传入韩国之后得到普及,并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属活字。”
目前我国部分学者也支持这一点,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北京大学肖东发教授认为,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先人就利用泥、木、铜、锡等活字印刷进行了多方探索和实验,朝鲜金属活字的发展是在进入李朝以后,相当于我国明代初年。
韩国教科书肯定了朝贡体系下中国协助韩国抵御日本的侵略
除了文化外,韩国的教科书也肯定了中国在朝贡体制下给朝鲜半岛安全庇护:“……通过朝贡关系,中国可以对周边国家行使其影响力,周边国家也可以谋取王权的确立和国家的稳定……”
韩国教科书也描述中朝两国共同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但侧重描述朝鲜军民的英勇抗争,对明朝政府的援助只是简单提及:“……水军取得胜利、义兵积极开展活动时,明朝的援军也来到,于是朝鲜对倭军展开了反击……与壬辰年不同的是,这次朝鲜军也加强了军备,与明军协同作战,轻松击退了倭军。”
但是认为清朝经常以“以大欺小”干涉朝鲜内政
韩国教科书插图:清乾隆帝与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韩国的教科书在书写中韩共同御敌时,自然站在中韩立场,甚至采取中国的视角,但是韩国毕竟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所以韩国的教科书在书写中朝之间的纷争时,难免对中国“以大欺小”压迫韩国,甚至侵略韩国的表示不满。譬如教科书写清朝借“壬午军乱”对李氏朝鲜内政进行干涉:
“……1882年7月爆发‘壬午军乱’,中央政府已处于瘫痪状态。在此形势下,高宗将军政大权委任给大院君。重新掌握政权的大院君一边收拾乱局,一边中断了政府的开化政策(指开化派推行的开化政策,开化派主张朝鲜与日本联合,摆脱清朝控制,走自主独立的近代化道路,编者注)。他废除了武卫营和状御营……但是由于清朝的介入,形势发生了变化。清朝接受闵氏政权的邀请迅速向朝鲜派出军队,以制造军乱为由拘捕大院君并将其押送到中国。从此,清朝在朝鲜驻军,加强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干涉。……”
并且对平定“甲申政变”、维系朝贡关系的袁世凯没有好感
韩国教科书插图:袁世凯干涉朝鲜内政,不允许朝鲜铜钱上印“大朝鲜”,只能印“朝鲜”
此外,教科书对袁世凯有不少的笔墨。袁世凯自1882年进入朝鲜平定“壬午军乱”后长驻朝鲜,至1894年甲午战争后时才回国。1884年“甲申政变”时,朝鲜开化派推翻“事大党”(主张与清廷保持传统关系,编者注)所保持的政权,驻朝日军趁机行动欲要挟王室,国王李熙向清朝求救,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了清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关系。部分中国学者认为袁世凯在朝鲜有效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透。但是韩国人对袁世凯没有什么好感。现行韩国教科书写道:
“袁世凯来到朝鲜之后逐渐将手伸向朝鲜王室和政府,最后事事均要干涉,甚至对朝鲜发行的硬币上刻有的国号也要横加干涉。他认为清朝是大国而朝鲜是小国,作为小国的朝鲜不能使用‘大朝鲜’这种称号,不允许朝鲜发行的硬币使用‘大朝鲜’的国号。于是,在开国501年(1892年)铸造的五两银币和五分铜钱上刻有‘大朝鲜’字样,而经袁世凯干涉之后铸造的开国502年(1893)以后的硬币上都去掉了‘大’字,只刻有‘朝鲜’字样。”
天安舰事件后,韩国人担心中国强大后会试图恢复朝贡体制
在中国学者一次对韩国公众调查中,27.3%被访者担心中国会成为霸权国。很多人相信媒体所说的,中国崛起和会试图恢复古代的朝贡体制
随着近代韩国民族解放和经济崛起之后,对于历史上朝贡关系,越来越多韩国人认为是屈辱。每当中韩两国之间发生摩擦时,不少韩国媒体宣称中国试图恢复“新帝国主义”霸权。韩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在2010年天安舰事件发生后的分析就相当有代表性。日,《朝鲜日报》发表文章,比较了《环球时报》一篇评论与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致朝鲜太祖李成桂的信件,结论是“口气惊人相似”。该文分析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歧视性韩国观可追溯到封建时代的‘朝贡——册封’关系。根深于中华思想,把韩国当作小国的中国人的优越感最近呈现出在此抬头的迹象。……天安舰爆炸沉没事件后看,中国公然向韩国露出獠牙。”很多人相信媒体所说的,担心中国强大后会试图恢复古代的朝贡体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好, []|
对外不差钱“朝贡”:亏了的是老百姓
[导读]这种“厚往薄来”的亏本买卖,当然不会对紫禁城里的皇帝及其嫔妃的生活有啥影响,亏了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不仅老百姓,有时候连官员的日子也要受影响。
绘画:明朝郑和时期的朝贡外交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国东南第一大港宁波,市舶司衙门设宴招待两拨来自日本国的朝贡船队,他们分别来自两大有势力的大名:大内氏和细川氏。 当时日本群雄鼎立,派船队到大明朝贡,必须持明朝廷颁发的“勘合”,才算合乎资格。最新的勘合本在足利氏手中,然被崛起的大内氏夺去。而另一强藩下手较晚,只能从足利氏那儿取得弘治年间颁发、也已过期的“勘合”。两支船队抵达宁波后,市舶司官员发现细川使团的“勘合”已经作废。照规矩细川使团应连人带货回日本。而细川使团副使宋素卿是华人,深知在大明官场,没有用钱办不了的事情,于是通过重金贿赂,让市舶司太监赖恩承认细川使团的合法性,并让他们优先进港验货。在招待宴会上也让细川使团首席。这种公然违规的安排,激怒了大内使团,于是在宴会场上,两个日本使团大打出手,大内使团杀死了细川使团正使鸾冈瑞佐,放火烧了宴会厅和细川使团的所有船只,而且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将一个姓袁的明朝军官绑架,夺船扬帆而去。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争贡事件”。即使在隋唐时期,日本人师法中华,但从来不臣服,宋以后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有势力的藩主要争着朝贡明朝呢,无他,乃是因为有巨额利益可图。中国历代王朝,对外国基本上采取用利益羁縻的政策,只要你来朝贡,承认我是老大,那么一切好说。朝贡外交的核心就是用银子买面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朝盛威后面,是以大把大把的银子为代价的。这种死要面子的“朝贡”外交关系,是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与外夷交往,“厚往薄来”,天朝只需要夷邦“贡方物”这个说法,就愿意和来朝贡者做亏本买卖。早在隋朝,杨氏统一了中华,隋炀帝杨广为了炫耀国力,在张掖开设万国贸易会,用厚礼引诱西域的商人来天朝做买卖,还下诏西域商人所经过的地方郡县要殷勤招待。大业六年玩得更离谱。据《资治通鉴》介绍,是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廷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可见,东都洛阳的老百姓很讲政治,估计也经过了朝廷的外事纪律培训,告知只能摆阔,不能示穷,所以牛皮哄哄地对胡人说,中国很富呀,吃饭不要钱。———这实在太违背常识了,人家走南闯北的中东生意人,可不是脑残,问洛阳市民,你们中国也有穿不起衣服的穷人,为什么用锦帛缠裹在树干上呢?估计这个问题没有预案,所以洛阳的市民回答不上来。隋朝短命而亡,然而隋炀帝的这番外交思路,被后来王朝的统治者几乎完完整整地承袭。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如此。明朝建国后,明太祖下诏称“贡奉之物不必过厚,存其诚敬可也。”亦即来天朝的使节朝贡的礼品不必丰厚,只要表示一下你们敬重我的意思就行了。但赏赐给朝贡者的礼物,则往往数倍于朝贡品的价值。明成祖时,朝鲜国王李芳远朝贡积极,态度恭顺,龙颜大悦,一次就派使节去朝鲜赏赐李芳远本人“白金二千两、文绮表里二百匹、纱罗绒锦五十匹、马二十匹赐芳远”,赏赐王妃“文绮表里八十匹”。因为明清两代长期禁海,外国与中华不能自由贸易,而对朝贡船队网开一面,允许其搭载本国货物来中华售卖,并采购中华货物回国,一个来回获利甚多。 对周边的国家来说,既然朝贡是一本万利的买卖,那傻子才不愿意去积极朝贡呢,反正天朝皇帝要面子,咱们给足面子就行了。于是朝贡者络绎于道,天朝的国库也非取之不竭的聚宝盆,总有扛不住的时候。明初就规定“三年一贡”,但是如朝鲜、琉球这些对大明帝国一向很忠诚的国家,觉得三年一贡太漫长,积极活动。最终,朝廷根据朝贡者对天朝的长期表现,采取“一年一贡”、“两年一贡”或“三年一贡”的分别对待,朝鲜争取到“一年一贡”,几乎就是“最惠国待遇”了。 这也是日本使节“争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谁都想占天朝的便宜。这种“厚往薄来”的亏本买卖,当然不会对紫禁城里的皇帝及其嫔妃的生活有啥影响,亏了的是老百姓的日子,不仅老百姓,有时候连官员的日子也要受影响。如东南亚各国的贡品多是苏木、胡椒等特产,多年来胡椒存在朝廷库房里,太多无法消耗,在明宣宗时,有一段时间竟然下诏,南北两京的官员发工资,用胡椒等实物抵扣。———我估计许多官员拿着大包小包的胡椒回家,心里有苦说不出,只能暗下决心堤外损失堤内补,从百姓那里捞回来。
原创策划:国史当代:国史近代:深度推荐:
[责任编辑:younghu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2为什么不写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